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9-28 16:56
社会与生活

攀岩:那群永远向上的年轻人

这也许是攀岩最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不是某种动作,不是某个高度,而是一种精神——爬到一定的时候,攀岩者会连呼吸的节奏都忘掉,因为他已经完全专注。
攀岩
怡林


这也许是攀岩最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不是某种动作,不是某个高度,而是一种精神——爬到一定的时候,攀岩者会连呼吸的节奏都忘掉,因为他已经完全专注。这也正是攀登过程中最享受向上、最迸发生命力的时刻——专注向上的精神,是凯乐石的精神,是中国攀岩的精神,也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在岩壁之前,我们如此的渺小,但专注向上的决心,终会把我们一步步带向前方,渺小的人,也终会比山更高。


1
当「躺平」成为一种选择,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专注向上的精神?

伍鹏给出了他的答案:巴黎奥运会半决赛上,他又一次碰到了塞缪尔·沃森。这位美国选手是伍鹏的老对手,曾在同一场比赛的短短一小时内接连打破两次世界纪录。和强手在顶峰相见,有人问伍鹏,当时你在想什么?伍鹏说,「什么都没想,我眼睛里甚至都是模糊的。如果是晚上比赛,对面会有射过来的灯光,我眼里就只有那道光。」

他始终专注,是这种精神促使他一步步去到巴黎,获得银牌,让中国攀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而对伍鹏来说,专注向上的精神,贯穿在他的攀岩生涯当中。

伍鹏是湖南邵阳人,一岁时,父母去了浙江打工,他就跟着爷爷奶奶,在山里过日子。他从小就不服输,喜欢爬山、爬树,还总要争个第一,即使摔了也一声不哭,继续跑,继续爬。

2017年,伍鹏17岁,被选进湖南攀岩省队。刚进入省队,面对高强度的统一训练,他有点不适应,给母亲打了个电话,说他想家了。母亲心疼他,说,如果实在不想练了,就从队里回来,还有别的路可以走。
退路就在眼前,但放下电话,伍鹏又继续训练,一个月后,当母亲再次打电话来问,伍鹏只是简单说,「我已经适应了。」

有退路,但他不想退,不愿意退。对伍鹏来说,「后退」从来不是一个选择,不需要有什么犹豫、纠结,他只想向上。

最初,伍鹏参与的是攀岩的三项全能项目,包括难度攀岩、抱石和速度攀岩,2020年,他主动转项,专注于速度攀岩。那年年底,攀岩联赛前,伍鹏的左肩脱臼了。对于攀岩运动员来说,这是一个很危险的状况,疼痛,难以发力,也很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关节损伤。但伍鹏仍然坚持了下来,那场比赛,他获得了第三名。

类似的危机状况,在伍鹏的运动生涯多次出现,好像上天在磨砺他,试图告诉他,「你做不到了」,但伍鹏每次总是咬牙穿越那些艰难的时刻,他相信,无需在意外界的声音,专注于自己,专注于脚下,他要做的事,只有再向上一步,再一步——就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这样的专注被他带进每一场比赛。巴黎奥运会前,有人问他想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他说, 「没有去想要爬多少秒,只是专注于让自己把训练中的水平发挥出来。」在奥运比赛间隙的直播镜头里,他静静坐在隔离区,甚至沃森想要和他击掌,伍鹏都没有注意到。画面里,他往往戴着耳机,把自己和外面一切的纷扰隔离开。

「比赛前最好什么都不要想,下面坐着谁我也不会看,教练、队友、家人,都不会。」伍鹏说,他需要那样的时刻「封闭自己」,给自己一个足够专注的小环境,去积蓄向上的力量。

专注向上是伍鹏攀岩的核心,在中国攀岩国家队,这种力量并非伍鹏独有,而是这支队伍的多年传承。

钟齐鑫是中国第一代攀岩运动员,也是如今的国家攀岩队速度组主教练,在他的故事里,向上不仅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信念。

钟齐鑫在2005年第一次登上岩壁,他迅速爱上了这项好像在「飞檐走壁」的运动,但在那个年代,攀岩在中国远未普及,即使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爬出了不错的成绩,钟齐鑫一直没能组建充分的团队,也获得不了足够的保障。那时,全国的正规岩馆不到20家,钟齐鑫想要找到一个适合的训练场地,都要费尽功夫。

