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4-25 09:26
商业与经济

脑腐之前,生命早已朽坏

徐瑾:“脑腐”被视为短视频和虚拟生活带来的问题,真是如此吗?没那么简单,脑腐一直存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生命如此复杂,你不要简单化地走进这个复杂的世界。
关心:降低对华关税换TikTok交易?该提议糟糕透了
徐瑾



隔三差五,总有新词流行,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

最近有个词很流行,叫做“脑腐”(brain rot)。它本意是指由于数字信息和社交媒体的低质量信息输入,导致神经和智力状态的衰退。“脑腐”入选了牛津词典2024年的词汇,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当下,“脑腐”被视为短视频和虚拟生活带来的问题,真是如此吗?没那么简单,脑腐一直存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脑腐本质是迷信

当然,一切并不是空穴来风。在中文互联网传播这些内容,甚至列举一些研究论文来支撑,不少朋友尤其是有小孩的朋友都很关心。问题在于,这类研究往往需要重复试验以及长期可验证,其结论都是存在实验差异以及各种前提。我们的大脑往往听到权威、研究、名人、名校之类字眼就放松警惕,但实际上,与其说互联网是脑腐的起源,不如说迷信才是。

脑子是个好东西,但如果你不用它,它就会退化。然而,纵观人类历史,能够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见解的人并不是大多数。即使是以思考为生的人,不少时候也只是在表面上努力思考,实际上却把大脑当作别人的跑马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脑腐”呢?而一些热衷于在各种朋友圈争论中站队的人,好像不能错过每一次的大是大非和小打小闹。这些人看似在努力思考每个热点每个八卦每个花边,自以为有自己的判断,但实际上他们也不过是热衷非黑即白的审判与复读。这不也是另一种“脑腐”吗?不少人,想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已。

世界永远动荡不安,这些年我观察到很多人都在努力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但最终却得出了一些荒诞不经的结论。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人中不乏学识渊博者,他们甚至很少接触短视频。这让我意识到,“脑腐”现象并非现在才出现,而是早已存在。

与其说是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脑腐”的困境,不如说迷信与灌输让大脑出现退行性变化。“脑腐”本质上源于我们难以处理复杂信息,只能接受简单化的内容。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很多波折,尤其对于20世纪的国人,大江大海也好,时代的一粒沙也好,总是逃不过各种运动以及冲击。可以说,大家的观念每隔几年就会遭遇新的冲击,甚至对错也会反转一次。但是这些变化的体验,真的可以升华个体的生命?也许有,但是绝对不多。

你观察一下身边的长辈,他们或许教育程度不错,经济状况也很好,但对他们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没有沉湎短视频,他们的看法和结论往往千篇一律。有多少,是真正源于自己的个体真实体验?苦难是让人类升华而不是麻木,但如果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但最终对苦难的理解却依然是被灌输和塑造的,那么,这些苦难,到底,是不是白白了呢?

因此,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现象归咎于短视频或互联网,可怕的真相是,“脑腐”一直存在。只要有迷信和灌输,脑腐就不会缺席。

虚拟与真实

比起简单批判短视频带来的冲击,不如思考为什么互联网缺乏更好的内容?答案很复杂,但是绝不仅仅是单个用户可以对抗整个系统的问题。何况,人性如水,即向往更高的精神存在,也会亲近更及时的互动反馈。

在1990年,在香港一个实验戏剧中,曾经有个经典台词,嘲笑某人居然把互联网当做一切。这在当时是讥讽,但是在今天是现实。虚拟和真实本来就是难以区分,甚至从体验角度而言,很难说虚拟就一定低于真实。

哲学家波普尔曾经将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是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世界是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关于活动的行为意向的世界;第三个世界是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可以说,第一世界是上帝眼中的世界,第二世界是凡人眼中的世界,而第三个世界是前两个世界的映射,现在很多大模型与人工智能创造的新知识和新世界可能都来源于这个第三个世界。

在当下,如果忽视真实存在的系统性挤压,居高临下地、抽象地去批判倦怠、消费、虚拟甚至资本,这或许是学院派知识分子的趣味,但是对多数普通人的生存状况没有意义。

我并不认为虚拟生活就代表低层次,判断一个东西的好坏,其实应该以复杂度而不是精细度来审视。如果一个外星人穿越回到当下,要理解当下大众心态,比起灌输的二手生活,也许短视频和网络世界的狂想,更有生活真正存在过的粗砺的痕迹。因为,虚拟的生活未必是假装的,现实的生活很多时候则不过是假装。

脑腐源自糊弄

回头审视,为什么会有“脑腐”这种现象?

