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06-21 12:45
时政

疫后供应链重振,各地需要共担疫情风险

刘远举:只有共同承担风险,才能共享经济重振。那些经济联系紧密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应该进一步建立风险共担机制,重振产业链。
制造打响中小企业“信心恢复战”,刻不容缓
刘远举

■当前疫情、国际环境、国内经济转型等多个压力叠加,中国经济承压,实现今年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必须付出更大更艰苦的努力。稳住经济大盘,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新问题,想出新办法。

一、保经济,是保效率,而不仅是保生产

社会化大分工生产是一张大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保生产其实是保效率。

"I,Pencil"是伦纳德.里德的一篇经典文章,讲的是生产一只铅笔的过程,文章很长,节选几段:

我(铅笔)的家谱得从一棵树算起,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可以想象一下,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铁道旁的各种设备。再想想制造看法和运输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数不胜数的技能:开采矿石,冶炼钢铁,再将其加工成锯子,轴,发动机”

不错,还应该包括那些向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的电站大坝浇铸水泥的人!因为,正是这些发电站向工厂供应了电力。

石墨要与产自密西西比河床的粘土混合……为了提高其强度和顺滑性,还要…….产自墨西哥的大戟石蜡。

我的雪松木杆上涂了六层漆。你知道油漆的全部成分吗?谁能想到蓖麻子的种植者和蓖麻油的加工者也是我的前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身上的那点金属——金属箍——是黄铜的。想想那些开采锌矿石和铜矿石的人们吧

不要忘了那些或早或晚在薄板条穿州越县的运输过程中——每车装60吨——出了一份力的人们。

其实,以上所涉及到的这些环节,仅仅是生产一只铅笔的一部分而已。社会化分工是一张复杂的大网,而指挥这张网的是价格这双无形的手价格决定了资源的调配。厂商在价格的指挥下,在全球范围内挑选最合适的供应商。

这就意味着:不考虑价格的复工,只有生产意义,不具备经济意义。

对工厂来说,允许以60%的效率运行,从纯物质生产角度,产出能恢复到60%,但从市场角度,社会分工网运行效率下降,成本就会上升,价格上升,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没有国际竞争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有货无市,那只意味着亏损,不意味着经济增长。而当国际需求转向其他地方的时候,这些行业还是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对于内循环也是如此。一家餐厅、KTV而言,不复工,可以不发工资,只付房租,甚至从国有企业租来的场地,还可以免房租。而一旦复工,餐厅全免复工,接待自身容纳能力90%的客流与只允许接待30%的客流,成本几乎是差不多的,仅仅多一些占总成本不高的食材,但前者收入多三倍。所以很多时候,50%的复工从纯生产角度可以获得50%的产出,但从市场角度来说,这会进一步加大亏损。

现在很多厂家也要复工,是因为有沉没成本,比如,订单要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保持持续运行很重要,人、物、资金才能运转,客户才能维系。所以即便不能全面运行,即便生产效率不能恢复,也宁愿复工,说白了,他们是为了等待全面恢复的那一天。但如果这个日子太长,看不到头,市场主体就是止损而不是承担亏损。或者说,这个过程持续太长,亏损太大,资金链破裂,恢复起来就更难。

二、保效率就要保流动

产业链上的各地区的企业,在社会生产这张大网上紧密配合,将这张大网连接起来的就是各种人流、物流。然而,现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隔离政策,严重阻碍了这张大网的运行。所以,必须让人流动起来,让物流畅通起来,让产业链运转起来。

随着抗疫局势好转,做减法已经是大势所趋,“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各地正在更加高效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针对性,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回归正常轨道,“稳住经济大盘”。

6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疫情防控“九不准”,包括不准随意将限制出行的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不准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限制措施等,坚决防止层层加码和“一刀切”。

6月7日,浙江省、甘肃省、郑州市相继放宽针对流动人员的防控措施。

浙江提出,省内无中高风险地区且7天内无社会面本土疫情的县(市、区)人员,在省内无需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即可自由流动,只需参加目的地常态化核酸。对于省外中高风险地区所在设区市来浙返浙人员,不再要求强制性进行核酸检测,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其在来浙首站进行免费的‘核酸+抗原’双检测,抗原检测阴性后即可自由流动”。

