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2-07 15:44
商业与经济

特斯拉和苹果成“美股七雄”中受关税影响最大的两家公司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称他不赞同关税战。
美媒:中国官员内部讨论向马斯克出售TikTok美国业务等选项
GREG MCKENNA


事实证明,即便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和世界首富,面对关税冲击时也难逃影响。本周一,这变得更加明显——随着特朗普宣布计划加征关税引发市场震荡,苹果(Apple)与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Tesla)成为美国科技巨头中股价受创最严重的公司。

尽管特朗普同意暂停对北美盟友加征关税让市场稍作喘息,但当其他汽车股强势反弹时,特斯拉股价依然低迷。虽然中国周二上午宣布对美国采取对等反制关税,但苹果股价午盘仍上涨2%,因为投资者考虑到一旦贸易紧张局势持续,这家iPhone手机制造商会如何调整生产布局。

特斯拉股价周一重挫5%,成为“美股七雄”(按市值排名的美国七大公司)中跌幅最大的个股。与所有汽车制造商一样,由于行业供应链高度全球化,特朗普拟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25%的关税,将对特斯拉产生严重冲击。一台发动机、变速箱或其他零部件在最终装车前,可能需要在美加、美墨边境往返七八次。

特斯拉首席财务官瓦伊巴夫·塔内贾上周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该电动汽车厂商已着手在美国、墨西哥和中国等市场建立本土化供应链,以降低潜在风险。但他同时承认,公司所有业务仍高度依赖全球零部件供应网络。

塔内贾坦言:“因此,极有可能实施的关税措施及其引发的贸易对等反制,都将对我们的业务和盈利能力造成冲击。”

不过这并未阻止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成为特朗普的最大金主之一,并主导新成立的“政府效能部”成本削减计划。但去年5月拜登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进口关税时,马斯克明确表态反对关税战。

在巴黎召开的VivaTech大会上,他通过视频连线表示:“任何阻碍自由贸易或扭曲市场的行为,本质上都是不利的。”

特斯拉与苹果均未回应置评请求。

苹果可能调整iPhone生产布局

苹果股价周一下跌3%,但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分析师表示,特朗普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10%的关税,对苹果公司利润的影响应该微乎其微。即使苹果没有像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时那样为iPhone争取到豁免,该观点仍然成立。

周一,由沃姆西·莫汉领导的团队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如果苹果不在美国涨价,我们认为关税对利润的影响仅为0.05美元,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银行估计,在美国销售的80%的苹果产品可以从中国以外的地区采购。分析师表示,现在大多数iPhone手机型号可以在印度制造,如果特朗普维持或提高对中国的关税,苹果的制造合作伙伴可以在南亚地区增加产量并将产品运往美国。


又讯:
王衍行

“关税战”可能会摧毁特斯拉、苹果在全球经济版图上,贸易战从来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付出更惨烈代价的输家。特斯拉和苹果,作为全球化供应链的巅峰之作,一旦遭遇关税战的冲击,它们可能从行业霸主跌落,甚至被摧毁。

特斯拉与苹果:全球化的“双刃剑”

特斯拉与苹果的成功,本质上是全球化的胜利。它们靠的不是单一市场,而是全球供应链的精准布局:

• 苹果的零部件涉及数十个国家,iPhone的核心组装依赖中国工厂,利润的每一分钱都浸透了全球产业链的紧密协作。

• 特斯拉在中国上海建厂,享受政策红利,同时依赖全球供应链,电池、芯片、自动驾驶技术跨国流动,让其在电动车赛道上遥遥领先。

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经济联动顺畅时,它们腾飞;当关税战、保护主义、经济脱钩出现时,它们将首当其冲,甚至沦为牺牲品。

关税战的“三重致命打击”

1. 成本飙升,利润暴跌

关税战的直接后果,就是供应链的撕裂。举个简单的例子:

• 如果美国加征中国制造的iPhone关税,苹果就得提高售价或者自己承担成本。但消费者不可能无休止为品牌溢价买单,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 特斯拉的电池和供应链严重依赖中国,一旦供应链受阻,生产成本将暴涨,而电动车市场的价格战已经打得惨烈,特斯拉很难再有降价空间。

2. 供应链断裂,核心技术受限

苹果和特斯拉虽然是美国科技界的象征,但它们的命脉却紧紧攥在全球供应链的手中。

• 特斯拉的动力电池 80% 以上依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供应商;如果关税战导致电池供应中断,特斯拉的生产将举步维艰。

