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07-07 09:05
艺术风尚

你是否社交媒体成瘾?五个评估方法及调节建议

强迫性地查看动态、没有满足感、手机不在身旁便感到焦虑,这些迹象表明,你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不健康。
提高生活技能, 成就更好的自己
Julie Jargon

■我们都觉得自己有时会沉迷于手机,漫无目的地刷着Instagram,或是在Twitter上的八卦新闻后留言——即便是在我们怀疑自己该放下手机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自己的行为?这取决于我们是否真的已经成瘾,抑或只是一种稍作调整便能克服的不良习惯。

心理健康专家说,如今人们对“成瘾”一词的使用太随意,但其实,真正对社交媒体产生依赖的人并不多。成瘾本身是一种谱系障碍,病情或轻或重,可能需要心理治疗和较长的戒断时间。

即便没有达到成瘾的程度,显然我们使用社交媒体也相当频繁。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的一项研究发现,70%的Facebook用户每天都会浏览该网站,其中近一半的人一天会浏览好几次。

若出现以下五种大致迹象,则表明相关不良习惯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问题,而对于如何减少玩手机的次数,本文也给出了建议。

强迫性地使用社交媒体。

如今不管我们去哪里,都很难不带手机,因为我们感受到某种压力,要确保自己的老板、伴侣和孩子能够随时联系到我们。而当我们把手机视为一件附属物随身携带时,又很难不在一些空闲时刻掏出手机来查看社交媒体,无论是乘电梯,在去上厕所的路上,还是在公园闲逛时。

那么究竟何为“强迫性使用”?《神经心理学评论》(Neuropsychology Review)于2019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将“强迫性行为”定义为一种不得不重复做某件事的感觉,即便我们知道真的不用去做。

当刷手机的强迫性欲望战胜我们的理智,促使我们做出危险举动时,比如开车或过马路时查看推送信息,这时就要引起注意了。(最近好几天的早晨,我在家附近都看见一名女子一边看手机,一边推着婴儿车走在车来车往的路边。)

菲尔·瑞德(Phil Reed)是威尔士斯旺西大学(Swansea University)心理学系主任,他一直在研究导致不良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根源。他说,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改掉,因为它们往往会在“自动模式”下完成。“对付习惯的办法是让它进入意识范畴,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说。

建议:试着记下你每天查看社交媒体动态的频率,空闲时的短暂浏览也算。关闭应用程序推送通知,设置全面“勿扰”模式,或是在苹果(Apple)设备上对专注模式进行自定义设置,以便在工作时段或开车时自动开启。

接下来,在通常用来看社交媒体的时间安排上其他活动。

“如果缩减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的同时不增加其他活动,那么其他任何试图减少社交媒体使用的办法几乎都不会奏效。”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说。他着有《数字极简主义:在喧嚣的世界选择专注的生活》(Digital Minimalism: 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一书。

你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已经妨碍到正常生活。

对于何谓“成瘾”,斯坦福大学医学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精神病学及成瘾医学教授安娜·伦布克(Anna Lembke)一直依赖一种简单的定义:“不顾对自己和/或他人的伤害而持续且强迫性地使用某种物质或进行某种行为。”

睡觉前在Instagram上不停地浏览室内设计照片(这里完全是代表一个朋友说的)或许不会对你造成伤害,只要别耽误太久。

假若你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已经给你的感情、工作、睡眠或是其他涉及健康的方面带来负面影响——但你依然还是放不下手机,因为你感觉自己停不下来——这时,就要采取行动了。

建议:伦布克博士建议,若想改掉爱玩手机的习惯,不妨试试她所谓的“24小时多巴胺斋戒法”,也就是一天之内不要触碰任何带有显示屏的设备。

“开始斋戒前,可以让人们知道,他们可能暂时无法联系到你。”伦布克说,她着有《多巴胺国度:在放纵的时代寻找平衡》(Dopamine Nation: Finding Balance in the Age of Indulgence)一书。她还说,与朋友或家人一起“斋戒”会更好。

伦布克谈到,人们应该密切关注他们在“斋戒”期间的感受,并留意某些症状,如焦虑、易怒,或是想要重新拿起手机的侵扰性念头。

“希望在那一天结束时,人们的这些症状会得到缓解,并且发现他们实际上感觉更好了。”她说。

若是怀疑自己的科技产品成瘾问题已十分严重,对于这类人,她建议实行30天的屏幕“斋戒”。她说,她知道这听上去很难做到,但大脑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重设奖励路径,从而让人们戒除成瘾行为和物质。

你需要更多地使用社交媒体才能获得满足感。

瑞德博士指出,与其他任何类型的物质或行为依赖一样,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导致用户对其愉悦效果的耐受性增加,从而需要寻找更多内容才能感到满足。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是否增加了,可以查看手机上的屏幕时间设置,以此追踪一段时间内某款应用程序的使用情况。

建议:伦布克建议将手机使用时间限制在一天的特定时段内,针对最令你沉迷的应用程序,则要单独设定使用限额。

她说,使用手机前,写下你打算在手机上做的事,这也是一种有用的办法,它可以让你坦诚面对自己。“如果你看手机确实是想逃避现实、麻痹自我,那就控制好时间,并且提前安排好。”(看吧,你还是可以每晚看看Instagram放松一下的!)

