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国内议题外,特朗普对加拿大的关税和吞并威胁成为此次选举的决定性因素。加拿大选民最终选择了资深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卡尼来带领国家度过动荡时期。
刘远举
■
2025年4月23日,猿辅导武汉公司一名 26 岁男性员工被曝在调休期间于公司内猝死,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公众对加班文化的强烈关注。尽管猿辅导在25日回应称“当日团队未安排加班”。但该公司此前,已因高强度加班问题被多次曝光。2023 年即有前员工爆料,其武汉公司存在单日加班超 6 小时、日常管理严苛(如吃饭、上厕所需报备)等现象。
就在这一事件发生的前几天,有网友发帖称,小米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其中低于8小时需要提交说明,工时排名靠后的要被约谈,甚至劝退。多位小米员工证实了这一情况,随后,“小米查工时”也引发网络热议。
一个年轻人猝死的消息,总是让人痛心和惋惜。不过,客观地来说,我觉得猝死这种事,多数是意外,在没有发现基础病的前提下,可能很难证明与加班的因果关系。只要人数一多,总有各种疾病和意外,就像富士康工业园里有年轻人跳楼,大学校园里也有。
有时候加班只要不长期剥夺睡眠,其实都不至于产生健康风险。那些开店的,早九晚十,一年四季,全年无休,但他们不至于睡眠不足。不加班,回到家,刷剧到2点,或复习公务员考试,其实也是熬夜。所以如果加班只是挤占了娱乐、刷剧时间,加班费又给足了的,有时候属于自愿选择。但如果公司加班到了连续影响睡眠的地步,就超过了自愿的范畴了。
这几年,舆论对这类新闻的反应也更客观了。不过,即便没有达到影响健康的程度,加班总是令人讨厌的。为什么中国职场,会有那么多加班?
根据经济学的研究,一般认为:工资水平提高,劳动者最初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间,以获得更多收入,于是,劳动力供给量会增加,工资水平与劳动力供给量成正比关系。简单地说,在这一阶段,人们会更多地工作,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如果工资水平继续提高,收入的边际效应递减。也就是说,钱已经够花了,劳动者就宁愿选择增加休闲,而减少工作时间。这个阶段,简单地说,工资更高了,人们反而不愿意工作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西方一些国家的人“很懒”。
总体说来,虽然中国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还不高,人群收入的差异也大,所以人们还是愿意为钱而加班。
有人认为,企业应该主动禁止加班。从管理上,这很容易实现,下班打卡,没离开的扣钱。但企业抑制加班,要么是觉得,加班无效,增加了它的成本,要么是减少法律风险,并不会真心实意地觉得加班不好。这很正常,假设你是公司老板,你没有义务,主动从自己这里拿出利益。这不代表你坏。任何人都是这样的,即便买个菜也是这样的,几乎不会有人主动说,这菜涨一点吧。
也有人认为,政府部门应该主动出击,去查加班。比如,劳动监察部门,每天8、9点就去巡查写字楼,发现灯亮着的就罚款。理论上这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赋予政府那么大的权力,管到具体某个人的加班,不是接到投诉管,而是主动管,那么这么大的权力,一定会用到你不想它用到的地方。比如,公司有个紧迫的事,监管人员来了,不分青红皂白,罚款5000。
不加班,协商工作强度、工作量这件事,不能指望公司主动,也不可能指望政府部门来实现一对一的服务,还得靠自己,起码要敢于投诉。再退一步,抱团为自己争取。
人在职场,降低强度,还是要靠自己。以前上班的时候,经常去接杯水,上个厕所。要摸鱼总有办法,下楼买杯咖啡,同事一起去抽根烟,都是可以的。人要学会摸鱼,要学会不把工作看得那么重。
