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1-08 10:32
商业与经济

新能源车企和产业链的压力

Jason Li:在研发上卷来卷去,但是没有获得回报的车厂,面临不低的资金压力。这个压力自然会以应收应付账款的形式传导到供应商身上。
比亚迪美媒:中国是如何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的
Jason Li


价格战压力下,新能源车企普遍存在的高应付账款问题频频引发争议。仔细看了一下,几个造车新势力确实普遍账期在90天以上,甚至有180天左右的,还有供应商以“数字化债权凭证”取代传统的商业汇票。

当然,我们看资产负债表不能只看一半——应付账款是典型的负债端,我们当然也要看看资产端。在资产,尤其是反映产品去化情况的流动资产上,主要新能源车生产商的共同特点,都是高库存和高应收账款。

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的去化压力是非常明显的,这和两个问题密切相关。

第一个问题是新能源车的受众。因此大部分新能源车的去化市场都放在了城市。2023年,全国新增新能源车743万辆,其中上海就有35万辆。

这个事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新能源车跑长途相比燃油车而言并不划算。在如今一个快充桩功率顶一家人的时代,新能源车的电力需求虽然对于工业密集的城市而言是九牛一毛,但是如果加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高速服务区上,那就是可以让当地变电站过载的存在。

电网要扩容使得高速服务区(尤其是山区高速)建充电桩的成本明显偏高,这从供给上抬高了高速服务区充电桩的电价和电力供给。在高速上充电,排长队(电力容量不足导致功率偏小、桩数偏少)、电价贵(除了标准商用电价以外,还要付服务费)。

相对而言,高速服务区的供油问题简单得多:一架油罐车可以载运大概四万升汽油,足够给500部小车加满油了。一座油站六个小车油枪,每部车按停车加油给钱走人十分钟算,一小时处理三十六部车,两架油罐车就能管一天。不够?再加就是了。

另一方面,高速上的能源需求格局也不一样。一方面,汽油等成品油的价格是发改委管制的,不能超过限制;另一方面,加油站每个出口下面哪怕是最小的村子都会有几家,如果高速偏一点,服务区的油站(尤其是那些省属小国企或者民营的)甚至还要降价促销呢。

但是电的格局就不一样了。下面村子里本身新能源车保有量就少,有新能源车的人也在自己家院子里充电了,哪来的公共充电桩?你想充电你就得在服务区里挨着去,还能敲人村民的门问人借个电不成?因此,高速服务区里的电是明显偏贵的——加上所谓的“服务费”以后,两块钱一度电已经是常态,甚至有过三块钱一度的。

跑长途不划算使得大多数新能源车显然是城市车型——只有在城里相对充裕的电力容量下,电费才能达到一个可控的水平。

但是,城市里最大的问题,在于人多地少、地贵人贱。这倒也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里的人多地少到了一个非常极端、离谱的地步——如今的三大新兴就业行业(网约车、电商快递和餐饮外卖)全是以劳动力换取土地的行业。网约车的本质,是停车费比司机的工资贵;电商快递和餐饮外卖的本质是商铺铺租比快递员、外卖员的工资贵。

网约车作为新能源车,尤其是中低端新能源车的主要去化市场这个事情带来了一个问题。现在很多网约车司机其实不是买车开,是租车开,并没有想着说要“从一而终”。个中有很多原因——有资质考虑(租车开顺便挂靠营运资质)、有资金考虑(没钱)、有灵活性考虑(隔三岔五换个工作),有舒适性考虑(租着开常换常新)。

那么有承租人,就有出租人。每座城市都有一些低调的汽车租赁公司,专门做着购买中低端新能源车,出租给网约车司机干活,每月收租这么一门生意。汽车租赁公司的存在集中了需求——哪怕是最小的租赁公司,都是一百架车起步去“团购”,那么新能源车生产商不可避免就要赊账销售了——这最终带来了新能源车的高应收账款。

这个事情演化到最后,就出现了车厂自己下场干网约车的故事——要么和网约车平台合作推出定制车型,要么索性自己搞一个网约车平台。但是,车厂自己整出来的网约车平台,缺一个大东西——流量。这些平台一般而言没有自己的客户,多数要做大平台的第三方运力,本质上也是一个租赁公司。

这是应收账款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讲库存。

我们刚刚说到,网约车这个行业有个特点——汽车利用率特别高。和营运车辆一样,网约车一年跑个十万公里不是什么问题。这使得尽管城市每天的总行车距离没有多大变化(这使得城市的交通堵塞几乎没有减少),但是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却立竿见影增速慢多了。我们还是拿上海出来举个例子。上海2023年全市工作日日均机动车行驶量为23541万PCU公里(一部车跑一公里算一PCU公里),增长9.2%;但是全市注册机动车总量566.3万辆,只增长了6.0%,沪牌甚至还降价了。

