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4-14 20:38
社会与生活

我在县城,践行女性主义

她像海绵一样充分浸入当地生活,也在以一己之力输出她所坚持的价值观。
职场女性一个普通上班族的不租房计划
康提



「95年的撰稿人康提,曾在珠三角求学、深圳工作,也曾携两万元“巨款”穷游世界。如今因为婚姻落脚中部小城,育有一对双胞胎,在下属县城最豪华的酒店工作,担任品牌宣传。她像海绵一样充分浸入当地生活,也在以一己之力输出她所坚持的价值观。
 
去年以来,康提以“县城贵妇”调侃自居,在每日人物带来县城生活、工作、消费的系列观察,上篇《坐高铁跑腿,我给“县城贵妇”送北京高档货》里,她从县城视角给我们带来北京跑腿小哥连接两地的众生相。

在这篇文章里,她将讲述,在80%女员工为主的酒店里,她是如何带动女同事践行女性主义的。啼笑皆非的交锋中,没读过大学的酒店员工开始和她讨论“主体性”;而她最终发现,只要真心实意,无需深奥理论武装,没有性别宣言,一句“都是女人”、“都是当妈的”,女性们就能凝成一体,相互体谅。」

 
少数派和刺儿头
 
从大城市回来后,我成了小县城的女性主义少数派,仗着出过几天远门,看过几本书,动不动拽大词儿给他们一点点震撼,也曾义正辞严对性别歧视进行反抗。老公感叹我天天战斗,像个大刺儿头,还想蚍蜉撼大树。
 
县城的性别秩序像空气一样自然,以至于它的“毒性”常常被稀释,大众习以为常。职场上,在80%女员工为主的酒店里,人事冲突被领导大手一挥总结成“女人太多”;下班后,报个班锻炼形体,被老师教导"女人不柔,家财不旺";生活里朋友聚会,都是男人为中心的友谊,老婆孩子是点缀……我不服。
 
这不,大领导又开始念叨了。
 
每次开会的车轱辘话我们都能倒背如流,先是纵向对比酒店开业到现在,一年了还没实现收支平衡,天天让集团接济简直奇耻大辱;又横向对比,让我们出去打听打听,全县乃至全市有哪家公司能每个月10号准点开工资还缴五险。

下面的人给他专业分析,咱们当地人均工资就2200元,餐饮好不容易才积攒点人气,怕是涨菜价伤客,不敢轻易调整。“那就安排服务员告诉顾客,咱们用的什么盘子,什么餐巾纸,又送打火机又送牙线还有免费小吃,这些钱不应该从菜里挣回来吗?就像找对象一样,谁不想娶年轻漂亮的,年轻漂亮的能白跟你? ”
 
呵,这次把我们比作一盘菜了。上次工程总监找他处理鼓风机噪音问题,他问还能有什么办法阻止居民投诉。总监出主意要不咱们把他家买了吧,房价我打听了30多万元,永绝后患。大领导一听跳了起来,30万?!每个月咱能不能卖得了30万?他愤愤道:“怎么开酒店和找老婆一样,看着正正常常的,一娶回家三天两头有毛病就要瞧医院花钱。”我和另一个女同事忍不住对他翻了白眼。
 
我生活的小县城位于中部省份的偏远河谷,这里交通封闭,经济落后,社会文化还被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笼罩着。我们大领导70后,出身草莽,说话也粗粗拉拉。去年领秋季工装,他和在场女同事开玩笑,咱们除了胸罩不发,一年四季啥也是两套,我都想成为你们女同志了哈哈。听得人事大姐脸都红了。
 
回到老家后,我有好几次被这种“有毒”的男子气概“创飞”的经历。
 
记得有一次,老公带我去和他初中同学吃饭,那男生故作酷酷的样子问他:嘿,你马子多大了?听得我脚趾扣地、尴尬十足。那男生没上过大学,当过几年兵,沉浸在《古惑仔》的江湖兄弟情里,说出这话不足为奇。听到对方把我“客体化”,我温和反驳他:我不是他“马子”,我是我自己。老公事后还说我太认真,一点小事儿就升堂断案。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有一些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入乡随俗”毫无性别平等意识。我的一位朋友是211研究生,入职本地垄断央企,年终奖能拿十几万元,是好些人两三年的工资。这样优秀的姐姐,在朋友聚会时夸张地开玩笑捧老公:他是我们家的天大王,人家一瞪眼,吓得我都得跪下来;他一说话,我都赶紧求饶,生怕人家打我。
 
大家哄笑问究竟,他老公红光满面乐不可支,聚会氛围达到了高潮……

 
县城男女生存实录
 
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是我们这里绝大多数家庭的性别契约。本地生活中“看不见的女性”随处可见,比如这儿的方言“孩子”特指男孩,你家有几个孩子也是问有几个男孩;除夕清明七月半,上坟从来不让女人去;婚丧嫁娶等大事儿商讨,也不见女人参与决策……
 