那也是西方面孔占据各个攀岩大赛榜首的年代。早在半个世纪前,美国已经开始组织攀岩赛事。体力、经验,甚至是培养体系上的差距,使得国际攀岩赛事上少有中国面孔,更别提站上领奖台。很多人觉得,攀岩是一种「不要命的运动」,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接触攀岩。

钟齐鑫深刻地感受到这些阻碍,但他只想攀岩。很长时间,他的生活里、头脑里,没有别的,只有攀岩。一项比赛奖金只有几百元人民币——那也要去参加;没有团队支持——那就自己报名。他过着俭朴的生活,舍弃了很多娱乐,一心攀岩。他要证明,中国人也可以爬得很高很快,中国人也可以克服所有困难,登上最高处。

凭借着这种专注的精神,钟齐鑫在属于欧美人的比赛中孤身闯了出来,获得20余个世界冠军,至今仍是速度攀岩项目唯一的世界大满贯获得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攀岩并不危险,是一项积极向上的运动。」

他也一直有个心愿:攀岩入奥。在世界最顶尖的赛场上,和代表全人类的顶尖运动员一起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是所有运动员的梦想。在职业运动员生涯的末期,钟齐鑫终于等来了攀岩入奥的消息。2016年,奥委会宣布,在东京奥运会上,攀岩将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

那时,外界对钟齐鑫是否能参加东京奥运会满是猜测,但是,钟齐鑫已经早早收拾行李,住进了训练基地。白天,他与比自己整整小一代的选手一起集训,晚上,他要用比年轻选手们多几倍的时间,完成肌肉和体能的恢复。摒弃杂念,屏蔽外界的质疑,在可以退役的年纪,钟齐鑫没有后退,他只想专注自己,继续向上。

遗憾的是,因为一次犯规,加上随后的新冠疫情爆发,东京奥运会一再延期,钟齐鑫失去了参加东京奥运会的机会。这场奥运会后,中国速度攀岩队急需组建新的教练团队,钟齐鑫成了最佳候选人。

在国家的需要面前,钟齐鑫决定放弃自己的奥运梦想,以教练的身份,支持国家攀岩队。做教练,要负责的是整个团队,也因此,贯穿钟齐鑫攀岩生涯的专注向上的精神,也融入了国家攀岩队每个队员的日常训练与人生选择中。

张悦彤,在断了三根手指的情况下坚持攀顶完赛,经历伤病低谷,她依然辗转各地坚持训练,重新站上赛场;面对成绩的瓶颈期,邓丽娟习惯在出发前闭眼调整自己;龙金宝则屏蔽杂音,专注每一次训练的日常;年龄最小的骆知鹭,是实现攀石突破的第一人,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她能做的,也同样是日复一日专注地磕线,一次又一次向上,直到顶点。

攀岩是一项专注自身、抵抗下坠的运动,在漫长而重复的攀爬中,每位运动员看到了自己,感受到了自己,感受过轻盈和喜悦,也感受过艰难和痛苦,但不管如何,他们总能经由专注脚下,一步步向上,去突破难关。正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他们从不止息,去获得更好的成绩。

2

赛场之外,越来越多人受到专注向上精神的鼓舞,投入到攀岩这项运动中来。

室内攀岩正在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时髦的运动,在下班后、假期中,越来越多人开始尝试攀岩,逐渐爱上攀岩,也看到和自然对抗中,微小但依旧努力向上的自己。

岩友们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攀岩如逆瀑布行舟,不进则自由落体。」这是一项残酷的运动,人的软弱和动摇将在岩壁上无所遁形,这也是一项足以振奋人心的运动,人要克服永恒的重力,再一点点把自己拉起,这个专注向上的过程,会变成闪亮的记忆,激励人度过未来很多次难关。

当攀岩逐渐形成一股潮流,它也在反哺中国攀岩运动的发展。截至2023年12⽉,国内有岩馆600多家,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估计,国内攀岩爱好者有将近50万人。网络上,关于攀岩的帖子越来越多,人们分享攀岩的攻略,展示攀岩带来的有力的身体。

