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俄罗斯和朝鲜领导人的联合亮相将是这三个国家之间的首次会面,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李瀚明
■
特朗普使出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招数:一方面,继9号早上将中国关税加到104%以后,10号的早上再加到125%;另一方面,暂停其它地方的“互惠关税”90天,以便“给予充足的时间谈判”。
事情走向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特朗普之前在Truth Social上放了“不要反击,反击就继续加税”的狠话,如果不言出必行对华加税,面子上实在下不来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反映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政坛也有人对特朗普多有怨言(例如国会有议案提议限制总统的关税权),这些都需要特朗普加以回应。
至此特朗普“恩威并施”的策略已经非常明确。中国挑战我,我就对中国进一步加税;你们其它人(不论美国人或外国人,也不论政府或企业)乖乖听话的话就能“沐浴皇恩”,不听话的话……
但是,对于那些想“沐浴皇恩”的国家来说,特朗普可能会令它们失算。最近以色列和越南两国与美国的关税谈判算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以色列承诺采购美国的飞机、军火等商品,提高自美进口的数量,降低贸易逆差;越南则提议将对美关税降低到0%,并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以打击转口。但是特朗普显然对此并不满意——他并没有做出越南和以色列想要的回应。
这是非常显然的问题——越南和以色列两国的谈判注定困难重重。虽然明面上他在说“将工作带回美国”,但实际上的策略更多是以一种文字游戏的方式(英语的“关税Tariff”一词拼写中不含“税Tax”)增加政府收入。
这种增加收入的方法是非常多样的——笔者在此举几个例子。目前的中美贸易有三种主要模式:第一种是市场进口模式,美国人从中国以市场价格购入商品。Temu就属于这种模式,个人消费者进口之后直接就消费了。这种模式下,关税是主要收入,立竿见影;第二种是协议进口模式,美国人从中国子公司以协议价格购入商品。
这种模式下,关税会迫使跨国企业报低转移定价的采购价格,从而将利润尽可能留存在美国,增加企业所得税。例如,一件商品总成本100元,美国售价200元。跨国企业可以在美国海关申报总价200元,将100元利润留在中国,在美国少纳,不纳企业所得税;也可以在美国海关申报总价100元,将100元利润留在美国,美国收到的企业所得税就多了。
实际上的例子当然会更加复杂一些——这算是美国跨国企业在谈判中面临的普遍困境。一方面商品贸易的采购价格必须调低,才能降低在美国支付的关税;但如果采购价格降价太多,反而会被美国认为在偷税漏税,可以说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之前美国两党一直在试图加关税、设置最低企业所得税……用各种手段加税补充国库,缓解债务压力。加收关税以补充国库是美国两党的共识——毕竟谁都有可能执掌政权,执掌一个国库充裕的国家总好过执掌一个债务满身的国家。但是,关税之功应该归于谁,则是美国两党争议的重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国会的议案内容是“取消特朗普的关税权”——收关税可以,但是必须我来提议收。
在这样的策略之下,对于特朗普和共和党而言,必须“短平快”才能即时拿到功劳。加收关税带来的政府收入增加可谓立竿见影,而增加美国出口带来的企业所得税和个税收入,则要经过一系列流程(例如投资、建厂、获利),可谓镜花水月,遥遥无期;更何况当前飞机制造业受到供给制约,以色列和越南承诺采购的飞机等美国商品,美国自己供应链还不一定能供应上呢。
因此,特朗普一边在加关税,意图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对于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避而不谈——搞基础设施投资就要借钱,周期太长了。由于特朗普实际上并不想配合投资设厂,因此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当中投资美国的跨国企业,大多都陷入了这样的泥沼当中——例如,富士康在威斯康星的工厂,到现在还没个影儿;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开工日期也是一推再推。
跨国企业对此自然心如明镜,洞若观火。例如,虽然特朗普和他的团队提出“苹果可以在美国生产iPhone手机”,但是苹果一方面对这个建议不置可否,另一方面则调集货机,将iPhone由中国和印度运往美国以规避关税;看客们也纷纷表示这在成本上会大大增加。
