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10-12 07:27
商业与经济

香港能否把握住“一带一路”和企业“出海”的黄金跳板?

王英良:学者孙心悦受访表示,在中国企业出海问题上,香港拥有环境及地理优势、成功和经验优势、金融优势、法律优势和营商优势。
看清香港,做多香港
王英良


孙心悦,拥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及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学士学位,硕士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具备近十年国际投行及头部买方经验,负责海外投资及业务拓展,与超过30个国家的政府、300家海外金融机构和企业客户开展过合作,对中国企业出海、海外投资、大湾区合作等具有非常深入的观察,具有丰富的“金融出海”经验。她长居香港,与香港金融机构、国际关系学者、港府部门、海外驻香港领事及商会等保持着深度交流。

以下是访谈实录:

问:近年来,关于香港、深圳、新加坡的比较层出不穷,许多人甚至戏称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特别是2024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出海元年”,但香港好像没有特别大的动静。据你的观察,你认为香港没落了吗?在中国企业出海中还存在优势吗?

孙心悦:作为一个在大陆出生,在海外求学工作,在香港生活了近十年的行业观察者,我有幸与众多国际关系学者、港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出海方面的专家进行过深入的交流。在企业出海方面,香港不仅拥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在新的全球经济格局中愈发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先给一个结论,香港目前最大的机遇就是中国企业出海和国际化。香港能不能在这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决定了香港后续几十年的发展方向。

问:你能具体展开阐述吗?

孙心悦:在中国企业出海议题上,香港有五个方面的优势,即环境及地理优势、成功和经验优势、金融优势,其中包括资本、人才、互联互通的优势,另外还有法律优势和营商优势。

从地理优势看,香港位于东亚大陆南端,地处大湾区心脏位置,是亚洲中点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要冲,也是东南亚乃至世界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从这一点上,香港作为全球最繁忙的航空货运枢纽之一以及高效的海运码头,能够便捷地链接全球主要城市,这使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从国内角度看,香港现在是大湾区的龙头城市之一,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的开通使广州、深圳等城市与香港之间的通勤时间大大缩短。从广州南站到香港最快的一班只需48分钟,从深圳福田站到香港仅需14分钟。另外,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与珠海、澳门间的联系,香港到珠海的车程只需30分钟。

不要小看这个“一小时生活圈”,这使得以香港为圆心的经贸活动可以迅速展开。现在,两地有不少每周乃至每日往返的人流,比如一些金融机构或出海企业的高管,希望能利用香港营商、海外客户、法律、税务上的各种优势,但更偏好住在深圳,当往返时间从一个半小时缩短到14分钟,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重心就会发生质变,机会由此生成。此前,香港的国际商会可能仅局限于金融峰会,但从去年开始,两地商务人士可以便捷地到对方的场地开会、活动、出差,在香港的人士甚至可以到广州、厦门参加广交会、厦洽会等经贸会,如此资本和产业就有了互相了解、融合的空间。

问:我们常说“一叶知秋”,香港传统上是欧美投资者的聚集地,在中美博弈背景下,香港跟欧美的合作是否也在减少?对此你怎么看?

孙心悦:我们经常说,香港市场是中国的基本面与海外流动性的结合,各方的声音都可以在香港市场快速地反映出来。这几年,确实有一些欧美资本从香港渠道对中国大陆的投资有所减少,但我相信等市场好转的时候,他们也会随之回来。

但我想特别提及东南亚地区,香港在对接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的过程中是非常有优势。