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网约车驱动下的中低端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长总有个尽头。这种尽头直接会反映在车企的库存上。事实上,越以中低端新能源车为出货主力的车厂,受到网约车市场的影响就越大,库存增加也是正常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能源车厂就得杀向高端、大型市场。这个市场又可以细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商用市场。大部分高端车辆还是以商务接待需求为主力,很多公司会雇一位司机来开车。但是这又有一个问题了——车的停车、司机工资这些都要钱,如今网约车也在高端化,完全可以不用自己买车。比如说最近在一线城市打商务车,甚至是乘坐七人车往来粤港,来的都基本是新能源七人车了;一线城市也有很多公司低调地做着包车生意。这又回到了刚刚那个租车公司集中需求,压价格的博弈逻辑——这个市场的增长也有尽头。

那么我们就回到家用市场。如今家用市场在二孩和三孩政策的背景下,大型高端新能源车是普遍需求——带着两三个娃的城市家长们不仅需要一部大车,往往也有购买一部大车的购买力。但是这个市场对于功能的要求很卷。可以看到,现在的大型高端新能源车,功能噱头都是堆满的:后排要有大彩电来给小孩看,要有冰箱放饮料,还要有智能辅助驾驶照顾驾驶技能不好的爸爸妈妈们……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和经营成本。

但是问题就出来了——这些功能都属于锦上添花、nice to have的玩意儿,并不是雪中送炭,must to have的。比如现在的辅助驾驶功能,城市里显然不太好用,更不太敢用;长途高速的话,一年也就开几次,还不如飞到地方租车或者把车拿板车拉过去。

换言之,这些功能很酷,但是并没有换来对应的溢价,技术研发的投资成本并没有换来实际的回报。最为典型的,就是某款车型把“全自动驾驶”做成了选装软件,结果只有2%的人在试用之后愿意花钱购买。软件没人买,硬件自然也就派不上用场,研发成本和这些硬件,也就全部成了无用的投资。

在研发上卷来卷去,但是没有获得回报的车厂,自然会面临不低的资金压力。在这个现金持续流出,流入又不顺畅的背景下,资金压力自然会以应收应付账款的形式传导到供应商身上。越来越长的应付账款周期和花样越来越多的应付账款方式,就是最好的证明。

总得来讲,国内新能源车行业正在陷入进退维谷的军备竞赛。此时主动降低研发投入,等于自失卖点,落人把柄;如果继续维持现有的研发投入,那现金流必然会有压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比亚迪美媒:中国是如何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的
2025-01-08 10:32
商业与经济

新能源车企和产业链的压力

Jason Li:在研发上卷来卷去,但是没有获得回报的车厂,面临不低的资金压力。这个压力自然会以应收应付账款的形式传导到供应商身上。
Jason Li


价格战压力下,新能源车企普遍存在的高应付账款问题频频引发争议。仔细看了一下,几个造车新势力确实普遍账期在90天以上,甚至有180天左右的,还有供应商以“数字化债权凭证”取代传统的商业汇票。

当然,我们看资产负债表不能只看一半——应付账款是典型的负债端,我们当然也要看看资产端。在资产,尤其是反映产品去化情况的流动资产上,主要新能源车生产商的共同特点,都是高库存和高应收账款。

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的去化压力是非常明显的,这和两个问题密切相关。

第一个问题是新能源车的受众。因此大部分新能源车的去化市场都放在了城市。2023年,全国新增新能源车743万辆,其中上海就有35万辆。

这个事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新能源车跑长途相比燃油车而言并不划算。在如今一个快充桩功率顶一家人的时代,新能源车的电力需求虽然对于工业密集的城市而言是九牛一毛,但是如果加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高速服务区上,那就是可以让当地变电站过载的存在。

电网要扩容使得高速服务区(尤其是山区高速)建充电桩的成本明显偏高,这从供给上抬高了高速服务区充电桩的电价和电力供给。在高速上充电,排长队(电力容量不足导致功率偏小、桩数偏少)、电价贵(除了标准商用电价以外,还要付服务费)。

相对而言,高速服务区的供油问题简单得多:一架油罐车可以载运大概四万升汽油,足够给500部小车加满油了。一座油站六个小车油枪,每部车按停车加油给钱走人十分钟算,一小时处理三十六部车,两架油罐车就能管一天。不够?再加就是了。

另一方面,高速上的能源需求格局也不一样。一方面,汽油等成品油的价格是发改委管制的,不能超过限制;另一方面,加油站每个出口下面哪怕是最小的村子都会有几家,如果高速偏一点,服务区的油站(尤其是那些省属小国企或者民营的)甚至还要降价促销呢。

但是电的格局就不一样了。下面村子里本身新能源车保有量就少,有新能源车的人也在自己家院子里充电了,哪来的公共充电桩?你想充电你就得在服务区里挨着去,还能敲人村民的门问人借个电不成?因此,高速服务区里的电是明显偏贵的——加上所谓的“服务费”以后,两块钱一度电已经是常态,甚至有过三块钱一度的。