以前在咨询公司上班,有一次有东西出错,客户催着要,我连续熬夜两个晚上,中间就趴着睡了一会。现在想起来,完全没必要。有那么重要吗?不过就是上海通用的一个调研报告,就算耽误一天,又怎么了,有啥大不了的。美国总统大选计票的时候,全世界都紧张地等着,关键投票站的计票的人说,下班了,明天继续,全世界也只好等着,地球照样运行。所以,面对高强度工作,要有一种“去他的,累了,先休息”的态度。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更能体会一个公司运行的艰难和规律,很多东西,也没必要搞对抗。大家相互体谅。
中国人真的有吃苦耐劳的基因。以前的农村,评价一个男人优秀和可嫁的标准,就是勤快没日没夜地干。好多人4点多就起床去田里干活,晚上10点多才下工回来。这是历史遗留下的,在历史中反复炼就出来的一种品质。但这未必值得夸耀,这可以说是有毅力,吃苦耐劳,也可以说是麻木。面对贸易纠纷,很多人说,中国人最能熬,不怕。比美国人能熬,是一个优势,但这同样未必值得夸耀。
不怕吃苦,不怕吃亏,是中国人的品质,所以,加班会成为一种文化。具体而微的从职场来说,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确可以保护一个劳动者不加班的权利。他只要投诉,甚至不用投诉,只要搬出劳动法,拒绝加班就可以。但是,法律法规,却无法阻止一个更愿意加班的人得到奖金、职位升迁,也没有办法阻止那个不愿意加班的人,被领导穿小鞋,拿更少的奖金,甚至以其他理由(这些理由往往是合理的)被裁掉。当公司是这样的氛围,那个不愿意加班的人,实际上是很难抵抗的,就会被裹挟在这种文化中。
那么,怎么面对令人讨厌的那个主动加班的人?
一方面,任何人都有拼命工作的权利,不能剥夺别人加班的自由。很多人愿意付出,愿意学习,以工作为乐,可以说这是目光长远,有坚韧的毅力,吃苦的干劲。的确,有可能这样的人更容易成功。
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共识的改善,减少大家加班的意愿。如何建立共识呢?这种共识,其实是一种习以为常,职场习俗。
这些年,装修工人,比如泥瓦工、电工、水管工的工资都在涨,而且,很多人周末都不干活了,要休息一天或两天。他们属于劳务合同,属于合同法保护,不属于劳动法保护,就是说,怎么工作,多少工资,都是双方约定的。没有一个组织来保护他们,也不像外卖、骑手、快递、网约车司机那样,舆论总在同情。但是,他的工资,劳动权益,也还是在明显提升。
这就是因为他们有行业共识。通过不断地和业主谈合同,和同行交流,分散的意愿,就变为一个行业意愿。
最初是少数工人感觉到工作机会多了,做不完了,自己就提高了要价。接着,更多人对标这个价格,行业价格也提高了。休息也是这样,最初,这些工人都是没有双休的,后来少数人觉得:没必要这么辛苦。很多人认同他的选择,新的行业习惯就形成了。
随着经济发展,新的职场氛围正在慢慢形成。一方面,现在的00后,因为有父母经济上的支持,所以对工资不那么看重,就敢于“整顿职场”。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服从。以前的大学生相对更自由,出去租房子,甚至同居,基本上都没问题,学校也不管。后来慢慢的,学校管大学生像管高中生一样。晚上一个寝室的还要合影打卡,记得曾有地方地震,有震感,但大学生仍然刷卡出宿舍。这种服从性,也会被带到职场。
任何公司里都有不那么愿意加班的员工,他们会有些刺头,会提出抗议。在工作群里,稍微支持他一句,就够了。有人天天加班,群里讽刺他一句,就够了。
公司推出了新的加班制度,几个同事闹,不上班。你做不到出声支持,也不敢参与,但起码可以撒个谎,说那天孩子生病了,请个事假。多缺一个人,那几个抗争的同事的效果就会更多一分。
做这些有风险,领导会产生一些看法,但你不能这些都不愿意做,指望别人提出抗议,承受代价,然后自己默不作声,当领导、老板眼里的好人,得到一个绩效A,拿更多的钱。公司就像社会,很多人不愿支持一下,转个帖子都不敢,看着别人牺牲,希望别人的牺牲,换来自己的利益。
所以,与其说如何面对加班的人,不如说大家如何对待“刺头”。
