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4-16 08:13
商业与经济 科技

科技比关税更重要

如果美国真想重振制造业,正确的做法不是加关税,而是降低对发展中国家互补性产品的关税,同时大力补贴本土创新。
金刻羽没有“去全球化”的迹象
金刻羽流觞论道



关税一直被当作经济政策的“武器”,用来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直到它们能独立竞争。这种被经济学家称为"幼稚产业保护论"的理念,可追溯至美国建国初期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的主张。战后日本也靠关税保护汽车和电子产业,韩国同样用关税扶持财阀,最终成为出口强国。

但现在,美国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重启大规模关税,反而给了其他国家借口——纷纷筑起贸易壁垒,庇护本土幼稚产业。原本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现在越来越像“谁拳头大谁说了算”。

关税的深层影响远不止于修正贸易逆差或打击竞争对手,更深层的影响是扭曲经济资源的分配。比如,美国对中国电子产品加税,导致企业和消费者不得不买更贵的美国商品,哪怕质量更差、效率更低。更糟的是,这反而让美国资源流向低端产业(比如钢铁、纺织等),而不是去发展真正有竞争力的高科技行业。

现在的关税政策,实际上是在帮倒忙:美国企业成本上升,消费者花更多钱,而中国反而加速自主生产原本依赖美国的技术产品。这更赋予中国战略契机——对其本就意图替代的美国商品(商用客机、高端汽车乃至中端芯片)加征报复性关税。

如果美国真想重振制造业,正确的做法不是加关税,而是降低对发展中国家互补性产品的关税,同时大力补贴本土创新。关税往往推高价格,导致贸易缩减和经济效率损失,引发报复,短期可能保住一些工作,但长期伤害整体经济。

相比之下,创新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它能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优势、增强整个工业基础。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不是靠封锁别人,而是靠跑得更快。

我跟合作者研究发现,本土创新才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最佳方式。它能自然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出口质量,还不会像关税那样带来额外损失。真正强大的国家不需要靠关税保护,而是靠技术领先。

由此观之,中国的战略选择相比之下更具远见。中国没有对高科技进口产品加税,而是把钱重金投入AI、量子计算、电动汽车和半导体。比如“AI+”计划重点投资基础大模型,量子技术则与国防和物流结合。

压力催生突破。过去中国依赖进口飞机、汽车和芯片,技术进步缓慢。但随着美国技术封锁,中国反而加速自主研发,如华为麒麟芯片突破制裁、C919客机商业化、比亚迪电动汽车全球份额提升(2023年超特斯拉)。

第一种情形惠及各方——消费者获益,高效生产者壮大,整体生产率提升;第二种通过产能补贴(非创新补贴)压价,将滋养低效企业,挤出创新投入,错配资源;第三种价格战则暴露深层结构缺陷:产品同质化、过度依赖地方政府资源、僵尸企业、增长目标与盈利脱节。

换个角度看,虽然对美国商品被动加征关税难以带来持久收益,但或许能为中国经济提供了三重缓冲: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倒逼本土替代加速,内需市场获得结构性刺激,而适度通胀恰好为债务高的经济体提供了喘息空间。

从特朗普加关税开始,全球贸易就在调整。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从2018年的19%降到现在的13%,但对东南亚、拉美的出口大增。供应链在重组,企业适应力增强,经济韧性反而提升。

最终决定贸易未来的,不是关税,而是技术。AI已经在改变贸易模式:数字服务出口增加、智能制造让部分产业回流、虚拟和实体供应链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面向未来,各国更应着力投资“明日科技”,而非对“昨日供应链”课税。关税或可暂改贸易流向,唯技术能重写游戏规则。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金刻羽没有“去全球化”的迹象
2025-04-16 08:13
商业与经济 科技

科技比关税更重要

如果美国真想重振制造业,正确的做法不是加关税,而是降低对发展中国家互补性产品的关税,同时大力补贴本土创新。
金刻羽流觞论道



关税一直被当作经济政策的“武器”,用来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直到它们能独立竞争。这种被经济学家称为"幼稚产业保护论"的理念,可追溯至美国建国初期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的主张。战后日本也靠关税保护汽车和电子产业,韩国同样用关税扶持财阀,最终成为出口强国。

但现在,美国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重启大规模关税,反而给了其他国家借口——纷纷筑起贸易壁垒,庇护本土幼稚产业。原本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现在越来越像“谁拳头大谁说了算”。

关税的深层影响远不止于修正贸易逆差或打击竞争对手,更深层的影响是扭曲经济资源的分配。比如,美国对中国电子产品加税,导致企业和消费者不得不买更贵的美国商品,哪怕质量更差、效率更低。更糟的是,这反而让美国资源流向低端产业(比如钢铁、纺织等),而不是去发展真正有竞争力的高科技行业。

现在的关税政策,实际上是在帮倒忙:美国企业成本上升,消费者花更多钱,而中国反而加速自主生产原本依赖美国的技术产品。这更赋予中国战略契机——对其本就意图替代的美国商品(商用客机、高端汽车乃至中端芯片)加征报复性关税。

如果美国真想重振制造业,正确的做法不是加关税,而是降低对发展中国家互补性产品的关税,同时大力补贴本土创新。关税往往推高价格,导致贸易缩减和经济效率损失,引发报复,短期可能保住一些工作,但长期伤害整体经济。

相比之下,创新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它能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优势、增强整个工业基础。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不是靠封锁别人,而是靠跑得更快。

我跟合作者研究发现,本土创新才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最佳方式。它能自然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出口质量,还不会像关税那样带来额外损失。真正强大的国家不需要靠关税保护,而是靠技术领先。

由此观之,中国的战略选择相比之下更具远见。中国没有对高科技进口产品加税,而是把钱重金投入AI、量子计算、电动汽车和半导体。比如“AI+”计划重点投资基础大模型,量子技术则与国防和物流结合。

压力催生突破。过去中国依赖进口飞机、汽车和芯片,技术进步缓慢。但随着美国技术封锁,中国反而加速自主研发,如华为麒麟芯片突破制裁、C919客机商业化、比亚迪电动汽车全球份额提升(2023年超特斯拉)。

第一种情形惠及各方——消费者获益,高效生产者壮大,整体生产率提升;第二种通过产能补贴(非创新补贴)压价,将滋养低效企业,挤出创新投入,错配资源;第三种价格战则暴露深层结构缺陷:产品同质化、过度依赖地方政府资源、僵尸企业、增长目标与盈利脱节。

换个角度看,虽然对美国商品被动加征关税难以带来持久收益,但或许能为中国经济提供了三重缓冲: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倒逼本土替代加速,内需市场获得结构性刺激,而适度通胀恰好为债务高的经济体提供了喘息空间。

从特朗普加关税开始,全球贸易就在调整。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从2018年的19%降到现在的13%,但对东南亚、拉美的出口大增。供应链在重组,企业适应力增强,经济韧性反而提升。

最终决定贸易未来的,不是关税,而是技术。AI已经在改变贸易模式:数字服务出口增加、智能制造让部分产业回流、虚拟和实体供应链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面向未来,各国更应着力投资“明日科技”,而非对“昨日供应链”课税。关税或可暂改贸易流向,唯技术能重写游戏规则。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