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4-29 11:29
商业与经济

FIRE或者提前退休,为什么那么难

徐瑾:这些年,提前退休或者FIRE运动成为热门话题。躺平或者财务自由的门槛到底是多少?国情不同,导致FIRE的实践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
老年人渐进式延迟退休的代际公平问题
徐瑾



FIRE运动,不时占据舆论热点。FIRE是什么?可行性如何?为什么在中国,FIRE那么难?

01、 FIRE什么?

所谓FIRE运动,全称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即财务独立、提前退休。一般是说你攒够一笔钱,如果按照每年4%的收益率,这笔钱收益能够覆盖你的开支,钱就够花了,你就可以提前退休。

这个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而在中国,它真正火起来是在前几年。FIRE运动冲击下,不少人开始实践不上班。

为什么FIRE运动会如此受欢迎呢?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房地产行业的繁荣,让不少人积累了一定财富,不工作也不会如同当年下岗工人那样缺衣少食。另一方面,随着80后逐渐步入35岁这个人生节点,很多人开始思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提前退休的想法也就应运而生。

但有趣的是,最近社交媒体热议话题却揭示了FIRE运动的另一面。一些媒体报道,第一批践行FIRE运动的人,现在很多都已经重返职场了。这似乎预示着,FIRE运动在中国才刚刚开始,就已经走向了尾声。为什么提前退休的计划在中国难以实施呢?这背后其实折射出很多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原因。

02、 FIRE运动不容易

首先,国情不同,导致FIRE的实践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

FIRE不容易,难点不仅在于你要攒够退休基金,更在于保证持续稳定收益率。换而言之,拥有资产是第一步,但是拥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是第二步。在中国,第一步未必很难,但是第二步却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在国外,FIRE运动的前提,一般是能够保证每年4%的投资收益,但在中国,这样的收益预期显然面临更多挑战。举个例子,假设你未来还有25年的寿命,那么理论上你只需要拥有100万美元(通常指在美国),并且不动用这笔钱,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听起来很简单,对吧?但这里的关键在于,你需要确保每年获得4%的投资回报率。

对于中国的中产阶级来说,100万美元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数字,尤其是如果你拥有多套房产的话。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持续获得4%的回报率并非易事。

资产收益率往往与宏观经济体的投资回报率挂钩。回顾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发展,我们称之为”经济奇迹”,因为它保持了7-8%的三十年持续增长。相比之下,美国在整个20世纪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即便是美国崛起后的100多年里,美股年化增长率也仅为10%左右。更早一些,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1英镑,到了20世纪初,其价值已经相当于约10万英镑。这个惊人的增长背后,其实只需要3.25%的年复利。

这就是复利的力量,通过时间,年复一年的收益让人们稳定高额收益。复利的真正挑战在于它看起来如此简单,却它难以持续。持续性是复利最大的难点,也是实现财务自由的关键所在。对于很多新手投资者而言,他们问题往往在看不上4%,最后却连保本都做不到。

即使股神巴菲特,年化收益率在2000年之后其实一直没超过10%,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成就了。但对于习惯高收益中国投资者看来,这样的收益率可能拿不出手。大家普遍的心态是,股市好的时候希望能翻个50%,但实际情况是,股市不好的时候可能血本无归。这种大起大落在牛市时让不少人误以为自己是股神,但实际上,要持续保持4%的回报率,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人来说,都是相当高的要求。

很多人低估了这一点,往往倾向于自己动手操作谋求高收益。守住一笔钱不乱动其实并不容易。长期利率走低不是新闻,但是存越久钱越少却成为新趋势。最近两年,不少银行下调利率,5年期平均存款利率开始低于三年期利率。按照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3月, 1年期平均利率为1.566%,2年期平均利率为1.666%,3年期平均利率为2.042%,5年期平均利率为1.883%。利率的变化,牵动万千投资者的心,也让在中国方兴未艾的FIRE运动再次面临冲击。因此,在当前环境下,长期存款利率已经下降到不到2%,想要达到4%甚至3%的收益率都变得相当困难。无风险回报率更是低得可怜。

