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4-28 15:42
社会与生活

“智能家电爹”,打工人不想伺候了

这届打工人,被智能家电“背刺”了。买的时候补贴、活动一大堆,性价比高过普通家电,买回来才发现,一个个全是“吞金兽”——频繁更换的耗材,标着它们真正的价格;要是心一横做了全屋智能,光待机一天电费能跑12度,每月水费多出几十元,积 ​​​ ...
女性这个315,打工人的天塌了
徐晴



「这届打工人,被智能家电“背刺”了。买的时候补贴、活动一大堆,性价比高过普通家电,买回来才发现,一个个全是“吞金兽”——频繁更换的耗材,标着它们真正的价格;要是心一横做了全屋智能,光待机一天电费能跑12度,每月水费多出几十元,积少成多的账单让打工人直呼“吃不消”。
 
更气人的是,本以为智能家电买回来能解放双手,可以躺在沙发上号令一屋子“电子牛马”干活,体验一把当老板的滋味。没想到,互相甩锅的智能系统、突破想象的故障方式,让本就疲惫的打工生活雪上加霜。
 
伺候智能家电,有时候比伺候老板还难。」


下班了,更累了
 
晚上9点,佛山打工人钱晨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家,等待她的是两场“恶战”。第一战,解救扫地机器人。
 
那是一款通体漆黑、扁圆形的机器人,价值5500多元。设置好程序,能把套内80多平方米的家扫一遍再拖一遍。她期待中的画面是:下班回家,迎接她的是干净、干燥的地面,细小的灰尘和毛发都被兢兢业业的扫地机器人收集、清除;躺在沙发上看着整洁的家,有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美。
 
没想到,买回家不到一个月,她就发现这款集扫地、拖地功能于一身的机器人,竟然不能沾太多水。佛山的雨季来得早,有天出门没关窗户,雨渗进来,机器人倒是积极,看到污渍就冲了上去,一通拖扫。结果回到基站,钱晨家就跳了闸。
 
以上画面是斥资260元请上门的电工师傅帮着复盘的。那天晚上,钱晨回家开灯,没反应,推了电闸也还是漆黑一片,赶紧找人来修。得知罪魁祸首大概率是机器人的时候,她感觉天塌了。
 
在那之后,伺候“扫地机器爹”的日子正式开始。每天出门前,钱晨得手动把地面的水擦干,再让机器人慢慢清扫。回家后,她还要洗抹布、晾干,再装回去。因为没有提前预装上下水管道,每过一周,钱晨还要手动倾倒机器人水箱里的脏水,“有多臭我就不说了,厕所都染成黑色”。钱晨心想,还不如让我自己扫地呢。
 
就算细心到这个程度,意外还是时有发生。钱晨留长发,细细的头发丝一圈圈地缠在机器人脚上,动不动就瘫在原地,“只能等着人去解救”。厕所门口还有个坎,机器人10次有9次过不去,等钱晨回家发现时,它可怜巴巴地挂在门槛上,一看,电已经耗完。
 
家里等待她的第二战,是天猫精灵和小爱同学权力的较量。
 
房子是去年初装完的,10多件智能电器是两个月内搬进来的。钱晨做足了功课,每样家电都选补贴最多、性价比最高的,分别来自美的、海尔、小米等品牌。它们几乎每位都自带一个App,配套自己品牌的智能语音控制系统,问题就是互不兼容,家电们共处一室,却被一堵堵看不见的墙分隔。
 
一天打开十几个App不算个事儿。钱晨发现,只要不是竞争对手,一切都好说,美的、海尔、TCL的电器虽然对小米系统严防死守,但是愿意让天猫精灵或者百度的小度接管。
 
群雄割据之下,钱晨的家里是这样的:一个小米面板,统管全屋小米电器;小爱同学拥有三重分身,分别驻守两个卧室和客厅;一个天猫精灵,常驻玄关。
 
4月一过,佛山气温已经来到了30度以上,客厅里的两台风扇开始了角力。一个美的,一个小米,一个放在窗子附近,一个在餐桌附近,一个由天猫精灵掌管,一个听小爱同学调配——都是风扇,却归不同部门管,像极了草台班子的职场。
 
在解救完扫拖机器人之后,钱晨还要再来一场“最强大脑”考验。有好几次,她想喊美的的风扇,喊成了小爱同学,想开桌子边的风扇,人走到了玄关。一通折腾下来,找语音助手的路,已经超过了肉身走到风扇边,打开物理开关的路。
 
