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09-19 16:14
时政

中国经济“顶风爬坡”

叶胜舟:中国5月以来实施“积极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远超2020年,但由于2014年后中国经济总量已明显增长,因此这些政策见效较慢。
北京CBD从财政数据看中国经济的三大挑战
叶胜舟

■9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部分8月宏观经济数据,喜忧参半。路透社当天报道,中国经济8月份展现出“惊人韧性”。

好消息:部分指标好于7月好于预期

8月全国Omicron疫情此起彼伏,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地方政府并未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普遍地偏严、偏紧、偏早、偏长。全国数十个城市包括成都、海口、拉萨、贵阳等省会城市实施“静态管理”、“静默管理”,相当于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并全域封控,直接影响民众约3亿人。

外部冲击加剧,全球滞胀风险升温。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俄乌战争演变成阵地战和消耗战,几乎所有国家选择与新冠病毒“共存”,发达国家内需疲软,印度、越南等国产能恢复,中国出口订单相应减少。

老天爷也不帮忙,南方多地出现50年甚至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高温,导致拉闸限电频发。所幸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逐渐显效,中国经济没有失速。

二三产业持续向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环比增长0.4个百分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环比增长0.4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8%,环比增长1.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月同比增长5.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3%,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0%,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2%,明显高于全国平均。

消费出乎意料递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4%,环比增长2.7个百分点。

出口依然持续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1.8%,贸易顺差5359亿元。1-8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1%。

物价总体平稳。CPI同比上涨2.5%,环比减少0.2个百分点;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3%,环比下降1.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2%,环比下降1.4%。

就业走出低谷。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3%,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18.7%,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为10个月来首次下降。

坏消息:经济复苏根基并不牢固

GDP数据拖延公布。这是最关键也最受关注的指标,却未按惯例于每月15日与其他宏观数据一并公布,不知何故。不好看的概率更高,如果9月20日前仍不公布就更不正常。

小型企业经营持续高压。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49.4%,仍然低于荣枯线;其中小型企业PMI为47.6%,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持继下降。

民营经济依然困难重重。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疲软,仅同比增长2.3%,比全国增长幅度减少3.5个百分点。

房地产行业明显低迷。中央政府降息、降准,苏州等地方政府直接取消限购,仍然未见拐点。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4%,环比扩大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3.0%;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5.0%;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7.9%。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95.07,自2022年1月以来均低于100,2月以来持续下降。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的首要支柱产业已逾20年,今年尽显疲弱,重病难医,拖累中国经济。

民众消费信心不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明显高于预期增长,不能力证民众消费信心和实力恢复。主因有两个:2021年8月受疫情影响,基数较低;2022年8月疫情封控区域明显增多,民众恐慌性抢购和囤货。

旅游业受疫情冲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多地政府已公开呼吁民众中秋、国庆就地过节,减少跨省流动。2022年中秋节假期,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国内出游同比下降16.7%,国内旅游收入同比下降22.8%;据交通运输部数据,全国发送旅客同比下降37.7%。预计2022年国庆假期旅游业难见复苏,出游人次和收入同比大幅下降,错失一剂“强心针”,对经济和消费又是一个沉重打击。

交通运输业深陷泥泞。自2020年1月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国际航班锐减90%以上。上半年,国航、东航、南航营收分别同比下降36.4%、44.24%、20.86%;三大航净亏损翻番,亏损总额高达496.59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其中国航净亏损194.35亿元、东航净亏损187.36亿元、南航净亏损114.88亿元。上半年,国家铁路集团客运收入同比大幅下降38.3%;即使盈利能力最强的京沪高铁也不景气,运送旅客同比下降66.7%,营收同比下降47.49%,净利亏损10.28亿元,同比下降137.47%。

出口增速环比下跌。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8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7.1%,环比大幅回落10.9个百分点;进口同比仅增长0.3%,环比减少2个百分点。出口增幅明显低于预期,且内需疲软。由于2021年四季度出口基数较高,2022年四季度出口不容乐观。

主要农产品涨幅明显。粮食价格上涨3.3%,鲜菜价格上涨6.0%,鲜果价格上涨16.3%,猪肉价格上涨22.4%,主因是受高温干旱极端天气的影响。

央地财政状况均恶化。据财政部数据,1-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3.7%,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8%;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3%,其中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长8.9%,债务付息支出同比增长7.2%。因受疫情影响持续严重亏损,湖北广水等地公告停运公交车,兰州公交集团通知员工自行贷款发工资。