甚至在本地女性社交圈中,还有些教你如何讨好老公的魅力训练营、性商闺蜜趴广为流行。我抱着猎奇的心态参加过两次,会员们竟都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女性。听着老师讲男人为天,女人为地;女人要以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刚;九紫离火运,绽放坤道力量……姐姐们认真做着笔记。还有个和我婆婆差不多大的老姐姐,学习一会儿老年机就响起高昂的歌声,她半天翻不开盖引发了大家的注目,看得我十分迷幻:都快绝经了还得这么努力吗。
 
那职场女性会好一点吗,未必。
 
我上份工作,给工厂宣传需要找人拍抖音,让一位同事出镜。她竟然要打电话问父母,拒绝我的理由是觉得太“抛头露面”了,彼时我刚从深圳回来,见这么古早的词汇从20多岁的小姑娘嘴里说出来大吃一惊。可想而知,在这种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下,女性能有份工作,会开车,不朝人伸手就已经相当“独立”。
 
我所在的酒店,从业者大多来自周边,文化程度不高,早早进入社会,性别观念难免有些保守、固化。
 
比如我们前厅副理Mark是南方人,高高瘦瘦长得也帅,身上穿戴都是名牌,得知他30了还单身后很多人给张罗说媒。这也是我们县城职场的重要特性,非常关注个人生活,一问没对象能立马找到同公司、同集团以及自家瓜蔓子亲戚里的合适选手进行速配。匹配了几轮Mark都不情愿,后来有传闻说他是“盖”,同性恋。我纠正读音说那是“gay”后收获了他们对文化人的赞美。
 
能想象得到,民风如此淳朴的地方出了个另类,他自然成了人们讨论的话题。每次一走过都伴随着悉悉索索的议论声,他的领导又是个大大咧咧的豪迈女性,一走过就和他勾肩搭背,还要十指相扣做好姐妹,搞得他头疼不已。
 
男性如此,女性也无意识参与其间。浸润在固化的性别环境中,女性也不自觉迎合男性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并以此审判自己和其他女性,以获得认可。
 
在酒店,各种关于女性的八卦连绵不绝,我来之后听过有人“蛐蛐”其他销售,找大客充卡都直接来两份,一份进公司,一份进自己手机,代价嘛“懂的都懂”;还有人说自己是受不了前东家潜规则才跳槽的,“要往上走,都得和男领导睡”,言下之意,那家酒店没一个“干净人”了……这些真假参半的流言起初我信以为真,同仇敌忾,听多了也就过耳不闻了。
 
对领导来说可就难了。在我们这一方天地里,数百号员工自成江湖,江湖里天天暗流涌动。餐饮、销售、客房、洗浴等营业部门相互关联相互牵扯,一遇上大节假日承接不住时,内战就爆发了,鸡飞狗跳,个个跑去领导办公室一对一诉苦。领导被扰得头昏脑涨,思来想去找到了祸根: “就是女的太多了!赶紧招个男经理。”——他全然忽略了我们唯一的男经理年初醉驾被抓成了“法制咖”,现在还在蹲大牢呢。
 
面对如此坚若磐石的老思维,我自然不能硬碰硬,只能管好自己,在能说得上话的地方尽可能知行合一,夹缝中求理想。

 
全女部门
 
我们部门是全公司唯一一个全女部门。我直接和间接所管理的同事有7人,她们中年纪最大的35岁,最小的2004年出生,刚毕业。大家婚恋形态不一,学历背景各异。有和我一样从大城市回来,年逾三十只为成家的;也有早早结婚,终日沉溺在家务琐事中分身乏术的;还有刚刚恋爱每天扣手机的;以及从未恋爱“母胎单身”的。
 
我们的相处其乐融融,家都住在附近村上,骑电动车即到,各家什么情况彼此也都门儿清,办公室里卫生巾、卫生纸、零食都共享,群里除了工作还夹杂着各种网上的八卦热点,话题百无禁忌,员工稳定性很高,暂无一人离职。
 
面试时我就强调,咱们是女性友好部门。至于友好到什么程度,她们没概念,我也不知道怎么践行。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才领悟也不必强调男女,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待大家,在权力范围内给人最大的便利,这已经是及格线以上了。
 
玲子姐是老员工,早我三年就在集团工作,调入酒店后一直没领导。得知新部长比她还小好几岁,她隔天就申请了辞职,推脱家中有事。我以为她是自尊心受挫,怕以后日子不好过,赶紧表态:我来了不是来管你的,是帮你分担工作的。你不想做的事儿、你不好意思说的话我帮你说,我们就两个人,不分大小,私下你就是我姐姐。
 
被我的坦诚打动,她也和我说了实话,家里真有事儿,孩子6岁,发育迟缓,马上要上一年级了还说不全话。怕孩子上学受欺负,她想辞职带孩子上康复班。我问她家里经济条件如何,她回答老公好几个月发不出钱来,自己挣的工资还不够康复训练的学费。
 
我说那就更不能辞职了,不行你就在家上班,只要工作完成了就好,领导那边我去沟通。一旦没有了工作,过几年你想出来就更难了。她很感谢我的考虑,开始掏心掏肺介绍公司里的大事小情,偷偷讲些骨灰级八卦,从此我们心贴心成了职场好搭子。
 
