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08-30 16:51
艺术风尚

“安静辞职”大火,美国年轻人也要“躺平”?

美国一些“Z世代”职场人士开始拒绝“工作狂文化”;“我该干多少,就只干多少,除此之外,不会多做”。
职场“安静辞职”大火,美国年轻人也要“躺平”?
Lindsay Ellis,Angela Yang

■“别把你的工作太当回事儿”有了一个新名称:安静辞职(quiet quitting)。

这个词在TikTok上带来了成百上千万的浏览量,因为一些年轻的职场人士拒绝接受“在事业上要超越期待值”(go above and beyond)的理念,他们便将这种工作热情不高的态度视为某种形式的“辞职”。这些上班族说,这并不意味着要从企业的工资表上除名。事实上,他们还想继续领工资——只不过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之外的事情上。

这些TikTok视频中,既有对工作-生活平衡的深刻反思,也有刻薄的笑话,种类之多,不胜枚举。为照顾家庭,有人对加班设定了严格的界限;有人主张朝九晚五,得过且过;还有很多人希望将“我是干什么的”与“我是什么样的人”分割开来。

当然,每一代人进入职场后都会很快意识到,工作并不总是闲情逸致。无论是对付可恶的老板,还是安抚受到各种小伤害的自尊心,从来都不容易,而这些经历是各行各业的打工族一直以来都会有的遭遇。虽然许多人年轻时都说,他们不在乎是否在公司出人头地,但最终他们都改变了想法。

如今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群人可以利用TikTok和话题标签来更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20多岁的人是在新冠疫情时期迈入职场的,因而感受到了疫情带来的所有负面影响,包括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许多上班族表示,在当前强劲的劳动力市场中,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反击”。盖洛普(Gallup)近日的调查数据显示,员工的敬业度正在下降。

41岁的克莱顿·法瑞斯(Clayton Farris)说,当他最近听到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这个新词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这么做了——他不再像往常那样,让工作中的烦恼占据着内心。

“最有意思的是,一切依然照旧。”他在TikTok视频中说,“我仍像以前一样努力工作,我做出的成绩还和从前一样。我只是不会给自己压力,不会在心里把自己撕得粉碎。”

根据盖洛普的调查数据,美国各年龄段员工的敬业度都在下滑,但今年一季度,“Z世代”和较年轻的“千禧一代”(1989年及以后出生)的敬业度在所有年龄层中排名垫底,仅为31%。

盖洛普负责职场与福利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吉姆·哈特(Jim Harter)说,上班族对“安静辞职”的描述符合不少受访对象的特点,他将这群人归为“不敬业人群”——他们会来上班,但除了完成最低要求,其余不会做太多。接受盖洛普调查的1989年以后出生的人群中,有超过一半的人(54%)属于这一类别。

盖洛普衡量敬业度的指标之一是受访者在工作中是否会有使命感。数据显示,较为年轻的员工说,他们没有这种感觉。哈特博士指出,这类人更容易消极工作,也更有可能将自己的感受置于雇主之上。

24岁的佩奇·韦斯特(Paige West)说,她曾是华盛顿特区的一名交通分析师,入职不到一年,她便不再卖力工作。她说,之前她的工作压力很大,以至于她会脱发,还会失眠。后来在寻觅新工作时,她不再每周工作超过40个小时,也不再报名参加额外的培训,对于同事之间的社交活动,她也懒得再参加。

“我往后退了一步,对自己说,‘我该干多少,就只干多少,我拿多少钱,就做多少事 。’”她说,“除此之外,我不会多做。”

韦斯特说,当她不再那么努力时,她发现自己开会时反而更投入了,而且她得到的反馈也更加积极。她去年辞去了那份工作,目前以自由职业者身份担任全职远程助理,薪水约为上一份工作的75%。她也换了居住地,搬回自己的家乡佛罗里达州。

24岁的扎伊德·卡恩(Zaid Khan)是纽约的一名工程师,他发布的一则“安静辞职”的视频在两周内吸引了300万人次观看。在这段大量传播的TikTok视频中,卡恩是这样解释“安静辞职”概念的:“你正在摒弃工作要超越期待值的想法。”

他说,“你不再认同把工作与生活划等号的‘工作狂文化’(hustle culture)。”

卡恩说,他和许多同龄人都反对生产率高于一切的观点;他们看不到回报。

一些在网上留言的人说,工作间歇,他们肯定会到社交媒体上放松一下。还有人则说,他们会严格按照岗位描述来行事,不会主动寻求额外任务。

眼下,网上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安静辞职”视频,它们谴责这一举动是在逃避,而非缓解工作倦怠或不满情绪的万灵药。

咨询公司光辉国际(Korn Ferry)的高级客户合伙人伊莉斯·弗里德曼(Elise Freedman)说,数十年来,应付了事的人在职场上屡见不鲜,但如今,得益于远程办公的好处,许多工作不那么积极的员工也能蒙混过关。

弗里德曼指出,如果经济形势恶化,敬业度不高的员工更有可能沦为裁员对象。她说,“我们希望员工能全身心投入,这个要求再合适不过。”

32岁的乔什·比廷杰(Josh Bittinger)是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市场研究主管,他说,当人们乍一听“安静辞职”这个词,可能会认为它是在鼓励工作时偷懒,但其实它是在提醒人们,工作强度不要大到把自己累垮了。

这些年来,为了让自己脱颖而出,但凡有人叫他做事,比廷杰都不会拒绝。如今他说,他已经越来越多地学会了说“不”,不仅把晚上的时间留了出来,休假时也会避免查看电子邮件。

“我完成了工作,也做完了项目。我现在的工作表现依然很好,得到的反馈也不错。”他说,“除去所有这些事,我还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职场“安静辞职”大火,美国年轻人也要“躺平”?
2022-08-30 16:51
艺术风尚

“安静辞职”大火,美国年轻人也要“躺平”?