一旦对特朗普的动机有充分的认识的话,特朗普的很多行为就能够解释了。例如,之所以要急急忙忙撤销对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关税,是为了避免中国和欧盟、东盟“合纵”形成同盟,以“连横”的形式先聚焦中国。这毫无疑问是妥协之策:尽可能先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避免美国陷入腹背受敌,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是欧盟领导人显然知道自己的处境——特朗普的心态已经明牌,“暂停90天”只是妥协策略,其根本目的并不会改变。在这90天内,欧盟的最佳策略和第一次特朗普任期内中国的策略是相似的——通过谈判争取时间,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当然,越南和中国这样的国家无路可走;越南没有对美国强硬的空间,而中国没有对美国软弱的空间。
之所以说越南不能对美强硬,是因为之前跨国企业投资越南的主要原因,就是将其作为对美生产的替代基地;如果越南对美国加税不屈服,那失去了对美贸易基础的越南,只会面临外来投资的迅速撤资。
但反过来讲,中国并没有对美软弱的空间。外国企业并不在中国投资,而是在华采购,生产商是国内资本;同时,中国还有很多城市并不以外贸为生。因此,即使通过对美软弱促进了出口,国内经济在事实上也是受损的。中国现在自美国进口的商品已经很少——飞机国内民航市场已经显著供大于求,而农产品也是如此。因此,对美国商品输华关税即使降为0,也不能增加多少进口量。
换言之,中美倘若真开始关税谈判,形同于中国直接送钱给美国(无论是通过债务减免还是通过其它手段)。这种方法当然十分荒谬:借钱给别人让人买自己的商品,别人还不记你的好,这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呢?对于中国而言,对“一带一路国家”这么做,出口基础设施、出口工业品,人家是记你的好的呀!
因此,当前的市场格局已经大不相同;对于摆明要收钱的特朗普而言,不同的企业显然有不同的方向和路径。笔者在此简单列出几条,抛砖引玉:
其一是未来世界商品贸易的金额会越来越低,商品进口单价会越来越廉价。我们单论赴美的小型包裹为例,价格已经从2016年的平均100美元,下跌到了2024年的20美元。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一定要征收从件关税的原因——否则商品单价廉价会大增成本。
其二是服务贸易金额会越来越高,转移支付越发明显。商品有同质化的特征,海关政府方便归类;服务则有定制化的特征,海关政府难以归类收税。未来跨国公司的税务安排只会愈发复杂,令得外人更难琢磨。
其三是贸易黑市化。高关税带来高寻租空间,合规不合规,明面上暗地里的方法都会出现。这会使得正规贸易越来越少,灰色、黑色清关渠道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市场将会集中在几位有资源,有门路,有“条子”的“庄家”身上。
这些都是过去八年,以及接下来至少三年,中美贸易乃至世界贸易的主要特点。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特朗普使出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招数:一方面,继9号早上将中国关税加到104%以后,10号的早上再加到125%;另一方面,暂停其它地方的“互惠关税”90天,以便“给予充足的时间谈判”。
事情走向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特朗普之前在Truth Social上放了“不要反击,反击就继续加税”的狠话,如果不言出必行对华加税,面子上实在下不来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反映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政坛也有人对特朗普多有怨言(例如国会有议案提议限制总统的关税权),这些都需要特朗普加以回应。
至此特朗普“恩威并施”的策略已经非常明确。中国挑战我,我就对中国进一步加税;你们其它人(不论美国人或外国人,也不论政府或企业)乖乖听话的话就能“沐浴皇恩”,不听话的话……
但是,对于那些想“沐浴皇恩”的国家来说,特朗普可能会令它们失算。最近以色列和越南两国与美国的关税谈判算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以色列承诺采购美国的飞机、军火等商品,提高自美进口的数量,降低贸易逆差;越南则提议将对美关税降低到0%,并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以打击转口。但是特朗普显然对此并不满意——他并没有做出越南和以色列想要的回应。