郑州宣布,对没有疫情地市的低风险地区人员将不再强制要求提供核酸阴性证明。江西省则成为首个提出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的省份。

但这个程度还不够。

根据浙江对上海的规定,中高风险地区所在乡镇(街道)或7天内有本土社会面阳性病例的乡镇(街道)来浙返浙人员,仍然需要进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观察”。而且,从上海入浙的人员,在活动范围上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乘坐公共交通,不能参加一些聚集性活动和出入一些特定机构的公共场所,原则上在健康监测的7天内不能离开所在的县(市、区)。

上海共100个街道、107个镇、2个乡。截止6约15日,上海目前有39个中风险地区。也就是说,有五分之一的地区的人出行都很难。考虑到上班、居住、途径,涉及的人口远不止5分之一。所以,大部分人去浙江都会被隔离。相比之下,浙江还算比较松的。

北京当下的情况也与上海差不多。

这就意味着,某个小概率的风险,作为经济中心、政治中心的上海、北京可以接受——这些街道的人,可以在全上海、全北京自由流动。但浙江不接受,江苏不接受,安徽、湖北、陕西更不接受——这些人被要求隔离。

生产是人与物资的流动。当人、货的流动被阻碍,生产效率就会下降。正如前面所说,生产效率下降,对很多企业来说,就意味着无效生产,持续亏损。

三、建立互认机制,共担风险,共享经济发展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虽然都在说既要也要,但从逻辑上,方法论上,都不可能既要好处,又不要风险。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几乎每一件事都是在承担可接受的风险的程度下进行的。防疫与稳经济同样如此。只有承担风险,才能稳住经济。

全国必须共同承担风险,才能共享经济重振。退一步,那些经济联系紧密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应该进一步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共享重振经济。

所谓风险共担,是指各地互认安全凭证,以此保障物流、人流的通畅。比如,上海一个小区的居民,不在一个相对较小的高风险区,做了48小时或72小时核酸,虽然他仍有非常非常小的风险,但在上海市内就可以畅通无阻。这就是在上海市的范围内“共担风险”。这种共担风险机制,保障了上海市内人流、物流的流畅。

实际上,上海、吉林、北京,乃至其他地区,虽然仍然有疫情,但数量已经降下来了,从那里出来的人流、物流大多数都是安全的,也有安全凭证。非常小概率的风险,对于稳经济,是收益大于风险的,是可以承受的。各地建立共担风险机制之后,只要一个人可以在本市内流动,那么,他就应该可以在各地区之间流动。这样就可以保证产业链的正常运行。

但是,现在各地拒绝承担这个风险,采取的是把风险拒之门外的政策,各扫门前雪,对于一些地方的人流、物流,不认可当地的安全凭证,而要求再次隔离。这就阻碍了经济网络的运行。

精准防疫,科学防疫,不能刻舟求剑。考虑到奥密克戎的感染传播能力,国内很可能难以回到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底之间的情况,各地零星疫情散发会是一个长期的状态,那么,只要各地拒绝风险共担,经济运行就会长期出于阻滞的状态。

反过来说,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些地区的好机会。供应链网,它的每一个连接点的破裂与重新建立都是有门槛的。产业链并不会因为一两个月的封城,或者成本提高就撤走,因为撤离与重新建立起新的供应链是有交易成本的。但是,一旦忍受不了,撤走了,也不会轻易回来,因为再次撤离与建立新产业链,也是有成本的。

这就意味着,那些愿意共担风险的地区,即便他们地理上远一些,但与北京、上海仍然有更高的连接效率。显然,远500公里高铁只需多两小时,比起隔离七天,根本不值一提。那么,长期看,产业链网就会延申过去,长期维持,不会轻易撤离。这对一地的经济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拒绝共担风险,究其根本,这是对动态清零的理解问题。动态清理,既是对过程的描述,也是对目标的描述。所谓过程描述,是指一旦出现,就要采取措施清零,所谓目标描述则是指,不是绝对的追求清零,而是在最大程度维持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容忍感染数。

所以,只有理解动态清零的目标含义,才能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才能保障全国范围内人流、物流的通畅,最终才能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转。而只有经济的正常运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各种稳定经济大盘的措施才能顺利实施。■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制造打响中小企业“信心恢复战”,刻不容缓
2022-06-21 12:45
时政