美国一些“Z世代”职场人士开始拒绝“工作狂文化”;“我该干多少,就只干多少,除此之外,不会多做”。
Lindsay Ellis,Angela Yang

■“别把你的工作太当回事儿”有了一个新名称:安静辞职(quiet quitting)。

这个词在TikTok上带来了成百上千万的浏览量,因为一些年轻的职场人士拒绝接受“在事业上要超越期待值”(go above and beyond)的理念,他们便将这种工作热情不高的态度视为某种形式的“辞职”。这些上班族说,这并不意味着要从企业的工资表上除名。事实上,他们还想继续领工资——只不过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之外的事情上。

这些TikTok视频中,既有对工作-生活平衡的深刻反思,也有刻薄的笑话,种类之多,不胜枚举。为照顾家庭,有人对加班设定了严格的界限;有人主张朝九晚五,得过且过;还有很多人希望将“我是干什么的”与“我是什么样的人”分割开来。

当然,每一代人进入职场后都会很快意识到,工作并不总是闲情逸致。无论是对付可恶的老板,还是安抚受到各种小伤害的自尊心,从来都不容易,而这些经历是各行各业的打工族一直以来都会有的遭遇。虽然许多人年轻时都说,他们不在乎是否在公司出人头地,但最终他们都改变了想法。

如今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群人可以利用TikTok和话题标签来更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20多岁的人是在新冠疫情时期迈入职场的,因而感受到了疫情带来的所有负面影响,包括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许多上班族表示,在当前强劲的劳动力市场中,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反击”。盖洛普(Gallup)近日的调查数据显示,员工的敬业度正在下降。

41岁的克莱顿·法瑞斯(Clayton Farris)说,当他最近听到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这个新词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这么做了——他不再像往常那样,让工作中的烦恼占据着内心。

“最有意思的是,一切依然照旧。”他在TikTok视频中说,“我仍像以前一样努力工作,我做出的成绩还和从前一样。我只是不会给自己压力,不会在心里把自己撕得粉碎。”

根据盖洛普的调查数据,美国各年龄段员工的敬业度都在下滑,但今年一季度,“Z世代”和较年轻的“千禧一代”(1989年及以后出生)的敬业度在所有年龄层中排名垫底,仅为31%。

盖洛普负责职场与福利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吉姆·哈特(Jim Harter)说,上班族对“安静辞职”的描述符合不少受访对象的特点,他将这群人归为“不敬业人群”——他们会来上班,但除了完成最低要求,其余不会做太多。接受盖洛普调查的1989年以后出生的人群中,有超过一半的人(54%)属于这一类别。

盖洛普衡量敬业度的指标之一是受访者在工作中是否会有使命感。数据显示,较为年轻的员工说,他们没有这种感觉。哈特博士指出,这类人更容易消极工作,也更有可能将自己的感受置于雇主之上。

24岁的佩奇·韦斯特(Paige West)说,她曾是华盛顿特区的一名交通分析师,入职不到一年,她便不再卖力工作。她说,之前她的工作压力很大,以至于她会脱发,还会失眠。后来在寻觅新工作时,她不再每周工作超过40个小时,也不再报名参加额外的培训,对于同事之间的社交活动,她也懒得再参加。

“我往后退了一步,对自己说,‘我该干多少,就只干多少,我拿多少钱,就做多少事 。’”她说,“除此之外,我不会多做。”

韦斯特说,当她不再那么努力时,她发现自己开会时反而更投入了,而且她得到的反馈也更加积极。她去年辞去了那份工作,目前以自由职业者身份担任全职远程助理,薪水约为上一份工作的75%。她也换了居住地,搬回自己的家乡佛罗里达州。

24岁的扎伊德·卡恩(Zaid Khan)是纽约的一名工程师,他发布的一则“安静辞职”的视频在两周内吸引了300万人次观看。在这段大量传播的TikTok视频中,卡恩是这样解释“安静辞职”概念的:“你正在摒弃工作要超越期待值的想法。”

他说,“你不再认同把工作与生活划等号的‘工作狂文化’(hustle culture)。”

卡恩说,他和许多同龄人都反对生产率高于一切的观点;他们看不到回报。

一些在网上留言的人说,工作间歇,他们肯定会到社交媒体上放松一下。还有人则说,他们会严格按照岗位描述来行事,不会主动寻求额外任务。

眼下,网上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安静辞职”视频,它们谴责这一举动是在逃避,而非缓解工作倦怠或不满情绪的万灵药。

咨询公司光辉国际(Korn Ferry)的高级客户合伙人伊莉斯·弗里德曼(Elise Freedman)说,数十年来,应付了事的人在职场上屡见不鲜,但如今,得益于远程办公的好处,许多工作不那么积极的员工也能蒙混过关。

弗里德曼指出,如果经济形势恶化,敬业度不高的员工更有可能沦为裁员对象。她说,“我们希望员工能全身心投入,这个要求再合适不过。”

32岁的乔什·比廷杰(Josh Bittinger)是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市场研究主管,他说,当人们乍一听“安静辞职”这个词,可能会认为它是在鼓励工作时偷懒,但其实它是在提醒人们,工作强度不要大到把自己累垮了。

这些年来,为了让自己脱颖而出,但凡有人叫他做事,比廷杰都不会拒绝。如今他说,他已经越来越多地学会了说“不”,不仅把晚上的时间留了出来,休假时也会避免查看电子邮件。

“我完成了工作,也做完了项目。我现在的工作表现依然很好,得到的反馈也不错。”他说,“除去所有这些事,我还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