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3-27 17:40
商业与经济

公为明:长三角一体化下安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公为明:安徽加入长三角,也是破题之举,是深化改革的必然举措。安徽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安徽
王英良


公为明,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国家公派复旦大学-美国美利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安徽省政治学会副秘书长,挂职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委党校副校长,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观察》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次赴美、日等国调研,多篇内参被中宣部等有关部门采纳,曾获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成果三等奖。

以下是访谈实录。

问:可以概述一下近年安徽融入长三角,参与推动实现区域一体化的主要成就吗?根据你的观察,各城市在如何克服(省)城际竞争,实现一体化?

公为明:作为一名生长在山东,曾在上海求学,如今在安徽合肥工作的学者来说,谈论一下长三角一体化可能再合适不过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既是当局者,也曾经是旁观者,所以还是有很多感触的。

这些年安徽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由长三角一体化的旁听生、插班生转变为正式生;二是,近些年来,在体制机制、思想理念以及具体实践方面,安徽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推动和安徽自身努力拼搏下,安徽的综合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外界对安徽的印象也有了很大改变。

安徽把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在克服城际竞争方面,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进行整体谋划,分工推进,安徽城市与沪苏浙相关城市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如上海市闵行区与安徽省淮南市结对、江苏省南京市与安徽省滁州市结对、浙江省杭州市与安徽省宿州市结对,这为推进一体化发展注入切实可行的动力。在克服省级竞争方面,安徽坚决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坚持上海龙头带头作用,同时努力扬皖所长。长三角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主要领导人每年在三省一市轮流召开协调会,谋划年度重点合作事项,同时在上海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办公室,这都为克服省际间无序竞争,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务实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效制度保障。

问:安徽产业崛起令世界瞩目,业已成为内陆省份发展的有力样板,你认为产业“聚”安徽的主要动力在哪里?

公为明:产业“聚”安徽的主要动力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首先是内因方面,一是安徽具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资源与平台。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科教资源,已经成为推动安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二是产学研一体化推进,敢闯敢试,大力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逐渐探索出以科创带动产业,以“有为”政府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合肥模式”。三是抓住机遇,瞄准方向,迎难而上,主要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省会合肥更是从工业基础几乎微不足道到发展出家电、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汽车、芯片、新能源等一系列新兴产业集群。2024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4918.5亿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6.6%,总量居全国第六位、较上年前进一位。

从外因来看,首先是安徽区位优势明显,地跨南北,连接东西,紧邻长三角腹地,坐拥长江、淮河黄金水道,如今又加上江淮运河,区位交通优势更加显著。其次,安徽努力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唯一省份。再次,安徽抓住了中国和世界产业转移和分工的有利时机,最终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弥补了自身工业基础的不足。

问:作为中央立项推动、发挥地方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区域融合工程,在这一点上,如何体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性优势?

公为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央顶层设计与国家战略推动的成果,尤其是安徽全域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中央政府站在新时代中国发展全局,着力解决当下中国主要矛盾的产物。安徽与江浙沪地缘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投,历史上长期更是“一家人”。在中央政府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自推动下,安徽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举措。习近平在浙江和上海工作期间,就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地方间合作。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三次视察安徽,2020年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有关部门要针对欠发达地区出台实施更精准的举措,推动这些地区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在当前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安徽加入长三角,能够更好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以,安徽加入长三角,也是破题之举,是深化改革的必然举措。近些年来,三省一市全面对标对表国家部署要求,结合三省一市实际,推动一体化走深走实。去年,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公布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在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九个方面,共165项重点任务。

问:长三角一体化各省均存在比较优势,你认为安徽的比较优势在哪里? 还有哪些资源值得安徽进一步开拓?

