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4-03 16:24
商业与经济

房地产奇迹步入黄昏:年轻人为何不买房

徐瑾:房子越便宜,年轻人好像越不肯买。日本一些地方正在鹤岗化吗?这是一个奇迹退场的时代,房子正逐渐从投资品变为消费品。
房地产奇迹步入黄昏:年轻人为何不买房
徐瑾



房子这回事,用年轻的流行语那是说,越来越抽象了。

在社交媒体之上,中国鹤岗等边缘地区几万块的便宜房子已经吸引不到流量,日本几万块的房子成为新焦点,甚至有自媒体表示日本正在鹤岗化,“中国人 3.5 万元人民币日本买房” 之类频繁上热搜。这是怎么回事?房子是越来越便宜了,问题是年轻人好像越来越不肯买房,甚至卖掉唯一住房的帖子也屡见不鲜。房地产市场,到底如何走?一个趋势正明显,那就是不少房子正在逐渐从投资品变为消费品。

日本的负动产时代

《南方周末》等媒体报道,有个女子自述在北海道的小樽花了3.5万买了套房。

这不是公寓,而是日本的一户建,也就是独立建筑,四舍五入一下,和中国一些合院别墅类似。这套房子占地170平米,建筑面积70平米,包含四个卧室两个厨房两个厅两个卫生间,家具家电齐全,距离车站也不远,几乎可以说拎包入住。这个房子建设在60年代,但是90年代翻新过,因为房主着急出售算是有捡漏的意思。但是即使正常的一户建,在当地也不过20万上下。

北海道是中产热衷旅游地,小樽又是经典爱情电影《情书》的拍摄地,这个新闻可以集中了不少牛马打工人的情绪点,引发不少讨论。

其实,日本房子比中国便宜不是新闻。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日本不少房子现在闲置,2023年数据就有13.8%。日本房子价格低廉的情况已持续许久,日语甚至诞生了“负动产”一词,意味着很多房产价值为负,甚至可以免费赠送。一些房子,居然成了日本人需要处理的新型粗大垃圾。

从根本上来说,房子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口。如果在东京大阪,你能感受到熙熙攘攘的热闹与潮流,但在日本除大城市之外的大部分中小城市,别说是年轻人,就连中年人都少见,大多是老年人。

如今,日本算是走出失去的三十年,日本整体房价有所恢复。按照数据,日本的住宅价格指数以 2010 年为 100,2024 年达到 138.9。至于东京等地,更是因为奥运会以及人口流入连连上涨。不过,日本大部分地区的房价仍处于萎靡不振。尽管日本房地产已逐渐走出长达30年的困境,但房价景气程度并未如人们预期的那般显著。

分化的中国房市

日本的昨天,是中国正在实现的现实。

在2024年,中国房地产继续分化,2024年全国百城新建住宅价格累计结构性上涨2.68%,而百城二手房价格累计下跌7.26%,环比已连跌32个月。从成交而言,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30城一二手房总成交面积预计达到3.7亿平方米,较2023年降8%。其中,二手房成交量从2.2亿平方米增长2.3亿平方米,而新房成交量则从1.9亿平米下降到1.4亿平方米。

众所周知,新房受到价格控制,而二手房更能表现市场真实趋势。二手房的火热,不仅意味着新房价格存在虚高,也说明调控政策之下,卖家降低预期,买家开始入场。

与此同时,在整体量价不振的情况下,一些一线豪宅却似乎不错。很多人都会对于一线热卖豪宅印象深刻,比如上海徐汇区的中海•领邸玖序在2024年年末第五批次开盘,118套平均价4100万元的大平层,30分钟全部售罄。

豪宅热卖被一些观点解读为整体趋势,其实更多是局部情况,更体现了普通住宅和豪宅市场的分化。徐瑾经济人专栏以前也聊过,豪宅的行情,本身就是独立于市场行情,很难说代表整体房地产情况。毕竟总价在3000万之上的房子,在2024年全国成交量没有超过6000套,这是绝对小众市场。更不用说,中国多数城市其实没有富人区的规划,豪宅和普通住宅的价差并没有那么大,难以比肩国外等超过5到10倍的价差。

