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4-04 08:32
商业与经济

特朗普关税“核弹”落下,中国或已找到破局点

新的不确定性的开始?
贸易集装箱美媒:特朗普关税的“赢家”是中国
刘兰香



手举一张写有各国对美关税水平以及美国计划征税水平的表格,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自称为“解放日”的这一天宣布开始征收全球关税,幅度超出市场预期,令包括美股在内的全球市场遭遇重创。但与此相比更糟糕的是,这或许并非不确定性的结束,而是新的不确定性的开始。

4月2日,特朗普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对全球185个国家征收“普适性”关税10%;对与美国持续存在贸易不平衡的经济体,对等税率则更高,包括欧盟(20%)、日本(24%)、韩国(25%)、中国(34%)、中国台湾(32%)、印度(26%)、泰国(36%)等。所有进入美国海关领土的商品自4月5日起将承担额外的10%从价关税,对额外面临更高对等关税的贸易伙伴的商品,将从4月9日起落实新的关税税率。

中国面临的境况是,2018年以前,美国对华平均关税仅为3.1%;特朗普时代,这一数字飙升至20%;最新一轮加税后,美国对华总关税达到54%,创下中美贸易战以来最高纪录。该数字也远超19世纪末美国《麦金莱关税法》时期50%的关税水平,堪称“核弹级”贸易壁垒。

不过,这一税率未必是终局。“对等关税不仅没有缓解不确定性,反而会进一步加剧担忧。关税实施后,各国将作何反应?会选择报复,还是忍耐?如果采取报复措施,可能导致关税战进一步升级,对全球经济产生更多下行压力。”中金公司研报指出。而在4月3日,欧盟、加拿大明确表示“准备好反制”,日本称“将力求豁免”,中国也表示坚决反对美方基于所谓的232调查采取有关的关税措施,并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全方位“扫射”的背后,是特朗普复刻19世纪中后期通过《麦金莱关税法》促进钢铁纺织等工业崛起路径的企图。但美国当前现实已截然不同:首先是产业链空心化,苹果、特斯拉等巨头制造端扎根中国及东南亚,加税将直接冲击其利润和股价;其次成本黑洞难解,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人力成本是墨西哥的9倍、越南的16倍,加上基建老化,甚至特斯拉德州工厂也因电力短缺而常年减产;三是资本市场反噬,美国股市已成为承载养老金、教育基金等民生命脉的存在,关税若令企业盈利受损,将动摇作为美国“第二财政”的股市根基。

显然,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之说更像政治口号而非可行路径。缺乏熟练工人、供应链和基建配套的现实,注定美国仅靠关税无法逆转全球化分工,反而会加剧美国经济“滞胀”风险。中金公司的计算显示,如果这些关税完全落地,美国的有效关税率或从2024年的2.4%大幅上升22.7个百分点,至25.1%,这将超过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实施后的关税水平;关税或推高美国PCE通胀1.9个百分点,降低实际GDP增速1.3个百分点,尽管也可能带来超过700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面对“滞胀”风险,中金公司认为美联储只能选择等待观望,短期内或难以降息,这将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风险,增加市场向下调整压力。

