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4-23 05:18
商业与经济

如何促进物价回升

聃丘泰:一季度CPI为负,如何推动物价回升?在贸易战背景下,中国提高猪肉标准,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世界玉米和大豆产量供给过剩情况。
消费经济中国为何要耗费巨资让人们花钱消费?
聃丘泰



2023年和2024年中国CPI只有0.2%,远远偏离3%目标水平。2025年政府将物价预期目标调整到2%,声明“向全社会和市场强化价格指标的导向作用,努力通过各种政策推动物价温和回升”。2025年一季度CPI同比为-0.01%,目前中国全社会97.5%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政府如何能“努力”推动物价回升呢?4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针对如何促进价格回升时说“一方面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要统筹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关系。同时,还要规范市场秩序,改革市场价格运行机制,防止过度内卷”。笔者认为,改革市场价格运行机制真正抓住问题根源。

一、物价上涨因素分析?

物价上涨,经济理论认为有工资推动、原材料等成本推动、价格推动、外部冲击、预期推动等各种形式。根据目前中国调查数据,笔者认为短期内这些形式的物价上涨概率较小。首先,看工资拉动型物价上涨。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从2021年4季度,居民认为收入“基本不变”出现下降趋势,2024年1季度又开始下降,4季度67.7%。2023年1季度认为收入“减少”开始上升,2024年4季度达到20.2%。从2023年1季度认为收入“增加”开始下降,2024年4季度只有12.1%。一方面认为“收入减少”的增加,另外一方面认为“收入增加”的减少。因此,笔者认为短期工资拉动物价上涨存在一定困难。

其次,中国是否会出现原材料成本拉动未来物价上涨呢?企业家调查问卷显示,企业家认为本季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季“上升”从2021年2季度开始下降,2023年2季度稳定,但是2024年2季度又开始下降,4季度10.4%。企业家认为“持平”的上升,认为“下降”的也上升,两者合计在2024年4季度达到83.1%。因此未来一季度,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推动物价上升也存在一定难度。

再次,部分企业因为市场垄断或者产品竞争优势,在市场需求上具有一定的定价权,因此可以加价,从而推动商品价格提高。但是,企业家问卷调查产品销售价格预期显示,2021年2季度开始,企业家本季产品销售价格预期比上季“上升”开始下降,“下降”开始上升,“持平”也上升,2024年4季度“下降”和“持平”合计89.8%,相对较高。

企业不能、不愿意涨价和工业产能利用率是有一定关系的。2021年2季度,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不断下降,2024年4季度只有76.2%。因此,企业存在一定开工不足,涨价条件不具备。

最后,通货膨胀预期也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原因。2024年中国将货币政策口径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能改变通货膨胀和预期呢?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预期物价上升的比例在下降,而预期物价下降的比例在提高,虽然2024年4季度比2024年1季度改善不少,缺口依然较大。

二、现阶段推动物价回升,“猪”执牛耳?


灵敏的价格信号是市场高效运行的基础,卢卡斯认为,较多企业认为其产品价格相对一般价格上涨扩大再生产,从而也是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基础。因此,温和的物价上涨是经济较快增长的条件。但是,现阶段推动中国物价温和回升各种因素都不具备。如何才能推动物价温和上涨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供给侧着手。最近,希望老板刘永好爆料,长期以来猪肉被不少人吐槽“没以前香了”,现在超市里九成猪肉都是“速成款”。从外国引进的三元猪,只需养90天就能出栏,这种猪瘦肉多,可腥味也重。而以前的土猪,得养上一年,成本是三元猪的三倍。养猪场为了生存,只能选择长得快的三元猪。

笔者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到来,产品必然出现一定程度的“过剩”。目前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对中国和世界影响较大,因此价格低迷可能更加严重和漫长。但是,中国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告别了供给短缺,完全有能力和条件防止通货紧缩。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走出通货紧缩的唯一出路。

1.中国历次通缩八大类价格相对变化

1998年到2024年,中国年度物价低于1%的9年中,多数年份都有食品烟酒类通缩的影子。2023年和2024年物价下降,主要是居住类下降较多,而交通通信也大幅度下降。居住类价格下降具有时代特点,即房地产过剩和人口老龄化,这个相对难逆。交通通信类价格下降,也与经济活力有关。同时,2024年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也较大。而中国农业价格体系政府干预较多,有补贴、保险、最低收购价格、国家标准等各种政策措施。

