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1-09 10:24
商业与经济

展望2025:如何与高房价和解?

徐瑾:“刚需”的破灭,从经济学角度再次证明,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刚需,刚需都必须接受现金流的约束。在房产领域是这样,在安全感、幸福感等方面亦如此。
房地产中国百强房企10月销售额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 刺激政策提振购房者信心
徐瑾


房价,成为高位站岗买家心中的一根刺。

如果说前两年,大家还关心的是房价什么时候复苏,现在内心忐忑的问题都是什么时候止跌。一个高位站岗的买家,如何真正与高房价和解?

01房价还会下跌吗?

坏消息是会的,好消息是一些好的区域可能会企稳,至少跌幅降低。

目前,各地限购陆续放开,目的很明确,鼓励接盘,个中原因不外乎形势比人强。如果看更能代表市场状态的二手房房价,下跌依旧是主旋律。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2024年百城二手房价格累计下跌7.26%,环比也已连跌32个月,跌幅较2023年继续扩大。

与此同时,分城市看,一二线城市二手房市场有率先企稳态势。在今年三季度末,政策陆续出手之后,房地产市场下跌势头在一二线有所企稳,主要体现为成交量有所回升,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地成交量回暖。但是究其本质,依旧是以价换量,在整个2024年,一线城市价格仍旧下跌,累计下跌了6.09%,四季度二手房下跌幅度则为0.33%;二线城市2024全年下跌7.63%,四季度跌幅较三季度收窄0.22%。

02 房子是中国家庭最大的金融资产

房子为什么那么重要?

从宏观而言,它除了是中国最重要的行业,间接影响了超过1/4的产业,也是中国家庭最重要的金融资产。不少调研显示,中国中产阶级的财富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尽管过去三四年大家常提及各种投资,但不改的事实是,一半以上的家庭金融资产其实是房地产。早在多年前,西南财经大学就连续发布类似报告,越是一线城市,房地产占财富比例越高。从2018年数据看,住房资产在家庭总资产中平均占比77.7%,而美国类似数据34.6%。

也正因此,房子对于中国人意义非凡,不仅是居住所在,更是有独立、财富、成家立业等滤镜。多数家庭的财富,大头就是这冷冰冰的钢筋水泥。

然而,房价今非昔比。购买房子曾经是一种特权,限购是各地的主旋律,要么要户口,要么要社保,上海等地非本地户口单身长期不让购房。在这样的情况下,离婚结婚再离婚结婚,不少人鼓捣购房资格即所谓“房票”乐此不疲,不少国人为房子耗尽前半生的资源与下半生的时间。

如今,各地政策频出,出钱、出户口,力图让大家买房,在一些相亲市场上,有高额房贷也成为减分项。即使如此,房价下跌趋势未见减缓,曾经坚硬的很多信念也随之冰释。就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而言,若在过去两三年购房,亏损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并非罕见之事。

过去,人们讨论房地产亏损时,可能会说相较于最高点少赚了多少,还会算上利息等;但现在,更多人关注的是相比本金亏了多少。这表明房地产市场下跌态势严峻,尤其曾经狂涨的学区房更是深受影响,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心结。

此时,有评论呼吁,与房价和解。问题在于,没有房子是完美的,以前,房价上涨足以抵消房子的一切不足,如房龄、户型、光照、社区等,但是在房价进入下跌周期之后,这些缺点成为挥之不去的硬伤。

03 如何与高房价真正和解

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在与高房价和解的历程中,除了身心灵的鸡汤,还能得到什么真正有价值的反思?

首先,天下没有一直上涨的资产。可以说,购房决策,是中国家庭过去二三十年最重要的投资决策。我们必须承认,若在房价最高点买入,那么这个家庭的投资可以基本说是失败的。无论目的是自助还是投资,房子如果如此昂贵,那么,它就是而且也应该被视为一种金融投资,那种认为房子只涨不跌的想法无疑是天真幼稚兼错误的。房子既然是一种投资,如同任何其他投资一样,它就有可能产生亏损。自己的认知中如果没有建立这样的认识,就不能将当下的亏损全数推给外界。

其次,所谓的“刚需”其实并不存在。

前些年,大家常谈论的是“丈母娘经济”,即结婚必须要求男方提供住房,后来,随着房子价格上涨,又出现男女双方加上父辈掏空6个钱包去买房的故事。而最近一两年的房产营销风向变了,开始鼓吹单身女性要有自己的独身公寓,哪怕不结婚也要有一套房子。

然而,再过一两年你就会发现,即便女生拥有了单身公寓,暂时获得了一种所谓“独立”的身份——毕竟房子对中国人来说,象征着能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但最终,如果房子价格不断下跌,你会发现,拥有房产带来的安全感,可能还不如租房。

所以,各种“刚需”的破灭,从经济学角度再次证明,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刚需,所谓的刚需都必须接受经济计算的约束,也就是现金流的约束,脱离了这一点来谈论的刚需不外乎是人为的制造。这在房产领域是这样,在安全感、幸福感等方面亦是如此。

