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3月消费和工业增加值增长均超预期,得益于政府刺激措施。但随着中美贸易战不断加剧,前路漫漫。
徐瑾
■
复杂的问题,往往有简单的答案,高深的模型,也掩盖不了朴实的常识。
在经济下行的当下,鼓励消费成为各地的口号,消费券、地方补贴以及各类文件轮番出台,各类政策分析和建议也纷至沓来。但大家为什么不消费?这似乎再次成为中国经济的迷思。其实,徐瑾经济人过去也谈过,消费本就不需要鼓励,有钱大家自然会消费,鼓励消费只是一个看起来有道理的空洞口号。
收入决定消费
东亚人的一生,似乎被打上不爱消费、爱储蓄的标签。
不仅仅是今天的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曾经也被这样评价。回顾历史,日美贸易战期间,日本消费占比过低就曾引发热议。随着1990年代之后更多东亚经济崛起,东亚人偏爱储蓄、不热衷消费的特点,也被视为该地区消费不振的核心原因。确实,中国居民消费占GDP大概是4成,韩国是5成左右,日本是55%左右,都显著低于美国等国。
然而,这些观点却是将结果误认为原因。消费不振往往一股脑被归结为文化因素,咋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本质上,这背后依旧是经济因素在主导。毕竟,一旦有钱,东亚游客爆买世界不止一次上过新闻。东亚人之所以消费低,本质是收入低,尤其是占GDP分配低。
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大约是39.6%,而消费者收入占GDP的比例也很低,大概在43.1%。相比之下,美国的消费占GDP比例接近68%,其GDP比例也接近74%。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一个清晰的逻辑相关性,即居民从经济分配拿到越多,越倾向于多消费,反之亦然,居民拿到越少,越不愿意消费。可见,收入多,才有钱消费,这个关系其实挺明显的。
从国家到个人层面,消费问题已经显而易见。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接下来自然要探讨:为什么消费在居民GDP中的占比如此之低?这其实一直是东亚经济体的一个普遍现象,真正的原因在于居民在GDP中的分配比例,而中国尤甚。
那么,更深一步的问题是,GDP是如何分配的?或者,钱去哪里了?跟着钱走,我们往往能发现一些隐匿的线索和真相。
中国GDP的构成,抛开四成的消费以及大概18%的政府成本以及3%左右的净进口,剩下四成多基本是资本形成。资本形成,即各类投资,换而言之,不是居民不消费,而是当前经济模式更多依旧投资驱动型。
抛开各类话语的喧嚣,这依旧是一个“黄油与大炮的问题——黄油代表消费,大炮代表投资,投资多了,消费自然变少,而要增加消费,本质是要减少投资,将收入分配更多倾斜向居民收入。
曾经,国际机构对东亚储蓄率高消费低的原因有过几种解释,比如人口老龄化因素、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这些解释比起文化解释多了几分经济学意味,但是依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深入探索之下,这本质依旧一个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中国今天的情况,其实也是日本韩国曾经走过的经济模式,出口推动型经济模式与投资驱动型的经济模式叠加,必然导致居民消费被间接压低的结果。
保消费的本质在于保民企
经济学家索维尔说,了解自己的无知,需要一定知识。那么了解问题真正所在,那么解决问题才谈得上对症下药。消费走强需要什么前提,自然是有钱。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看似高大上的建议都不在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动脑筋,却总在一厢情愿地以为大家只是消费意愿不足?
