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09-03 10:25
时政

中国经济如何重回上行轨道?

专家认为,政策纠偏是让中国经济重新回到上行轨道的关键之一。
国旗经济陈启宗、樊纲、陈淮、陆挺博鳌铿锵行:我们是否会“失去多少年”?
樊旭

■ 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等人近期指出,政策纠偏是让中国经济重新回到上行轨道的关键之一。

8月30日,徐高在腾讯财经举办的一场直播活动中称,一些收缩性政策,包括针对地产行业融资的行政性管控,也包括对作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融资主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打压,导致了整个经济内需的收缩。

“这些政策割裂开来看好像都有道理……(但)宏观分析需要宏观思维,要把不同的因素合并起来看到背后真正运行的机制。”徐高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也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总需求不足,微观主体对未来缺乏信心,究其原因,除了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外生性因素外,就是过去两三年不同部门出台了很多具有宏观收缩性的政策。

“每一项政策单个来看都是合理的,但问题就在于,每个部门都认为是极其合理的政策,在短期内集中投放到市场上,就会产生合成谬误。大量收缩性的政策集中投放,容易让居民与企业部门感到无所适从。”他说。

张明进一步指出,考虑到民营企业吸纳了中国80%以上的就业,民营企业投资的收缩就会带来居民部门预期收入的减少和就业环境的恶化,消费、投资都会随之受到影响。因此,要帮助中国经济摆脱当前的困境,很重要的就是要给民营企业发展的空间和信心,这就意味着要对某些具有宏观收缩性的政策进行调整。

徐高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普遍呈现出需求过剩带来的通胀上升的态势,只有在中国是需求萎缩、生产过剩。这也反映了国内抑制需求的政策力度较为严厉。所以,当前经济困局的消除有赖于政策的纠偏。

丁安华也表示,政策得纠偏,得适当调整。“纠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实上,我们已经在边际上调整了。”他指出,就短期来讲,要尽快推进已经形成共识的几个工具落地,比如专项债、基建项目等,保证下半年经济能够有明显力度的恢复,这是当下比较容易做到的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疫情,另一方面则是房地产。对于房地产,徐高表示,到目前为止,地产放松政策虽然在逐渐推出,但似乎还不足以使得地产行业跳出恶性循环。今年下半年,恐怕还需要出台更多放松的举措,尤其是对房地产开发商融资,以保证地产行业、乃至整体经济平稳运行。

“要在认识上纠偏,要认识到房地产和基建对于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成功增长的重要意义,要看到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商业模式,采取相应的政策调整,采取呵护的政策态度,才有可能让中国经济摆脱目前的困境。”徐高说。

张明认为,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普通老百姓要认识到两个现实:第一,家庭收入的高速增长期可能已经结束了,未来可能会进入低速或中速增长期;第二,国内外金融市场充满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对此,他对普通家庭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尽量保住本金安全。“保住本金意味着要多元化自己的资产组合,意味着要远离低流动性的产品,比如现在很多三四线城市房子的流动性下降得非常快,还意味着要远离中小金融机构的高收益产品。”

二是要认识到前二十年高速增长的房地产市场可能很难再回来了,未来财富增值的引擎可能大概率会变成金融市场。“但是金融市场是普通老百姓很难把握的。这个时候,转换思路是非常重要的。用一个炒股的心态或一个长期投资者的心态去买股票和买基金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有一个观点,可以用做债券的方式去做股票投资,例如选定一些好股票,在价格低迷的时候买一些长期持有,看中的更多是分红而不是价格波动。”

三是不要太过于担心通货膨胀对家庭资产造成的潜在损失,不要太着急把手上的钱投出去追逐所谓的高收益率。“最近二十年里,中国几乎没有发生严重的高通胀,房价的高速增长时期也快结束了。现在,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持币观望,等待资产价格进一步调整,或许是上策。”张明说。

丁安华也表示,在可预见的将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可能将逐渐放缓,在这样的趋势下,需要提高资产组合的流动性,也就是降低流动性较低资产的配置比例,提高流动性较高资产的配置比例,以补充收入增长下滑可能带来的一些流动性问题。“这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他说。■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国旗经济陈启宗、樊纲、陈淮、陆挺博鳌铿锵行:我们是否会“失去多少年”?
2022-09-03 10:25
时政

中国经济如何重回上行轨道?