如果想简单,那么买指数基金是最简单的操作,但是在中国也没那么有容易。相比之下,美国股市的长期年化回报率确实能达到7%~8%左右,扣除通胀后也有4%以上,这种稳定的回报率在美国是相对容易实现的。原因在于,美股不仅是美国公司,而是全世界最好的公司来上市。然而,在中国A股市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过去十年,A股市场一直保卫三千点,即使采用定投的方式,也很难获得稳定的回报。

这其中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国情的不同,可持续性一直是新兴市场的痛点。持续的收益对于不少国家来说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而能够守住一笔钱不乱动,对很多人来说同样是个挑战。因此,我们不应低估实现FIRE的门槛,这是一个核心因素。

03、财务自由的天花板

除了投资难,FIRE在中国难的原因,还在于大家对于FIRE之后生活想象不同,很多人眼中,FIRE不仅提前退休,更是财务自由。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曾经是惊人的,过去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一年相当于西方的七年,财富积累的速度也相当快。然而,现在这种速度已经放缓,但人们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依然存在。这种社会背景使得大家对于财务自由的门槛定得非常高。即使在西方,财务自由的门槛已经有一定的高度,但在中国,由于宏观环境的不稳定,以及社会对安全性的极度渴求,这个门槛又被进一步抬高。

FIRE在国外100万美元一般认为就是差不多了,但是在中国大家往往提前退休定义为财务自由。对于中国的财务自由门槛,有的人说是5000万,在一线城市甚至有人说是1亿,几年前胡润财富榜在2017年曾经定义财务自由在一线城市要达到2.9亿。

这本质上源自对于自由的想象不同。很少拥有自由,所以多数人对于自由的想象没有实践意义,不存在上限。很多国人想的财务自由,意味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自由的理解是随心所欲。但事实上,真正的自由是自律,是拥有选择不做什么的能力。

如此,大家对于退休和财务自由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想过一种财务自由的生活,而且是在中国过上西方式的奢华生活,那么你的财务需求将非常庞大。如果你的孩子要上私立学校,随后一路去美国名校,并且你自己想要舒适地环游世界,那么,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前退休生活,而是一种追求奢侈享受的生活方式,这种追求本身是没有上限的。

我们也不能完全责怪中国人将FIR和财务自由的门槛定得如此之高。结合我们之前提到的原因,大家普遍感受到的深层恐惧是“富不过三代”。中国历史上不少家族,曾经富可敌国,作为当年的中国首富,最终家族几代人的命运也是零落不堪。

一个中国人,从青年到中年,可能已经经历了几波社会的动荡,这意味着你可能不太可能建立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也不太相信稳定的生活可以长久持续。FIRE的实践者多数是70后或80后,你可能在出生时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他们大概他们亲眼见证了80年代万元户的风光,以及90年代出租车司机的辉煌,但是这些人都迅速崛起又迅速消失。00后年之后,如果你运气好,可能会赶上进入外企的黄金时期,那时候外企还是人人向往的香饽饽。随后,则是房地产红利和大厂红利相继到来。但到今天,你会发现,曾经看不上的体制内工作,如今却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

这种不断搅拌与重塑的社会现实,会让人们对于财务安全的追求变得尤为迫切,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财务自由的门槛会被定得如此之高。一个人的观念,就像你父母那一代一样,在社会变动中经历了几代的变迁,你的大脑回路也会随之改变,对安全的渴望会变得极其强烈。这不能怪大家,确实是社会在搅拌的结果,也是中国软阶层的悲哀。

04、工作之外无兴趣

这些年,很多遭遇35岁危机的中年人选择重返职场,哪怕薪水以及职位并不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除了收入不稳定和大环境不佳之外,很多人不工作后,发现不知道该干什么。

他们选择FIRE是没有热爱的工作,而他们回来工作这是因为没有热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似乎除了无法忍受的工作,还有就是无法忍受的无聊。

这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就是不少被规训为经济动物,除了经济价值之外,很难发现和享受其他价值。简单说,哪怕作为一个玩家,不少人都不合格,是一个完全业余的人。确实,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的爱好和激情,从工作到生活都是如此。好像一切都轻盈的现实都只在网红电影中,文艺青年随便玩个乐队就能玩得很专业,中年妇女下岗后再去新媒体就能有在同时兼备价值观和流量——这种事情确实存在,但却很稀少。

