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4-18 13:30
艺术风尚

艺术:对话安妮卡•易:万物都在永恒的流变中,与之对抗非常徒劳

听这位艺术家谈谈她那个庞大复杂、挑战感官的艺术世界,以及在那些晦涩的观念背后,她期待一位普通的艺术观众能收获什么。
对话安妮卡•易:万物都在永恒的流变中,与之对抗非常徒劳
朱振



与安妮卡•易(Anicka Yi)的对话开始之前,我一度陷入了紧促的焦虑情绪里。

我们即将要谈论一场回溯她近20年艺术生涯的大型特展,但当这位54岁的韩裔美国艺术家坐在对面,她的那场展览中密密重重的信息,连同层层叠叠的感官体验,却剧烈地涌进头脑和身心,让人感到有点不知从何谈起。

安妮卡•易看上去也有点疲惫。从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那里我得知,就在昨天,在此次展览开幕前的最后一晚,她还在现场与策展团队成员们一起忙碌到了深夜。

但在她的那种倦怠之中,也有一种显而易见的松弛和底气。对于提问,她始终保持着淡定的疏离。显然,将展览落地并交付给观众,已经让这位艺术家得到了暂时的解脱。而且对于一墙之外的展厅里的那个艺术世界,她自信地掌握着全部的秘密,并且拥有不容置疑的解释权。

—.—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位于北京798艺术园区的展厅恢弘且昏暗,两条光洁如太空仓一般的狭长甬道,将它左右环抱起来。

在这个黑黝黝的空间里行走,时常会遇到明亮剔透的材料:挂在入口的塑料雨衣;放在白房子里的椅子和珍珠;形状各异、像实验室一样的透明“帐篷”;还有位于显要位置的那几尊闪烁着光波的机械“水母”,它们伸展着长长的触角,如同是在呼吸一般,在黑暗里有节奏地悬浮摆动着。

但最终主导这场展览气质的,并不是这些洁净和平滑,而是在此之外,那些真正奇异且汹涌的景观:

五颜六色的花朵被裹上面糊,烹炸成了天妇罗,它们与玻璃容器缠绕在一起,堆成了人形大小的雕塑;封闭的灯箱中,真菌与藻类组成的微生物,呈现着层次鲜明的艳丽色彩;巨大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取材自艺术家的真实创作,再经过算法转化生成的虚拟图像;空气里甚至还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海洋、花果、汽油以及泥土气息的复杂味道。

目之所及的一切,既像是科幻小说中的异世界,又像是一个由色、香、味、意、形组成的道场。总之在这个空间中有一种特别的氛围,它营造了一个没有历史、也感知不到未来的“当下”。规整与狰狞、秩序与妖冶、衰败与新生,尖锐地对立着;同时它们又彼此渗透、溢出,最终汇聚成一个庞大且芜杂的艺术系统。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
—.—

谈到展览中那些反复出现的人工材料和自然材料,安妮卡•易说,在展览结束时,它们有些会最终留存下来,有些则会逐步走向腐朽、湮灭于无形。因而大多数作品的样貌,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流变。

这种连她本人都没法预判的“可控”与“不可控”,共同隐喻着此次展览的核心主题:“另一种进化”(There Exists Another Evolution, But in This One)。

她同时还不忘强调,创作并呈现这些作品,需要结合大量的工程学、物理学和建筑学知识。为此,她会和不同行业的杰出人士携手完成创作,这要求“硬核的专业主义”。

安妮卡•易的讲述,会令人不停想到那些媒体报道所赋予她的传奇光环:她在30多岁才跨界成为职业艺术家,此后却如火箭般一路崛起。她的创作范畴广袤且庞杂,不断涉猎科技、哲学、生物、天文乃至宗教和文学等不同领域。与此同时,她的作品又极具实验性、批判性、甚至是冒犯性,不断冲撞着艺术世界中的诸多传统和边界,却也因此收获了国际的声誉。

与此同时,汇聚在她身上的这种复杂性,又会催生出更多新的困惑与好奇。

她长着端庄的东亚面容,以标准、流利的英文,慢条斯理地谈论着“量子世界”、“生物化机器”和“物质流变”等具体的概念,而在那些言谈话语间,又充满了东方式的缥缈和禅机。这会让人觉得,她仿佛已经与她所创造的那个艺术系统融为了一体:时而令人惊艳,时而又让人半信半疑。