不少人或许没有注意到,香港与东南亚、南亚经济体系、文化体系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如果中国企业想要出海东南亚,香港其实是非常好的选择。首先,香港直通东南亚多个主要城市的航班,曼谷、吉隆坡、马尼拉、河内、胡志明、金边,飞行距离都在2-3个小时。另外,从族群上,香港有8.4%的人口为东南亚裔、南亚裔,所以,实际上,香港不少民众以及品牌已经和东南亚社群建立了相对密切的联系,比如菲律宾人喜爱的炸鸡品牌“快乐蜂”在香港有非常多店铺,铜锣湾一带的印尼小商店、印尼菜都十分正宗,香港九龙区的“小泰国”十分著名。从上世纪60年代起,泰国商人开始来港进行贸易生意,泰商在香港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虽说这些在港的人群多数以海外劳工为主,人均GDP和消费能力比较低,但依然可以从跟他们打交道中,获得对当地市场的认知,以及跨文化沟通的经验。从文化上,香港M+博物馆举办过“南行觅迹:M+藏品中的东南亚”,香港也有不少类似的展览,希望能在文化上解读和东南亚紧密的联系。

在历史上,不少东南亚华商把香港当作“中转站”、“避风港”和“商业基地”。几乎各东南亚国家都有华商选择投资香港,香港和这些地区实际上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新加坡黄廷芳的信和集团(Sino Group)、马来西亚郭鹤年的嘉里建设(Kerry Properties)、郭令灿的国浩集团(Guoco Group)、菲律宾陈永栽的裕景兴业(Eton Properties)等等。这些香港公司的创办人皆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尼的首富。

另外,东南亚金融业、企业与香港投融资、私人银行服务等关联紧密。许多东南亚银行在香港都设有分支机构和业务,比如泰国的盘古银行、新加坡的大华、星展银行、菲律宾国家银行、马来西亚的马来亚银行。这些银行一方面承载在香港东南亚社群的个人开户、汇款需求,一方面承载企业间投融资业务、公司贷款、资产管理等服务。券商和投行也是如此,中国的出海企业也可以在香港通过和这些银行、券商的联系,便利地建立和东南亚市场的关系。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日益成为东盟企业青睐的商贸服务平台和海外上市目标地。截至2021年6月,共有633家东盟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约占香港外国公司总数的7%。截至2022年,共有超过80家总部设于东盟地区的企业在港上市,总市值达153亿美元。2023年东盟与香港地区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1446亿美元。无论金融还是贸易都有比较可观的量。

问:近几年有不少报道称外资在规模化地撤离香港,对此你怎么看?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出海企业能否通过香港渠道拿到海外的融投资呢?香港是重要的金融中心,那你觉得这方面可以如何对接支持出海企业呢?

孙心悦:整体来看,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拥有稳健的金融体系和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在股票、债券和外汇市场上的活跃表现,这为内地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机会。据2023年中国香港证监会的调查显示,香港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31万亿港元,同比增长2%,净资金流入急增342%。为内地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内地市场的机会。

香港资本和资产的基本盘还是在的,但是我们要接受的是企业来到香港市场,从资本和定价上要面临亚洲乃至全球企业的竞争,企业需要在香港检验我们的商业模式,好的商业逻辑还是可以吸引到外资。香港的投资者有这么几种:交易极为频繁、闻风而动的对冲基金和套利投资者;欧美长线投资者;中东、东南亚等地的长线投资者;港资投资者;中资投资者等。当前,一个现象是中国资产只能吸引到港资和中资投资者,对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长线投资者的吸引力存在不足,但我相信,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商业模式的革新,各方不断地交流碰撞,好的资产一定会被看到并被投资。

当谈到吸引外资,我觉得对外资需求欲强的不仅是中国内地产业,更多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和海外业务板块。我们很多出海企业海外收入依然占比不高,不少企业在国内是巨无霸,但在海外的声浪和影响力比较小,更难去设计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近几年,在地缘政治和中美博弈下,本地化投产的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广泛吸引外资或共同投资我们在海外的子公司、工厂和商业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涌现出真正优秀的跨国公司。

另外还有人才,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汇聚了世界各地的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人才。我在香港生活,我经常说,在香港需要有四个技能才能更好地生活,即普通话、英文、粤语、专业。香港有一大批在四个技能上都非常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熟悉国际规则和市场动态,能够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这部分投行员工,在投行、券商打拼多年,具有非常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同时学历优秀、语言能力强又精通财务,如果想要转型,其实是可以通过对产业、行业、具体业务的学习,在出海企业中担任“出海一号位”、海外销售及研发或从事出海研究等。或在原先的机构,利用资本、信息、研究等优势赋能一些出海企业,这也契合国家金融强国、产业升级的战略,让金融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把更多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

问:你提到了营商和法律,在这些方向香港有没有能帮助中国出海企业的契机?

