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弄潮儿是如此热衷“X to earn”的模式,游戏赚钱、学习赚钱、唱歌赚钱、睡觉赚钱……它们打开了人们理解Web3.0的另一种方式,让一些人可以参与有意义的事,却通常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阻止纷至沓来的投机者,把它们变成一场场以“上线收割下线”而非行动本身为主要目标的代币金融游戏。
在当下,这似乎成了“X to earn”这一Web3.0模式的悖论:当人们试图用区块链网络创造“去金融化”的应用场景,仅以代币作为激励和回报手段的时候,代币金融属性势必激发人性的贪婪,迅即压倒这些场景本来的面目,成为游戏的主角。当“X to earn” 的X成了摆设,甚至不需要X就能earn的时候,它离金融骗局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即使没有Web3.0出现,“X to earn”作为一种商业形态在中国也已有生长的土壤,比如“蚂蚁森林”:人们使用支付宝刷公交卡、支付家用水电气费、医院挂号、购买图书门票等低碳行为均可以减少相应的碳排放,从而获得虚拟“绿色能量”,使用该能量能累计达到一定值,用户就可以在支付宝上虚拟种树,相应地,蚂蚁集团就可以与合作伙伴一起,为每一棵支付宝上的虚拟树种下一棵真实的树。而支付宝中的树苗,又必须靠“绿色能量”浇灌成长。
蚂蚁森林有着“X to earn”的元素,因为用户的低碳行为积累的“绿色能量”其实就是一枚枚的token,理论上也可以被用来兑换相应的支付宝返券、花呗和小额贷款权益。“绿色能量”种下的树形成森林,变成了森林公园,公园出售的门票和露营收益可以有一部分返还给贡献“能量”的用户。而蚂蚁集团本身也搭建自己的联盟区块链——“蚂蚁链”。它与StepN“跑步赚钱”本质的不同是,“绿色能量”是必须通过用户切实的低碳行为获取的,且无法被用来进行金融交易。而StepN本质上是加密货币的再发行,用户甚至不需要“跑步”,只要买卖装备吸引“下家”,就可以收割后来者的钱。
这一模式可用来在中国改造很多领域的商业和社会活动,比如“看病赚钱”(Treatment to earn):中国是一个医疗资源不充分不均衡的国度,也包含医疗病例样本资源的不均衡;而中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尚不足以支付人们所有的医疗行为。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患者允许自己的病历被医疗机构和医科院所以合法方式获得,作为科研和资源分享案例,他/她可以就因此获得医疗费用的减免,任何用到相关病历的医院,甚至新的患者需为这些病历数据“买单”,相关行为接入医保体系。整个过程在区块链网络上被“智能合约”客观、不可逆且不可篡改地记录和推进执行的话,那么获益的显然并不只是一方。它也能重塑诸多线上医疗平台,甚至让“水滴筹”和“轻松筹”这样的平台也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运行规则和方式。
还比如开车赚钱(Drive to earn)。尽管滴滴和Uber已经帮助司机实现了这一点,然而它们本身是高度数据和运营中心化的机构,发挥撮合交易与维护司乘双方信任的作用,也提供了让不少消费者心生疑窦的算法。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网约车服务变成“上链”的Dapp是怎样的场景:任何一辆符合上路标准(司机和车牌资质符合政府要求)的车可以直接找到需要它的乘客,不再需要需中介平台派单;因为区块链可以实现算法的透明化,滴滴和Uber的动态加价几乎没有操作的空间。司机甚至可以动态自主定价(在政府规定的定价区间内,这一点同样需要区块链机制保证)。平台只需要收取非常少的佣金比例,同样它也不再需要雇佣那么多人。如果是一辆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的话,它甚至可以自己出去赚钱,并通过智能合约自己实现电能的采购和出售。
这一切并非乌托邦,很多15年前被视作乌托邦的场景今天都变成了现实。这些产生具体价值并带来新商业模式的“X to earn”未来互联网商业,理应比StepN的跑步赚钱更接近人们的现实。既然美国和新加坡的Web3.0革命者忙着发行和交易加密货币,而类似的商业形态在中国又有现实土壤和苗头的话,那么不妨让它们先在中国发生。