专家认为,政策纠偏是让中国经济重新回到上行轨道的关键之一。
樊旭

■ 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等人近期指出,政策纠偏是让中国经济重新回到上行轨道的关键之一。

8月30日,徐高在腾讯财经举办的一场直播活动中称,一些收缩性政策,包括针对地产行业融资的行政性管控,也包括对作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融资主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打压,导致了整个经济内需的收缩。

“这些政策割裂开来看好像都有道理……(但)宏观分析需要宏观思维,要把不同的因素合并起来看到背后真正运行的机制。”徐高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也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总需求不足,微观主体对未来缺乏信心,究其原因,除了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外生性因素外,就是过去两三年不同部门出台了很多具有宏观收缩性的政策。

“每一项政策单个来看都是合理的,但问题就在于,每个部门都认为是极其合理的政策,在短期内集中投放到市场上,就会产生合成谬误。大量收缩性的政策集中投放,容易让居民与企业部门感到无所适从。”他说。

张明进一步指出,考虑到民营企业吸纳了中国80%以上的就业,民营企业投资的收缩就会带来居民部门预期收入的减少和就业环境的恶化,消费、投资都会随之受到影响。因此,要帮助中国经济摆脱当前的困境,很重要的就是要给民营企业发展的空间和信心,这就意味着要对某些具有宏观收缩性的政策进行调整。

徐高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普遍呈现出需求过剩带来的通胀上升的态势,只有在中国是需求萎缩、生产过剩。这也反映了国内抑制需求的政策力度较为严厉。所以,当前经济困局的消除有赖于政策的纠偏。

丁安华也表示,政策得纠偏,得适当调整。“纠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实上,我们已经在边际上调整了。”他指出,就短期来讲,要尽快推进已经形成共识的几个工具落地,比如专项债、基建项目等,保证下半年经济能够有明显力度的恢复,这是当下比较容易做到的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疫情,另一方面则是房地产。对于房地产,徐高表示,到目前为止,地产放松政策虽然在逐渐推出,但似乎还不足以使得地产行业跳出恶性循环。今年下半年,恐怕还需要出台更多放松的举措,尤其是对房地产开发商融资,以保证地产行业、乃至整体经济平稳运行。

“要在认识上纠偏,要认识到房地产和基建对于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成功增长的重要意义,要看到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商业模式,采取相应的政策调整,采取呵护的政策态度,才有可能让中国经济摆脱目前的困境。”徐高说。

张明认为,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普通老百姓要认识到两个现实:第一,家庭收入的高速增长期可能已经结束了,未来可能会进入低速或中速增长期;第二,国内外金融市场充满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对此,他对普通家庭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尽量保住本金安全。“保住本金意味着要多元化自己的资产组合,意味着要远离低流动性的产品,比如现在很多三四线城市房子的流动性下降得非常快,还意味着要远离中小金融机构的高收益产品。”

二是要认识到前二十年高速增长的房地产市场可能很难再回来了,未来财富增值的引擎可能大概率会变成金融市场。“但是金融市场是普通老百姓很难把握的。这个时候,转换思路是非常重要的。用一个炒股的心态或一个长期投资者的心态去买股票和买基金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有一个观点,可以用做债券的方式去做股票投资,例如选定一些好股票,在价格低迷的时候买一些长期持有,看中的更多是分红而不是价格波动。”

三是不要太过于担心通货膨胀对家庭资产造成的潜在损失,不要太着急把手上的钱投出去追逐所谓的高收益率。“最近二十年里,中国几乎没有发生严重的高通胀,房价的高速增长时期也快结束了。现在,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持币观望,等待资产价格进一步调整,或许是上策。”张明说。

丁安华也表示,在可预见的将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可能将逐渐放缓,在这样的趋势下,需要提高资产组合的流动性,也就是降低流动性较低资产的配置比例,提高流动性较高资产的配置比例,以补充收入增长下滑可能带来的一些流动性问题。“这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他说。■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