孙心悦:过去近十年,我的工作一直是吸引外资,向海外客户介绍中国资产、中国企业、中国好的商业模式,每天都在跟国外客户打交道,也会经常问起他们的看法,我发现国际舆论对香港政府、营商效率依然认可度很高。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2024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排名上升两位至全球第五位。在分项指标中,香港“政府效率”排名全球第三,“营商效率”和“基础建设”排名明显上升,跻身全球前十名。

为什么排名会怎么高呢?这里有三个因素,香港存在低税率、简单税制、透明度高。香港的企业所得税,首200万港元的税率为8.25%,200万以上税率为16.5%,相较于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处于较低水平,香港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同样具有竞争力。薪俸税采用分级累进税制,但整体税率相对较低,最高边际税率一般不超过17%,实际征收时往往低于这一水平。此外,香港不征收增值税、消费税、资本增值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间接税,这意味着企业在香港经营过程中可以节省大量税费支出。这种无间接税的政策使香港成为商品和服务交易的理想地,能够促进城市国际贸易和投资。在此同时,香港税制相对简单,税种较少,主要税种包括利得税、薪俸税和物业税三种直接税以及少量的应课税品税(如烟草、酒类等特定商品的消费税)。这种简单的税制结构降低了企业的税务合规成本,提高了税务处理效率。

对出海企业来讲,由于香港税制简单且税率低,企业在税务筹划方面拥有较大的空间。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税务安排降低税负,提高盈利能力。此外,香港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重税收协定,避免了企业在跨境经营中的双重征税,这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香港税制透明度高,税法规定明确且易于理解。香港税务局也提供了完善的税务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税法规定。这种高透明度的税制环境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香港市场的信心,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此外,香港的公司治理规则也更为灵活。例如,与新加坡相比,在香港注册公司并不需要委任一名香港居民作为董事,任何国籍地区的人都可以担任香港公司董事。这种灵活性不仅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管理效率,使企业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企业出海之路并不容易,除了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资本、法律、会计、咨询、人力资源管理这些要素都非常重要。香港业已积累了大量高水准的国际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和人才团队,可以提供高水平的法律服务。

香港是大中华区唯一采用普通法的地区,和英国、中东等地的法系是相同的,这种法律架构使欧美投资者对香港的信任度较高,并易于接纳。香港的涉外律师数量和经验在国际法律服务领域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截至2024年3月,香港共有约1.1万名执业律师和1600名执业大律师。此外,还有来自31个司法管辖区的约1400名注册外国律师以及70家注册外国律师事务所。另外,香港拥有优秀的争议解决法律框架,并且是国际商事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目前在积极建设打造国际仲裁中心,在2021年的《国际仲裁调查报告》中,中国香港被评为“全球第三最受欢迎仲裁地”。

问:后续香港应该怎么样发挥优势呢,你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孙心悦:香港定位为国际超级联系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科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中国中央政府一直希望香港能够发挥“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特别是“法联通”的作用。

希望香港政界、招商局能够积极宣传香港在其中的优势。2024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出海元年”,几乎每个城市都在频繁举办企业出海活动,但香港却很少。一旦没有实时了解出海企业的实际需求,没有资本和产业的交流,那么香港这些优势就无法被看到,无法被出海企业运用起来。