2.食品烟酒类和畜肉类价格波动较大

如果将食品类进一步分解,作为食品烟酒类大项的畜肉类价格比大类下降更多,2024年畜肉类价格是食品烟酒大类的0.999,2023年是0.924,而2021年只是0.83。2009年是0.907,1998年到2002年分别是0.939,0.947,1.011,1.016,1.001。而2024年食品烟酒类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9.8%,2023年猪肉消费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2.8%,占食品烟酒支出的9.5%。因此,猪肉价格变化对CPI贡献较大。

三、提高猪生长周期国家标准可行性分析

目前中国97.5%商品由市场调控,食品烟酒类也由市场调控。但是因为粮食类受到天气、疾病等非政府能控制的供给因素影响较多,政府针对粮食等有补贴、保险、生产标准等政策。笔者认为在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标准更加重要,解决了“吃得饱”之后,“吃得好”、“吃得安全”凸显出来。因此,《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要提高农产品质量、环保、生态标准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其中提高猪肉生态标准,可以扩大(储存)粮食需求,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食品价格温和回升,可能带动更多行业价格回暖。

1.延长猪生长周期对玉米价格的影响

据调查,过去传统散户养猪生长周期是140天左右(现在一般三个月),猪饲料主要是玉米和大豆,估计猪整个生长周期要耗费550斤左右,而猪一旦超过220斤则容易生长肥肉,因此220斤是出栏标准。如果国家渐进提高猪肉标准,即延长猪生长周期,第一阶段,提高猪生长周期一个月,第二阶段提高两个月,第三阶段提高三个月。考虑猪的行业特点,猪生长周期国家标准延长,增加的成本主要是饲料成本。按照猪生长规律,猪仔期饲料消耗较少,肥猪阶段猪饲料消耗较多。因此,国家提高标准,饲养户理性选择是允许猪幼年时期自然正常生长,减少催熟等拔苗助长行为,可以节约饲料,符合生物生长规律。这样以来,猪生长周期延长一个月其饲料成本增加应该少于550/3斤。简单计算,根据最大比例消耗1/3饲料,2024年中国猪年底头数是42743万头,而2024年中国玉米产量29492万吨,则增加的玉米消耗占总产量的13.3%,如果考虑到玉米进口,则占12.7%,可以一定程度拉动玉米涨价。

2.延长猪生长周期对猪肉价格的影响

猪生长周期延长一个月会导致玉米需求量增加相当与玉米产量的13.3%,但是玉米成本上升能多大推动猪肉价格上涨不好计算,不能简单等于猪肉价格的1/3。但如果从历史数据看,猪肉价格和玉米价格有几乎一致的变化规律。因此,玉米价格提高一定程度影响猪肉价格上涨。同时,因为玉米也是很多工业产品的投入品,价格上涨会对较多行业产生影响。

3.延长猪生长周期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猪肉价格提高会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吗?猪肉价格较小变化对居民猪肉消费影响不大。2014年到2016年猪肉价格从22元每公斤涨到29元每公斤,人均猪肉消费量从20千克下降到19.6千克。但是2018年猪肉价格从22元每公斤涨到2020年51元每公斤,人均猪肉消费从22.8公斤下降到2020年18.2公斤,下降了4.6公斤。按照2024年猪肉(去骨统肉)集贸市场价格当期值年平均价格27.3元每公斤,如果猪生长周期延长一个月,假设价格提高1/3,则是36.3元每公斤,其价格也远远低于2020年51.5元每公斤,接近2021年32元每公斤(2021年人均猪肉消费25.2公斤)。同时,假如政策实施之后,2025年猪肉价格提高到36.3每公斤,猪肉人均消费量用2021年25.2公斤模拟,则其支出占202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2%,依然低于2020年2.9%,2021年2.3%。因此,猪肉涨价对居民消费影响不大。

4.延长猪生长周期更加广泛的影响

从世界范围看,只有中国人大量食用猪肉,世界多数国家居民食用牛肉。牛因为体积庞大,食草动物,集中饲料难度较大,因此牛生长过程中饲料、添加剂、激素等使用相对较少,总体对人体不良影响较少。但是长期大量食用使用添加剂的猪肉可能导致中国人群整体身体素质下降。

目前,在特朗普发动贸易战背景下,中国提高猪肉标准可以鼓励玉米和大豆产量提高(也成为中国大豆玉米的储存库),一定程度缓解世界玉米和大豆产量供给过剩情况,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目前,在全球生产过剩背景下,提高猪肉生产标准时机选择也比较合理。当然,在具体政策实施过程中可先鼓励相关龙头企业参与提高标准,在发达大城市先行试点提高标准,政府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补贴。如此,基于产品质量提高的温和价格上涨也是真正意义的物价上涨。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消费经济中国为何要耗费巨资让人们花钱消费?
2025-04-23 05:18
商业与经济