公为明:其实,对比江浙沪,安徽的比较优势还是很多的,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悉。一是区位优势。安徽地跨南北,连接东西,长江、淮河、新安江等大江大河穿境而过,拥有平原、丘陵、山区等多种地形地貌,可以实现近距离通江达海和陆海统筹发展。安徽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林业产区,人口6000多万,可以说拥有很好的农业基础和发展腹地,这为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如今的安徽交通便捷,高铁通车里程位居全国前三位。以前说安徽是“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而如今安徽是“左右逢源”,安徽在全国交通格局、发展格局以及“一带一路”等对外开放战略中,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区位含金量,区位优势在促进安徽发展方面会发挥更大作用。二是科技优势。在最新的国家批复当中,除了北京和上海这两个直辖市,安徽是唯一一个被点名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的省份。合肥是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国家实验室”是重组后第一个获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安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基础研究更是在很多方面领跑全国甚至全球。

虽然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安徽与江浙沪的依然存在不小差距。下一步,就是要更好立足自身,尽全力发挥所长。安徽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夯实第二产业,大力提升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此外,安徽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安徽文化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以前不够重视研究和宣传。文化兴则发展动力强,安徽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很可能为安徽的发展提供最持久的动力。

问: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历史上首次突破300万辆,达357万辆,占全国比重超过九分之一,业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出口重镇,但在外资车企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其他本土品牌持续崛起与创新的背景下,安徽如何保持汽车产业的优势?如何处理好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关系?

公为明:安徽汽车产业基础较为扎实,近几年发展迅猛。安徽省已经把汽车产业作为安徽的首位产业来抓,是安徽省第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党政一把手亲自抓,长期抓,久久为功,协调动员全省力量做大做强安徽的汽车产业。安徽汽车产业和汽车人才有较为雄厚的基础,有奇瑞、江淮、比亚迪、大众、蔚来等一系列整车企业,有一系列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有合肥工业大学这样国内汽车领域著名的大学。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位。下一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安徽要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引进高端人才,加强研发和核心技术突破,加强汽车全产业链建设,提升企业运营的国际化水平,不断开拓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更好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发展。

内循环和外循环都需要,都很重要,安徽要做链接内外循环的战略节点。在百年大变局、中美竞争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安徽一方面要发挥在全国的区位优势,发挥一二三产业比较均衡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好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在内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安徽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安徽汽车产业要加大海外布局,同时更大力度吸引外资,多上投资力度大、带动力大的好项目,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打响安徽品牌,冲击世界名牌汽车企业。

问:新时代的徽商应是全球化的徽商,你认为安徽企业家在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需要着力做好哪些功课?

公为明:2023年年底,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徽商总会”成立。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主办的综合性经贸盛会,是安徽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平台。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徽商总会的推动下,世界制造业大会每年在合肥举办,现在影响力日益提升。目前,徽商资本回归安徽,助力安徽开放发展的动力也越来越强劲。如今的徽商已经不仅仅指来自古代安徽南部的徽州府,更是整个安徽商人的总称。

作为明清十大商帮之一,徽商的足迹遍布世界多地,如祁门红茶作为徽文化的物质形态,已远销欧美。程朱理学、新安医学、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非遗文化在东南亚甚至全世界影响深远。徽商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群体之一,尤其是在汽车产业领域。徽商企业包括整个安徽产业进一步融入全球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徽商企业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作为。思想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徽商已经不是以前所谓的“官商”,要具备现代企业思维,尤其是一流的民营企业家思维。要大力发扬徽商的吃苦精神、开拓精神、诚信精神和崇文精神,朝着中国一流、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前进。二是坚持国际化视野,秉持“中国本土”情怀。做大做强自身企业的同时,进一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团结协作,回馈故乡,助力安徽发展。三是进一步招揽人才,深化改革,向国内、发达国家商业精英群体等学习,以不断创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 黄金“纠结”的消费贷
    视频:黄金还会再涨吗?