另外,特别是香港市场非常临近东南亚地区,也有数量庞大的东南亚、南亚人口,“一带一路”在东南亚、南亚的机会一定要抓得住,在此基础上,逐步发掘在中东、非洲、中东欧合作的机会。

还有一点近几年也有希望突破,大家的传统印象是香港只有金融从业者、律师和医生,但是香港凭借服务业发展较为成熟的优势,可以在资金、技术、人才、经验上为内地企业发展高增值服务。例如,香港的“孵化器”和投资团队在过去五年间已成功孵化并“毕业”了900多家企业,这为内地创科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支持。科学园区目前常驻人口2万人,有很多都是大陆企业,他们提到在这里,科学园会提供资本、人才、税收、产业多方面的支持,让他们在香港研发,成功出海。

此外,结合香港优势,需要用更加国际化的方式对待海外投资者。上个月我和比利时-卢森堡商会的负责人交流,他精通十国语言,聊到新加坡和香港最近在吸引外资上的表现,他说近期大陆和香港的客户都问他,怎么才能更好地吸引外资?他说要“Be cool”,更多用外国人喜欢的方式对待他们。他开了一个玩笑说目前新加坡很多负责招商引资的政府人员,已经穿着衬衫,卷起裤边,跟老外客户说老哥,“Let’s rock it”了,而香港的不少政府官员还停留在西装革履,念政策的阶段。

近期,香港举办了一些邀请欧美投资者到香港的活动,主打来到香港不仅能一站式投资中国,也能投资东南亚,这对欧洲及中国出海企业来说,都是好事情,各方能够充分利用香港这个平台,进行思想、资本、业务的碰撞和交流。

我认为,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是一座能不断抓住机遇的“聪明之城”。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企业出海的浪潮,香港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通过深化与内地的合作,加强与东南亚及全球的联系,香港不仅能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和商贸的重要枢纽。展望未来,香港可以继续发挥其“超级联系人”的角色,积极拥抱变化,不断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挑战,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看清香港,做多香港
2024-10-12 07:27
商业与经济

香港能否把握住“一带一路”和企业“出海”的黄金跳板?

王英良:学者孙心悦受访表示,在中国企业出海问题上,香港拥有环境及地理优势、成功和经验优势、金融优势、法律优势和营商优势。
王英良


孙心悦,拥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及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学士学位,硕士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具备近十年国际投行及头部买方经验,负责海外投资及业务拓展,与超过30个国家的政府、300家海外金融机构和企业客户开展过合作,对中国企业出海、海外投资、大湾区合作等具有非常深入的观察,具有丰富的“金融出海”经验。她长居香港,与香港金融机构、国际关系学者、港府部门、海外驻香港领事及商会等保持着深度交流。

以下是访谈实录:

问:近年来,关于香港、深圳、新加坡的比较层出不穷,许多人甚至戏称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特别是2024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出海元年”,但香港好像没有特别大的动静。据你的观察,你认为香港没落了吗?在中国企业出海中还存在优势吗?

孙心悦:作为一个在大陆出生,在海外求学工作,在香港生活了近十年的行业观察者,我有幸与众多国际关系学者、港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出海方面的专家进行过深入的交流。在企业出海方面,香港不仅拥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在新的全球经济格局中愈发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先给一个结论,香港目前最大的机遇就是中国企业出海和国际化。香港能不能在这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决定了香港后续几十年的发展方向。

问:你能具体展开阐述吗?