地方政府财源尤其紧张。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中央政府力援。1-8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大幅下降25.5%,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同比下降26.8%,远高于中央政府的4.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同比下降28.5%;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3.4%,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同比增长90.3%,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同比下降12.2%。

金融市场表现乏力。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7月末,上证指数环比下跌4.3%,深证成指环比下跌4.9%;沪市日均交易量环比减少16.6%;深市日均交易量环比减少2.4%。

国务院:稳经济政策接二连三

今年3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预设全年GDP增长5.5%。如实现这个目标,下半年增速须高达8.15%,严重脱离经济基本面,且严重透支未来。据彭博社对经济学家的最新季度调查,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增长3.5%,笔者预计会力争超过4%的心理线。

8月22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公司内部论坛发布长帖《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对未来市场和供应表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预测“全球(经济)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号召“2023年甚至到2025年,一定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强调“让寒气传递到每个人”。实际上,中国民众和各级政府已明显感受到阵阵寒意。

按照正常的节奏和程序,国家宏观经济部门每月上旬已初步核算上月或上季主要数据,如有分歧就相互间协调立场和口径,如局势不妙就跨部门通力合作研究拟采取的系列政策措施,并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这些工作都在每月15日向社会公布之前完成。今年5月、8月如此,9月也不例外。

中国政府和国务院总理实事求是,并不讳言当前经济艰难。9月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议时判断当前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但有小幅波动,正是顶风爬坡的关口,必须以更强紧迫感夯实经济恢复基础。”

两次批量出台稳经济政策。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33条稳经济一揽子措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5月25日,国务院召开逾10万人参加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5月31日,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部署加快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生效。

6月宏观经济指标有所回暖,但7月指标普遍不如预期,于是国务院8月不得不加码继续出台刺激政策。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部署19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例如在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10月底前发行完毕。

9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认“市场主体当前困难较大”,“加大纾困政策力度”,追加政策措施扩大市场需求、增强发展后劲。这个时间点和决策内容,属于对外发布数据前“打补丁”、稳预期,暗示宏观经济仍有隐患。包括进一步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100%对商业银行予以专项再贷款支持,额度2000亿元以上;继4月20日3个核电项目、6台机组获批之后,又核准福建漳州二期、广东廉江一期2个核电项目、4台机组等。

两次召开经济大省省长座谈会。7月7日,李克强在福建主持召开五个东南沿海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强调“恢复的基础不稳固,稳经济还要付出艰苦努力”,要求五省“继续挑起国家发展、稳经济的大梁,发挥保障国家财力的主力作用”。

8月16日,李克强在深圳主持召开六个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要求“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中央财政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捉襟见肘,以往贡献大户上海今年不仅靠不住还封城逾两月添乱,他罕见地直白要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4个沿海省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过6成,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而且在新华社通稿中罕见地直白披露。

两次督查各地加速落实稳经济政策措施。国务院5月26日向12个省派出督查组,持续时间6天左右,8月23日再次向19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派出督查组。

第二次督查与以往明显迥异。督查组人数明显更多(约三四十人),停留时间明显更长(约12天),工作要求明显更细(坚持把三分之二以上的督查人员、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精力用于线索核查、暗访督查),领队层级明显更高(至少6个国务院组成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经济大省联合办公,压实地方责任)。

上海封城对长三角和全国经济冲击显著,为避免二季度全国GDP负增长,主要用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救急,提前预支下半年资金。据财政部数据,1-8月,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52万亿元,发行使用进度明显加快,比2021年提前近半年。留下后遗症是后续资金支撑不足,导致在建项目可能后劲不足。主要解决办法是下半年利用地方专项债余额尚未达到债务限额,“依法盘活债务限额空间”。

为救经济和稳大盘,中国5月以来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政策力度远超2020年,也远超2008年4万亿规模。截至7月,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就已超3万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金额3000亿元,支持投资项目900多个,项目计划总投资又超3万亿元。当年4万亿救市一放就灵,经济很快V型反弹,2014年后中国经济总量明显增长,见效更慢,还在L型波动。

国庆节长假,预计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等宏观经济部门加班,收集、分析经济数据。如果9月和三季度主要指标不乐观,10月15日惯例对外发布时间正好是敏感的二十大预备会,新的刺激经济政策又将提前研究和释放。如果10月12日左右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加码的稳经济政策,那么可据此判断数天后发布的9月和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不妙,股市、债市、汇市应有连锁反应。■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北京CBD从财政数据看中国经济的三大挑战
2022-09-19 16:14
时政