这几年,全屋智能成了打工人装修的热门选择,为“懒鬼”们营造出一个电子乌托邦:开锁可以人脸识别,扫地有机器人帮助,开关灯说句话就行,上个厕所,马桶盖自动掀开,再自动加热,保证屁股被暖暖地拖住。大家想的都是,下了班,别想让我干一点活儿。
 
但这个行业还在发展,市面上的产品也良莠不齐,有时,智能家电反而会变成打工人的负累。
 
在杭州,咪爸跟妻子是最早一批装全屋智能的家庭,2020年就用上了十几个智能电器,并接入了小米的中控系统。几年下来,他发现最麻烦的是给电器以及控制器们换电池,类似各个房间的温度计、智能门锁和猫眼,用着用着,电池就没电了。
 
这项工作看上去不难,抬个手的事儿,但加在一起就是一件大工程。电池型号不一,位置也分散在各个角落,想整个换一遍,几个小时就没了。为了增加这项工作的趣味性,他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工作日,跟女儿一起采购安装,“就当跟女儿一起玩了”。
 
即便如此,还是有犯懒的时候。主控App上,设备一个个离线变成灰色——有些智能电器,一旦没电就失联。从智能家电的保卫战里,咪爸甚至品出了人生的况味:“人到中年,就是非必要的东西,一个个掉线。”

 
电费、水费、耗材费,一个比一个贵    
 
当打工人家里入驻了一批智能家电,人就不只是战士,还是侦探。
 
去年5月装修完之后,钱晨家里出现了一个悬案:到底是哪位选手这么费电?当时她还没有正式搬进去,每周只去一趟,没想到月底收到了200多度一个月的电费单。
 
200多万的房价没让她皱眉,一个月100多元的电费让她心疼不已。钱晨专门做了个实验,把不常用的冰箱、洗碗机等电器都关掉,只留下智能开关和感应灯,没想到,光是这些智能设备的待机电量,一天也有个3度电。那一瞬间,她觉得自己被智能家电“背刺”了。
 
3度还不算最多的。海南的宝妈王静,坐拥160平方米的大房子,装了4台壁挂新风机,一台冰箱,一台冰吧,一台蒸烤箱,一台洗碗机,一台净水器,一台管线机,一个鱼缸,一台扫地机器人,一套洗烘套装,两台智能马桶和一台燃气热水器。
 
这一屋子电器,带来了便捷的生活体验。王静说,“打个比方,比如冬天,我坐上马桶,燃气热水器开始加热,上完厕所后我出来就能使用热水,坐上马桶两分钟,自动打开换气,人离开后自动关闭换气,人进入卫生间,灯光会自动亮起。”自从装修完,她家里的物理开关都没怎么按过。
 
唯一的代价就是,每天的待机消耗电量达到了12度。夏天天热,开空调多的时候,一个月电费1000多元,冬天也要400多元,一年下来,光是电费就超过了5000元,比物业费还要贵。
 
智能家电不只费电,还有可能费水。在广东,互联网打工人翘翘颇为严谨地做了实验,排查什么东西这么耗水。自从搬进新家,她家每月水费贵了20多元钱,多用了至少七八吨。
 
她从洗衣机、洗碗机开始排查,最后定位到了扫地机器人。观察不同模式的工作流程之后,她怀疑,前阵子设置的“边拖边扫”模式得背这个锅——在那个模式下,机器人扫完一小块区域,会自动回到基站自己清洁一次,再出来扫一小块——机器人比打工人更会摸鱼,无形中也耗了更多水。最终,她把机器人换成了先扫后拖模式,耗水量这才降下来一些。
 
经此一役,扫地机器人也是不太敢用了。为了节水,翘翘决定让机器人主要扫地,至于拖地,一周就两次,自己来吧。这么算下来,机器人休息的时间比她长。
 
水电用得再多,一个月也就百十来块,大头花销还在后头。就像一个新出生的婴儿需要一站配齐尿布、奶粉一样,扫地机器人的入户配套也相当豪华,包括主刷、尘袋、滤网、抹布、边刷、清洁液等,每个配件更换的时间周期不一样,大部分还都是耗材,要是一个月换一次,从官方买的配件就要花费上百块。
 
钱晨也买过扫地机器人的清洁液,好小一瓶,300毫升就要90多块,用一个多月就到头了,比人的洗发水还贵。她心疼钱,有时候懒得加清洁液,只能对清洁效果睁只眼闭只眼,“随便擦擦算了”。
 
