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4-15 09:14
商业与经济

市场永不内卷

刘远举:市场的成本容易被看到,于是大家会“理性地”去设计出一个没有浪费的机制。但这反而会带来隐性浪费。越反对内卷,反而会越卷。
疫情之下,中国如何扭转消费下滑?
刘远举



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流行语言中,“内卷”这个词,已经几乎完全替代了“竞争”这个词。

语言即观点。当我们说“市场竞争激烈”,这背后是积极的态度、认为市场竞争能带来创新、财富的观念。但当人们用“内卷”替代“竞争”时,却暗藏对竞争的批判态度——它是内耗的、浪费的、无效的、剥夺人的、损害企业的,最终,是“应该避免的”。

但是,内卷这个词99%都用错了。因为,市场永不内卷。

一、内卷的定义

内卷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的著作《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一书中。再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华人史学家黄宗智,研究中国明清经济以及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时,也使用了这一概念。

“内卷化”指劳动超密集投入,导致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产出不会成比例增长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虽然很累,但工作是无效的。整个市场竞争停留在低层次,而不能转向高层次。

二、内卷,有时是一个误会

技术性地看,有时候,内卷是一个误会。

组织是复杂的,除了组织整体的最终目标之外,还有部门目标、私人目标、辅助性目标、阶段性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各种令人迷惑的组织行为。在一个私人企业中,雇员觉得的内卷,觉得没有意义的工作,很多时候,是个体与组织的不同视角产生的误会。

在一个组织内,不同层级、岗位的人,对一件工作的目的、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员工觉得,PPT只要能向客户传递有效的信息就足够了,但公司却不断要求创新,做出花样。其实,公司的要求,可能有某些作用。

这可能是一种忠诚度测试、压力测试。一个不那么合理的要求,某个员工都积极响应,这会被视为听话、服从的标志。这是公司人事筛选的一种办法。第二,公司给的工资有溢价,溢价不能对应实际产出,就需要对应一个“租值耗散”。第三,PPT向客户传递信息的时候,除了实质性的信息,也需要一些辅助性信息,比如“我们很认真”。

这三个目标,员工和领导的认知是不同的,员工觉得没意义的事,领导可能觉得有意义。

三、从激励相容到租值耗散

内卷这个词是从大公司开始流行的,员工虽然很辛苦的,把时间耗在精美的PPT上,但并未有实际产出,也不能带来职位、收入、技能上的提升。从经济学理论来看,这个现象的实质,是一种由“激励相容”向“租值耗散”转变的过程。

激励相容,指一种制度安排,使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实现集体利益相吻合。租值耗散的概念源于1974年,约拉•巴泽尔的论文《按等候分配的理论》,当一个资源不能以价格来实现分配,其他机制就会取而代之。比如,排队等候就是一种替代价格的机制。不过,排队花费了时间,但却不创造价值。

具体来说,曾经,程序员、产品经理努力工作,达成真实的目标:市场份额、技术创新、公司IPO,大家升职加薪拿期权。这就是激励相容。而如今,时代向上的电梯停顿时,发展减缓,缺乏真实的“业绩、成果”作为标准,来分配更少的“升职加薪”,于是,无效加班、办公室政治、精美而无用的PPT,就成为一种替代机制。这就是租值耗散。

简而言之,内卷化是当财富红利消失,空间急剧收缩,激励相容无法维持,公司仍然惯性式的考核,员工仍惯性式的竞争,为了本该佛系就得到的哪一点点利益,拼命内耗。

四、内卷只是阶段性的

这种内卷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私人企业会有阶段性、局部性的内卷,但不可能持续的、整体性的内卷。

不管PPT是不是有效的,员工只要付出了劳动,长期必然要求一个更高的工资。员工要的工资对应他的劳动,而不会管是否有意义,公司是否亏损,所以,公司必须为无效的内卷劳动付钱。

如果员工觉得无法提出更高的工资,那是因为他已经得到了“无效工作”对应的工资。

对私人企业而言,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提升效率,是其生存竞争的必然。一家公司,如果一直为无效劳动付钱,它迟早会被市场淘汰。那么,公司当然也有动力消除内卷,去审视它为之付钱的工作,是否有效。

批判内卷的人,觉得应该取消无意义的工作,降低工作强度,工资维持不变,相当进一步提升工资溢价。但真实的经营逻辑是:资方缩减无效环节,同时,降低相应的工资成本,比如减薪或裁员。实际也是如此,在声讨内卷之后,公司开始反省无效的PPT,同时降薪、裁员。

