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领导人而言,特朗普的软化只会更加坚定他们的决心,认为只要他们继续等待,特朗普最终就会屈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周四驳斥了有关中美之间正在谈判的说法。
范力文
■
从《黑镜》(Black Mirror)系列剧集命名的那一刻,它就明示了自己深沉的调性——镜子映照人类自身,但它却是黑色的,这意味着我们看不透它,而它却能“看见”我们。所有生活中那些黑色的镜子与幕布,最终都变成了一个不可索解的黑箱,我们制造了它们,却反过来被它们吞噬。
人们对于技术的欢欣,背后总是间杂着一些难言的谨慎。它部分来自于人类偷懒的动力,部分关于一些生理的需要,偶尔,它是对于痛苦的精神性逃避。然而不论如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即使是大部分保守的技术怀疑论者,也会在犹疑过后选择投降。
《黑镜》系列于是瞅准了这样一种本能的不安与警惕——那些渗入生活内部的技术总是首先扮作无辜的面目。它首先为你念诵科学的福音,然后在你陷入麻痹之后给你迎头痛击。
有时候这“惊险的一跃”来自于生活所迫。《黑镜》第七季第一集中,女主角在大脑中植入芯片的动机,来源于她突如其来的昏迷不醒,唯有借助新技术才能拯救她的生活。于是,她将自己的肉身托付于云端,某天开始她经常不由自主地开始念广告词,她像是变成了一台行走的带货机器,而免除广告植入的方式则是支付更加昂贵的会员费。再于是,这个逻辑就像滚雪球一样不会停歇,从“普通会员”到“高端会员”、VIP到SVIP,这让本就拮据的夫妇二人不堪其重……
这有点像是麦克卢汉的告诫,技术意味着人原本身体的延伸,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一旦技术的“义肢”某一天骤然失灵,人类的身体将陷入瘫痪。当大公司与它的技术供应成为人类生活的”基础设施”,那么它事实上就拥有了某种前所未有的垄断性。用户一刻都无法离开它所提供的服务,唯一的博弈手段将是像第一集结尾那样,彻底抛弃生活,体面地撒手人寰。
如果说《黑镜》的头几季是关于一个反乌托邦的末世想象,那么第七季则是“未来已来”的时间线。人工智能的指数级进化曲线已经让所有宏大的科幻构想都靠边站。每隔一段时间,你都能听到OpenAI的数据库又历经了一次迭代,层出不穷的大模型加速演化,算力将是上一代的数倍,人们已经感受到所谓“奇点”的脚步临近,而生活却依然对它缺乏准备。新一季《黑镜》的构想并不领先今天的世界太多,而只是把现实生活的逻辑向外稍稍地延伸了一点,也正因此,它成为了这个时代某种崭新的现实主义。
同样地,人们不再相信客观真实。曾经人们说,一个谎言需要用一百个谎言来弥补,而现如今,一百个谎言也仅需要几秒钟的生成时间;一张虚拟图片,一个换脸视频,它与“真实”的肉眼距离同样仅仅是关于分辨率的概念。这于是构成了第二集的哲学基础,事实可以被轻易扭曲,因为超级计算机可以为你生成你所希望的“时间线”。这一集临近结尾会让人怀疑编剧的精神状态,它有某种极具喜感的疯癫,因为权力已经脱缰,它会往人心灵中最荒诞的、最狂野的欲望深渊加速俯冲。
这些诡异又新鲜的气质让《黑镜》告别了一度流于俗套的末世论悲观与人文主义说教,后者恰恰是《黑镜》行至第5、6季每况愈下的原因。因为反思科技变成了一种新的叙事套路,一种让人生厌的知识分子模式,像是孔乙己还没有脱下长衫的酸腐气息。
于是这一季的高明,正在于它终于不唱丧歌,不奏哀乐,而是切换成了一种轻盈又不失忧郁的蓝调挽歌。像在第三集中,主角Brandy接下了一个片约,她将通过意识传输技术“进入”到老电影的影像中,与上世纪的传奇女星Dorothy搭戏。Dorothy像其中的所有人,不明白自己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之中,然而真实世界中的一次技术故障,导致Brandy被困在影像的世界之中,与Dorothy发生真实的爱情,而女演员也在这样的关系中开始“觉醒”。
这又是关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古老命题,严格地说,它并没有超越《西部世界》的探讨深度。那些伟大的科幻作品经常会以另一种迂回的方式抵达形而上学,因为它关于我们与我们所创造的事物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它会让人联想起自身与造物主的关系。当人类俯瞰自己创生的子民,也同时会意识到创造自己的君父。