更昂贵的是空气净化器的滤芯和净水器的滤片。咪爸当时买它们回家,是因为女儿出生了,“当时想着小孩子金贵”。用了两年后想换滤芯,一打开平台,原厂家生产的滤芯价格竟然超过了1000元。厨房的直饮水净水器,滤芯也要800多元一套。现在,他的态度是“孩子也长大了,爱咋咋地吧”。
 
以为是一次性买断,没想到是分期付款。和耗材斗智斗勇的打工人,最终转向了“平替”的怀抱。在一些非官方渠道,适配各个品牌扫地机器人的配件,只要30多元钱一套。一家专门做耗材的店铺,全年卖了500多万件。
 
但新问题又来了。钱晨买的扫地机器人,原厂家一直宣传,只能用自己品牌的清洁液。具体有什么差别没看出来,但要是用了非官方的,机器损坏了,原厂家可不包维修。

智能家电互相“甩锅”,烦了  
 
就像互联网大厂往往不互联一样,智能家电们也各立山头,很可能十几个设备,对应十几个App或者小程序,每个家电都组了自己的一套团队。
 
钱晨算是选了个间接的办法,让百度和天猫充当和平使者,就是对人的记忆力要求高,得记住各自管辖哪里,万一叫错了,“想关掉天猫精灵的时候,它就会说一些废话,导致家里很热闹”。
 
同一个系统里,智能音箱“同事”之间,有时候还会互相甩锅。
 
每个智能音箱捕捉声音的范围有限,咪爸做了全屋智能,需要用到好几个音箱。两个厕所各有一个智能语音控制器,分别掌管浴霸、浴室灯、排气扇;卧室和书房也有小爱同学,负责关灯、开灯。
 
小爱同学经常集体响应,然后一个都不干活。“比如我让小爱同学关客厅灯,卧室那个小爱一听,这活儿我干不了,它说对不起我无法完成,但是客厅的小爱大概就说,已经有人理你了,我就不管了”——咪爸当年装的智能语音控制系统是1.0版本,有智能“串联”的漏洞。
 
不互联的智能家电,差点造成家庭矛盾。
 
晚上,咪爸在卧室睡觉,爱人在书房加班。咪爸用一种中年人的沉痛口吻,描述了这个“年轻人体会不了的生活场景”,白天工作,顾小孩,等自己空闲下来,得抓紧时间玩手机,非要困到手机砸脸上,才能甘心睡觉。
 
这个时候,对着小爱同学说“关灯”是绝佳选择,一句废话都不用多说,“但凡多说一句,那个困劲儿就过去了”。说完之后,小爱同学把整个房间所有灯都关了,正在书房加班的爱人大喝一声,骂了他一顿。得,这一晚上别想睡好了。
 
咪爸至今还在反思,当年装全屋智能这个选择对不对,“搞不好就是得不偿失”。
 
事实上,品牌之间不互通是个行业问题。家电从业者林春自己也是智能家电的消费者,深受困扰。她跟公司的研发和集团高层都反馈过,能不能做个尝试,让系统互通,得到的回复很直接,不能,“(同事)他们有自己战略上的考量,跟当下的商业背景格局有关”。尤其是小米的系统,遭到多个大品牌的严防死守。
 
作为业内人,她也发现,家电企业常常用渠道来划分产品形态。假如是线下下沉市场渠道,产品主打低价和性价比,直击消费者痛点,甚至可能“阉割掉一些功能,保持最基础的价格”;但如果是客单价比较高的线上电商渠道,企业评估的用户画像,是有品质追求和消费能力,智能功能会作为标配配置在产品上,能加的都加上。
 
于是,市面上逐渐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智能家电。说它们不智能吧,又颇会整一些花活儿,说它们智能吧,实在是有些没必要。
 
翘翘家的智能马桶,几个按键组合出了十几种功能,比如杀菌、消毒、除臭,以及多种花式冲水模式。她和家人对马桶的需求,顶多就是掀盖和冲水,那么多功能是服务排泄物吗?她到现在也没用过其他功能。
 
钱晨家的洗碗机,有时候跟扫地机器人一样难伺候。使用前,要把盘子、碗上的残渣擦掉,先冲洗一遍,再按顺序叠进洗碗机,再给它3个小时让它慢悠悠地工作。有时候急着出门,没来得及验收成果,回家一看,还是没完全洗干净,一些顽固污渍风干了粘在盘子上,还得自己再洗一遍。
 
擅长“摸鱼”的洗碗机,是可以联网的。钱晨研究半天才发现,可以在人没回家的时候,让洗碗机先通通风。这就算了,但她反问我,你能理解冰箱为什么需要联网吗?
 