所以,加班文化,根本上和经济发展相关,但个体的认识、行为、意愿,也非常重要。你得为自己做点什么。相比群情激愤的舆论,往往走偏,这种无数个体的努力,才是真正的推动力,也是符合经济、社会规律的,能以最小的成本推动社会的发展。
■
2025年4月23日,猿辅导武汉公司一名 26 岁男性员工被曝在调休期间于公司内猝死,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公众对加班文化的强烈关注。尽管猿辅导在25日回应称“当日团队未安排加班”。但该公司此前,已因高强度加班问题被多次曝光。2023 年即有前员工爆料,其武汉公司存在单日加班超 6 小时、日常管理严苛(如吃饭、上厕所需报备)等现象。
就在这一事件发生的前几天,有网友发帖称,小米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其中低于8小时需要提交说明,工时排名靠后的要被约谈,甚至劝退。多位小米员工证实了这一情况,随后,“小米查工时”也引发网络热议。
一个年轻人猝死的消息,总是让人痛心和惋惜。不过,客观地来说,我觉得猝死这种事,多数是意外,在没有发现基础病的前提下,可能很难证明与加班的因果关系。只要人数一多,总有各种疾病和意外,就像富士康工业园里有年轻人跳楼,大学校园里也有。
有时候加班只要不长期剥夺睡眠,其实都不至于产生健康风险。那些开店的,早九晚十,一年四季,全年无休,但他们不至于睡眠不足。不加班,回到家,刷剧到2点,或复习公务员考试,其实也是熬夜。所以如果加班只是挤占了娱乐、刷剧时间,加班费又给足了的,有时候属于自愿选择。但如果公司加班到了连续影响睡眠的地步,就超过了自愿的范畴了。
这几年,舆论对这类新闻的反应也更客观了。不过,即便没有达到影响健康的程度,加班总是令人讨厌的。为什么中国职场,会有那么多加班?
根据经济学的研究,一般认为:工资水平提高,劳动者最初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间,以获得更多收入,于是,劳动力供给量会增加,工资水平与劳动力供给量成正比关系。简单地说,在这一阶段,人们会更多地工作,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如果工资水平继续提高,收入的边际效应递减。也就是说,钱已经够花了,劳动者就宁愿选择增加休闲,而减少工作时间。这个阶段,简单地说,工资更高了,人们反而不愿意工作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西方一些国家的人“很懒”。
总体说来,虽然中国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还不高,人群收入的差异也大,所以人们还是愿意为钱而加班。
有人认为,企业应该主动禁止加班。从管理上,这很容易实现,下班打卡,没离开的扣钱。但企业抑制加班,要么是觉得,加班无效,增加了它的成本,要么是减少法律风险,并不会真心实意地觉得加班不好。这很正常,假设你是公司老板,你没有义务,主动从自己这里拿出利益。这不代表你坏。任何人都是这样的,即便买个菜也是这样的,几乎不会有人主动说,这菜涨一点吧。
也有人认为,政府部门应该主动出击,去查加班。比如,劳动监察部门,每天8、9点就去巡查写字楼,发现灯亮着的就罚款。理论上这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赋予政府那么大的权力,管到具体某个人的加班,不是接到投诉管,而是主动管,那么这么大的权力,一定会用到你不想它用到的地方。比如,公司有个紧迫的事,监管人员来了,不分青红皂白,罚款5000。
不加班,协商工作强度、工作量这件事,不能指望公司主动,也不可能指望政府部门来实现一对一的服务,还得靠自己,起码要敢于投诉。再退一步,抱团为自己争取。
人在职场,降低强度,还是要靠自己。以前上班的时候,经常去接杯水,上个厕所。要摸鱼总有办法,下楼买杯咖啡,同事一起去抽根烟,都是可以的。人要学会摸鱼,要学会不把工作看得那么重。