• 苹果的精密制造 依赖富士康、立讯精密等中国供应链,短期内根本无法找到替代方案。

如果关税战全面升级,这两家公司将面临“供应链休克”,核心零部件无法按时交付,最终影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形成致命的供应链断裂。

3. 失去中国市场,等于自毁长城

苹果和特斯拉能成为全球科技巨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市场:

• 苹果每年在中国卖出数千万台iPhone,2023年,iPhone在中国市场的收入高达700亿美元,占苹果总收入的近20%。如果中国反制,美国科技巨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流失。

• 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承担了全球 50% 以上的产量,同时中国消费者贡献了其全球销量的近三分之一。如果中国政府对特斯拉进行贸易反制,它将瞬间丧失全球竞争力。

苹果和特斯拉,一边享受中国市场的红利,一边要面对美国政府可能发动的“关税战”——这种骑墙式的生存模式,极可能成为它们的终极死局。

“关税战”下,谁是赢家?

表面上,关税战是为了保护本土企业,但真正受益的往往是竞争对手。

• 关税战若导致苹果失去中国市场,华为、小米、OPPO等国产品牌将迅速填补空缺,反而加速本土品牌崛起。

• 关税战若让特斯拉生产受阻,比亚迪、小鹏、蔚来等中国新能源车企将趁势攻占全球市场,原本属于特斯拉的全球市场份额,将拱手让人。

换句话说,美国政府的“保护主义”,最终保护的可能是中国的竞争对手,而不是自己国家的企业。

科技企业不能成为“政治棋子”

苹果和特斯拉的困境,暴露了一个深层次问题:当企业成为政府贸易战的“棋子”,它们注定走向毁灭。

• 乔布斯从来不是靠关税保护起来的,而是靠产品创新与市场竞争。

• 马斯克崛起的根本,也不是政府扶持,而是技术突破与市场战略。

关税战不是科技公司的保护伞,而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最终会让科技企业丧失全球竞争力,甚至被摧毁。

摧毁的不只是特斯拉、苹果,而是美国科技霸权

如果美国一意孤行发动全面关税战,受损的不仅仅是特斯拉、苹果,而是整个美国科技霸权的根基:

• 失去全球市场,科技企业的创新资本将被大幅削弱;

• 失去中国供应链,美国的产业链将陷入瘫痪;

• 失去全球竞争力,美国科技的领先地位将逐步被中国取代。

特斯拉和苹果,是全球化红利的最大受益者,但也可能成为保护主义政策的最大牺牲品。如果美国政府不悬崖勒马,科技霸主的神话,可能终结于自己的贸易战之中。



又讯:特斯拉与苹果: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与巨头的生存博弈
柏文喜

一、关税战下的“美股七雄”震荡

2025年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计划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加征关税,引发全球市场巨震。在这一轮冲击中,特斯拉与苹果成为“美股七雄”(按市值排名)中股价受创最严重的两家公司。特斯拉股价单日暴跌5%,苹果则因投资者对其供应链调整能力的评估而呈现涨跌分化的走势。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两家科技巨头对全球化供应链的高度依赖,更揭示了当代企业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下的生存悖论:越是全球化布局的企业,越容易成为政策博弈的牺牲品;而越是技术领先的公司,越需要在政治与商业的夹缝中寻找平衡。

二、特斯拉:供应链的“七次跨境”与本土化困局

1. 关税冲击的传导链:从零部件到整车

特斯拉的困境源于其供应链的深度全球化。一台电动汽车的发动机或变速箱可能在美加、美墨边境往返运输七八次,才能完成最终组装。这种“跨境循环”模式虽提升了生产效率,却使其对关税政策极度敏感。以加拿大市场为例,若特朗普对加拿大加征25%关税,特斯拉Model 3/Y的售价可能飙升9000加元,而上海工厂出口至加拿大的车辆因被加征100%关税,已彻底失去价格优势。

首席财务官瓦伊巴夫·塔内贾坦言,尽管特斯拉已在美国、墨西哥和中国推进供应链本土化,但其业务仍高度依赖全球零部件网络。这种“局部优化、全局脆弱”的现状,正是特斯拉股价持续低迷的核心原因。

