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06-29 11:24
时政

中国经济救急宝典换配方,大搞新基建新概念

过去,当中国面临经济挑战时,就会大兴土木。而今,中国摩天大楼、大坝、公路和机场鳞次栉比,面对新的经济动荡,中国正在转向新型基础设施。
中国有多少空置住房?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给出惊人估计
James T. Areddy

■过去,当中国面临经济挑战时,就会大兴土木。而今,中国的摩天大楼、大坝、公路和机场鳞次栉比,面对新的经济动荡,中国正在转向新型基础设施。

这一次中国政府没有召集戴着安全帽的建筑工人,而是制定了连接数据库、协调交通流和居住空间的蓝图。中国正在拓宽基础设施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尘土飞扬的建筑建设,主要是因为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太多。

基础设施是一种可靠的救命稻草,2008年,中国为了应对全球金融体系的乱局出台了5,850亿美元政府刺激措施,其中主要是基础设施。这种支出势头除了避免了经济衰退之外,还将中国推上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建造了全球最长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在50多个城市建立了某种形式的地铁,并最终使中国在港口、大坝和5G移动通信方面成为全球领军者。

这是国家规划的一个壮举,是20世纪90年代的重现,当时中国政府同样通过将数千万人投入到现代经济的基础建设中,避免了麻烦。

如今,中国的需求不同了,正面临现代社会中一些最深刻的经济挑战。疲软的房地产境况和政府自身抗击新冠疫情的严格措施,使人们对政府是否能实现今年的就业目标和5.5%的经济增长目标产生了怀疑——这已经是逾25年来的最低目标。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来说,原先那套大兴土木的老办法意义不大,不仅是因为大量的基础设施已经建成,还因为这些基础设施是如何建成的。资金雄厚的贷款机构、廉价的建筑劳动力以及对环境后果的漠视,都是支撑以往活动的因素,有时还会产生一些杂乱无章的结果,比如平行的高速公路和不必要的商业区。

如果说速度在过去很重要,那么需求可能是今天更重要的考虑因素。首先,政府机构的财力不足,过去10年,政府债务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增加了一倍多。

5月份时国务院公布了“稳经济”的33项措施,其中只有一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计划似乎与过去备受青睐的钢筋混凝土公共工程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中央政府顾问刘志今年与他人合著的一篇论文称,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一个转折点。

中国国家领导人已呼吁“全力以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他把重点放在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而不是上马新项目,还包括一些为国家安全利益服务的项目,比如现在正在建造的一个新空间站,涉及的模块可能会有军事用途。

刘志是马萨诸塞州剑桥非营利性组织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的专家,他称,中国这是在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有别于过去的刺激措施,中国国务院最新公布的稳增长方案强调,采取措施促进消费者支出和减除涉及中小微企业的繁琐而不必要的手续。该方案还包括碳捕捉计划等环保项目,以及植物园、水净化和实验农场。

该方案为铁路、公路和航空航天工程预留了专项资金,但大笔相关支出表明,其目的是为了保留现有工作岗位,不是在建设中创造数以百万计的新岗位。

例如,该方案强调要对现有的农村公路、水力和燃煤发电厂以及铁路进行维修,从而提高这些设施的效率。有一条稳经济措施提出,将增加民航应急贷款220亿美元,以支持中国困难的航空公司渡过难关。新冠疫情期间,这些航空公司的客运量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尤其是通常利润丰厚的国际航线。

在谈到基础设施建设时,中国官员语气低调。

本月,一个由负责监管铁路、机场和物流的政府决策者组成的专家小组在北京举行了一场90分钟的媒体活动,但在活动上没有官员提到他们的部门即将有建设项目上马。

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董志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过去十年里,中国共建设机场168个,目前机场数量达到250个。董志毅表示,展望未来,将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他强调,要加强科教设施保障能力、加快行业重点人才培养,以及发展“智慧民航”,即由数据来主导决策。

