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12-16 13:32
商业与经济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政策取向和变化

叶胜舟:“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清晰表明2025年财政、货币政策的救市力度明显强于2024年。
太古里经济刺激消费管用吗?
叶胜舟


中国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每年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约30%,中国日子不好过,其他经济体也不好过。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专家和机构越来越多,研究分析的捷径之一就是分别比较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稿与相关政治局会议新闻稿的异同、与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稿的异同。

财政“更加积极”+货币“适度宽松”

11月中国经济依然形势严峻。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4万亿元,同比上年少4.2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6.21万亿元,同比少增4.91万亿元。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以美元计价,11月出口同比增长6.7%至3123.1亿美元,比10月的12.7%增幅明显放缓6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减少3.9%至2148.7亿美元,比10月的2.3%减幅进一步放缓1.6个百分点,创今年3月以来新低。

今年11月至明年1月,为躲避加征关税的风险,美欧企业赶在特朗普上任前向中国多下订单。预计明年2月起,来自美欧的订单或将明显回落,叠加中国的春节假期,出口进一步疲软,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冲击进一步增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取向都是特殊的“宽松”。2011-2024年,中国宏观政策核心组合都是雷打不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格林斯潘任美联储主席时,对外发言以含混著称,让分析者大伤脑筋,中国宏观政策实际操作与文字表述也有精妙的落差。以财政政策为例,2023年、2024年名义上“积极”,实际上是“相当积极”,中央财政持续增发万亿量级的国债,财政赤字率实际已突破3%,提高到约3.8%。

以货币政策为例,更是多年来并不“稳健”,与财政政策一样积极,而且是“相当宽松”。因为高层和民众都视通胀如猛虎,现在愁的是通缩,才敢公开使用“宽松”。检索中国人民银行十余年的月度、季度、年度M2数据,通常以两位数同比增长,这怎么能说“稳健”呢?以前有房地产做“蓄水池”,2022年底以来房地产明显疲软,多印的钞票到哪里去了?相当一部分必然在金融机构中空转,并未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

12月9日政治局会议新闻稿已披露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清晰表明2025年财政、货币政策的救市力度明显强于2024年。按此定调预测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为:

一、GDP增长由今年的5%略降至4.8%。GDP基数越来越高,维持5%较高增长越来越难,代价越来越大;但低于4.5%,必然影响就业,也让外界失去信心。12月12日,国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华盛顿出席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办的活动中,对中国GDP中的水分直言不讳,“过去两到三年实际增长率平均可能在2%左右,尽管官方数字接近5%。”

二、财政赤字率由目前名义上的3%升至4%,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由今年的1万亿元升至2万亿元,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由今年的6万亿元升至7万亿元。据财政部数据,截至10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53160亿元。多位经济学家估算,加上城投债等隐性账务,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120万亿元,相当于目前一年的GDP。无论如何,每年10万亿元的化债计划,对沉重的地方债务包袱依然是杯水车薪,需持续五年以上才能见真效。

三、累计降息约50个基点,累计降准约150个基点。如果中美贸易战升级,降息、降准力度还会更大。

四、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3年的66.16%升至2025年的68%,全国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由2024年的5.4万个升至2025年的6万个,以此拉动至少1万亿元投资。

五、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升降幅都不超过1.5%。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人民币兑换美元的中间价1月2日为7.077元,12月13日为7.1876元,今年已贬值1.56%。明年美联储继续降息与特朗普加征关税有对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暗示人民币明年不会单向贬值、大起大落,而是双向波动、动态平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他变化

一、今年又总结了“经济工作的规律性”,即“五个必须统筹”(必须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总供给和总需求、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有的专家生花妙舌,解读起来头头是道,其实这类表述并非定论,有时甚至就是书生们活学活用“辩证法”,拍脑袋生造出来的,一家一时之言而已,未必有多少生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此前也总结了经济工作规律,2021年提出“四个必须”,2022年提出“六个坚持”,2023年提出“五个必须”,有多少人记住了?哪有这么多规律?哪里需要年年总结?