2. 柏林工厂的“救命稻草”与战略局限

为应对关税冲击,特斯拉紧急调整全球产能布局。德国柏林工厂成为关键棋子:其生产的Model Y可仅需缴纳6.1%的关税出口至加拿大,远低于美国本土的25%。然而,柏林工厂仅能生产Model Y,而Model 3和Cybertruck仍需承受高关税压力。此外,特斯拉在墨西哥的配套企业也面临关税成本上升,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凸显了企业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被动性。

3. 马斯克的矛盾立场:反对关税战与政治站队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虽公开批评关税战“阻碍自由贸易”,却同时成为特朗普政府的重要支持者,主导“政府效能部”的成本削减计划。这种矛盾立场反映了科技巨头在政治博弈中的无奈:**企业需要政策支持以维持市场地位,却又必须承受政策变动带来的代价。

三、苹果:供应链迁移的“成本游戏”与隐忧

1. “去中国化”的可行性悖论

苹果的处境与特斯拉形成微妙对比。尽管其股价因中国市场反制关税一度下跌3%,但投资者很快转向乐观:美国银行分析显示,若苹果将80%的美国市场产品转至印度等南亚地区生产,10%的关税对其利润影响仅为每股0.05美元。这种看似从容的调整背后,实则是苹果多年布局的“供应链冗余”策略——通过分散产能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然而,这一策略面临两大挑战:
- 技术磨合与质量管控:印度工厂的良品率仍低于中国,且难以快速承接高端机型生产;
- 地缘政治风险:东南亚国家的政策稳定性与中美博弈的外溢效应可能引发新的供应链中断。

2. 库克的沉默与资本市场的信任博弈

与马斯克的高调言论不同,苹果CEO蒂姆·库克对关税问题始终保持沉默,仅通过供应链调整传递信号。这种“以行动代回应”的策略,既避免了卷入政治争议,又向投资者展示了公司的危机应对能力。但隐患在于:过度依赖供应链迁移可能弱化苹果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力,例如芯片制造仍高度依赖台积电等企业。

四、巨头的启示:全球化2.0时代的生存法则

1. 从效率优先到韧性优先

特斯拉与苹果的案例表明,传统全球化模式下“效率至上”的供应链逻辑已不可持续。企业需在成本与风险之间重新权衡:
- 区域化供应链:特斯拉的柏林工厂与苹果的印度产能均试图实现“近岸生产”,缩短供应链半径;
- 模块化设计:通过标准化零部件降低对特定地区的依赖,例如特斯拉的4680电池可适配多国生产的车型。

2. 政治风险的量化与管理
关税战已从“黑天鹅”演变为“灰犀牛”。企业需建立政治风险对冲机制:
- 动态关税模型:实时模拟不同关税情景下的成本变化,例如咨询公司AlixPartners预测,美国汽车行业或因关税新增600亿美元成本;
- 游说与合规双轨策略:特斯拉通过支持特朗普政府换取政策缓冲,而苹果则通过游说争取关税豁免。

3. 技术壁垒的再构筑

面对供应链成本上升,核心技术自主权成为护城河。例如:
- 特斯拉的垂直整合:自研电池、芯片与自动驾驶软件,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 苹果的生态闭环:通过iOS系统与M系列芯片强化用户粘性,抵消硬件成本压力。

五、未来展望:重构全球化,还是走向分裂?

1. 双链并行”的必然性

世界银行警告,若美国全面加征10%关税且引发报复,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下降0.3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企业将被迫运营“双链”:一条服务于自由贸易区,另一条应对高关税壁垒。例如,特斯拉可能将柏林工厂定位为“欧洲-加拿大枢纽”,而上海工厂转向东南亚市场。

2. 中小企业的淘汰与行业集中化

关税战加剧了行业分化。中国出口型中小企业可能因成本压力倒闭,而苹果、特斯拉等巨头则通过规模优势与技术壁垒进一步垄断市场。这种“强者恒强”的趋势,可能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结语:在脆弱性与适应性之间

特斯拉与苹果的关税困境,本质上是全球化经济体系结构性矛盾的缩影。当政治博弈超越商业理性时,即使是万亿美元市值的巨头也无法独善其身。然而,历史表明,真正的领军企业从不被动等待政策救援,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战略重构与风险预判,在动荡中开辟新生存空间。未来十年,全球化的定义或将改写:不再是“无国界流动”,而是“多重本地化”的韧性网络。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贸易战的硝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诺亚方舟。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美媒:中国官员内部讨论向马斯克出售TikTok美国业务等选项
2025-02-07 15:44
商业与经济

