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10-14 19:13
社会与生活

伦敦爵士乐圣地Ronnie Scott’s:无常岁月里的老灵魂

张璐诗:在充满无序和不确定性的时期,走进一家从1959年营业至今的老字号爵士乐俱乐部,多少能感到“连贯性”所带来的慰藉。
伦敦爵士乐圣地Ronnie-Scott’s:无常岁月里的老灵魂
张璐诗

■在伦敦,每周都会去看各种演出,在英国通胀达四十年最高点的这段时期,我也格外会去留意观众的变化。

最近看的是在巴比肯中心举办的两场风格完全不同的音乐会,一场是先锋实验电子乐组合Autechre的现场;一场是美国爵士乐巨匠约翰•柯川(John William Coltrane)与爱丽丝•柯川(Alice Coltrane)之子拉维•柯川(Ravi Coltrane)的专场演出。两场都基本满座,电子乐的演出甚至一个晚上安排了两场,而且每一场的观众席都几乎坐满。前两周到南岸中心看冰岛钢琴演奏家Víkingur Ólafsson的独奏会,同一天安排的两场演出都宣告售罄。上月,到伦敦苏活区(Soho)的爵士乐俱乐部Ronnie Scott’s里看了另一场演出:上世纪九十年代英格兰电子乐曲风“drum n bass”弄潮人Godie的音乐现场。台下250张椅子座无虚席,还有不少靠边站的观众。舞曲一响起,有人兴奋地举起双臂,更多的人则是端起面前的高脚杯,呷一口香槟或鸡尾酒。

从夏季迄今,我从各方的统计数据以及自己的观察中获得的印象是:在后疫情时期,音乐演出票房火爆,显示出人们的“补偿性消费”行为。即使是在百姓普遍在为冬季取暖费发愁的时期,音乐厅、小型音乐现场都不缺消费者。

据伦敦的皇家爱乐乐团对2000多名消费者的最新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表示需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项目。超过一半的人积极减少家里用电和燃气用量,近四成受访者表示会减少下馆子和叫外卖的频率。超过三成人表示减少驾车出门,同样百分比的受访者表示会开始考虑到打折超市买菜,并尽量避开高端食品超市的诱惑。在休闲娱乐方面,超过二成人表示将减少出门或约朋友喝一杯。二成受访者有计划改购二手衣物,以及取消影视流媒体的产品订购。而相对于此,只有12%的受访者表示会暂停现场音乐的消费。

不过,这并不意味演出市场未受冲击。通胀、物资供应链等因素造成今年的音乐演出、音乐节票价平均上涨2到3成,如今每场演出的平均售价在36英镑左右,而这还没算大牌乐手的演出。然而在大众普遍需要现场音乐去“逃避现实”的时候,演出票价却空前昂贵,即使是放在通胀的前提下看,涨价尺度仍然令人觉得“离谱”。许多演出主办方表示,抬高票价是不得已为之。除了通胀因素,“脱欧”导致工人难找也是一大原因。包括小型音乐场所在内,音响工程师如今普遍短缺。职位如此抢手,音响工程师原来100英镑的劳务费,也随之涨到了150镑。

伦敦的音乐现场不少,但就苏活区这一富有历史和传统的区域而言,像Ronnie Scott’s这样的老字号已是屈指可数。世界各地的爵士乐俱乐部开开停停,二战后开业的许多小型音乐场所今天也已难觅踪迹。坐落在店铺日新月异的苏活区,Ronnie Scott’s的常青更显独特。这家俱乐部从1959年运营到今天,也熬过1976年英镑危机等社会低潮的时点。在今日充满无序和不确定的时期,走进这样一个有某种连贯性象征的空间内,多少令人感到慰藉。

在这里担任了13年节目策划的保罗•佩斯(Paul Pace)告诉我,今日Ronnie Scott’s的内部,模仿的是上世纪四、五十年的纽约爵士乐现场俱乐部氛围。眼前的俱乐部,确实与我过去20年里踏足的大多数“小而美”的爵士乐现场不一样:除了面向舞台、密集排开的舒适座椅与圆桌之外,两侧还设置了令人想起教堂的条凳和长桌,桌上摆满红色台灯。整场座位可以容纳250人。楼上还有一个小舞台,观众席能容纳140人,几乎每晚也都有演出。

英格兰爵士萨克斯乐手罗尼•斯科特(Ronnie Scott)和彼得•金(Pete King)一起开店时,原址是在今日伦敦唐人街爵禄街(Gerrard Street)39号的地下室里。几年后俱乐部发展了起来,需要租个规模更大的地方,才搬到了现址。原店不久就转让给了一家中餐馆,后者也一直经营到了今天。