    在市场临近长假之前,资金的活跃度会逐渐下降。


  • 大豆“一个多月来首笔”,美国农业部:中国采购近30万吨大豆
    中国削减美国大豆和猪肉采购量,美国农民面临压力

    美国农业部的每周数据显示,中国削减了美国大豆的采购量,并减少了计划在2025年进口的猪肉数量。分析师预计,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农产品价格将面临巨大压力。


  • 婴儿推车外国人女性孕妇
    婴儿推车躲不过美国对华关税

    中国制造了美国绝大多数的婴儿车、婴儿床和玩具,而且几乎没有在其他地方采购婴儿用品的替代选项。许多品牌已提高旗下大部分产品的价格。


  • 比亚迪快速崛起,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
    比亚迪一季度销量达百万,净利润翻倍

    比亚迪第一季度业绩继续领先特斯拉,总销量飙升60%达到100万辆,净利润翻了一番,得益于中国国内外市场旺盛需求的推动。


安徽
2025-03-27 17:40
商业与经济

公为明:长三角一体化下安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公为明:安徽加入长三角,也是破题之举,是深化改革的必然举措。安徽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王英良


公为明,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国家公派复旦大学-美国美利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安徽省政治学会副秘书长,挂职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委党校副校长,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观察》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次赴美、日等国调研,多篇内参被中宣部等有关部门采纳,曾获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成果三等奖。

以下是访谈实录。

问:可以概述一下近年安徽融入长三角,参与推动实现区域一体化的主要成就吗?根据你的观察,各城市在如何克服(省)城际竞争,实现一体化?

公为明:作为一名生长在山东,曾在上海求学,如今在安徽合肥工作的学者来说,谈论一下长三角一体化可能再合适不过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既是当局者,也曾经是旁观者,所以还是有很多感触的。

这些年安徽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由长三角一体化的旁听生、插班生转变为正式生;二是,近些年来,在体制机制、思想理念以及具体实践方面,安徽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推动和安徽自身努力拼搏下,安徽的综合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外界对安徽的印象也有了很大改变。

安徽把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在克服城际竞争方面,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进行整体谋划,分工推进,安徽城市与沪苏浙相关城市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如上海市闵行区与安徽省淮南市结对、江苏省南京市与安徽省滁州市结对、浙江省杭州市与安徽省宿州市结对,这为推进一体化发展注入切实可行的动力。在克服省级竞争方面,安徽坚决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坚持上海龙头带头作用,同时努力扬皖所长。长三角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主要领导人每年在三省一市轮流召开协调会,谋划年度重点合作事项,同时在上海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办公室,这都为克服省际间无序竞争,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务实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效制度保障。

问:安徽产业崛起令世界瞩目,业已成为内陆省份发展的有力样板,你认为产业“聚”安徽的主要动力在哪里?

公为明:产业“聚”安徽的主要动力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首先是内因方面,一是安徽具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资源与平台。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科教资源,已经成为推动安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二是产学研一体化推进,敢闯敢试,大力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逐渐探索出以科创带动产业,以“有为”政府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合肥模式”。三是抓住机遇,瞄准方向,迎难而上,主要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省会合肥更是从工业基础几乎微不足道到发展出家电、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汽车、芯片、新能源等一系列新兴产业集群。2024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4918.5亿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6.6%,总量居全国第六位、较上年前进一位。

从外因来看,首先是安徽区位优势明显,地跨南北,连接东西,紧邻长三角腹地,坐拥长江、淮河黄金水道,如今又加上江淮运河,区位交通优势更加显著。其次,安徽努力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唯一省份。再次,安徽抓住了中国和世界产业转移和分工的有利时机,最终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弥补了自身工业基础的不足。

问:作为中央立项推动、发挥地方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区域融合工程,在这一点上,如何体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性优势?

公为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央顶层设计与国家战略推动的成果,尤其是安徽全域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中央政府站在新时代中国发展全局,着力解决当下中国主要矛盾的产物。安徽与江浙沪地缘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投,历史上长期更是“一家人”。在中央政府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自推动下,安徽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举措。习近平在浙江和上海工作期间,就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地方间合作。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三次视察安徽,2020年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有关部门要针对欠发达地区出台实施更精准的举措,推动这些地区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在当前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安徽加入长三角,能够更好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以,安徽加入长三角,也是破题之举,是深化改革的必然举措。近些年来,三省一市全面对标对表国家部署要求,结合三省一市实际,推动一体化走深走实。去年,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公布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在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九个方面,共165项重点任务。

问:长三角一体化各省均存在比较优势,你认为安徽的比较优势在哪里? 还有哪些资源值得安徽进一步开拓?