最后,应该如何与高房价真正和解,或者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现在很多自媒体都在谈“和解”,但这种和解已不再是从经济层面出发,而是转向了心理层面。大家似乎都很关注心理上的抑郁等问题,重于寻求到真正的和解,最后往往感叹一声:“房子反正就是用来住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认为,这固然也算一种和解,但这种和解太过肤浅了,甚至和当年买房一样,觉得房子还会涨一样,看似独立思考,其实依旧别人植入的概念。

每当社会出现类似房地产投资狂热之后,总有人借机渔利,更多普通人往往感叹自己是上当受骗。但是,被骗一次尚可,但若是反复被骗,就确实值得反思了。

就拿房子来说,我们在做购房决策时,被植入了许多理念,比如刚需,比如在大城市必须有房才能安家立业,又比如房子只涨不跌,房子是最佳投资选择。看似是我们自己做出的决策,实则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概念。而且,我们接收的信息很难辨别真假。当时觉得没问题的信息,其实可能是劣质信息。至少在徐瑾经济人专栏,三四年前不要高位买房、学区房本质是一种消费,这些观点早已明确。

然而,人为制造的稀缺,对通胀的恐惧,尤其是对未来经济盲目乐观,让许多人义无反顾地投身房地产。面对这种情况,不应只是和解,更应反思。这样说或许有点不近人情,像是在大家伤口上撒盐,但我认为,如果你在房地产投资中处于高位站岗的境地,就欠自己一个深入的思考。

当类似的投资机会再次摆在你面前时,你是否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巨大的决策中,诚实复盘至关重要。未来几年,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即便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复苏的可能性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和解”并非无所作为。

如果你的财务状况允许,且房子对你仍很重要,那么持有自住也未尝不可;但如果个人财务出现压力,割肉离场不应该是被提前排除的选项。对中年人而言,没有房贷的负担,也许是一种福气。

真正的和解是建立在反思基础之上的,否则就只是一种肤浅的精神按摩,或是仅能提供情绪价值,并非真正的和解。和解的意义在于,当我们再次面对类似机会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小镇做题家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卷,但是卷未必是破局的思路。就像投资人段永平最近在浙大交流中,谈到什么东西最重要,他认为不是勤奋,而是做对的事情最重要。“如果想着做对的事情,发现错了你赶紧改,这一辈子你累积三十几年,四十几年,每一个决定都是基于十年,二十年以后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你会省好多力气。”

也正因此,真正的反思是基于长期主义,而不是基于情绪层面的自我安排,错了要认账,这样才能做对。诚实的反思,这才是真正的和解。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房地产中国百强房企10月销售额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 刺激政策提振购房者信心
2025-01-09 10:24
商业与经济

展望2025:如何与高房价和解?

徐瑾:“刚需”的破灭,从经济学角度再次证明,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刚需,刚需都必须接受现金流的约束。在房产领域是这样,在安全感、幸福感等方面亦如此。
徐瑾


房价,成为高位站岗买家心中的一根刺。

如果说前两年,大家还关心的是房价什么时候复苏,现在内心忐忑的问题都是什么时候止跌。一个高位站岗的买家,如何真正与高房价和解?

01房价还会下跌吗?

坏消息是会的,好消息是一些好的区域可能会企稳,至少跌幅降低。

目前,各地限购陆续放开,目的很明确,鼓励接盘,个中原因不外乎形势比人强。如果看更能代表市场状态的二手房房价,下跌依旧是主旋律。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2024年百城二手房价格累计下跌7.26%,环比也已连跌32个月,跌幅较2023年继续扩大。

与此同时,分城市看,一二线城市二手房市场有率先企稳态势。在今年三季度末,政策陆续出手之后,房地产市场下跌势头在一二线有所企稳,主要体现为成交量有所回升,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地成交量回暖。但是究其本质,依旧是以价换量,在整个2024年,一线城市价格仍旧下跌,累计下跌了6.09%,四季度二手房下跌幅度则为0.33%;二线城市2024全年下跌7.63%,四季度跌幅较三季度收窄0.22%。

02 房子是中国家庭最大的金融资产

房子为什么那么重要?

从宏观而言,它除了是中国最重要的行业,间接影响了超过1/4的产业,也是中国家庭最重要的金融资产。不少调研显示,中国中产阶级的财富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尽管过去三四年大家常提及各种投资,但不改的事实是,一半以上的家庭金融资产其实是房地产。早在多年前,西南财经大学就连续发布类似报告,越是一线城市,房地产占财富比例越高。从2018年数据看,住房资产在家庭总资产中平均占比77.7%,而美国类似数据34.6%。

也正因此,房子对于中国人意义非凡,不仅是居住所在,更是有独立、财富、成家立业等滤镜。多数家庭的财富,大头就是这冷冰冰的钢筋水泥。

然而,房价今非昔比。购买房子曾经是一种特权,限购是各地的主旋律,要么要户口,要么要社保,上海等地非本地户口单身长期不让购房。在这样的情况下,离婚结婚再离婚结婚,不少人鼓捣购房资格即所谓“房票”乐此不疲,不少国人为房子耗尽前半生的资源与下半生的时间。

