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6-24 17:12
科技

国产可重复火箭完成10公里测试,有一点与马斯克很不一样

自主研制与集成研制成功结合的案例,说明我国商业航天或许存在有别于马斯克的其它发展路径。毕竟“像马斯克”不是目的,效率才是。
国产可重复火箭完成10公里测试,有一点与马斯克很不一样
高天伟


2024年6月23日,由我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的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新技术验证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进行了10公里级飞行试验。

试验中,火箭由3台变推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动,上升至约12公里高度,关闭两侧发动机,中心发动机调节推力,火箭受控下降,在距离地面50米处,四条着陆腿展开,随后火箭缓速下降,高度趋近于零,稳稳落在回收场坪,实现定点垂直软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航天科技集团评价本次试验“为2025年如期实现4米级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了技术基础。”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验证箭?我国什么时候能出现类似美国猎鹰9号的“完全体”可回收复用火箭?行业竞争与合作格局如何?这篇文章就来简要探讨下。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包括钱学森在内的航天科学家就已经通过严密论证,指出火箭回收复用可以极大提高周转效率、降低成本。但由于计算能力、材料、气动、控制、工艺乃至决策、管理等相关领域发展暂未达到理想水平,工程实践并非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70年代美国研制的航天飞机,设计上仅外部主燃料箱为一次性产品、不抛弃任何发动机,其复用程度在已经实现入轨的航天器当中,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但由于研制方严重低估了产品综合成本,项目入不敷出,最终航天飞机于2011年在剩余大量理论寿命的情况下退役。

2010年之后,火箭回收复用技术终于取得实用性突破。例如美国SpaceX主力载具猎鹰9号火箭,其一级在完成任务后,可以调整姿态并数次点火,以垂直姿态在陆地或者拖船上着陆,并经检修后复用。截至目前,单个箭体已经创造飞行21次记录。SpaceX凭借仅仅十余枚一级箭体,在2023年进行了96次入轨发射,远远超过全球任何其它国家或者商业航天实体;而运力近20吨的单箭报价降低至5000余万美元,几乎全球最低。除了SpaceX以外,美国蓝色起源公司也实现了飞行高度100公里的箭体复用,用于服务新谢泼德号亚轨道载人飞船。

箭体垂直回收是控制、结构、动力、气动、导航、通信等不同专业深度融合、密切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技术,且最近10年才得到全面发展,全球技术积累较少。为了以较低成本、从易到难、由主到次地验证相关设计,SpaceX于2012年首飞了名为“蚱蜢”的垂直起降验证箭,由燃料贮箱、1台猎鹰9号火箭使用的梅林1D发动机以及固定式着陆支腿组成。2012年至2013年在新墨西哥州试验场,该箭先后进行了8次成功的垂直起降试验,飞行高度从1.8米逐渐递增至744米。随后,SpaceX又研制了换用真实箭体、发动机增加到3台并改用可收放式着陆支腿的猎鹰9R Dev1验证箭,并于2014年进行了4次试飞。受益于这些前期测试, SpaceX终于在2015年12月21日首次成功回收一级箭体。

参考SpaceX的做法,我国企业也选择了“由验证箭起步”的技术路线,并且出手即不凡。以6月23日试验为例,航天八院产品首飞即跳过“蚱蜢”阶段直达猎鹰9R Dev1水平,这也是 “为2025年如期实现4米级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了技术基础”的信心由来。今年内,试验箭还计划开展75公里高度、模拟一级箭体全程飞行的测试,从而完成正式尝试前的“临门一脚”。

除了“国家队”以外,我国民营企业的进展也堪称神速。2024年1月19日,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首次试飞即成功完成300米级别飞行,达到SpaceX“蚱蜢”第六次试验水平(蓝箭也计划于近期开展10公里级别试验)。

此外,航天科工、翎客航天、深蓝航天、星际荣耀等企业也已经开展可回收火箭试验。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制已经呈现出起点高、进步快、企业多样的特点,为早日投入实用打下了良好基础,而目前除了中美,尚无其它国家开展过百米级别的火箭垂直起降试验。

技术以外,6月23日的试验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点:“国民合作”。

火箭由航天八院抓总研制,而所用的70吨推力发液氧甲烷动机来自民营企业九州云箭。“70吨”处于可复用火箭的理想推力区间,“液氧甲烷”则是国际公认的未来清洁可复用燃料。航天八院基于性能、时间、价格等因素考虑,选择了外采关键产品,并最终取得良好效果,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商业航天策略。

这种自研与外采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并不符合SpaceX倡导的“生产链条自主化”。后者诞生的背景,是马斯克对生产效率的极致追求与美国传统航天昂贵、低效生产模式之间的矛盾,只有SpaceX“撸起袖子自己干”方能有效化解。但在我国,经过多年竞争迭代,已经涌现出一批比较优质的配套企业。以商用可重复使用液体发动机为例,目前有能力向市场提供推力处于“黄金区间”(50-100吨)产品的企业,就包括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蓝箭航天、天兵科技、星河动力、九州云箭、星际荣耀等至少7家国企和民企(排名不分先后),覆盖液氧煤油和液氧甲烷两条主流路线,且已有成交实践案例。