在贸易战的当下,甚至有人调侃,中国和美国都希望变成对方,美国喜欢消费,中国喜欢制造,如今美国希望回到制造,而中国希望加大消费。这毕竟是段子,人都会根据经济激励做出各种反应,东亚人民除了不喜消费,还被认定勤劳勇敢爱吃苦;其实,放在经济学语境下,与其说是文化影响个体选择,毋宁说文化特点更多源自经济模式的框定,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消费被压低,核心在于居民收入被压低。那么要增加居民收入,直升机撒钱或者发消费券当然也值得鼓励,但是作用只是一时热闹,难以形成长期态势。本质上,我们需要理解,谁在驱动居民收入增长?企业,尤其是民企,提供了大部分的就业以及就业者的收入。
从”56789"这一数据框架来看,大概来说,一般认为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因此,要改善居民收入,必须从支持民营企业入手。
深入探究这一现象,核心问题在于民营企业面临的沉重负担。当我们讨论如何提升家庭收入时,关键在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如果让员工增加收入,那么企业就必然有压力,更需要给民企减负。当下民营企业面临多重挑战,税收就是其中一则。从表面看,中国的所得税和增值税率与国际水平相比并不算高,但是一些隐性成本和税费加上则完全不同。粤开证券研究院就计算指出,如果加上全部土地出让收入,2023年中国全口径(含土地出让收入)宏观税负为30.4%,而美国为27.4%,可见全口径(含土地出让收入)宏观税负高于美国。从用工而言,将五险一金等附加成本计算在内,成本就会急剧上升。比如企业雇佣一名月薪1万元的员工,在一线城市企业和个人实际支出将接近5千,企业用工成本接近1.5万元,个人到手不到8200元。
自然,还有很多限制民企健康发展的障碍。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了居民收入的提升空间。在这样情况下,民企不振,消费不过是无源之水,难以复苏。
结语
居民消费低迷背后,是收入偏低的压力。没有就业,就没有消费,反过来说,保消费,也需要回到就业。消费、收入、就业,对不少普通人而言,其实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
昔日爱尔兰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曾经感叹“与其迷人,不如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穿越一百多年的时光,这点倒是与不少国人心有戚戚,无论是毕业困难的大学生还是遭遇35岁现象的软阶层,大家已经没有力气梦想行程大海与财务自由,最大奢侈就是一份稳定工作。
每年上千万的大学生,绝不是考编或者体制内能够吸纳的容量。最新数据指出,2025届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较2024年增加43万人,创历史新高。不少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状况,某央企的校园春季招聘,就收到了1196273份简历,超过百万。大量的就业岗位,必须而且只能依靠民企来提供。要改善这一状况,必须从支持民营企业入手,解决其面临的种种挑战,才能真正提升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当然,现在也看到一些改变,比如《民营经济促进法》等酝酿也是一个信号。
大国经济,往往是一个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局部的盲点背后,往往隐匿着整体的问题。从消费出发,症结在于投资,回归到企业。表面上,大家在谈论促进消费,希望通过发放消费券甚至各类口号等方式刺激经济,这是容易的事,却难以解决症结。归根结底,经济复苏的关键还是在于民企信心的回归。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愿意在当前做出切实的转型举措,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经济甚至付出更大的代价,消费的低迷只是开始。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复杂的问题,往往有简单的答案,高深的模型,也掩盖不了朴实的常识。
在经济下行的当下,鼓励消费成为各地的口号,消费券、地方补贴以及各类文件轮番出台,各类政策分析和建议也纷至沓来。但大家为什么不消费?这似乎再次成为中国经济的迷思。其实,徐瑾经济人过去也谈过,消费本就不需要鼓励,有钱大家自然会消费,鼓励消费只是一个看起来有道理的空洞口号。
收入决定消费
东亚人的一生,似乎被打上不爱消费、爱储蓄的标签。
不仅仅是今天的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曾经也被这样评价。回顾历史,日美贸易战期间,日本消费占比过低就曾引发热议。随着1990年代之后更多东亚经济崛起,东亚人偏爱储蓄、不热衷消费的特点,也被视为该地区消费不振的核心原因。确实,中国居民消费占GDP大概是4成,韩国是5成左右,日本是55%左右,都显著低于美国等国。
然而,这些观点却是将结果误认为原因。消费不振往往一股脑被归结为文化因素,咋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本质上,这背后依旧是经济因素在主导。毕竟,一旦有钱,东亚游客爆买世界不止一次上过新闻。东亚人之所以消费低,本质是收入低,尤其是占GDP分配低。
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大约是39.6%,而消费者收入占GDP的比例也很低,大概在43.1%。相比之下,美国的消费占GDP比例接近68%,其GDP比例也接近74%。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一个清晰的逻辑相关性,即居民从经济分配拿到越多,越倾向于多消费,反之亦然,居民拿到越少,越不愿意消费。可见,收入多,才有钱消费,这个关系其实挺明显的。
从国家到个人层面,消费问题已经显而易见。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接下来自然要探讨:为什么消费在居民GDP中的占比如此之低?这其实一直是东亚经济体的一个普遍现象,真正的原因在于居民在GDP中的分配比例,而中国尤甚。
那么,更深一步的问题是,GDP是如何分配的?或者,钱去哪里了?跟着钱走,我们往往能发现一些隐匿的线索和真相。
中国GDP的构成,抛开四成的消费以及大概18%的政府成本以及3%左右的净进口,剩下四成多基本是资本形成。资本形成,即各类投资,换而言之,不是居民不消费,而是当前经济模式更多依旧投资驱动型。
抛开各类话语的喧嚣,这依旧是一个“黄油与大炮的问题——黄油代表消费,大炮代表投资,投资多了,消费自然变少,而要增加消费,本质是要减少投资,将收入分配更多倾斜向居民收入。
曾经,国际机构对东亚储蓄率高消费低的原因有过几种解释,比如人口老龄化因素、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这些解释比起文化解释多了几分经济学意味,但是依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深入探索之下,这本质依旧一个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中国今天的情况,其实也是日本韩国曾经走过的经济模式,出口推动型经济模式与投资驱动型的经济模式叠加,必然导致居民消费被间接压低的结果。
保消费的本质在于保民企
经济学家索维尔说,了解自己的无知,需要一定知识。那么了解问题真正所在,那么解决问题才谈得上对症下药。消费走强需要什么前提,自然是有钱。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看似高大上的建议都不在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动脑筋,却总在一厢情愿地以为大家只是消费意愿不足?