疫后供应链重振,各地需要共担疫情风险

刘远举:只有共同承担风险,才能共享经济重振。那些经济联系紧密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应该进一步建立风险共担机制,重振产业链。
刘远举

■当前疫情、国际环境、国内经济转型等多个压力叠加,中国经济承压,实现今年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必须付出更大更艰苦的努力。稳住经济大盘,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新问题,想出新办法。

一、保经济,是保效率,而不仅是保生产

社会化大分工生产是一张大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保生产其实是保效率。

"I,Pencil"是伦纳德.里德的一篇经典文章,讲的是生产一只铅笔的过程,文章很长,节选几段:

我(铅笔)的家谱得从一棵树算起,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可以想象一下,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铁道旁的各种设备。再想想制造看法和运输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数不胜数的技能:开采矿石,冶炼钢铁,再将其加工成锯子,轴,发动机”

不错,还应该包括那些向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的电站大坝浇铸水泥的人!因为,正是这些发电站向工厂供应了电力。

石墨要与产自密西西比河床的粘土混合……为了提高其强度和顺滑性,还要…….产自墨西哥的大戟石蜡。

我的雪松木杆上涂了六层漆。你知道油漆的全部成分吗?谁能想到蓖麻子的种植者和蓖麻油的加工者也是我的前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身上的那点金属——金属箍——是黄铜的。想想那些开采锌矿石和铜矿石的人们吧

不要忘了那些或早或晚在薄板条穿州越县的运输过程中——每车装60吨——出了一份力的人们。

其实,以上所涉及到的这些环节,仅仅是生产一只铅笔的一部分而已。社会化分工是一张复杂的大网,而指挥这张网的是价格这双无形的手价格决定了资源的调配。厂商在价格的指挥下,在全球范围内挑选最合适的供应商。

这就意味着:不考虑价格的复工,只有生产意义,不具备经济意义。

对工厂来说,允许以60%的效率运行,从纯物质生产角度,产出能恢复到60%,但从市场角度,社会分工网运行效率下降,成本就会上升,价格上升,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没有国际竞争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有货无市,那只意味着亏损,不意味着经济增长。而当国际需求转向其他地方的时候,这些行业还是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对于内循环也是如此。一家餐厅、KTV而言,不复工,可以不发工资,只付房租,甚至从国有企业租来的场地,还可以免房租。而一旦复工,餐厅全免复工,接待自身容纳能力90%的客流与只允许接待30%的客流,成本几乎是差不多的,仅仅多一些占总成本不高的食材,但前者收入多三倍。所以很多时候,50%的复工从纯生产角度可以获得50%的产出,但从市场角度来说,这会进一步加大亏损。

现在很多厂家也要复工,是因为有沉没成本,比如,订单要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保持持续运行很重要,人、物、资金才能运转,客户才能维系。所以即便不能全面运行,即便生产效率不能恢复,也宁愿复工,说白了,他们是为了等待全面恢复的那一天。但如果这个日子太长,看不到头,市场主体就是止损而不是承担亏损。或者说,这个过程持续太长,亏损太大,资金链破裂,恢复起来就更难。

二、保效率就要保流动

产业链上的各地区的企业,在社会生产这张大网上紧密配合,将这张大网连接起来的就是各种人流、物流。然而,现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隔离政策,严重阻碍了这张大网的运行。所以,必须让人流动起来,让物流畅通起来,让产业链运转起来。

随着抗疫局势好转,做减法已经是大势所趋,“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各地正在更加高效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针对性,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回归正常轨道,“稳住经济大盘”。

6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疫情防控“九不准”,包括不准随意将限制出行的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不准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限制措施等,坚决防止层层加码和“一刀切”。

6月7日,浙江省、甘肃省、郑州市相继放宽针对流动人员的防控措施。

浙江提出,省内无中高风险地区且7天内无社会面本土疫情的县(市、区)人员,在省内无需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即可自由流动,只需参加目的地常态化核酸。对于省外中高风险地区所在设区市来浙返浙人员,不再要求强制性进行核酸检测,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其在来浙首站进行免费的‘核酸+抗原’双检测,抗原检测阴性后即可自由流动”。