攀岩的人开始讲述自己和攀岩的故事,有人把攀岩比做「一种对生活的微小掌控」,从指尖,到肌肉,再到身体,一步步向上攀爬的过程,也是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念感的过程;有人聊起爬完V0初级线路的感受, 「那一刻,我就安静当一只猴儿,盯着一条线,考虑对抗、平衡,并爱护脚趾头」;还有人说,自己最喜欢在中午一点来到岩馆,因为「阳光会正好穿过窗户」,那是一个令人专注的时刻,远离生活中琐碎的麻烦事,一个人安静而坚定地,和自己相处。

还有一些人,不满足于在室内攀爬,走到了更深处的旷野,在真实的山壁上攀登。桂林、广西、云南,越来越多的野外线路上,有了新一代野攀人的身影。

想要享受野攀,有一个前提,就是有线可攀。野攀不同于室内攀岩,没有现成的路线,要靠第一个上去的人判断位置、挂片、再一点点连成线路,后来的人,才能更加安全地享受攀爬。曾经,国内野攀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路可攀。而一批批的开线人携起手来,在国内广泛地寻找合适的岩线。在设备和资金短缺的年代,他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没有冲击电钻,就用普通的;电不够,那就搬发电机、从老乡家里扯过来……清除所有障碍,让岩线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也促进攀岩在中国的发展。

年轻的攀岩者享受着前辈攀岩人提供的成果,也在一轮轮向山顶的进发中,传承着他们那种专注向上的精神。在更广泛的领域,这种精神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体现,被感受。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专注向上的精神?

当社会进入转型期,每个人都发现,自己面对着比以往更多的不确定性,外界有很多杂音,内心也容易受到侵扰,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需要专注自身,调动内心的力量,保持一份笃定。

社会转型期也会带来对前途的迷茫,在这种时候,「躺平」看上去也可以暂时对付很多难题,但向上的背后,是一种信念,是相信仍然存在更好的可能性,它符合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正如《比山更高》扉页上的那句话所说, 「但是我不想要安逸,我想要真正的危险,我想要自由。」

专注向上,背后是蓬勃的、持续的生命力,每个生命在专注向上地攀登之后,都会迎来更好的自己。法国作家雷内·道马尔曾说过,「去向上攀登,就是去看见的过程;即使后面终要下山,那我们也早已体会过最上面的美景。」攀登,是超脱平庸生活之外的探索,专注向上,不仅仅是为了登顶,更是在登顶的过程中,去打破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去完成那些难以完成的,去试探人体的极限,也建造更好的自我。

崎岖不平的岩壁,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穿越崎岖,只为攀登,这种行动关乎勇气、关乎信念,更关乎一颗专注向上的心。这是人类个体在世界面前可以做出的全部努力,也是我们对生命意义的全力回应——再向上一步,再一步,人就是在这种专注向上的过程中,确认了自我的价值。

3

中国攀岩或许描画出了中国青年的一种样子,他们专注,他们奋起向上,他们想要去向更高的地方。

在已经举办了15年的凯乐石攀岩「希望之星」系列赛的现场,你会看到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把自己挂在岩壁上,正在向上攀爬。有的孩子一次次摔下来,又一次次重新开始,孩子的心中并不看重名次,他们只想在向上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这项比赛从2009年开始,当时攀岩还没有入奥,也没有全国及亚洲青攀联赛,「凯乐石希望之星」系列赛,并非成人选手们可以攒到积分的舞台,也很难去谈「吸引观众」,场上竞技的,都是初出茅庐的年轻面孔,而赛事支持非常耗费时间和财力,国际上,青年赛事都难以获得赞助,更别说是这样向业余小选手开放的比赛。

现役国家队队员骆知鹭8岁时正是在「希望之星」总决赛上夺得冠军;主力队员潘愚非,在13岁时就成为了凯乐石非职业赞助攀岩者。张悦彤、周娅菲……许多运动员都是从「希望之星」 青少年攀岩赛事起步,进入国家队,最终走向奥运赛场。联合主办凯乐石选择做这个事情,可能也没有想到2016年的申奥成功,会带这个中国品牌走上国际舞台。对于这个一直忠于攀登的品牌来说,一些决策显得不合理,又很合理。

