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1-09 10:04
商业与经济

易纲说对了吗?“贸易战”不是战

刘远举:中美贸易顺差很大,产业链依赖很深。如果要是中国同样施以报复性关税,减少进口,也会推动通胀。这个逻辑对美国和中国是一样的。
中美贸易“中国对美国贸易依赖,创新低”
刘远举


在12月4日举行的“第20届东京-北京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表示:“面对‘小院高墙’也好,高关税也好,有的经济学家做了研究,对这种政策是报复还是不报复,即是否进入‘第二轮’?”

他随即给出了答案:“对于第一轮,我讲的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安排,这个原理在第二轮仍然适用,也就是说,当对方不理性时,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不予报复是一种最优解。但是从政治学来说或难对付国内的民意;经济学家、决策建言者应大声疾呼自由贸易的好处。”

“面对目前的一些困难,经济学家也好,业界也好,确实感到很无奈,就是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应对办法。但是从我们的考虑来讲,实际上自由贸易是最好的一种安排。”

对于易纲观点,已有不少网友和博主开始批判了,称其“卖国”“投降派”。

易纲的观点,从贸易和经济专业角度是有道理的。

首先,中美贸易顺差很大,产业链依赖很深。如果要是中国同样施以报复性关税,减少进口,也会推动通胀。这个逻辑对美国和中国是一样的。而且中国可以对美国加关税的商品远远小于美国可以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商品。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商品中有很多是无法取代的。

中国的很多原材料优势,本质是成本优势,而不是全球唯一储量优势,长期来说,在价格机制的调节下价格上涨,全球其他储藏地区也会进入开采状态。

贸易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近日,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3日在美国中国总商会芝加哥分会年会上呼吁,继续发挥中美经贸合作“压舱石”“稳定器”作用,为中美关系注入新动力、开辟新天地。美国有些人要搬掉这块石头,不等于中国也要跟随去搬掉这块石头。

任何时候,只要存续的贸易交往,哪怕是单边的,都会阻止进一步下滑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只要中国手机有美国的芯片,那么那些芯片厂商就一定会帮助中国手机进入美国市场。

而且有贸易,那么为了增加利润,就会有投资建厂,有了投资建厂,就有技术转移。哪怕仅仅只是贸易,各种产品与服务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产业也是一个良性刺激。中国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工业、服务业不发达的国家,外来竞争不会毁灭中国的产业,只会促进中国相关产业发展得更好。

最重要的一点,贸易战不是战。所谓贸易战,是对各国国际贸易政策的比喻,而不是真正的战争。这就像免关税不是丧失领土一样。

战争有战争的逻辑,贸易有贸易的逻辑。战争的逻辑是正义和非正义,是为了领土、正义、人民等非金钱性的价值,不惜一切,取得胜利。是宁愿自损一千,也要敌损八百;是宁愿两败俱伤,也不能让敌人赢一点点;是为了面子可以不要里子。

而贸易的逻辑是收入、利润、产业发展等金钱性利益,为了利益最大化,可以谈判折中。讲的是成本和收益,是性价比;是不在乎贸易伙伴的得失,只要自己能赚、能发展;是我赢八百,能让贸易伙伴赢一千;是要实惠,而是不要所谓的面子。

打个比方,从讲面子的视角看,中国加入WTO就是给西方人打工,是卖国、是投降现在舆论场中,一些人就是这么理解的。当年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很多人也是这么理解的。但从经济、贸易的专业角度去理解,是讲里子,那么就是“中国肯定能赚”。实际上中国人不但收入增加,国家也发展起来,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强盛。

从贸易角度看,一项交易本身,就是互惠的,卖家和买家都同时受益。我买一个牛肉饼,对我和卖饼的人来说,都同时受益。不过,在国际贸易上,“交易的互惠性”往往被“卖家受益”所掩盖。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发声强度的问题。出口行业的利益主体明确的、组织化的,而进口产品带来的消费者利益是模糊的、分散的,而进口产品带来的竞争导致的受损行业却是明确的。所以国际贸易中,往往看到的是“出口的惠”,而忽略“进口的惠”。只有当一个东西买不到了,国内无法生产,才把进口视为“受惠”,比如芯片。但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一个整体,无论是进口和出口,都有益于这个一个国家优化其产业结构。其实美国就是很好的例子,某种程度上,美国对世界是单方面开放的,一些产业受损,但总体经济,并没有受损,而是在近二十年的贸易中,顺着比较优势的逻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站到了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

所以对于贸易战,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当美国采取了即便对其利益来说,也是错误的贸易政策时,中国是否要采取同样的政策?换一种说法,中国为了反击美国,要把本可以用在芯片上的补贴,转投入到养牛和种大豆上吗?