以前在咨询公司上班,有一次有东西出错,客户催着要,我连续熬夜两个晚上,中间就趴着睡了一会。现在想起来,完全没必要。有那么重要吗?不过就是上海通用的一个调研报告,就算耽误一天,又怎么了,有啥大不了的。美国总统大选计票的时候,全世界都紧张地等着,关键投票站的计票的人说,下班了,明天继续,全世界也只好等着,地球照样运行。所以,面对高强度工作,要有一种“去他的,累了,先休息”的态度。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更能体会一个公司运行的艰难和规律,很多东西,也没必要搞对抗。大家相互体谅。
中国人真的有吃苦耐劳的基因。以前的农村,评价一个男人优秀和可嫁的标准,就是勤快没日没夜地干。好多人4点多就起床去田里干活,晚上10点多才下工回来。这是历史遗留下的,在历史中反复炼就出来的一种品质。但这未必值得夸耀,这可以说是有毅力,吃苦耐劳,也可以说是麻木。面对贸易纠纷,很多人说,中国人最能熬,不怕。比美国人能熬,是一个优势,但这同样未必值得夸耀。
不怕吃苦,不怕吃亏,是中国人的品质,所以,加班会成为一种文化。具体而微的从职场来说,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确可以保护一个劳动者不加班的权利。他只要投诉,甚至不用投诉,只要搬出劳动法,拒绝加班就可以。但是,法律法规,却无法阻止一个更愿意加班的人得到奖金、职位升迁,也没有办法阻止那个不愿意加班的人,被领导穿小鞋,拿更少的奖金,甚至以其他理由(这些理由往往是合理的)被裁掉。当公司是这样的氛围,那个不愿意加班的人,实际上是很难抵抗的,就会被裹挟在这种文化中。
那么,怎么面对令人讨厌的那个主动加班的人?
一方面,任何人都有拼命工作的权利,不能剥夺别人加班的自由。很多人愿意付出,愿意学习,以工作为乐,可以说这是目光长远,有坚韧的毅力,吃苦的干劲。的确,有可能这样的人更容易成功。
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共识的改善,减少大家加班的意愿。如何建立共识呢?这种共识,其实是一种习以为常,职场习俗。
这些年,装修工人,比如泥瓦工、电工、水管工的工资都在涨,而且,很多人周末都不干活了,要休息一天或两天。他们属于劳务合同,属于合同法保护,不属于劳动法保护,就是说,怎么工作,多少工资,都是双方约定的。没有一个组织来保护他们,也不像外卖、骑手、快递、网约车司机那样,舆论总在同情。但是,他的工资,劳动权益,也还是在明显提升。
这就是因为他们有行业共识。通过不断地和业主谈合同,和同行交流,分散的意愿,就变为一个行业意愿。
最初是少数工人感觉到工作机会多了,做不完了,自己就提高了要价。接着,更多人对标这个价格,行业价格也提高了。休息也是这样,最初,这些工人都是没有双休的,后来少数人觉得:没必要这么辛苦。很多人认同他的选择,新的行业习惯就形成了。
随着经济发展,新的职场氛围正在慢慢形成。一方面,现在的00后,因为有父母经济上的支持,所以对工资不那么看重,就敢于“整顿职场”。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服从。以前的大学生相对更自由,出去租房子,甚至同居,基本上都没问题,学校也不管。后来慢慢的,学校管大学生像管高中生一样。晚上一个寝室的还要合影打卡,记得曾有地方地震,有震感,但大学生仍然刷卡出宿舍。这种服从性,也会被带到职场。
任何公司里都有不那么愿意加班的员工,他们会有些刺头,会提出抗议。在工作群里,稍微支持他一句,就够了。有人天天加班,群里讽刺他一句,就够了。
公司推出了新的加班制度,几个同事闹,不上班。你做不到出声支持,也不敢参与,但起码可以撒个谎,说那天孩子生病了,请个事假。多缺一个人,那几个抗争的同事的效果就会更多一分。
做这些有风险,领导会产生一些看法,但你不能这些都不愿意做,指望别人提出抗议,承受代价,然后自己默不作声,当领导、老板眼里的好人,得到一个绩效A,拿更多的钱。公司就像社会,很多人不愿支持一下,转个帖子都不敢,看着别人牺牲,希望别人的牺牲,换来自己的利益。
所以,与其说如何面对加班的人,不如说大家如何对待“刺头”。