发起于2012年的「寻岩中国」,来自凯乐石对中国野外攀登事业的执念,去开线,是凯乐石创始人钟承湛作为攀岩爱好者,从欧洲回来后的一个执念。「寻岩中国」发起第一年的两个月时间里,资深开线者就分别在阳朔、乐业、衢州、西安、英西5个站点,开辟了125条新线路。之后十几年时间里,广西阳朔、云南西双版纳、贵州六盘水,再到内蒙、西藏……开线团队们似乎有着一种使命,开线的同时,也在开出攀岩的未来,每抵达一处新岩区,他们都会召集本地岩友,一起来一场以攀会友的大派对。最终开发出2000多条高质量的岩线,遍布全国51座城市,前人开线,一起攀岩,这使得攀岩运动的社群具有一种乌托邦感。

凯乐石作为一个专业户外运动装备品牌,对于攀岩的决策,也许来自对攀岩充满热爱的初心,也许是对攀岩者诉求的满足,也许是一种更具长期价值的品牌动作,无论是什么,它都促进了攀岩的发展。二十年来,攀岩从曾经被认为「偏门」的小众运动,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向上,向山岩去,向更高的地方去。而中国攀岩的未来,也会像伍鹏专注的眼神一样,坚定执着,心怀信念。

在岩壁之上,人们发掘、释放自己的生命力,从岩壁下来,到生活中去,也会将攀岩带来的生命力扩散开去,彼此应和,照亮社会。

这也许是攀岩最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不是某种动作,不是某个高度,而是一种精神——爬到一定的时候,攀岩者会连呼吸的节奏都忘掉,因为他已经完全专注。这也正是攀登过程中最享受向上、最迸发生命力的时刻——专注向上的精神,是凯乐石的精神,是中国攀岩的精神,也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在岩壁之前,我们如此的渺小,但专注向上的决心,终会把我们一步步带向前方,渺小的人,也终会比山更高。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攀岩
2024-09-28 16:56
社会与生活

攀岩:那群永远向上的年轻人

这也许是攀岩最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不是某种动作,不是某个高度,而是一种精神——爬到一定的时候,攀岩者会连呼吸的节奏都忘掉,因为他已经完全专注。
怡林


这也许是攀岩最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不是某种动作,不是某个高度,而是一种精神——爬到一定的时候,攀岩者会连呼吸的节奏都忘掉,因为他已经完全专注。这也正是攀登过程中最享受向上、最迸发生命力的时刻——专注向上的精神,是凯乐石的精神,是中国攀岩的精神,也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在岩壁之前,我们如此的渺小,但专注向上的决心,终会把我们一步步带向前方,渺小的人,也终会比山更高。


1
当「躺平」成为一种选择,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专注向上的精神?

伍鹏给出了他的答案:巴黎奥运会半决赛上,他又一次碰到了塞缪尔·沃森。这位美国选手是伍鹏的老对手,曾在同一场比赛的短短一小时内接连打破两次世界纪录。和强手在顶峰相见,有人问伍鹏,当时你在想什么?伍鹏说,「什么都没想,我眼睛里甚至都是模糊的。如果是晚上比赛,对面会有射过来的灯光,我眼里就只有那道光。」

他始终专注,是这种精神促使他一步步去到巴黎,获得银牌,让中国攀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而对伍鹏来说,专注向上的精神,贯穿在他的攀岩生涯当中。

伍鹏是湖南邵阳人,一岁时,父母去了浙江打工,他就跟着爷爷奶奶,在山里过日子。他从小就不服输,喜欢爬山、爬树,还总要争个第一,即使摔了也一声不哭,继续跑,继续爬。

2017年,伍鹏17岁,被选进湖南攀岩省队。刚进入省队,面对高强度的统一训练,他有点不适应,给母亲打了个电话,说他想家了。母亲心疼他,说,如果实在不想练了,就从队里回来,还有别的路可以走。
退路就在眼前,但放下电话,伍鹏又继续训练,一个月后,当母亲再次打电话来问,伍鹏只是简单说,「我已经适应了。」