有一天,她打开App仔细研究了一下。原来,可以把放进冰箱的食物手动录入App里,记录日期和保质期,系统会提醒她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扔。这简直像是定了个闹钟喊她起来,告诉她记得定明早的闹钟,“我要是有这个精力,早把它们吃掉了”。这位打工人没想到,回家还要再干一份仓库保管员的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网友很是不解,到底是谁在厨房对着冰箱面板刷短视频?这个应用场景多少也有些玄幻。不过目前看来,智能家电还在秉持着互联网早期拓荒的精神,没有需求,也要创造需求,虽然创造出来的功能,大部分都可以被归类为鸡肋。
 
 
智能家电坏了,打工人麻了
 
传统的家电坏了,可能被黑心师傅坑了收高价,但好歹找得到坏的原因,也能够修好。但智能家电坏了,原因可能五花八门。
 
翘翘家装了智能门锁,可以指纹解锁、静脉解锁、密码解锁,但不知道是八字不合,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翘翘本人用指纹解锁,成功率很低,手变着方向按,身体扭成麻花了,还是识别不了。
 
翘翘的爱人指纹很浅,也不行,时不时就解锁失败。两个人只好用密码解锁。最神奇的是翘翘爸爸,上了年纪记不住密码,指纹解锁也失灵,但可以静脉解锁。同在一个屋檐下,大家各凭本事回家。
 
有不好用的,还有直接坏了的。智能马桶冲水失调,小冲只出一点水,马桶里但凡有点固体都冲不下去,得换大冲,水费蹭蹭涨。智能语音控制的马桶盖不灵敏,下了指令,翻不上去,得手动翻。有时候,智能马桶盖比普通马桶盖更犟,吃劲儿不说了,很有主见,有时候人把它强行翻上去,又下不来了。
 
尤其是刚装修完的家,智能家电高低都得磨合一下。
 
灶台和抽油烟机,翘翘没想买带智能功能的,但她挑中的款,多多少少都带一点“智商”。这台抽油烟机可以感应式抽风,本来针对的痛点是做饭时手上有油,摸按钮时不方便,机智的设计师把它设定成,只要伸手在附近挥两下,就能自动抽风。虽然,这个动作宛如给了抽油烟机两个大耳刮子。
 
不知道怎么回事,有天中午,人压根没靠近,抽油烟机自己就开始抽风,十分灵异。翘翘找来了官方的师傅检修,师傅问,是不是开了自动抽风模式,翘翘一脸懵,没有按过这个按钮,甚至坏之前,都没怎么注意到。师傅又看了看,下了结论,确实按过,只是按了之后,标识灯没亮。
 
里里外外检查一遍,师傅也不知道怎么修,最后只能把中间的主控板整体换一个。
 
翘翘是个注重睡眠质量的打工人,在智能窗帘上很愿意花钱,拿10米长的客厅窗帘滑动轨道看,不算窗帘布,造价就接近2000元。只不过第一次用,这个窗帘就出了状况,闭合时传感器感应不到,一直发出“嘎嘎”的响声。有时拉到一半,窗帘卡住,再也拉不上,人也不敢使劲儿,生怕拉坏了。
 
广州的不少住宅楼间距很近,不拉窗帘,一览无遗,大半夜的没办法,翘翘只能把维修师傅立刻喊过来,偷感很重地在家里挪动,“打完工回到家,本来是想美美睡一觉,突然咔咔响,都想把它拆了”。
 
后来,来了三拨人,每次都是不同的师傅,一个来自经销商团队,一个是品牌外包的师傅,一个是官方维修师傅。前两次不知道修了哪里,短暂地好了,很快又复发,第三次连滑轨都全部更换,依然没能阻止感应器的异响。
 
第三位官方维修师傅手足无措,看起来也是新手,翘翘听到他给自己的同事打电话,“要怎么处理这个情况啊?”
 
打工人们本以为,智能家电买回来能解放双手,可以躺在沙发上号令一屋子“电子牛马”干活,体验一把当老板的滋味。但互相甩锅的智能系统、突破想象的故障方式,却让本就疲惫的生活雪上加霜。用上智能家电,打工人更累了,也更穷了。
 
直到今天,翘翘主卧的窗帘还在嘎吱响,实在来气,她把电拔了。当年装修,偷了个懒,次卧没做智能,只是普通的手拉窗帘。她抱着被子去次卧,终于睡了个好觉。闭眼之前,翘翘仿佛坐在汽车里怀念马车的现代人:最简单的功能,原来最好用。
 
