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3-13 09:28
社会与生活

教育:高三应该休三天

刘远举:家长们抗拒双休是一种“囚徒困境”。如果自己孩子双休,别人却没有,那自己的孩子自然就会在考试中吃亏。于是大家都不愿意双休。
教育中学生:“双减”大回调:从教培行业松绑看中国经济的“立”与“破”
刘远举


距离2025年高考已不足百日的时候,湖南、山东、浙江……全国多地高中宣布周末双休。这个最新的改变,源于“逐步推进落实普通高中双休制度”的政策。

2024年10月15日,教育部携手国家发改委、卫健委等九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双休日制度的执行方案。该方案规定,自2025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全国所有普通高中将统一实施周末双休制度。此举措已被列为“教育强国2035”战略的关键布局,预示着我国人才培养体系正式步入系统性革新的全新时期。

高中本来是双休,但多年来,在高考成绩的压力下,一些高中学校把双休变成了单休,甚至变成“月休”。学校、家长、学生对此也习以为常。

突然的改变,引发了家长的抗议。

家长的理由很多。有网友发帖“长沙高中家长反对双休”,认为“压缩成五天上课时间,教学进度太快,绝大多数学生将听不懂”。

还有家长认为,周末两天,学生没了老师管着,父母不能陪伴,学生就会玩游戏、刷短视频,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

河北衡水的家长群,因为这个改变炸开了锅。有家长驱车300公里质问学校、连夜联系托管机构、扬言“双休会毁掉衡水模式”——虽然这个政策的目的,正是毁掉“衡水模式”。

其实,家长们这么抗拒,最终的原因是“囚徒困境”。家长并非不愿意孩子休息,但如果自己孩子双休,别人却没有,那自己的孩子自然就会在考试中吃亏。于是,大家都不愿意双休。

还有家长据此认为,如果大家都不敢双休,必然会校外补课。因为经济原因,一些家庭无法负担,客观上可能加剧教育分层。

这些家长的担心都是有道理的,所以即便教育局、学校落实双休,学生大概也是休不了的,都会校外补课。

不过,双休肯定有长期上的好处。或者换一种方式说:如果要长期来看,高中、高三不仅应该每周双休,更应该每周三休。

这个提议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教育系统有两个功能,第一教授知识,第二筛选。每个学生那么努力,不是为了多获得知识,而是在筛选中获胜。

中国的教育系统的筛选机制,通过重点校制度,构成了一套精密的环环相扣的体系,高效传递着高考的筛选压力。

学历是职场竞争的要素之一,职场竞争压力会向学生时代传递。本来竞争压力的蔓延在年龄段上应该是递减的。但是在重点学校制度下,每一次入学竞争,都需要前一次的胜利为基础:想有个好工作,就得上一个好大学,想上一个好大学,就得上一个好高中,再之前,就得上好的初中、好的小学,甚至好的幼儿园。

就这样,社会的压力就顺着这个连环套,高效地传递到童年。这个机制不仅是压力的传导者,也是新焦虑的制造者,甚至六年级、初三、高三、大四都成为了压力巨大的门槛,每一道门槛都是一个竞争与负担的波峰,产生出额外的压力,激发家长的焦虑。顺着重点学校环环相扣的竞争链条,社会压力传递到了童年,加重了幼龄孩子的负担。

只要教育系统的筛选作用存在,作为最重要的筛子高考必然存在,高中的压力就不可避免。想办法降低高中的压力,是不可能的。这就像要求运动员在比赛前不训练一样。高三的孩子,也有18、9岁了,可以承担一定的压力了。

但我们也不是无法作为,我们要做的是把压力留在高中阶段,不外溢到初中、小学、幼儿园。

实现这个目标的办法,是减少小学、初中的筛选。现在的教育系统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减少小学高中的区分度,就近入选,淡化小学、初中的重点中学制度。

但重点高中依然存在,那么初中就必然有很大压力。初中有了压力,初中学校就会分层,对抗淡化初中重点的政策努力。当重点初中实质上存在,小学就得努力,压力还是会传导,仍然是环环相扣,一旦懈怠,之后就无法弥补。

一个学生,天资不怎么样,但凭着小学努力,就能考上好初中,由于教学质量差异,没考上好初中的学生就无法赶上他。所以,在接下来的环环相扣中,他能赢过一个天资更好的孩子。但如果小学、初中不努力的学生,可以弥补呢?弥补的办法,就是任何人,到了十五六岁,懂事了,想学习,总能得到教育资源。办法不是全民上高中,不是停止中考分流,而是高中市场化,高中课程培训市场化。

高中课程培训市场化,有几个好处。

第一,教育资源兜底,任何时候醒悟了想学习,都可以获得资源。

一个学生,小学初中不懂事,贪玩荒废了学业,不要紧,只要高中时候愿意努力三年,有那个天资,市面上高中低的高中培训班,多的是。你小学、初中一直努力,上了个好高中,又如何?我在市场上能得到差不多的教育资源,我能赶上来。让任何想学习的人可以学习,这是合理的。

第二,有了兜底,小学初中就不必再内卷。

如果我能赶上了,那你小学、初中那么拼命,岂不是没用?如果没有用,如果有市场化的教育资源给一个16岁的孩子兜底。家长在小学、初中还用得着那么急吗?