而《黑镜》第七季的巧妙在于,它重新唤起了一种不符合这个愁容满面的时代的欣慰——像是写给“人类”的安魂曲。第三集最后Dorothy回到了出厂设置,她不记得谁是Brandy,但她仍然觉得这个声音如此地耳熟,似是一位故人。第五集名叫“悼念”,主人公无法面对他曾经的挚爱,他将与她相关的相片尽皆损毁或者尘封起来。而当她终于辞世,男主角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装着一种新的AR(增强现实)设备,它可以让人通过老照片还原与逝者共度的场景。而主人公于是开始重拾那些痛苦的回忆,他开始理解对方的苦楚与悔恨,相互的错过和缺憾,并以这种方式抵达了和解与救赎。
第四集中主人公的“救赎”之路则开始于一个简单古早、画质粗糙的网络游戏,游戏中的“虫子”会自我繁殖,逐渐形成一个社群。而主人公开始着迷于这种无尽生成的代码生物,他发现这些“虫子”的繁衍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他开始能够听得懂阵阵“虫鸣”之中隐藏着某种神秘的讯息,那些原本孤立的鸣叫开始叠化成为一种繁复的“语言”,他开始意识到,无机物的复制与分裂之中原来自有一种更深远的意图。
这一集的情节事实上暗含了二进制的机械算法中是否能够产生出复杂意识的“涌现理论”,也让人想起硅谷炙手可热的哲学家、“黑暗启蒙”的教父尼克•兰德(Nick Land)的“加速主义”——兰德认为,人类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结构反而是对技术进步和社会演化的障碍,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人类社会结构造成灾难性后果,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人类只是自然的技术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类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进程。因此,重要的并不是“人类想要什么”,而是像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书名说的那样:“科技想要什么”(What Technology Wants)。
这种“技术加速主义”式的,人类文明大势已去、不可阻挡的现世感受,反而为这一季总体上带来了一种泰然自若的斯多葛主义的风格,它的整体气质稍微地向着另一部Netflix的剧集《爱,死亡,机器人》(Love,Death & Robots)挪移——有些温柔,时而嬉戏,只是不再郑重其事如丧考妣。它不再试图为这股技术浪潮做出谏言,而是顺流而下,像是病入膏肓者贪恋世间风景,壮游者伫立在巨大的风暴面前的低语,像是泰坦尼克号巨轮即将沉没前音乐家们试图镇定地演奏,或像是一对恋人在陨石撞击地球的时刻把手牵起……
因为这种再也无力回天的绝望,反而为故事卸下了包袱,它挥手道别,然后无所顾忌地奔行。于是观众会看到本季《黑镜》比前几季多了一种凛冽的决断,它毅然决然地去迎向一场盛大的毁灭。它关于人类独有的柔情与尊严,并且好像在向造物主伟大又残酷的“计划”骄傲地宣告着一些微茫的不屈:尽管我们的文明或许只是你的自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我们被创造出来,没有完全按照你的剧本走,最终生成了一些不期然的浪漫属性,一些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明白并珍视的思想与情感。它属于我们这个必将走向终结的物种,但在终结之前,我们尝试带着笑意,好像面对一位弥留之际的至亲。