有退路,但他不想退,不愿意退。对伍鹏来说,「后退」从来不是一个选择,不需要有什么犹豫、纠结,他只想向上。

最初,伍鹏参与的是攀岩的三项全能项目,包括难度攀岩、抱石和速度攀岩,2020年,他主动转项,专注于速度攀岩。那年年底,攀岩联赛前,伍鹏的左肩脱臼了。对于攀岩运动员来说,这是一个很危险的状况,疼痛,难以发力,也很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关节损伤。但伍鹏仍然坚持了下来,那场比赛,他获得了第三名。

类似的危机状况,在伍鹏的运动生涯多次出现,好像上天在磨砺他,试图告诉他,「你做不到了」,但伍鹏每次总是咬牙穿越那些艰难的时刻,他相信,无需在意外界的声音,专注于自己,专注于脚下,他要做的事,只有再向上一步,再一步——就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这样的专注被他带进每一场比赛。巴黎奥运会前,有人问他想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他说, 「没有去想要爬多少秒,只是专注于让自己把训练中的水平发挥出来。」在奥运比赛间隙的直播镜头里,他静静坐在隔离区,甚至沃森想要和他击掌,伍鹏都没有注意到。画面里,他往往戴着耳机,把自己和外面一切的纷扰隔离开。

「比赛前最好什么都不要想,下面坐着谁我也不会看,教练、队友、家人,都不会。」伍鹏说,他需要那样的时刻「封闭自己」,给自己一个足够专注的小环境,去积蓄向上的力量。

专注向上是伍鹏攀岩的核心,在中国攀岩国家队,这种力量并非伍鹏独有,而是这支队伍的多年传承。

钟齐鑫是中国第一代攀岩运动员,也是如今的国家攀岩队速度组主教练,在他的故事里,向上不仅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信念。

钟齐鑫在2005年第一次登上岩壁,他迅速爱上了这项好像在「飞檐走壁」的运动,但在那个年代,攀岩在中国远未普及,即使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爬出了不错的成绩,钟齐鑫一直没能组建充分的团队,也获得不了足够的保障。那时,全国的正规岩馆不到20家,钟齐鑫想要找到一个适合的训练场地,都要费尽功夫。

那也是西方面孔占据各个攀岩大赛榜首的年代。早在半个世纪前,美国已经开始组织攀岩赛事。体力、经验,甚至是培养体系上的差距,使得国际攀岩赛事上少有中国面孔,更别提站上领奖台。很多人觉得,攀岩是一种「不要命的运动」,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接触攀岩。

钟齐鑫深刻地感受到这些阻碍,但他只想攀岩。很长时间,他的生活里、头脑里,没有别的,只有攀岩。一项比赛奖金只有几百元人民币——那也要去参加;没有团队支持——那就自己报名。他过着俭朴的生活,舍弃了很多娱乐,一心攀岩。他要证明,中国人也可以爬得很高很快,中国人也可以克服所有困难,登上最高处。

凭借着这种专注的精神,钟齐鑫在属于欧美人的比赛中孤身闯了出来,获得20余个世界冠军,至今仍是速度攀岩项目唯一的世界大满贯获得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攀岩并不危险,是一项积极向上的运动。」

他也一直有个心愿:攀岩入奥。在世界最顶尖的赛场上,和代表全人类的顶尖运动员一起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是所有运动员的梦想。在职业运动员生涯的末期,钟齐鑫终于等来了攀岩入奥的消息。2016年,奥委会宣布,在东京奥运会上,攀岩将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

那时,外界对钟齐鑫是否能参加东京奥运会满是猜测,但是,钟齐鑫已经早早收拾行李,住进了训练基地。白天,他与比自己整整小一代的选手一起集训,晚上,他要用比年轻选手们多几倍的时间,完成肌肉和体能的恢复。摒弃杂念,屏蔽外界的质疑,在可以退役的年纪,钟齐鑫没有后退,他只想专注自己,继续向上。

遗憾的是,因为一次犯规,加上随后的新冠疫情爆发,东京奥运会一再延期,钟齐鑫失去了参加东京奥运会的机会。这场奥运会后,中国速度攀岩队急需组建新的教练团队,钟齐鑫成了最佳候选人。