郑州宣布,对没有疫情地市的低风险地区人员将不再强制要求提供核酸阴性证明。江西省则成为首个提出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的省份。

但这个程度还不够。

根据浙江对上海的规定,中高风险地区所在乡镇(街道)或7天内有本土社会面阳性病例的乡镇(街道)来浙返浙人员,仍然需要进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观察”。而且,从上海入浙的人员,在活动范围上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乘坐公共交通,不能参加一些聚集性活动和出入一些特定机构的公共场所,原则上在健康监测的7天内不能离开所在的县(市、区)。

上海共100个街道、107个镇、2个乡。截止6约15日,上海目前有39个中风险地区。也就是说,有五分之一的地区的人出行都很难。考虑到上班、居住、途径,涉及的人口远不止5分之一。所以,大部分人去浙江都会被隔离。相比之下,浙江还算比较松的。

北京当下的情况也与上海差不多。

这就意味着,某个小概率的风险,作为经济中心、政治中心的上海、北京可以接受——这些街道的人,可以在全上海、全北京自由流动。但浙江不接受,江苏不接受,安徽、湖北、陕西更不接受——这些人被要求隔离。

生产是人与物资的流动。当人、货的流动被阻碍,生产效率就会下降。正如前面所说,生产效率下降,对很多企业来说,就意味着无效生产,持续亏损。

三、建立互认机制,共担风险,共享经济发展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虽然都在说既要也要,但从逻辑上,方法论上,都不可能既要好处,又不要风险。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几乎每一件事都是在承担可接受的风险的程度下进行的。防疫与稳经济同样如此。只有承担风险,才能稳住经济。

全国必须共同承担风险,才能共享经济重振。退一步,那些经济联系紧密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应该进一步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共享重振经济。

所谓风险共担,是指各地互认安全凭证,以此保障物流、人流的通畅。比如,上海一个小区的居民,不在一个相对较小的高风险区,做了48小时或72小时核酸,虽然他仍有非常非常小的风险,但在上海市内就可以畅通无阻。这就是在上海市的范围内“共担风险”。这种共担风险机制,保障了上海市内人流、物流的流畅。

实际上,上海、吉林、北京,乃至其他地区,虽然仍然有疫情,但数量已经降下来了,从那里出来的人流、物流大多数都是安全的,也有安全凭证。非常小概率的风险,对于稳经济,是收益大于风险的,是可以承受的。各地建立共担风险机制之后,只要一个人可以在本市内流动,那么,他就应该可以在各地区之间流动。这样就可以保证产业链的正常运行。

但是,现在各地拒绝承担这个风险,采取的是把风险拒之门外的政策,各扫门前雪,对于一些地方的人流、物流,不认可当地的安全凭证,而要求再次隔离。这就阻碍了经济网络的运行。

精准防疫,科学防疫,不能刻舟求剑。考虑到奥密克戎的感染传播能力,国内很可能难以回到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底之间的情况,各地零星疫情散发会是一个长期的状态,那么,只要各地拒绝风险共担,经济运行就会长期出于阻滞的状态。

反过来说,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些地区的好机会。供应链网,它的每一个连接点的破裂与重新建立都是有门槛的。产业链并不会因为一两个月的封城,或者成本提高就撤走,因为撤离与重新建立起新的供应链是有交易成本的。但是,一旦忍受不了,撤走了,也不会轻易回来,因为再次撤离与建立新产业链,也是有成本的。

这就意味着,那些愿意共担风险的地区,即便他们地理上远一些,但与北京、上海仍然有更高的连接效率。显然,远500公里高铁只需多两小时,比起隔离七天,根本不值一提。那么,长期看,产业链网就会延申过去,长期维持,不会轻易撤离。这对一地的经济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拒绝共担风险,究其根本,这是对动态清零的理解问题。动态清理,既是对过程的描述,也是对目标的描述。所谓过程描述,是指一旦出现,就要采取措施清零,所谓目标描述则是指,不是绝对的追求清零,而是在最大程度维持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容忍感染数。

所以,只有理解动态清零的目标含义,才能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才能保障全国范围内人流、物流的通畅,最终才能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转。而只有经济的正常运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各种稳定经济大盘的措施才能顺利实施。■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