英国大诗人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写过:“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白昼将近,暮年仍应该燃烧咆哮/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而《黑镜》第七季在某种意义上启迪了我,在此之前我从未这样想过:温和地走进良夜,不失为人类作为万物灵长的,一种巨大的勇气和慈悲。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从《黑镜》(Black Mirror)系列剧集命名的那一刻,它就明示了自己深沉的调性——镜子映照人类自身,但它却是黑色的,这意味着我们看不透它,而它却能“看见”我们。所有生活中那些黑色的镜子与幕布,最终都变成了一个不可索解的黑箱,我们制造了它们,却反过来被它们吞噬。
人们对于技术的欢欣,背后总是间杂着一些难言的谨慎。它部分来自于人类偷懒的动力,部分关于一些生理的需要,偶尔,它是对于痛苦的精神性逃避。然而不论如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即使是大部分保守的技术怀疑论者,也会在犹疑过后选择投降。
《黑镜》系列于是瞅准了这样一种本能的不安与警惕——那些渗入生活内部的技术总是首先扮作无辜的面目。它首先为你念诵科学的福音,然后在你陷入麻痹之后给你迎头痛击。
有时候这“惊险的一跃”来自于生活所迫。《黑镜》第七季第一集中,女主角在大脑中植入芯片的动机,来源于她突如其来的昏迷不醒,唯有借助新技术才能拯救她的生活。于是,她将自己的肉身托付于云端,某天开始她经常不由自主地开始念广告词,她像是变成了一台行走的带货机器,而免除广告植入的方式则是支付更加昂贵的会员费。再于是,这个逻辑就像滚雪球一样不会停歇,从“普通会员”到“高端会员”、VIP到SVIP,这让本就拮据的夫妇二人不堪其重……
这有点像是麦克卢汉的告诫,技术意味着人原本身体的延伸,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一旦技术的“义肢”某一天骤然失灵,人类的身体将陷入瘫痪。当大公司与它的技术供应成为人类生活的”基础设施”,那么它事实上就拥有了某种前所未有的垄断性。用户一刻都无法离开它所提供的服务,唯一的博弈手段将是像第一集结尾那样,彻底抛弃生活,体面地撒手人寰。
如果说《黑镜》的头几季是关于一个反乌托邦的末世想象,那么第七季则是“未来已来”的时间线。人工智能的指数级进化曲线已经让所有宏大的科幻构想都靠边站。每隔一段时间,你都能听到OpenAI的数据库又历经了一次迭代,层出不穷的大模型加速演化,算力将是上一代的数倍,人们已经感受到所谓“奇点”的脚步临近,而生活却依然对它缺乏准备。新一季《黑镜》的构想并不领先今天的世界太多,而只是把现实生活的逻辑向外稍稍地延伸了一点,也正因此,它成为了这个时代某种崭新的现实主义。
同样地,人们不再相信客观真实。曾经人们说,一个谎言需要用一百个谎言来弥补,而现如今,一百个谎言也仅需要几秒钟的生成时间;一张虚拟图片,一个换脸视频,它与“真实”的肉眼距离同样仅仅是关于分辨率的概念。这于是构成了第二集的哲学基础,事实可以被轻易扭曲,因为超级计算机可以为你生成你所希望的“时间线”。这一集临近结尾会让人怀疑编剧的精神状态,它有某种极具喜感的疯癫,因为权力已经脱缰,它会往人心灵中最荒诞的、最狂野的欲望深渊加速俯冲。
这些诡异又新鲜的气质让《黑镜》告别了一度流于俗套的末世论悲观与人文主义说教,后者恰恰是《黑镜》行至第5、6季每况愈下的原因。因为反思科技变成了一种新的叙事套路,一种让人生厌的知识分子模式,像是孔乙己还没有脱下长衫的酸腐气息。
于是这一季的高明,正在于它终于不唱丧歌,不奏哀乐,而是切换成了一种轻盈又不失忧郁的蓝调挽歌。像在第三集中,主角Brandy接下了一个片约,她将通过意识传输技术“进入”到老电影的影像中,与上世纪的传奇女星Dorothy搭戏。Dorothy像其中的所有人,不明白自己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之中,然而真实世界中的一次技术故障,导致Brandy被困在影像的世界之中,与Dorothy发生真实的爱情,而女演员也在这样的关系中开始“觉醒”。
这又是关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古老命题,严格地说,它并没有超越《西部世界》的探讨深度。那些伟大的科幻作品经常会以另一种迂回的方式抵达形而上学,因为它关于我们与我们所创造的事物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它会让人联想起自身与造物主的关系。当人类俯瞰自己创生的子民,也同时会意识到创造自己的君父。