跑长途不划算使得大多数新能源车显然是城市车型——只有在城里相对充裕的电力容量下,电费才能达到一个可控的水平。

但是,城市里最大的问题,在于人多地少、地贵人贱。这倒也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里的人多地少到了一个非常极端、离谱的地步——如今的三大新兴就业行业(网约车、电商快递和餐饮外卖)全是以劳动力换取土地的行业。网约车的本质,是停车费比司机的工资贵;电商快递和餐饮外卖的本质是商铺铺租比快递员、外卖员的工资贵。

网约车作为新能源车,尤其是中低端新能源车的主要去化市场这个事情带来了一个问题。现在很多网约车司机其实不是买车开,是租车开,并没有想着说要“从一而终”。个中有很多原因——有资质考虑(租车开顺便挂靠营运资质)、有资金考虑(没钱)、有灵活性考虑(隔三岔五换个工作),有舒适性考虑(租着开常换常新)。

那么有承租人,就有出租人。每座城市都有一些低调的汽车租赁公司,专门做着购买中低端新能源车,出租给网约车司机干活,每月收租这么一门生意。汽车租赁公司的存在集中了需求——哪怕是最小的租赁公司,都是一百架车起步去“团购”,那么新能源车生产商不可避免就要赊账销售了——这最终带来了新能源车的高应收账款。

这个事情演化到最后,就出现了车厂自己下场干网约车的故事——要么和网约车平台合作推出定制车型,要么索性自己搞一个网约车平台。但是,车厂自己整出来的网约车平台,缺一个大东西——流量。这些平台一般而言没有自己的客户,多数要做大平台的第三方运力,本质上也是一个租赁公司。

这是应收账款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讲库存。

我们刚刚说到,网约车这个行业有个特点——汽车利用率特别高。和营运车辆一样,网约车一年跑个十万公里不是什么问题。这使得尽管城市每天的总行车距离没有多大变化(这使得城市的交通堵塞几乎没有减少),但是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却立竿见影增速慢多了。我们还是拿上海出来举个例子。上海2023年全市工作日日均机动车行驶量为23541万PCU公里(一部车跑一公里算一PCU公里),增长9.2%;但是全市注册机动车总量566.3万辆,只增长了6.0%,沪牌甚至还降价了。

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网约车驱动下的中低端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长总有个尽头。这种尽头直接会反映在车企的库存上。事实上,越以中低端新能源车为出货主力的车厂,受到网约车市场的影响就越大,库存增加也是正常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能源车厂就得杀向高端、大型市场。这个市场又可以细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商用市场。大部分高端车辆还是以商务接待需求为主力,很多公司会雇一位司机来开车。但是这又有一个问题了——车的停车、司机工资这些都要钱,如今网约车也在高端化,完全可以不用自己买车。比如说最近在一线城市打商务车,甚至是乘坐七人车往来粤港,来的都基本是新能源七人车了;一线城市也有很多公司低调地做着包车生意。这又回到了刚刚那个租车公司集中需求,压价格的博弈逻辑——这个市场的增长也有尽头。

那么我们就回到家用市场。如今家用市场在二孩和三孩政策的背景下,大型高端新能源车是普遍需求——带着两三个娃的城市家长们不仅需要一部大车,往往也有购买一部大车的购买力。但是这个市场对于功能的要求很卷。可以看到,现在的大型高端新能源车,功能噱头都是堆满的:后排要有大彩电来给小孩看,要有冰箱放饮料,还要有智能辅助驾驶照顾驾驶技能不好的爸爸妈妈们……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和经营成本。

但是问题就出来了——这些功能都属于锦上添花、nice to have的玩意儿,并不是雪中送炭,must to have的。比如现在的辅助驾驶功能,城市里显然不太好用,更不太敢用;长途高速的话,一年也就开几次,还不如飞到地方租车或者把车拿板车拉过去。

换言之,这些功能很酷,但是并没有换来对应的溢价,技术研发的投资成本并没有换来实际的回报。最为典型的,就是某款车型把“全自动驾驶”做成了选装软件,结果只有2%的人在试用之后愿意花钱购买。软件没人买,硬件自然也就派不上用场,研发成本和这些硬件,也就全部成了无用的投资。

在研发上卷来卷去,但是没有获得回报的车厂,自然会面临不低的资金压力。在这个现金持续流出,流入又不顺畅的背景下,资金压力自然会以应收应付账款的形式传导到供应商身上。越来越长的应付账款周期和花样越来越多的应付账款方式,就是最好的证明。

总得来讲,国内新能源车行业正在陷入进退维谷的军备竞赛。此时主动降低研发投入,等于自失卖点,落人把柄;如果继续维持现有的研发投入,那现金流必然会有压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