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4-15 09:32
艺术风尚

低碳建筑齐聚世博 中国馆脱颖而出

中国馆在材料的选择上选用了大面积的竹材和木材;环状回廊将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木制建筑。
日本世博会中国馆
彭博



已走过170余年历史的世博会来到了日本大阪。以“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为主题,围绕“健康生活的多种方式”和“可持续社会经济系统”两大核心,共有16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9个国际组织参展,展现各国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探索如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大阪世博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鼓励参展者展示可持续技术、绿色能源解决方案,以及生态系统保护的创新实践,旨在激发全球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世界各国众多设计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木、竹结构等低碳建筑形式来设计展馆,或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施工,或是展览结束后回收利用,均与世博主题遥相呼应。



竹子是一种可再生的低碳环保建筑材料,中国馆在材料的选择上选用了大面积的竹材和木材,不仅呼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还构想了一个绿色生态的未来中国。中国馆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大阪世博会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

展馆以“中华书简”为设计概念,外观取形于中国传统的书简长卷,通过竹子、汉字、书卷三个主要元素,展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人感受到强烈的中国元素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其中,以 “二十四节气” 为主题的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天人合一》成为焦点。

木质建筑在世博会上随处可见。被认为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藤本壮介担任此次世博会总设计师,他素来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互动。这次,他在场馆外围设计了一条周长2000米的环状木结构回廊,环形通至各国家馆。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木制建筑。

环状木结构回廊不仅展现日本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完美融合,更对可持续建筑思想作出生动诠释。这些建筑不仅注重美观,还传达实用理念,要求对环境最小影响。

日本馆也采用了环保且易于拆卸的交叉层压木材(CLT)制作,旨在确保世博会结束后,它们能被重新利用,为日本各地的建筑项目贡献力量。日本馆以“生命之间的循环”为主题,由日建设计、佐藤大和色部義明共同打造。这一设计理念旨在通过展览展示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日本馆的内部空间设计充满创意,通过巧妙布置的展品和自然元素的融入,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让人在参观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韵律。

木材同样被德国馆巧妙利用。德国馆将馆内主题与建筑融合在一起:由木材构成的七个圆形建筑体邀请人们参观,从木制的圆形建筑群中就可以理解其循环性的主题。展馆本身是环境友好型建筑,圆柱结构的中心填充部分也使用了二次回收材料制成,向游客传达出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德国馆以“Wa! Doitsu”(惊叹!德国)为主题,展示循环经济理念。设计致力于实现零废物和最大限度的资源利用,结合自然与人造环境,采用可重复使用材料,体现未来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循环性和可持续性。

瑞士馆的低碳体现在其建筑的建设过程中。瑞士馆展馆由五个球形体块组合而成,嵌入一片绿植景观当中。展览空间的外壳由轻质结构支持的金属箔组成,重量不超过400公斤,只有传统建筑外壳的1%,可以用2-3辆货运车运输。世博会后铝箔还可回收利用并制成其他家具。

乌兹别克斯坦的展馆与瑞士馆类似。展馆的建筑特色鲜明,采用模块化设计,以可重复使用的木质元素构建而成。世博会结束后,这座展馆将被拆除并重建于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工作室、车间或学校等实用场所,继续其存在的价值。

总的来说,大多展馆的整体设计遵循了可持续原则,选用了大量环保材料,如木材、碳纤维、可降解合成金属等,同时施工期间及建筑拆除回收利用等方面也都精益求精,力求低碳构建未来社会。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日本世博会中国馆
2025-04-15 09:32
艺术风尚

低碳建筑齐聚世博 中国馆脱颖而出

中国馆在材料的选择上选用了大面积的竹材和木材;环状回廊将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木制建筑。
彭博



已走过170余年历史的世博会来到了日本大阪。以“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为主题,围绕“健康生活的多种方式”和“可持续社会经济系统”两大核心,共有16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9个国际组织参展,展现各国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探索如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大阪世博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鼓励参展者展示可持续技术、绿色能源解决方案,以及生态系统保护的创新实践,旨在激发全球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世界各国众多设计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木、竹结构等低碳建筑形式来设计展馆,或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施工,或是展览结束后回收利用,均与世博主题遥相呼应。



竹子是一种可再生的低碳环保建筑材料,中国馆在材料的选择上选用了大面积的竹材和木材,不仅呼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还构想了一个绿色生态的未来中国。中国馆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大阪世博会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

展馆以“中华书简”为设计概念,外观取形于中国传统的书简长卷,通过竹子、汉字、书卷三个主要元素,展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人感受到强烈的中国元素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其中,以 “二十四节气” 为主题的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天人合一》成为焦点。

木质建筑在世博会上随处可见。被认为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藤本壮介担任此次世博会总设计师,他素来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互动。这次,他在场馆外围设计了一条周长2000米的环状木结构回廊,环形通至各国家馆。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木制建筑。

环状木结构回廊不仅展现日本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完美融合,更对可持续建筑思想作出生动诠释。这些建筑不仅注重美观,还传达实用理念,要求对环境最小影响。

日本馆也采用了环保且易于拆卸的交叉层压木材(CLT)制作,旨在确保世博会结束后,它们能被重新利用,为日本各地的建筑项目贡献力量。日本馆以“生命之间的循环”为主题,由日建设计、佐藤大和色部義明共同打造。这一设计理念旨在通过展览展示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日本馆的内部空间设计充满创意,通过巧妙布置的展品和自然元素的融入,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让人在参观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韵律。

木材同样被德国馆巧妙利用。德国馆将馆内主题与建筑融合在一起:由木材构成的七个圆形建筑体邀请人们参观,从木制的圆形建筑群中就可以理解其循环性的主题。展馆本身是环境友好型建筑,圆柱结构的中心填充部分也使用了二次回收材料制成,向游客传达出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德国馆以“Wa! Doitsu”(惊叹!德国)为主题,展示循环经济理念。设计致力于实现零废物和最大限度的资源利用,结合自然与人造环境,采用可重复使用材料,体现未来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循环性和可持续性。

瑞士馆的低碳体现在其建筑的建设过程中。瑞士馆展馆由五个球形体块组合而成,嵌入一片绿植景观当中。展览空间的外壳由轻质结构支持的金属箔组成,重量不超过400公斤,只有传统建筑外壳的1%,可以用2-3辆货运车运输。世博会后铝箔还可回收利用并制成其他家具。

乌兹别克斯坦的展馆与瑞士馆类似。展馆的建筑特色鲜明,采用模块化设计,以可重复使用的木质元素构建而成。世博会结束后,这座展馆将被拆除并重建于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工作室、车间或学校等实用场所,继续其存在的价值。

总的来说,大多展馆的整体设计遵循了可持续原则,选用了大量环保材料,如木材、碳纤维、可降解合成金属等,同时施工期间及建筑拆除回收利用等方面也都精益求精,力求低碳构建未来社会。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