而《黑镜》第七季的巧妙在于,它重新唤起了一种不符合这个愁容满面的时代的欣慰——像是写给“人类”的安魂曲。第三集最后Dorothy回到了出厂设置,她不记得谁是Brandy,但她仍然觉得这个声音如此地耳熟,似是一位故人。第五集名叫“悼念”,主人公无法面对他曾经的挚爱,他将与她相关的相片尽皆损毁或者尘封起来。而当她终于辞世,男主角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装着一种新的AR(增强现实)设备,它可以让人通过老照片还原与逝者共度的场景。而主人公于是开始重拾那些痛苦的回忆,他开始理解对方的苦楚与悔恨,相互的错过和缺憾,并以这种方式抵达了和解与救赎。
第四集中主人公的“救赎”之路则开始于一个简单古早、画质粗糙的网络游戏,游戏中的“虫子”会自我繁殖,逐渐形成一个社群。而主人公开始着迷于这种无尽生成的代码生物,他发现这些“虫子”的繁衍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他开始能够听得懂阵阵“虫鸣”之中隐藏着某种神秘的讯息,那些原本孤立的鸣叫开始叠化成为一种繁复的“语言”,他开始意识到,无机物的复制与分裂之中原来自有一种更深远的意图。
这一集的情节事实上暗含了二进制的机械算法中是否能够产生出复杂意识的“涌现理论”,也让人想起硅谷炙手可热的哲学家、“黑暗启蒙”的教父尼克•兰德(Nick Land)的“加速主义”——兰德认为,人类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结构反而是对技术进步和社会演化的障碍,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人类社会结构造成灾难性后果,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人类只是自然的技术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类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进程。因此,重要的并不是“人类想要什么”,而是像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书名说的那样:“科技想要什么”(What Technology Wants)。
这种“技术加速主义”式的,人类文明大势已去、不可阻挡的现世感受,反而为这一季总体上带来了一种泰然自若的斯多葛主义的风格,它的整体气质稍微地向着另一部Netflix的剧集《爱,死亡,机器人》(Love,Death & Robots)挪移——有些温柔,时而嬉戏,只是不再郑重其事如丧考妣。它不再试图为这股技术浪潮做出谏言,而是顺流而下,像是病入膏肓者贪恋世间风景,壮游者伫立在巨大的风暴面前的低语,像是泰坦尼克号巨轮即将沉没前音乐家们试图镇定地演奏,或像是一对恋人在陨石撞击地球的时刻把手牵起……
因为这种再也无力回天的绝望,反而为故事卸下了包袱,它挥手道别,然后无所顾忌地奔行。于是观众会看到本季《黑镜》比前几季多了一种凛冽的决断,它毅然决然地去迎向一场盛大的毁灭。它关于人类独有的柔情与尊严,并且好像在向造物主伟大又残酷的“计划”骄傲地宣告着一些微茫的不屈:尽管我们的文明或许只是你的自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我们被创造出来,没有完全按照你的剧本走,最终生成了一些不期然的浪漫属性,一些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明白并珍视的思想与情感。它属于我们这个必将走向终结的物种,但在终结之前,我们尝试带着笑意,好像面对一位弥留之际的至亲。
英国大诗人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写过:“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白昼将近,暮年仍应该燃烧咆哮/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而《黑镜》第七季在某种意义上启迪了我,在此之前我从未这样想过:温和地走进良夜,不失为人类作为万物灵长的,一种巨大的勇气和慈悲。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范力文