孙心悦:在中国企业出海议题上,香港有五个方面的优势,即环境及地理优势、成功和经验优势、金融优势,其中包括资本、人才、互联互通的优势,另外还有法律优势和营商优势。

从地理优势看,香港位于东亚大陆南端,地处大湾区心脏位置,是亚洲中点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要冲,也是东南亚乃至世界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从这一点上,香港作为全球最繁忙的航空货运枢纽之一以及高效的海运码头,能够便捷地链接全球主要城市,这使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从国内角度看,香港现在是大湾区的龙头城市之一,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的开通使广州、深圳等城市与香港之间的通勤时间大大缩短。从广州南站到香港最快的一班只需48分钟,从深圳福田站到香港仅需14分钟。另外,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与珠海、澳门间的联系,香港到珠海的车程只需30分钟。

不要小看这个“一小时生活圈”,这使得以香港为圆心的经贸活动可以迅速展开。现在,两地有不少每周乃至每日往返的人流,比如一些金融机构或出海企业的高管,希望能利用香港营商、海外客户、法律、税务上的各种优势,但更偏好住在深圳,当往返时间从一个半小时缩短到14分钟,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重心就会发生质变,机会由此生成。此前,香港的国际商会可能仅局限于金融峰会,但从去年开始,两地商务人士可以便捷地到对方的场地开会、活动、出差,在香港的人士甚至可以到广州、厦门参加广交会、厦洽会等经贸会,如此资本和产业就有了互相了解、融合的空间。

问:我们常说“一叶知秋”,香港传统上是欧美投资者的聚集地,在中美博弈背景下,香港跟欧美的合作是否也在减少?对此你怎么看?

孙心悦:我们经常说,香港市场是中国的基本面与海外流动性的结合,各方的声音都可以在香港市场快速地反映出来。这几年,确实有一些欧美资本从香港渠道对中国大陆的投资有所减少,但我相信等市场好转的时候,他们也会随之回来。

但我想特别提及东南亚地区,香港在对接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的过程中是非常有优势。

不少人或许没有注意到,香港与东南亚、南亚经济体系、文化体系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如果中国企业想要出海东南亚,香港其实是非常好的选择。首先,香港直通东南亚多个主要城市的航班,曼谷、吉隆坡、马尼拉、河内、胡志明、金边,飞行距离都在2-3个小时。另外,从族群上,香港有8.4%的人口为东南亚裔、南亚裔,所以,实际上,香港不少民众以及品牌已经和东南亚社群建立了相对密切的联系,比如菲律宾人喜爱的炸鸡品牌“快乐蜂”在香港有非常多店铺,铜锣湾一带的印尼小商店、印尼菜都十分正宗,香港九龙区的“小泰国”十分著名。从上世纪60年代起,泰国商人开始来港进行贸易生意,泰商在香港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虽说这些在港的人群多数以海外劳工为主,人均GDP和消费能力比较低,但依然可以从跟他们打交道中,获得对当地市场的认知,以及跨文化沟通的经验。从文化上,香港M+博物馆举办过“南行觅迹:M+藏品中的东南亚”,香港也有不少类似的展览,希望能在文化上解读和东南亚紧密的联系。

在历史上,不少东南亚华商把香港当作“中转站”、“避风港”和“商业基地”。几乎各东南亚国家都有华商选择投资香港,香港和这些地区实际上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新加坡黄廷芳的信和集团(Sino Group)、马来西亚郭鹤年的嘉里建设(Kerry Properties)、郭令灿的国浩集团(Guoco Group)、菲律宾陈永栽的裕景兴业(Eton Properties)等等。这些香港公司的创办人皆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尼的首富。

另外,东南亚金融业、企业与香港投融资、私人银行服务等关联紧密。许多东南亚银行在香港都设有分支机构和业务,比如泰国的盘古银行、新加坡的大华、星展银行、菲律宾国家银行、马来西亚的马来亚银行。这些银行一方面承载在香港东南亚社群的个人开户、汇款需求,一方面承载企业间投融资业务、公司贷款、资产管理等服务。券商和投行也是如此,中国的出海企业也可以在香港通过和这些银行、券商的联系,便利地建立和东南亚市场的关系。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日益成为东盟企业青睐的商贸服务平台和海外上市目标地。截至2021年6月,共有633家东盟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约占香港外国公司总数的7%。截至2022年,共有超过80家总部设于东盟地区的企业在港上市,总市值达153亿美元。2023年东盟与香港地区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1446亿美元。无论金融还是贸易都有比较可观的量。

问:近几年有不少报道称外资在规模化地撤离香港,对此你怎么看?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出海企业能否通过香港渠道拿到海外的融投资呢?香港是重要的金融中心,那你觉得这方面可以如何对接支持出海企业呢?