这是非常显然的问题——越南和以色列两国的谈判注定困难重重。虽然明面上他在说“将工作带回美国”,但实际上的策略更多是以一种文字游戏的方式(英语的“关税Tariff”一词拼写中不含“税Tax”)增加政府收入。
这种增加收入的方法是非常多样的——笔者在此举几个例子。目前的中美贸易有三种主要模式:第一种是市场进口模式,美国人从中国以市场价格购入商品。Temu就属于这种模式,个人消费者进口之后直接就消费了。这种模式下,关税是主要收入,立竿见影;第二种是协议进口模式,美国人从中国子公司以协议价格购入商品。
这种模式下,关税会迫使跨国企业报低转移定价的采购价格,从而将利润尽可能留存在美国,增加企业所得税。例如,一件商品总成本100元,美国售价200元。跨国企业可以在美国海关申报总价200元,将100元利润留在中国,在美国少纳,不纳企业所得税;也可以在美国海关申报总价100元,将100元利润留在美国,美国收到的企业所得税就多了。
实际上的例子当然会更加复杂一些——这算是美国跨国企业在谈判中面临的普遍困境。一方面商品贸易的采购价格必须调低,才能降低在美国支付的关税;但如果采购价格降价太多,反而会被美国认为在偷税漏税,可以说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之前美国两党一直在试图加关税、设置最低企业所得税……用各种手段加税补充国库,缓解债务压力。加收关税以补充国库是美国两党的共识——毕竟谁都有可能执掌政权,执掌一个国库充裕的国家总好过执掌一个债务满身的国家。但是,关税之功应该归于谁,则是美国两党争议的重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国会的议案内容是“取消特朗普的关税权”——收关税可以,但是必须我来提议收。
在这样的策略之下,对于特朗普和共和党而言,必须“短平快”才能即时拿到功劳。加收关税带来的政府收入增加可谓立竿见影,而增加美国出口带来的企业所得税和个税收入,则要经过一系列流程(例如投资、建厂、获利),可谓镜花水月,遥遥无期;更何况当前飞机制造业受到供给制约,以色列和越南承诺采购的飞机等美国商品,美国自己供应链还不一定能供应上呢。
因此,特朗普一边在加关税,意图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对于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避而不谈——搞基础设施投资就要借钱,周期太长了。由于特朗普实际上并不想配合投资设厂,因此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当中投资美国的跨国企业,大多都陷入了这样的泥沼当中——例如,富士康在威斯康星的工厂,到现在还没个影儿;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开工日期也是一推再推。
跨国企业对此自然心如明镜,洞若观火。例如,虽然特朗普和他的团队提出“苹果可以在美国生产iPhone手机”,但是苹果一方面对这个建议不置可否,另一方面则调集货机,将iPhone由中国和印度运往美国以规避关税;看客们也纷纷表示这在成本上会大大增加。
一旦对特朗普的动机有充分的认识的话,特朗普的很多行为就能够解释了。例如,之所以要急急忙忙撤销对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关税,是为了避免中国和欧盟、东盟“合纵”形成同盟,以“连横”的形式先聚焦中国。这毫无疑问是妥协之策:尽可能先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避免美国陷入腹背受敌,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是欧盟领导人显然知道自己的处境——特朗普的心态已经明牌,“暂停90天”只是妥协策略,其根本目的并不会改变。在这90天内,欧盟的最佳策略和第一次特朗普任期内中国的策略是相似的——通过谈判争取时间,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当然,越南和中国这样的国家无路可走;越南没有对美国强硬的空间,而中国没有对美国软弱的空间。
之所以说越南不能对美强硬,是因为之前跨国企业投资越南的主要原因,就是将其作为对美生产的替代基地;如果越南对美国加税不屈服,那失去了对美贸易基础的越南,只会面临外来投资的迅速撤资。
但反过来讲,中国并没有对美软弱的空间。外国企业并不在中国投资,而是在华采购,生产商是国内资本;同时,中国还有很多城市并不以外贸为生。因此,即使通过对美软弱促进了出口,国内经济在事实上也是受损的。中国现在自美国进口的商品已经很少——飞机国内民航市场已经显著供大于求,而农产品也是如此。因此,对美国商品输华关税即使降为0,也不能增加多少进口量。
换言之,中美倘若真开始关税谈判,形同于中国直接送钱给美国(无论是通过债务减免还是通过其它手段)。这种方法当然十分荒谬:借钱给别人让人买自己的商品,别人还不记你的好,这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呢?对于中国而言,对“一带一路国家”这么做,出口基础设施、出口工业品,人家是记你的好的呀!