■
从《黑镜》(Black Mirror)系列剧集命名的那一刻,它就明示了自己深沉的调性——镜子映照人类自身,但它却是黑色的,这意味着我们看不透它,而它却能“看见”我们。所有生活中那些黑色的镜子与幕布,最终都变成了一个不可索解的黑箱,我们制造了它们,却反过来被它们吞噬。
人们对于技术的欢欣,背后总是间杂着一些难言的谨慎。它部分来自于人类偷懒的动力,部分关于一些生理的需要,偶尔,它是对于痛苦的精神性逃避。然而不论如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即使是大部分保守的技术怀疑论者,也会在犹疑过后选择投降。
《黑镜》系列于是瞅准了这样一种本能的不安与警惕——那些渗入生活内部的技术总是首先扮作无辜的面目。它首先为你念诵科学的福音,然后在你陷入麻痹之后给你迎头痛击。
有时候这“惊险的一跃”来自于生活所迫。《黑镜》第七季第一集中,女主角在大脑中植入芯片的动机,来源于她突如其来的昏迷不醒,唯有借助新技术才能拯救她的生活。于是,她将自己的肉身托付于云端,某天开始她经常不由自主地开始念广告词,她像是变成了一台行走的带货机器,而免除广告植入的方式则是支付更加昂贵的会员费。再于是,这个逻辑就像滚雪球一样不会停歇,从“普通会员”到“高端会员”、VIP到SVIP,这让本就拮据的夫妇二人不堪其重……
这有点像是麦克卢汉的告诫,技术意味着人原本身体的延伸,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一旦技术的“义肢”某一天骤然失灵,人类的身体将陷入瘫痪。当大公司与它的技术供应成为人类生活的”基础设施”,那么它事实上就拥有了某种前所未有的垄断性。用户一刻都无法离开它所提供的服务,唯一的博弈手段将是像第一集结尾那样,彻底抛弃生活,体面地撒手人寰。
如果说《黑镜》的头几季是关于一个反乌托邦的末世想象,那么第七季则是“未来已来”的时间线。人工智能的指数级进化曲线已经让所有宏大的科幻构想都靠边站。每隔一段时间,你都能听到OpenAI的数据库又历经了一次迭代,层出不穷的大模型加速演化,算力将是上一代的数倍,人们已经感受到所谓“奇点”的脚步临近,而生活却依然对它缺乏准备。新一季《黑镜》的构想并不领先今天的世界太多,而只是把现实生活的逻辑向外稍稍地延伸了一点,也正因此,它成为了这个时代某种崭新的现实主义。
同样地,人们不再相信客观真实。曾经人们说,一个谎言需要用一百个谎言来弥补,而现如今,一百个谎言也仅需要几秒钟的生成时间;一张虚拟图片,一个换脸视频,它与“真实”的肉眼距离同样仅仅是关于分辨率的概念。这于是构成了第二集的哲学基础,事实可以被轻易扭曲,因为超级计算机可以为你生成你所希望的“时间线”。这一集临近结尾会让人怀疑编剧的精神状态,它有某种极具喜感的疯癫,因为权力已经脱缰,它会往人心灵中最荒诞的、最狂野的欲望深渊加速俯冲。
这些诡异又新鲜的气质让《黑镜》告别了一度流于俗套的末世论悲观与人文主义说教,后者恰恰是《黑镜》行至第5、6季每况愈下的原因。因为反思科技变成了一种新的叙事套路,一种让人生厌的知识分子模式,像是孔乙己还没有脱下长衫的酸腐气息。
于是这一季的高明,正在于它终于不唱丧歌,不奏哀乐,而是切换成了一种轻盈又不失忧郁的蓝调挽歌。像在第三集中,主角Brandy接下了一个片约,她将通过意识传输技术“进入”到老电影的影像中,与上世纪的传奇女星Dorothy搭戏。Dorothy像其中的所有人,不明白自己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之中,然而真实世界中的一次技术故障,导致Brandy被困在影像的世界之中,与Dorothy发生真实的爱情,而女演员也在这样的关系中开始“觉醒”。
这又是关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古老命题,严格地说,它并没有超越《西部世界》的探讨深度。那些伟大的科幻作品经常会以另一种迂回的方式抵达形而上学,因为它关于我们与我们所创造的事物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它会让人联想起自身与造物主的关系。当人类俯瞰自己创生的子民,也同时会意识到创造自己的君父。