Web3.0弄潮儿是如此热衷“X to earn”的模式,游戏赚钱、学习赚钱、唱歌赚钱、睡觉赚钱……它们打开了人们理解Web3.0的另一种方式,让一些人可以参与有意义的事,却通常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阻止纷至沓来的投机者,把它们变成一场场以“上线收割下线”而非行动本身为主要目标的代币金融游戏。
在当下,这似乎成了“X to earn”这一Web3.0模式的悖论:当人们试图用区块链网络创造“去金融化”的应用场景,仅以代币作为激励和回报手段的时候,代币金融属性势必激发人性的贪婪,迅即压倒这些场景本来的面目,成为游戏的主角。当“X to earn” 的X成了摆设,甚至不需要X就能earn的时候,它离金融骗局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即使没有Web3.0出现,“X to earn”作为一种商业形态在中国也已有生长的土壤,比如“蚂蚁森林”:人们使用支付宝刷公交卡、支付家用水电气费、医院挂号、购买图书门票等低碳行为均可以减少相应的碳排放,从而获得虚拟“绿色能量”,使用该能量能累计达到一定值,用户就可以在支付宝上虚拟种树,相应地,蚂蚁集团就可以与合作伙伴一起,为每一棵支付宝上的虚拟树种下一棵真实的树。而支付宝中的树苗,又必须靠“绿色能量”浇灌成长。
蚂蚁森林有着“X to earn”的元素,因为用户的低碳行为积累的“绿色能量”其实就是一枚枚的token,理论上也可以被用来兑换相应的支付宝返券、花呗和小额贷款权益。“绿色能量”种下的树形成森林,变成了森林公园,公园出售的门票和露营收益可以有一部分返还给贡献“能量”的用户。而蚂蚁集团本身也搭建自己的联盟区块链——“蚂蚁链”。它与StepN“跑步赚钱”本质的不同是,“绿色能量”是必须通过用户切实的低碳行为获取的,且无法被用来进行金融交易。而StepN本质上是加密货币的再发行,用户甚至不需要“跑步”,只要买卖装备吸引“下家”,就可以收割后来者的钱。
这一模式可用来在中国改造很多领域的商业和社会活动,比如“看病赚钱”(Treatment to earn):中国是一个医疗资源不充分不均衡的国度,也包含医疗病例样本资源的不均衡;而中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尚不足以支付人们所有的医疗行为。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患者允许自己的病历被医疗机构和医科院所以合法方式获得,作为科研和资源分享案例,他/她可以就因此获得医疗费用的减免,任何用到相关病历的医院,甚至新的患者需为这些病历数据“买单”,相关行为接入医保体系。整个过程在区块链网络上被“智能合约”客观、不可逆且不可篡改地记录和推进执行的话,那么获益的显然并不只是一方。它也能重塑诸多线上医疗平台,甚至让“水滴筹”和“轻松筹”这样的平台也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运行规则和方式。
还比如开车赚钱(Drive to earn)。尽管滴滴和Uber已经帮助司机实现了这一点,然而它们本身是高度数据和运营中心化的机构,发挥撮合交易与维护司乘双方信任的作用,也提供了让不少消费者心生疑窦的算法。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网约车服务变成“上链”的Dapp是怎样的场景:任何一辆符合上路标准(司机和车牌资质符合政府要求)的车可以直接找到需要它的乘客,不再需要需中介平台派单;因为区块链可以实现算法的透明化,滴滴和Uber的动态加价几乎没有操作的空间。司机甚至可以动态自主定价(在政府规定的定价区间内,这一点同样需要区块链机制保证)。平台只需要收取非常少的佣金比例,同样它也不再需要雇佣那么多人。如果是一辆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的话,它甚至可以自己出去赚钱,并通过智能合约自己实现电能的采购和出售。
这一切并非乌托邦,很多15年前被视作乌托邦的场景今天都变成了现实。这些产生具体价值并带来新商业模式的“X to earn”未来互联网商业,理应比StepN的跑步赚钱更接近人们的现实。既然美国和新加坡的Web3.0革命者忙着发行和交易加密货币,而类似的商业形态在中国又有现实土壤和苗头的话,那么不妨让它们先在中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