其他人也一样,我立场坚定地向大家表过态,“咱们都是打工人,要团结起来”“就挣3000块钱而已,不要为这点钱消耗情绪”。每天六点下班,我带头第一个走。餐饮一上新套餐,我自费请大家先体验。她们有什么动态,打探到公司什么“瓜”也第一时间和我分享,彼此亲密无间。
 
女性相处就这样,说简单也简单。只要感觉到你是真心为她好,她工作起来就会很卖命。这也为我更好地践行女性主义创造了良好环境。
 
 
践行女性主义
 
到底该怎么践行女性主义,我也有过失败的尝试。
 
自从我们有了单独办公室,我就陆续从家带过来好多书,有不少是性别平权和女性主义的入门读物、经典读物,比如上野千鹤子的《厌女》、波伏娃的《第二性》、前两年大热的《看不见的女性》,还有给有儿子的同事推荐的法国记者奥蕾莉亚的《当我生的是男孩》。大家还以为带书来是新规矩,也自发带来了各自的读物,一个信教的同事还带了两本《圣经》。结果一进门我们就扯闲天,没一个人看书。最后,一堆书沦落成了我们拍摄的背景板。
 
理论植入够呛,就只能靠点滴日常来渗透。有人吐槽副总,脱口而出“跟个女的一样”,我会纠正她这就是在说你我,不能这么讲;有小姑娘去客房支援撤布草,回来说男领导一进来她正从床缝里扯出避孕套,羞得她满脸通红。我也开解这是正当工作,无需狼狈,主动谈论性也无需羞耻。
 
我的想法也不都对,有时候,她们是我的老师。我生性不爱打扮,自我说服又不是面客岗,天天穿着冲锋衣顶着大油脸来上班。她们赠我彩妆小样我也摆手拒绝:全单位没有一个值得我化妆的人,用不上。有人就提醒我:姐,你天天说女生要有主体性。咱们化妆不是取悦别人,是让自己开心,你每天打扮得美美的,你不想多来几张自拍吗?我想了想,好像确实是。第二天化妆来上班了。
 
我们也会有观念上的交锋和错位。
 
她们得知我自己买房买车后,纷纷称赞我“好独立”“好男人”“好要强”。但听闻我咬着牙也要在婆家面前撑场面,主动分担了一个阿姨费用、只为争得家庭话语权时又大骂我糊涂。一个姐姐站起来赶紧劝告妹妹们千万别学我,没苦硬吃。“花男人的钱就不是独立女性了吗? 自己不能攒下吗?”我解释公婆已经出太多了,我真的很不好意思,花在孩子身上也算尽了母亲的责任。一个妹妹替我打抱不平:“姐,咱白给他生两个孩子呢?”“就是,要不咱分一个冠姓权”。你一句她一句,把我说得一愣一愣的。
 
大部分讨论都在聊天八卦的轻松氛围中进行。偶尔我们也就一些严肃话题展开争论。比如玲子姐给我们透露,有位餐饮新同事其实是老同事了。她(酒店)筹备期来了不到两个月就怀孕了,公司想辞退她又怕吃官司,只好承诺她先停薪留职,这个岗位一直不招人,等她生完孩子后再回来。她也真地遵守承诺,生完孩子后立刻回来上班了。
 
“娜娜做得可真不地道,把我们以后的路都走窄了。”办公室里大部分人都这么认为,我也刷到过很多类似的帖子,评论区高度一致,认为女性入职后很快怀孕“不地道”。
 
我说这本身就是结构性困境,系统的问题,不应该怪到个体头上。孩子是社会的资产,育儿假、产假、哺乳假,各种津贴本来就是社会应该承担的,如今转嫁到企业和个人身上,大家都是共同承担者。《劳动法》又没规定上班不能怀孕,人家也没做错,轮到自己头上也不一定比娜娜做得好呢。公司既然也接受了,我们就不要相互责怪,底层互害。
 
她们并不认同,反驳我改变世界堪比登天,管好自己只需基本道德。为此我们激烈讨论了半个小时,最后也没达成一致。好在她们知道我不是为自己说话,所以争论也停在事情本身,没有蔓延到个人情绪上。这也是我觉得我们相处以来最大的进步。
 
 
我的成长之路
 
回望自己的成长之路,很难说是哪一刻突然变成女性主义者的。坦白来说,出身农村的我周围都是父权制的坚硬土壤,根本没有空间滋生自我意识。
 
我爷爷是非常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他去世之后我才知道奶奶是他第二任老婆,第一个被他打跑了。相对我们,他不喜欢我表弟,觉得那是别人家的孙子;相对堂哥堂弟们,他又不喜欢我,我有一天是“出嫁之人”。
 
我爸在他的影响之下也是老古董,对我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期待是在省会念大学,最远嫁到隔壁村,老了生病能照顾他。他没事儿就摊在沙发上大声公放抖音,吵得我们不得安宁。看他账号0作品,给别人点了6万多个赞,24小时高强度冲浪。赞的要么是乡村小段子,要么是国家大事。里面老婆低眉顺眼端茶倒水,他嘿嘿一笑,自我满足。
 