很多人失业或者FIRE之后去做自媒体,但是成功的是少数。很多不上班的博主也喜欢说人生是旷野的,事实上,有多数人已经习惯被圈养,旷野对他们不是自由,而是可怕的位置。其实很早之前,作家奥威尔就说过,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让他坐在那边什么事儿都不干,对他是一种折磨。但现在大家哪怕受过基本的教育,有手机,有社交媒体,但是还是无法避免空虚和无聊。

除了无聊,很多人会担心与社会脱节。因为在社会惯常认知中,社会不断发展,一旦个人与社会隔绝,就会错过很多知识和机会。作为一个打工族,工作之外没有太多自己的关系,没有社区,没有俱乐部,没有兴趣,没有小圈子,没有慈善、宗教以及这些团体。这就是一个原子化的人生。除了工作以外,生活极其单调无趣。那不工作你还能做什么呢?这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所以,在东亚社会,FIRE即使解决了物质经济问题,兴趣问题依然难以解决。在东亚社会,除了工作,多数人其实只是生产资料,没有太多生产关系。大部分人与你的交往也是基于工作关系。如果你不上班,就会逐渐与社会脱节。

所以,这些困难其实不仅是选择FIRE的人才有,FIRE的人只是比退休后的人更早面临这个问题。你会发现,退休后的人依然在刷手机、看抖音、浏览电子短信,他们能做的事情未必很多,不少父母之所以喜欢关涉子女生活以及催婚催生,因为他们不知道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以做的。

当代中国人最普遍的集体投射,无非就是各种爽文了。最典型就是追求长生的修仙爽文,比如《凡人修仙传》之类,但哪怕最狂野、最超脱的幻想中,主角在做什么?从小白开始,不断升级打怪,成为修仙大能后,依然在升级打怪,目标永远都是追求长生,积攒各类修仙界的财富,即灵石法宝。活到100岁不够,200岁不够,1000岁不够,1万岁也不够,永远在追求更长的寿命,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努力,更多的修炼,可以放松的时刻,如此之少,似乎背后始终有看不见的锁链在追赶者他们。自由,是不存在的,自律也不过是对于匮乏的恐惧之反射。

修仙小说中所谓的长生,其实可以置换为财务自由或提前退休,本质上是一样的。对于亚洲人来说,这种谨小慎微和不安感是刻在基因里的。因此,要享受这种FIRE的生活,本身就一种进化后的结果,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挑战。

不过,也许他们的孩子或孩子的下一代能够有所改变。中国古代有句话说,做官三代学会穿衣吃饭,要培养出一个非经济动物,真的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这是一种心态的转变,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现在是21世纪的20年代,大约100年前,经济学大师凯恩斯也写过关于我们时代的经济背景,他说我们这个时代的子孙后代一定能够解决经济问题,一旦经济问题得到解决,人们就能将精力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其他问题的解决。

一百年过去了,现在看来,凯恩斯当年预言的”经济问题将被解决”似乎并未实现。现实是,如果经济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精神层面的困扰也难以化解。凯恩斯当时还建议人们应该将注意力转向非经济目标,但他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当一个群体长期被塑造成”经济动物”后,一旦失去经济目标,反而会陷入迷茫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尤为明显。比如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有人说既然多数专业都不好就业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但是更多的声音说,“普通人哪有什么爱好?”这或许正是为什么"泛爱"这个概念难以落地生根的原因——我们抱怨工作、憎恨工作,甚至讨厌工作,但最终却被工作彻底改造,变得面目全非。

无论FIRE还是财务自由抑或提前退休,其实都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的爱与怕,匮乏与恐惧,欲望与激情。要让“FIRE”真正落地,关键在于建立工作之外的生活空间。无论你是否选择”FIRE”,从现在开始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给自己留出一些个人空间都是很有必要的。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一个完全没有自己时间的人,无论赚多少钱,都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是否选择”FIRE”,其实更多取决于个人的心态,但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必然是要走过一番社会和个人的灵魂沼泽地,这一点是很多人需要理解的。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老年人渐进式延迟退休的代际公平问题
2025-04-29 11:29
商业与经济

FIRE或者提前退休,为什么那么难

徐瑾:这些年,提前退休或者FIRE运动成为热门话题。躺平或者财务自由的门槛到底是多少?国情不同,导致FIRE的实践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
徐瑾



FIRE运动,不时占据舆论热点。FIRE是什么?可行性如何?为什么在中国,FIRE那么难?

