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12-17 21:13
社会与生活

教育:《好东西》,当代育儿理想图

偏见的背后,除了性别文化之外,问题可能还在于我们的社会对亲子关系缺乏更多的想象与实践,对人的主体性还没有足够的尊重和容忍度。
好东西
袁漪琳


“友谊是灵活的也是有距离的亲密关系,它并不要求你去绝对而完全地了解对方的一切。”——汪民安《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

如果只看亲子关系的故事线,电影《好东西》呈现出来的关系之新、之轻盈,勾起了我一个95后在暑假看《家有儿女》的亲切感。而且正因为这种“新”和“松弛”是真实、具象、有可能的,作者并没有绕开现实中两代人必然会存在的代沟、矛盾、一地鸡毛,才能在2024年让一批对“原生家庭”理论信手拈来的观众心头一颤。

打开人际关系的可能性,是这个故事“松弛感”的来源。

导演把育儿关系的开展放到了传统异性恋核心家庭之外。三个女主角——单亲妈妈王铁梅、她上小学的女儿王茉莉和邻居小叶组成了相互支持的关系。前夫和小叶的乐队朋友也在这个松散的育儿支持网络里发挥着作用,为托举茉莉的成长提供人力物力。其次,导演弱化了性缘关系对于王铁梅的重要性,她和鼓手小马之间的关系是“课间十分钟”,这样在另外的“45分钟”他们都能去做各自更重要的事。

铁梅、小叶和小孩之间的珍贵更在与她们是一种看得见彼此的关系。人的主体性,就是在“看见”和“被看见”的双向流动中得到灌溉的。

宋佳扮演的铁梅是一个什么都想做好、想照顾好所有人的母亲,她面对钟楚曦扮演的小叶,一个比她年轻的女孩,也给予了母亲般的爱与责任感。

小叶从父亲家暴、不受母亲爱护的原生家庭出走,作为铁梅的邻居她以举手之劳帮忙带娃,也几乎把茉莉当成了自己的小孩。茉莉被亲妈忽视的近视眼以及各种小心思——被同学欺负、心情不好暂时不想回家、好面子不敢让同学发现全班只有自己没出过国,都被小叶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影中非常动人的一段情节,是小叶录下了铁梅做家务的各种声音放给小孩猜。小孩以为的“泥石流声”是妈妈买的橘子滚下楼梯,像熊猫吃竹子的声音是妈妈在掰断蔬菜......

小孩在与成年人的互动中也习以为常地展露出娴熟的照顾他人的能力。当小叶告诉小孩,自己从不被母亲夸奖,母亲说她的眼睛大得可怕,小孩会夸小叶的眼睛很好看,对她说“我喜欢你看我”“你的眼泪也很好吃”。小孩的早慧像X光一样穿透小叶成年的外壳,看到了她内核里需要得到夸奖的童年。

英国爱丁堡大学家庭与关系社会学教授Lynn Jamieson认为,亲密不仅仅局限于性或浪漫关系,还包括朋友、家人等多种形式的亲密互动。亲密关系的实践中可以存在年龄、阶级和性别等维度的不平等,但亲密关系的实践也有可能颠覆各种权力差异。

在《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一书中,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民安同样指出,过去亲密关系常以家庭、经济和宗教为基础,而现代社会更多强调个体情感、自由与选择。在现代社会中,他更加倡导“友谊”的价值。而“友谊”之所以真实、持久,是因为人在友谊关系中是相互独立的、平等的,也是能达成信任、开放沟通的。

“和孩子做朋友”的理念最早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后,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和反对传统权威的思潮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核心家庭结构中的亲子关系。

比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所提倡的“以人为中心”,主张在教育中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又比如,经典的4种养育风格分类,是由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等心理学家在20世纪60-80年代研究得出的。其中,权威型养育(Authoritative Parenting) 被普遍认为是对孩子发展最有利的。这种方式在给予孩子明确的规则和期望的同时,也提供了温暖、支持和沟通。