在国家的需要面前,钟齐鑫决定放弃自己的奥运梦想,以教练的身份,支持国家攀岩队。做教练,要负责的是整个团队,也因此,贯穿钟齐鑫攀岩生涯的专注向上的精神,也融入了国家攀岩队每个队员的日常训练与人生选择中。

张悦彤,在断了三根手指的情况下坚持攀顶完赛,经历伤病低谷,她依然辗转各地坚持训练,重新站上赛场;面对成绩的瓶颈期,邓丽娟习惯在出发前闭眼调整自己;龙金宝则屏蔽杂音,专注每一次训练的日常;年龄最小的骆知鹭,是实现攀石突破的第一人,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她能做的,也同样是日复一日专注地磕线,一次又一次向上,直到顶点。

攀岩是一项专注自身、抵抗下坠的运动,在漫长而重复的攀爬中,每位运动员看到了自己,感受到了自己,感受过轻盈和喜悦,也感受过艰难和痛苦,但不管如何,他们总能经由专注脚下,一步步向上,去突破难关。正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他们从不止息,去获得更好的成绩。

2

赛场之外,越来越多人受到专注向上精神的鼓舞,投入到攀岩这项运动中来。

室内攀岩正在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时髦的运动,在下班后、假期中,越来越多人开始尝试攀岩,逐渐爱上攀岩,也看到和自然对抗中,微小但依旧努力向上的自己。

岩友们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攀岩如逆瀑布行舟,不进则自由落体。」这是一项残酷的运动,人的软弱和动摇将在岩壁上无所遁形,这也是一项足以振奋人心的运动,人要克服永恒的重力,再一点点把自己拉起,这个专注向上的过程,会变成闪亮的记忆,激励人度过未来很多次难关。

当攀岩逐渐形成一股潮流,它也在反哺中国攀岩运动的发展。截至2023年12⽉,国内有岩馆600多家,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估计,国内攀岩爱好者有将近50万人。网络上,关于攀岩的帖子越来越多,人们分享攀岩的攻略,展示攀岩带来的有力的身体。

攀岩的人开始讲述自己和攀岩的故事,有人把攀岩比做「一种对生活的微小掌控」,从指尖,到肌肉,再到身体,一步步向上攀爬的过程,也是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念感的过程;有人聊起爬完V0初级线路的感受, 「那一刻,我就安静当一只猴儿,盯着一条线,考虑对抗、平衡,并爱护脚趾头」;还有人说,自己最喜欢在中午一点来到岩馆,因为「阳光会正好穿过窗户」,那是一个令人专注的时刻,远离生活中琐碎的麻烦事,一个人安静而坚定地,和自己相处。

还有一些人,不满足于在室内攀爬,走到了更深处的旷野,在真实的山壁上攀登。桂林、广西、云南,越来越多的野外线路上,有了新一代野攀人的身影。

想要享受野攀,有一个前提,就是有线可攀。野攀不同于室内攀岩,没有现成的路线,要靠第一个上去的人判断位置、挂片、再一点点连成线路,后来的人,才能更加安全地享受攀爬。曾经,国内野攀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路可攀。而一批批的开线人携起手来,在国内广泛地寻找合适的岩线。在设备和资金短缺的年代,他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没有冲击电钻,就用普通的;电不够,那就搬发电机、从老乡家里扯过来……清除所有障碍,让岩线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也促进攀岩在中国的发展。

年轻的攀岩者享受着前辈攀岩人提供的成果,也在一轮轮向山顶的进发中,传承着他们那种专注向上的精神。在更广泛的领域,这种精神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体现,被感受。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专注向上的精神?