所以,加班文化,根本上和经济发展相关,但个体的认识、行为、意愿,也非常重要。你得为自己做点什么。相比群情激愤的舆论,往往走偏,这种无数个体的努力,才是真正的推动力,也是符合经济、社会规律的,能以最小的成本推动社会的发展。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刘远举
■
2025年4月23日,猿辅导武汉公司一名 26 岁男性员工被曝在调休期间于公司内猝死,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公众对加班文化的强烈关注。尽管猿辅导在25日回应称“当日团队未安排加班”。但该公司此前,已因高强度加班问题被多次曝光。2023 年即有前员工爆料,其武汉公司存在单日加班超 6 小时、日常管理严苛(如吃饭、上厕所需报备)等现象。
就在这一事件发生的前几天,有网友发帖称,小米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其中低于8小时需要提交说明,工时排名靠后的要被约谈,甚至劝退。多位小米员工证实了这一情况,随后,“小米查工时”也引发网络热议。
一个年轻人猝死的消息,总是让人痛心和惋惜。不过,客观地来说,我觉得猝死这种事,多数是意外,在没有发现基础病的前提下,可能很难证明与加班的因果关系。只要人数一多,总有各种疾病和意外,就像富士康工业园里有年轻人跳楼,大学校园里也有。
有时候加班只要不长期剥夺睡眠,其实都不至于产生健康风险。那些开店的,早九晚十,一年四季,全年无休,但他们不至于睡眠不足。不加班,回到家,刷剧到2点,或复习公务员考试,其实也是熬夜。所以如果加班只是挤占了娱乐、刷剧时间,加班费又给足了的,有时候属于自愿选择。但如果公司加班到了连续影响睡眠的地步,就超过了自愿的范畴了。
这几年,舆论对这类新闻的反应也更客观了。不过,即便没有达到影响健康的程度,加班总是令人讨厌的。为什么中国职场,会有那么多加班?
根据经济学的研究,一般认为:工资水平提高,劳动者最初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间,以获得更多收入,于是,劳动力供给量会增加,工资水平与劳动力供给量成正比关系。简单地说,在这一阶段,人们会更多地工作,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如果工资水平继续提高,收入的边际效应递减。也就是说,钱已经够花了,劳动者就宁愿选择增加休闲,而减少工作时间。这个阶段,简单地说,工资更高了,人们反而不愿意工作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西方一些国家的人“很懒”。
总体说来,虽然中国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还不高,人群收入的差异也大,所以人们还是愿意为钱而加班。
有人认为,企业应该主动禁止加班。从管理上,这很容易实现,下班打卡,没离开的扣钱。但企业抑制加班,要么是觉得,加班无效,增加了它的成本,要么是减少法律风险,并不会真心实意地觉得加班不好。这很正常,假设你是公司老板,你没有义务,主动从自己这里拿出利益。这不代表你坏。任何人都是这样的,即便买个菜也是这样的,几乎不会有人主动说,这菜涨一点吧。
也有人认为,政府部门应该主动出击,去查加班。比如,劳动监察部门,每天8、9点就去巡查写字楼,发现灯亮着的就罚款。理论上这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赋予政府那么大的权力,管到具体某个人的加班,不是接到投诉管,而是主动管,那么这么大的权力,一定会用到你不想它用到的地方。比如,公司有个紧迫的事,监管人员来了,不分青红皂白,罚款5000。
不加班,协商工作强度、工作量这件事,不能指望公司主动,也不可能指望政府部门来实现一对一的服务,还得靠自己,起码要敢于投诉。再退一步,抱团为自己争取。
人在职场,降低强度,还是要靠自己。以前上班的时候,经常去接杯水,上个厕所。要摸鱼总有办法,下楼买杯咖啡,同事一起去抽根烟,都是可以的。人要学会摸鱼,要学会不把工作看得那么重。