如今,各地政策频出,出钱、出户口,力图让大家买房,在一些相亲市场上,有高额房贷也成为减分项。即使如此,房价下跌趋势未见减缓,曾经坚硬的很多信念也随之冰释。就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而言,若在过去两三年购房,亏损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并非罕见之事。

过去,人们讨论房地产亏损时,可能会说相较于最高点少赚了多少,还会算上利息等;但现在,更多人关注的是相比本金亏了多少。这表明房地产市场下跌态势严峻,尤其曾经狂涨的学区房更是深受影响,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心结。

此时,有评论呼吁,与房价和解。问题在于,没有房子是完美的,以前,房价上涨足以抵消房子的一切不足,如房龄、户型、光照、社区等,但是在房价进入下跌周期之后,这些缺点成为挥之不去的硬伤。

03 如何与高房价真正和解

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在与高房价和解的历程中,除了身心灵的鸡汤,还能得到什么真正有价值的反思?

首先,天下没有一直上涨的资产。可以说,购房决策,是中国家庭过去二三十年最重要的投资决策。我们必须承认,若在房价最高点买入,那么这个家庭的投资可以基本说是失败的。无论目的是自助还是投资,房子如果如此昂贵,那么,它就是而且也应该被视为一种金融投资,那种认为房子只涨不跌的想法无疑是天真幼稚兼错误的。房子既然是一种投资,如同任何其他投资一样,它就有可能产生亏损。自己的认知中如果没有建立这样的认识,就不能将当下的亏损全数推给外界。

其次,所谓的“刚需”其实并不存在。

前些年,大家常谈论的是“丈母娘经济”,即结婚必须要求男方提供住房,后来,随着房子价格上涨,又出现男女双方加上父辈掏空6个钱包去买房的故事。而最近一两年的房产营销风向变了,开始鼓吹单身女性要有自己的独身公寓,哪怕不结婚也要有一套房子。

然而,再过一两年你就会发现,即便女生拥有了单身公寓,暂时获得了一种所谓“独立”的身份——毕竟房子对中国人来说,象征着能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但最终,如果房子价格不断下跌,你会发现,拥有房产带来的安全感,可能还不如租房。

所以,各种“刚需”的破灭,从经济学角度再次证明,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刚需,所谓的刚需都必须接受经济计算的约束,也就是现金流的约束,脱离了这一点来谈论的刚需不外乎是人为的制造。这在房产领域是这样,在安全感、幸福感等方面亦是如此。

最后,应该如何与高房价真正和解,或者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现在很多自媒体都在谈“和解”,但这种和解已不再是从经济层面出发,而是转向了心理层面。大家似乎都很关注心理上的抑郁等问题,重于寻求到真正的和解,最后往往感叹一声:“房子反正就是用来住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认为,这固然也算一种和解,但这种和解太过肤浅了,甚至和当年买房一样,觉得房子还会涨一样,看似独立思考,其实依旧别人植入的概念。

每当社会出现类似房地产投资狂热之后,总有人借机渔利,更多普通人往往感叹自己是上当受骗。但是,被骗一次尚可,但若是反复被骗,就确实值得反思了。

就拿房子来说,我们在做购房决策时,被植入了许多理念,比如刚需,比如在大城市必须有房才能安家立业,又比如房子只涨不跌,房子是最佳投资选择。看似是我们自己做出的决策,实则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概念。而且,我们接收的信息很难辨别真假。当时觉得没问题的信息,其实可能是劣质信息。至少在徐瑾经济人专栏,三四年前不要高位买房、学区房本质是一种消费,这些观点早已明确。

然而,人为制造的稀缺,对通胀的恐惧,尤其是对未来经济盲目乐观,让许多人义无反顾地投身房地产。面对这种情况,不应只是和解,更应反思。这样说或许有点不近人情,像是在大家伤口上撒盐,但我认为,如果你在房地产投资中处于高位站岗的境地,就欠自己一个深入的思考。

当类似的投资机会再次摆在你面前时,你是否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巨大的决策中,诚实复盘至关重要。未来几年,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即便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复苏的可能性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和解”并非无所作为。

如果你的财务状况允许,且房子对你仍很重要,那么持有自住也未尝不可;但如果个人财务出现压力,割肉离场不应该是被提前排除的选项。对中年人而言,没有房贷的负担,也许是一种福气。

真正的和解是建立在反思基础之上的,否则就只是一种肤浅的精神按摩,或是仅能提供情绪价值,并非真正的和解。和解的意义在于,当我们再次面对类似机会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小镇做题家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卷,但是卷未必是破局的思路。就像投资人段永平最近在浙大交流中,谈到什么东西最重要,他认为不是勤奋,而是做对的事情最重要。“如果想着做对的事情,发现错了你赶紧改,这一辈子你累积三十几年,四十几年,每一个决定都是基于十年,二十年以后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你会省好多力气。”

也正因此,真正的反思是基于长期主义,而不是基于情绪层面的自我安排,错了要认账,这样才能做对。诚实的反思,这才是真正的和解。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