二、总体要求中最大干货是强调“稳住楼市股市”。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求“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关键字就是“稳”,房价既不允许大跌,也不允许暴涨。

三、政策取向中明确提出“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据《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GDP同比增长5.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由此可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上比GDP增长高了1.1个百分点,却比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低了2.9个百分点。收入增幅赶不上支出增幅,CPI涨幅的生活体验与官方统计更是冰火二重天。美国选民也有类似体验,所以在11月总统大选时,毫不客气地用选票惩罚了执政的民主党。

四、2025年重点任务和2024年一样都是九个,领域也都一样。最大区别在于,2025年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内需,第二任务是科技创新,与2024年前两项重点任务位置互换,凸显拉动内需的迫切性和严峻性。作为一个立志于民族复兴的大国,核心竞争力肯定是科技,但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很少且收入差距很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民生的贡献更大,对中低阶层的直接帮助也更大。在老百姓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一切理想都是空谈,也不能勉为其难。

五、在“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重点任务中,进一步发力“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目前中国拉动投资的主要抓手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简称“两重”建设),拉动消费的主要抓手是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简称“两新”工作)。2024年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已全部下达,其中用于“两重”建设7000亿元、用于“两新”工作3000亿元。预计明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2万亿元,“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各1万亿元。2025年“两重”建设部分项目清单已提前下达,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1159亿元支持121个项目建设,带动总投资约8800亿元;2025年“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意味着更多产品纳入补贴范围,预计比电动汽车更接地气的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大热。

六、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任务中,要求“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中国改革开放46年的成功秘诀之一,是各地党委政府实施GDP竞争,副作用就是什么热都一哄而上、三五年后一地鸡毛,必然伴随重复建设、浪费低效、甚至贪污腐败。20年前的“新能源+”、10年前的“互联网+”、如今的“新质生产力+”、10年后的“AI+”,很多地方作为支柱产业,无视产业发展规律和自身条件,教训极为深刻,却屡禁不止。

七、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任务中,要求“稳外贸、稳外资”,“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明显已为中美即将升级的贸易战布局预案,而且提前确定了中国的核心应对策略,即自主开放、单边开放,不跟随美国的目标、节奏和力度。

八、在“增强区域发展活力”重点任务中,强调“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这意味着对中央财政净交税的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山东、天津、福建等八个省市的税收上缴压力更大,否则影响中央财政向中部、西部、东北的转移支付。

九、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任务中,新闻通稿篇幅比去年翻番,政策导向明显更丰富和具体,涉及就业、扶贫、教育、医疗、生育、养老、稳定等。

十、在工作要求中,“坚决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意体现为“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干部只对上、不对下负责是中国干部体制的主要顽疾之一,至今无解。只顾着讨好上级领导,侍候上级比亲生父母更无微不至,升官发财的概率明显更高;作为鲜明对比,对待人民尤其弱势群体的疾苦要么麻木不仁,要么颐指气使,要么逢场作戏。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太古里经济刺激消费管用吗?
2024-12-16 13:32
商业与经济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政策取向和变化

叶胜舟:“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清晰表明2025年财政、货币政策的救市力度明显强于2024年。
叶胜舟


中国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每年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约30%,中国日子不好过,其他经济体也不好过。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专家和机构越来越多,研究分析的捷径之一就是分别比较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稿与相关政治局会议新闻稿的异同、与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稿的异同。

财政“更加积极”+货币“适度宽松”

11月中国经济依然形势严峻。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4万亿元,同比上年少4.2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6.21万亿元,同比少增4.91万亿元。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以美元计价,11月出口同比增长6.7%至3123.1亿美元,比10月的12.7%增幅明显放缓6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减少3.9%至2148.7亿美元,比10月的2.3%减幅进一步放缓1.6个百分点,创今年3月以来新低。

今年11月至明年1月,为躲避加征关税的风险,美欧企业赶在特朗普上任前向中国多下订单。预计明年2月起,来自美欧的订单或将明显回落,叠加中国的春节假期,出口进一步疲软,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冲击进一步增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取向都是特殊的“宽松”。2011-2024年,中国宏观政策核心组合都是雷打不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格林斯潘任美联储主席时,对外发言以含混著称,让分析者大伤脑筋,中国宏观政策实际操作与文字表述也有精妙的落差。以财政政策为例,2023年、2024年名义上“积极”,实际上是“相当积极”,中央财政持续增发万亿量级的国债,财政赤字率实际已突破3%,提高到约3.8%。

以货币政策为例,更是多年来并不“稳健”,与财政政策一样积极,而且是“相当宽松”。因为高层和民众都视通胀如猛虎,现在愁的是通缩,才敢公开使用“宽松”。检索中国人民银行十余年的月度、季度、年度M2数据,通常以两位数同比增长,这怎么能说“稳健”呢?以前有房地产做“蓄水池”,2022年底以来房地产明显疲软,多印的钞票到哪里去了?相当一部分必然在金融机构中空转,并未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

12月9日政治局会议新闻稿已披露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清晰表明2025年财政、货币政策的救市力度明显强于2024年。按此定调预测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为:

一、GDP增长由今年的5%略降至4.8%。GDP基数越来越高,维持5%较高增长越来越难,代价越来越大;但低于4.5%,必然影响就业,也让外界失去信心。12月12日,国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华盛顿出席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办的活动中,对中国GDP中的水分直言不讳,“过去两到三年实际增长率平均可能在2%左右,尽管官方数字接近5%。”

二、财政赤字率由目前名义上的3%升至4%,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由今年的1万亿元升至2万亿元,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由今年的6万亿元升至7万亿元。据财政部数据,截至10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53160亿元。多位经济学家估算,加上城投债等隐性账务,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120万亿元,相当于目前一年的GDP。无论如何,每年10万亿元的化债计划,对沉重的地方债务包袱依然是杯水车薪,需持续五年以上才能见真效。

三、累计降息约50个基点,累计降准约150个基点。如果中美贸易战升级,降息、降准力度还会更大。

四、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3年的66.16%升至2025年的68%,全国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由2024年的5.4万个升至2025年的6万个,以此拉动至少1万亿元投资。

五、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升降幅都不超过1.5%。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人民币兑换美元的中间价1月2日为7.077元,12月13日为7.1876元,今年已贬值1.56%。明年美联储继续降息与特朗普加征关税有对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暗示人民币明年不会单向贬值、大起大落,而是双向波动、动态平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他变化

一、今年又总结了“经济工作的规律性”,即“五个必须统筹”(必须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总供给和总需求、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有的专家生花妙舌,解读起来头头是道,其实这类表述并非定论,有时甚至就是书生们活学活用“辩证法”,拍脑袋生造出来的,一家一时之言而已,未必有多少生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此前也总结了经济工作规律,2021年提出“四个必须”,2022年提出“六个坚持”,2023年提出“五个必须”,有多少人记住了?哪有这么多规律?哪里需要年年总结?

二、总体要求中最大干货是强调“稳住楼市股市”。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求“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关键字就是“稳”,房价既不允许大跌,也不允许暴涨。

三、政策取向中明确提出“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据《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GDP同比增长5.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由此可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上比GDP增长高了1.1个百分点,却比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低了2.9个百分点。收入增幅赶不上支出增幅,CPI涨幅的生活体验与官方统计更是冰火二重天。美国选民也有类似体验,所以在11月总统大选时,毫不客气地用选票惩罚了执政的民主党。

四、2025年重点任务和2024年一样都是九个,领域也都一样。最大区别在于,2025年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内需,第二任务是科技创新,与2024年前两项重点任务位置互换,凸显拉动内需的迫切性和严峻性。作为一个立志于民族复兴的大国,核心竞争力肯定是科技,但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很少且收入差距很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民生的贡献更大,对中低阶层的直接帮助也更大。在老百姓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一切理想都是空谈,也不能勉为其难。

五、在“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重点任务中,进一步发力“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目前中国拉动投资的主要抓手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简称“两重”建设),拉动消费的主要抓手是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简称“两新”工作)。2024年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已全部下达,其中用于“两重”建设7000亿元、用于“两新”工作3000亿元。预计明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2万亿元,“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各1万亿元。2025年“两重”建设部分项目清单已提前下达,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1159亿元支持121个项目建设,带动总投资约8800亿元;2025年“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意味着更多产品纳入补贴范围,预计比电动汽车更接地气的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大热。

六、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任务中,要求“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中国改革开放46年的成功秘诀之一,是各地党委政府实施GDP竞争,副作用就是什么热都一哄而上、三五年后一地鸡毛,必然伴随重复建设、浪费低效、甚至贪污腐败。20年前的“新能源+”、10年前的“互联网+”、如今的“新质生产力+”、10年后的“AI+”,很多地方作为支柱产业,无视产业发展规律和自身条件,教训极为深刻,却屡禁不止。

七、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任务中,要求“稳外贸、稳外资”,“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明显已为中美即将升级的贸易战布局预案,而且提前确定了中国的核心应对策略,即自主开放、单边开放,不跟随美国的目标、节奏和力度。

八、在“增强区域发展活力”重点任务中,强调“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这意味着对中央财政净交税的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山东、天津、福建等八个省市的税收上缴压力更大,否则影响中央财政向中部、西部、东北的转移支付。

九、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任务中,新闻通稿篇幅比去年翻番,政策导向明显更丰富和具体,涉及就业、扶贫、教育、医疗、生育、养老、稳定等。

十、在工作要求中,“坚决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意体现为“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干部只对上、不对下负责是中国干部体制的主要顽疾之一,至今无解。只顾着讨好上级领导,侍候上级比亲生父母更无微不至,升官发财的概率明显更高;作为鲜明对比,对待人民尤其弱势群体的疾苦要么麻木不仁,要么颐指气使,要么逢场作戏。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