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特朗普政策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任何理性的分析,都可能出现极大的偏差。关税能让制造业回归么?贸易战向金融战的演变,如何防备?
■
这场关税战的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它不仅对中美两国的经济产生了直接冲击,也让全球经济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众多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接下来,就让我们聚焦那些受冲击最大的行业,深入剖析它们所面临的困境。
首当其冲的战略科技领域
电动汽车:市场与技术的双重困境
在关税战的阴霾下,中国电动汽车行业遭受了沉重打击。
2025 年 4 月,美国将中国电动汽车关税从 25% 提高至 100%,叠加其他关税政策,综合税率飙升至 206.5% ,这使得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美国的成本剧增,价格竞争力被严重削弱。比亚迪、奇瑞等车企原本计划拓展美国市场的步伐被迫停止,已有的出口订单也大幅下滑。
比亚迪曾雄心勃勃地制定了在美国市场的销售计划,希望凭借其先进的电池技术和高性价比的车型打开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大门,但关税的大幅提高让这一计划化为泡影,出口量骤减,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市场受阻,技术合作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美国政府以 “国家安全” 为由,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技术交流和投资并购设置重重障碍。
中国企业难以获取美国先进的电池管理技术、自动驾驶算法等,技术研发进度受到影响。
原本一些计划与美国科研机构或企业开展联合研发项目的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不得不搁置计划,转向其他地区寻求合作,但这无疑增加了合作的难度和成本,也影响了技术创新的速度。
反过来说,对于擅长在打压封锁下自主创新以突破技术封锁的中国人未尝不是机会!
半导体:被砍单与成本重压
半导体产业作为现代科技的基石,也未能在关税战中幸免。美国客户的大幅砍单,让中国半导体企业的收入锐减。宁夏盾源聚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自称 “中国本土最大的硅部件生产商”,就深受其害。
2023 年,其半导体业务收入为 8.48 亿元,同比下降 16.2% ,其中主要原因是来自美国一家半导体设备企业(客户 A)的订单从 2022 年的约 3.7 亿元大幅降低至 2023 年的 1.53 亿元 。订单的减少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营收,还导致产能过剩,企业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甚至裁员以降低成本。
关税的增加使得中国半导体企业的进口成本大幅攀升。
从美国进口的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以及高端芯片,价格飙升。一些企业为了维持生产,不得不咬牙承受高昂的成本,但这也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许多中小企业甚至面临亏损的困境。
而且,技术封锁变本加厉,部分先进半导体技术与设备的出口受到严格限制,企业技术升级受阻,研发进度被打乱,像一些依赖国外先进软件进行芯片设计的企业,陷入无米下锅的艰难境地。
新能源:发展节奏被打乱
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同样受到关税战的冲击。
以光伏产业为例,此前拜登政府根据 301 条款已经在去年 9 月份将太阳能电池的关税从 25% 提高到 50%,随后又对硅片和多晶硅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叠加最新一轮的关税,意味着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最高关税将由 50% 升至 104% ,涵盖了太阳能电池、硅片和多晶硅等关键产品。
这使得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大幅上涨,需求下滑,订单减少。许多光伏企业原本计划在美国建设光伏电站项目,也因为关税问题而搁置,前期投入的大量资金无法收回,企业资金链紧张。
关税战还影响了新能源产业的全球供应链布局。
为了规避关税,一些企业不得不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欧洲等地,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而且在新的地区建立供应链体系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当地政策法规、劳动力素质、原材料供应等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打乱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节奏,影响了技术研发的投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震荡的农产品进口链
大豆:成本飙升与供应替代
大豆作为中国从美国进口度较高的商品,在关税战中首当其冲。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美国则是第二大大豆供应国,2024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 2213 万吨,占国内需求量的 30% 以上 。
加征关税后,美国大豆进口成本急剧上升,直接影响到食用油、饲料及养殖业成本。
2025 年 4 月,随着关税的提高,美国大豆的完税成本大幅跳涨。国内油厂及贸易商 43% 蛋白豆粕现货价格全部上涨,涨幅从 10 元 - 170 元 / 吨不等 。豆粕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其价格上涨使得饲料企业成本压力增大。像新希望、牧原股份等大型养殖企业,原本稳定的饲料成本结构被打破,不得不通过优化配方、寻找替代原料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如增加菜粕、棉粕等其他蛋白来源的使用,但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来调整生产工艺和供应链。
尽管中国已提前布局进口多元化,增加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采购,并投放储备大豆平抑价格,但短期内,市场对大豆供应的担忧依然存在。
2024 年中国从南美进口大豆占比提升至 65% ,但在关税战的影响下,南美大豆的贸易升水也有所提高,进口成本依然面临上涨压力。而且,国内大豆储备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紧张,但储备量毕竟有限,难以长期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玉米:供应格局改变
关税政策也使得中国玉米进口结构发生变化。2024 年,中国玉米进口总量已同比下降 49% 至 1377 万吨,美国玉米份额仅占 14.5% ,加征关税后,美国玉米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进口量大幅减少。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国之一,在挥舞关税大棒的同时,势必遭受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反制措施。中国最新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 84% 的关税,意味着进口美国玉米关税将接近 100%,当前,美玉米对华出口处于停滞状态。本年度美国对中国 (大陆地区) 玉米出口装船量为 3.27 万吨,去年同期为 177 万吨,降幅达 98.15%。