以前在咨询公司上班,有一次有东西出错,客户催着要,我连续熬夜两个晚上,中间就趴着睡了一会。现在想起来,完全没必要。有那么重要吗?不过就是上海通用的一个调研报告,就算耽误一天,又怎么了,有啥大不了的。美国总统大选计票的时候,全世界都紧张地等着,关键投票站的计票的人说,下班了,明天继续,全世界也只好等着,地球照样运行。所以,面对高强度工作,要有一种“去他的,累了,先休息”的态度。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更能体会一个公司运行的艰难和规律,很多东西,也没必要搞对抗。大家相互体谅。
中国人真的有吃苦耐劳的基因。以前的农村,评价一个男人优秀和可嫁的标准,就是勤快没日没夜地干。好多人4点多就起床去田里干活,晚上10点多才下工回来。这是历史遗留下的,在历史中反复炼就出来的一种品质。但这未必值得夸耀,这可以说是有毅力,吃苦耐劳,也可以说是麻木。面对贸易纠纷,很多人说,中国人最能熬,不怕。比美国人能熬,是一个优势,但这同样未必值得夸耀。
不怕吃苦,不怕吃亏,是中国人的品质,所以,加班会成为一种文化。具体而微的从职场来说,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确可以保护一个劳动者不加班的权利。他只要投诉,甚至不用投诉,只要搬出劳动法,拒绝加班就可以。但是,法律法规,却无法阻止一个更愿意加班的人得到奖金、职位升迁,也没有办法阻止那个不愿意加班的人,被领导穿小鞋,拿更少的奖金,甚至以其他理由(这些理由往往是合理的)被裁掉。当公司是这样的氛围,那个不愿意加班的人,实际上是很难抵抗的,就会被裹挟在这种文化中。
那么,怎么面对令人讨厌的那个主动加班的人?
一方面,任何人都有拼命工作的权利,不能剥夺别人加班的自由。很多人愿意付出,愿意学习,以工作为乐,可以说这是目光长远,有坚韧的毅力,吃苦的干劲。的确,有可能这样的人更容易成功。
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共识的改善,减少大家加班的意愿。如何建立共识呢?这种共识,其实是一种习以为常,职场习俗。
这些年,装修工人,比如泥瓦工、电工、水管工的工资都在涨,而且,很多人周末都不干活了,要休息一天或两天。他们属于劳务合同,属于合同法保护,不属于劳动法保护,就是说,怎么工作,多少工资,都是双方约定的。没有一个组织来保护他们,也不像外卖、骑手、快递、网约车司机那样,舆论总在同情。但是,他的工资,劳动权益,也还是在明显提升。
这就是因为他们有行业共识。通过不断地和业主谈合同,和同行交流,分散的意愿,就变为一个行业意愿。
最初是少数工人感觉到工作机会多了,做不完了,自己就提高了要价。接着,更多人对标这个价格,行业价格也提高了。休息也是这样,最初,这些工人都是没有双休的,后来少数人觉得:没必要这么辛苦。很多人认同他的选择,新的行业习惯就形成了。
随着经济发展,新的职场氛围正在慢慢形成。一方面,现在的00后,因为有父母经济上的支持,所以对工资不那么看重,就敢于“整顿职场”。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服从。以前的大学生相对更自由,出去租房子,甚至同居,基本上都没问题,学校也不管。后来慢慢的,学校管大学生像管高中生一样。晚上一个寝室的还要合影打卡,记得曾有地方地震,有震感,但大学生仍然刷卡出宿舍。这种服从性,也会被带到职场。
任何公司里都有不那么愿意加班的员工,他们会有些刺头,会提出抗议。在工作群里,稍微支持他一句,就够了。有人天天加班,群里讽刺他一句,就够了。
公司推出了新的加班制度,几个同事闹,不上班。你做不到出声支持,也不敢参与,但起码可以撒个谎,说那天孩子生病了,请个事假。多缺一个人,那几个抗争的同事的效果就会更多一分。
做这些有风险,领导会产生一些看法,但你不能这些都不愿意做,指望别人提出抗议,承受代价,然后自己默不作声,当领导、老板眼里的好人,得到一个绩效A,拿更多的钱。公司就像社会,很多人不愿支持一下,转个帖子都不敢,看着别人牺牲,希望别人的牺牲,换来自己的利益。
所以,与其说如何面对加班的人,不如说大家如何对待“刺头”。
所以,加班文化,根本上和经济发展相关,但个体的认识、行为、意愿,也非常重要。你得为自己做点什么。相比群情激愤的舆论,往往走偏,这种无数个体的努力,才是真正的推动力,也是符合经济、社会规律的,能以最小的成本推动社会的发展。