(文中讲述者均为化名。)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女性这个315,打工人的天塌了
2025-04-28 15:42
社会与生活

“智能家电爹”,打工人不想伺候了

这届打工人,被智能家电“背刺”了。买的时候补贴、活动一大堆,性价比高过普通家电,买回来才发现,一个个全是“吞金兽”——频繁更换的耗材,标着它们真正的价格;要是心一横做了全屋智能,光待机一天电费能跑12度,每月水费多出几十元,积 ​​​ ...
徐晴



「这届打工人,被智能家电“背刺”了。买的时候补贴、活动一大堆,性价比高过普通家电,买回来才发现,一个个全是“吞金兽”——频繁更换的耗材,标着它们真正的价格;要是心一横做了全屋智能,光待机一天电费能跑12度,每月水费多出几十元,积少成多的账单让打工人直呼“吃不消”。
 
更气人的是,本以为智能家电买回来能解放双手,可以躺在沙发上号令一屋子“电子牛马”干活,体验一把当老板的滋味。没想到,互相甩锅的智能系统、突破想象的故障方式,让本就疲惫的打工生活雪上加霜。
 
伺候智能家电,有时候比伺候老板还难。」


下班了,更累了
 
晚上9点,佛山打工人钱晨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家,等待她的是两场“恶战”。第一战,解救扫地机器人。
 
那是一款通体漆黑、扁圆形的机器人,价值5500多元。设置好程序,能把套内80多平方米的家扫一遍再拖一遍。她期待中的画面是:下班回家,迎接她的是干净、干燥的地面,细小的灰尘和毛发都被兢兢业业的扫地机器人收集、清除;躺在沙发上看着整洁的家,有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美。
 
没想到,买回家不到一个月,她就发现这款集扫地、拖地功能于一身的机器人,竟然不能沾太多水。佛山的雨季来得早,有天出门没关窗户,雨渗进来,机器人倒是积极,看到污渍就冲了上去,一通拖扫。结果回到基站,钱晨家就跳了闸。
 
以上画面是斥资260元请上门的电工师傅帮着复盘的。那天晚上,钱晨回家开灯,没反应,推了电闸也还是漆黑一片,赶紧找人来修。得知罪魁祸首大概率是机器人的时候,她感觉天塌了。
 
在那之后,伺候“扫地机器爹”的日子正式开始。每天出门前,钱晨得手动把地面的水擦干,再让机器人慢慢清扫。回家后,她还要洗抹布、晾干,再装回去。因为没有提前预装上下水管道,每过一周,钱晨还要手动倾倒机器人水箱里的脏水,“有多臭我就不说了,厕所都染成黑色”。钱晨心想,还不如让我自己扫地呢。
 
就算细心到这个程度,意外还是时有发生。钱晨留长发,细细的头发丝一圈圈地缠在机器人脚上,动不动就瘫在原地,“只能等着人去解救”。厕所门口还有个坎,机器人10次有9次过不去,等钱晨回家发现时,它可怜巴巴地挂在门槛上,一看,电已经耗完。
 
家里等待她的第二战,是天猫精灵和小爱同学权力的较量。
 
房子是去年初装完的,10多件智能电器是两个月内搬进来的。钱晨做足了功课,每样家电都选补贴最多、性价比最高的,分别来自美的、海尔、小米等品牌。它们几乎每位都自带一个App,配套自己品牌的智能语音控制系统,问题就是互不兼容,家电们共处一室,却被一堵堵看不见的墙分隔。
 
一天打开十几个App不算个事儿。钱晨发现,只要不是竞争对手,一切都好说,美的、海尔、TCL的电器虽然对小米系统严防死守,但是愿意让天猫精灵或者百度的小度接管。
 
群雄割据之下,钱晨的家里是这样的:一个小米面板,统管全屋小米电器;小爱同学拥有三重分身,分别驻守两个卧室和客厅;一个天猫精灵,常驻玄关。
 
4月一过,佛山气温已经来到了30度以上,客厅里的两台风扇开始了角力。一个美的,一个小米,一个放在窗子附近,一个在餐桌附近,一个由天猫精灵掌管,一个听小爱同学调配——都是风扇,却归不同部门管,像极了草台班子的职场。
 
在解救完扫拖机器人之后,钱晨还要再来一场“最强大脑”考验。有好几次,她想喊美的的风扇,喊成了小爱同学,想开桌子边的风扇,人走到了玄关。一通折腾下来,找语音助手的路,已经超过了肉身走到风扇边,打开物理开关的路。
 