有人说,十九世纪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中,“脑腐”这个词就已经出现了。我查下原文,当然不会有“脑腐”这个词,但是梭罗确实强调了技术飞跃对于人的异化,“大多数人过着沉默而绝望的生活……他们被生活的琐事推着走,根本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究竟在做什么。”问题在于,没有短视频甚至互联网,多数人的平静不会降临,绝望会更绝望。

应该说,脑腐一直存在,甚至可以说短视频本身就是我们大脑退化的产物而不是结果。如果总是依赖别人帮你思考,就必然会陷入这种困境,然后退化。不少人依赖他人给出建议以及结论,但他们依赖对象,其实生活已经远离普通人不少了,失去对于真实世界的触感,给出的建议难免荒腔走板。

如果你一直指望别人给你答案,那么你只是假装在思考而已。如果你任由大脑腐化、退化,那一定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对待自己的生命。反观身边,我们很多人日常的一些想法,比如“不要想太多”、“这件事情不要太复杂”、“不要太认真”,这些想法其实都是在为逃避真实生活找借口。

因为很多人只是在假装思考,假装认真,假装生活,现在又来假装批判“脑腐”。所谓“脑腐”,这个词的流行,和此前中文互联网“奶头乐”之类没啥本质区别,也是“电子榨菜”一种,也无非是提供一些情绪价值,不少人对于自己的处境多了一个解释。也许能让大家暂停划过短视频五秒钟,或许增加一丝罪恶感,然后又继续。

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你不是认真地去体验和感受生活,而是依赖二手甚至N手经验或别人灌输的价值观,那么你的生命本质上就只是别人的一段数据、一个流量,一个点击,一个攻略。甚至在你离开之后,连一段记忆都没有留下,只是别人数据中的一段而已。我们是如何定义生命的呢?我认为,生命在于记忆。如果记忆都是由别人来灌输、书写和定义,那你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生命只是洪流中的一段,有你无你,其实没有区别。

所以,每个人都要掌握自己的大脑,自己的生活。我觉得,要从真正去体验生活、掌握自己的记忆开始。你要明白,生命只有一次。这个仪式对你来说尤其重要。在哲学中的“向死而生”。就是这个意义吧。可惜,这样说的人自己也没有做到,我觉得我也可能没有做到,但我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

一句话就是说,生命如此复杂,这个世界如此复杂,你不要简单化地走进这个复杂的世界。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关心:降低对华关税换TikTok交易?该提议糟糕透了
2025-04-25 09:26
商业与经济

脑腐之前,生命早已朽坏

徐瑾:“脑腐”被视为短视频和虚拟生活带来的问题,真是如此吗?没那么简单,脑腐一直存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生命如此复杂,你不要简单化地走进这个复杂的世界。
徐瑾



隔三差五,总有新词流行,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

最近有个词很流行,叫做“脑腐”(brain rot)。它本意是指由于数字信息和社交媒体的低质量信息输入,导致神经和智力状态的衰退。“脑腐”入选了牛津词典2024年的词汇,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当下,“脑腐”被视为短视频和虚拟生活带来的问题,真是如此吗?没那么简单,脑腐一直存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脑腐本质是迷信

当然,一切并不是空穴来风。在中文互联网传播这些内容,甚至列举一些研究论文来支撑,不少朋友尤其是有小孩的朋友都很关心。问题在于,这类研究往往需要重复试验以及长期可验证,其结论都是存在实验差异以及各种前提。我们的大脑往往听到权威、研究、名人、名校之类字眼就放松警惕,但实际上,与其说互联网是脑腐的起源,不如说迷信才是。

脑子是个好东西,但如果你不用它,它就会退化。然而,纵观人类历史,能够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见解的人并不是大多数。即使是以思考为生的人,不少时候也只是在表面上努力思考,实际上却把大脑当作别人的跑马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脑腐”呢?而一些热衷于在各种朋友圈争论中站队的人,好像不能错过每一次的大是大非和小打小闹。这些人看似在努力思考每个热点每个八卦每个花边,自以为有自己的判断,但实际上他们也不过是热衷非黑即白的审判与复读。这不也是另一种“脑腐”吗?不少人,想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已。

世界永远动荡不安,这些年我观察到很多人都在努力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但最终却得出了一些荒诞不经的结论。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人中不乏学识渊博者,他们甚至很少接触短视频。这让我意识到,“脑腐”现象并非现在才出现,而是早已存在。

与其说是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脑腐”的困境,不如说迷信与灌输让大脑出现退行性变化。“脑腐”本质上源于我们难以处理复杂信息,只能接受简单化的内容。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很多波折,尤其对于20世纪的国人,大江大海也好,时代的一粒沙也好,总是逃不过各种运动以及冲击。可以说,大家的观念每隔几年就会遭遇新的冲击,甚至对错也会反转一次。但是这些变化的体验,真的可以升华个体的生命?也许有,但是绝对不多。

你观察一下身边的长辈,他们或许教育程度不错,经济状况也很好,但对他们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没有沉湎短视频,他们的看法和结论往往千篇一律。有多少,是真正源于自己的个体真实体验?苦难是让人类升华而不是麻木,但如果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但最终对苦难的理解却依然是被灌输和塑造的,那么,这些苦难,到底,是不是白白了呢?