在房地产的主流市场,是什么房子在主导?是刚需,甚至是刚刚够到门槛的刚需。以上海为例,2024 年,上海全市二手房累计成交套数 21.6 万套,总价 200 万以下房子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老破小”成为主力,大概接近4成。在房地产的黄金岁月,大家总是感觉京沪普通住宅怎么也要千万起步,但实际上,不要说总价超过1000万,其实即使总价 600-800 万元住房,占比也不过5.5% 。至于北京,2024 年北京二手住宅网签 17.57 万套,从成交总价分析,同样是总价 200 万以下的房子为主力。

年轻人不再热衷买房

曾经,买房是年轻人在大城市扎根的标志,如今这一情况开始改变。

2024年,《DT商业观察》发起了一次关于购房的调研。参与调研基本来自大城市,95后、90后占比超7成,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人群超7成,男女比例接近1:1。他们认为买房是人生必选项吗?有超3成人认为买房不是必选项,而且一线城市、未婚、男性的买房意愿最弱。

如今,社交媒体上常出现年轻人提出的问题:如果有一笔钱,是买个老破小收租,还是是把钱存进银行?当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不断降低,甚至跌到2%以下,房租回报率也很低,房东挑租客的日子成为过去,住房空置率也在提高,房租回报率达到3%已经不错的结果。

某种意义上,中国开始靠拢日本,不少住房正逐渐成为消费品,持有成本日益增加。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小城市广泛存在,即便大城市开始出现。更多人开始接受房子是消费品,买了几年后跌价有可能成为常态。

徐瑾经济人专栏关注中国经济多年,房价可以说中国民众最关心的话题,这些年见证了不少与房地产相关的财富故事。房价上涨时,经济学家给出的原因五花八门,甚至不少专业人士将其归咎于炒房者的囤积行为;房价下跌后,不少人认为是政府没有救市所致。这些论证都忽略一些更根本的长期因素,无论经济周期还是人的周期,逻辑缺乏连贯性。

可以说,房地产红利基本就是过去30年中国人最大的财富红利,这一红利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只要能够进入城市生活安家,预期收入看涨,人们往往就会购置房产。一些无法在大城市落脚的人,比如农民工,多数与大城市房地产红利失之交臂;而那些能够在城市立足的人很多人吃到红利,这包含大部分70后、80后与部分90后,他们构成了中国中等群体即软阶层的主流。

在过去,房地产不仅是年年上涨的投资,更是影响中国经济最大的行业,上下游产业,从土地、建筑、设计、装修到家电、家居等一系列消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些行业涉及的从业人数远多过房地产行业本身。有数据显示,房地产业直接就业人口达到1012万,间接带动就业人数高达7051万,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7.6%。

曾经房地产风光无限,给予这些人不少发展机会,高薪与机遇并举。如今房地产行业不景气,我身边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朋友不少都失业了。有的曾是全国知名房地产公司的副总,如今在国外做房产中介;有的曾是大型房地产商的高管,现在转行卖保险。这些案例,其实还算成功转型,不少人则处于失业状态。他们并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优秀,当年进入房地产行业也经过了层层筛选,只是时代趋势使然。

当房地产逐渐成为消费品,住房行业将回归正常,行业差价也会降低。就像恒大出事时,大家往往指责恒大和许家印在管理、个性等方面的问题,但实际上,这反映的是整个行业的命运。 如今,像万科这样中国顶尖的房地产企业都爆出需要救助,这无疑暴露出,房地产企业困境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此时此地,再去指责单个公司没有多大意义。看着曾经的民企白马股沦为需要亟待救助的国企子公司,二十多年的风雨变迁,实在令人唏嘘。

在这样大趋势之下,年轻人不买房,其实是个理性选择。还记得,好多年前,我刚入行时,有个经济学家说,不买房等于做空自己的未来。今天看来,但是如果未来的趋势已经明显走低,不买房更显得为自己提供一个安全垫。

这是一个奇迹退场的时代,不少年轻人不再相信奇迹,这也正是他们不愿买房的原因。所以,别再问年轻人为何不买房,因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奇迹已经步入黄昏,只属于被眷顾的少数人。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房地产奇迹步入黄昏:年轻人为何不买房
2025-04-03 16:24
商业与经济