这几年,全屋智能成了打工人装修的热门选择,为“懒鬼”们营造出一个电子乌托邦:开锁可以人脸识别,扫地有机器人帮助,开关灯说句话就行,上个厕所,马桶盖自动掀开,再自动加热,保证屁股被暖暖地拖住。大家想的都是,下了班,别想让我干一点活儿。
 
但这个行业还在发展,市面上的产品也良莠不齐,有时,智能家电反而会变成打工人的负累。
 
在杭州,咪爸跟妻子是最早一批装全屋智能的家庭,2020年就用上了十几个智能电器,并接入了小米的中控系统。几年下来,他发现最麻烦的是给电器以及控制器们换电池,类似各个房间的温度计、智能门锁和猫眼,用着用着,电池就没电了。
 
这项工作看上去不难,抬个手的事儿,但加在一起就是一件大工程。电池型号不一,位置也分散在各个角落,想整个换一遍,几个小时就没了。为了增加这项工作的趣味性,他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工作日,跟女儿一起采购安装,“就当跟女儿一起玩了”。
 
即便如此,还是有犯懒的时候。主控App上,设备一个个离线变成灰色——有些智能电器,一旦没电就失联。从智能家电的保卫战里,咪爸甚至品出了人生的况味:“人到中年,就是非必要的东西,一个个掉线。”

 
电费、水费、耗材费,一个比一个贵    
 
当打工人家里入驻了一批智能家电,人就不只是战士,还是侦探。
 
去年5月装修完之后,钱晨家里出现了一个悬案:到底是哪位选手这么费电?当时她还没有正式搬进去,每周只去一趟,没想到月底收到了200多度一个月的电费单。
 
200多万的房价没让她皱眉,一个月100多元的电费让她心疼不已。钱晨专门做了个实验,把不常用的冰箱、洗碗机等电器都关掉,只留下智能开关和感应灯,没想到,光是这些智能设备的待机电量,一天也有个3度电。那一瞬间,她觉得自己被智能家电“背刺”了。
 
3度还不算最多的。海南的宝妈王静,坐拥160平方米的大房子,装了4台壁挂新风机,一台冰箱,一台冰吧,一台蒸烤箱,一台洗碗机,一台净水器,一台管线机,一个鱼缸,一台扫地机器人,一套洗烘套装,两台智能马桶和一台燃气热水器。
 
这一屋子电器,带来了便捷的生活体验。王静说,“打个比方,比如冬天,我坐上马桶,燃气热水器开始加热,上完厕所后我出来就能使用热水,坐上马桶两分钟,自动打开换气,人离开后自动关闭换气,人进入卫生间,灯光会自动亮起。”自从装修完,她家里的物理开关都没怎么按过。
 
唯一的代价就是,每天的待机消耗电量达到了12度。夏天天热,开空调多的时候,一个月电费1000多元,冬天也要400多元,一年下来,光是电费就超过了5000元,比物业费还要贵。
 
智能家电不只费电,还有可能费水。在广东,互联网打工人翘翘颇为严谨地做了实验,排查什么东西这么耗水。自从搬进新家,她家每月水费贵了20多元钱,多用了至少七八吨。
 
她从洗衣机、洗碗机开始排查,最后定位到了扫地机器人。观察不同模式的工作流程之后,她怀疑,前阵子设置的“边拖边扫”模式得背这个锅——在那个模式下,机器人扫完一小块区域,会自动回到基站自己清洁一次,再出来扫一小块——机器人比打工人更会摸鱼,无形中也耗了更多水。最终,她把机器人换成了先扫后拖模式,耗水量这才降下来一些。
 
经此一役,扫地机器人也是不太敢用了。为了节水,翘翘决定让机器人主要扫地,至于拖地,一周就两次,自己来吧。这么算下来,机器人休息的时间比她长。
 
水电用得再多,一个月也就百十来块,大头花销还在后头。就像一个新出生的婴儿需要一站配齐尿布、奶粉一样,扫地机器人的入户配套也相当豪华,包括主刷、尘袋、滤网、抹布、边刷、清洁液等,每个配件更换的时间周期不一样,大部分还都是耗材,要是一个月换一次,从官方买的配件就要花费上百块。
 
钱晨也买过扫地机器人的清洁液,好小一瓶,300毫升就要90多块,用一个多月就到头了,比人的洗发水还贵。她心疼钱,有时候懒得加清洁液,只能对清洁效果睁只眼闭只眼,“随便擦擦算了”。
 