特斯拉和苹果成“美股七雄”中受关税影响最大的两家公司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称他不赞同关税战。
GREG MCKENNA


事实证明,即便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和世界首富,面对关税冲击时也难逃影响。本周一,这变得更加明显——随着特朗普宣布计划加征关税引发市场震荡,苹果(Apple)与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Tesla)成为美国科技巨头中股价受创最严重的公司。

尽管特朗普同意暂停对北美盟友加征关税让市场稍作喘息,但当其他汽车股强势反弹时,特斯拉股价依然低迷。虽然中国周二上午宣布对美国采取对等反制关税,但苹果股价午盘仍上涨2%,因为投资者考虑到一旦贸易紧张局势持续,这家iPhone手机制造商会如何调整生产布局。

特斯拉股价周一重挫5%,成为“美股七雄”(按市值排名的美国七大公司)中跌幅最大的个股。与所有汽车制造商一样,由于行业供应链高度全球化,特朗普拟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25%的关税,将对特斯拉产生严重冲击。一台发动机、变速箱或其他零部件在最终装车前,可能需要在美加、美墨边境往返七八次。

特斯拉首席财务官瓦伊巴夫·塔内贾上周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该电动汽车厂商已着手在美国、墨西哥和中国等市场建立本土化供应链,以降低潜在风险。但他同时承认,公司所有业务仍高度依赖全球零部件供应网络。

塔内贾坦言:“因此,极有可能实施的关税措施及其引发的贸易对等反制,都将对我们的业务和盈利能力造成冲击。”

不过这并未阻止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成为特朗普的最大金主之一,并主导新成立的“政府效能部”成本削减计划。但去年5月拜登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进口关税时,马斯克明确表态反对关税战。

在巴黎召开的VivaTech大会上,他通过视频连线表示:“任何阻碍自由贸易或扭曲市场的行为,本质上都是不利的。”

特斯拉与苹果均未回应置评请求。

苹果可能调整iPhone生产布局

苹果股价周一下跌3%,但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分析师表示,特朗普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10%的关税,对苹果公司利润的影响应该微乎其微。即使苹果没有像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时那样为iPhone争取到豁免,该观点仍然成立。

周一,由沃姆西·莫汉领导的团队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如果苹果不在美国涨价,我们认为关税对利润的影响仅为0.05美元,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银行估计,在美国销售的80%的苹果产品可以从中国以外的地区采购。分析师表示,现在大多数iPhone手机型号可以在印度制造,如果特朗普维持或提高对中国的关税,苹果的制造合作伙伴可以在南亚地区增加产量并将产品运往美国。


又讯:
王衍行

“关税战”可能会摧毁特斯拉、苹果在全球经济版图上,贸易战从来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付出更惨烈代价的输家。特斯拉和苹果,作为全球化供应链的巅峰之作,一旦遭遇关税战的冲击,它们可能从行业霸主跌落,甚至被摧毁。

特斯拉与苹果:全球化的“双刃剑”

特斯拉与苹果的成功,本质上是全球化的胜利。它们靠的不是单一市场,而是全球供应链的精准布局:

• 苹果的零部件涉及数十个国家,iPhone的核心组装依赖中国工厂,利润的每一分钱都浸透了全球产业链的紧密协作。

• 特斯拉在中国上海建厂,享受政策红利,同时依赖全球供应链,电池、芯片、自动驾驶技术跨国流动,让其在电动车赛道上遥遥领先。

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经济联动顺畅时,它们腾飞;当关税战、保护主义、经济脱钩出现时,它们将首当其冲,甚至沦为牺牲品。

关税战的“三重致命打击”

1. 成本飙升,利润暴跌

关税战的直接后果,就是供应链的撕裂。举个简单的例子:

• 如果美国加征中国制造的iPhone关税,苹果就得提高售价或者自己承担成本。但消费者不可能无休止为品牌溢价买单,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 特斯拉的电池和供应链严重依赖中国,一旦供应链受阻,生产成本将暴涨,而电动车市场的价格战已经打得惨烈,特斯拉很难再有降价空间。

2. 供应链断裂,核心技术受限

苹果和特斯拉虽然是美国科技界的象征,但它们的命脉却紧紧攥在全球供应链的手中。

• 特斯拉的动力电池 80% 以上依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供应商;如果关税战导致电池供应中断,特斯拉的生产将举步维艰。