我不太喜欢我的成长环境,一心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考大学考到了距家2000公里外的珠三角。上大学时我还很不开窍。那会儿流行过3.7女生节,上千亩的校园里挂满了来自各个年级各个社团男生的祝福横幅,写得幽默有创意,脑洞大开,比如什么“就这样被你征服,从此变成三只蠢猪”“放手去爱吧,我永远是女神的坚强备胎”“我妈说了要娶就娶普宁雅姿娘”(潮汕是很重男轻女的地方,普宁又是潮汕最“封建”的地方,雅姿娘,当地人指漂亮的女人)。
 
第一次脱离高三高压环境的我,没有体会到这些表面的祝福背后是把女生当做客体的“第二性”。对她们的称赞也仅仅是通过性魅力才能肯定女性的社会价值。
 
第二年时,有人挂得更大胆了,说什么“苍井空是世界的,你们才是我们的”“春风十里,不如睡你”,明显具有性骚扰意味,很多女生开始不满,给大V私信投稿,当时还引发了官媒点评,吓得学校一夜之间撤下了所有横幅,以后再也没搞过女生节活动。
 
那时的我第一反应竟然是遗憾,遗憾以后再也见不到这么多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的标语,全然不知这些特色都是在贬低自己。我真正能独立思考、想为女性说话、创造友好环境也是进了社会以后的事儿。职场接触的人给我带来直接影响。
 
上班后,我前两份工作的上司都是女性,一个女经理,一个女编辑。以前总听人说女领导是洪水猛兽,待见男下属,看同性怎么都不顺眼。我战战兢兢上班,她们却给我各种照拂。两人都是高学历,高眼界,一放假天南海北到处玩儿。她们告诉我女生要以事业为重,告诉我深圳的残酷,一定要不停学习、不停成长才有机会留下来。
 
尤其是我的第二任领导,办公室书架上全是书,她每周再忙都雷打不动看两本,她觉得好的会当成任务布置给我,让我以最快速了解这个行业。跟了她大半年,我对地产的理解突飞猛进。她的名言是女性要自立,推文里总鼓励女孩子们要买自己的房子。还说女人躺在写自己名字的房里,连痛经都觉得爽。最后我离开深圳时她很遗憾,请我吃饭也给我鼓励,得知我在省会终于买了自己的房子,她哈哈大笑替我开心。
 
后来我辞职去环球旅行,一路上也认识非常多独自在路上玩儿的勇敢女性。有人40多了没结婚,去过7次南极;有人骑摩托车要穿越非洲;还有人和我一样受不了一成不变的生活,“工作一年,玩儿半载”,浪遍地球。
 
她们一点也不精致,甚至可以说是粗糙,背着大背包住青年旅社,出门席地而坐,合照被人摸屁股敢举着自拍杆追好几条街暴打偷袭者。我们一起玩,想笑就笑得很大声,完全不顾形象。她们不在主流价值观的规训里生活,用行动践行着“人生是旷野”。自在、勇敢、生命力都是我接触她们后才体会到的魅力。如今还有不少驴友在路上玩儿,有些已经成了大网红,我发自内心替她们开心。
 
回来小城市,尤其是生了孩子之后,我能汲取的营养有限,只能从电影、书籍、播客、访谈节目中追求内在成长。我很喜欢邵艺辉导演《好东西》里的铁梅,她做着我梦想的工作,调查记者,面对离异、转业、独自带娃等现实老大难、人生转折点,没一蹶不振苦大仇深,总是那么强大,轻盈,豁达,让我觉得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离婚没什么大不了,没工作没什么大不了,找个小年轻满足一下生理需求也没什么大不了。
 
有时候和老公吵架,怒上心头觉得日子过不下去时,铁梅和小叶的生活状态让我也不再害怕离婚,说不定事业还能有第二春。每当我这么畅想未来时,前同事、好搭子慧慧就会打断我,“瞎说什么呢,都有孩子了总想些有的没的”。慧慧是贤妻典范,老公在她孕早期赶上涉黑严打被捕入狱,全家人劝她打掉孩子离婚,她竟执意把孩子生了下来,且苦等了三年。坐月子期间她情绪波动,天天哭,眼睛差点哭瞎。现在成了迎风泪,一辈子养不好。
 
她生活最困难时,为了10块钱1小时的直播奖励月月满勤。我帮助她拍过短视频,做过探店,请她吃一顿海底捞她就会感动哭。等到她老公回来她有了二胎。她有两个儿子,我也有两个。我们是小红书上别人口中幸福感最低的“四等人家”,对彼此的处境也更能感同身受一点。
 
刚生完孩子时我脸部受伤,两个孩子耳朵过不了听力关,一个小孩还便血进医院住了10天。当时我父母在外地,老公在国外,独自住月子中心的我感觉天塌了,激素影响我情绪低迷带点产后抑郁。是她隔三差五就过来看我,开导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没念过大学,不知道波伏娃,也没读过上野千鹤子,从没见她说过什么高级词汇,却陪伴我度过了精神低谷,她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很朴实的:都是女人,都不容易。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职场女性一个普通上班族的不租房计划
2025-04-14 20:38
社会与生活