如何促进物价回升

聃丘泰:一季度CPI为负,如何推动物价回升?在贸易战背景下,中国提高猪肉标准,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世界玉米和大豆产量供给过剩情况。
聃丘泰



2023年和2024年中国CPI只有0.2%,远远偏离3%目标水平。2025年政府将物价预期目标调整到2%,声明“向全社会和市场强化价格指标的导向作用,努力通过各种政策推动物价温和回升”。2025年一季度CPI同比为-0.01%,目前中国全社会97.5%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政府如何能“努力”推动物价回升呢?4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针对如何促进价格回升时说“一方面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要统筹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关系。同时,还要规范市场秩序,改革市场价格运行机制,防止过度内卷”。笔者认为,改革市场价格运行机制真正抓住问题根源。

一、物价上涨因素分析?

物价上涨,经济理论认为有工资推动、原材料等成本推动、价格推动、外部冲击、预期推动等各种形式。根据目前中国调查数据,笔者认为短期内这些形式的物价上涨概率较小。首先,看工资拉动型物价上涨。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从2021年4季度,居民认为收入“基本不变”出现下降趋势,2024年1季度又开始下降,4季度67.7%。2023年1季度认为收入“减少”开始上升,2024年4季度达到20.2%。从2023年1季度认为收入“增加”开始下降,2024年4季度只有12.1%。一方面认为“收入减少”的增加,另外一方面认为“收入增加”的减少。因此,笔者认为短期工资拉动物价上涨存在一定困难。

其次,中国是否会出现原材料成本拉动未来物价上涨呢?企业家调查问卷显示,企业家认为本季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季“上升”从2021年2季度开始下降,2023年2季度稳定,但是2024年2季度又开始下降,4季度10.4%。企业家认为“持平”的上升,认为“下降”的也上升,两者合计在2024年4季度达到83.1%。因此未来一季度,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推动物价上升也存在一定难度。

再次,部分企业因为市场垄断或者产品竞争优势,在市场需求上具有一定的定价权,因此可以加价,从而推动商品价格提高。但是,企业家问卷调查产品销售价格预期显示,2021年2季度开始,企业家本季产品销售价格预期比上季“上升”开始下降,“下降”开始上升,“持平”也上升,2024年4季度“下降”和“持平”合计89.8%,相对较高。

企业不能、不愿意涨价和工业产能利用率是有一定关系的。2021年2季度,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不断下降,2024年4季度只有76.2%。因此,企业存在一定开工不足,涨价条件不具备。

最后,通货膨胀预期也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原因。2024年中国将货币政策口径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能改变通货膨胀和预期呢?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预期物价上升的比例在下降,而预期物价下降的比例在提高,虽然2024年4季度比2024年1季度改善不少,缺口依然较大。

二、现阶段推动物价回升,“猪”执牛耳?


灵敏的价格信号是市场高效运行的基础,卢卡斯认为,较多企业认为其产品价格相对一般价格上涨扩大再生产,从而也是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基础。因此,温和的物价上涨是经济较快增长的条件。但是,现阶段推动中国物价温和回升各种因素都不具备。如何才能推动物价温和上涨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供给侧着手。最近,希望老板刘永好爆料,长期以来猪肉被不少人吐槽“没以前香了”,现在超市里九成猪肉都是“速成款”。从外国引进的三元猪,只需养90天就能出栏,这种猪瘦肉多,可腥味也重。而以前的土猪,得养上一年,成本是三元猪的三倍。养猪场为了生存,只能选择长得快的三元猪。

笔者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到来,产品必然出现一定程度的“过剩”。目前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对中国和世界影响较大,因此价格低迷可能更加严重和漫长。但是,中国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告别了供给短缺,完全有能力和条件防止通货紧缩。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走出通货紧缩的唯一出路。

1.中国历次通缩八大类价格相对变化

1998年到2024年,中国年度物价低于1%的9年中,多数年份都有食品烟酒类通缩的影子。2023年和2024年物价下降,主要是居住类下降较多,而交通通信也大幅度下降。居住类价格下降具有时代特点,即房地产过剩和人口老龄化,这个相对难逆。交通通信类价格下降,也与经济活力有关。同时,2024年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也较大。而中国农业价格体系政府干预较多,有补贴、保险、最低收购价格、国家标准等各种政策措施。