国内玉米产业面临着价格波动和市场调整。一方面,国内玉米价格受到进口减少的影响,有一定的上涨压力。产区余粮见底,潮粮抛售基本结束,现货价格有所企稳 ,且我国关税反制落地,市场利好再度加码,进口玉米数量预期会进一步缩减,有利于国内玉米价格稳中向好。另一方面,玉米下游产业,如饲料、玉米淀粉等行业,也受到成本上升的影响。饲料企业面临着原料成本增加的压力,可能会调整饲料配方,增加其他能量饲料的使用,如小麦等;玉米淀粉企业则可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嫁成本,但这也可能导致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面临销售困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玉米种植户和相关企业也在积极调整策略。一些种植户开始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但这些调整都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关税战带来的冲击。
连锁反应下的稀土与关键矿产
稀土:出口管制与产业链波动
在关税战的复杂局势中,稀土这一战略性资源成为了双方博弈的重要筹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占全球产量的近 70%,2020 - 2023 年,美国进口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有 70% 来自中国 。面对美国的关税挑衅,中国于 2025 年 4 月 4 日宣布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 7 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 ,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拳,直击美国相关产业的要害。
美国的航空航天、电子等高端制造业对稀土的依赖程度极高。
F - 35 战斗机的永磁体、“爱国者” 导弹的制导系统等都离不开镝、铽等关键稀土元素,而美国的战略储备仅能维持非常有限的时间。
此次出口管制,使得美国相关企业获取稀土的难度大增,成本飙升。一些企业不得不四处寻找替代供应商,但全球范围内,除了中国,具备大规模生产和供应稀土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寥寥无几,而且其他地区的稀土供应在质量和稳定性上也难以满足美国企业的需求。
中国的风电企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由于难以获取美国的钕铁硼磁材,部分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和切换供应商。原本与美国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面临着合作中断的困境。寻找新的供应商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要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价格等进行全面考察,还要重新建立信任关系和供应链体系。而且,新供应商的产品可能在性能和规格上与原来的有所差异,企业还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生产风险。
关键矿产:供应与成本双重挑战
除了稀土,其他关键矿产在关税战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全球矿产供应链分工高度集中,地质禀赋差异导致多数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上游集中在少数国家 。美国若对进口关键矿产加征关税,将直接提高相关矿产的进口成本,导致全球矿产贸易流向发生改变。以铜为例,为了规避可能的关税,部分贸易商开始调整铜的运输目的地,使得铜市场的供需关系愈发复杂 。
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关键矿产供应的不稳定和成本的增加,给生产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一些依赖进口关键矿产的企业,如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的企业,可能会因原材料短缺而面临减产甚至停产的风险。即使企业能够找到替代的供应渠道,也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这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关键矿产供应链的稳定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税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众多企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变数。
艰难求生的传统制造业
机电行业:订单流失严重
机电行业作为中国的重要出口产业,在中美关税战中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机电产品以其高性价比和稳定的质量,在全球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美国更是中国机电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然而,关税战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局面。
美国对中国机电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使得中国机电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大幅上涨,竞争力急剧下降。
许多美国客户纷纷转向其他国家采购机电产品,中国机电企业的订单大量流失。
以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为例,美的、格力等企业原本在美国市场拥有一定的份额,但加征关税后,其产品价格优势不再,市场份额被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家电品牌抢占。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家电产品对美出口额同比下降了 35%,美的、格力等企业的出口订单减少了 40% 以上 。
不仅如此,一些原本计划采购中国机电产品的美国企业,也因为关税问题取消了订单,转而寻求其他供应商。
订单的流失导致企业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严重。企业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降低产能利用率,甚至部分生产线被迫停产。为了维持生存,企业不得不加大在国内市场的促销力度,通过降价等方式来消化库存,但这也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且,为了寻找新的市场,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开拓新客户等工作,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
纺织行业:中小企业生存危机
纺织行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众多。