罗尼•斯科特的表演本身沿承了美国查理•帕克、迪兹•吉莱斯皮等人的“比波普”(Bebop)风格,他与彼得一度登上跨大西洋的轮船,在船上表演,然后在纽约下船。当时由于英美两国工会存在分歧,英国曾禁止美国音乐家来英演出。1961年,罗尼和彼得与英国工会达成了一项交换协议,一边在海外推广英国的爵士艺术家,一边请美国乐手到英国表演。Ronnie Scott’s的台上从此开始出现了爵士乐界的大腕。

在此之前,英国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爵士乐现场。俱乐部的名声建立起来后,美国爵士乐前辈Miles Davis、Chet Baker、Ella Fitzgerald都曾来过表演,历年来光顾Ronnie Scott’s的常客包括了剧作家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和“披头士”各位成员。罗尼自己则成了俱乐部里的常任司仪。他还逐步将原本纯粹的音乐场所改为集餐饮一体的俱乐部来做运营。保罗说今天的饭菜比当年好吃。去网上搜一搜,还能找到罗尼•斯科特当年拿俱乐部里的菜式开涮的段子实录。

Ronnie Scott's成立60年时,英格兰遗产局在爵禄街39号门外挂上了标示此处是爵士俱乐部原址的蓝牌匾(Blue Plaque)。“蓝牌匾”是始于1866年的历史标记,标记出伦敦范围内特定地址与历史名人的重要关联,今天由英国遗产局负责运营。

爵士乐本质的开放性,令爵士乐俱乐部的演出并不局限于爵士乐。但还有一个原因,工作人员也许会告诉你,那是来自俱乐部生存下去的压力。Ronnie Scott’s经营了几十年,没想到至今仍在每月交租。位于当今伦敦潮流心脏苏活区的租金,每年升幅可想而知。保罗透露有一年租金涨到了俱乐部几乎吃不消的地步,俱乐部去向政府申诉,政府出于对老字号店铺的保护而介入后,租金才得以保持原状。2020年底疫情封城期间,俱乐部成为获英格兰政府“紧急资助”的8家文化机构和场所之一,拿到了127万英镑,自此开展线上直播和转播。

保罗告诉我,在英格兰提起“爵士乐”,人们会有不同反应。“有一种印象认为爵士乐等同于‘黑人古典音乐’,代表人物包括查尔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阿奇•谢普(Archie Shepp)这些自成系统的音乐家,就比较高冷。如果从不同年龄的观众群去区分,年纪大的听众心目中‘爵士乐’等同于‘Dixieland’(大约兴起于1917-1923)的传统爵士乐。在英格兰的五六十年代,有过一批活跃的爵士乐手,专注于演奏这种早期风格的爵士乐。时至今日如加拿大的流行爵士乐歌手如麦可•布雷(Michael Bublé),就是与这主流爵士乐的复兴一脉相承。而罗尼•斯科特自己则是属于较为先锋的‘战后爵士乐’流派。”

在英格兰,对于爵士乐的印象还有一类是“高难度爵士乐”,代表人物包括了活跃于20世纪下半叶的Keith Tippett等人,这种门槛更高,也更难卖票。

保罗说,作为运营者,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广义上的爵士乐也包含了多种细分的音乐门类,包括多种融合和跨界音乐。因此多年来Ronnie Scott’s也邀请过各类型乐手登场。这使得俱乐部拥在英伦音乐史上(不限于爵士乐史)极为重要的地位。比如说,摇滚巨星吉米•亨德里克斯去世前一晚最后一次登台,就是在Ronnie Scott’s。

罗尼•斯科特于26年前离世,彼得继续运营俱乐部,一边也物色合适的买主。他去世前将俱乐部卖给了曾主持翻新过“老维克”剧场(The Old Vic)的剧场经理人Sally Greene经营至今。过去这里是英国现代爵士乐的中心,现在为了保持生计,Ronnie Scott’s的棱角已经被磨掉一部分,很少能在这里找到自由爵士和先锋的声音。

两年前,牛津电影人Oliver Murray拍摄过一部关于Ronnie Scott’s的纪录片《Ronnie’s》。在这部以半个世纪前的伦敦为背景的片子里,俱乐部被刻画成了“苏活区最后的波希米亚老灵魂”。如今在周末过来,你仍然会见到“打卡老灵魂”的各国游客。■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伦敦爵士乐圣地Ronnie-Scott’s:无常岁月里的老灵魂
2022-10-14 19:13
社会与生活