房地产奇迹步入黄昏:年轻人为何不买房

徐瑾:房子越便宜,年轻人好像越不肯买。日本一些地方正在鹤岗化吗?这是一个奇迹退场的时代,房子正逐渐从投资品变为消费品。
徐瑾



房子这回事,用年轻的流行语那是说,越来越抽象了。

在社交媒体之上,中国鹤岗等边缘地区几万块的便宜房子已经吸引不到流量,日本几万块的房子成为新焦点,甚至有自媒体表示日本正在鹤岗化,“中国人 3.5 万元人民币日本买房” 之类频繁上热搜。这是怎么回事?房子是越来越便宜了,问题是年轻人好像越来越不肯买房,甚至卖掉唯一住房的帖子也屡见不鲜。房地产市场,到底如何走?一个趋势正明显,那就是不少房子正在逐渐从投资品变为消费品。

日本的负动产时代

《南方周末》等媒体报道,有个女子自述在北海道的小樽花了3.5万买了套房。

这不是公寓,而是日本的一户建,也就是独立建筑,四舍五入一下,和中国一些合院别墅类似。这套房子占地170平米,建筑面积70平米,包含四个卧室两个厨房两个厅两个卫生间,家具家电齐全,距离车站也不远,几乎可以说拎包入住。这个房子建设在60年代,但是90年代翻新过,因为房主着急出售算是有捡漏的意思。但是即使正常的一户建,在当地也不过20万上下。

北海道是中产热衷旅游地,小樽又是经典爱情电影《情书》的拍摄地,这个新闻可以集中了不少牛马打工人的情绪点,引发不少讨论。

其实,日本房子比中国便宜不是新闻。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日本不少房子现在闲置,2023年数据就有13.8%。日本房子价格低廉的情况已持续许久,日语甚至诞生了“负动产”一词,意味着很多房产价值为负,甚至可以免费赠送。一些房子,居然成了日本人需要处理的新型粗大垃圾。

从根本上来说,房子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口。如果在东京大阪,你能感受到熙熙攘攘的热闹与潮流,但在日本除大城市之外的大部分中小城市,别说是年轻人,就连中年人都少见,大多是老年人。

如今,日本算是走出失去的三十年,日本整体房价有所恢复。按照数据,日本的住宅价格指数以 2010 年为 100,2024 年达到 138.9。至于东京等地,更是因为奥运会以及人口流入连连上涨。不过,日本大部分地区的房价仍处于萎靡不振。尽管日本房地产已逐渐走出长达30年的困境,但房价景气程度并未如人们预期的那般显著。

分化的中国房市

日本的昨天,是中国正在实现的现实。

在2024年,中国房地产继续分化,2024年全国百城新建住宅价格累计结构性上涨2.68%,而百城二手房价格累计下跌7.26%,环比已连跌32个月。从成交而言,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30城一二手房总成交面积预计达到3.7亿平方米,较2023年降8%。其中,二手房成交量从2.2亿平方米增长2.3亿平方米,而新房成交量则从1.9亿平米下降到1.4亿平方米。

众所周知,新房受到价格控制,而二手房更能表现市场真实趋势。二手房的火热,不仅意味着新房价格存在虚高,也说明调控政策之下,卖家降低预期,买家开始入场。

与此同时,在整体量价不振的情况下,一些一线豪宅却似乎不错。很多人都会对于一线热卖豪宅印象深刻,比如上海徐汇区的中海•领邸玖序在2024年年末第五批次开盘,118套平均价4100万元的大平层,30分钟全部售罄。

豪宅热卖被一些观点解读为整体趋势,其实更多是局部情况,更体现了普通住宅和豪宅市场的分化。徐瑾经济人专栏以前也聊过,豪宅的行情,本身就是独立于市场行情,很难说代表整体房地产情况。毕竟总价在3000万之上的房子,在2024年全国成交量没有超过6000套,这是绝对小众市场。更不用说,中国多数城市其实没有富人区的规划,豪宅和普通住宅的价差并没有那么大,难以比肩国外等超过5到10倍的价差。