而《黑镜》第七季的巧妙在于,它重新唤起了一种不符合这个愁容满面的时代的欣慰——像是写给“人类”的安魂曲。第三集最后Dorothy回到了出厂设置,她不记得谁是Brandy,但她仍然觉得这个声音如此地耳熟,似是一位故人。第五集名叫“悼念”,主人公无法面对他曾经的挚爱,他将与她相关的相片尽皆损毁或者尘封起来。而当她终于辞世,男主角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装着一种新的AR(增强现实)设备,它可以让人通过老照片还原与逝者共度的场景。而主人公于是开始重拾那些痛苦的回忆,他开始理解对方的苦楚与悔恨,相互的错过和缺憾,并以这种方式抵达了和解与救赎。
第四集中主人公的“救赎”之路则开始于一个简单古早、画质粗糙的网络游戏,游戏中的“虫子”会自我繁殖,逐渐形成一个社群。而主人公开始着迷于这种无尽生成的代码生物,他发现这些“虫子”的繁衍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他开始能够听得懂阵阵“虫鸣”之中隐藏着某种神秘的讯息,那些原本孤立的鸣叫开始叠化成为一种繁复的“语言”,他开始意识到,无机物的复制与分裂之中原来自有一种更深远的意图。
这一集的情节事实上暗含了二进制的机械算法中是否能够产生出复杂意识的“涌现理论”,也让人想起硅谷炙手可热的哲学家、“黑暗启蒙”的教父尼克•兰德(Nick Land)的“加速主义”——兰德认为,人类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结构反而是对技术进步和社会演化的障碍,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人类社会结构造成灾难性后果,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人类只是自然的技术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类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进程。因此,重要的并不是“人类想要什么”,而是像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书名说的那样:“科技想要什么”(What Technology Wants)。
这种“技术加速主义”式的,人类文明大势已去、不可阻挡的现世感受,反而为这一季总体上带来了一种泰然自若的斯多葛主义的风格,它的整体气质稍微地向着另一部Netflix的剧集《爱,死亡,机器人》(Love,Death & Robots)挪移——有些温柔,时而嬉戏,只是不再郑重其事如丧考妣。它不再试图为这股技术浪潮做出谏言,而是顺流而下,像是病入膏肓者贪恋世间风景,壮游者伫立在巨大的风暴面前的低语,像是泰坦尼克号巨轮即将沉没前音乐家们试图镇定地演奏,或像是一对恋人在陨石撞击地球的时刻把手牵起……
因为这种再也无力回天的绝望,反而为故事卸下了包袱,它挥手道别,然后无所顾忌地奔行。于是观众会看到本季《黑镜》比前几季多了一种凛冽的决断,它毅然决然地去迎向一场盛大的毁灭。它关于人类独有的柔情与尊严,并且好像在向造物主伟大又残酷的“计划”骄傲地宣告着一些微茫的不屈:尽管我们的文明或许只是你的自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我们被创造出来,没有完全按照你的剧本走,最终生成了一些不期然的浪漫属性,一些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明白并珍视的思想与情感。它属于我们这个必将走向终结的物种,但在终结之前,我们尝试带着笑意,好像面对一位弥留之际的至亲。
英国大诗人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写过:“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白昼将近,暮年仍应该燃烧咆哮/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而《黑镜》第七季在某种意义上启迪了我,在此之前我从未这样想过:温和地走进良夜,不失为人类作为万物灵长的,一种巨大的勇气和慈悲。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从《黑镜》(Black Mirror)系列剧集命名的那一刻,它就明示了自己深沉的调性——镜子映照人类自身,但它却是黑色的,这意味着我们看不透它,而它却能“看见”我们。所有生活中那些黑色的镜子与幕布,最终都变成了一个不可索解的黑箱,我们制造了它们,却反过来被它们吞噬。