更昂贵的是空气净化器的滤芯和净水器的滤片。咪爸当时买它们回家,是因为女儿出生了,“当时想着小孩子金贵”。用了两年后想换滤芯,一打开平台,原厂家生产的滤芯价格竟然超过了1000元。厨房的直饮水净水器,滤芯也要800多元一套。现在,他的态度是“孩子也长大了,爱咋咋地吧”。
 
以为是一次性买断,没想到是分期付款。和耗材斗智斗勇的打工人,最终转向了“平替”的怀抱。在一些非官方渠道,适配各个品牌扫地机器人的配件,只要30多元钱一套。一家专门做耗材的店铺,全年卖了500多万件。
 
但新问题又来了。钱晨买的扫地机器人,原厂家一直宣传,只能用自己品牌的清洁液。具体有什么差别没看出来,但要是用了非官方的,机器损坏了,原厂家可不包维修。

智能家电互相“甩锅”,烦了  
 
就像互联网大厂往往不互联一样,智能家电们也各立山头,很可能十几个设备,对应十几个App或者小程序,每个家电都组了自己的一套团队。
 
钱晨算是选了个间接的办法,让百度和天猫充当和平使者,就是对人的记忆力要求高,得记住各自管辖哪里,万一叫错了,“想关掉天猫精灵的时候,它就会说一些废话,导致家里很热闹”。
 
同一个系统里,智能音箱“同事”之间,有时候还会互相甩锅。
 
每个智能音箱捕捉声音的范围有限,咪爸做了全屋智能,需要用到好几个音箱。两个厕所各有一个智能语音控制器,分别掌管浴霸、浴室灯、排气扇;卧室和书房也有小爱同学,负责关灯、开灯。
 
小爱同学经常集体响应,然后一个都不干活。“比如我让小爱同学关客厅灯,卧室那个小爱一听,这活儿我干不了,它说对不起我无法完成,但是客厅的小爱大概就说,已经有人理你了,我就不管了”——咪爸当年装的智能语音控制系统是1.0版本,有智能“串联”的漏洞。
 
不互联的智能家电,差点造成家庭矛盾。
 
晚上,咪爸在卧室睡觉,爱人在书房加班。咪爸用一种中年人的沉痛口吻,描述了这个“年轻人体会不了的生活场景”,白天工作,顾小孩,等自己空闲下来,得抓紧时间玩手机,非要困到手机砸脸上,才能甘心睡觉。
 
这个时候,对着小爱同学说“关灯”是绝佳选择,一句废话都不用多说,“但凡多说一句,那个困劲儿就过去了”。说完之后,小爱同学把整个房间所有灯都关了,正在书房加班的爱人大喝一声,骂了他一顿。得,这一晚上别想睡好了。
 
咪爸至今还在反思,当年装全屋智能这个选择对不对,“搞不好就是得不偿失”。
 
事实上,品牌之间不互通是个行业问题。家电从业者林春自己也是智能家电的消费者,深受困扰。她跟公司的研发和集团高层都反馈过,能不能做个尝试,让系统互通,得到的回复很直接,不能,“(同事)他们有自己战略上的考量,跟当下的商业背景格局有关”。尤其是小米的系统,遭到多个大品牌的严防死守。
 
作为业内人,她也发现,家电企业常常用渠道来划分产品形态。假如是线下下沉市场渠道,产品主打低价和性价比,直击消费者痛点,甚至可能“阉割掉一些功能,保持最基础的价格”;但如果是客单价比较高的线上电商渠道,企业评估的用户画像,是有品质追求和消费能力,智能功能会作为标配配置在产品上,能加的都加上。
 
于是,市面上逐渐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智能家电。说它们不智能吧,又颇会整一些花活儿,说它们智能吧,实在是有些没必要。
 
翘翘家的智能马桶,几个按键组合出了十几种功能,比如杀菌、消毒、除臭,以及多种花式冲水模式。她和家人对马桶的需求,顶多就是掀盖和冲水,那么多功能是服务排泄物吗?她到现在也没用过其他功能。
 
钱晨家的洗碗机,有时候跟扫地机器人一样难伺候。使用前,要把盘子、碗上的残渣擦掉,先冲洗一遍,再按顺序叠进洗碗机,再给它3个小时让它慢悠悠地工作。有时候急着出门,没来得及验收成果,回家一看,还是没完全洗干净,一些顽固污渍风干了粘在盘子上,还得自己再洗一遍。
 
擅长“摸鱼”的洗碗机,是可以联网的。钱晨研究半天才发现,可以在人没回家的时候,让洗碗机先通通风。这就算了,但她反问我,你能理解冰箱为什么需要联网吗?
 
