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2-06 14:49
科技

DeepSeek热潮之下,回归常识

徐瑾:别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DeepSeek实现了从1到N的突破。它不是国家政策大力出奇迹的结果,这看似反常,恰恰是科技创新的常识:伟大不能来自计划。
DeepSeek的意义不仅止于改变AI游戏规则
徐瑾


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也适用于AI界。

在2023年新年,业界为ChatGPT展示功能而激动,随后2024年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让人惊艳不已。就在美国科技公司看似一骑绝尘的时候,在2025的春节前后,中国的深度求索(DeepSeek震)动中美科技界。

如何看待DeepSeek热潮,这对普通中产又意味着什么?

DeepSeek为何那么惊艳

DeepSeek引发的关注,被美国市场的带动强化。

1月26日发布之后,DeepSeek在苹果App Store免费应用下载榜上多天保持第一,在相同时间段超过ChatGPT首次发布时下载量。用户看中了哪一点?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性价比。一方面,使用效果不错,在一些测评中评价表现领先,另一方面,成本低廉。一些研究披露DeepSeek-V3模型的训练费用仅为558万美元,不到GPT-4o的1/20,时间不过53天。使用成本而言,V3的单位输出价格在折扣后仅为0.28美元,而OpenAI的GPT-4o价格达到10美元。

这种性价比,不仅对于用户来说意味着更好的体验,更是对于业界带来了全新冲击。这意味着新的商业模式将在人工智能行业涌现,一两年前看起来不可超越OpenAI之类行业巨头也感受到威胁。

一些研究和迹象显示,DeepSeek表现之所以出众,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使用了模型使用了数据蒸馏技术(Distillation)。DeepSeek可能利用别的大模型的原始复杂数据进行了训练,从而得到更精炼准确的结果。换而言之,DeepSeek的成功恰恰是因为站在ChatGPT等巨人肩头,别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它实现了从1到N的突破。

目前对于DeepSeek很多争论,无非在于这个N到底是无限接近于1,还是远远大于1。换而言之,DeepSeek的成功,部分也是开源模式的成功,这没有超越商业常识。

中美科技竞争新启发

DeepSeek的成功,不仅刺激了业界,对于政策方更有不少警醒与激励。

首先,对于美国而言,各界对此关注,甚至让人想到前苏联的卫星时刻。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 1)。这不仅意味着人类踏入太空时代,更极大刺激了美国,使得美国全力发展科技,直至20多年后的“星球大战”计划。

与此同时,对于中国而言,DeepSeek的成功,完全是一次无心插柳。如果我们细究DeepSeek的起源,恰恰发现,其成功不在于政府投入,而在于市场探索。DeepSeek来自量化基金幻方的一次近乎副业的创造,其立足点甚至不是在央企国企云集的张江科技园,而是在民营经济繁茂的杭州。讽刺的是,中国金融机构过去几年在舆论场中并不讨好,不仅被讥讽为没有价值的虚拟经济,某些从业人员甚至陷入所谓的“金融羞耻”。在金融机构中,民间资本为主的量化投资公司更是动辄得咎,每每与做空以及市场波动联系在一起。

DeepSeek的成功,不是国家政策大力出奇迹的结果,这看似反常,恰恰是科技创新的常识:即明确的目标往往不能导致伟大创新,伟大不能来自计划。

经济学上关于创新来自市场的研究已经不胜枚举,而新兴的人工智能领域也不例外。曾经在OpenAI工作的两位人工智能科学家肯尼斯.斯坦利(Kenneth Stanley)、乔尔.雷曼(Joel Lehman)撰写的《伟大不能被计划》中,就反复强调一个常识,目标越“高大上”,情况就越复杂,甚至往往会成为绊脚石,“当最伟大的成就被设定为目标时,其实现的可能性就近乎渺茫了。”

看似英明伟大计划官僚拟定的各种目标和计划,也许可以粉饰出不错的结果,但是你很难得到你预期之外的成功。管理学告诉我们,你考核什,就会得到什么,问题在于,在前沿领域,多数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历史证明,伟大技术创新很难来自于计划,技术只有其内在逻辑,这是一条自我迭代的路径,中间道路往往是曲折的,无法预计也难以规划。《伟大不能被计划》就列举很多类似案例,比如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真空电子管制造的,而真空管的历史,与计算机毫无关系,最开始基本被用电学领域,而非计算机的工具。

今天DeepSeek的成功也一样,如果在十年前你决心要赶超美国科技巨头公司,去张江科技园注册或者争取国家扶持,不一定引导到今日的DeepSeek。一家量化投资公司在起步之时与AI扯不上丝毫关系,谁能预言是它而不是其他貌似更应该成功的企业,取得了今日的突破?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锋来自广东,为人低调,不仅在中国是特例,也和一些美国硅谷大佬们看起来格格不入。