因此,当前的市场格局已经大不相同;对于摆明要收钱的特朗普而言,不同的企业显然有不同的方向和路径。笔者在此简单列出几条,抛砖引玉:
其一是未来世界商品贸易的金额会越来越低,商品进口单价会越来越廉价。我们单论赴美的小型包裹为例,价格已经从2016年的平均100美元,下跌到了2024年的20美元。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一定要征收从件关税的原因——否则商品单价廉价会大增成本。
其二是服务贸易金额会越来越高,转移支付越发明显。商品有同质化的特征,海关政府方便归类;服务则有定制化的特征,海关政府难以归类收税。未来跨国公司的税务安排只会愈发复杂,令得外人更难琢磨。
其三是贸易黑市化。高关税带来高寻租空间,合规不合规,明面上暗地里的方法都会出现。这会使得正规贸易越来越少,灰色、黑色清关渠道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市场将会集中在几位有资源,有门路,有“条子”的“庄家”身上。
这些都是过去八年,以及接下来至少三年,中美贸易乃至世界贸易的主要特点。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李瀚明
■
特朗普使出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招数:一方面,继9号早上将中国关税加到104%以后,10号的早上再加到125%;另一方面,暂停其它地方的“互惠关税”90天,以便“给予充足的时间谈判”。
事情走向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特朗普之前在Truth Social上放了“不要反击,反击就继续加税”的狠话,如果不言出必行对华加税,面子上实在下不来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反映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政坛也有人对特朗普多有怨言(例如国会有议案提议限制总统的关税权),这些都需要特朗普加以回应。
至此特朗普“恩威并施”的策略已经非常明确。中国挑战我,我就对中国进一步加税;你们其它人(不论美国人或外国人,也不论政府或企业)乖乖听话的话就能“沐浴皇恩”,不听话的话……
但是,对于那些想“沐浴皇恩”的国家来说,特朗普可能会令它们失算。最近以色列和越南两国与美国的关税谈判算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以色列承诺采购美国的飞机、军火等商品,提高自美进口的数量,降低贸易逆差;越南则提议将对美关税降低到0%,并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以打击转口。但是特朗普显然对此并不满意——他并没有做出越南和以色列想要的回应。
这是非常显然的问题——越南和以色列两国的谈判注定困难重重。虽然明面上他在说“将工作带回美国”,但实际上的策略更多是以一种文字游戏的方式(英语的“关税Tariff”一词拼写中不含“税Tax”)增加政府收入。
这种增加收入的方法是非常多样的——笔者在此举几个例子。目前的中美贸易有三种主要模式:第一种是市场进口模式,美国人从中国以市场价格购入商品。Temu就属于这种模式,个人消费者进口之后直接就消费了。这种模式下,关税是主要收入,立竿见影;第二种是协议进口模式,美国人从中国子公司以协议价格购入商品。
这种模式下,关税会迫使跨国企业报低转移定价的采购价格,从而将利润尽可能留存在美国,增加企业所得税。例如,一件商品总成本100元,美国售价200元。跨国企业可以在美国海关申报总价200元,将100元利润留在中国,在美国少纳,不纳企业所得税;也可以在美国海关申报总价100元,将100元利润留在美国,美国收到的企业所得税就多了。