在中美关税战中,纺织行业的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美国加征关税后,中国纺织产品出口成本大幅增加,价格竞争力下降。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缺乏成本转嫁能力,难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关税成本,只能自行承担。
成本的增加使得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许多中小企业甚至面临亏损的困境。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削减员工福利、减少研发投入、降低产品质量等,但这些措施又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信誉,导致订单进一步减少。
福琪纺织等公司在订单价格被压得极低的情况下,感受到行业内的竞争日趋严峻。虽然原材料成本变化不大,但出口成品售价却迟迟无法上涨,许多长期合作的客户纷纷寻求更低价的供货来源,企业难以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价格,陷入困境。
全球经济放缓使得国外客户在价格上变得更加谨慎,业务谈判时间延长,订单拒绝率上升。
为了应对危机,一些中小企业开始尝试转型,如拓展国内市场、发展电商渠道、开发高端产品等,但这些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对于资金短缺、技术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难度较大。
而且,在转型过程中,企业还面临着市场适应、品牌建设等诸多挑战,很多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就已经难以为继,不得不选择停产或倒闭。
行业破局之策探讨
市场多元化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
“金砖 +” 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 “金砖 +” 模式下,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企业可以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合作,拓展业务领域,增加市场份额。
同时,RCEP 区域内的国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其生效实施后,对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削减力度大,极大激发贸易创造效应,进一步推动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促进,企业可以利用这一政策红利,扩大对 RCEP 市场的出口。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也是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2025 年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贸易额突破 2 万亿美元 ,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企业可以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布局,降低关税战带来的风险。
如义乌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精准匹配需求,实现了中东订单增长 38%、非洲增长 27% ,成功开拓了新兴市场。
技术创新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应积极突破 “卡脖子” 技术,推动国产替代,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以华为为例,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华为加大研发投入,在 5G、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了全栈自主技术的突破,不仅成功应对了美国的制裁,还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2022 - 2024 年,华为研发投入达 5000 亿元,占营收比例连续三年超 20% ,这些资金砸向了芯片与底层技术、操作系统与 AI、智能驾驶与云服务等关键领域,实现了从 “技术依赖” 到 “全栈自研” 的蜕变。
深圳某无人机企业通过自研 RTK 定位技术,将测绘精度从米级提升至厘米级,产品溢价达 30% ,成功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企业还应布局下一代技术,如 AI、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成本控制
企业需加强成本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企业可以寻找替代材料,减少对美国进口原材料的依赖,转向国产替代或寻找其他国家的供应商。
以钢铁行业为例,部分企业通过使用国产铁矿石替代进口铁矿石,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同时,企业应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和能源消耗。采用 AI 质检、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减少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提升生产的稳定性。
一些企业通过申请出口退税、政府补贴等政策支持,获得了资金支持,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商务部推出的 500 亿元 “出口转内销” 专项补贴,帮助许多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企业还可以通过优化库存管理,采用 JIT (准时制生产) 模式,减少库存积压,降低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
关税战的未来走向与行业展望
展望未来,关税战的走向仍充满不确定性。
从短期来看,双方可能仍会在贸易政策上保持强硬态度,关税水平难有大幅下降,行业所面临的压力依然存在。但从长期视角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双方企业和民众对贸易正常化的呼声日益高涨,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贸易争端的可能性也在逐渐增加。
对于受冲击的行业而言,尽管挑战重重,但危机中也蕴含着机遇。
那些能够积极应对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企业,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电动汽车行业,若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能,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占据更大份额,还能开拓其他海外市场,实现弯道超车;半导体行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将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提升产业的安全性和竞争力;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拓展新兴市场等措施,也能够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