回顾中美贸易战,误解不少,起因复杂。大家知道,其中中国制造2025计划曾经令美国侧目,担心中国产业政策扶持之下,其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将冲击美国科技竞争力。如今已经到了2025年,我们不得不承认,多数中国科技公司的涌现和成功,和DeepSeek一样,本身也是市场力量在主导。

中美科技竞争,如果存在优胜者,很难想象是来自国家计划的产物。如果双方明白这点,也许就知道对外加关税、科技围堵,对内强化产业政策,不仅不能达到目标,反而可能削弱自身竞争力。

普通人如何面对AI热潮

对面人工智能,中产是最焦虑的人群。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产的身份往往和专业职业联系在一起,而专业职业,恰恰可能是未来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群体。这也是中产根基薄弱的反映,他们的资本往往体现为不可遗传的人力资本,一旦产业变迁,确实很容易面临替代,加上国内特有的35岁现象,更是让他们无法淡然。因此我将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称之为软阶层。DeepSeek的出现,更是带来加剧软阶层的焦虑。

春节期间,在我微信朋友圈里,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壁垒。前者春节期间一二线城市热点是人工智能DeepSeek,充满了被抛弃的恐惧,但是在三四线城市,大众要点还是衣食住,关心是更眼下的生活。

对于软阶层来说,放弃无谓焦虑,本身也是回归常识。我曾经问DeepSeek,普通人应该关注DeepSeek吗?它的回答倒是诚实,“若属于技术尝鲜者、特定需求用户或行业观察者,建议保持适度关注;普通用户可阶段性查看重大突破,无需实时跟进。AI技术迭代快速,选择性关注才能平衡时间成本与收益。”

确实,对人工智能产品,有空先用起来是第一原则。DeepSeek之类产品的成功,确实很可能使得人工智能再下一城。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有限关注即可,没用也不用过分焦虑,因为在这样趋势面前,过分焦虑没有用,甚至可能沦为被收割的韭菜。毕竟产品不断在迭代,更好的产品一定还有,前期的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其实不低。

作为碳基生物,人类在未来必然面临人工智能这样硅基生物的挑战与追赶。真实与人性,或许是我们最后的堡垒。在今天,已经有人意识到,DeepSeek之类产品一些回答,看似有理有据,其实也是虚假的幻觉。对软阶层而言,更需要警惕: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看起来真实,有时候也不过是玻璃笼子。作为人类,比起积累杂乱的知识,在未来更重要是培养独立的判断力,框架远远比信息重要。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DeepSeek的意义不仅止于改变AI游戏规则
2025-02-06 14:49
科技

DeepSeek热潮之下,回归常识

徐瑾:别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DeepSeek实现了从1到N的突破。它不是国家政策大力出奇迹的结果,这看似反常,恰恰是科技创新的常识:伟大不能来自计划。
徐瑾


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也适用于AI界。

在2023年新年,业界为ChatGPT展示功能而激动,随后2024年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让人惊艳不已。就在美国科技公司看似一骑绝尘的时候,在2025的春节前后,中国的深度求索(DeepSeek震)动中美科技界。

如何看待DeepSeek热潮,这对普通中产又意味着什么?

DeepSeek为何那么惊艳

DeepSeek引发的关注,被美国市场的带动强化。

1月26日发布之后,DeepSeek在苹果App Store免费应用下载榜上多天保持第一,在相同时间段超过ChatGPT首次发布时下载量。用户看中了哪一点?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性价比。一方面,使用效果不错,在一些测评中评价表现领先,另一方面,成本低廉。一些研究披露DeepSeek-V3模型的训练费用仅为558万美元,不到GPT-4o的1/20,时间不过53天。使用成本而言,V3的单位输出价格在折扣后仅为0.28美元,而OpenAI的GPT-4o价格达到10美元。

这种性价比,不仅对于用户来说意味着更好的体验,更是对于业界带来了全新冲击。这意味着新的商业模式将在人工智能行业涌现,一两年前看起来不可超越OpenAI之类行业巨头也感受到威胁。

一些研究和迹象显示,DeepSeek表现之所以出众,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使用了模型使用了数据蒸馏技术(Distillation)。DeepSeek可能利用别的大模型的原始复杂数据进行了训练,从而得到更精炼准确的结果。换而言之,DeepSeek的成功恰恰是因为站在ChatGPT等巨人肩头,别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它实现了从1到N的突破。

目前对于DeepSeek很多争论,无非在于这个N到底是无限接近于1,还是远远大于1。换而言之,DeepSeek的成功,部分也是开源模式的成功,这没有超越商业常识。

中美科技竞争新启发

DeepSeek的成功,不仅刺激了业界,对于政策方更有不少警醒与激励。

首先,对于美国而言,各界对此关注,甚至让人想到前苏联的卫星时刻。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 1)。这不仅意味着人类踏入太空时代,更极大刺激了美国,使得美国全力发展科技,直至20多年后的“星球大战”计划。