在贸易战的当下,甚至有人调侃,中国和美国都希望变成对方,美国喜欢消费,中国喜欢制造,如今美国希望回到制造,而中国希望加大消费。这毕竟是段子,人都会根据经济激励做出各种反应,东亚人民除了不喜消费,还被认定勤劳勇敢爱吃苦;其实,放在经济学语境下,与其说是文化影响个体选择,毋宁说文化特点更多源自经济模式的框定,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消费被压低,核心在于居民收入被压低。那么要增加居民收入,直升机撒钱或者发消费券当然也值得鼓励,但是作用只是一时热闹,难以形成长期态势。本质上,我们需要理解,谁在驱动居民收入增长?企业,尤其是民企,提供了大部分的就业以及就业者的收入。
从”56789"这一数据框架来看,大概来说,一般认为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因此,要改善居民收入,必须从支持民营企业入手。
深入探究这一现象,核心问题在于民营企业面临的沉重负担。当我们讨论如何提升家庭收入时,关键在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如果让员工增加收入,那么企业就必然有压力,更需要给民企减负。当下民营企业面临多重挑战,税收就是其中一则。从表面看,中国的所得税和增值税率与国际水平相比并不算高,但是一些隐性成本和税费加上则完全不同。粤开证券研究院就计算指出,如果加上全部土地出让收入,2023年中国全口径(含土地出让收入)宏观税负为30.4%,而美国为27.4%,可见全口径(含土地出让收入)宏观税负高于美国。从用工而言,将五险一金等附加成本计算在内,成本就会急剧上升。比如企业雇佣一名月薪1万元的员工,在一线城市企业和个人实际支出将接近5千,企业用工成本接近1.5万元,个人到手不到8200元。
自然,还有很多限制民企健康发展的障碍。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了居民收入的提升空间。在这样情况下,民企不振,消费不过是无源之水,难以复苏。
结语
居民消费低迷背后,是收入偏低的压力。没有就业,就没有消费,反过来说,保消费,也需要回到就业。消费、收入、就业,对不少普通人而言,其实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
昔日爱尔兰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曾经感叹“与其迷人,不如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穿越一百多年的时光,这点倒是与不少国人心有戚戚,无论是毕业困难的大学生还是遭遇35岁现象的软阶层,大家已经没有力气梦想行程大海与财务自由,最大奢侈就是一份稳定工作。
每年上千万的大学生,绝不是考编或者体制内能够吸纳的容量。最新数据指出,2025届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较2024年增加43万人,创历史新高。不少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状况,某央企的校园春季招聘,就收到了1196273份简历,超过百万。大量的就业岗位,必须而且只能依靠民企来提供。要改善这一状况,必须从支持民营企业入手,解决其面临的种种挑战,才能真正提升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当然,现在也看到一些改变,比如《民营经济促进法》等酝酿也是一个信号。
大国经济,往往是一个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局部的盲点背后,往往隐匿着整体的问题。从消费出发,症结在于投资,回归到企业。表面上,大家在谈论促进消费,希望通过发放消费券甚至各类口号等方式刺激经济,这是容易的事,却难以解决症结。归根结底,经济复苏的关键还是在于民企信心的回归。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愿意在当前做出切实的转型举措,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经济甚至付出更大的代价,消费的低迷只是开始。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徐瑾
