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06-02 06:13
时政

不能用隐性失业的方式解决就业问题

刘远举:脱离经济增长谈稳就业,很大程度上是把就业问题变成失业救济和降低劳动效率问题。没有增长的新增就业只能新增隐性失业,是人均收入的下降。
招聘职场中国财经媒体报道汇总:李克强要求尽快把失业率降下来、控制住
刘远举

■近日,二十余名应届毕业生被小鹏汽车单方面毁约,毕业生手里的录取通知书成了“空头支票”,三方协议成为废纸。小鹏汽车回应称,因为业务调整,不能继续提供就业岗位,只涉及少量毕业生,待入职人数约900人,小鹏方面将为学生提供5000元补偿。

除了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也被曝出毁约多名2022届入职的校招生。理想汽车回应称,因业务调整,部分岗位被关闭,综合考虑各专业及岗位方向等信息后,已推荐相关同学到其他业务岗位,重新进行调岗面试;对于没有合适岗位的同学,将提供赔偿一个月工资。

虽然企业从法律上来说,没有问题,但多位应届生表示,在春招结束后毁约,对他们在再次寻找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确非常严峻。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这个增速可谓迅猛,相比之下,从2011年到2019年的近十年间,毕业生人数也才增加了174万人。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然受到不时发生的疫情,各地不时陷入封控状态。此消彼长之下,这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真的很难。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4月16-24岁青年人的失业率达18.2%,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

近日,教育部还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要求全国高校党委书记、校(院)长,以及校级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由此可见,就业形势之严峻。

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顺着“站在鸡蛋一边的”的思路,舆论更多地会批评企业,认为企业应该事先做好长远的计划,不应该陷毕业生如此被动的境地。这些批判不能说没有道理。

不过,现在中国的情况大家都知道,瞬息万变。上一秒还快快乐乐的逛商场,说不定下一秒就得奔向大门口,避免被封在商场,上演生死时速;今天还封在家里小确幸,明天就得拉到方舱苦煎熬;今天还能开业,明天就得关门。微观个体的情况,自然会反映到宏观上。作为市场主体,小鹏也好、理想也好,大厂也好,小厂也好,其实都出于瞬息万变的时代之中,都得做出自己的应变。这是市场的生存之道。

当然,不少人还是会坚持认为,即便如此,企业家大业大,承受得起。

企业当然承受得起,多二十个人也没问题。但这不是市场之道。斑马被狮子咬一口不会死,但自然之道,就是看到狮子就跑,而不是说,来吧,咬一口,不会死,这样就会颠覆自然之道。一味要求企业不裁员,也会一步步颠覆市场之道。

这样的例子还有。据说有一大厂近期也打算裁员,但被相关监督部门叫停。据外界猜测,因为大厂员工多买了附近一高档楼盘,一旦裁员引发断供、出售,会严重影响楼盘房价,并产生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房价。

其实,要求企业不裁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办法了,这叫做“隐性失业”。所谓“隐性失业”,指在职人员从事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或从事那种劳动生产率低于他所能够达到的标准的工作的一种状态。

比如,在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时期,雇主常常让技术人员从事普通工人所做的工作,让熟练工人降级从事非熟练工人所做的无需多少技能的工作,以及缩减工作时间。

当一个员工并未被裁员,但缩减了工时、削减了福利,最重要的,减少了薪水,比如公司并未炒你,但薪水从原来1万多元降到2000元,这就是隐性失业。

这段时间刷屏的“北大博士考上街道办城管”,其实也是隐性失业。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北京市朝阳区分两个批次发布了2022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在拟录用的208人中,取得硕博士学位的人员为134人,占比约为三分之二。其中,酒仙桥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执法岗”拟录取人员为北京大学的博士。

在计划经济时代,隐性失业是常态。国有企业,不以经济效率为导向,而是讲政治,经济效益不好,也不裁员,不破产。本来三个人可以完成的事,用五个人来完成, “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存在大量冗员。或者,能用机器完成的事,用五个人来做。这是一种特殊的隐蔽性失业。隐蔽性失业阻碍了劳动者生产能力的发挥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它不会导致经济增长。