我一直在努力将流于表面的对话,推进的更为深入一些。相比于那些抽象且晦涩的词汇,我也想听安妮卡•易谈谈自己真实的艺术心路,想知道推动她不断调动生命的能量,用艺术与世界展开较量的动力来源是什么;作为一位跨越文化、跨越不同学科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她是否也会因为艺术系统的束缚和局限性而感到困扰。

与此同时,“进化”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在技术革命爆炸式突进、“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强度不断加剧的今天,“丛林法则”已是被普遍接受的信条。“进化”似乎已经不再指向前瞻和新的可能,反而更会让人联想到被淘汰的焦虑和恐惧。在她以艺术为契机所演绎的“另一种进化”中,是否会存在着一个不同的故事?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
以下为对话摘录:

1,“共生是贯穿生命的张力,但共生不会总是和谐、愉快的过程”

记者:尽管已经听过很多讨论,但能否请你再聊聊这次展览的主题——“另一种进化”?我知道它的灵感受到了佛学、冥想、生物科学等很多方面的影响,作为你近20年创作生涯的一次回顾,你在这个展览中所表达的“进化”,和达尔文式的进化观有什么区别?

安妮卡•易:我并不是达尔文那样的生物学学者,但我觉得现代科学往往会将“进化”视为一种线性的进程——这是因为人们将时间本身看做是线性流动的。当然这是在前量子物理时代的看法,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多重时间线是可能存在的,现实并非单一的线性进程,而是同时存在着多重的现实。

量子现实是独立于物质现实的,如果从身体感官出发,我们会倾向于以线性的方式去体验时间。但是在量子意义上,你并不一定需要一个肉身,而是可以以一种完全非物质的形式存在着。

因此,这个展览的标题就是在暗示“多重进化”的存在,而我们所正身处的这条进化路径,是我们应该关注并且加以呵护的。同时这个展览也想表达,“进化”可能随时在我们身边萌发——它们未必会延续特定的发展路径,也未必能够一直存续下去,而是会持续嬗变出新的生存形态。

记者:在这次展览中,可以看到你的经典作品“海藻荚体”系列,以及你的新作“放射虫”系列。它们也会让人想到你的另一件著名的系列作品“需氧微生物”(Aerobes)。这三个系列都来自你的“生物化机器”理念,如果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看,是否体现着你在创作上的某些变化线索?

安妮卡•易:它们绝对是相关的。我一直很想念那些“需氧微生物”(Aerobes),但它们已经被搁在仓库里有段日子了,如今它们只能继续“漂浮”在想象里。但我真的很想通过创作再次与它们建立起联系,这也成为了这次的最新作品“放射虫”(Radiolaria)的创作起点。

在构想“生物化机器”的时候,我会去想象它们所栖息的生态环境、它们的习性以及它们与周遭的关系。带着这些想象,我和团队再一次去研究探索了深海的空间,结果发现了“放射虫”的史前化石,它们是一种距今约有五亿年的古老浮游生物。

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它们既代表着今天的人们与曾经那些原始生命间的联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今天我们与数据共存的状态。

安妮卡•易,《记忆休眠细胞》,2023,海藻、水溶胶、甘油、厚绉纱、亚克力、LED灯与电子仿真昆虫,198.1×73.7×73.7cm。©安妮卡•易。图片由艺术家和格莱斯顿画廊提供。

记者:“共生”是你的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但你的作品不仅只满足于塑造出“共生”的产物,还会去关注在那些“共生”关系中,不同个体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安妮卡•易:我认为“共生”是贯穿于生命的持续张力,“共生”绝对是进化不可或缺的机制——我们借此互动、彼此影响,并在相互作用中完成蜕变。这深刻揭示了万物互联的本质:生命彼此纠缠,并不存在真正孤立的个体。

但“共生”也绝不总是和谐、愉快的过程,其中必然存在着紧张的角力和冲突,有时甚至会导致危险的后果,而这一切都是“共生”的组成部分。

记者:发现这种共生关系中的“紧张”,或者说“不舒适”的状态,对你的创作来说意味着什么?