第三,高中课程培训市场化,还有个作用,那就是教育平权。

一个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家境贫寒,成绩说好呢,也没到高中愿意免学费的地步;说不好了,还是能考个211。最终没钱,放弃高中,出来送外卖。他不想放弃,却没有任何课堂可以容纳他。

第四,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规划学习的课程,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提分效果更好。

现在上课,都是跟着老师走,英语偏科,还是上那么几节英语课,不能多上;英语很好,还是得完成作业上课,虽然已经很低效。此外,高中教学,再好的老师,都是一个老师教40几个学生,很难做到个性化的详细讲解。所以,对学生来说,能针对性地校外补习,实现一个老师教几个学生,提分效果更好。

我们假设,一个学生提出,我每周请一天假,专门的老师来辅导,其实学生肯定很眼红,明白这种针对性复习一定是有利于提分的。

一定会有人问,这样的校外培训很贵,是不是不公平?

现在的确很贵,但将来不一定很贵。

其实,现在的高中教育资源,之所以贵,一方面是因为要牌照,供应少。重点高中只有那么几个。而是因为,市场化的高中培训,因为市场容量太小,价格必然就会很高。相机、音响都是这样的市场,太小,单价就高上去了。

那么,为什么高中课程培训的市场容量小。这正是因为高中把时间占完了。一周6天,剩下一天还有作业,学生没时间去接受市场化的服务。市场容量小了,价格自然就高了。

其实,教育从来不是资源,而是一种能够生产出来的服务。市场特点就是能降低成本。

假设一个高中培训老师,年入30万。这个价格,足够招到有能力的老师了。高中的课程,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学问,大多是匠人,熟能生巧。一个人教了十年高中数学,辅导学生是没问题的。

补习课,假设是比较好的进阶班,一个半小时一节,两节课为一组,也就是三小时。他的工作量就上午、下午、晚上,共三小时

实行小班制,一个班10个学生——这是非常高档次的教育了,没有哪个重点高中能提供这种档次的师生比。对于冲刺大学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基本上可以实现有问必答,接近一对一教学了。

假设学生一周一门学科,上三个小时的课,跟这个老师一年。按45分钟一节课算,这相当于休息的三天,上了4节课,上课的量和学校也差不多。而且,这还是1对10,效果更好。

这就意味着这个老师,一年可以带9组学生,90个人。这90个人负担老师的工资,也就是一人3000。加上机构的成本等等,翻一倍,6000块。再涨一些,1万块。

一门学科,小班制,一年10000元,并不贵。如果是普通班,30个人一个班,老师资质差一些,一年收入15万,价格还会更低。一年1000块就足够了。更何况,一个有天资的孩子,对任何培训机构来说,都是珍贵的资源。

现在高中实行双休了,必然促进校外培训。长期来看,这是好事。如果将来高中统一上4天课,剩下三天,学生可以继续在学校内选课,也可以在校外去上培训班。

说到底,市场的高中教育服务,可以给任何人兜底。人就可以不必从小学开始,就用成绩去争取教育资源。有了成熟发达的校外培训,小学中学阶段,家长还干嘛着急呢?负担就减下来了。所以,减负的真正方法,是小学、初中搞平均,而高中实现市场化。高中本来就不是义务教育,实现市场化没有政策上的阻碍。

现在很多城市中产家庭反对中考分流,他们想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这没有错。中考不像高考,一旦失利,不能再考。这才是一考定终身。中考分流残酷地限制了一些孩子的人生。高中市场化,可以满足这些家庭的需求。不再有中考分流,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上高中。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市场化了,高考仍然要拼天资。实际上到了高中,课程的难度已经可以让学生和家长明白现实,不再去做无谓的努力。这就避免了内耗。

如果将高中一部分任务市场化,比如,学习四天休息三天,可以降低财政在高中的投入,或者,进阶版,彻底缩短学制到两年——实际上最后一年就是复习,冲刺高考。那么,这能带来一个积极的后果:两年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这对于经济发展非常关键。

当然,这一切需要从高中休三天开始。这既是教育平权,也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既避免内卷,又提升竞争;既利于家庭,也有利于国家的好事。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教育中学生:“双减”大回调:从教培行业松绑看中国经济的“立”与“破”
2025-03-13 09:28
社会与生活