中国一些最大胆的传统基础设施项目促使一个大数据项目在今年获批。该项目预计将耗资数十亿美元,这是新型基础设施,性质类似于远距离输送自然资源的复杂管道建设,如将南方的河水输送到干旱的北方,或将天然气从遥远的西部输送到沿海城市。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技术先进的东部地区的数据将在中国各地交叉传输,到达可以享受廉价水电和风力发电的西部地区的服务器上。

支持者表示,政府建设的数据高速系统不仅将刺激对光纤技术、计算机服务器、软件和工程师以及一些基础建设的需求,还将壮大中国的数据处理器市场,就像中国的高速公路体系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让一个自行车大国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一样。

北京软件项目区块链服务网络(Blockchain-based Service Network, 简称BSN)的经营者何亦凡说,中央政府确实将数字经济视为未来10年的主要驱动力。BSN正在谈判加入被称为“东数西算”(Eastern Data and Western Computing)的算力资源调配工程。

当然,中国仍在进行一些令人炫目的建设活动。在南方科技中心深圳附近,一条全长15英里(约24公里)、集公路、隧道和桥梁于一体的超级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中一段工程的高度相当于90层摩天大楼。

中国的工程师们雄心勃勃,不过一些更加脑洞大开的建议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仍停留在图纸上:修建一条12英里长的海底隧道,将中国最南端岛屿海南岛与内地连接起来,以及打造一个引水系统,从数百英里外的青藏高原为新疆沙漠地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用水。

中国官员和官方媒体经常引用国家领导人的一句话,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

国家领导人这番话显然是说给国际听众听的,听起来像是在为中国的建筑团队做宣传。事实上,中国工程师在海外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尤其活跃,比如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耗资6亿美元的高速公路等项目。

最近,一个传统类型的基础设施项目被中国官方媒体广泛报道,但也许主要是出于政治原因。这个项目是中国跨越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一条河流的第一座桥梁,几年前完工,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而推迟开通。当卡车通过这座桥梁,这一画面似乎成为中俄关系更紧密的象征。■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中国有多少空置住房?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给出惊人估计
2022-06-29 11:24
时政

中国经济救急宝典换配方,大搞新基建新概念

过去,当中国面临经济挑战时,就会大兴土木。而今,中国摩天大楼、大坝、公路和机场鳞次栉比,面对新的经济动荡,中国正在转向新型基础设施。
James T. Areddy

■过去,当中国面临经济挑战时,就会大兴土木。而今,中国的摩天大楼、大坝、公路和机场鳞次栉比,面对新的经济动荡,中国正在转向新型基础设施。

这一次中国政府没有召集戴着安全帽的建筑工人,而是制定了连接数据库、协调交通流和居住空间的蓝图。中国正在拓宽基础设施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尘土飞扬的建筑建设,主要是因为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太多。

基础设施是一种可靠的救命稻草,2008年,中国为了应对全球金融体系的乱局出台了5,850亿美元政府刺激措施,其中主要是基础设施。这种支出势头除了避免了经济衰退之外,还将中国推上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建造了全球最长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在50多个城市建立了某种形式的地铁,并最终使中国在港口、大坝和5G移动通信方面成为全球领军者。

这是国家规划的一个壮举,是20世纪90年代的重现,当时中国政府同样通过将数千万人投入到现代经济的基础建设中,避免了麻烦。

如今,中国的需求不同了,正面临现代社会中一些最深刻的经济挑战。疲软的房地产境况和政府自身抗击新冠疫情的严格措施,使人们对政府是否能实现今年的就业目标和5.5%的经济增长目标产生了怀疑——这已经是逾25年来的最低目标。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来说,原先那套大兴土木的老办法意义不大,不仅是因为大量的基础设施已经建成,还因为这些基础设施是如何建成的。资金雄厚的贷款机构、廉价的建筑劳动力以及对环境后果的漠视,都是支撑以往活动的因素,有时还会产生一些杂乱无章的结果,比如平行的高速公路和不必要的商业区。