• 苹果的精密制造 依赖富士康、立讯精密等中国供应链,短期内根本无法找到替代方案。

如果关税战全面升级,这两家公司将面临“供应链休克”,核心零部件无法按时交付,最终影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形成致命的供应链断裂。

3. 失去中国市场,等于自毁长城

苹果和特斯拉能成为全球科技巨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市场:

• 苹果每年在中国卖出数千万台iPhone,2023年,iPhone在中国市场的收入高达700亿美元,占苹果总收入的近20%。如果中国反制,美国科技巨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流失。

• 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承担了全球 50% 以上的产量,同时中国消费者贡献了其全球销量的近三分之一。如果中国政府对特斯拉进行贸易反制,它将瞬间丧失全球竞争力。

苹果和特斯拉,一边享受中国市场的红利,一边要面对美国政府可能发动的“关税战”——这种骑墙式的生存模式,极可能成为它们的终极死局。

“关税战”下,谁是赢家?

表面上,关税战是为了保护本土企业,但真正受益的往往是竞争对手。

• 关税战若导致苹果失去中国市场,华为、小米、OPPO等国产品牌将迅速填补空缺,反而加速本土品牌崛起。

• 关税战若让特斯拉生产受阻,比亚迪、小鹏、蔚来等中国新能源车企将趁势攻占全球市场,原本属于特斯拉的全球市场份额,将拱手让人。

换句话说,美国政府的“保护主义”,最终保护的可能是中国的竞争对手,而不是自己国家的企业。

科技企业不能成为“政治棋子”

苹果和特斯拉的困境,暴露了一个深层次问题:当企业成为政府贸易战的“棋子”,它们注定走向毁灭。

• 乔布斯从来不是靠关税保护起来的,而是靠产品创新与市场竞争。

• 马斯克崛起的根本,也不是政府扶持,而是技术突破与市场战略。

关税战不是科技公司的保护伞,而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最终会让科技企业丧失全球竞争力,甚至被摧毁。

摧毁的不只是特斯拉、苹果,而是美国科技霸权

如果美国一意孤行发动全面关税战,受损的不仅仅是特斯拉、苹果,而是整个美国科技霸权的根基:

• 失去全球市场,科技企业的创新资本将被大幅削弱;

• 失去中国供应链,美国的产业链将陷入瘫痪;

• 失去全球竞争力,美国科技的领先地位将逐步被中国取代。

特斯拉和苹果,是全球化红利的最大受益者,但也可能成为保护主义政策的最大牺牲品。如果美国政府不悬崖勒马,科技霸主的神话,可能终结于自己的贸易战之中。



又讯:特斯拉与苹果: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与巨头的生存博弈
柏文喜

一、关税战下的“美股七雄”震荡

2025年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计划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加征关税,引发全球市场巨震。在这一轮冲击中,特斯拉与苹果成为“美股七雄”(按市值排名)中股价受创最严重的两家公司。特斯拉股价单日暴跌5%,苹果则因投资者对其供应链调整能力的评估而呈现涨跌分化的走势。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两家科技巨头对全球化供应链的高度依赖,更揭示了当代企业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下的生存悖论:越是全球化布局的企业,越容易成为政策博弈的牺牲品;而越是技术领先的公司,越需要在政治与商业的夹缝中寻找平衡。

二、特斯拉:供应链的“七次跨境”与本土化困局

1. 关税冲击的传导链:从零部件到整车

特斯拉的困境源于其供应链的深度全球化。一台电动汽车的发动机或变速箱可能在美加、美墨边境往返运输七八次,才能完成最终组装。这种“跨境循环”模式虽提升了生产效率,却使其对关税政策极度敏感。以加拿大市场为例,若特朗普对加拿大加征25%关税,特斯拉Model 3/Y的售价可能飙升9000加元,而上海工厂出口至加拿大的车辆因被加征100%关税,已彻底失去价格优势。

首席财务官瓦伊巴夫·塔内贾坦言,尽管特斯拉已在美国、墨西哥和中国推进供应链本土化,但其业务仍高度依赖全球零部件网络。这种“局部优化、全局脆弱”的现状,正是特斯拉股价持续低迷的核心原因。