计划经济时代,用隐性失业解决青年人就业,发展到极致,就是下乡。青年下乡了,到了农村,每天种地,就不再无所事事了。不过,虽然下乡的青年很多的确在努力干活,但由于农村人多地少,整体上说,那几年并没有任何粮食的增产记载。相反,在知青返城之后,1980年全国铺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1982年,中国农业就获得少有的大丰收。

新增的劳动力并不能给农村带来更多的粮食产量。看到这句是不是有些熟悉的感觉?

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但实际上,当地农业生产长期原地不动,投入的劳动,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将这种现象称为“内卷”。

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但人均产值却下降的方式,也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

显然,隐性失业就是时下最时髦的内卷。本质上就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递减阶段,某种要素的过度投入,不但不会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反而会导致该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

所以,用隐性失业解决就业问题,是饮鸩止渴。它不会带来经济增长,它只是暂时遮蔽了问题,并积累问题,直到导致更大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曾在2020年6月说过,脱离经济增长谈稳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就业问题变成失业救济和降低劳动效率问题。没有增长的新增就业只能新增隐性失业,是人均收入的下降。

2015年到2019年就业人口大致都是7.7亿左右,城镇就业都是4亿多,变化不大。疫情爆发对中国就业形势的冲击是严重的。对比2019年底4.4亿的城镇就业。2020年4月份城镇就业是4.23亿;根据统计局,同期调查失业率为6%,也就是说失业人数是2700万。值得注意的是隐性失业的增长。许多人没有失业,但也没上班,或者上班没活干。这些都是隐性失业。2020年3月份隐性失业人口一度达到7611万,失业加上隐性失业的人口更是高达1.022亿。令人宽慰的是,失业和隐性失业人口的急剧增加,是疫情冲击的结果,一旦生产恢复形势就会很快好转。事实上,隐性失业人口在到四月份一下就降到1480万了。

就业,归根到底,是企业、市场主体,对于宏观经济的应对。可以用国家补贴、退税、放松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调整。只要宏观层面好转,就业自然就会恢复。

反之,如果以基层微操的方式,向税务、工商、街道、园区、消防、卫生、城管等基层政府部门下就业指标,就必然产生摊派,导致隐性失业。

比如,卫生监督部门有了指标,必然是找到餐饮老板,让帮忙解决几个就业指标,如果不配合,就会严查卫生。餐饮老板咬咬牙承接了指标,多招三个人。但餐饮业本身状况也不好,怎么消化这三个人的工资呢?要么是从自己利润中扣,这必然影响再投资;或者从所有人的工资中扣,这必然影响其他人的消费。这种方式,是非常低效率的,它只会掩盖问题,导致问题不能被解决,甚至产生更大的问题。比如,对于有些老板而言,这增加的三个人,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老板选择关店,不但这三个人的就业没解决,本来十来个员工,也失业了。

这种行政压制市场个体的解决就业的方式,会进一步挤压市场,导致中小微企业主不稳定的预期,会进一步收缩他们的经营、投资行为。试想,你去工商局办执照的时候,要求你解决三个就业名额,否则就不给办证,你会怎么办?所以,以压制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就业问题,是饮鸩止渴。

所以,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一定不能向基层部门下达就业指标。

当前解决就业问题,唯一立竿见影的方式,就是解除各地此起彼伏的封城与隔离措施。即便维持动态清零,也必需是全国一盘棋的动态清零,最大程度的减少各地不断的封控。发展经济,各要素需要不断流动,而只有伴随人的流动,各要素才能充分流动,经济才能发展,有效就业才会产生。

要科学、准确、全面的把握动态清零的含义。动态清零,后面是清零,前面是动态,即容忍一定程度的感染数量,将之视为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经济如水,要不断流动才是产生就业、财富,当各地之间交流、出差都停滞,不断出现封城的时候,就业问题,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招聘职场中国财经媒体报道汇总:李克强要求尽快把失业率降下来、控制住
2022-06-02 06:13
时政