与此同时,对于中国而言,DeepSeek的成功,完全是一次无心插柳。如果我们细究DeepSeek的起源,恰恰发现,其成功不在于政府投入,而在于市场探索。DeepSeek来自量化基金幻方的一次近乎副业的创造,其立足点甚至不是在央企国企云集的张江科技园,而是在民营经济繁茂的杭州。讽刺的是,中国金融机构过去几年在舆论场中并不讨好,不仅被讥讽为没有价值的虚拟经济,某些从业人员甚至陷入所谓的“金融羞耻”。在金融机构中,民间资本为主的量化投资公司更是动辄得咎,每每与做空以及市场波动联系在一起。

DeepSeek的成功,不是国家政策大力出奇迹的结果,这看似反常,恰恰是科技创新的常识:即明确的目标往往不能导致伟大创新,伟大不能来自计划。

经济学上关于创新来自市场的研究已经不胜枚举,而新兴的人工智能领域也不例外。曾经在OpenAI工作的两位人工智能科学家肯尼斯.斯坦利(Kenneth Stanley)、乔尔.雷曼(Joel Lehman)撰写的《伟大不能被计划》中,就反复强调一个常识,目标越“高大上”,情况就越复杂,甚至往往会成为绊脚石,“当最伟大的成就被设定为目标时,其实现的可能性就近乎渺茫了。”

看似英明伟大计划官僚拟定的各种目标和计划,也许可以粉饰出不错的结果,但是你很难得到你预期之外的成功。管理学告诉我们,你考核什,就会得到什么,问题在于,在前沿领域,多数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历史证明,伟大技术创新很难来自于计划,技术只有其内在逻辑,这是一条自我迭代的路径,中间道路往往是曲折的,无法预计也难以规划。《伟大不能被计划》就列举很多类似案例,比如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真空电子管制造的,而真空管的历史,与计算机毫无关系,最开始基本被用电学领域,而非计算机的工具。

今天DeepSeek的成功也一样,如果在十年前你决心要赶超美国科技巨头公司,去张江科技园注册或者争取国家扶持,不一定引导到今日的DeepSeek。一家量化投资公司在起步之时与AI扯不上丝毫关系,谁能预言是它而不是其他貌似更应该成功的企业,取得了今日的突破?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锋来自广东,为人低调,不仅在中国是特例,也和一些美国硅谷大佬们看起来格格不入。

回顾中美贸易战,误解不少,起因复杂。大家知道,其中中国制造2025计划曾经令美国侧目,担心中国产业政策扶持之下,其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将冲击美国科技竞争力。如今已经到了2025年,我们不得不承认,多数中国科技公司的涌现和成功,和DeepSeek一样,本身也是市场力量在主导。

中美科技竞争,如果存在优胜者,很难想象是来自国家计划的产物。如果双方明白这点,也许就知道对外加关税、科技围堵,对内强化产业政策,不仅不能达到目标,反而可能削弱自身竞争力。

普通人如何面对AI热潮

对面人工智能,中产是最焦虑的人群。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产的身份往往和专业职业联系在一起,而专业职业,恰恰可能是未来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群体。这也是中产根基薄弱的反映,他们的资本往往体现为不可遗传的人力资本,一旦产业变迁,确实很容易面临替代,加上国内特有的35岁现象,更是让他们无法淡然。因此我将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称之为软阶层。DeepSeek的出现,更是带来加剧软阶层的焦虑。

春节期间,在我微信朋友圈里,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壁垒。前者春节期间一二线城市热点是人工智能DeepSeek,充满了被抛弃的恐惧,但是在三四线城市,大众要点还是衣食住,关心是更眼下的生活。

对于软阶层来说,放弃无谓焦虑,本身也是回归常识。我曾经问DeepSeek,普通人应该关注DeepSeek吗?它的回答倒是诚实,“若属于技术尝鲜者、特定需求用户或行业观察者,建议保持适度关注;普通用户可阶段性查看重大突破,无需实时跟进。AI技术迭代快速,选择性关注才能平衡时间成本与收益。”

确实,对人工智能产品,有空先用起来是第一原则。DeepSeek之类产品的成功,确实很可能使得人工智能再下一城。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有限关注即可,没用也不用过分焦虑,因为在这样趋势面前,过分焦虑没有用,甚至可能沦为被收割的韭菜。毕竟产品不断在迭代,更好的产品一定还有,前期的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其实不低。

作为碳基生物,人类在未来必然面临人工智能这样硅基生物的挑战与追赶。真实与人性,或许是我们最后的堡垒。在今天,已经有人意识到,DeepSeek之类产品一些回答,看似有理有据,其实也是虚假的幻觉。对软阶层而言,更需要警惕: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看起来真实,有时候也不过是玻璃笼子。作为人类,比起积累杂乱的知识,在未来更重要是培养独立的判断力,框架远远比信息重要。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