我在县城,践行女性主义

她像海绵一样充分浸入当地生活,也在以一己之力输出她所坚持的价值观。
康提



「95年的撰稿人康提,曾在珠三角求学、深圳工作,也曾携两万元“巨款”穷游世界。如今因为婚姻落脚中部小城,育有一对双胞胎,在下属县城最豪华的酒店工作,担任品牌宣传。她像海绵一样充分浸入当地生活,也在以一己之力输出她所坚持的价值观。
 
去年以来,康提以“县城贵妇”调侃自居,在每日人物带来县城生活、工作、消费的系列观察,上篇《坐高铁跑腿,我给“县城贵妇”送北京高档货》里,她从县城视角给我们带来北京跑腿小哥连接两地的众生相。

在这篇文章里,她将讲述,在80%女员工为主的酒店里,她是如何带动女同事践行女性主义的。啼笑皆非的交锋中,没读过大学的酒店员工开始和她讨论“主体性”;而她最终发现,只要真心实意,无需深奥理论武装,没有性别宣言,一句“都是女人”、“都是当妈的”,女性们就能凝成一体,相互体谅。」

 
少数派和刺儿头
 
从大城市回来后,我成了小县城的女性主义少数派,仗着出过几天远门,看过几本书,动不动拽大词儿给他们一点点震撼,也曾义正辞严对性别歧视进行反抗。老公感叹我天天战斗,像个大刺儿头,还想蚍蜉撼大树。
 
县城的性别秩序像空气一样自然,以至于它的“毒性”常常被稀释,大众习以为常。职场上,在80%女员工为主的酒店里,人事冲突被领导大手一挥总结成“女人太多”;下班后,报个班锻炼形体,被老师教导"女人不柔,家财不旺";生活里朋友聚会,都是男人为中心的友谊,老婆孩子是点缀……我不服。
 
这不,大领导又开始念叨了。
 
每次开会的车轱辘话我们都能倒背如流,先是纵向对比酒店开业到现在,一年了还没实现收支平衡,天天让集团接济简直奇耻大辱;又横向对比,让我们出去打听打听,全县乃至全市有哪家公司能每个月10号准点开工资还缴五险。

下面的人给他专业分析,咱们当地人均工资就2200元,餐饮好不容易才积攒点人气,怕是涨菜价伤客,不敢轻易调整。“那就安排服务员告诉顾客,咱们用的什么盘子,什么餐巾纸,又送打火机又送牙线还有免费小吃,这些钱不应该从菜里挣回来吗?就像找对象一样,谁不想娶年轻漂亮的,年轻漂亮的能白跟你? ”
 
呵,这次把我们比作一盘菜了。上次工程总监找他处理鼓风机噪音问题,他问还能有什么办法阻止居民投诉。总监出主意要不咱们把他家买了吧,房价我打听了30多万元,永绝后患。大领导一听跳了起来,30万?!每个月咱能不能卖得了30万?他愤愤道:“怎么开酒店和找老婆一样,看着正正常常的,一娶回家三天两头有毛病就要瞧医院花钱。”我和另一个女同事忍不住对他翻了白眼。
 
我生活的小县城位于中部省份的偏远河谷,这里交通封闭,经济落后,社会文化还被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笼罩着。我们大领导70后,出身草莽,说话也粗粗拉拉。去年领秋季工装,他和在场女同事开玩笑,咱们除了胸罩不发,一年四季啥也是两套,我都想成为你们女同志了哈哈。听得人事大姐脸都红了。
 
回到老家后,我有好几次被这种“有毒”的男子气概“创飞”的经历。
 
记得有一次,老公带我去和他初中同学吃饭,那男生故作酷酷的样子问他:嘿,你马子多大了?听得我脚趾扣地、尴尬十足。那男生没上过大学,当过几年兵,沉浸在《古惑仔》的江湖兄弟情里,说出这话不足为奇。听到对方把我“客体化”,我温和反驳他:我不是他“马子”,我是我自己。老公事后还说我太认真,一点小事儿就升堂断案。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有一些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入乡随俗”毫无性别平等意识。我的一位朋友是211研究生,入职本地垄断央企,年终奖能拿十几万元,是好些人两三年的工资。这样优秀的姐姐,在朋友聚会时夸张地开玩笑捧老公:他是我们家的天大王,人家一瞪眼,吓得我都得跪下来;他一说话,我都赶紧求饶,生怕人家打我。
 
大家哄笑问究竟,他老公红光满面乐不可支,聚会氛围达到了高潮……

 
县城男女生存实录
 
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是我们这里绝大多数家庭的性别契约。本地生活中“看不见的女性”随处可见,比如这儿的方言“孩子”特指男孩,你家有几个孩子也是问有几个男孩;除夕清明七月半,上坟从来不让女人去;婚丧嫁娶等大事儿商讨,也不见女人参与决策……
 