安妮卡•易:“共生”的个体之间即便存在紧张关系,但它们最终可以在不完全摧毁对方的前提下共存,这其中存在着很多变量与可能性。

但我想表达的“共生”关系,在本质上其实无关“积极”或“消极”的二元评判,我真正想关注的是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的交互与对话——关乎我们如何保持可交互的开放状态,如何接纳彼此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相互交融中完成的蜕变。这种动态交换会重塑所有参与者的存在形态,并推动新的转化发生。

记者:在以“进化”为理念进行创作的时候,怎么看待你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安妮卡•易:所谓“我的主观性”,其实也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我甚至也无法界定这些影响从何处起始,又在何处终结。

这种认知让我明白,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因此,我会尝试让“主观性”保持最大限度的开放:它既存在又不存在,既包括我意识到的所有周遭,也包括那些未被我意识到的潜在影响。“主观”从来就不是我能掌控的东西。

记者:但是当你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生物化机器”的过程中,你的确需要靠“主观”去构想、设计和选材,对么?

安妮卡•易或许应该说,我并没有那么在意“主观性”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观”的确是创作中的某个组成部分,但它绝非是主导性的,更不是全部。

这个所谓“主观自我”本身,其实也是由无数其他的“存在”所共同构建的——比如栖居在我体内的微生物群落或菌群网络。究竟是谁在主宰“主观性”?我并不确信是“我”在掌控。

那个被我们称为”我”的构成物,其实始终是一个需要持续追问的命题——它从来就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本质。关于“我们”的定义,更像是一种不断演进的假设,是一个不断处于重构中的未完成项目。“人类”这个概念必须被持续解构与重新想象,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是我们所自以为的那种确定不变的实体。

2,“万事万物都在永恒的流变里,与之对抗是非常徒劳的”

记者:在最新作品《每一枝珊瑚都托起月光》中,你提出了关于艺术作品“after life”的概念:“即便艺术家已经不存在于世,艺术仍然可以自己生长、变化并创造新的意义。” 如果你的作品可以在漫长的时间里持续存在,那么究竟是那个“在未来永恒进化的作品”更重要,还是“在当下这个具体且真实的‘你’”更重要?

安妮卡•易:这一切都将随着我们的进化、作品的生长而不断流变。

我不想在“当下的我”和“未来的作品”之间划出一个等级高低。反而我还是要指出,“共生”会延续,“共生”关系本身就会催生新的演化轨迹。今天所认定的起始点,明天就可能演变出另一种形态。

关键在于要摒弃“因为/所以”的线性逻辑,而是去理解万物始终在“同时涌现”。我们如何消化和理解这些“涌现”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能通过作品去延续这样一种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去呈现它是如何进化的。

记者:对于一件可以“无限地进化下去”的艺术作品,你怎么判断它的完成度?在你眼里,一件作品在什么情况下算是“完成了”?

安妮卡•易:实际上,我从不认为一件艺术作品会“真正完成”。我们只是为它划定了某个阶段,表明这件作品已准备好邀请更多人来参与对话了。至于你要问,如果作品在持续演变,那么何时才算完成?我想这需要所有参与创作这件作品的人达成共识,在大家都觉得它已准备好面向世界的时候,它就完成了。

我很喜欢重新审视旧作,思考那些早期作品中的核心主题如何持续影响着我现在的创作。这就像是从一个基础字母表,逐步构建出句子或段落的过程。

记者:一方面,你会探索艺术作品的“永恒进化”;另一方面,你在创作中又常常会使用非常容易腐烂、极不稳定的材料,比如海藻、菌类甚至是气味。关于创作的“永恒性”和“易逝性”,会让你感到着迷,还是会让你感到焦虑?

安妮卡•易:我觉得自己的确接纳了无常的法则——万事万物皆在永恒的流变之中,与之对抗是非常徒劳的。

记者:这是一种很东方的视角。

安妮卡•易:这是一种佛教的视角。我选择接纳这一点,与“熵增”的过程合作,探索那些超越生死和生灭的循环。

因此重点不在于执着去坚持什么,而在于学会放手(let go)——这并不容易,我们总不愿放手,不愿失去掌控。改变对人类来说是很艰难的事情。

但此时此刻,改变就是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在我们之间、在我们身上不断上演。我很早就开始使用易腐烂的材料,也是希望去专注“当下”。

你必须去关注此刻、关注在场,这其实也是在理解时间本身,理解那些化学物质、原子与分子的流转。你也因此得以真正地临在于当下。

3,“不能把AI只交给少数的工程师们去探索”


记者:你已经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引入到气味的创作和研究中。但现在人们也会忧虑,所谓机器学习是一种对于人类感官数据化的过程,AI的流行将会导致人类感觉经验的降维。你会有类似的担心吗?