中国经济“顶风爬坡”

叶胜舟:中国5月以来实施“积极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远超2020年,但由于2014年后中国经济总量已明显增长,因此这些政策见效较慢。
叶胜舟

■9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部分8月宏观经济数据,喜忧参半。路透社当天报道,中国经济8月份展现出“惊人韧性”。

好消息:部分指标好于7月好于预期

8月全国Omicron疫情此起彼伏,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地方政府并未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普遍地偏严、偏紧、偏早、偏长。全国数十个城市包括成都、海口、拉萨、贵阳等省会城市实施“静态管理”、“静默管理”,相当于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并全域封控,直接影响民众约3亿人。

外部冲击加剧,全球滞胀风险升温。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俄乌战争演变成阵地战和消耗战,几乎所有国家选择与新冠病毒“共存”,发达国家内需疲软,印度、越南等国产能恢复,中国出口订单相应减少。

老天爷也不帮忙,南方多地出现50年甚至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高温,导致拉闸限电频发。所幸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逐渐显效,中国经济没有失速。

二三产业持续向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环比增长0.4个百分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环比增长0.4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8%,环比增长1.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月同比增长5.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3%,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0%,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2%,明显高于全国平均。

消费出乎意料递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4%,环比增长2.7个百分点。

出口依然持续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1.8%,贸易顺差5359亿元。1-8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1%。

物价总体平稳。CPI同比上涨2.5%,环比减少0.2个百分点;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3%,环比下降1.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2%,环比下降1.4%。

就业走出低谷。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3%,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18.7%,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为10个月来首次下降。

坏消息:经济复苏根基并不牢固

GDP数据拖延公布。这是最关键也最受关注的指标,却未按惯例于每月15日与其他宏观数据一并公布,不知何故。不好看的概率更高,如果9月20日前仍不公布就更不正常。

小型企业经营持续高压。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49.4%,仍然低于荣枯线;其中小型企业PMI为47.6%,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持继下降。

民营经济依然困难重重。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疲软,仅同比增长2.3%,比全国增长幅度减少3.5个百分点。

房地产行业明显低迷。中央政府降息、降准,苏州等地方政府直接取消限购,仍然未见拐点。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4%,环比扩大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3.0%;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5.0%;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7.9%。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95.07,自2022年1月以来均低于100,2月以来持续下降。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的首要支柱产业已逾20年,今年尽显疲弱,重病难医,拖累中国经济。

民众消费信心不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明显高于预期增长,不能力证民众消费信心和实力恢复。主因有两个:2021年8月受疫情影响,基数较低;2022年8月疫情封控区域明显增多,民众恐慌性抢购和囤货。

旅游业受疫情冲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多地政府已公开呼吁民众中秋、国庆就地过节,减少跨省流动。2022年中秋节假期,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国内出游同比下降16.7%,国内旅游收入同比下降22.8%;据交通运输部数据,全国发送旅客同比下降37.7%。预计2022年国庆假期旅游业难见复苏,出游人次和收入同比大幅下降,错失一剂“强心针”,对经济和消费又是一个沉重打击。

交通运输业深陷泥泞。自2020年1月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国际航班锐减90%以上。上半年,国航、东航、南航营收分别同比下降36.4%、44.24%、20.86%;三大航净亏损翻番,亏损总额高达496.59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其中国航净亏损194.35亿元、东航净亏损187.36亿元、南航净亏损114.88亿元。上半年,国家铁路集团客运收入同比大幅下降38.3%;即使盈利能力最强的京沪高铁也不景气,运送旅客同比下降66.7%,营收同比下降47.49%,净利亏损10.28亿元,同比下降137.47%。

出口增速环比下跌。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8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7.1%,环比大幅回落10.9个百分点;进口同比仅增长0.3%,环比减少2个百分点。出口增幅明显低于预期,且内需疲软。由于2021年四季度出口基数较高,2022年四季度出口不容乐观。

主要农产品涨幅明显。粮食价格上涨3.3%,鲜菜价格上涨6.0%,鲜果价格上涨16.3%,猪肉价格上涨22.4%,主因是受高温干旱极端天气的影响。

央地财政状况均恶化。据财政部数据,1-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3.7%,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8%;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3%,其中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长8.9%,债务付息支出同比增长7.2%。因受疫情影响持续严重亏损,湖北广水等地公告停运公交车,兰州公交集团通知员工自行贷款发工资。