作为一个组织,私人企业必然也有官僚、浪费、甩锅背锅、形式主义。但作为市场主体,长期的整体的内卷的公司,效率大大低于同行,一定无法生存。

私人企业是这样,放到整个市场层面,同样不可能长期内卷。市场是高效的,但不等于全程100%高效,市场运行本身也是有成本的,比如价格战。

VCD价格大战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是一种浪费。但它培育了中国电子工业的基础、人才,锻炼了产业链,为WTO后富士康等企业的进入打下了基础。并在今天产生了vivo、oppo乃至拼多多这样的企业。

所以,市场永不内卷。

五,不卷的反而是最卷的

市场的成本、竞争的成本,是显性的,容易被看到,于是,很多会想办法”反内卷“,就会“理性地”去设计出一个没有浪费的机制。但这反而会带来隐性浪费。越反对内卷,反而会越卷。

很多人觉得的“不内卷”,反而是在内卷。

从个体角度看,考了编考了公,压力小了,就摆脱了内卷。但是,在一个无所谓产出、不会破产、不会倒闭的体系中,内卷反而会长期存在。比如中小学教育,就是典型的内卷。它的基础是公共服务而不是市场,教育体系不用为学生的劳动付费,没有破产风险,也不需要追求效率,即便学生的劳动长期存在浪费,这个体系也不会被淘汰。

计划经济的国企中,长期存在内卷。正因为长期为无效劳动付费,中国的计划经济体系才“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引入竞争,引入淘汰机制,本质就是反内卷。

所以,只有市场才能消灭内卷,市场永不内卷。

六、内卷是一种情绪

自然进化是最高效的,但具体到每个动物身上,那就是弱肉强食,非常辛苦。但每一个个体,又是进化的受益者。

市场经济,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整体上,市场效率非常高,今天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就源于此。但打工人不能直接从竞争中得到好处的,却能直接感知到竞争的压力。

他们会抱怨竞争。内卷,不再和效率有关,而是直接指向了竞争、批判竞争。任何竞争都被描述为内卷。而当整个社会用内卷描述竞争的时候,道路的终点,是长期的真正内卷。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疫情之下,中国如何扭转消费下滑?
2025-04-15 09:14
商业与经济

市场永不内卷

刘远举:市场的成本容易被看到,于是大家会“理性地”去设计出一个没有浪费的机制。但这反而会带来隐性浪费。越反对内卷,反而会越卷。
刘远举



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流行语言中,“内卷”这个词,已经几乎完全替代了“竞争”这个词。

语言即观点。当我们说“市场竞争激烈”,这背后是积极的态度、认为市场竞争能带来创新、财富的观念。但当人们用“内卷”替代“竞争”时,却暗藏对竞争的批判态度——它是内耗的、浪费的、无效的、剥夺人的、损害企业的,最终,是“应该避免的”。

但是,内卷这个词99%都用错了。因为,市场永不内卷。

一、内卷的定义

内卷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的著作《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一书中。再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华人史学家黄宗智,研究中国明清经济以及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时,也使用了这一概念。

“内卷化”指劳动超密集投入,导致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产出不会成比例增长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虽然很累,但工作是无效的。整个市场竞争停留在低层次,而不能转向高层次。

二、内卷,有时是一个误会

技术性地看,有时候,内卷是一个误会。

组织是复杂的,除了组织整体的最终目标之外,还有部门目标、私人目标、辅助性目标、阶段性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各种令人迷惑的组织行为。在一个私人企业中,雇员觉得的内卷,觉得没有意义的工作,很多时候,是个体与组织的不同视角产生的误会。

在一个组织内,不同层级、岗位的人,对一件工作的目的、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员工觉得,PPT只要能向客户传递有效的信息就足够了,但公司却不断要求创新,做出花样。其实,公司的要求,可能有某些作用。

这可能是一种忠诚度测试、压力测试。一个不那么合理的要求,某个员工都积极响应,这会被视为听话、服从的标志。这是公司人事筛选的一种办法。第二,公司给的工资有溢价,溢价不能对应实际产出,就需要对应一个“租值耗散”。第三,PPT向客户传递信息的时候,除了实质性的信息,也需要一些辅助性信息,比如“我们很认真”。