教育:高三应该休三天

刘远举:家长们抗拒双休是一种“囚徒困境”。如果自己孩子双休,别人却没有,那自己的孩子自然就会在考试中吃亏。于是大家都不愿意双休。
刘远举


距离2025年高考已不足百日的时候,湖南、山东、浙江……全国多地高中宣布周末双休。这个最新的改变,源于“逐步推进落实普通高中双休制度”的政策。

2024年10月15日,教育部携手国家发改委、卫健委等九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双休日制度的执行方案。该方案规定,自2025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全国所有普通高中将统一实施周末双休制度。此举措已被列为“教育强国2035”战略的关键布局,预示着我国人才培养体系正式步入系统性革新的全新时期。

高中本来是双休,但多年来,在高考成绩的压力下,一些高中学校把双休变成了单休,甚至变成“月休”。学校、家长、学生对此也习以为常。

突然的改变,引发了家长的抗议。

家长的理由很多。有网友发帖“长沙高中家长反对双休”,认为“压缩成五天上课时间,教学进度太快,绝大多数学生将听不懂”。

还有家长认为,周末两天,学生没了老师管着,父母不能陪伴,学生就会玩游戏、刷短视频,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

河北衡水的家长群,因为这个改变炸开了锅。有家长驱车300公里质问学校、连夜联系托管机构、扬言“双休会毁掉衡水模式”——虽然这个政策的目的,正是毁掉“衡水模式”。

其实,家长们这么抗拒,最终的原因是“囚徒困境”。家长并非不愿意孩子休息,但如果自己孩子双休,别人却没有,那自己的孩子自然就会在考试中吃亏。于是,大家都不愿意双休。

还有家长据此认为,如果大家都不敢双休,必然会校外补课。因为经济原因,一些家庭无法负担,客观上可能加剧教育分层。

这些家长的担心都是有道理的,所以即便教育局、学校落实双休,学生大概也是休不了的,都会校外补课。

不过,双休肯定有长期上的好处。或者换一种方式说:如果要长期来看,高中、高三不仅应该每周双休,更应该每周三休。

这个提议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教育系统有两个功能,第一教授知识,第二筛选。每个学生那么努力,不是为了多获得知识,而是在筛选中获胜。

中国的教育系统的筛选机制,通过重点校制度,构成了一套精密的环环相扣的体系,高效传递着高考的筛选压力。

学历是职场竞争的要素之一,职场竞争压力会向学生时代传递。本来竞争压力的蔓延在年龄段上应该是递减的。但是在重点学校制度下,每一次入学竞争,都需要前一次的胜利为基础:想有个好工作,就得上一个好大学,想上一个好大学,就得上一个好高中,再之前,就得上好的初中、好的小学,甚至好的幼儿园。

就这样,社会的压力就顺着这个连环套,高效地传递到童年。这个机制不仅是压力的传导者,也是新焦虑的制造者,甚至六年级、初三、高三、大四都成为了压力巨大的门槛,每一道门槛都是一个竞争与负担的波峰,产生出额外的压力,激发家长的焦虑。顺着重点学校环环相扣的竞争链条,社会压力传递到了童年,加重了幼龄孩子的负担。

只要教育系统的筛选作用存在,作为最重要的筛子高考必然存在,高中的压力就不可避免。想办法降低高中的压力,是不可能的。这就像要求运动员在比赛前不训练一样。高三的孩子,也有18、9岁了,可以承担一定的压力了。

但我们也不是无法作为,我们要做的是把压力留在高中阶段,不外溢到初中、小学、幼儿园。

实现这个目标的办法,是减少小学、初中的筛选。现在的教育系统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减少小学高中的区分度,就近入选,淡化小学、初中的重点中学制度。

但重点高中依然存在,那么初中就必然有很大压力。初中有了压力,初中学校就会分层,对抗淡化初中重点的政策努力。当重点初中实质上存在,小学就得努力,压力还是会传导,仍然是环环相扣,一旦懈怠,之后就无法弥补。

一个学生,天资不怎么样,但凭着小学努力,就能考上好初中,由于教学质量差异,没考上好初中的学生就无法赶上他。所以,在接下来的环环相扣中,他能赢过一个天资更好的孩子。但如果小学、初中不努力的学生,可以弥补呢?弥补的办法,就是任何人,到了十五六岁,懂事了,想学习,总能得到教育资源。办法不是全民上高中,不是停止中考分流,而是高中市场化,高中课程培训市场化。

高中课程培训市场化,有几个好处。

第一,教育资源兜底,任何时候醒悟了想学习,都可以获得资源。

一个学生,小学初中不懂事,贪玩荒废了学业,不要紧,只要高中时候愿意努力三年,有那个天资,市面上高中低的高中培训班,多的是。你小学、初中一直努力,上了个好高中,又如何?我在市场上能得到差不多的教育资源,我能赶上来。让任何想学习的人可以学习,这是合理的。

第二,有了兜底,小学初中就不必再内卷。

如果我能赶上了,那你小学、初中那么拼命,岂不是没用?如果没有用,如果有市场化的教育资源给一个16岁的孩子兜底。家长在小学、初中还用得着那么急吗?