■
复杂的问题,往往有简单的答案,高深的模型,也掩盖不了朴实的常识。
在经济下行的当下,鼓励消费成为各地的口号,消费券、地方补贴以及各类文件轮番出台,各类政策分析和建议也纷至沓来。但大家为什么不消费?这似乎再次成为中国经济的迷思。其实,徐瑾经济人过去也谈过,消费本就不需要鼓励,有钱大家自然会消费,鼓励消费只是一个看起来有道理的空洞口号。
收入决定消费
东亚人的一生,似乎被打上不爱消费、爱储蓄的标签。
不仅仅是今天的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曾经也被这样评价。回顾历史,日美贸易战期间,日本消费占比过低就曾引发热议。随着1990年代之后更多东亚经济崛起,东亚人偏爱储蓄、不热衷消费的特点,也被视为该地区消费不振的核心原因。确实,中国居民消费占GDP大概是4成,韩国是5成左右,日本是55%左右,都显著低于美国等国。
然而,这些观点却是将结果误认为原因。消费不振往往一股脑被归结为文化因素,咋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本质上,这背后依旧是经济因素在主导。毕竟,一旦有钱,东亚游客爆买世界不止一次上过新闻。东亚人之所以消费低,本质是收入低,尤其是占GDP分配低。
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大约是39.6%,而消费者收入占GDP的比例也很低,大概在43.1%。相比之下,美国的消费占GDP比例接近68%,其GDP比例也接近74%。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一个清晰的逻辑相关性,即居民从经济分配拿到越多,越倾向于多消费,反之亦然,居民拿到越少,越不愿意消费。可见,收入多,才有钱消费,这个关系其实挺明显的。
从国家到个人层面,消费问题已经显而易见。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接下来自然要探讨:为什么消费在居民GDP中的占比如此之低?这其实一直是东亚经济体的一个普遍现象,真正的原因在于居民在GDP中的分配比例,而中国尤甚。
那么,更深一步的问题是,GDP是如何分配的?或者,钱去哪里了?跟着钱走,我们往往能发现一些隐匿的线索和真相。
中国GDP的构成,抛开四成的消费以及大概18%的政府成本以及3%左右的净进口,剩下四成多基本是资本形成。资本形成,即各类投资,换而言之,不是居民不消费,而是当前经济模式更多依旧投资驱动型。
抛开各类话语的喧嚣,这依旧是一个“黄油与大炮的问题——黄油代表消费,大炮代表投资,投资多了,消费自然变少,而要增加消费,本质是要减少投资,将收入分配更多倾斜向居民收入。
曾经,国际机构对东亚储蓄率高消费低的原因有过几种解释,比如人口老龄化因素、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这些解释比起文化解释多了几分经济学意味,但是依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深入探索之下,这本质依旧一个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中国今天的情况,其实也是日本韩国曾经走过的经济模式,出口推动型经济模式与投资驱动型的经济模式叠加,必然导致居民消费被间接压低的结果。
保消费的本质在于保民企
经济学家索维尔说,了解自己的无知,需要一定知识。那么了解问题真正所在,那么解决问题才谈得上对症下药。消费走强需要什么前提,自然是有钱。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看似高大上的建议都不在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动脑筋,却总在一厢情愿地以为大家只是消费意愿不足?