这场关税战的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它不仅对中美两国的经济产生了直接冲击,也让全球经济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众多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接下来,就让我们聚焦那些受冲击最大的行业,深入剖析它们所面临的困境。
首当其冲的战略科技领域
电动汽车:市场与技术的双重困境
在关税战的阴霾下,中国电动汽车行业遭受了沉重打击。
2025 年 4 月,美国将中国电动汽车关税从 25% 提高至 100%,叠加其他关税政策,综合税率飙升至 206.5% ,这使得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美国的成本剧增,价格竞争力被严重削弱。比亚迪、奇瑞等车企原本计划拓展美国市场的步伐被迫停止,已有的出口订单也大幅下滑。
比亚迪曾雄心勃勃地制定了在美国市场的销售计划,希望凭借其先进的电池技术和高性价比的车型打开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大门,但关税的大幅提高让这一计划化为泡影,出口量骤减,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市场受阻,技术合作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美国政府以 “国家安全” 为由,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技术交流和投资并购设置重重障碍。
中国企业难以获取美国先进的电池管理技术、自动驾驶算法等,技术研发进度受到影响。
原本一些计划与美国科研机构或企业开展联合研发项目的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不得不搁置计划,转向其他地区寻求合作,但这无疑增加了合作的难度和成本,也影响了技术创新的速度。
反过来说,对于擅长在打压封锁下自主创新以突破技术封锁的中国人未尝不是机会!
半导体:被砍单与成本重压
半导体产业作为现代科技的基石,也未能在关税战中幸免。美国客户的大幅砍单,让中国半导体企业的收入锐减。宁夏盾源聚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自称 “中国本土最大的硅部件生产商”,就深受其害。
2023 年,其半导体业务收入为 8.48 亿元,同比下降 16.2% ,其中主要原因是来自美国一家半导体设备企业(客户 A)的订单从 2022 年的约 3.7 亿元大幅降低至 2023 年的 1.53 亿元 。订单的减少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营收,还导致产能过剩,企业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甚至裁员以降低成本。
关税的增加使得中国半导体企业的进口成本大幅攀升。
从美国进口的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以及高端芯片,价格飙升。一些企业为了维持生产,不得不咬牙承受高昂的成本,但这也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许多中小企业甚至面临亏损的困境。
而且,技术封锁变本加厉,部分先进半导体技术与设备的出口受到严格限制,企业技术升级受阻,研发进度被打乱,像一些依赖国外先进软件进行芯片设计的企业,陷入无米下锅的艰难境地。
新能源:发展节奏被打乱
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同样受到关税战的冲击。
以光伏产业为例,此前拜登政府根据 301 条款已经在去年 9 月份将太阳能电池的关税从 25% 提高到 50%,随后又对硅片和多晶硅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叠加最新一轮的关税,意味着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最高关税将由 50% 升至 104% ,涵盖了太阳能电池、硅片和多晶硅等关键产品。
这使得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大幅上涨,需求下滑,订单减少。许多光伏企业原本计划在美国建设光伏电站项目,也因为关税问题而搁置,前期投入的大量资金无法收回,企业资金链紧张。
关税战还影响了新能源产业的全球供应链布局。
为了规避关税,一些企业不得不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欧洲等地,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而且在新的地区建立供应链体系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当地政策法规、劳动力素质、原材料供应等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打乱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节奏,影响了技术研发的投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震荡的农产品进口链
大豆:成本飙升与供应替代
大豆作为中国从美国进口度较高的商品,在关税战中首当其冲。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美国则是第二大大豆供应国,2024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 2213 万吨,占国内需求量的 30% 以上 。
加征关税后,美国大豆进口成本急剧上升,直接影响到食用油、饲料及养殖业成本。
2025 年 4 月,随着关税的提高,美国大豆的完税成本大幅跳涨。国内油厂及贸易商 43% 蛋白豆粕现货价格全部上涨,涨幅从 10 元 - 170 元 / 吨不等 。豆粕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其价格上涨使得饲料企业成本压力增大。像新希望、牧原股份等大型养殖企业,原本稳定的饲料成本结构被打破,不得不通过优化配方、寻找替代原料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如增加菜粕、棉粕等其他蛋白来源的使用,但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来调整生产工艺和供应链。
尽管中国已提前布局进口多元化,增加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采购,并投放储备大豆平抑价格,但短期内,市场对大豆供应的担忧依然存在。
2024 年中国从南美进口大豆占比提升至 65% ,但在关税战的影响下,南美大豆的贸易升水也有所提高,进口成本依然面临上涨压力。而且,国内大豆储备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紧张,但储备量毕竟有限,难以长期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玉米:供应格局改变
关税政策也使得中国玉米进口结构发生变化。2024 年,中国玉米进口总量已同比下降 49% 至 1377 万吨,美国玉米份额仅占 14.5% ,加征关税后,美国玉米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进口量大幅减少。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国之一,在挥舞关税大棒的同时,势必遭受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反制措施。中国最新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 84% 的关税,意味着进口美国玉米关税将接近 100%,当前,美玉米对华出口处于停滞状态。本年度美国对中国 (大陆地区) 玉米出口装船量为 3.27 万吨,去年同期为 177 万吨,降幅达 98.15%。