第三,高中课程培训市场化,还有个作用,那就是教育平权。

一个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家境贫寒,成绩说好呢,也没到高中愿意免学费的地步;说不好了,还是能考个211。最终没钱,放弃高中,出来送外卖。他不想放弃,却没有任何课堂可以容纳他。

第四,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规划学习的课程,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提分效果更好。

现在上课,都是跟着老师走,英语偏科,还是上那么几节英语课,不能多上;英语很好,还是得完成作业上课,虽然已经很低效。此外,高中教学,再好的老师,都是一个老师教40几个学生,很难做到个性化的详细讲解。所以,对学生来说,能针对性地校外补习,实现一个老师教几个学生,提分效果更好。

我们假设,一个学生提出,我每周请一天假,专门的老师来辅导,其实学生肯定很眼红,明白这种针对性复习一定是有利于提分的。

一定会有人问,这样的校外培训很贵,是不是不公平?

现在的确很贵,但将来不一定很贵。

其实,现在的高中教育资源,之所以贵,一方面是因为要牌照,供应少。重点高中只有那么几个。而是因为,市场化的高中培训,因为市场容量太小,价格必然就会很高。相机、音响都是这样的市场,太小,单价就高上去了。

那么,为什么高中课程培训的市场容量小。这正是因为高中把时间占完了。一周6天,剩下一天还有作业,学生没时间去接受市场化的服务。市场容量小了,价格自然就高了。

其实,教育从来不是资源,而是一种能够生产出来的服务。市场特点就是能降低成本。

假设一个高中培训老师,年入30万。这个价格,足够招到有能力的老师了。高中的课程,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学问,大多是匠人,熟能生巧。一个人教了十年高中数学,辅导学生是没问题的。

补习课,假设是比较好的进阶班,一个半小时一节,两节课为一组,也就是三小时。他的工作量就上午、下午、晚上,共三小时

实行小班制,一个班10个学生——这是非常高档次的教育了,没有哪个重点高中能提供这种档次的师生比。对于冲刺大学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基本上可以实现有问必答,接近一对一教学了。

假设学生一周一门学科,上三个小时的课,跟这个老师一年。按45分钟一节课算,这相当于休息的三天,上了4节课,上课的量和学校也差不多。而且,这还是1对10,效果更好。

这就意味着这个老师,一年可以带9组学生,90个人。这90个人负担老师的工资,也就是一人3000。加上机构的成本等等,翻一倍,6000块。再涨一些,1万块。

一门学科,小班制,一年10000元,并不贵。如果是普通班,30个人一个班,老师资质差一些,一年收入15万,价格还会更低。一年1000块就足够了。更何况,一个有天资的孩子,对任何培训机构来说,都是珍贵的资源。

现在高中实行双休了,必然促进校外培训。长期来看,这是好事。如果将来高中统一上4天课,剩下三天,学生可以继续在学校内选课,也可以在校外去上培训班。

说到底,市场的高中教育服务,可以给任何人兜底。人就可以不必从小学开始,就用成绩去争取教育资源。有了成熟发达的校外培训,小学中学阶段,家长还干嘛着急呢?负担就减下来了。所以,减负的真正方法,是小学、初中搞平均,而高中实现市场化。高中本来就不是义务教育,实现市场化没有政策上的阻碍。

现在很多城市中产家庭反对中考分流,他们想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这没有错。中考不像高考,一旦失利,不能再考。这才是一考定终身。中考分流残酷地限制了一些孩子的人生。高中市场化,可以满足这些家庭的需求。不再有中考分流,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上高中。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市场化了,高考仍然要拼天资。实际上到了高中,课程的难度已经可以让学生和家长明白现实,不再去做无谓的努力。这就避免了内耗。

如果将高中一部分任务市场化,比如,学习四天休息三天,可以降低财政在高中的投入,或者,进阶版,彻底缩短学制到两年——实际上最后一年就是复习,冲刺高考。那么,这能带来一个积极的后果:两年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这对于经济发展非常关键。

当然,这一切需要从高中休三天开始。这既是教育平权,也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既避免内卷,又提升竞争;既利于家庭,也有利于国家的好事。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