甚至在本地女性社交圈中,还有些教你如何讨好老公的魅力训练营、性商闺蜜趴广为流行。我抱着猎奇的心态参加过两次,会员们竟都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女性。听着老师讲男人为天,女人为地;女人要以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刚;九紫离火运,绽放坤道力量……姐姐们认真做着笔记。还有个和我婆婆差不多大的老姐姐,学习一会儿老年机就响起高昂的歌声,她半天翻不开盖引发了大家的注目,看得我十分迷幻:都快绝经了还得这么努力吗。
 
那职场女性会好一点吗,未必。
 
我上份工作,给工厂宣传需要找人拍抖音,让一位同事出镜。她竟然要打电话问父母,拒绝我的理由是觉得太“抛头露面”了,彼时我刚从深圳回来,见这么古早的词汇从20多岁的小姑娘嘴里说出来大吃一惊。可想而知,在这种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下,女性能有份工作,会开车,不朝人伸手就已经相当“独立”。
 
我所在的酒店,从业者大多来自周边,文化程度不高,早早进入社会,性别观念难免有些保守、固化。
 
比如我们前厅副理Mark是南方人,高高瘦瘦长得也帅,身上穿戴都是名牌,得知他30了还单身后很多人给张罗说媒。这也是我们县城职场的重要特性,非常关注个人生活,一问没对象能立马找到同公司、同集团以及自家瓜蔓子亲戚里的合适选手进行速配。匹配了几轮Mark都不情愿,后来有传闻说他是“盖”,同性恋。我纠正读音说那是“gay”后收获了他们对文化人的赞美。
 
能想象得到,民风如此淳朴的地方出了个另类,他自然成了人们讨论的话题。每次一走过都伴随着悉悉索索的议论声,他的领导又是个大大咧咧的豪迈女性,一走过就和他勾肩搭背,还要十指相扣做好姐妹,搞得他头疼不已。
 
男性如此,女性也无意识参与其间。浸润在固化的性别环境中,女性也不自觉迎合男性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并以此审判自己和其他女性,以获得认可。
 
在酒店,各种关于女性的八卦连绵不绝,我来之后听过有人“蛐蛐”其他销售,找大客充卡都直接来两份,一份进公司,一份进自己手机,代价嘛“懂的都懂”;还有人说自己是受不了前东家潜规则才跳槽的,“要往上走,都得和男领导睡”,言下之意,那家酒店没一个“干净人”了……这些真假参半的流言起初我信以为真,同仇敌忾,听多了也就过耳不闻了。
 
对领导来说可就难了。在我们这一方天地里,数百号员工自成江湖,江湖里天天暗流涌动。餐饮、销售、客房、洗浴等营业部门相互关联相互牵扯,一遇上大节假日承接不住时,内战就爆发了,鸡飞狗跳,个个跑去领导办公室一对一诉苦。领导被扰得头昏脑涨,思来想去找到了祸根: “就是女的太多了!赶紧招个男经理。”——他全然忽略了我们唯一的男经理年初醉驾被抓成了“法制咖”,现在还在蹲大牢呢。
 
面对如此坚若磐石的老思维,我自然不能硬碰硬,只能管好自己,在能说得上话的地方尽可能知行合一,夹缝中求理想。

 
全女部门
 
我们部门是全公司唯一一个全女部门。我直接和间接所管理的同事有7人,她们中年纪最大的35岁,最小的2004年出生,刚毕业。大家婚恋形态不一,学历背景各异。有和我一样从大城市回来,年逾三十只为成家的;也有早早结婚,终日沉溺在家务琐事中分身乏术的;还有刚刚恋爱每天扣手机的;以及从未恋爱“母胎单身”的。
 
我们的相处其乐融融,家都住在附近村上,骑电动车即到,各家什么情况彼此也都门儿清,办公室里卫生巾、卫生纸、零食都共享,群里除了工作还夹杂着各种网上的八卦热点,话题百无禁忌,员工稳定性很高,暂无一人离职。
 
面试时我就强调,咱们是女性友好部门。至于友好到什么程度,她们没概念,我也不知道怎么践行。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才领悟也不必强调男女,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待大家,在权力范围内给人最大的便利,这已经是及格线以上了。
 
玲子姐是老员工,早我三年就在集团工作,调入酒店后一直没领导。得知新部长比她还小好几岁,她隔天就申请了辞职,推脱家中有事。我以为她是自尊心受挫,怕以后日子不好过,赶紧表态:我来了不是来管你的,是帮你分担工作的。你不想做的事儿、你不好意思说的话我帮你说,我们就两个人,不分大小,私下你就是我姐姐。
 
被我的坦诚打动,她也和我说了实话,家里真有事儿,孩子6岁,发育迟缓,马上要上一年级了还说不全话。怕孩子上学受欺负,她想辞职带孩子上康复班。我问她家里经济条件如何,她回答老公好几个月发不出钱来,自己挣的工资还不够康复训练的学费。
 
我说那就更不能辞职了,不行你就在家上班,只要工作完成了就好,领导那边我去沟通。一旦没有了工作,过几年你想出来就更难了。她很感谢我的考虑,开始掏心掏肺介绍公司里的大事小情,偷偷讲些骨灰级八卦,从此我们心贴心成了职场好搭子。
 