Lynn Jamieson指出,对“披露亲密(disclosing intimacy)”的赞颂是直到20世纪末才出现的一种文化,它强调相互流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从20世纪开始,“好妈妈”要爱护并照顾孩子,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对孩子投入大量的时间、情感和注意力被视为是为人父母,尤其是母亲理应做的。一个“理想的”母亲形象,是敏感的、善解人意的,是能够源源不断为孩子提供支持的,她负责为孩子提供强烈的亲密感。

于是乎,当中国进入21世纪,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活跃和“独生子女政策”让新一代的父母拥有了一套与50-60后父母截然不同的育儿观念。Harriet Evans在《性别主体:城市中国的母女关系》中写道,80-90后的受访者普遍将“沟通(communication)”作为一种描述母女关系的新说法,她们认为“沟通”是“理想的”母女关系必备的要素。

但到了《好东西》里,创作者对“沟通”的呈现是更新的,除了让观众看见它是亲密的桥梁之外,更重要的是呈现“沟通”如何拓宽和维护人的主体性:既要把母亲从社会的母职期望——“对孩子投入大量的时间、情感和注意力”中解放出来,也要让孩子有机会创造自己的世界。

家庭系统理论(Family Systems Theory)认为家庭是一个情感系统,过于紧密的亲密关系可能模糊情感边界,导致“角色融合”或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与依附,而健康的系统需要清晰的情感边界(Emotional Boundaries),让家庭成员在互动中既感到联结,又不失独立性。

在电影里,负责让沟通的边界变得更舒适的人是小叶。电影为铁梅和小孩这对亲母女之间设计的对话场景其实不算多,和小孩更无话不谈的人反而是小叶。她们的对话几乎都是随着生活自然生发的,松散随意的,是并肩压马路回家,吃着冰淇淋,聊起自己喜欢的somebody、讨厌的nobody、以及“如何让撒谎听起来真一点”。父母不会是青春期的孩子谈论这些话题会优先选择的对象。

小叶像小孩的朋友,又能给小孩同龄人无法提供的理解和指引。她对小孩有母爱般的关怀,却正因她们不是真正的母女,这种爱让人接受起来没有负担,没有亲缘中那些让人倍感压力的东西,比如管教的严厉、对成果的期待、过度的保护欲、以及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的自我要求。

小叶的存在给这对母女的亲密腾挪出了一些更轻松的空间。铁梅非常了解自己的小孩性格敏感,所以总像一只老母鸡一样着急护短,一发现小孩可能在学校受气就立马要找老师理论。是小叶替小孩告诉铁梅:母亲总忍不住替小孩出头反而会让她很尴尬,让她在学校里更难跟同学相处。最后,小孩也确实是靠自己解决了校园生活里的问题。

在小孩眼里,铁梅是“铁一样的女人”,她害怕自己没法像母亲一样坚强。而“坚强”在关于单亲妈妈的叙事中实则是一体两面的。单亲母亲必定是强大的,才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独自育儿,因此她们在亲子关系中往往又是强势输出的一方。而被单亲母亲抚养长大的孩子,总会被推断为性格乖顺的、以满足母亲的诉求为先的,万一是个男孩,他还大概率会被冠以“妈宝男”之名。

无论一个母亲是很苦很伟大,还是很酷很不靠谱,我们对母职的期待,对一段亲子关系是否良好的审视,都脱不开各种隐匿的偏见。所以,就算被自己孩子的认可,铁梅还是会因为网络上的评论骂她不是个好妈妈而崩溃。

这些偏见的背后,除了不平等的性别文化之外,问题可能还在于我们的社会对亲子关系的可能性缺乏更多的想象与实践,对人(无论男女,无论成年人或是小孩)的主体性还没有足够的尊重和更多的包容。

好在《好东西》已经试着构建了一幅育儿理想图,它所想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新的游戏也未必好玩。但只要我们都能在丰富的关系里真实地生活、平等地对话、搀扶着成长,就没必要放弃幻想。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好东西
2024-12-17 21:13
社会与生活