01、 FIRE什么?

所谓FIRE运动,全称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即财务独立、提前退休。一般是说你攒够一笔钱,如果按照每年4%的收益率,这笔钱收益能够覆盖你的开支,钱就够花了,你就可以提前退休。

这个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而在中国,它真正火起来是在前几年。FIRE运动冲击下,不少人开始实践不上班。

为什么FIRE运动会如此受欢迎呢?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房地产行业的繁荣,让不少人积累了一定财富,不工作也不会如同当年下岗工人那样缺衣少食。另一方面,随着80后逐渐步入35岁这个人生节点,很多人开始思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提前退休的想法也就应运而生。

但有趣的是,最近社交媒体热议话题却揭示了FIRE运动的另一面。一些媒体报道,第一批践行FIRE运动的人,现在很多都已经重返职场了。这似乎预示着,FIRE运动在中国才刚刚开始,就已经走向了尾声。为什么提前退休的计划在中国难以实施呢?这背后其实折射出很多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原因。

02、 FIRE运动不容易

首先,国情不同,导致FIRE的实践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

FIRE不容易,难点不仅在于你要攒够退休基金,更在于保证持续稳定收益率。换而言之,拥有资产是第一步,但是拥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是第二步。在中国,第一步未必很难,但是第二步却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在国外,FIRE运动的前提,一般是能够保证每年4%的投资收益,但在中国,这样的收益预期显然面临更多挑战。举个例子,假设你未来还有25年的寿命,那么理论上你只需要拥有100万美元(通常指在美国),并且不动用这笔钱,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听起来很简单,对吧?但这里的关键在于,你需要确保每年获得4%的投资回报率。

对于中国的中产阶级来说,100万美元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数字,尤其是如果你拥有多套房产的话。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持续获得4%的回报率并非易事。

资产收益率往往与宏观经济体的投资回报率挂钩。回顾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发展,我们称之为”经济奇迹”,因为它保持了7-8%的三十年持续增长。相比之下,美国在整个20世纪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即便是美国崛起后的100多年里,美股年化增长率也仅为10%左右。更早一些,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1英镑,到了20世纪初,其价值已经相当于约10万英镑。这个惊人的增长背后,其实只需要3.25%的年复利。

这就是复利的力量,通过时间,年复一年的收益让人们稳定高额收益。复利的真正挑战在于它看起来如此简单,却它难以持续。持续性是复利最大的难点,也是实现财务自由的关键所在。对于很多新手投资者而言,他们问题往往在看不上4%,最后却连保本都做不到。

即使股神巴菲特,年化收益率在2000年之后其实一直没超过10%,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成就了。但对于习惯高收益中国投资者看来,这样的收益率可能拿不出手。大家普遍的心态是,股市好的时候希望能翻个50%,但实际情况是,股市不好的时候可能血本无归。这种大起大落在牛市时让不少人误以为自己是股神,但实际上,要持续保持4%的回报率,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人来说,都是相当高的要求。

很多人低估了这一点,往往倾向于自己动手操作谋求高收益。守住一笔钱不乱动其实并不容易。长期利率走低不是新闻,但是存越久钱越少却成为新趋势。最近两年,不少银行下调利率,5年期平均存款利率开始低于三年期利率。按照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3月, 1年期平均利率为1.566%,2年期平均利率为1.666%,3年期平均利率为2.042%,5年期平均利率为1.883%。利率的变化,牵动万千投资者的心,也让在中国方兴未艾的FIRE运动再次面临冲击。因此,在当前环境下,长期存款利率已经下降到不到2%,想要达到4%甚至3%的收益率都变得相当困难。无风险回报率更是低得可怜。