国内玉米产业面临着价格波动和市场调整。一方面,国内玉米价格受到进口减少的影响,有一定的上涨压力。产区余粮见底,潮粮抛售基本结束,现货价格有所企稳 ,且我国关税反制落地,市场利好再度加码,进口玉米数量预期会进一步缩减,有利于国内玉米价格稳中向好。另一方面,玉米下游产业,如饲料、玉米淀粉等行业,也受到成本上升的影响。饲料企业面临着原料成本增加的压力,可能会调整饲料配方,增加其他能量饲料的使用,如小麦等;玉米淀粉企业则可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嫁成本,但这也可能导致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面临销售困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玉米种植户和相关企业也在积极调整策略。一些种植户开始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但这些调整都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关税战带来的冲击。
连锁反应下的稀土与关键矿产
稀土:出口管制与产业链波动
在关税战的复杂局势中,稀土这一战略性资源成为了双方博弈的重要筹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占全球产量的近 70%,2020 - 2023 年,美国进口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有 70% 来自中国 。面对美国的关税挑衅,中国于 2025 年 4 月 4 日宣布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 7 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 ,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拳,直击美国相关产业的要害。
美国的航空航天、电子等高端制造业对稀土的依赖程度极高。
F - 35 战斗机的永磁体、“爱国者” 导弹的制导系统等都离不开镝、铽等关键稀土元素,而美国的战略储备仅能维持非常有限的时间。
此次出口管制,使得美国相关企业获取稀土的难度大增,成本飙升。一些企业不得不四处寻找替代供应商,但全球范围内,除了中国,具备大规模生产和供应稀土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寥寥无几,而且其他地区的稀土供应在质量和稳定性上也难以满足美国企业的需求。
中国的风电企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由于难以获取美国的钕铁硼磁材,部分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和切换供应商。原本与美国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面临着合作中断的困境。寻找新的供应商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要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价格等进行全面考察,还要重新建立信任关系和供应链体系。而且,新供应商的产品可能在性能和规格上与原来的有所差异,企业还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生产风险。
关键矿产:供应与成本双重挑战
除了稀土,其他关键矿产在关税战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全球矿产供应链分工高度集中,地质禀赋差异导致多数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上游集中在少数国家 。美国若对进口关键矿产加征关税,将直接提高相关矿产的进口成本,导致全球矿产贸易流向发生改变。以铜为例,为了规避可能的关税,部分贸易商开始调整铜的运输目的地,使得铜市场的供需关系愈发复杂 。
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关键矿产供应的不稳定和成本的增加,给生产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一些依赖进口关键矿产的企业,如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的企业,可能会因原材料短缺而面临减产甚至停产的风险。即使企业能够找到替代的供应渠道,也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这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关键矿产供应链的稳定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税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众多企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变数。
艰难求生的传统制造业
机电行业:订单流失严重
机电行业作为中国的重要出口产业,在中美关税战中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机电产品以其高性价比和稳定的质量,在全球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美国更是中国机电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然而,关税战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局面。
美国对中国机电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使得中国机电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大幅上涨,竞争力急剧下降。
许多美国客户纷纷转向其他国家采购机电产品,中国机电企业的订单大量流失。
以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为例,美的、格力等企业原本在美国市场拥有一定的份额,但加征关税后,其产品价格优势不再,市场份额被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家电品牌抢占。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家电产品对美出口额同比下降了 35%,美的、格力等企业的出口订单减少了 40% 以上 。
不仅如此,一些原本计划采购中国机电产品的美国企业,也因为关税问题取消了订单,转而寻求其他供应商。
订单的流失导致企业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严重。企业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降低产能利用率,甚至部分生产线被迫停产。为了维持生存,企业不得不加大在国内市场的促销力度,通过降价等方式来消化库存,但这也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且,为了寻找新的市场,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开拓新客户等工作,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
纺织行业:中小企业生存危机
纺织行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众多。