■
2025年4月23日,猿辅导武汉公司一名 26 岁男性员工被曝在调休期间于公司内猝死,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公众对加班文化的强烈关注。尽管猿辅导在25日回应称“当日团队未安排加班”。但该公司此前,已因高强度加班问题被多次曝光。2023 年即有前员工爆料,其武汉公司存在单日加班超 6 小时、日常管理严苛(如吃饭、上厕所需报备)等现象。
就在这一事件发生的前几天,有网友发帖称,小米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其中低于8小时需要提交说明,工时排名靠后的要被约谈,甚至劝退。多位小米员工证实了这一情况,随后,“小米查工时”也引发网络热议。
一个年轻人猝死的消息,总是让人痛心和惋惜。不过,客观地来说,我觉得猝死这种事,多数是意外,在没有发现基础病的前提下,可能很难证明与加班的因果关系。只要人数一多,总有各种疾病和意外,就像富士康工业园里有年轻人跳楼,大学校园里也有。
有时候加班只要不长期剥夺睡眠,其实都不至于产生健康风险。那些开店的,早九晚十,一年四季,全年无休,但他们不至于睡眠不足。不加班,回到家,刷剧到2点,或复习公务员考试,其实也是熬夜。所以如果加班只是挤占了娱乐、刷剧时间,加班费又给足了的,有时候属于自愿选择。但如果公司加班到了连续影响睡眠的地步,就超过了自愿的范畴了。
这几年,舆论对这类新闻的反应也更客观了。不过,即便没有达到影响健康的程度,加班总是令人讨厌的。为什么中国职场,会有那么多加班?
根据经济学的研究,一般认为:工资水平提高,劳动者最初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间,以获得更多收入,于是,劳动力供给量会增加,工资水平与劳动力供给量成正比关系。简单地说,在这一阶段,人们会更多地工作,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如果工资水平继续提高,收入的边际效应递减。也就是说,钱已经够花了,劳动者就宁愿选择增加休闲,而减少工作时间。这个阶段,简单地说,工资更高了,人们反而不愿意工作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西方一些国家的人“很懒”。
总体说来,虽然中国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还不高,人群收入的差异也大,所以人们还是愿意为钱而加班。
有人认为,企业应该主动禁止加班。从管理上,这很容易实现,下班打卡,没离开的扣钱。但企业抑制加班,要么是觉得,加班无效,增加了它的成本,要么是减少法律风险,并不会真心实意地觉得加班不好。这很正常,假设你是公司老板,你没有义务,主动从自己这里拿出利益。这不代表你坏。任何人都是这样的,即便买个菜也是这样的,几乎不会有人主动说,这菜涨一点吧。
也有人认为,政府部门应该主动出击,去查加班。比如,劳动监察部门,每天8、9点就去巡查写字楼,发现灯亮着的就罚款。理论上这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赋予政府那么大的权力,管到具体某个人的加班,不是接到投诉管,而是主动管,那么这么大的权力,一定会用到你不想它用到的地方。比如,公司有个紧迫的事,监管人员来了,不分青红皂白,罚款5000。
不加班,协商工作强度、工作量这件事,不能指望公司主动,也不可能指望政府部门来实现一对一的服务,还得靠自己,起码要敢于投诉。再退一步,抱团为自己争取。
人在职场,降低强度,还是要靠自己。以前上班的时候,经常去接杯水,上个厕所。要摸鱼总有办法,下楼买杯咖啡,同事一起去抽根烟,都是可以的。人要学会摸鱼,要学会不把工作看得那么重。
以前在咨询公司上班,有一次有东西出错,客户催着要,我连续熬夜两个晚上,中间就趴着睡了一会。现在想起来,完全没必要。有那么重要吗?不过就是上海通用的一个调研报告,就算耽误一天,又怎么了,有啥大不了的。美国总统大选计票的时候,全世界都紧张地等着,关键投票站的计票的人说,下班了,明天继续,全世界也只好等着,地球照样运行。所以,面对高强度工作,要有一种“去他的,累了,先休息”的态度。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更能体会一个公司运行的艰难和规律,很多东西,也没必要搞对抗。大家相互体谅。