2.食品烟酒类和畜肉类价格波动较大

如果将食品类进一步分解,作为食品烟酒类大项的畜肉类价格比大类下降更多,2024年畜肉类价格是食品烟酒大类的0.999,2023年是0.924,而2021年只是0.83。2009年是0.907,1998年到2002年分别是0.939,0.947,1.011,1.016,1.001。而2024年食品烟酒类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9.8%,2023年猪肉消费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2.8%,占食品烟酒支出的9.5%。因此,猪肉价格变化对CPI贡献较大。

三、提高猪生长周期国家标准可行性分析

目前中国97.5%商品由市场调控,食品烟酒类也由市场调控。但是因为粮食类受到天气、疾病等非政府能控制的供给因素影响较多,政府针对粮食等有补贴、保险、生产标准等政策。笔者认为在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标准更加重要,解决了“吃得饱”之后,“吃得好”、“吃得安全”凸显出来。因此,《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要提高农产品质量、环保、生态标准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其中提高猪肉生态标准,可以扩大(储存)粮食需求,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食品价格温和回升,可能带动更多行业价格回暖。

1.延长猪生长周期对玉米价格的影响

据调查,过去传统散户养猪生长周期是140天左右(现在一般三个月),猪饲料主要是玉米和大豆,估计猪整个生长周期要耗费550斤左右,而猪一旦超过220斤则容易生长肥肉,因此220斤是出栏标准。如果国家渐进提高猪肉标准,即延长猪生长周期,第一阶段,提高猪生长周期一个月,第二阶段提高两个月,第三阶段提高三个月。考虑猪的行业特点,猪生长周期国家标准延长,增加的成本主要是饲料成本。按照猪生长规律,猪仔期饲料消耗较少,肥猪阶段猪饲料消耗较多。因此,国家提高标准,饲养户理性选择是允许猪幼年时期自然正常生长,减少催熟等拔苗助长行为,可以节约饲料,符合生物生长规律。这样以来,猪生长周期延长一个月其饲料成本增加应该少于550/3斤。简单计算,根据最大比例消耗1/3饲料,2024年中国猪年底头数是42743万头,而2024年中国玉米产量29492万吨,则增加的玉米消耗占总产量的13.3%,如果考虑到玉米进口,则占12.7%,可以一定程度拉动玉米涨价。

2.延长猪生长周期对猪肉价格的影响

猪生长周期延长一个月会导致玉米需求量增加相当与玉米产量的13.3%,但是玉米成本上升能多大推动猪肉价格上涨不好计算,不能简单等于猪肉价格的1/3。但如果从历史数据看,猪肉价格和玉米价格有几乎一致的变化规律。因此,玉米价格提高一定程度影响猪肉价格上涨。同时,因为玉米也是很多工业产品的投入品,价格上涨会对较多行业产生影响。

3.延长猪生长周期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猪肉价格提高会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吗?猪肉价格较小变化对居民猪肉消费影响不大。2014年到2016年猪肉价格从22元每公斤涨到29元每公斤,人均猪肉消费量从20千克下降到19.6千克。但是2018年猪肉价格从22元每公斤涨到2020年51元每公斤,人均猪肉消费从22.8公斤下降到2020年18.2公斤,下降了4.6公斤。按照2024年猪肉(去骨统肉)集贸市场价格当期值年平均价格27.3元每公斤,如果猪生长周期延长一个月,假设价格提高1/3,则是36.3元每公斤,其价格也远远低于2020年51.5元每公斤,接近2021年32元每公斤(2021年人均猪肉消费25.2公斤)。同时,假如政策实施之后,2025年猪肉价格提高到36.3每公斤,猪肉人均消费量用2021年25.2公斤模拟,则其支出占202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2%,依然低于2020年2.9%,2021年2.3%。因此,猪肉涨价对居民消费影响不大。

4.延长猪生长周期更加广泛的影响

从世界范围看,只有中国人大量食用猪肉,世界多数国家居民食用牛肉。牛因为体积庞大,食草动物,集中饲料难度较大,因此牛生长过程中饲料、添加剂、激素等使用相对较少,总体对人体不良影响较少。但是长期大量食用使用添加剂的猪肉可能导致中国人群整体身体素质下降。

目前,在特朗普发动贸易战背景下,中国提高猪肉标准可以鼓励玉米和大豆产量提高(也成为中国大豆玉米的储存库),一定程度缓解世界玉米和大豆产量供给过剩情况,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目前,在全球生产过剩背景下,提高猪肉生产标准时机选择也比较合理。当然,在具体政策实施过程中可先鼓励相关龙头企业参与提高标准,在发达大城市先行试点提高标准,政府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补贴。如此,基于产品质量提高的温和价格上涨也是真正意义的物价上涨。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