尽管美国挑战重重,但关税“铁幕”下,各国经济都在劫难逃。从历史经验看,美国可能通过谈判小幅回调对华关税,但核心领域(如新能源)的高税率预计将长期固化。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连越南、印尼、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也被征收24-49%不等的高额税率,而此前不少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如今供应链转移的效果无疑大打折扣。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出口路径越来越难走通,核心破局点仍在于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转型。无独有偶,就在美国关税大棒落下的同一天,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直指当前经济转型中的痛点——恶性价格竞争与市场失灵问题。在外部面临高关税封锁、内部亟需扩大内需的背景下,这一政策不仅是价格治理体系的升级,更可能成为中国突破内外困局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在外需压力愈增的背景下,部分行业陷入“价格战-利润萎缩-降薪裁员-供需失衡加剧-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以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为例,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低于成本价销售,导致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下滑,甚至引发产业链上下游的连锁反应。这种“内卷式竞争”削弱了企业长期竞争力,更加剧了宏观通缩螺旋。《意见》针对性提出“防止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开展恶性竞争”,通过成本监审、价格行为规则制定等手段遏制非理性价格战。例如,对能源、农产品等关键领域实施成本调查,确保价格信号真实反映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相较于美国依赖关税保护本土产业的“被动防御”,中国的价格治理机制改革更具主动性也更有弹性,通过动态调整战略资源定价机制,既能应对市场失灵,又能为AI和新能源等先进领域提供成本优势。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本次价格机制改革是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各项措施的落地有助于促进供给侧的良性竞争,政策驱动的关键方向在于产能利用不足且“内卷”严重的光伏行业,高能耗的原材料行业,价格低于成本的公用事业及公用服务行业,相关行业的价格有望率先走出低谷,引领“物价合理回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提出“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有利于统筹推进价格调控和保障民生”,这对于形成“社会保障安全网-消费升级”正向循环有实质性引领,也是中国经济形成内生动力的关键一环。

但这显然还不够。特朗普关税“核弹”正在加剧旧秩序的崩塌与新秩序的萌发,而中国如能将这一前所未有的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进一步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安全网,从而释放出更大的消费潜力,同时企业端的成本上升压力传导到产品和服务端,也有助于经济走出通缩螺旋,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中逐渐成为核心叙事的“东升西降”逻辑也会更有真实的支撑。

可以预期的是,“东升西降”叙事仍将在市场中波浪式前进,但“在如此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对于风险管理要求非常高。很多人在组合管理上只看回报,以绝对回报来衡量投资成败。然而此刻,投资管理的目标应该是风险最小化,而绝非回报最大化。”经济学家洪灝最新发文称,并提醒投资者“小心能驶万年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贸易集装箱美媒:特朗普关税的“赢家”是中国
2025-04-04 08:32
商业与经济

特朗普关税“核弹”落下,中国或已找到破局点

新的不确定性的开始?
刘兰香



手举一张写有各国对美关税水平以及美国计划征税水平的表格,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自称为“解放日”的这一天宣布开始征收全球关税,幅度超出市场预期,令包括美股在内的全球市场遭遇重创。但与此相比更糟糕的是,这或许并非不确定性的结束,而是新的不确定性的开始。

4月2日,特朗普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对全球185个国家征收“普适性”关税10%;对与美国持续存在贸易不平衡的经济体,对等税率则更高,包括欧盟(20%)、日本(24%)、韩国(25%)、中国(34%)、中国台湾(32%)、印度(26%)、泰国(36%)等。所有进入美国海关领土的商品自4月5日起将承担额外的10%从价关税,对额外面临更高对等关税的贸易伙伴的商品,将从4月9日起落实新的关税税率。

中国面临的境况是,2018年以前,美国对华平均关税仅为3.1%;特朗普时代,这一数字飙升至20%;最新一轮加税后,美国对华总关税达到54%,创下中美贸易战以来最高纪录。该数字也远超19世纪末美国《麦金莱关税法》时期50%的关税水平,堪称“核弹级”贸易壁垒。

不过,这一税率未必是终局。“对等关税不仅没有缓解不确定性,反而会进一步加剧担忧。关税实施后,各国将作何反应?会选择报复,还是忍耐?如果采取报复措施,可能导致关税战进一步升级,对全球经济产生更多下行压力。”中金公司研报指出。而在4月3日,欧盟、加拿大明确表示“准备好反制”,日本称“将力求豁免”,中国也表示坚决反对美方基于所谓的232调查采取有关的关税措施,并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全方位“扫射”的背后,是特朗普复刻19世纪中后期通过《麦金莱关税法》促进钢铁纺织等工业崛起路径的企图。但美国当前现实已截然不同:首先是产业链空心化,苹果、特斯拉等巨头制造端扎根中国及东南亚,加税将直接冲击其利润和股价;其次成本黑洞难解,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人力成本是墨西哥的9倍、越南的16倍,加上基建老化,甚至特斯拉德州工厂也因电力短缺而常年减产;三是资本市场反噬,美国股市已成为承载养老金、教育基金等民生命脉的存在,关税若令企业盈利受损,将动摇作为美国“第二财政”的股市根基。