你确信自己需要服务于一批受众。

这一点不适用于那些依靠在社交媒体上发帖为生的网红——但并不是说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就没有问题。这里针对的是一些青少年和父母,他们告诉我,频繁发帖让他们感受到了压力。

建议:乔治敦大学的纽波特博士建议,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尝试一段时间里不再发帖,而且事先不告诉任何人,然后看看是否有人会对你的缺席发表评论。“人们通常会发现,一般没有人会注意。”他说。

你也可以通过传统的通讯方式,或是“Z世代”(1995年后至2010年左右出生的人)中流行的新的图片分享应用,直接与某人或是某个群组分享。

不用社交媒体时,你会被断瘾症状所困扰。

不使用社交媒体时,如果出现焦虑、易怒、失眠、沮丧以及对社交媒体怀有强烈渴望,这些都属于成瘾的表现。

建议:纽波特建议对社交媒体“做减法”,这一点很像清理衣柜里的旧衣服,以便为新衣服腾出空间。首先,他说,删掉手机上所有社交媒体类应用程序。利用两周到一个月时间来清理你的大脑。

然后,慢慢有意识地再把那些有特定用途的应用程序重新装上,但同时要定好相关规矩。举例来说,假如Facebook是你和当地跑友之间的交流工具,那么一开始就要说好,只有出于这个目的才能使用Facebook。

如果感觉自己的成瘾问题很严重,对于这类人,可能还需要借助心理疗法来解决背后的根源。

遵循上述建议后,可以为自己留出“数字间歇期”——比如每周一天——并将这种安排固定下来,以此巩固更加健康的新习惯。

“如果对于社交媒体没有成瘾,只是苦于过度使用带来的困扰,我的经验是,留出一天‘数字安息日’就足以让你意识到该节制这种使用了。”伦布克说,“即便它不会让大脑发生变化,也能够让大脑记住这一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提高生活技能, 成就更好的自己
2022-07-07 09:05
艺术风尚

你是否社交媒体成瘾?五个评估方法及调节建议

强迫性地查看动态、没有满足感、手机不在身旁便感到焦虑,这些迹象表明,你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不健康。
Julie Jargon

■我们都觉得自己有时会沉迷于手机,漫无目的地刷着Instagram,或是在Twitter上的八卦新闻后留言——即便是在我们怀疑自己该放下手机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自己的行为?这取决于我们是否真的已经成瘾,抑或只是一种稍作调整便能克服的不良习惯。

心理健康专家说,如今人们对“成瘾”一词的使用太随意,但其实,真正对社交媒体产生依赖的人并不多。成瘾本身是一种谱系障碍,病情或轻或重,可能需要心理治疗和较长的戒断时间。

即便没有达到成瘾的程度,显然我们使用社交媒体也相当频繁。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的一项研究发现,70%的Facebook用户每天都会浏览该网站,其中近一半的人一天会浏览好几次。

若出现以下五种大致迹象,则表明相关不良习惯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问题,而对于如何减少玩手机的次数,本文也给出了建议。

强迫性地使用社交媒体。

如今不管我们去哪里,都很难不带手机,因为我们感受到某种压力,要确保自己的老板、伴侣和孩子能够随时联系到我们。而当我们把手机视为一件附属物随身携带时,又很难不在一些空闲时刻掏出手机来查看社交媒体,无论是乘电梯,在去上厕所的路上,还是在公园闲逛时。

那么究竟何为“强迫性使用”?《神经心理学评论》(Neuropsychology Review)于2019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将“强迫性行为”定义为一种不得不重复做某件事的感觉,即便我们知道真的不用去做。

当刷手机的强迫性欲望战胜我们的理智,促使我们做出危险举动时,比如开车或过马路时查看推送信息,这时就要引起注意了。(最近好几天的早晨,我在家附近都看见一名女子一边看手机,一边推着婴儿车走在车来车往的路边。)

菲尔·瑞德(Phil Reed)是威尔士斯旺西大学(Swansea University)心理学系主任,他一直在研究导致不良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根源。他说,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改掉,因为它们往往会在“自动模式”下完成。“对付习惯的办法是让它进入意识范畴,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说。