教育:《好东西》,当代育儿理想图

偏见的背后,除了性别文化之外,问题可能还在于我们的社会对亲子关系缺乏更多的想象与实践,对人的主体性还没有足够的尊重和容忍度。
袁漪琳


“友谊是灵活的也是有距离的亲密关系,它并不要求你去绝对而完全地了解对方的一切。”——汪民安《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

如果只看亲子关系的故事线,电影《好东西》呈现出来的关系之新、之轻盈,勾起了我一个95后在暑假看《家有儿女》的亲切感。而且正因为这种“新”和“松弛”是真实、具象、有可能的,作者并没有绕开现实中两代人必然会存在的代沟、矛盾、一地鸡毛,才能在2024年让一批对“原生家庭”理论信手拈来的观众心头一颤。

打开人际关系的可能性,是这个故事“松弛感”的来源。

导演把育儿关系的开展放到了传统异性恋核心家庭之外。三个女主角——单亲妈妈王铁梅、她上小学的女儿王茉莉和邻居小叶组成了相互支持的关系。前夫和小叶的乐队朋友也在这个松散的育儿支持网络里发挥着作用,为托举茉莉的成长提供人力物力。其次,导演弱化了性缘关系对于王铁梅的重要性,她和鼓手小马之间的关系是“课间十分钟”,这样在另外的“45分钟”他们都能去做各自更重要的事。

铁梅、小叶和小孩之间的珍贵更在与她们是一种看得见彼此的关系。人的主体性,就是在“看见”和“被看见”的双向流动中得到灌溉的。

宋佳扮演的铁梅是一个什么都想做好、想照顾好所有人的母亲,她面对钟楚曦扮演的小叶,一个比她年轻的女孩,也给予了母亲般的爱与责任感。

小叶从父亲家暴、不受母亲爱护的原生家庭出走,作为铁梅的邻居她以举手之劳帮忙带娃,也几乎把茉莉当成了自己的小孩。茉莉被亲妈忽视的近视眼以及各种小心思——被同学欺负、心情不好暂时不想回家、好面子不敢让同学发现全班只有自己没出过国,都被小叶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影中非常动人的一段情节,是小叶录下了铁梅做家务的各种声音放给小孩猜。小孩以为的“泥石流声”是妈妈买的橘子滚下楼梯,像熊猫吃竹子的声音是妈妈在掰断蔬菜......

小孩在与成年人的互动中也习以为常地展露出娴熟的照顾他人的能力。当小叶告诉小孩,自己从不被母亲夸奖,母亲说她的眼睛大得可怕,小孩会夸小叶的眼睛很好看,对她说“我喜欢你看我”“你的眼泪也很好吃”。小孩的早慧像X光一样穿透小叶成年的外壳,看到了她内核里需要得到夸奖的童年。

英国爱丁堡大学家庭与关系社会学教授Lynn Jamieson认为,亲密不仅仅局限于性或浪漫关系,还包括朋友、家人等多种形式的亲密互动。亲密关系的实践中可以存在年龄、阶级和性别等维度的不平等,但亲密关系的实践也有可能颠覆各种权力差异。

在《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一书中,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民安同样指出,过去亲密关系常以家庭、经济和宗教为基础,而现代社会更多强调个体情感、自由与选择。在现代社会中,他更加倡导“友谊”的价值。而“友谊”之所以真实、持久,是因为人在友谊关系中是相互独立的、平等的,也是能达成信任、开放沟通的。

“和孩子做朋友”的理念最早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后,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和反对传统权威的思潮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核心家庭结构中的亲子关系。

比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所提倡的“以人为中心”,主张在教育中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又比如,经典的4种养育风格分类,是由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等心理学家在20世纪60-80年代研究得出的。其中,权威型养育(Authoritative Parenting) 被普遍认为是对孩子发展最有利的。这种方式在给予孩子明确的规则和期望的同时,也提供了温暖、支持和沟通。