有观点认为,相关产品有替代国家可以选择,不是不买,只是不从美国买,反击可能刺激美国国内相关受损行业游说,但是世界产品的供需大致平衡,中国从替代国家买,替代国家的客户转向美国。所以这或许不足以形成强大的动力,促使美国的相关行业游说政策。反而可能出现另一种可能:搞丢美国国内行业的朋友关系。当然两种可能都是存在的,所以才需要从专业角度去冷静的、客观的权衡。

这是社会流行的观念无法做到的,大众只能用比喻来理解专业。对于经济政策要发表意见,起码应该有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就只有从比喻理解。但比喻是帮助人理解世界的一个简便法门,并不能反过来成为一个专业政策的论据。建立在比喻之上的观点,多数情况下,都是片面和错误的。

但是,现在是短视频和自媒体的时代,大多数人只懂比喻,比喻会压过专业。

我曾在文章中多次说过,“语言即观念”,描述本身就指向了问题的答案。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混淆,制造了问题,哲学绝大多数的错误产生于哲学家对语言的误解。所以贸易战三个字,就潜移默化地暗示了答案。

在智能手机、短视频充分普及的当下,舆情,也即普罗大众的观点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驱动着时代的发展。它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的热点和趋势,还能对政策制定、企业发展甚至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越来越直接。

去年夏收之时,短视频上流行的是:有人收割未成熟的小麦,拿去做饲料,实在危害中国粮食安全。一时间广为流传,引发恐慌,最后相关部门发文禁止。其实小麦青储是一个养殖业的传统的、常见的操作;小麦收购是市场化的,农民有权利自行处理。相关部门自然知道这两点,但迫于压力,仍然发文禁止。最后传导到河南农村基层禁止农民青储小麦,最后,倒霉的农民又到抖音上哭诉。

再比如转基因。多年的一号文件都支持转基因,随着反转基因舆论兴起,2007年首提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2012年改为了“分子育种”这一与转基因相近的说法。到了2015年,随着民间舆论对转基因的妖魔化加强,作为一种回应,当年的一号文件,提出“科学普及”。但与此同时,从以前的“积极研究,谨慎推广”的口径回缩了,没有再提推广。某种程度上,中国社会对转基因作物的错误认识,甚至“妖魔化”,实际上已经阻碍了中国转基因产业的发展。

除了小麦青储、转基因,预制菜、防腐剂、快递上门等等,都出现了明显的舆论影响政策。舆论是公众意志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公众意志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愤怒是流量的法门,自媒体选择这类热点话题时,为了流量,会迎合老百姓的观念,放大误解,煽动他们的愤怒,最终形成舆情。当舆情在民间舆论场确立之后,正规的、传统的媒体,也会向已流行的观点低头。当主流机构媒体让步后,就会对行业专家形成压力,他们也不敢“乱说话”,最后层层递进,最终影响政策。

十年前,我曾在一篇约稿上评论易纲“学而优则仕”。就用那篇文章的结尾来当作最后的话吧。

“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着社会大分工的程度。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专业性得到了越来越强的认可。在众多专业中,经济又有非常特殊的特点。一方面,它似乎很简单,无非是民众的吃喝拉撒住,无非是地里长粮食、工厂生产东西、市场物美价廉;另一方面,它却非常复杂、M2、GDP、CPI、汇率、利息、菲利普斯曲线、基尼系数、乘数效应、比较优势,等等专业名词让一般人望而生畏,显示出整个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易纲的“学而优则仕”,也意味着中国对科学治理国家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中美贸易“中国对美国贸易依赖,创新低”
2025-01-09 10:04
商业与经济

易纲说对了吗?“贸易战”不是战

刘远举:中美贸易顺差很大,产业链依赖很深。如果要是中国同样施以报复性关税,减少进口,也会推动通胀。这个逻辑对美国和中国是一样的。
刘远举


在12月4日举行的“第20届东京-北京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表示:“面对‘小院高墙’也好,高关税也好,有的经济学家做了研究,对这种政策是报复还是不报复,即是否进入‘第二轮’?”