实际上的例子当然会更加复杂一些——这算是美国跨国企业在谈判中面临的普遍困境。一方面商品贸易的采购价格必须调低,才能降低在美国支付的关税;但如果采购价格降价太多,反而会被美国认为在偷税漏税,可以说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之前美国两党一直在试图加关税、设置最低企业所得税……用各种手段加税补充国库,缓解债务压力。加收关税以补充国库是美国两党的共识——毕竟谁都有可能执掌政权,执掌一个国库充裕的国家总好过执掌一个债务满身的国家。但是,关税之功应该归于谁,则是美国两党争议的重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国会的议案内容是“取消特朗普的关税权”——收关税可以,但是必须我来提议收。
在这样的策略之下,对于特朗普和共和党而言,必须“短平快”才能即时拿到功劳。加收关税带来的政府收入增加可谓立竿见影,而增加美国出口带来的企业所得税和个税收入,则要经过一系列流程(例如投资、建厂、获利),可谓镜花水月,遥遥无期;更何况当前飞机制造业受到供给制约,以色列和越南承诺采购的飞机等美国商品,美国自己供应链还不一定能供应上呢。
因此,特朗普一边在加关税,意图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对于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避而不谈——搞基础设施投资就要借钱,周期太长了。由于特朗普实际上并不想配合投资设厂,因此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当中投资美国的跨国企业,大多都陷入了这样的泥沼当中——例如,富士康在威斯康星的工厂,到现在还没个影儿;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开工日期也是一推再推。
跨国企业对此自然心如明镜,洞若观火。例如,虽然特朗普和他的团队提出“苹果可以在美国生产iPhone手机”,但是苹果一方面对这个建议不置可否,另一方面则调集货机,将iPhone由中国和印度运往美国以规避关税;看客们也纷纷表示这在成本上会大大增加。
一旦对特朗普的动机有充分的认识的话,特朗普的很多行为就能够解释了。例如,之所以要急急忙忙撤销对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关税,是为了避免中国和欧盟、东盟“合纵”形成同盟,以“连横”的形式先聚焦中国。这毫无疑问是妥协之策:尽可能先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避免美国陷入腹背受敌,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是欧盟领导人显然知道自己的处境——特朗普的心态已经明牌,“暂停90天”只是妥协策略,其根本目的并不会改变。在这90天内,欧盟的最佳策略和第一次特朗普任期内中国的策略是相似的——通过谈判争取时间,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当然,越南和中国这样的国家无路可走;越南没有对美国强硬的空间,而中国没有对美国软弱的空间。
之所以说越南不能对美强硬,是因为之前跨国企业投资越南的主要原因,就是将其作为对美生产的替代基地;如果越南对美国加税不屈服,那失去了对美贸易基础的越南,只会面临外来投资的迅速撤资。
但反过来讲,中国并没有对美软弱的空间。外国企业并不在中国投资,而是在华采购,生产商是国内资本;同时,中国还有很多城市并不以外贸为生。因此,即使通过对美软弱促进了出口,国内经济在事实上也是受损的。中国现在自美国进口的商品已经很少——飞机国内民航市场已经显著供大于求,而农产品也是如此。因此,对美国商品输华关税即使降为0,也不能增加多少进口量。
换言之,中美倘若真开始关税谈判,形同于中国直接送钱给美国(无论是通过债务减免还是通过其它手段)。这种方法当然十分荒谬:借钱给别人让人买自己的商品,别人还不记你的好,这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呢?对于中国而言,对“一带一路国家”这么做,出口基础设施、出口工业品,人家是记你的好的呀!