安妮卡•易:你不觉得相较于其他感官,人类对气味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吗?因此我们自然需要借助数字领域的工具来推进这各领域的研究——我完全认同这种做法。

我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机器去理解感官世界。作为生物体,我们正是通过嗅觉、视觉、触觉、味觉来体验现实的。我们完全能够向机器和那些新兴技术传授所有这些感官体验的本质。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顾虑么?比如,你是否担心数字模拟会消解气味作为艺术的“不可言说性”?

安妮卡•易:(人的感官与AI的结合)终究也是一种“共生”关系。我无法预测正在训练的软件和AI模型会如何发展,但必须尝试——因为这些领域不该仅仅留给那些技术专家去主导。在引导技术发展的对话中,艺术家和创造力群体必须参与其中,我们不能把一切只交给少数的工程师们去探索。

4,“那些已经不被允许存在的体验”

记者::我还想问几个关于你个人艺术生涯的问题。你并非艺术的科班出身,而且在30多岁的时候才进入艺术这个领域。但是在过去近20年时间里,你的作品展现出了持续的创造力,并且不断打破艺术的传统、突破艺术的边界。这种动力的来源是什么?

安妮卡•易:好奇心。我对很多事情都会非常好奇,我也一直在努力经营有意义的生活和有意义的联系。我的驱动力非常简单也非常朴素:交流、好奇心以及建立有意义的联结。

记者::回顾你的创作生涯,你觉得自己在哪个时期的创造力是更活跃的?入行的初期,还是后来更成熟的阶段?

安妮卡•易:就是现在。我现在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活跃。作为一名艺术家,我正在走向成熟。我可以拥有很丰富的资源,能够整合所有经验与成熟度,走出我自己的道路。

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说,有时候你的不安全感,反而会阻碍你创作出真正想要的作品——而如今,我再也找不到任何自我设限的借口了。

记者:你曾呼吁艺术应该更主动、更真诚地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去;但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你本人又首先需要在艺术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谋求认可和生存。对你来说,这两个目标会存在矛盾么?

安妮卡•易:作为艺术家身在这个世界,你可以选择介入不同的议题,社会的、政治的或科学的议题。我的创作以科学研究为重要驱动力并因此为人们所知,是因为我选择将科学置于创作的重点。而对于其他的艺术家们来说,其实他们每天也都会应对各种科学的问题——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只是他们选择不去展开这些问题。

所以说到底,这是每个艺术家的主观选择。作为一个决定深度介入当代社会议题的创作者,我自己必然要将这些维度融入进我的创作中。

记者:在你看来,如今在推动社会前进的进程中,艺术家是否还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亦或是已经成为了一种边缘化的角色?

安妮卡•易:对于这个问题我不知道答案。我认为艺术家还可以做得更多,回想我刚进入艺术领域的时期,艺术对于政治议题的关注或许是更深的。

事实上,选择艺术道路本身就具有政治性——因为这条道路充满不确定性,并且毫无保障,这意味着你主动脱离了社会的舒适区。正因如此,艺术家自然会对世界上的弱势群体产生更深切的共情。当你意识到生活本质就是政治性的,这种认知本身就会将你政治化。

记者: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全面理解你的艺术理念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对此次前来观看展览的观众,你希望他们从展览中收获什么?