其他人也一样,我立场坚定地向大家表过态,“咱们都是打工人,要团结起来”“就挣3000块钱而已,不要为这点钱消耗情绪”。每天六点下班,我带头第一个走。餐饮一上新套餐,我自费请大家先体验。她们有什么动态,打探到公司什么“瓜”也第一时间和我分享,彼此亲密无间。
 
女性相处就这样,说简单也简单。只要感觉到你是真心为她好,她工作起来就会很卖命。这也为我更好地践行女性主义创造了良好环境。
 
 
践行女性主义
 
到底该怎么践行女性主义,我也有过失败的尝试。
 
自从我们有了单独办公室,我就陆续从家带过来好多书,有不少是性别平权和女性主义的入门读物、经典读物,比如上野千鹤子的《厌女》、波伏娃的《第二性》、前两年大热的《看不见的女性》,还有给有儿子的同事推荐的法国记者奥蕾莉亚的《当我生的是男孩》。大家还以为带书来是新规矩,也自发带来了各自的读物,一个信教的同事还带了两本《圣经》。结果一进门我们就扯闲天,没一个人看书。最后,一堆书沦落成了我们拍摄的背景板。
 
理论植入够呛,就只能靠点滴日常来渗透。有人吐槽副总,脱口而出“跟个女的一样”,我会纠正她这就是在说你我,不能这么讲;有小姑娘去客房支援撤布草,回来说男领导一进来她正从床缝里扯出避孕套,羞得她满脸通红。我也开解这是正当工作,无需狼狈,主动谈论性也无需羞耻。
 
我的想法也不都对,有时候,她们是我的老师。我生性不爱打扮,自我说服又不是面客岗,天天穿着冲锋衣顶着大油脸来上班。她们赠我彩妆小样我也摆手拒绝:全单位没有一个值得我化妆的人,用不上。有人就提醒我:姐,你天天说女生要有主体性。咱们化妆不是取悦别人,是让自己开心,你每天打扮得美美的,你不想多来几张自拍吗?我想了想,好像确实是。第二天化妆来上班了。
 
我们也会有观念上的交锋和错位。
 
她们得知我自己买房买车后,纷纷称赞我“好独立”“好男人”“好要强”。但听闻我咬着牙也要在婆家面前撑场面,主动分担了一个阿姨费用、只为争得家庭话语权时又大骂我糊涂。一个姐姐站起来赶紧劝告妹妹们千万别学我,没苦硬吃。“花男人的钱就不是独立女性了吗? 自己不能攒下吗?”我解释公婆已经出太多了,我真的很不好意思,花在孩子身上也算尽了母亲的责任。一个妹妹替我打抱不平:“姐,咱白给他生两个孩子呢?”“就是,要不咱分一个冠姓权”。你一句她一句,把我说得一愣一愣的。
 
大部分讨论都在聊天八卦的轻松氛围中进行。偶尔我们也就一些严肃话题展开争论。比如玲子姐给我们透露,有位餐饮新同事其实是老同事了。她(酒店)筹备期来了不到两个月就怀孕了,公司想辞退她又怕吃官司,只好承诺她先停薪留职,这个岗位一直不招人,等她生完孩子后再回来。她也真地遵守承诺,生完孩子后立刻回来上班了。
 
“娜娜做得可真不地道,把我们以后的路都走窄了。”办公室里大部分人都这么认为,我也刷到过很多类似的帖子,评论区高度一致,认为女性入职后很快怀孕“不地道”。
 
我说这本身就是结构性困境,系统的问题,不应该怪到个体头上。孩子是社会的资产,育儿假、产假、哺乳假,各种津贴本来就是社会应该承担的,如今转嫁到企业和个人身上,大家都是共同承担者。《劳动法》又没规定上班不能怀孕,人家也没做错,轮到自己头上也不一定比娜娜做得好呢。公司既然也接受了,我们就不要相互责怪,底层互害。
 
她们并不认同,反驳我改变世界堪比登天,管好自己只需基本道德。为此我们激烈讨论了半个小时,最后也没达成一致。好在她们知道我不是为自己说话,所以争论也停在事情本身,没有蔓延到个人情绪上。这也是我觉得我们相处以来最大的进步。
 
 
我的成长之路
 
回望自己的成长之路,很难说是哪一刻突然变成女性主义者的。坦白来说,出身农村的我周围都是父权制的坚硬土壤,根本没有空间滋生自我意识。
 
我爷爷是非常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他去世之后我才知道奶奶是他第二任老婆,第一个被他打跑了。相对我们,他不喜欢我表弟,觉得那是别人家的孙子;相对堂哥堂弟们,他又不喜欢我,我有一天是“出嫁之人”。
 
我爸在他的影响之下也是老古董,对我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期待是在省会念大学,最远嫁到隔壁村,老了生病能照顾他。他没事儿就摊在沙发上大声公放抖音,吵得我们不得安宁。看他账号0作品,给别人点了6万多个赞,24小时高强度冲浪。赞的要么是乡村小段子,要么是国家大事。里面老婆低眉顺眼端茶倒水,他嘿嘿一笑,自我满足。
 
