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4-01 14:53
金融

“纠结”的消费贷

一场复杂的博弈。
黄金“纠结”的消费贷
刘兰香



2025年初至今,黄金价格连创新高,这场财富盛宴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甚至有人将目光投向消费贷——试图“借钱炒金”,用杠杆撬动更高收益。然而,这种看似精明的操作却暗藏风险:黄金虽是避险资产,但加杠杆押注短期波动,无异于将稳健投资变成一场高风险赌博。

这一现象背后的消费贷新政也引人关注。3月2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将个人消费贷额度上限从30万提至50万,互联网消费贷从20万涨到30万,还款期限也从5年拉长到7年,并允许银行自主调整利率。该政策意在刺激大宗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政策落地后,多家商业银行迅速将利率降至2.5%-2.8%,低息诱惑下,“消费”边界逐渐模糊,一场关于套利、风险与政策博弈的复杂剧情正在上演。

消费贷利率进入“2字头”后,与房贷利率形成显著倒挂。尽管监管明确禁止消费贷款资金用于购房、投资、经营等非消费用途,但银行在追踪贷款真实用途方面存在技术障碍,导致部分借款人将资金挪用于债务置换甚至投资。例如,若以利率2.5%的消费贷置换利率4%左右的存量房贷,100万元贷款7年约可省利息10万元。

而这种“擦边球”操作能够盛行,也源于银行对消费贷的风控逻辑:相较于资金流向,它们更关注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业内人士透露,在这一轮低利率消费贷投放中,公务员、国企员工等“优质客户”成为主要放贷对象,而信用等级较低、实际需求更强的群体反而被排除在外。这种结构性矛盾,也暴露出消费贷在“普惠”名义下的现实局限。

消费贷利率走低的另一面,是银行业日益严峻的净息差压力。净息差是指银行净利息收入与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反映了银行从其资产上获得的利息收入与支付给存款者和其他资金来源的利息成本之间的差额,相当于净资产收益率的概念。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相比上年末下降17个BP,已严重低于1.8%的警戒线。

一方面是存款利率下行滞后于贷款利率,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不振令信贷需求疲弱,银行业的净息差收入压力已经反映在刚刚出炉的各家上市银行2024年财报中。为缓解银行业压力,今年两会明确提出,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增强其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3月30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告,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资,拟募集金额合计不超过5200亿元。在这一轮定增中,财政部将以现金方式认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全部新发行股份,并包揽交通银行、邮储银行超过九成的新发行股份,合计出资规模达5000亿元。

这次增资也意味着国有大行合计将扩表7万亿左右,相当于“放水”7万亿,有分析人士称其效果不亚于降准,同时在A股的迷茫时刻,释放这一利好也有利于股市指数的稳定。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一“变相放水”虽能短期提振银行放贷能力,但根本矛盾未解——若实体经济回报率低迷、居民收入增长乏力,资金可能滞留金融体系空转,难以真正流向消费与投资,“借钱炒金”就是一例。

3月31日,受到特朗普的关税言论引发全球贸易摩擦升级担忧的影响,亚太股市集体下跌。同时,现货黄金在突破每盎司3100美元的关口后进一步升至3120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而这其中有多少是由包括消费贷在内的信贷资金流入所推动,则不得而知。

但消费贷利率一路下探的“狂欢”已引发监管警觉。近日有消息称,已有多家银行总行向各分支机构发出内部通知:4月起信用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上调至不低于3%。超低利率产品或被叫停,既是银行防止净息差进一步收窄的自救行为,也是对金融市场套利乱象的纠偏。

在规范消费贷的同时,更深层的挑战则在于政策目标的平衡。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消费贷利率“过低”实则折射出中国整体利率水平偏高,尤其是房贷利率偏高。私募基金经理陈同辉指出,历来我们的银行都带有“准财政”的性质,5000亿注资落地,也算是对今年发展经济决心的一种展示,后续的问题在于,当“宽货币”的空间已经打开,如何才能促使“宽信用”落地,而从目前情况看,要使得“宽信用”落地,可能需要见到能提高居民与企业端“权益”部分的相关政策落地才行。

居民与企业端“权益”部分的相关政策涉及居民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完善等制度性突破,这无疑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当前消费贷新政与黄金热的碰撞,已然揭示出金融市场的复杂生态:低息资金既能激活消费潜力,也可能诱使非理性加杠杆。“纠结”的消费贷图景中,这场博弈远未结束。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黄金“纠结”的消费贷
2025-04-01 14:53
金融