他随即给出了答案:“对于第一轮,我讲的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安排,这个原理在第二轮仍然适用,也就是说,当对方不理性时,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不予报复是一种最优解。但是从政治学来说或难对付国内的民意;经济学家、决策建言者应大声疾呼自由贸易的好处。”

“面对目前的一些困难,经济学家也好,业界也好,确实感到很无奈,就是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应对办法。但是从我们的考虑来讲,实际上自由贸易是最好的一种安排。”

对于易纲观点,已有不少网友和博主开始批判了,称其“卖国”“投降派”。

易纲的观点,从贸易和经济专业角度是有道理的。

首先,中美贸易顺差很大,产业链依赖很深。如果要是中国同样施以报复性关税,减少进口,也会推动通胀。这个逻辑对美国和中国是一样的。而且中国可以对美国加关税的商品远远小于美国可以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商品。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商品中有很多是无法取代的。

中国的很多原材料优势,本质是成本优势,而不是全球唯一储量优势,长期来说,在价格机制的调节下价格上涨,全球其他储藏地区也会进入开采状态。

贸易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近日,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3日在美国中国总商会芝加哥分会年会上呼吁,继续发挥中美经贸合作“压舱石”“稳定器”作用,为中美关系注入新动力、开辟新天地。美国有些人要搬掉这块石头,不等于中国也要跟随去搬掉这块石头。

任何时候,只要存续的贸易交往,哪怕是单边的,都会阻止进一步下滑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只要中国手机有美国的芯片,那么那些芯片厂商就一定会帮助中国手机进入美国市场。

而且有贸易,那么为了增加利润,就会有投资建厂,有了投资建厂,就有技术转移。哪怕仅仅只是贸易,各种产品与服务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产业也是一个良性刺激。中国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工业、服务业不发达的国家,外来竞争不会毁灭中国的产业,只会促进中国相关产业发展得更好。

最重要的一点,贸易战不是战。所谓贸易战,是对各国国际贸易政策的比喻,而不是真正的战争。这就像免关税不是丧失领土一样。

战争有战争的逻辑,贸易有贸易的逻辑。战争的逻辑是正义和非正义,是为了领土、正义、人民等非金钱性的价值,不惜一切,取得胜利。是宁愿自损一千,也要敌损八百;是宁愿两败俱伤,也不能让敌人赢一点点;是为了面子可以不要里子。

而贸易的逻辑是收入、利润、产业发展等金钱性利益,为了利益最大化,可以谈判折中。讲的是成本和收益,是性价比;是不在乎贸易伙伴的得失,只要自己能赚、能发展;是我赢八百,能让贸易伙伴赢一千;是要实惠,而是不要所谓的面子。

打个比方,从讲面子的视角看,中国加入WTO就是给西方人打工,是卖国、是投降现在舆论场中,一些人就是这么理解的。当年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很多人也是这么理解的。但从经济、贸易的专业角度去理解,是讲里子,那么就是“中国肯定能赚”。实际上中国人不但收入增加,国家也发展起来,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强盛。

从贸易角度看,一项交易本身,就是互惠的,卖家和买家都同时受益。我买一个牛肉饼,对我和卖饼的人来说,都同时受益。不过,在国际贸易上,“交易的互惠性”往往被“卖家受益”所掩盖。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发声强度的问题。出口行业的利益主体明确的、组织化的,而进口产品带来的消费者利益是模糊的、分散的,而进口产品带来的竞争导致的受损行业却是明确的。所以国际贸易中,往往看到的是“出口的惠”,而忽略“进口的惠”。只有当一个东西买不到了,国内无法生产,才把进口视为“受惠”,比如芯片。但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一个整体,无论是进口和出口,都有益于这个一个国家优化其产业结构。其实美国就是很好的例子,某种程度上,美国对世界是单方面开放的,一些产业受损,但总体经济,并没有受损,而是在近二十年的贸易中,顺着比较优势的逻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站到了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

所以对于贸易战,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当美国采取了即便对其利益来说,也是错误的贸易政策时,中国是否要采取同样的政策?换一种说法,中国为了反击美国,要把本可以用在芯片上的补贴,转投入到养牛和种大豆上吗?