不能用隐性失业的方式解决就业问题

刘远举:脱离经济增长谈稳就业,很大程度上是把就业问题变成失业救济和降低劳动效率问题。没有增长的新增就业只能新增隐性失业,是人均收入的下降。
刘远举

■近日,二十余名应届毕业生被小鹏汽车单方面毁约,毕业生手里的录取通知书成了“空头支票”,三方协议成为废纸。小鹏汽车回应称,因为业务调整,不能继续提供就业岗位,只涉及少量毕业生,待入职人数约900人,小鹏方面将为学生提供5000元补偿。

除了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也被曝出毁约多名2022届入职的校招生。理想汽车回应称,因业务调整,部分岗位被关闭,综合考虑各专业及岗位方向等信息后,已推荐相关同学到其他业务岗位,重新进行调岗面试;对于没有合适岗位的同学,将提供赔偿一个月工资。

虽然企业从法律上来说,没有问题,但多位应届生表示,在春招结束后毁约,对他们在再次寻找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确非常严峻。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这个增速可谓迅猛,相比之下,从2011年到2019年的近十年间,毕业生人数也才增加了174万人。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然受到不时发生的疫情,各地不时陷入封控状态。此消彼长之下,这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真的很难。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4月16-24岁青年人的失业率达18.2%,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

近日,教育部还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要求全国高校党委书记、校(院)长,以及校级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由此可见,就业形势之严峻。

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顺着“站在鸡蛋一边的”的思路,舆论更多地会批评企业,认为企业应该事先做好长远的计划,不应该陷毕业生如此被动的境地。这些批判不能说没有道理。

不过,现在中国的情况大家都知道,瞬息万变。上一秒还快快乐乐的逛商场,说不定下一秒就得奔向大门口,避免被封在商场,上演生死时速;今天还封在家里小确幸,明天就得拉到方舱苦煎熬;今天还能开业,明天就得关门。微观个体的情况,自然会反映到宏观上。作为市场主体,小鹏也好、理想也好,大厂也好,小厂也好,其实都出于瞬息万变的时代之中,都得做出自己的应变。这是市场的生存之道。

当然,不少人还是会坚持认为,即便如此,企业家大业大,承受得起。

企业当然承受得起,多二十个人也没问题。但这不是市场之道。斑马被狮子咬一口不会死,但自然之道,就是看到狮子就跑,而不是说,来吧,咬一口,不会死,这样就会颠覆自然之道。一味要求企业不裁员,也会一步步颠覆市场之道。

这样的例子还有。据说有一大厂近期也打算裁员,但被相关监督部门叫停。据外界猜测,因为大厂员工多买了附近一高档楼盘,一旦裁员引发断供、出售,会严重影响楼盘房价,并产生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房价。

其实,要求企业不裁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办法了,这叫做“隐性失业”。所谓“隐性失业”,指在职人员从事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或从事那种劳动生产率低于他所能够达到的标准的工作的一种状态。

比如,在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时期,雇主常常让技术人员从事普通工人所做的工作,让熟练工人降级从事非熟练工人所做的无需多少技能的工作,以及缩减工作时间。

当一个员工并未被裁员,但缩减了工时、削减了福利,最重要的,减少了薪水,比如公司并未炒你,但薪水从原来1万多元降到2000元,这就是隐性失业。

这段时间刷屏的“北大博士考上街道办城管”,其实也是隐性失业。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北京市朝阳区分两个批次发布了2022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在拟录用的208人中,取得硕博士学位的人员为134人,占比约为三分之二。其中,酒仙桥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执法岗”拟录取人员为北京大学的博士。

在计划经济时代,隐性失业是常态。国有企业,不以经济效率为导向,而是讲政治,经济效益不好,也不裁员,不破产。本来三个人可以完成的事,用五个人来完成, “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存在大量冗员。或者,能用机器完成的事,用五个人来做。这是一种特殊的隐蔽性失业。隐蔽性失业阻碍了劳动者生产能力的发挥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它不会导致经济增长。