因此,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现象归咎于短视频或互联网,可怕的真相是,“脑腐”一直存在。只要有迷信和灌输,脑腐就不会缺席。

虚拟与真实

比起简单批判短视频带来的冲击,不如思考为什么互联网缺乏更好的内容?答案很复杂,但是绝不仅仅是单个用户可以对抗整个系统的问题。何况,人性如水,即向往更高的精神存在,也会亲近更及时的互动反馈。

在1990年,在香港一个实验戏剧中,曾经有个经典台词,嘲笑某人居然把互联网当做一切。这在当时是讥讽,但是在今天是现实。虚拟和真实本来就是难以区分,甚至从体验角度而言,很难说虚拟就一定低于真实。

哲学家波普尔曾经将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是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世界是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关于活动的行为意向的世界;第三个世界是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可以说,第一世界是上帝眼中的世界,第二世界是凡人眼中的世界,而第三个世界是前两个世界的映射,现在很多大模型与人工智能创造的新知识和新世界可能都来源于这个第三个世界。

在当下,如果忽视真实存在的系统性挤压,居高临下地、抽象地去批判倦怠、消费、虚拟甚至资本,这或许是学院派知识分子的趣味,但是对多数普通人的生存状况没有意义。

我并不认为虚拟生活就代表低层次,判断一个东西的好坏,其实应该以复杂度而不是精细度来审视。如果一个外星人穿越回到当下,要理解当下大众心态,比起灌输的二手生活,也许短视频和网络世界的狂想,更有生活真正存在过的粗砺的痕迹。因为,虚拟的生活未必是假装的,现实的生活很多时候则不过是假装。

脑腐源自糊弄

回头审视,为什么会有“脑腐”这种现象?

有人说,十九世纪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中,“脑腐”这个词就已经出现了。我查下原文,当然不会有“脑腐”这个词,但是梭罗确实强调了技术飞跃对于人的异化,“大多数人过着沉默而绝望的生活……他们被生活的琐事推着走,根本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究竟在做什么。”问题在于,没有短视频甚至互联网,多数人的平静不会降临,绝望会更绝望。

应该说,脑腐一直存在,甚至可以说短视频本身就是我们大脑退化的产物而不是结果。如果总是依赖别人帮你思考,就必然会陷入这种困境,然后退化。不少人依赖他人给出建议以及结论,但他们依赖对象,其实生活已经远离普通人不少了,失去对于真实世界的触感,给出的建议难免荒腔走板。

如果你一直指望别人给你答案,那么你只是假装在思考而已。如果你任由大脑腐化、退化,那一定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对待自己的生命。反观身边,我们很多人日常的一些想法,比如“不要想太多”、“这件事情不要太复杂”、“不要太认真”,这些想法其实都是在为逃避真实生活找借口。

因为很多人只是在假装思考,假装认真,假装生活,现在又来假装批判“脑腐”。所谓“脑腐”,这个词的流行,和此前中文互联网“奶头乐”之类没啥本质区别,也是“电子榨菜”一种,也无非是提供一些情绪价值,不少人对于自己的处境多了一个解释。也许能让大家暂停划过短视频五秒钟,或许增加一丝罪恶感,然后又继续。

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你不是认真地去体验和感受生活,而是依赖二手甚至N手经验或别人灌输的价值观,那么你的生命本质上就只是别人的一段数据、一个流量,一个点击,一个攻略。甚至在你离开之后,连一段记忆都没有留下,只是别人数据中的一段而已。我们是如何定义生命的呢?我认为,生命在于记忆。如果记忆都是由别人来灌输、书写和定义,那你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生命只是洪流中的一段,有你无你,其实没有区别。

所以,每个人都要掌握自己的大脑,自己的生活。我觉得,要从真正去体验生活、掌握自己的记忆开始。你要明白,生命只有一次。这个仪式对你来说尤其重要。在哲学中的“向死而生”。就是这个意义吧。可惜,这样说的人自己也没有做到,我觉得我也可能没有做到,但我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

一句话就是说,生命如此复杂,这个世界如此复杂,你不要简单化地走进这个复杂的世界。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