安妮卡•易:我希望他们能重新体验那些最本真的感受:惊奇、神秘、困惑以及兴奋——这些体验在当今社会似乎已经不被允许存在,因为人们对不确定性和困惑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仿佛必须对周遭一切都有确定认知。

当你走进这个展览空间,面对周遭的各种未知,我希望它们能唤起你与空间的材质、气息、触感之间那种全新的、原始性的相遇。那种“充分调动感官的体验”,是我期待人们所能坚持的状态。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对话安妮卡•易:万物都在永恒的流变中,与之对抗非常徒劳
2025-04-18 13:30
艺术风尚

艺术:对话安妮卡•易:万物都在永恒的流变中,与之对抗非常徒劳

听这位艺术家谈谈她那个庞大复杂、挑战感官的艺术世界,以及在那些晦涩的观念背后,她期待一位普通的艺术观众能收获什么。
朱振



与安妮卡•易(Anicka Yi)的对话开始之前,我一度陷入了紧促的焦虑情绪里。

我们即将要谈论一场回溯她近20年艺术生涯的大型特展,但当这位54岁的韩裔美国艺术家坐在对面,她的那场展览中密密重重的信息,连同层层叠叠的感官体验,却剧烈地涌进头脑和身心,让人感到有点不知从何谈起。

安妮卡•易看上去也有点疲惫。从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那里我得知,就在昨天,在此次展览开幕前的最后一晚,她还在现场与策展团队成员们一起忙碌到了深夜。

但在她的那种倦怠之中,也有一种显而易见的松弛和底气。对于提问,她始终保持着淡定的疏离。显然,将展览落地并交付给观众,已经让这位艺术家得到了暂时的解脱。而且对于一墙之外的展厅里的那个艺术世界,她自信地掌握着全部的秘密,并且拥有不容置疑的解释权。

—.—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位于北京798艺术园区的展厅恢弘且昏暗,两条光洁如太空仓一般的狭长甬道,将它左右环抱起来。

在这个黑黝黝的空间里行走,时常会遇到明亮剔透的材料:挂在入口的塑料雨衣;放在白房子里的椅子和珍珠;形状各异、像实验室一样的透明“帐篷”;还有位于显要位置的那几尊闪烁着光波的机械“水母”,它们伸展着长长的触角,如同是在呼吸一般,在黑暗里有节奏地悬浮摆动着。

但最终主导这场展览气质的,并不是这些洁净和平滑,而是在此之外,那些真正奇异且汹涌的景观:

五颜六色的花朵被裹上面糊,烹炸成了天妇罗,它们与玻璃容器缠绕在一起,堆成了人形大小的雕塑;封闭的灯箱中,真菌与藻类组成的微生物,呈现着层次鲜明的艳丽色彩;巨大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取材自艺术家的真实创作,再经过算法转化生成的虚拟图像;空气里甚至还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海洋、花果、汽油以及泥土气息的复杂味道。

目之所及的一切,既像是科幻小说中的异世界,又像是一个由色、香、味、意、形组成的道场。总之在这个空间中有一种特别的氛围,它营造了一个没有历史、也感知不到未来的“当下”。规整与狰狞、秩序与妖冶、衰败与新生,尖锐地对立着;同时它们又彼此渗透、溢出,最终汇聚成一个庞大且芜杂的艺术系统。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
—.—

谈到展览中那些反复出现的人工材料和自然材料,安妮卡•易说,在展览结束时,它们有些会最终留存下来,有些则会逐步走向腐朽、湮灭于无形。因而大多数作品的样貌,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流变。

这种连她本人都没法预判的“可控”与“不可控”,共同隐喻着此次展览的核心主题:“另一种进化”(There Exists Another Evolution, But in This One)。

她同时还不忘强调,创作并呈现这些作品,需要结合大量的工程学、物理学和建筑学知识。为此,她会和不同行业的杰出人士携手完成创作,这要求“硬核的专业主义”。

安妮卡•易的讲述,会令人不停想到那些媒体报道所赋予她的传奇光环:她在30多岁才跨界成为职业艺术家,此后却如火箭般一路崛起。她的创作范畴广袤且庞杂,不断涉猎科技、哲学、生物、天文乃至宗教和文学等不同领域。与此同时,她的作品又极具实验性、批判性、甚至是冒犯性,不断冲撞着艺术世界中的诸多传统和边界,却也因此收获了国际的声誉。

与此同时,汇聚在她身上的这种复杂性,又会催生出更多新的困惑与好奇。

她长着端庄的东亚面容,以标准、流利的英文,慢条斯理地谈论着“量子世界”、“生物化机器”和“物质流变”等具体的概念,而在那些言谈话语间,又充满了东方式的缥缈和禅机。这会让人觉得,她仿佛已经与她所创造的那个艺术系统融为了一体:时而令人惊艳,时而又让人半信半疑。