计划经济时代,用隐性失业解决青年人就业,发展到极致,就是下乡。青年下乡了,到了农村,每天种地,就不再无所事事了。不过,虽然下乡的青年很多的确在努力干活,但由于农村人多地少,整体上说,那几年并没有任何粮食的增产记载。相反,在知青返城之后,1980年全国铺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1982年,中国农业就获得少有的大丰收。

新增的劳动力并不能给农村带来更多的粮食产量。看到这句是不是有些熟悉的感觉?

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但实际上,当地农业生产长期原地不动,投入的劳动,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将这种现象称为“内卷”。

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但人均产值却下降的方式,也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

显然,隐性失业就是时下最时髦的内卷。本质上就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递减阶段,某种要素的过度投入,不但不会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反而会导致该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

所以,用隐性失业解决就业问题,是饮鸩止渴。它不会带来经济增长,它只是暂时遮蔽了问题,并积累问题,直到导致更大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曾在2020年6月说过,脱离经济增长谈稳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就业问题变成失业救济和降低劳动效率问题。没有增长的新增就业只能新增隐性失业,是人均收入的下降。

2015年到2019年就业人口大致都是7.7亿左右,城镇就业都是4亿多,变化不大。疫情爆发对中国就业形势的冲击是严重的。对比2019年底4.4亿的城镇就业。2020年4月份城镇就业是4.23亿;根据统计局,同期调查失业率为6%,也就是说失业人数是2700万。值得注意的是隐性失业的增长。许多人没有失业,但也没上班,或者上班没活干。这些都是隐性失业。2020年3月份隐性失业人口一度达到7611万,失业加上隐性失业的人口更是高达1.022亿。令人宽慰的是,失业和隐性失业人口的急剧增加,是疫情冲击的结果,一旦生产恢复形势就会很快好转。事实上,隐性失业人口在到四月份一下就降到1480万了。

就业,归根到底,是企业、市场主体,对于宏观经济的应对。可以用国家补贴、退税、放松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调整。只要宏观层面好转,就业自然就会恢复。

反之,如果以基层微操的方式,向税务、工商、街道、园区、消防、卫生、城管等基层政府部门下就业指标,就必然产生摊派,导致隐性失业。

比如,卫生监督部门有了指标,必然是找到餐饮老板,让帮忙解决几个就业指标,如果不配合,就会严查卫生。餐饮老板咬咬牙承接了指标,多招三个人。但餐饮业本身状况也不好,怎么消化这三个人的工资呢?要么是从自己利润中扣,这必然影响再投资;或者从所有人的工资中扣,这必然影响其他人的消费。这种方式,是非常低效率的,它只会掩盖问题,导致问题不能被解决,甚至产生更大的问题。比如,对于有些老板而言,这增加的三个人,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老板选择关店,不但这三个人的就业没解决,本来十来个员工,也失业了。

这种行政压制市场个体的解决就业的方式,会进一步挤压市场,导致中小微企业主不稳定的预期,会进一步收缩他们的经营、投资行为。试想,你去工商局办执照的时候,要求你解决三个就业名额,否则就不给办证,你会怎么办?所以,以压制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就业问题,是饮鸩止渴。

所以,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一定不能向基层部门下达就业指标。

当前解决就业问题,唯一立竿见影的方式,就是解除各地此起彼伏的封城与隔离措施。即便维持动态清零,也必需是全国一盘棋的动态清零,最大程度的减少各地不断的封控。发展经济,各要素需要不断流动,而只有伴随人的流动,各要素才能充分流动,经济才能发展,有效就业才会产生。

要科学、准确、全面的把握动态清零的含义。动态清零,后面是清零,前面是动态,即容忍一定程度的感染数量,将之视为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经济如水,要不断流动才是产生就业、财富,当各地之间交流、出差都停滞,不断出现封城的时候,就业问题,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