这三个目标,员工和领导的认知是不同的,员工觉得没意义的事,领导可能觉得有意义。

三、从激励相容到租值耗散

内卷这个词是从大公司开始流行的,员工虽然很辛苦的,把时间耗在精美的PPT上,但并未有实际产出,也不能带来职位、收入、技能上的提升。从经济学理论来看,这个现象的实质,是一种由“激励相容”向“租值耗散”转变的过程。

激励相容,指一种制度安排,使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实现集体利益相吻合。租值耗散的概念源于1974年,约拉•巴泽尔的论文《按等候分配的理论》,当一个资源不能以价格来实现分配,其他机制就会取而代之。比如,排队等候就是一种替代价格的机制。不过,排队花费了时间,但却不创造价值。

具体来说,曾经,程序员、产品经理努力工作,达成真实的目标:市场份额、技术创新、公司IPO,大家升职加薪拿期权。这就是激励相容。而如今,时代向上的电梯停顿时,发展减缓,缺乏真实的“业绩、成果”作为标准,来分配更少的“升职加薪”,于是,无效加班、办公室政治、精美而无用的PPT,就成为一种替代机制。这就是租值耗散。

简而言之,内卷化是当财富红利消失,空间急剧收缩,激励相容无法维持,公司仍然惯性式的考核,员工仍惯性式的竞争,为了本该佛系就得到的哪一点点利益,拼命内耗。

四、内卷只是阶段性的

这种内卷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私人企业会有阶段性、局部性的内卷,但不可能持续的、整体性的内卷。

不管PPT是不是有效的,员工只要付出了劳动,长期必然要求一个更高的工资。员工要的工资对应他的劳动,而不会管是否有意义,公司是否亏损,所以,公司必须为无效的内卷劳动付钱。

如果员工觉得无法提出更高的工资,那是因为他已经得到了“无效工作”对应的工资。

对私人企业而言,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提升效率,是其生存竞争的必然。一家公司,如果一直为无效劳动付钱,它迟早会被市场淘汰。那么,公司当然也有动力消除内卷,去审视它为之付钱的工作,是否有效。

批判内卷的人,觉得应该取消无意义的工作,降低工作强度,工资维持不变,相当进一步提升工资溢价。但真实的经营逻辑是:资方缩减无效环节,同时,降低相应的工资成本,比如减薪或裁员。实际也是如此,在声讨内卷之后,公司开始反省无效的PPT,同时降薪、裁员。

作为一个组织,私人企业必然也有官僚、浪费、甩锅背锅、形式主义。但作为市场主体,长期的整体的内卷的公司,效率大大低于同行,一定无法生存。

私人企业是这样,放到整个市场层面,同样不可能长期内卷。市场是高效的,但不等于全程100%高效,市场运行本身也是有成本的,比如价格战。

VCD价格大战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是一种浪费。但它培育了中国电子工业的基础、人才,锻炼了产业链,为WTO后富士康等企业的进入打下了基础。并在今天产生了vivo、oppo乃至拼多多这样的企业。

所以,市场永不内卷。

五,不卷的反而是最卷的

市场的成本、竞争的成本,是显性的,容易被看到,于是,很多会想办法”反内卷“,就会“理性地”去设计出一个没有浪费的机制。但这反而会带来隐性浪费。越反对内卷,反而会越卷。

很多人觉得的“不内卷”,反而是在内卷。

从个体角度看,考了编考了公,压力小了,就摆脱了内卷。但是,在一个无所谓产出、不会破产、不会倒闭的体系中,内卷反而会长期存在。比如中小学教育,就是典型的内卷。它的基础是公共服务而不是市场,教育体系不用为学生的劳动付费,没有破产风险,也不需要追求效率,即便学生的劳动长期存在浪费,这个体系也不会被淘汰。

计划经济的国企中,长期存在内卷。正因为长期为无效劳动付费,中国的计划经济体系才“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引入竞争,引入淘汰机制,本质就是反内卷。

所以,只有市场才能消灭内卷,市场永不内卷。

六、内卷是一种情绪

自然进化是最高效的,但具体到每个动物身上,那就是弱肉强食,非常辛苦。但每一个个体,又是进化的受益者。

市场经济,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整体上,市场效率非常高,今天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就源于此。但打工人不能直接从竞争中得到好处的,却能直接感知到竞争的压力。

他们会抱怨竞争。内卷,不再和效率有关,而是直接指向了竞争、批判竞争。任何竞争都被描述为内卷。而当整个社会用内卷描述竞争的时候,道路的终点,是长期的真正内卷。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