在贸易战的当下,甚至有人调侃,中国和美国都希望变成对方,美国喜欢消费,中国喜欢制造,如今美国希望回到制造,而中国希望加大消费。这毕竟是段子,人都会根据经济激励做出各种反应,东亚人民除了不喜消费,还被认定勤劳勇敢爱吃苦;其实,放在经济学语境下,与其说是文化影响个体选择,毋宁说文化特点更多源自经济模式的框定,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消费被压低,核心在于居民收入被压低。那么要增加居民收入,直升机撒钱或者发消费券当然也值得鼓励,但是作用只是一时热闹,难以形成长期态势。本质上,我们需要理解,谁在驱动居民收入增长?企业,尤其是民企,提供了大部分的就业以及就业者的收入。
从”56789"这一数据框架来看,大概来说,一般认为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因此,要改善居民收入,必须从支持民营企业入手。
深入探究这一现象,核心问题在于民营企业面临的沉重负担。当我们讨论如何提升家庭收入时,关键在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如果让员工增加收入,那么企业就必然有压力,更需要给民企减负。当下民营企业面临多重挑战,税收就是其中一则。从表面看,中国的所得税和增值税率与国际水平相比并不算高,但是一些隐性成本和税费加上则完全不同。粤开证券研究院就计算指出,如果加上全部土地出让收入,2023年中国全口径(含土地出让收入)宏观税负为30.4%,而美国为27.4%,可见全口径(含土地出让收入)宏观税负高于美国。从用工而言,将五险一金等附加成本计算在内,成本就会急剧上升。比如企业雇佣一名月薪1万元的员工,在一线城市企业和个人实际支出将接近5千,企业用工成本接近1.5万元,个人到手不到8200元。
自然,还有很多限制民企健康发展的障碍。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了居民收入的提升空间。在这样情况下,民企不振,消费不过是无源之水,难以复苏。
结语
居民消费低迷背后,是收入偏低的压力。没有就业,就没有消费,反过来说,保消费,也需要回到就业。消费、收入、就业,对不少普通人而言,其实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
昔日爱尔兰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曾经感叹“与其迷人,不如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穿越一百多年的时光,这点倒是与不少国人心有戚戚,无论是毕业困难的大学生还是遭遇35岁现象的软阶层,大家已经没有力气梦想行程大海与财务自由,最大奢侈就是一份稳定工作。
每年上千万的大学生,绝不是考编或者体制内能够吸纳的容量。最新数据指出,2025届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较2024年增加43万人,创历史新高。不少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状况,某央企的校园春季招聘,就收到了1196273份简历,超过百万。大量的就业岗位,必须而且只能依靠民企来提供。要改善这一状况,必须从支持民营企业入手,解决其面临的种种挑战,才能真正提升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当然,现在也看到一些改变,比如《民营经济促进法》等酝酿也是一个信号。
大国经济,往往是一个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局部的盲点背后,往往隐匿着整体的问题。从消费出发,症结在于投资,回归到企业。表面上,大家在谈论促进消费,希望通过发放消费券甚至各类口号等方式刺激经济,这是容易的事,却难以解决症结。归根结底,经济复苏的关键还是在于民企信心的回归。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愿意在当前做出切实的转型举措,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经济甚至付出更大的代价,消费的低迷只是开始。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复杂的问题,往往有简单的答案,高深的模型,也掩盖不了朴实的常识。
在经济下行的当下,鼓励消费成为各地的口号,消费券、地方补贴以及各类文件轮番出台,各类政策分析和建议也纷至沓来。但大家为什么不消费?这似乎再次成为中国经济的迷思。其实,徐瑾经济人过去也谈过,消费本就不需要鼓励,有钱大家自然会消费,鼓励消费只是一个看起来有道理的空洞口号。
收入决定消费
东亚人的一生,似乎被打上不爱消费、爱储蓄的标签。
不仅仅是今天的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曾经也被这样评价。回顾历史,日美贸易战期间,日本消费占比过低就曾引发热议。随着1990年代之后更多东亚经济崛起,东亚人偏爱储蓄、不热衷消费的特点,也被视为该地区消费不振的核心原因。确实,中国居民消费占GDP大概是4成,韩国是5成左右,日本是55%左右,都显著低于美国等国。
然而,这些观点却是将结果误认为原因。消费不振往往一股脑被归结为文化因素,咋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本质上,这背后依旧是经济因素在主导。毕竟,一旦有钱,东亚游客爆买世界不止一次上过新闻。东亚人之所以消费低,本质是收入低,尤其是占GDP分配低。
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大约是39.6%,而消费者收入占GDP的比例也很低,大概在43.1%。相比之下,美国的消费占GDP比例接近68%,其GDP比例也接近74%。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一个清晰的逻辑相关性,即居民从经济分配拿到越多,越倾向于多消费,反之亦然,居民拿到越少,越不愿意消费。可见,收入多,才有钱消费,这个关系其实挺明显的。
从国家到个人层面,消费问题已经显而易见。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接下来自然要探讨:为什么消费在居民GDP中的占比如此之低?这其实一直是东亚经济体的一个普遍现象,真正的原因在于居民在GDP中的分配比例,而中国尤甚。
那么,更深一步的问题是,GDP是如何分配的?或者,钱去哪里了?跟着钱走,我们往往能发现一些隐匿的线索和真相。
中国GDP的构成,抛开四成的消费以及大概18%的政府成本以及3%左右的净进口,剩下四成多基本是资本形成。资本形成,即各类投资,换而言之,不是居民不消费,而是当前经济模式更多依旧投资驱动型。
抛开各类话语的喧嚣,这依旧是一个“黄油与大炮的问题——黄油代表消费,大炮代表投资,投资多了,消费自然变少,而要增加消费,本质是要减少投资,将收入分配更多倾斜向居民收入。
曾经,国际机构对东亚储蓄率高消费低的原因有过几种解释,比如人口老龄化因素、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这些解释比起文化解释多了几分经济学意味,但是依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深入探索之下,这本质依旧一个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中国今天的情况,其实也是日本韩国曾经走过的经济模式,出口推动型经济模式与投资驱动型的经济模式叠加,必然导致居民消费被间接压低的结果。
保消费的本质在于保民企
经济学家索维尔说,了解自己的无知,需要一定知识。那么了解问题真正所在,那么解决问题才谈得上对症下药。消费走强需要什么前提,自然是有钱。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看似高大上的建议都不在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动脑筋,却总在一厢情愿地以为大家只是消费意愿不足?