有观点认为,相关产品有替代国家可以选择,不是不买,只是不从美国买,反击可能刺激美国国内相关受损行业游说,但是世界产品的供需大致平衡,中国从替代国家买,替代国家的客户转向美国。所以这或许不足以形成强大的动力,促使美国的相关行业游说政策。反而可能出现另一种可能:搞丢美国国内行业的朋友关系。当然两种可能都是存在的,所以才需要从专业角度去冷静的、客观的权衡。

这是社会流行的观念无法做到的,大众只能用比喻来理解专业。对于经济政策要发表意见,起码应该有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就只有从比喻理解。但比喻是帮助人理解世界的一个简便法门,并不能反过来成为一个专业政策的论据。建立在比喻之上的观点,多数情况下,都是片面和错误的。

但是,现在是短视频和自媒体的时代,大多数人只懂比喻,比喻会压过专业。

我曾在文章中多次说过,“语言即观念”,描述本身就指向了问题的答案。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混淆,制造了问题,哲学绝大多数的错误产生于哲学家对语言的误解。所以贸易战三个字,就潜移默化地暗示了答案。

在智能手机、短视频充分普及的当下,舆情,也即普罗大众的观点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驱动着时代的发展。它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的热点和趋势,还能对政策制定、企业发展甚至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越来越直接。

去年夏收之时,短视频上流行的是:有人收割未成熟的小麦,拿去做饲料,实在危害中国粮食安全。一时间广为流传,引发恐慌,最后相关部门发文禁止。其实小麦青储是一个养殖业的传统的、常见的操作;小麦收购是市场化的,农民有权利自行处理。相关部门自然知道这两点,但迫于压力,仍然发文禁止。最后传导到河南农村基层禁止农民青储小麦,最后,倒霉的农民又到抖音上哭诉。

再比如转基因。多年的一号文件都支持转基因,随着反转基因舆论兴起,2007年首提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2012年改为了“分子育种”这一与转基因相近的说法。到了2015年,随着民间舆论对转基因的妖魔化加强,作为一种回应,当年的一号文件,提出“科学普及”。但与此同时,从以前的“积极研究,谨慎推广”的口径回缩了,没有再提推广。某种程度上,中国社会对转基因作物的错误认识,甚至“妖魔化”,实际上已经阻碍了中国转基因产业的发展。

除了小麦青储、转基因,预制菜、防腐剂、快递上门等等,都出现了明显的舆论影响政策。舆论是公众意志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公众意志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愤怒是流量的法门,自媒体选择这类热点话题时,为了流量,会迎合老百姓的观念,放大误解,煽动他们的愤怒,最终形成舆情。当舆情在民间舆论场确立之后,正规的、传统的媒体,也会向已流行的观点低头。当主流机构媒体让步后,就会对行业专家形成压力,他们也不敢“乱说话”,最后层层递进,最终影响政策。

十年前,我曾在一篇约稿上评论易纲“学而优则仕”。就用那篇文章的结尾来当作最后的话吧。

“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着社会大分工的程度。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专业性得到了越来越强的认可。在众多专业中,经济又有非常特殊的特点。一方面,它似乎很简单,无非是民众的吃喝拉撒住,无非是地里长粮食、工厂生产东西、市场物美价廉;另一方面,它却非常复杂、M2、GDP、CPI、汇率、利息、菲利普斯曲线、基尼系数、乘数效应、比较优势,等等专业名词让一般人望而生畏,显示出整个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易纲的“学而优则仕”,也意味着中国对科学治理国家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