如果说速度在过去很重要,那么需求可能是今天更重要的考虑因素。首先,政府机构的财力不足,过去10年,政府债务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增加了一倍多。

5月份时国务院公布了“稳经济”的33项措施,其中只有一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计划似乎与过去备受青睐的钢筋混凝土公共工程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中央政府顾问刘志今年与他人合著的一篇论文称,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一个转折点。

中国国家领导人已呼吁“全力以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他把重点放在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而不是上马新项目,还包括一些为国家安全利益服务的项目,比如现在正在建造的一个新空间站,涉及的模块可能会有军事用途。

刘志是马萨诸塞州剑桥非营利性组织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的专家,他称,中国这是在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有别于过去的刺激措施,中国国务院最新公布的稳增长方案强调,采取措施促进消费者支出和减除涉及中小微企业的繁琐而不必要的手续。该方案还包括碳捕捉计划等环保项目,以及植物园、水净化和实验农场。

该方案为铁路、公路和航空航天工程预留了专项资金,但大笔相关支出表明,其目的是为了保留现有工作岗位,不是在建设中创造数以百万计的新岗位。

例如,该方案强调要对现有的农村公路、水力和燃煤发电厂以及铁路进行维修,从而提高这些设施的效率。有一条稳经济措施提出,将增加民航应急贷款220亿美元,以支持中国困难的航空公司渡过难关。新冠疫情期间,这些航空公司的客运量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尤其是通常利润丰厚的国际航线。

在谈到基础设施建设时,中国官员语气低调。

本月,一个由负责监管铁路、机场和物流的政府决策者组成的专家小组在北京举行了一场90分钟的媒体活动,但在活动上没有官员提到他们的部门即将有建设项目上马。

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董志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过去十年里,中国共建设机场168个,目前机场数量达到250个。董志毅表示,展望未来,将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他强调,要加强科教设施保障能力、加快行业重点人才培养,以及发展“智慧民航”,即由数据来主导决策。

中国一些最大胆的传统基础设施项目促使一个大数据项目在今年获批。该项目预计将耗资数十亿美元,这是新型基础设施,性质类似于远距离输送自然资源的复杂管道建设,如将南方的河水输送到干旱的北方,或将天然气从遥远的西部输送到沿海城市。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技术先进的东部地区的数据将在中国各地交叉传输,到达可以享受廉价水电和风力发电的西部地区的服务器上。

支持者表示,政府建设的数据高速系统不仅将刺激对光纤技术、计算机服务器、软件和工程师以及一些基础建设的需求,还将壮大中国的数据处理器市场,就像中国的高速公路体系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让一个自行车大国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一样。

北京软件项目区块链服务网络(Blockchain-based Service Network, 简称BSN)的经营者何亦凡说,中央政府确实将数字经济视为未来10年的主要驱动力。BSN正在谈判加入被称为“东数西算”(Eastern Data and Western Computing)的算力资源调配工程。

当然,中国仍在进行一些令人炫目的建设活动。在南方科技中心深圳附近,一条全长15英里(约24公里)、集公路、隧道和桥梁于一体的超级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中一段工程的高度相当于90层摩天大楼。

中国的工程师们雄心勃勃,不过一些更加脑洞大开的建议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仍停留在图纸上:修建一条12英里长的海底隧道,将中国最南端岛屿海南岛与内地连接起来,以及打造一个引水系统,从数百英里外的青藏高原为新疆沙漠地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用水。

中国官员和官方媒体经常引用国家领导人的一句话,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

国家领导人这番话显然是说给国际听众听的,听起来像是在为中国的建筑团队做宣传。事实上,中国工程师在海外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尤其活跃,比如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耗资6亿美元的高速公路等项目。

最近,一个传统类型的基础设施项目被中国官方媒体广泛报道,但也许主要是出于政治原因。这个项目是中国跨越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一条河流的第一座桥梁,几年前完工,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而推迟开通。当卡车通过这座桥梁,这一画面似乎成为中俄关系更紧密的象征。■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