伦敦爵士乐圣地Ronnie Scott’s:无常岁月里的老灵魂

张璐诗:在充满无序和不确定性的时期,走进一家从1959年营业至今的老字号爵士乐俱乐部,多少能感到“连贯性”所带来的慰藉。
张璐诗

■在伦敦,每周都会去看各种演出,在英国通胀达四十年最高点的这段时期,我也格外会去留意观众的变化。

最近看的是在巴比肯中心举办的两场风格完全不同的音乐会,一场是先锋实验电子乐组合Autechre的现场;一场是美国爵士乐巨匠约翰•柯川(John William Coltrane)与爱丽丝•柯川(Alice Coltrane)之子拉维•柯川(Ravi Coltrane)的专场演出。两场都基本满座,电子乐的演出甚至一个晚上安排了两场,而且每一场的观众席都几乎坐满。前两周到南岸中心看冰岛钢琴演奏家Víkingur Ólafsson的独奏会,同一天安排的两场演出都宣告售罄。上月,到伦敦苏活区(Soho)的爵士乐俱乐部Ronnie Scott’s里看了另一场演出:上世纪九十年代英格兰电子乐曲风“drum n bass”弄潮人Godie的音乐现场。台下250张椅子座无虚席,还有不少靠边站的观众。舞曲一响起,有人兴奋地举起双臂,更多的人则是端起面前的高脚杯,呷一口香槟或鸡尾酒。

从夏季迄今,我从各方的统计数据以及自己的观察中获得的印象是:在后疫情时期,音乐演出票房火爆,显示出人们的“补偿性消费”行为。即使是在百姓普遍在为冬季取暖费发愁的时期,音乐厅、小型音乐现场都不缺消费者。

据伦敦的皇家爱乐乐团对2000多名消费者的最新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表示需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项目。超过一半的人积极减少家里用电和燃气用量,近四成受访者表示会减少下馆子和叫外卖的频率。超过三成人表示减少驾车出门,同样百分比的受访者表示会开始考虑到打折超市买菜,并尽量避开高端食品超市的诱惑。在休闲娱乐方面,超过二成人表示将减少出门或约朋友喝一杯。二成受访者有计划改购二手衣物,以及取消影视流媒体的产品订购。而相对于此,只有12%的受访者表示会暂停现场音乐的消费。

不过,这并不意味演出市场未受冲击。通胀、物资供应链等因素造成今年的音乐演出、音乐节票价平均上涨2到3成,如今每场演出的平均售价在36英镑左右,而这还没算大牌乐手的演出。然而在大众普遍需要现场音乐去“逃避现实”的时候,演出票价却空前昂贵,即使是放在通胀的前提下看,涨价尺度仍然令人觉得“离谱”。许多演出主办方表示,抬高票价是不得已为之。除了通胀因素,“脱欧”导致工人难找也是一大原因。包括小型音乐场所在内,音响工程师如今普遍短缺。职位如此抢手,音响工程师原来100英镑的劳务费,也随之涨到了150镑。

伦敦的音乐现场不少,但就苏活区这一富有历史和传统的区域而言,像Ronnie Scott’s这样的老字号已是屈指可数。世界各地的爵士乐俱乐部开开停停,二战后开业的许多小型音乐场所今天也已难觅踪迹。坐落在店铺日新月异的苏活区,Ronnie Scott’s的常青更显独特。这家俱乐部从1959年运营到今天,也熬过1976年英镑危机等社会低潮的时点。在今日充满无序和不确定的时期,走进这样一个有某种连贯性象征的空间内,多少令人感到慰藉。

在这里担任了13年节目策划的保罗•佩斯(Paul Pace)告诉我,今日Ronnie Scott’s的内部,模仿的是上世纪四、五十年的纽约爵士乐现场俱乐部氛围。眼前的俱乐部,确实与我过去20年里踏足的大多数“小而美”的爵士乐现场不一样:除了面向舞台、密集排开的舒适座椅与圆桌之外,两侧还设置了令人想起教堂的条凳和长桌,桌上摆满红色台灯。整场座位可以容纳250人。楼上还有一个小舞台,观众席能容纳140人,几乎每晚也都有演出。

英格兰爵士萨克斯乐手罗尼•斯科特(Ronnie Scott)和彼得•金(Pete King)一起开店时,原址是在今日伦敦唐人街爵禄街(Gerrard Street)39号的地下室里。几年后俱乐部发展了起来,需要租个规模更大的地方,才搬到了现址。原店不久就转让给了一家中餐馆,后者也一直经营到了今天。