建议:试着记下你每天查看社交媒体动态的频率,空闲时的短暂浏览也算。关闭应用程序推送通知,设置全面“勿扰”模式,或是在苹果(Apple)设备上对专注模式进行自定义设置,以便在工作时段或开车时自动开启。

接下来,在通常用来看社交媒体的时间安排上其他活动。

“如果缩减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的同时不增加其他活动,那么其他任何试图减少社交媒体使用的办法几乎都不会奏效。”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说。他着有《数字极简主义:在喧嚣的世界选择专注的生活》(Digital Minimalism: 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一书。

你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已经妨碍到正常生活。

对于何谓“成瘾”,斯坦福大学医学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精神病学及成瘾医学教授安娜·伦布克(Anna Lembke)一直依赖一种简单的定义:“不顾对自己和/或他人的伤害而持续且强迫性地使用某种物质或进行某种行为。”

睡觉前在Instagram上不停地浏览室内设计照片(这里完全是代表一个朋友说的)或许不会对你造成伤害,只要别耽误太久。

假若你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已经给你的感情、工作、睡眠或是其他涉及健康的方面带来负面影响——但你依然还是放不下手机,因为你感觉自己停不下来——这时,就要采取行动了。

建议:伦布克博士建议,若想改掉爱玩手机的习惯,不妨试试她所谓的“24小时多巴胺斋戒法”,也就是一天之内不要触碰任何带有显示屏的设备。

“开始斋戒前,可以让人们知道,他们可能暂时无法联系到你。”伦布克说,她着有《多巴胺国度:在放纵的时代寻找平衡》(Dopamine Nation: Finding Balance in the Age of Indulgence)一书。她还说,与朋友或家人一起“斋戒”会更好。

伦布克谈到,人们应该密切关注他们在“斋戒”期间的感受,并留意某些症状,如焦虑、易怒,或是想要重新拿起手机的侵扰性念头。

“希望在那一天结束时,人们的这些症状会得到缓解,并且发现他们实际上感觉更好了。”她说。

若是怀疑自己的科技产品成瘾问题已十分严重,对于这类人,她建议实行30天的屏幕“斋戒”。她说,她知道这听上去很难做到,但大脑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重设奖励路径,从而让人们戒除成瘾行为和物质。

你需要更多地使用社交媒体才能获得满足感。

瑞德博士指出,与其他任何类型的物质或行为依赖一样,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导致用户对其愉悦效果的耐受性增加,从而需要寻找更多内容才能感到满足。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是否增加了,可以查看手机上的屏幕时间设置,以此追踪一段时间内某款应用程序的使用情况。

建议:伦布克建议将手机使用时间限制在一天的特定时段内,针对最令你沉迷的应用程序,则要单独设定使用限额。

她说,使用手机前,写下你打算在手机上做的事,这也是一种有用的办法,它可以让你坦诚面对自己。“如果你看手机确实是想逃避现实、麻痹自我,那就控制好时间,并且提前安排好。”(看吧,你还是可以每晚看看Instagram放松一下的!)

你确信自己需要服务于一批受众。

这一点不适用于那些依靠在社交媒体上发帖为生的网红——但并不是说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就没有问题。这里针对的是一些青少年和父母,他们告诉我,频繁发帖让他们感受到了压力。

建议:乔治敦大学的纽波特博士建议,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尝试一段时间里不再发帖,而且事先不告诉任何人,然后看看是否有人会对你的缺席发表评论。“人们通常会发现,一般没有人会注意。”他说。

你也可以通过传统的通讯方式,或是“Z世代”(1995年后至2010年左右出生的人)中流行的新的图片分享应用,直接与某人或是某个群组分享。

不用社交媒体时,你会被断瘾症状所困扰。

不使用社交媒体时,如果出现焦虑、易怒、失眠、沮丧以及对社交媒体怀有强烈渴望,这些都属于成瘾的表现。

建议:纽波特建议对社交媒体“做减法”,这一点很像清理衣柜里的旧衣服,以便为新衣服腾出空间。首先,他说,删掉手机上所有社交媒体类应用程序。利用两周到一个月时间来清理你的大脑。

然后,慢慢有意识地再把那些有特定用途的应用程序重新装上,但同时要定好相关规矩。举例来说,假如Facebook是你和当地跑友之间的交流工具,那么一开始就要说好,只有出于这个目的才能使用Facebook。

如果感觉自己的成瘾问题很严重,对于这类人,可能还需要借助心理疗法来解决背后的根源。

遵循上述建议后,可以为自己留出“数字间歇期”——比如每周一天——并将这种安排固定下来,以此巩固更加健康的新习惯。

“如果对于社交媒体没有成瘾,只是苦于过度使用带来的困扰,我的经验是,留出一天‘数字安息日’就足以让你意识到该节制这种使用了。”伦布克说,“即便它不会让大脑发生变化,也能够让大脑记住这一点。”■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