我一直在努力将流于表面的对话,推进的更为深入一些。相比于那些抽象且晦涩的词汇,我也想听安妮卡•易谈谈自己真实的艺术心路,想知道推动她不断调动生命的能量,用艺术与世界展开较量的动力来源是什么;作为一位跨越文化、跨越不同学科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她是否也会因为艺术系统的束缚和局限性而感到困扰。

与此同时,“进化”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在技术革命爆炸式突进、“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强度不断加剧的今天,“丛林法则”已是被普遍接受的信条。“进化”似乎已经不再指向前瞻和新的可能,反而更会让人联想到被淘汰的焦虑和恐惧。在她以艺术为契机所演绎的“另一种进化”中,是否会存在着一个不同的故事?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
以下为对话摘录:

1,“共生是贯穿生命的张力,但共生不会总是和谐、愉快的过程”

记者:尽管已经听过很多讨论,但能否请你再聊聊这次展览的主题——“另一种进化”?我知道它的灵感受到了佛学、冥想、生物科学等很多方面的影响,作为你近20年创作生涯的一次回顾,你在这个展览中所表达的“进化”,和达尔文式的进化观有什么区别?

安妮卡•易:我并不是达尔文那样的生物学学者,但我觉得现代科学往往会将“进化”视为一种线性的进程——这是因为人们将时间本身看做是线性流动的。当然这是在前量子物理时代的看法,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多重时间线是可能存在的,现实并非单一的线性进程,而是同时存在着多重的现实。

量子现实是独立于物质现实的,如果从身体感官出发,我们会倾向于以线性的方式去体验时间。但是在量子意义上,你并不一定需要一个肉身,而是可以以一种完全非物质的形式存在着。

因此,这个展览的标题就是在暗示“多重进化”的存在,而我们所正身处的这条进化路径,是我们应该关注并且加以呵护的。同时这个展览也想表达,“进化”可能随时在我们身边萌发——它们未必会延续特定的发展路径,也未必能够一直存续下去,而是会持续嬗变出新的生存形态。

记者:在这次展览中,可以看到你的经典作品“海藻荚体”系列,以及你的新作“放射虫”系列。它们也会让人想到你的另一件著名的系列作品“需氧微生物”(Aerobes)。这三个系列都来自你的“生物化机器”理念,如果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看,是否体现着你在创作上的某些变化线索?

安妮卡•易:它们绝对是相关的。我一直很想念那些“需氧微生物”(Aerobes),但它们已经被搁在仓库里有段日子了,如今它们只能继续“漂浮”在想象里。但我真的很想通过创作再次与它们建立起联系,这也成为了这次的最新作品“放射虫”(Radiolaria)的创作起点。

在构想“生物化机器”的时候,我会去想象它们所栖息的生态环境、它们的习性以及它们与周遭的关系。带着这些想象,我和团队再一次去研究探索了深海的空间,结果发现了“放射虫”的史前化石,它们是一种距今约有五亿年的古老浮游生物。

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它们既代表着今天的人们与曾经那些原始生命间的联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今天我们与数据共存的状态。

安妮卡•易,《记忆休眠细胞》,2023,海藻、水溶胶、甘油、厚绉纱、亚克力、LED灯与电子仿真昆虫,198.1×73.7×73.7cm。©安妮卡•易。图片由艺术家和格莱斯顿画廊提供。

记者:“共生”是你的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但你的作品不仅只满足于塑造出“共生”的产物,还会去关注在那些“共生”关系中,不同个体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安妮卡•易:我认为“共生”是贯穿于生命的持续张力,“共生”绝对是进化不可或缺的机制——我们借此互动、彼此影响,并在相互作用中完成蜕变。这深刻揭示了万物互联的本质:生命彼此纠缠,并不存在真正孤立的个体。

但“共生”也绝不总是和谐、愉快的过程,其中必然存在着紧张的角力和冲突,有时甚至会导致危险的后果,而这一切都是“共生”的组成部分。

记者:发现这种共生关系中的“紧张”,或者说“不舒适”的状态,对你的创作来说意味着什么?