中国人真的有吃苦耐劳的基因。以前的农村,评价一个男人优秀和可嫁的标准,就是勤快没日没夜地干。好多人4点多就起床去田里干活,晚上10点多才下工回来。这是历史遗留下的,在历史中反复炼就出来的一种品质。但这未必值得夸耀,这可以说是有毅力,吃苦耐劳,也可以说是麻木。面对贸易纠纷,很多人说,中国人最能熬,不怕。比美国人能熬,是一个优势,但这同样未必值得夸耀。
不怕吃苦,不怕吃亏,是中国人的品质,所以,加班会成为一种文化。具体而微的从职场来说,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确可以保护一个劳动者不加班的权利。他只要投诉,甚至不用投诉,只要搬出劳动法,拒绝加班就可以。但是,法律法规,却无法阻止一个更愿意加班的人得到奖金、职位升迁,也没有办法阻止那个不愿意加班的人,被领导穿小鞋,拿更少的奖金,甚至以其他理由(这些理由往往是合理的)被裁掉。当公司是这样的氛围,那个不愿意加班的人,实际上是很难抵抗的,就会被裹挟在这种文化中。
那么,怎么面对令人讨厌的那个主动加班的人?
一方面,任何人都有拼命工作的权利,不能剥夺别人加班的自由。很多人愿意付出,愿意学习,以工作为乐,可以说这是目光长远,有坚韧的毅力,吃苦的干劲。的确,有可能这样的人更容易成功。
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共识的改善,减少大家加班的意愿。如何建立共识呢?这种共识,其实是一种习以为常,职场习俗。
这些年,装修工人,比如泥瓦工、电工、水管工的工资都在涨,而且,很多人周末都不干活了,要休息一天或两天。他们属于劳务合同,属于合同法保护,不属于劳动法保护,就是说,怎么工作,多少工资,都是双方约定的。没有一个组织来保护他们,也不像外卖、骑手、快递、网约车司机那样,舆论总在同情。但是,他的工资,劳动权益,也还是在明显提升。
这就是因为他们有行业共识。通过不断地和业主谈合同,和同行交流,分散的意愿,就变为一个行业意愿。
最初是少数工人感觉到工作机会多了,做不完了,自己就提高了要价。接着,更多人对标这个价格,行业价格也提高了。休息也是这样,最初,这些工人都是没有双休的,后来少数人觉得:没必要这么辛苦。很多人认同他的选择,新的行业习惯就形成了。
随着经济发展,新的职场氛围正在慢慢形成。一方面,现在的00后,因为有父母经济上的支持,所以对工资不那么看重,就敢于“整顿职场”。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服从。以前的大学生相对更自由,出去租房子,甚至同居,基本上都没问题,学校也不管。后来慢慢的,学校管大学生像管高中生一样。晚上一个寝室的还要合影打卡,记得曾有地方地震,有震感,但大学生仍然刷卡出宿舍。这种服从性,也会被带到职场。
任何公司里都有不那么愿意加班的员工,他们会有些刺头,会提出抗议。在工作群里,稍微支持他一句,就够了。有人天天加班,群里讽刺他一句,就够了。
公司推出了新的加班制度,几个同事闹,不上班。你做不到出声支持,也不敢参与,但起码可以撒个谎,说那天孩子生病了,请个事假。多缺一个人,那几个抗争的同事的效果就会更多一分。
做这些有风险,领导会产生一些看法,但你不能这些都不愿意做,指望别人提出抗议,承受代价,然后自己默不作声,当领导、老板眼里的好人,得到一个绩效A,拿更多的钱。公司就像社会,很多人不愿支持一下,转个帖子都不敢,看着别人牺牲,希望别人的牺牲,换来自己的利益。
所以,与其说如何面对加班的人,不如说大家如何对待“刺头”。
所以,加班文化,根本上和经济发展相关,但个体的认识、行为、意愿,也非常重要。你得为自己做点什么。相比群情激愤的舆论,往往走偏,这种无数个体的努力,才是真正的推动力,也是符合经济、社会规律的,能以最小的成本推动社会的发展。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