在房地产的主流市场,是什么房子在主导?是刚需,甚至是刚刚够到门槛的刚需。以上海为例,2024 年,上海全市二手房累计成交套数 21.6 万套,总价 200 万以下房子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老破小”成为主力,大概接近4成。在房地产的黄金岁月,大家总是感觉京沪普通住宅怎么也要千万起步,但实际上,不要说总价超过1000万,其实即使总价 600-800 万元住房,占比也不过5.5% 。至于北京,2024 年北京二手住宅网签 17.57 万套,从成交总价分析,同样是总价 200 万以下的房子为主力。

年轻人不再热衷买房

曾经,买房是年轻人在大城市扎根的标志,如今这一情况开始改变。

2024年,《DT商业观察》发起了一次关于购房的调研。参与调研基本来自大城市,95后、90后占比超7成,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人群超7成,男女比例接近1:1。他们认为买房是人生必选项吗?有超3成人认为买房不是必选项,而且一线城市、未婚、男性的买房意愿最弱。

如今,社交媒体上常出现年轻人提出的问题:如果有一笔钱,是买个老破小收租,还是是把钱存进银行?当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不断降低,甚至跌到2%以下,房租回报率也很低,房东挑租客的日子成为过去,住房空置率也在提高,房租回报率达到3%已经不错的结果。

某种意义上,中国开始靠拢日本,不少住房正逐渐成为消费品,持有成本日益增加。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小城市广泛存在,即便大城市开始出现。更多人开始接受房子是消费品,买了几年后跌价有可能成为常态。

徐瑾经济人专栏关注中国经济多年,房价可以说中国民众最关心的话题,这些年见证了不少与房地产相关的财富故事。房价上涨时,经济学家给出的原因五花八门,甚至不少专业人士将其归咎于炒房者的囤积行为;房价下跌后,不少人认为是政府没有救市所致。这些论证都忽略一些更根本的长期因素,无论经济周期还是人的周期,逻辑缺乏连贯性。

可以说,房地产红利基本就是过去30年中国人最大的财富红利,这一红利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只要能够进入城市生活安家,预期收入看涨,人们往往就会购置房产。一些无法在大城市落脚的人,比如农民工,多数与大城市房地产红利失之交臂;而那些能够在城市立足的人很多人吃到红利,这包含大部分70后、80后与部分90后,他们构成了中国中等群体即软阶层的主流。

在过去,房地产不仅是年年上涨的投资,更是影响中国经济最大的行业,上下游产业,从土地、建筑、设计、装修到家电、家居等一系列消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些行业涉及的从业人数远多过房地产行业本身。有数据显示,房地产业直接就业人口达到1012万,间接带动就业人数高达7051万,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7.6%。

曾经房地产风光无限,给予这些人不少发展机会,高薪与机遇并举。如今房地产行业不景气,我身边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朋友不少都失业了。有的曾是全国知名房地产公司的副总,如今在国外做房产中介;有的曾是大型房地产商的高管,现在转行卖保险。这些案例,其实还算成功转型,不少人则处于失业状态。他们并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优秀,当年进入房地产行业也经过了层层筛选,只是时代趋势使然。

当房地产逐渐成为消费品,住房行业将回归正常,行业差价也会降低。就像恒大出事时,大家往往指责恒大和许家印在管理、个性等方面的问题,但实际上,这反映的是整个行业的命运。 如今,像万科这样中国顶尖的房地产企业都爆出需要救助,这无疑暴露出,房地产企业困境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此时此地,再去指责单个公司没有多大意义。看着曾经的民企白马股沦为需要亟待救助的国企子公司,二十多年的风雨变迁,实在令人唏嘘。

在这样大趋势之下,年轻人不买房,其实是个理性选择。还记得,好多年前,我刚入行时,有个经济学家说,不买房等于做空自己的未来。今天看来,但是如果未来的趋势已经明显走低,不买房更显得为自己提供一个安全垫。

这是一个奇迹退场的时代,不少年轻人不再相信奇迹,这也正是他们不愿买房的原因。所以,别再问年轻人为何不买房,因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奇迹已经步入黄昏,只属于被眷顾的少数人。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