当社会进入转型期,每个人都发现,自己面对着比以往更多的不确定性,外界有很多杂音,内心也容易受到侵扰,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需要专注自身,调动内心的力量,保持一份笃定。

社会转型期也会带来对前途的迷茫,在这种时候,「躺平」看上去也可以暂时对付很多难题,但向上的背后,是一种信念,是相信仍然存在更好的可能性,它符合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正如《比山更高》扉页上的那句话所说, 「但是我不想要安逸,我想要真正的危险,我想要自由。」

专注向上,背后是蓬勃的、持续的生命力,每个生命在专注向上地攀登之后,都会迎来更好的自己。法国作家雷内·道马尔曾说过,「去向上攀登,就是去看见的过程;即使后面终要下山,那我们也早已体会过最上面的美景。」攀登,是超脱平庸生活之外的探索,专注向上,不仅仅是为了登顶,更是在登顶的过程中,去打破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去完成那些难以完成的,去试探人体的极限,也建造更好的自我。

崎岖不平的岩壁,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穿越崎岖,只为攀登,这种行动关乎勇气、关乎信念,更关乎一颗专注向上的心。这是人类个体在世界面前可以做出的全部努力,也是我们对生命意义的全力回应——再向上一步,再一步,人就是在这种专注向上的过程中,确认了自我的价值。

3

中国攀岩或许描画出了中国青年的一种样子,他们专注,他们奋起向上,他们想要去向更高的地方。

在已经举办了15年的凯乐石攀岩「希望之星」系列赛的现场,你会看到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把自己挂在岩壁上,正在向上攀爬。有的孩子一次次摔下来,又一次次重新开始,孩子的心中并不看重名次,他们只想在向上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这项比赛从2009年开始,当时攀岩还没有入奥,也没有全国及亚洲青攀联赛,「凯乐石希望之星」系列赛,并非成人选手们可以攒到积分的舞台,也很难去谈「吸引观众」,场上竞技的,都是初出茅庐的年轻面孔,而赛事支持非常耗费时间和财力,国际上,青年赛事都难以获得赞助,更别说是这样向业余小选手开放的比赛。

现役国家队队员骆知鹭8岁时正是在「希望之星」总决赛上夺得冠军;主力队员潘愚非,在13岁时就成为了凯乐石非职业赞助攀岩者。张悦彤、周娅菲……许多运动员都是从「希望之星」 青少年攀岩赛事起步,进入国家队,最终走向奥运赛场。联合主办凯乐石选择做这个事情,可能也没有想到2016年的申奥成功,会带这个中国品牌走上国际舞台。对于这个一直忠于攀登的品牌来说,一些决策显得不合理,又很合理。

发起于2012年的「寻岩中国」,来自凯乐石对中国野外攀登事业的执念,去开线,是凯乐石创始人钟承湛作为攀岩爱好者,从欧洲回来后的一个执念。「寻岩中国」发起第一年的两个月时间里,资深开线者就分别在阳朔、乐业、衢州、西安、英西5个站点,开辟了125条新线路。之后十几年时间里,广西阳朔、云南西双版纳、贵州六盘水,再到内蒙、西藏……开线团队们似乎有着一种使命,开线的同时,也在开出攀岩的未来,每抵达一处新岩区,他们都会召集本地岩友,一起来一场以攀会友的大派对。最终开发出2000多条高质量的岩线,遍布全国51座城市,前人开线,一起攀岩,这使得攀岩运动的社群具有一种乌托邦感。

凯乐石作为一个专业户外运动装备品牌,对于攀岩的决策,也许来自对攀岩充满热爱的初心,也许是对攀岩者诉求的满足,也许是一种更具长期价值的品牌动作,无论是什么,它都促进了攀岩的发展。二十年来,攀岩从曾经被认为「偏门」的小众运动,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向上,向山岩去,向更高的地方去。而中国攀岩的未来,也会像伍鹏专注的眼神一样,坚定执着,心怀信念。

在岩壁之上,人们发掘、释放自己的生命力,从岩壁下来,到生活中去,也会将攀岩带来的生命力扩散开去,彼此应和,照亮社会。

这也许是攀岩最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不是某种动作,不是某个高度,而是一种精神——爬到一定的时候,攀岩者会连呼吸的节奏都忘掉,因为他已经完全专注。这也正是攀登过程中最享受向上、最迸发生命力的时刻——专注向上的精神,是凯乐石的精神,是中国攀岩的精神,也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在岩壁之前,我们如此的渺小,但专注向上的决心,终会把我们一步步带向前方,渺小的人,也终会比山更高。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