在中美关税战中,纺织行业的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美国加征关税后,中国纺织产品出口成本大幅增加,价格竞争力下降。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缺乏成本转嫁能力,难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关税成本,只能自行承担。
成本的增加使得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许多中小企业甚至面临亏损的困境。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削减员工福利、减少研发投入、降低产品质量等,但这些措施又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信誉,导致订单进一步减少。
福琪纺织等公司在订单价格被压得极低的情况下,感受到行业内的竞争日趋严峻。虽然原材料成本变化不大,但出口成品售价却迟迟无法上涨,许多长期合作的客户纷纷寻求更低价的供货来源,企业难以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价格,陷入困境。
全球经济放缓使得国外客户在价格上变得更加谨慎,业务谈判时间延长,订单拒绝率上升。
为了应对危机,一些中小企业开始尝试转型,如拓展国内市场、发展电商渠道、开发高端产品等,但这些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对于资金短缺、技术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难度较大。
而且,在转型过程中,企业还面临着市场适应、品牌建设等诸多挑战,很多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就已经难以为继,不得不选择停产或倒闭。
行业破局之策探讨
市场多元化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
“金砖 +” 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 “金砖 +” 模式下,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企业可以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合作,拓展业务领域,增加市场份额。
同时,RCEP 区域内的国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其生效实施后,对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削减力度大,极大激发贸易创造效应,进一步推动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促进,企业可以利用这一政策红利,扩大对 RCEP 市场的出口。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也是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2025 年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贸易额突破 2 万亿美元 ,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企业可以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布局,降低关税战带来的风险。
如义乌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精准匹配需求,实现了中东订单增长 38%、非洲增长 27% ,成功开拓了新兴市场。
技术创新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应积极突破 “卡脖子” 技术,推动国产替代,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以华为为例,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华为加大研发投入,在 5G、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了全栈自主技术的突破,不仅成功应对了美国的制裁,还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2022 - 2024 年,华为研发投入达 5000 亿元,占营收比例连续三年超 20% ,这些资金砸向了芯片与底层技术、操作系统与 AI、智能驾驶与云服务等关键领域,实现了从 “技术依赖” 到 “全栈自研” 的蜕变。
深圳某无人机企业通过自研 RTK 定位技术,将测绘精度从米级提升至厘米级,产品溢价达 30% ,成功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企业还应布局下一代技术,如 AI、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成本控制
企业需加强成本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企业可以寻找替代材料,减少对美国进口原材料的依赖,转向国产替代或寻找其他国家的供应商。
以钢铁行业为例,部分企业通过使用国产铁矿石替代进口铁矿石,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同时,企业应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和能源消耗。采用 AI 质检、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减少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提升生产的稳定性。
一些企业通过申请出口退税、政府补贴等政策支持,获得了资金支持,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商务部推出的 500 亿元 “出口转内销” 专项补贴,帮助许多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企业还可以通过优化库存管理,采用 JIT (准时制生产) 模式,减少库存积压,降低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
关税战的未来走向与行业展望
展望未来,关税战的走向仍充满不确定性。
从短期来看,双方可能仍会在贸易政策上保持强硬态度,关税水平难有大幅下降,行业所面临的压力依然存在。但从长期视角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双方企业和民众对贸易正常化的呼声日益高涨,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贸易争端的可能性也在逐渐增加。
对于受冲击的行业而言,尽管挑战重重,但危机中也蕴含着机遇。
那些能够积极应对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企业,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电动汽车行业,若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能,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占据更大份额,还能开拓其他海外市场,实现弯道超车;半导体行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将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提升产业的安全性和竞争力;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拓展新兴市场等措施,也能够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