Lynn Jamieson指出,对“披露亲密(disclosing intimacy)”的赞颂是直到20世纪末才出现的一种文化,它强调相互流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从20世纪开始,“好妈妈”要爱护并照顾孩子,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对孩子投入大量的时间、情感和注意力被视为是为人父母,尤其是母亲理应做的。一个“理想的”母亲形象,是敏感的、善解人意的,是能够源源不断为孩子提供支持的,她负责为孩子提供强烈的亲密感。

于是乎,当中国进入21世纪,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活跃和“独生子女政策”让新一代的父母拥有了一套与50-60后父母截然不同的育儿观念。Harriet Evans在《性别主体:城市中国的母女关系》中写道,80-90后的受访者普遍将“沟通(communication)”作为一种描述母女关系的新说法,她们认为“沟通”是“理想的”母女关系必备的要素。

但到了《好东西》里,创作者对“沟通”的呈现是更新的,除了让观众看见它是亲密的桥梁之外,更重要的是呈现“沟通”如何拓宽和维护人的主体性:既要把母亲从社会的母职期望——“对孩子投入大量的时间、情感和注意力”中解放出来,也要让孩子有机会创造自己的世界。

家庭系统理论(Family Systems Theory)认为家庭是一个情感系统,过于紧密的亲密关系可能模糊情感边界,导致“角色融合”或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与依附,而健康的系统需要清晰的情感边界(Emotional Boundaries),让家庭成员在互动中既感到联结,又不失独立性。

在电影里,负责让沟通的边界变得更舒适的人是小叶。电影为铁梅和小孩这对亲母女之间设计的对话场景其实不算多,和小孩更无话不谈的人反而是小叶。她们的对话几乎都是随着生活自然生发的,松散随意的,是并肩压马路回家,吃着冰淇淋,聊起自己喜欢的somebody、讨厌的nobody、以及“如何让撒谎听起来真一点”。父母不会是青春期的孩子谈论这些话题会优先选择的对象。

小叶像小孩的朋友,又能给小孩同龄人无法提供的理解和指引。她对小孩有母爱般的关怀,却正因她们不是真正的母女,这种爱让人接受起来没有负担,没有亲缘中那些让人倍感压力的东西,比如管教的严厉、对成果的期待、过度的保护欲、以及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的自我要求。

小叶的存在给这对母女的亲密腾挪出了一些更轻松的空间。铁梅非常了解自己的小孩性格敏感,所以总像一只老母鸡一样着急护短,一发现小孩可能在学校受气就立马要找老师理论。是小叶替小孩告诉铁梅:母亲总忍不住替小孩出头反而会让她很尴尬,让她在学校里更难跟同学相处。最后,小孩也确实是靠自己解决了校园生活里的问题。

在小孩眼里,铁梅是“铁一样的女人”,她害怕自己没法像母亲一样坚强。而“坚强”在关于单亲妈妈的叙事中实则是一体两面的。单亲母亲必定是强大的,才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独自育儿,因此她们在亲子关系中往往又是强势输出的一方。而被单亲母亲抚养长大的孩子,总会被推断为性格乖顺的、以满足母亲的诉求为先的,万一是个男孩,他还大概率会被冠以“妈宝男”之名。

无论一个母亲是很苦很伟大,还是很酷很不靠谱,我们对母职的期待,对一段亲子关系是否良好的审视,都脱不开各种隐匿的偏见。所以,就算被自己孩子的认可,铁梅还是会因为网络上的评论骂她不是个好妈妈而崩溃。

这些偏见的背后,除了不平等的性别文化之外,问题可能还在于我们的社会对亲子关系的可能性缺乏更多的想象与实践,对人(无论男女,无论成年人或是小孩)的主体性还没有足够的尊重和更多的包容。

好在《好东西》已经试着构建了一幅育儿理想图,它所想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新的游戏也未必好玩。但只要我们都能在丰富的关系里真实地生活、平等地对话、搀扶着成长,就没必要放弃幻想。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