罗尼•斯科特的表演本身沿承了美国查理•帕克、迪兹•吉莱斯皮等人的“比波普”(Bebop)风格,他与彼得一度登上跨大西洋的轮船,在船上表演,然后在纽约下船。当时由于英美两国工会存在分歧,英国曾禁止美国音乐家来英演出。1961年,罗尼和彼得与英国工会达成了一项交换协议,一边在海外推广英国的爵士艺术家,一边请美国乐手到英国表演。Ronnie Scott’s的台上从此开始出现了爵士乐界的大腕。

在此之前,英国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爵士乐现场。俱乐部的名声建立起来后,美国爵士乐前辈Miles Davis、Chet Baker、Ella Fitzgerald都曾来过表演,历年来光顾Ronnie Scott’s的常客包括了剧作家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和“披头士”各位成员。罗尼自己则成了俱乐部里的常任司仪。他还逐步将原本纯粹的音乐场所改为集餐饮一体的俱乐部来做运营。保罗说今天的饭菜比当年好吃。去网上搜一搜,还能找到罗尼•斯科特当年拿俱乐部里的菜式开涮的段子实录。

Ronnie Scott's成立60年时,英格兰遗产局在爵禄街39号门外挂上了标示此处是爵士俱乐部原址的蓝牌匾(Blue Plaque)。“蓝牌匾”是始于1866年的历史标记,标记出伦敦范围内特定地址与历史名人的重要关联,今天由英国遗产局负责运营。

爵士乐本质的开放性,令爵士乐俱乐部的演出并不局限于爵士乐。但还有一个原因,工作人员也许会告诉你,那是来自俱乐部生存下去的压力。Ronnie Scott’s经营了几十年,没想到至今仍在每月交租。位于当今伦敦潮流心脏苏活区的租金,每年升幅可想而知。保罗透露有一年租金涨到了俱乐部几乎吃不消的地步,俱乐部去向政府申诉,政府出于对老字号店铺的保护而介入后,租金才得以保持原状。2020年底疫情封城期间,俱乐部成为获英格兰政府“紧急资助”的8家文化机构和场所之一,拿到了127万英镑,自此开展线上直播和转播。

保罗告诉我,在英格兰提起“爵士乐”,人们会有不同反应。“有一种印象认为爵士乐等同于‘黑人古典音乐’,代表人物包括查尔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阿奇•谢普(Archie Shepp)这些自成系统的音乐家,就比较高冷。如果从不同年龄的观众群去区分,年纪大的听众心目中‘爵士乐’等同于‘Dixieland’(大约兴起于1917-1923)的传统爵士乐。在英格兰的五六十年代,有过一批活跃的爵士乐手,专注于演奏这种早期风格的爵士乐。时至今日如加拿大的流行爵士乐歌手如麦可•布雷(Michael Bublé),就是与这主流爵士乐的复兴一脉相承。而罗尼•斯科特自己则是属于较为先锋的‘战后爵士乐’流派。”

在英格兰,对于爵士乐的印象还有一类是“高难度爵士乐”,代表人物包括了活跃于20世纪下半叶的Keith Tippett等人,这种门槛更高,也更难卖票。

保罗说,作为运营者,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广义上的爵士乐也包含了多种细分的音乐门类,包括多种融合和跨界音乐。因此多年来Ronnie Scott’s也邀请过各类型乐手登场。这使得俱乐部拥在英伦音乐史上(不限于爵士乐史)极为重要的地位。比如说,摇滚巨星吉米•亨德里克斯去世前一晚最后一次登台,就是在Ronnie Scott’s。

罗尼•斯科特于26年前离世,彼得继续运营俱乐部,一边也物色合适的买主。他去世前将俱乐部卖给了曾主持翻新过“老维克”剧场(The Old Vic)的剧场经理人Sally Greene经营至今。过去这里是英国现代爵士乐的中心,现在为了保持生计,Ronnie Scott’s的棱角已经被磨掉一部分,很少能在这里找到自由爵士和先锋的声音。

两年前,牛津电影人Oliver Murray拍摄过一部关于Ronnie Scott’s的纪录片《Ronnie’s》。在这部以半个世纪前的伦敦为背景的片子里,俱乐部被刻画成了“苏活区最后的波希米亚老灵魂”。如今在周末过来,你仍然会见到“打卡老灵魂”的各国游客。■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