安妮卡•易:“共生”的个体之间即便存在紧张关系,但它们最终可以在不完全摧毁对方的前提下共存,这其中存在着很多变量与可能性。

但我想表达的“共生”关系,在本质上其实无关“积极”或“消极”的二元评判,我真正想关注的是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的交互与对话——关乎我们如何保持可交互的开放状态,如何接纳彼此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相互交融中完成的蜕变。这种动态交换会重塑所有参与者的存在形态,并推动新的转化发生。

记者:在以“进化”为理念进行创作的时候,怎么看待你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安妮卡•易:所谓“我的主观性”,其实也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我甚至也无法界定这些影响从何处起始,又在何处终结。

这种认知让我明白,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因此,我会尝试让“主观性”保持最大限度的开放:它既存在又不存在,既包括我意识到的所有周遭,也包括那些未被我意识到的潜在影响。“主观”从来就不是我能掌控的东西。

记者:但是当你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生物化机器”的过程中,你的确需要靠“主观”去构想、设计和选材,对么?

安妮卡•易或许应该说,我并没有那么在意“主观性”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观”的确是创作中的某个组成部分,但它绝非是主导性的,更不是全部。

这个所谓“主观自我”本身,其实也是由无数其他的“存在”所共同构建的——比如栖居在我体内的微生物群落或菌群网络。究竟是谁在主宰“主观性”?我并不确信是“我”在掌控。

那个被我们称为”我”的构成物,其实始终是一个需要持续追问的命题——它从来就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本质。关于“我们”的定义,更像是一种不断演进的假设,是一个不断处于重构中的未完成项目。“人类”这个概念必须被持续解构与重新想象,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是我们所自以为的那种确定不变的实体。

2,“万事万物都在永恒的流变里,与之对抗是非常徒劳的”

记者:在最新作品《每一枝珊瑚都托起月光》中,你提出了关于艺术作品“after life”的概念:“即便艺术家已经不存在于世,艺术仍然可以自己生长、变化并创造新的意义。” 如果你的作品可以在漫长的时间里持续存在,那么究竟是那个“在未来永恒进化的作品”更重要,还是“在当下这个具体且真实的‘你’”更重要?

安妮卡•易:这一切都将随着我们的进化、作品的生长而不断流变。

我不想在“当下的我”和“未来的作品”之间划出一个等级高低。反而我还是要指出,“共生”会延续,“共生”关系本身就会催生新的演化轨迹。今天所认定的起始点,明天就可能演变出另一种形态。

关键在于要摒弃“因为/所以”的线性逻辑,而是去理解万物始终在“同时涌现”。我们如何消化和理解这些“涌现”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能通过作品去延续这样一种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去呈现它是如何进化的。

记者:对于一件可以“无限地进化下去”的艺术作品,你怎么判断它的完成度?在你眼里,一件作品在什么情况下算是“完成了”?

安妮卡•易:实际上,我从不认为一件艺术作品会“真正完成”。我们只是为它划定了某个阶段,表明这件作品已准备好邀请更多人来参与对话了。至于你要问,如果作品在持续演变,那么何时才算完成?我想这需要所有参与创作这件作品的人达成共识,在大家都觉得它已准备好面向世界的时候,它就完成了。

我很喜欢重新审视旧作,思考那些早期作品中的核心主题如何持续影响着我现在的创作。这就像是从一个基础字母表,逐步构建出句子或段落的过程。

记者:一方面,你会探索艺术作品的“永恒进化”;另一方面,你在创作中又常常会使用非常容易腐烂、极不稳定的材料,比如海藻、菌类甚至是气味。关于创作的“永恒性”和“易逝性”,会让你感到着迷,还是会让你感到焦虑?

安妮卡•易:我觉得自己的确接纳了无常的法则——万事万物皆在永恒的流变之中,与之对抗是非常徒劳的。

记者:这是一种很东方的视角。

安妮卡•易:这是一种佛教的视角。我选择接纳这一点,与“熵增”的过程合作,探索那些超越生死和生灭的循环。

因此重点不在于执着去坚持什么,而在于学会放手(let go)——这并不容易,我们总不愿放手,不愿失去掌控。改变对人类来说是很艰难的事情。

但此时此刻,改变就是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在我们之间、在我们身上不断上演。我很早就开始使用易腐烂的材料,也是希望去专注“当下”。

你必须去关注此刻、关注在场,这其实也是在理解时间本身,理解那些化学物质、原子与分子的流转。你也因此得以真正地临在于当下。

3,“不能把AI只交给少数的工程师们去探索”


记者:你已经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引入到气味的创作和研究中。但现在人们也会忧虑,所谓机器学习是一种对于人类感官数据化的过程,AI的流行将会导致人类感觉经验的降维。你会有类似的担心吗?