显然,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之说更像政治口号而非可行路径。缺乏熟练工人、供应链和基建配套的现实,注定美国仅靠关税无法逆转全球化分工,反而会加剧美国经济“滞胀”风险。中金公司的计算显示,如果这些关税完全落地,美国的有效关税率或从2024年的2.4%大幅上升22.7个百分点,至25.1%,这将超过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实施后的关税水平;关税或推高美国PCE通胀1.9个百分点,降低实际GDP增速1.3个百分点,尽管也可能带来超过700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面对“滞胀”风险,中金公司认为美联储只能选择等待观望,短期内或难以降息,这将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风险,增加市场向下调整压力。

尽管美国挑战重重,但关税“铁幕”下,各国经济都在劫难逃。从历史经验看,美国可能通过谈判小幅回调对华关税,但核心领域(如新能源)的高税率预计将长期固化。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连越南、印尼、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也被征收24-49%不等的高额税率,而此前不少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如今供应链转移的效果无疑大打折扣。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出口路径越来越难走通,核心破局点仍在于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转型。无独有偶,就在美国关税大棒落下的同一天,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直指当前经济转型中的痛点——恶性价格竞争与市场失灵问题。在外部面临高关税封锁、内部亟需扩大内需的背景下,这一政策不仅是价格治理体系的升级,更可能成为中国突破内外困局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在外需压力愈增的背景下,部分行业陷入“价格战-利润萎缩-降薪裁员-供需失衡加剧-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以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为例,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低于成本价销售,导致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下滑,甚至引发产业链上下游的连锁反应。这种“内卷式竞争”削弱了企业长期竞争力,更加剧了宏观通缩螺旋。《意见》针对性提出“防止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开展恶性竞争”,通过成本监审、价格行为规则制定等手段遏制非理性价格战。例如,对能源、农产品等关键领域实施成本调查,确保价格信号真实反映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相较于美国依赖关税保护本土产业的“被动防御”,中国的价格治理机制改革更具主动性也更有弹性,通过动态调整战略资源定价机制,既能应对市场失灵,又能为AI和新能源等先进领域提供成本优势。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本次价格机制改革是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各项措施的落地有助于促进供给侧的良性竞争,政策驱动的关键方向在于产能利用不足且“内卷”严重的光伏行业,高能耗的原材料行业,价格低于成本的公用事业及公用服务行业,相关行业的价格有望率先走出低谷,引领“物价合理回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提出“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有利于统筹推进价格调控和保障民生”,这对于形成“社会保障安全网-消费升级”正向循环有实质性引领,也是中国经济形成内生动力的关键一环。

但这显然还不够。特朗普关税“核弹”正在加剧旧秩序的崩塌与新秩序的萌发,而中国如能将这一前所未有的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进一步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安全网,从而释放出更大的消费潜力,同时企业端的成本上升压力传导到产品和服务端,也有助于经济走出通缩螺旋,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中逐渐成为核心叙事的“东升西降”逻辑也会更有真实的支撑。

可以预期的是,“东升西降”叙事仍将在市场中波浪式前进,但“在如此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对于风险管理要求非常高。很多人在组合管理上只看回报,以绝对回报来衡量投资成败。然而此刻,投资管理的目标应该是风险最小化,而绝非回报最大化。”经济学家洪灝最新发文称,并提醒投资者“小心能驶万年船”。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