因此,当前的市场格局已经大不相同;对于摆明要收钱的特朗普而言,不同的企业显然有不同的方向和路径。笔者在此简单列出几条,抛砖引玉:
其一是未来世界商品贸易的金额会越来越低,商品进口单价会越来越廉价。我们单论赴美的小型包裹为例,价格已经从2016年的平均100美元,下跌到了2024年的20美元。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一定要征收从件关税的原因——否则商品单价廉价会大增成本。
其二是服务贸易金额会越来越高,转移支付越发明显。商品有同质化的特征,海关政府方便归类;服务则有定制化的特征,海关政府难以归类收税。未来跨国公司的税务安排只会愈发复杂,令得外人更难琢磨。
其三是贸易黑市化。高关税带来高寻租空间,合规不合规,明面上暗地里的方法都会出现。这会使得正规贸易越来越少,灰色、黑色清关渠道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市场将会集中在几位有资源,有门路,有“条子”的“庄家”身上。
这些都是过去八年,以及接下来至少三年,中美贸易乃至世界贸易的主要特点。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特朗普使出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招数:一方面,继9号早上将中国关税加到104%以后,10号的早上再加到125%;另一方面,暂停其它地方的“互惠关税”90天,以便“给予充足的时间谈判”。
事情走向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特朗普之前在Truth Social上放了“不要反击,反击就继续加税”的狠话,如果不言出必行对华加税,面子上实在下不来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反映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政坛也有人对特朗普多有怨言(例如国会有议案提议限制总统的关税权),这些都需要特朗普加以回应。
至此特朗普“恩威并施”的策略已经非常明确。中国挑战我,我就对中国进一步加税;你们其它人(不论美国人或外国人,也不论政府或企业)乖乖听话的话就能“沐浴皇恩”,不听话的话……
但是,对于那些想“沐浴皇恩”的国家来说,特朗普可能会令它们失算。最近以色列和越南两国与美国的关税谈判算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以色列承诺采购美国的飞机、军火等商品,提高自美进口的数量,降低贸易逆差;越南则提议将对美关税降低到0%,并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以打击转口。但是特朗普显然对此并不满意——他并没有做出越南和以色列想要的回应。
这是非常显然的问题——越南和以色列两国的谈判注定困难重重。虽然明面上他在说“将工作带回美国”,但实际上的策略更多是以一种文字游戏的方式(英语的“关税Tariff”一词拼写中不含“税Tax”)增加政府收入。
这种增加收入的方法是非常多样的——笔者在此举几个例子。目前的中美贸易有三种主要模式:第一种是市场进口模式,美国人从中国以市场价格购入商品。Temu就属于这种模式,个人消费者进口之后直接就消费了。这种模式下,关税是主要收入,立竿见影;第二种是协议进口模式,美国人从中国子公司以协议价格购入商品。
这种模式下,关税会迫使跨国企业报低转移定价的采购价格,从而将利润尽可能留存在美国,增加企业所得税。例如,一件商品总成本100元,美国售价200元。跨国企业可以在美国海关申报总价200元,将100元利润留在中国,在美国少纳,不纳企业所得税;也可以在美国海关申报总价100元,将100元利润留在美国,美国收到的企业所得税就多了。
实际上的例子当然会更加复杂一些——这算是美国跨国企业在谈判中面临的普遍困境。一方面商品贸易的采购价格必须调低,才能降低在美国支付的关税;但如果采购价格降价太多,反而会被美国认为在偷税漏税,可以说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之前美国两党一直在试图加关税、设置最低企业所得税……用各种手段加税补充国库,缓解债务压力。加收关税以补充国库是美国两党的共识——毕竟谁都有可能执掌政权,执掌一个国库充裕的国家总好过执掌一个债务满身的国家。但是,关税之功应该归于谁,则是美国两党争议的重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国会的议案内容是“取消特朗普的关税权”——收关税可以,但是必须我来提议收。