孙心悦:整体来看,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拥有稳健的金融体系和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在股票、债券和外汇市场上的活跃表现,这为内地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机会。据2023年中国香港证监会的调查显示,香港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31万亿港元,同比增长2%,净资金流入急增342%。为内地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内地市场的机会。

香港资本和资产的基本盘还是在的,但是我们要接受的是企业来到香港市场,从资本和定价上要面临亚洲乃至全球企业的竞争,企业需要在香港检验我们的商业模式,好的商业逻辑还是可以吸引到外资。香港的投资者有这么几种:交易极为频繁、闻风而动的对冲基金和套利投资者;欧美长线投资者;中东、东南亚等地的长线投资者;港资投资者;中资投资者等。当前,一个现象是中国资产只能吸引到港资和中资投资者,对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长线投资者的吸引力存在不足,但我相信,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商业模式的革新,各方不断地交流碰撞,好的资产一定会被看到并被投资。

当谈到吸引外资,我觉得对外资需求欲强的不仅是中国内地产业,更多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和海外业务板块。我们很多出海企业海外收入依然占比不高,不少企业在国内是巨无霸,但在海外的声浪和影响力比较小,更难去设计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近几年,在地缘政治和中美博弈下,本地化投产的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广泛吸引外资或共同投资我们在海外的子公司、工厂和商业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涌现出真正优秀的跨国公司。

另外还有人才,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汇聚了世界各地的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人才。我在香港生活,我经常说,在香港需要有四个技能才能更好地生活,即普通话、英文、粤语、专业。香港有一大批在四个技能上都非常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熟悉国际规则和市场动态,能够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这部分投行员工,在投行、券商打拼多年,具有非常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同时学历优秀、语言能力强又精通财务,如果想要转型,其实是可以通过对产业、行业、具体业务的学习,在出海企业中担任“出海一号位”、海外销售及研发或从事出海研究等。或在原先的机构,利用资本、信息、研究等优势赋能一些出海企业,这也契合国家金融强国、产业升级的战略,让金融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把更多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

问:你提到了营商和法律,在这些方向香港有没有能帮助中国出海企业的契机?

孙心悦:过去近十年,我的工作一直是吸引外资,向海外客户介绍中国资产、中国企业、中国好的商业模式,每天都在跟国外客户打交道,也会经常问起他们的看法,我发现国际舆论对香港政府、营商效率依然认可度很高。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2024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排名上升两位至全球第五位。在分项指标中,香港“政府效率”排名全球第三,“营商效率”和“基础建设”排名明显上升,跻身全球前十名。

为什么排名会怎么高呢?这里有三个因素,香港存在低税率、简单税制、透明度高。香港的企业所得税,首200万港元的税率为8.25%,200万以上税率为16.5%,相较于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处于较低水平,香港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同样具有竞争力。薪俸税采用分级累进税制,但整体税率相对较低,最高边际税率一般不超过17%,实际征收时往往低于这一水平。此外,香港不征收增值税、消费税、资本增值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间接税,这意味着企业在香港经营过程中可以节省大量税费支出。这种无间接税的政策使香港成为商品和服务交易的理想地,能够促进城市国际贸易和投资。在此同时,香港税制相对简单,税种较少,主要税种包括利得税、薪俸税和物业税三种直接税以及少量的应课税品税(如烟草、酒类等特定商品的消费税)。这种简单的税制结构降低了企业的税务合规成本,提高了税务处理效率。