“纠结”的消费贷

一场复杂的博弈。
刘兰香



2025年初至今,黄金价格连创新高,这场财富盛宴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甚至有人将目光投向消费贷——试图“借钱炒金”,用杠杆撬动更高收益。然而,这种看似精明的操作却暗藏风险:黄金虽是避险资产,但加杠杆押注短期波动,无异于将稳健投资变成一场高风险赌博。

这一现象背后的消费贷新政也引人关注。3月2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将个人消费贷额度上限从30万提至50万,互联网消费贷从20万涨到30万,还款期限也从5年拉长到7年,并允许银行自主调整利率。该政策意在刺激大宗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政策落地后,多家商业银行迅速将利率降至2.5%-2.8%,低息诱惑下,“消费”边界逐渐模糊,一场关于套利、风险与政策博弈的复杂剧情正在上演。

消费贷利率进入“2字头”后,与房贷利率形成显著倒挂。尽管监管明确禁止消费贷款资金用于购房、投资、经营等非消费用途,但银行在追踪贷款真实用途方面存在技术障碍,导致部分借款人将资金挪用于债务置换甚至投资。例如,若以利率2.5%的消费贷置换利率4%左右的存量房贷,100万元贷款7年约可省利息10万元。

而这种“擦边球”操作能够盛行,也源于银行对消费贷的风控逻辑:相较于资金流向,它们更关注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业内人士透露,在这一轮低利率消费贷投放中,公务员、国企员工等“优质客户”成为主要放贷对象,而信用等级较低、实际需求更强的群体反而被排除在外。这种结构性矛盾,也暴露出消费贷在“普惠”名义下的现实局限。

消费贷利率走低的另一面,是银行业日益严峻的净息差压力。净息差是指银行净利息收入与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反映了银行从其资产上获得的利息收入与支付给存款者和其他资金来源的利息成本之间的差额,相当于净资产收益率的概念。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相比上年末下降17个BP,已严重低于1.8%的警戒线。

一方面是存款利率下行滞后于贷款利率,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不振令信贷需求疲弱,银行业的净息差收入压力已经反映在刚刚出炉的各家上市银行2024年财报中。为缓解银行业压力,今年两会明确提出,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增强其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3月30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告,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资,拟募集金额合计不超过5200亿元。在这一轮定增中,财政部将以现金方式认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全部新发行股份,并包揽交通银行、邮储银行超过九成的新发行股份,合计出资规模达5000亿元。

这次增资也意味着国有大行合计将扩表7万亿左右,相当于“放水”7万亿,有分析人士称其效果不亚于降准,同时在A股的迷茫时刻,释放这一利好也有利于股市指数的稳定。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一“变相放水”虽能短期提振银行放贷能力,但根本矛盾未解——若实体经济回报率低迷、居民收入增长乏力,资金可能滞留金融体系空转,难以真正流向消费与投资,“借钱炒金”就是一例。

3月31日,受到特朗普的关税言论引发全球贸易摩擦升级担忧的影响,亚太股市集体下跌。同时,现货黄金在突破每盎司3100美元的关口后进一步升至3120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而这其中有多少是由包括消费贷在内的信贷资金流入所推动,则不得而知。

但消费贷利率一路下探的“狂欢”已引发监管警觉。近日有消息称,已有多家银行总行向各分支机构发出内部通知:4月起信用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上调至不低于3%。超低利率产品或被叫停,既是银行防止净息差进一步收窄的自救行为,也是对金融市场套利乱象的纠偏。

在规范消费贷的同时,更深层的挑战则在于政策目标的平衡。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消费贷利率“过低”实则折射出中国整体利率水平偏高,尤其是房贷利率偏高。私募基金经理陈同辉指出,历来我们的银行都带有“准财政”的性质,5000亿注资落地,也算是对今年发展经济决心的一种展示,后续的问题在于,当“宽货币”的空间已经打开,如何才能促使“宽信用”落地,而从目前情况看,要使得“宽信用”落地,可能需要见到能提高居民与企业端“权益”部分的相关政策落地才行。

居民与企业端“权益”部分的相关政策涉及居民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完善等制度性突破,这无疑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当前消费贷新政与黄金热的碰撞,已然揭示出金融市场的复杂生态:低息资金既能激活消费潜力,也可能诱使非理性加杠杆。“纠结”的消费贷图景中,这场博弈远未结束。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