地方政府财源尤其紧张。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中央政府力援。1-8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大幅下降25.5%,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同比下降26.8%,远高于中央政府的4.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同比下降28.5%;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3.4%,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同比增长90.3%,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同比下降12.2%。

金融市场表现乏力。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7月末,上证指数环比下跌4.3%,深证成指环比下跌4.9%;沪市日均交易量环比减少16.6%;深市日均交易量环比减少2.4%。

国务院:稳经济政策接二连三

今年3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预设全年GDP增长5.5%。如实现这个目标,下半年增速须高达8.15%,严重脱离经济基本面,且严重透支未来。据彭博社对经济学家的最新季度调查,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增长3.5%,笔者预计会力争超过4%的心理线。

8月22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公司内部论坛发布长帖《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对未来市场和供应表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预测“全球(经济)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号召“2023年甚至到2025年,一定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强调“让寒气传递到每个人”。实际上,中国民众和各级政府已明显感受到阵阵寒意。

按照正常的节奏和程序,国家宏观经济部门每月上旬已初步核算上月或上季主要数据,如有分歧就相互间协调立场和口径,如局势不妙就跨部门通力合作研究拟采取的系列政策措施,并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这些工作都在每月15日向社会公布之前完成。今年5月、8月如此,9月也不例外。

中国政府和国务院总理实事求是,并不讳言当前经济艰难。9月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议时判断当前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但有小幅波动,正是顶风爬坡的关口,必须以更强紧迫感夯实经济恢复基础。”

两次批量出台稳经济政策。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33条稳经济一揽子措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5月25日,国务院召开逾10万人参加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5月31日,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部署加快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生效。

6月宏观经济指标有所回暖,但7月指标普遍不如预期,于是国务院8月不得不加码继续出台刺激政策。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部署19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例如在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10月底前发行完毕。

9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认“市场主体当前困难较大”,“加大纾困政策力度”,追加政策措施扩大市场需求、增强发展后劲。这个时间点和决策内容,属于对外发布数据前“打补丁”、稳预期,暗示宏观经济仍有隐患。包括进一步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100%对商业银行予以专项再贷款支持,额度2000亿元以上;继4月20日3个核电项目、6台机组获批之后,又核准福建漳州二期、广东廉江一期2个核电项目、4台机组等。

两次召开经济大省省长座谈会。7月7日,李克强在福建主持召开五个东南沿海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强调“恢复的基础不稳固,稳经济还要付出艰苦努力”,要求五省“继续挑起国家发展、稳经济的大梁,发挥保障国家财力的主力作用”。

8月16日,李克强在深圳主持召开六个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要求“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中央财政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捉襟见肘,以往贡献大户上海今年不仅靠不住还封城逾两月添乱,他罕见地直白要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4个沿海省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过6成,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而且在新华社通稿中罕见地直白披露。

两次督查各地加速落实稳经济政策措施。国务院5月26日向12个省派出督查组,持续时间6天左右,8月23日再次向19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派出督查组。

第二次督查与以往明显迥异。督查组人数明显更多(约三四十人),停留时间明显更长(约12天),工作要求明显更细(坚持把三分之二以上的督查人员、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精力用于线索核查、暗访督查),领队层级明显更高(至少6个国务院组成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经济大省联合办公,压实地方责任)。

上海封城对长三角和全国经济冲击显著,为避免二季度全国GDP负增长,主要用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救急,提前预支下半年资金。据财政部数据,1-8月,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52万亿元,发行使用进度明显加快,比2021年提前近半年。留下后遗症是后续资金支撑不足,导致在建项目可能后劲不足。主要解决办法是下半年利用地方专项债余额尚未达到债务限额,“依法盘活债务限额空间”。

为救经济和稳大盘,中国5月以来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政策力度远超2020年,也远超2008年4万亿规模。截至7月,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就已超3万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金额3000亿元,支持投资项目900多个,项目计划总投资又超3万亿元。当年4万亿救市一放就灵,经济很快V型反弹,2014年后中国经济总量明显增长,见效更慢,还在L型波动。

国庆节长假,预计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等宏观经济部门加班,收集、分析经济数据。如果9月和三季度主要指标不乐观,10月15日惯例对外发布时间正好是敏感的二十大预备会,新的刺激经济政策又将提前研究和释放。如果10月12日左右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加码的稳经济政策,那么可据此判断数天后发布的9月和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不妙,股市、债市、汇市应有连锁反应。■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