如果想简单,那么买指数基金是最简单的操作,但是在中国也没那么有容易。相比之下,美国股市的长期年化回报率确实能达到7%~8%左右,扣除通胀后也有4%以上,这种稳定的回报率在美国是相对容易实现的。原因在于,美股不仅是美国公司,而是全世界最好的公司来上市。然而,在中国A股市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过去十年,A股市场一直保卫三千点,即使采用定投的方式,也很难获得稳定的回报。

这其中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国情的不同,可持续性一直是新兴市场的痛点。持续的收益对于不少国家来说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而能够守住一笔钱不乱动,对很多人来说同样是个挑战。因此,我们不应低估实现FIRE的门槛,这是一个核心因素。

03、财务自由的天花板

除了投资难,FIRE在中国难的原因,还在于大家对于FIRE之后生活想象不同,很多人眼中,FIRE不仅提前退休,更是财务自由。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曾经是惊人的,过去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一年相当于西方的七年,财富积累的速度也相当快。然而,现在这种速度已经放缓,但人们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依然存在。这种社会背景使得大家对于财务自由的门槛定得非常高。即使在西方,财务自由的门槛已经有一定的高度,但在中国,由于宏观环境的不稳定,以及社会对安全性的极度渴求,这个门槛又被进一步抬高。

FIRE在国外100万美元一般认为就是差不多了,但是在中国大家往往提前退休定义为财务自由。对于中国的财务自由门槛,有的人说是5000万,在一线城市甚至有人说是1亿,几年前胡润财富榜在2017年曾经定义财务自由在一线城市要达到2.9亿。

这本质上源自对于自由的想象不同。很少拥有自由,所以多数人对于自由的想象没有实践意义,不存在上限。很多国人想的财务自由,意味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自由的理解是随心所欲。但事实上,真正的自由是自律,是拥有选择不做什么的能力。

如此,大家对于退休和财务自由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想过一种财务自由的生活,而且是在中国过上西方式的奢华生活,那么你的财务需求将非常庞大。如果你的孩子要上私立学校,随后一路去美国名校,并且你自己想要舒适地环游世界,那么,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前退休生活,而是一种追求奢侈享受的生活方式,这种追求本身是没有上限的。

我们也不能完全责怪中国人将FIR和财务自由的门槛定得如此之高。结合我们之前提到的原因,大家普遍感受到的深层恐惧是“富不过三代”。中国历史上不少家族,曾经富可敌国,作为当年的中国首富,最终家族几代人的命运也是零落不堪。

一个中国人,从青年到中年,可能已经经历了几波社会的动荡,这意味着你可能不太可能建立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也不太相信稳定的生活可以长久持续。FIRE的实践者多数是70后或80后,你可能在出生时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他们大概他们亲眼见证了80年代万元户的风光,以及90年代出租车司机的辉煌,但是这些人都迅速崛起又迅速消失。00后年之后,如果你运气好,可能会赶上进入外企的黄金时期,那时候外企还是人人向往的香饽饽。随后,则是房地产红利和大厂红利相继到来。但到今天,你会发现,曾经看不上的体制内工作,如今却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

这种不断搅拌与重塑的社会现实,会让人们对于财务安全的追求变得尤为迫切,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财务自由的门槛会被定得如此之高。一个人的观念,就像你父母那一代一样,在社会变动中经历了几代的变迁,你的大脑回路也会随之改变,对安全的渴望会变得极其强烈。这不能怪大家,确实是社会在搅拌的结果,也是中国软阶层的悲哀。

04、工作之外无兴趣

这些年,很多遭遇35岁危机的中年人选择重返职场,哪怕薪水以及职位并不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除了收入不稳定和大环境不佳之外,很多人不工作后,发现不知道该干什么。

他们选择FIRE是没有热爱的工作,而他们回来工作这是因为没有热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似乎除了无法忍受的工作,还有就是无法忍受的无聊。

这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就是不少被规训为经济动物,除了经济价值之外,很难发现和享受其他价值。简单说,哪怕作为一个玩家,不少人都不合格,是一个完全业余的人。确实,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的爱好和激情,从工作到生活都是如此。好像一切都轻盈的现实都只在网红电影中,文艺青年随便玩个乐队就能玩得很专业,中年妇女下岗后再去新媒体就能有在同时兼备价值观和流量——这种事情确实存在,但却很稀少。