在贸易战的当下,甚至有人调侃,中国和美国都希望变成对方,美国喜欢消费,中国喜欢制造,如今美国希望回到制造,而中国希望加大消费。这毕竟是段子,人都会根据经济激励做出各种反应,东亚人民除了不喜消费,还被认定勤劳勇敢爱吃苦;其实,放在经济学语境下,与其说是文化影响个体选择,毋宁说文化特点更多源自经济模式的框定,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消费被压低,核心在于居民收入被压低。那么要增加居民收入,直升机撒钱或者发消费券当然也值得鼓励,但是作用只是一时热闹,难以形成长期态势。本质上,我们需要理解,谁在驱动居民收入增长?企业,尤其是民企,提供了大部分的就业以及就业者的收入。
从”56789"这一数据框架来看,大概来说,一般认为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因此,要改善居民收入,必须从支持民营企业入手。
深入探究这一现象,核心问题在于民营企业面临的沉重负担。当我们讨论如何提升家庭收入时,关键在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如果让员工增加收入,那么企业就必然有压力,更需要给民企减负。当下民营企业面临多重挑战,税收就是其中一则。从表面看,中国的所得税和增值税率与国际水平相比并不算高,但是一些隐性成本和税费加上则完全不同。粤开证券研究院就计算指出,如果加上全部土地出让收入,2023年中国全口径(含土地出让收入)宏观税负为30.4%,而美国为27.4%,可见全口径(含土地出让收入)宏观税负高于美国。从用工而言,将五险一金等附加成本计算在内,成本就会急剧上升。比如企业雇佣一名月薪1万元的员工,在一线城市企业和个人实际支出将接近5千,企业用工成本接近1.5万元,个人到手不到8200元。
自然,还有很多限制民企健康发展的障碍。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了居民收入的提升空间。在这样情况下,民企不振,消费不过是无源之水,难以复苏。
结语
居民消费低迷背后,是收入偏低的压力。没有就业,就没有消费,反过来说,保消费,也需要回到就业。消费、收入、就业,对不少普通人而言,其实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
昔日爱尔兰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曾经感叹“与其迷人,不如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穿越一百多年的时光,这点倒是与不少国人心有戚戚,无论是毕业困难的大学生还是遭遇35岁现象的软阶层,大家已经没有力气梦想行程大海与财务自由,最大奢侈就是一份稳定工作。
每年上千万的大学生,绝不是考编或者体制内能够吸纳的容量。最新数据指出,2025届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较2024年增加43万人,创历史新高。不少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状况,某央企的校园春季招聘,就收到了1196273份简历,超过百万。大量的就业岗位,必须而且只能依靠民企来提供。要改善这一状况,必须从支持民营企业入手,解决其面临的种种挑战,才能真正提升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当然,现在也看到一些改变,比如《民营经济促进法》等酝酿也是一个信号。
大国经济,往往是一个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局部的盲点背后,往往隐匿着整体的问题。从消费出发,症结在于投资,回归到企业。表面上,大家在谈论促进消费,希望通过发放消费券甚至各类口号等方式刺激经济,这是容易的事,却难以解决症结。归根结底,经济复苏的关键还是在于民企信心的回归。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愿意在当前做出切实的转型举措,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经济甚至付出更大的代价,消费的低迷只是开始。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