对出海企业来讲,由于香港税制简单且税率低,企业在税务筹划方面拥有较大的空间。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税务安排降低税负,提高盈利能力。此外,香港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重税收协定,避免了企业在跨境经营中的双重征税,这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香港税制透明度高,税法规定明确且易于理解。香港税务局也提供了完善的税务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税法规定。这种高透明度的税制环境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香港市场的信心,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此外,香港的公司治理规则也更为灵活。例如,与新加坡相比,在香港注册公司并不需要委任一名香港居民作为董事,任何国籍地区的人都可以担任香港公司董事。这种灵活性不仅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管理效率,使企业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企业出海之路并不容易,除了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资本、法律、会计、咨询、人力资源管理这些要素都非常重要。香港业已积累了大量高水准的国际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和人才团队,可以提供高水平的法律服务。

香港是大中华区唯一采用普通法的地区,和英国、中东等地的法系是相同的,这种法律架构使欧美投资者对香港的信任度较高,并易于接纳。香港的涉外律师数量和经验在国际法律服务领域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截至2024年3月,香港共有约1.1万名执业律师和1600名执业大律师。此外,还有来自31个司法管辖区的约1400名注册外国律师以及70家注册外国律师事务所。另外,香港拥有优秀的争议解决法律框架,并且是国际商事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目前在积极建设打造国际仲裁中心,在2021年的《国际仲裁调查报告》中,中国香港被评为“全球第三最受欢迎仲裁地”。

问:后续香港应该怎么样发挥优势呢,你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孙心悦:香港定位为国际超级联系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科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中国中央政府一直希望香港能够发挥“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特别是“法联通”的作用。

希望香港政界、招商局能够积极宣传香港在其中的优势。2024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出海元年”,几乎每个城市都在频繁举办企业出海活动,但香港却很少。一旦没有实时了解出海企业的实际需求,没有资本和产业的交流,那么香港这些优势就无法被看到,无法被出海企业运用起来。

另外,特别是香港市场非常临近东南亚地区,也有数量庞大的东南亚、南亚人口,“一带一路”在东南亚、南亚的机会一定要抓得住,在此基础上,逐步发掘在中东、非洲、中东欧合作的机会。

还有一点近几年也有希望突破,大家的传统印象是香港只有金融从业者、律师和医生,但是香港凭借服务业发展较为成熟的优势,可以在资金、技术、人才、经验上为内地企业发展高增值服务。例如,香港的“孵化器”和投资团队在过去五年间已成功孵化并“毕业”了900多家企业,这为内地创科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支持。科学园区目前常驻人口2万人,有很多都是大陆企业,他们提到在这里,科学园会提供资本、人才、税收、产业多方面的支持,让他们在香港研发,成功出海。

此外,结合香港优势,需要用更加国际化的方式对待海外投资者。上个月我和比利时-卢森堡商会的负责人交流,他精通十国语言,聊到新加坡和香港最近在吸引外资上的表现,他说近期大陆和香港的客户都问他,怎么才能更好地吸引外资?他说要“Be cool”,更多用外国人喜欢的方式对待他们。他开了一个玩笑说目前新加坡很多负责招商引资的政府人员,已经穿着衬衫,卷起裤边,跟老外客户说老哥,“Let’s rock it”了,而香港的不少政府官员还停留在西装革履,念政策的阶段。

近期,香港举办了一些邀请欧美投资者到香港的活动,主打来到香港不仅能一站式投资中国,也能投资东南亚,这对欧洲及中国出海企业来说,都是好事情,各方能够充分利用香港这个平台,进行思想、资本、业务的碰撞和交流。

我认为,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是一座能不断抓住机遇的“聪明之城”。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企业出海的浪潮,香港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通过深化与内地的合作,加强与东南亚及全球的联系,香港不仅能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和商贸的重要枢纽。展望未来,香港可以继续发挥其“超级联系人”的角色,积极拥抱变化,不断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挑战,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