很多人失业或者FIRE之后去做自媒体,但是成功的是少数。很多不上班的博主也喜欢说人生是旷野的,事实上,有多数人已经习惯被圈养,旷野对他们不是自由,而是可怕的位置。其实很早之前,作家奥威尔就说过,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让他坐在那边什么事儿都不干,对他是一种折磨。但现在大家哪怕受过基本的教育,有手机,有社交媒体,但是还是无法避免空虚和无聊。

除了无聊,很多人会担心与社会脱节。因为在社会惯常认知中,社会不断发展,一旦个人与社会隔绝,就会错过很多知识和机会。作为一个打工族,工作之外没有太多自己的关系,没有社区,没有俱乐部,没有兴趣,没有小圈子,没有慈善、宗教以及这些团体。这就是一个原子化的人生。除了工作以外,生活极其单调无趣。那不工作你还能做什么呢?这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所以,在东亚社会,FIRE即使解决了物质经济问题,兴趣问题依然难以解决。在东亚社会,除了工作,多数人其实只是生产资料,没有太多生产关系。大部分人与你的交往也是基于工作关系。如果你不上班,就会逐渐与社会脱节。

所以,这些困难其实不仅是选择FIRE的人才有,FIRE的人只是比退休后的人更早面临这个问题。你会发现,退休后的人依然在刷手机、看抖音、浏览电子短信,他们能做的事情未必很多,不少父母之所以喜欢关涉子女生活以及催婚催生,因为他们不知道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以做的。

当代中国人最普遍的集体投射,无非就是各种爽文了。最典型就是追求长生的修仙爽文,比如《凡人修仙传》之类,但哪怕最狂野、最超脱的幻想中,主角在做什么?从小白开始,不断升级打怪,成为修仙大能后,依然在升级打怪,目标永远都是追求长生,积攒各类修仙界的财富,即灵石法宝。活到100岁不够,200岁不够,1000岁不够,1万岁也不够,永远在追求更长的寿命,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努力,更多的修炼,可以放松的时刻,如此之少,似乎背后始终有看不见的锁链在追赶者他们。自由,是不存在的,自律也不过是对于匮乏的恐惧之反射。

修仙小说中所谓的长生,其实可以置换为财务自由或提前退休,本质上是一样的。对于亚洲人来说,这种谨小慎微和不安感是刻在基因里的。因此,要享受这种FIRE的生活,本身就一种进化后的结果,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挑战。

不过,也许他们的孩子或孩子的下一代能够有所改变。中国古代有句话说,做官三代学会穿衣吃饭,要培养出一个非经济动物,真的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这是一种心态的转变,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现在是21世纪的20年代,大约100年前,经济学大师凯恩斯也写过关于我们时代的经济背景,他说我们这个时代的子孙后代一定能够解决经济问题,一旦经济问题得到解决,人们就能将精力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其他问题的解决。

一百年过去了,现在看来,凯恩斯当年预言的”经济问题将被解决”似乎并未实现。现实是,如果经济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精神层面的困扰也难以化解。凯恩斯当时还建议人们应该将注意力转向非经济目标,但他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当一个群体长期被塑造成”经济动物”后,一旦失去经济目标,反而会陷入迷茫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尤为明显。比如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有人说既然多数专业都不好就业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但是更多的声音说,“普通人哪有什么爱好?”这或许正是为什么"泛爱"这个概念难以落地生根的原因——我们抱怨工作、憎恨工作,甚至讨厌工作,但最终却被工作彻底改造,变得面目全非。

无论FIRE还是财务自由抑或提前退休,其实都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的爱与怕,匮乏与恐惧,欲望与激情。要让“FIRE”真正落地,关键在于建立工作之外的生活空间。无论你是否选择”FIRE”,从现在开始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给自己留出一些个人空间都是很有必要的。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一个完全没有自己时间的人,无论赚多少钱,都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是否选择”FIRE”,其实更多取决于个人的心态,但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必然是要走过一番社会和个人的灵魂沼泽地,这一点是很多人需要理解的。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