人们对于技术的欢欣,背后总是间杂着一些难言的谨慎。它部分来自于人类偷懒的动力,部分关于一些生理的需要,偶尔,它是对于痛苦的精神性逃避。然而不论如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即使是大部分保守的技术怀疑论者,也会在犹疑过后选择投降。
《黑镜》系列于是瞅准了这样一种本能的不安与警惕——那些渗入生活内部的技术总是首先扮作无辜的面目。它首先为你念诵科学的福音,然后在你陷入麻痹之后给你迎头痛击。
有时候这“惊险的一跃”来自于生活所迫。《黑镜》第七季第一集中,女主角在大脑中植入芯片的动机,来源于她突如其来的昏迷不醒,唯有借助新技术才能拯救她的生活。于是,她将自己的肉身托付于云端,某天开始她经常不由自主地开始念广告词,她像是变成了一台行走的带货机器,而免除广告植入的方式则是支付更加昂贵的会员费。再于是,这个逻辑就像滚雪球一样不会停歇,从“普通会员”到“高端会员”、VIP到SVIP,这让本就拮据的夫妇二人不堪其重……
这有点像是麦克卢汉的告诫,技术意味着人原本身体的延伸,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一旦技术的“义肢”某一天骤然失灵,人类的身体将陷入瘫痪。当大公司与它的技术供应成为人类生活的”基础设施”,那么它事实上就拥有了某种前所未有的垄断性。用户一刻都无法离开它所提供的服务,唯一的博弈手段将是像第一集结尾那样,彻底抛弃生活,体面地撒手人寰。
如果说《黑镜》的头几季是关于一个反乌托邦的末世想象,那么第七季则是“未来已来”的时间线。人工智能的指数级进化曲线已经让所有宏大的科幻构想都靠边站。每隔一段时间,你都能听到OpenAI的数据库又历经了一次迭代,层出不穷的大模型加速演化,算力将是上一代的数倍,人们已经感受到所谓“奇点”的脚步临近,而生活却依然对它缺乏准备。新一季《黑镜》的构想并不领先今天的世界太多,而只是把现实生活的逻辑向外稍稍地延伸了一点,也正因此,它成为了这个时代某种崭新的现实主义。
同样地,人们不再相信客观真实。曾经人们说,一个谎言需要用一百个谎言来弥补,而现如今,一百个谎言也仅需要几秒钟的生成时间;一张虚拟图片,一个换脸视频,它与“真实”的肉眼距离同样仅仅是关于分辨率的概念。这于是构成了第二集的哲学基础,事实可以被轻易扭曲,因为超级计算机可以为你生成你所希望的“时间线”。这一集临近结尾会让人怀疑编剧的精神状态,它有某种极具喜感的疯癫,因为权力已经脱缰,它会往人心灵中最荒诞的、最狂野的欲望深渊加速俯冲。
这些诡异又新鲜的气质让《黑镜》告别了一度流于俗套的末世论悲观与人文主义说教,后者恰恰是《黑镜》行至第5、6季每况愈下的原因。因为反思科技变成了一种新的叙事套路,一种让人生厌的知识分子模式,像是孔乙己还没有脱下长衫的酸腐气息。
于是这一季的高明,正在于它终于不唱丧歌,不奏哀乐,而是切换成了一种轻盈又不失忧郁的蓝调挽歌。像在第三集中,主角Brandy接下了一个片约,她将通过意识传输技术“进入”到老电影的影像中,与上世纪的传奇女星Dorothy搭戏。Dorothy像其中的所有人,不明白自己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之中,然而真实世界中的一次技术故障,导致Brandy被困在影像的世界之中,与Dorothy发生真实的爱情,而女演员也在这样的关系中开始“觉醒”。
这又是关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古老命题,严格地说,它并没有超越《西部世界》的探讨深度。那些伟大的科幻作品经常会以另一种迂回的方式抵达形而上学,因为它关于我们与我们所创造的事物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它会让人联想起自身与造物主的关系。当人类俯瞰自己创生的子民,也同时会意识到创造自己的君父。