安妮卡•易:你不觉得相较于其他感官,人类对气味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吗?因此我们自然需要借助数字领域的工具来推进这各领域的研究——我完全认同这种做法。

我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机器去理解感官世界。作为生物体,我们正是通过嗅觉、视觉、触觉、味觉来体验现实的。我们完全能够向机器和那些新兴技术传授所有这些感官体验的本质。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顾虑么?比如,你是否担心数字模拟会消解气味作为艺术的“不可言说性”?

安妮卡•易:(人的感官与AI的结合)终究也是一种“共生”关系。我无法预测正在训练的软件和AI模型会如何发展,但必须尝试——因为这些领域不该仅仅留给那些技术专家去主导。在引导技术发展的对话中,艺术家和创造力群体必须参与其中,我们不能把一切只交给少数的工程师们去探索。

4,“那些已经不被允许存在的体验”

记者::我还想问几个关于你个人艺术生涯的问题。你并非艺术的科班出身,而且在30多岁的时候才进入艺术这个领域。但是在过去近20年时间里,你的作品展现出了持续的创造力,并且不断打破艺术的传统、突破艺术的边界。这种动力的来源是什么?

安妮卡•易:好奇心。我对很多事情都会非常好奇,我也一直在努力经营有意义的生活和有意义的联系。我的驱动力非常简单也非常朴素:交流、好奇心以及建立有意义的联结。

记者::回顾你的创作生涯,你觉得自己在哪个时期的创造力是更活跃的?入行的初期,还是后来更成熟的阶段?

安妮卡•易:就是现在。我现在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活跃。作为一名艺术家,我正在走向成熟。我可以拥有很丰富的资源,能够整合所有经验与成熟度,走出我自己的道路。

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说,有时候你的不安全感,反而会阻碍你创作出真正想要的作品——而如今,我再也找不到任何自我设限的借口了。

记者:你曾呼吁艺术应该更主动、更真诚地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去;但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你本人又首先需要在艺术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谋求认可和生存。对你来说,这两个目标会存在矛盾么?

安妮卡•易:作为艺术家身在这个世界,你可以选择介入不同的议题,社会的、政治的或科学的议题。我的创作以科学研究为重要驱动力并因此为人们所知,是因为我选择将科学置于创作的重点。而对于其他的艺术家们来说,其实他们每天也都会应对各种科学的问题——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只是他们选择不去展开这些问题。

所以说到底,这是每个艺术家的主观选择。作为一个决定深度介入当代社会议题的创作者,我自己必然要将这些维度融入进我的创作中。

记者:在你看来,如今在推动社会前进的进程中,艺术家是否还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亦或是已经成为了一种边缘化的角色?

安妮卡•易:对于这个问题我不知道答案。我认为艺术家还可以做得更多,回想我刚进入艺术领域的时期,艺术对于政治议题的关注或许是更深的。

事实上,选择艺术道路本身就具有政治性——因为这条道路充满不确定性,并且毫无保障,这意味着你主动脱离了社会的舒适区。正因如此,艺术家自然会对世界上的弱势群体产生更深切的共情。当你意识到生活本质就是政治性的,这种认知本身就会将你政治化。

记者: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全面理解你的艺术理念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对此次前来观看展览的观众,你希望他们从展览中收获什么?

安妮卡•易:我希望他们能重新体验那些最本真的感受:惊奇、神秘、困惑以及兴奋——这些体验在当今社会似乎已经不被允许存在,因为人们对不确定性和困惑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仿佛必须对周遭一切都有确定认知。

当你走进这个展览空间,面对周遭的各种未知,我希望它们能唤起你与空间的材质、气息、触感之间那种全新的、原始性的相遇。那种“充分调动感官的体验”,是我期待人们所能坚持的状态。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