有一天,她打开App仔细研究了一下。原来,可以把放进冰箱的食物手动录入App里,记录日期和保质期,系统会提醒她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扔。这简直像是定了个闹钟喊她起来,告诉她记得定明早的闹钟,“我要是有这个精力,早把它们吃掉了”。这位打工人没想到,回家还要再干一份仓库保管员的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网友很是不解,到底是谁在厨房对着冰箱面板刷短视频?这个应用场景多少也有些玄幻。不过目前看来,智能家电还在秉持着互联网早期拓荒的精神,没有需求,也要创造需求,虽然创造出来的功能,大部分都可以被归类为鸡肋。
 
 
智能家电坏了,打工人麻了
 
传统的家电坏了,可能被黑心师傅坑了收高价,但好歹找得到坏的原因,也能够修好。但智能家电坏了,原因可能五花八门。
 
翘翘家装了智能门锁,可以指纹解锁、静脉解锁、密码解锁,但不知道是八字不合,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翘翘本人用指纹解锁,成功率很低,手变着方向按,身体扭成麻花了,还是识别不了。
 
翘翘的爱人指纹很浅,也不行,时不时就解锁失败。两个人只好用密码解锁。最神奇的是翘翘爸爸,上了年纪记不住密码,指纹解锁也失灵,但可以静脉解锁。同在一个屋檐下,大家各凭本事回家。
 
有不好用的,还有直接坏了的。智能马桶冲水失调,小冲只出一点水,马桶里但凡有点固体都冲不下去,得换大冲,水费蹭蹭涨。智能语音控制的马桶盖不灵敏,下了指令,翻不上去,得手动翻。有时候,智能马桶盖比普通马桶盖更犟,吃劲儿不说了,很有主见,有时候人把它强行翻上去,又下不来了。
 
尤其是刚装修完的家,智能家电高低都得磨合一下。
 
灶台和抽油烟机,翘翘没想买带智能功能的,但她挑中的款,多多少少都带一点“智商”。这台抽油烟机可以感应式抽风,本来针对的痛点是做饭时手上有油,摸按钮时不方便,机智的设计师把它设定成,只要伸手在附近挥两下,就能自动抽风。虽然,这个动作宛如给了抽油烟机两个大耳刮子。
 
不知道怎么回事,有天中午,人压根没靠近,抽油烟机自己就开始抽风,十分灵异。翘翘找来了官方的师傅检修,师傅问,是不是开了自动抽风模式,翘翘一脸懵,没有按过这个按钮,甚至坏之前,都没怎么注意到。师傅又看了看,下了结论,确实按过,只是按了之后,标识灯没亮。
 
里里外外检查一遍,师傅也不知道怎么修,最后只能把中间的主控板整体换一个。
 
翘翘是个注重睡眠质量的打工人,在智能窗帘上很愿意花钱,拿10米长的客厅窗帘滑动轨道看,不算窗帘布,造价就接近2000元。只不过第一次用,这个窗帘就出了状况,闭合时传感器感应不到,一直发出“嘎嘎”的响声。有时拉到一半,窗帘卡住,再也拉不上,人也不敢使劲儿,生怕拉坏了。
 
广州的不少住宅楼间距很近,不拉窗帘,一览无遗,大半夜的没办法,翘翘只能把维修师傅立刻喊过来,偷感很重地在家里挪动,“打完工回到家,本来是想美美睡一觉,突然咔咔响,都想把它拆了”。
 
后来,来了三拨人,每次都是不同的师傅,一个来自经销商团队,一个是品牌外包的师傅,一个是官方维修师傅。前两次不知道修了哪里,短暂地好了,很快又复发,第三次连滑轨都全部更换,依然没能阻止感应器的异响。
 
第三位官方维修师傅手足无措,看起来也是新手,翘翘听到他给自己的同事打电话,“要怎么处理这个情况啊?”
 
打工人们本以为,智能家电买回来能解放双手,可以躺在沙发上号令一屋子“电子牛马”干活,体验一把当老板的滋味。但互相甩锅的智能系统、突破想象的故障方式,却让本就疲惫的生活雪上加霜。用上智能家电,打工人更累了,也更穷了。
 
直到今天,翘翘主卧的窗帘还在嘎吱响,实在来气,她把电拔了。当年装修,偷了个懒,次卧没做智能,只是普通的手拉窗帘。她抱着被子去次卧,终于睡了个好觉。闭眼之前,翘翘仿佛坐在汽车里怀念马车的现代人:最简单的功能,原来最好用。
 
(文中讲述者均为化名。)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