而《黑镜》第七季的巧妙在于,它重新唤起了一种不符合这个愁容满面的时代的欣慰——像是写给“人类”的安魂曲。第三集最后Dorothy回到了出厂设置,她不记得谁是Brandy,但她仍然觉得这个声音如此地耳熟,似是一位故人。第五集名叫“悼念”,主人公无法面对他曾经的挚爱,他将与她相关的相片尽皆损毁或者尘封起来。而当她终于辞世,男主角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装着一种新的AR(增强现实)设备,它可以让人通过老照片还原与逝者共度的场景。而主人公于是开始重拾那些痛苦的回忆,他开始理解对方的苦楚与悔恨,相互的错过和缺憾,并以这种方式抵达了和解与救赎。
第四集中主人公的“救赎”之路则开始于一个简单古早、画质粗糙的网络游戏,游戏中的“虫子”会自我繁殖,逐渐形成一个社群。而主人公开始着迷于这种无尽生成的代码生物,他发现这些“虫子”的繁衍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他开始能够听得懂阵阵“虫鸣”之中隐藏着某种神秘的讯息,那些原本孤立的鸣叫开始叠化成为一种繁复的“语言”,他开始意识到,无机物的复制与分裂之中原来自有一种更深远的意图。
这一集的情节事实上暗含了二进制的机械算法中是否能够产生出复杂意识的“涌现理论”,也让人想起硅谷炙手可热的哲学家、“黑暗启蒙”的教父尼克•兰德(Nick Land)的“加速主义”——兰德认为,人类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结构反而是对技术进步和社会演化的障碍,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人类社会结构造成灾难性后果,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人类只是自然的技术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类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进程。因此,重要的并不是“人类想要什么”,而是像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书名说的那样:“科技想要什么”(What Technology Wants)。
这种“技术加速主义”式的,人类文明大势已去、不可阻挡的现世感受,反而为这一季总体上带来了一种泰然自若的斯多葛主义的风格,它的整体气质稍微地向着另一部Netflix的剧集《爱,死亡,机器人》(Love,Death & Robots)挪移——有些温柔,时而嬉戏,只是不再郑重其事如丧考妣。它不再试图为这股技术浪潮做出谏言,而是顺流而下,像是病入膏肓者贪恋世间风景,壮游者伫立在巨大的风暴面前的低语,像是泰坦尼克号巨轮即将沉没前音乐家们试图镇定地演奏,或像是一对恋人在陨石撞击地球的时刻把手牵起……
因为这种再也无力回天的绝望,反而为故事卸下了包袱,它挥手道别,然后无所顾忌地奔行。于是观众会看到本季《黑镜》比前几季多了一种凛冽的决断,它毅然决然地去迎向一场盛大的毁灭。它关于人类独有的柔情与尊严,并且好像在向造物主伟大又残酷的“计划”骄傲地宣告着一些微茫的不屈:尽管我们的文明或许只是你的自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我们被创造出来,没有完全按照你的剧本走,最终生成了一些不期然的浪漫属性,一些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明白并珍视的思想与情感。它属于我们这个必将走向终结的物种,但在终结之前,我们尝试带着笑意,好像面对一位弥留之际的至亲。
英国大诗人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写过:“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白昼将近,暮年仍应该燃烧咆哮/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而《黑镜》第七季在某种意义上启迪了我,在此之前我从未这样想过:温和地走进良夜,不失为人类作为万物灵长的,一种巨大的勇气和慈悲。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