公为明:其实,对比江浙沪,安徽的比较优势还是很多的,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悉。一是区位优势。安徽地跨南北,连接东西,长江、淮河、新安江等大江大河穿境而过,拥有平原、丘陵、山区等多种地形地貌,可以实现近距离通江达海和陆海统筹发展。安徽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林业产区,人口6000多万,可以说拥有很好的农业基础和发展腹地,这为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如今的安徽交通便捷,高铁通车里程位居全国前三位。以前说安徽是“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而如今安徽是“左右逢源”,安徽在全国交通格局、发展格局以及“一带一路”等对外开放战略中,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区位含金量,区位优势在促进安徽发展方面会发挥更大作用。二是科技优势。在最新的国家批复当中,除了北京和上海这两个直辖市,安徽是唯一一个被点名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的省份。合肥是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国家实验室”是重组后第一个获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安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基础研究更是在很多方面领跑全国甚至全球。

虽然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安徽与江浙沪的依然存在不小差距。下一步,就是要更好立足自身,尽全力发挥所长。安徽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夯实第二产业,大力提升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此外,安徽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安徽文化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以前不够重视研究和宣传。文化兴则发展动力强,安徽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很可能为安徽的发展提供最持久的动力。

问: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历史上首次突破300万辆,达357万辆,占全国比重超过九分之一,业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出口重镇,但在外资车企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其他本土品牌持续崛起与创新的背景下,安徽如何保持汽车产业的优势?如何处理好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关系?

公为明:安徽汽车产业基础较为扎实,近几年发展迅猛。安徽省已经把汽车产业作为安徽的首位产业来抓,是安徽省第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党政一把手亲自抓,长期抓,久久为功,协调动员全省力量做大做强安徽的汽车产业。安徽汽车产业和汽车人才有较为雄厚的基础,有奇瑞、江淮、比亚迪、大众、蔚来等一系列整车企业,有一系列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有合肥工业大学这样国内汽车领域著名的大学。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位。下一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安徽要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引进高端人才,加强研发和核心技术突破,加强汽车全产业链建设,提升企业运营的国际化水平,不断开拓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更好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发展。

内循环和外循环都需要,都很重要,安徽要做链接内外循环的战略节点。在百年大变局、中美竞争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安徽一方面要发挥在全国的区位优势,发挥一二三产业比较均衡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好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在内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安徽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安徽汽车产业要加大海外布局,同时更大力度吸引外资,多上投资力度大、带动力大的好项目,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打响安徽品牌,冲击世界名牌汽车企业。

问:新时代的徽商应是全球化的徽商,你认为安徽企业家在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需要着力做好哪些功课?

公为明:2023年年底,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徽商总会”成立。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主办的综合性经贸盛会,是安徽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平台。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徽商总会的推动下,世界制造业大会每年在合肥举办,现在影响力日益提升。目前,徽商资本回归安徽,助力安徽开放发展的动力也越来越强劲。如今的徽商已经不仅仅指来自古代安徽南部的徽州府,更是整个安徽商人的总称。

作为明清十大商帮之一,徽商的足迹遍布世界多地,如祁门红茶作为徽文化的物质形态,已远销欧美。程朱理学、新安医学、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非遗文化在东南亚甚至全世界影响深远。徽商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群体之一,尤其是在汽车产业领域。徽商企业包括整个安徽产业进一步融入全球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徽商企业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作为。思想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徽商已经不是以前所谓的“官商”,要具备现代企业思维,尤其是一流的民营企业家思维。要大力发扬徽商的吃苦精神、开拓精神、诚信精神和崇文精神,朝着中国一流、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前进。二是坚持国际化视野,秉持“中国本土”情怀。做大做强自身企业的同时,进一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团结协作,回馈故乡,助力安徽发展。三是进一步招揽人才,深化改革,向国内、发达国家商业精英群体等学习,以不断创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