在这样的策略之下,对于特朗普和共和党而言,必须“短平快”才能即时拿到功劳。加收关税带来的政府收入增加可谓立竿见影,而增加美国出口带来的企业所得税和个税收入,则要经过一系列流程(例如投资、建厂、获利),可谓镜花水月,遥遥无期;更何况当前飞机制造业受到供给制约,以色列和越南承诺采购的飞机等美国商品,美国自己供应链还不一定能供应上呢。
因此,特朗普一边在加关税,意图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对于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避而不谈——搞基础设施投资就要借钱,周期太长了。由于特朗普实际上并不想配合投资设厂,因此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当中投资美国的跨国企业,大多都陷入了这样的泥沼当中——例如,富士康在威斯康星的工厂,到现在还没个影儿;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开工日期也是一推再推。
跨国企业对此自然心如明镜,洞若观火。例如,虽然特朗普和他的团队提出“苹果可以在美国生产iPhone手机”,但是苹果一方面对这个建议不置可否,另一方面则调集货机,将iPhone由中国和印度运往美国以规避关税;看客们也纷纷表示这在成本上会大大增加。
一旦对特朗普的动机有充分的认识的话,特朗普的很多行为就能够解释了。例如,之所以要急急忙忙撤销对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关税,是为了避免中国和欧盟、东盟“合纵”形成同盟,以“连横”的形式先聚焦中国。这毫无疑问是妥协之策:尽可能先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避免美国陷入腹背受敌,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是欧盟领导人显然知道自己的处境——特朗普的心态已经明牌,“暂停90天”只是妥协策略,其根本目的并不会改变。在这90天内,欧盟的最佳策略和第一次特朗普任期内中国的策略是相似的——通过谈判争取时间,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当然,越南和中国这样的国家无路可走;越南没有对美国强硬的空间,而中国没有对美国软弱的空间。
之所以说越南不能对美强硬,是因为之前跨国企业投资越南的主要原因,就是将其作为对美生产的替代基地;如果越南对美国加税不屈服,那失去了对美贸易基础的越南,只会面临外来投资的迅速撤资。
但反过来讲,中国并没有对美软弱的空间。外国企业并不在中国投资,而是在华采购,生产商是国内资本;同时,中国还有很多城市并不以外贸为生。因此,即使通过对美软弱促进了出口,国内经济在事实上也是受损的。中国现在自美国进口的商品已经很少——飞机国内民航市场已经显著供大于求,而农产品也是如此。因此,对美国商品输华关税即使降为0,也不能增加多少进口量。
换言之,中美倘若真开始关税谈判,形同于中国直接送钱给美国(无论是通过债务减免还是通过其它手段)。这种方法当然十分荒谬:借钱给别人让人买自己的商品,别人还不记你的好,这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呢?对于中国而言,对“一带一路国家”这么做,出口基础设施、出口工业品,人家是记你的好的呀!
因此,当前的市场格局已经大不相同;对于摆明要收钱的特朗普而言,不同的企业显然有不同的方向和路径。笔者在此简单列出几条,抛砖引玉:
其一是未来世界商品贸易的金额会越来越低,商品进口单价会越来越廉价。我们单论赴美的小型包裹为例,价格已经从2016年的平均100美元,下跌到了2024年的20美元。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一定要征收从件关税的原因——否则商品单价廉价会大增成本。
其二是服务贸易金额会越来越高,转移支付越发明显。商品有同质化的特征,海关政府方便归类;服务则有定制化的特征,海关政府难以归类收税。未来跨国公司的税务安排只会愈发复杂,令得外人更难琢磨。
其三是贸易黑市化。高关税带来高寻租空间,合规不合规,明面上暗地里的方法都会出现。这会使得正规贸易越来越少,灰色、黑色清关渠道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市场将会集中在几位有资源,有门路,有“条子”的“庄家”身上。
这些都是过去八年,以及接下来至少三年,中美贸易乃至世界贸易的主要特点。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