我不太喜欢我的成长环境,一心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考大学考到了距家2000公里外的珠三角。上大学时我还很不开窍。那会儿流行过3.7女生节,上千亩的校园里挂满了来自各个年级各个社团男生的祝福横幅,写得幽默有创意,脑洞大开,比如什么“就这样被你征服,从此变成三只蠢猪”“放手去爱吧,我永远是女神的坚强备胎”“我妈说了要娶就娶普宁雅姿娘”(潮汕是很重男轻女的地方,普宁又是潮汕最“封建”的地方,雅姿娘,当地人指漂亮的女人)。
 
第一次脱离高三高压环境的我,没有体会到这些表面的祝福背后是把女生当做客体的“第二性”。对她们的称赞也仅仅是通过性魅力才能肯定女性的社会价值。
 
第二年时,有人挂得更大胆了,说什么“苍井空是世界的,你们才是我们的”“春风十里,不如睡你”,明显具有性骚扰意味,很多女生开始不满,给大V私信投稿,当时还引发了官媒点评,吓得学校一夜之间撤下了所有横幅,以后再也没搞过女生节活动。
 
那时的我第一反应竟然是遗憾,遗憾以后再也见不到这么多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的标语,全然不知这些特色都是在贬低自己。我真正能独立思考、想为女性说话、创造友好环境也是进了社会以后的事儿。职场接触的人给我带来直接影响。
 
上班后,我前两份工作的上司都是女性,一个女经理,一个女编辑。以前总听人说女领导是洪水猛兽,待见男下属,看同性怎么都不顺眼。我战战兢兢上班,她们却给我各种照拂。两人都是高学历,高眼界,一放假天南海北到处玩儿。她们告诉我女生要以事业为重,告诉我深圳的残酷,一定要不停学习、不停成长才有机会留下来。
 
尤其是我的第二任领导,办公室书架上全是书,她每周再忙都雷打不动看两本,她觉得好的会当成任务布置给我,让我以最快速了解这个行业。跟了她大半年,我对地产的理解突飞猛进。她的名言是女性要自立,推文里总鼓励女孩子们要买自己的房子。还说女人躺在写自己名字的房里,连痛经都觉得爽。最后我离开深圳时她很遗憾,请我吃饭也给我鼓励,得知我在省会终于买了自己的房子,她哈哈大笑替我开心。
 
后来我辞职去环球旅行,一路上也认识非常多独自在路上玩儿的勇敢女性。有人40多了没结婚,去过7次南极;有人骑摩托车要穿越非洲;还有人和我一样受不了一成不变的生活,“工作一年,玩儿半载”,浪遍地球。
 
她们一点也不精致,甚至可以说是粗糙,背着大背包住青年旅社,出门席地而坐,合照被人摸屁股敢举着自拍杆追好几条街暴打偷袭者。我们一起玩,想笑就笑得很大声,完全不顾形象。她们不在主流价值观的规训里生活,用行动践行着“人生是旷野”。自在、勇敢、生命力都是我接触她们后才体会到的魅力。如今还有不少驴友在路上玩儿,有些已经成了大网红,我发自内心替她们开心。
 
回来小城市,尤其是生了孩子之后,我能汲取的营养有限,只能从电影、书籍、播客、访谈节目中追求内在成长。我很喜欢邵艺辉导演《好东西》里的铁梅,她做着我梦想的工作,调查记者,面对离异、转业、独自带娃等现实老大难、人生转折点,没一蹶不振苦大仇深,总是那么强大,轻盈,豁达,让我觉得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离婚没什么大不了,没工作没什么大不了,找个小年轻满足一下生理需求也没什么大不了。
 
有时候和老公吵架,怒上心头觉得日子过不下去时,铁梅和小叶的生活状态让我也不再害怕离婚,说不定事业还能有第二春。每当我这么畅想未来时,前同事、好搭子慧慧就会打断我,“瞎说什么呢,都有孩子了总想些有的没的”。慧慧是贤妻典范,老公在她孕早期赶上涉黑严打被捕入狱,全家人劝她打掉孩子离婚,她竟执意把孩子生了下来,且苦等了三年。坐月子期间她情绪波动,天天哭,眼睛差点哭瞎。现在成了迎风泪,一辈子养不好。
 
她生活最困难时,为了10块钱1小时的直播奖励月月满勤。我帮助她拍过短视频,做过探店,请她吃一顿海底捞她就会感动哭。等到她老公回来她有了二胎。她有两个儿子,我也有两个。我们是小红书上别人口中幸福感最低的“四等人家”,对彼此的处境也更能感同身受一点。
 
刚生完孩子时我脸部受伤,两个孩子耳朵过不了听力关,一个小孩还便血进医院住了10天。当时我父母在外地,老公在国外,独自住月子中心的我感觉天塌了,激素影响我情绪低迷带点产后抑郁。是她隔三差五就过来看我,开导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没念过大学,不知道波伏娃,也没读过上野千鹤子,从没见她说过什么高级词汇,却陪伴我度过了精神低谷,她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很朴实的:都是女人,都不容易。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