2. 柏林工厂的“救命稻草”与战略局限

为应对关税冲击,特斯拉紧急调整全球产能布局。德国柏林工厂成为关键棋子:其生产的Model Y可仅需缴纳6.1%的关税出口至加拿大,远低于美国本土的25%。然而,柏林工厂仅能生产Model Y,而Model 3和Cybertruck仍需承受高关税压力。此外,特斯拉在墨西哥的配套企业也面临关税成本上升,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凸显了企业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被动性。

3. 马斯克的矛盾立场:反对关税战与政治站队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虽公开批评关税战“阻碍自由贸易”,却同时成为特朗普政府的重要支持者,主导“政府效能部”的成本削减计划。这种矛盾立场反映了科技巨头在政治博弈中的无奈:**企业需要政策支持以维持市场地位,却又必须承受政策变动带来的代价。

三、苹果:供应链迁移的“成本游戏”与隐忧

1. “去中国化”的可行性悖论

苹果的处境与特斯拉形成微妙对比。尽管其股价因中国市场反制关税一度下跌3%,但投资者很快转向乐观:美国银行分析显示,若苹果将80%的美国市场产品转至印度等南亚地区生产,10%的关税对其利润影响仅为每股0.05美元。这种看似从容的调整背后,实则是苹果多年布局的“供应链冗余”策略——通过分散产能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然而,这一策略面临两大挑战:
- 技术磨合与质量管控:印度工厂的良品率仍低于中国,且难以快速承接高端机型生产;
- 地缘政治风险:东南亚国家的政策稳定性与中美博弈的外溢效应可能引发新的供应链中断。

2. 库克的沉默与资本市场的信任博弈

与马斯克的高调言论不同,苹果CEO蒂姆·库克对关税问题始终保持沉默,仅通过供应链调整传递信号。这种“以行动代回应”的策略,既避免了卷入政治争议,又向投资者展示了公司的危机应对能力。但隐患在于:过度依赖供应链迁移可能弱化苹果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力,例如芯片制造仍高度依赖台积电等企业。

四、巨头的启示:全球化2.0时代的生存法则

1. 从效率优先到韧性优先

特斯拉与苹果的案例表明,传统全球化模式下“效率至上”的供应链逻辑已不可持续。企业需在成本与风险之间重新权衡:
- 区域化供应链:特斯拉的柏林工厂与苹果的印度产能均试图实现“近岸生产”,缩短供应链半径;
- 模块化设计:通过标准化零部件降低对特定地区的依赖,例如特斯拉的4680电池可适配多国生产的车型。

2. 政治风险的量化与管理
关税战已从“黑天鹅”演变为“灰犀牛”。企业需建立政治风险对冲机制:
- 动态关税模型:实时模拟不同关税情景下的成本变化,例如咨询公司AlixPartners预测,美国汽车行业或因关税新增600亿美元成本;
- 游说与合规双轨策略:特斯拉通过支持特朗普政府换取政策缓冲,而苹果则通过游说争取关税豁免。

3. 技术壁垒的再构筑

面对供应链成本上升,核心技术自主权成为护城河。例如:
- 特斯拉的垂直整合:自研电池、芯片与自动驾驶软件,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 苹果的生态闭环:通过iOS系统与M系列芯片强化用户粘性,抵消硬件成本压力。

五、未来展望:重构全球化,还是走向分裂?

1. 双链并行”的必然性

世界银行警告,若美国全面加征10%关税且引发报复,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下降0.3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企业将被迫运营“双链”:一条服务于自由贸易区,另一条应对高关税壁垒。例如,特斯拉可能将柏林工厂定位为“欧洲-加拿大枢纽”,而上海工厂转向东南亚市场。

2. 中小企业的淘汰与行业集中化

关税战加剧了行业分化。中国出口型中小企业可能因成本压力倒闭,而苹果、特斯拉等巨头则通过规模优势与技术壁垒进一步垄断市场。这种“强者恒强”的趋势,可能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结语:在脆弱性与适应性之间

特斯拉与苹果的关税困境,本质上是全球化经济体系结构性矛盾的缩影。当政治博弈超越商业理性时,即使是万亿美元市值的巨头也无法独善其身。然而,历史表明,真正的领军企业从不被动等待政策救援,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战略重构与风险预判,在动荡中开辟新生存空间。未来十年,全球化的定义或将改写:不再是“无国界流动”,而是“多重本地化”的韧性网络。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贸易战的硝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诺亚方舟。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