例如,2023年4月,民营天兵科技研制的天龙二号火箭首飞取得圆满成功,一举打破了自SpaceX起全球7家新兴航天企业首发液体火箭均失利的魔咒,这款火箭所使用的便是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液发102发动机;而刚刚过去的6.23试验,则是“国家队”首次向民企采购发动机产品。

自主研制与集成研制成功结合的案例,说明我国商业航天或许存在有别于马斯克的其它发展路径,即也能像手机、汽车等其它行业那样,充分利用国家工业门类齐全的优势,通过有序分工与协作,在最大范围(甚至超出行业)实现供应链优化、分享发展成果。

毕竟“像马斯克”不是目的,效率才是。相信随着行业深入发展,我国商业航天一定会摸索出更适合国情的路线。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 普京2
    普京暗示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

    在年度电视直播活动中,普京似乎并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而是试图展现俄罗斯的实力。另一方面,特朗普已誓言要确保尽快结束这场冲突。


  • 前极越中层人士发声:夏一平原本没有通过面试
    2025,互联网巨头放弃造车?

    “大腿”意兴阑珊,极越们纷纷崩盘。


  • 澳门防疫措施升级-将关闭酒吧影院并暂停餐厅堂食服务
    澳门回归25年的“变”与“不变”

    卓泽林、周文伟:这25载见证了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书写了教育文化保障水平上升的新阶段,勾勒了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机遇。


  • 刷新世界纪录!“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量子软件时代已经开启

    对于有着长开发周期的某些早期采用者来说,尤其是在金融、能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量子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开始应用于实际工作了。


  • 蚂蚁集团推进结构重组 蚂蚁国际、OceanBase和蚂蚁数科分别成立董事会
    蚂蚁集团:目前没有上市计划

    蚂蚁集团表示,该公司目前没有上市计划,在公开表态中还反驳了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借壳上市”说法。


  • vivo手机
    vivo“蓝科技”对决苹果“绿巨人”

    周掌柜:本文分析探讨一个几乎困扰所有很多企业的长期难题:中国品牌如何用差异化、本地化策略化解国际领先企业的先发优势?


  • 特朗普发表胜选感言:上帝饶了我一命是有原因的
    仇恨政治与民主党的失败

    刘远举:技术和经济的底层逻辑是合作、开放。所以,要想在现实中获得生产力、发展、技术创新,从而获得生存与发展,必然要抛弃仇恨。


  • 美联储为9月降息进一步打开大门
    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 点阵图将明年降息次数预估下调至两次

    彭博调查的大多数经济学家此前预计,点阵图预估中值将指向明年进行三次降息;美联储对明年年底通胀率的预测中值从9月的2.1%升至2.5%。


  • GPT-4首次亮相,在消费办公工具人工智能的竞赛中,谷歌击败微软
    谷歌旗下公司发布新款视频生成器,分辨率超Sora

    DeepMind的新Veo 2人工智能视频生成器以4K分辨率超越了OpenAI的Sora模型。


  • 马斯克要开除美国77%公务员,约1771万人
    美媒:中美关系需要“马斯克+斯威夫特”

    美国需要更多的马斯克,让更多本土制造商在美国制造大件产品,减少进口。中国应该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花钱购买国外制造的娱乐和消费品。


  • 普京2
    普京暗示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

    在年度电视直播活动中,普京似乎并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而是试图展现俄罗斯的实力。另一方面,特朗普已誓言要确保尽快结束这场冲突。


  • 前极越中层人士发声:夏一平原本没有通过面试
    2025,互联网巨头放弃造车?

    “大腿”意兴阑珊,极越们纷纷崩盘。


  • 澳门防疫措施升级-将关闭酒吧影院并暂停餐厅堂食服务
    澳门回归25年的“变”与“不变”

    卓泽林、周文伟:这25载见证了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书写了教育文化保障水平上升的新阶段,勾勒了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机遇。


  • 刷新世界纪录!“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量子软件时代已经开启

    对于有着长开发周期的某些早期采用者来说,尤其是在金融、能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量子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开始应用于实际工作了。


国产可重复火箭完成10公里测试,有一点与马斯克很不一样
2024-06-24 17:12
科技

国产可重复火箭完成10公里测试,有一点与马斯克很不一样

自主研制与集成研制成功结合的案例,说明我国商业航天或许存在有别于马斯克的其它发展路径。毕竟“像马斯克”不是目的,效率才是。
高天伟


2024年6月23日,由我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的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新技术验证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进行了10公里级飞行试验。

试验中,火箭由3台变推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动,上升至约12公里高度,关闭两侧发动机,中心发动机调节推力,火箭受控下降,在距离地面50米处,四条着陆腿展开,随后火箭缓速下降,高度趋近于零,稳稳落在回收场坪,实现定点垂直软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航天科技集团评价本次试验“为2025年如期实现4米级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了技术基础。”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验证箭?我国什么时候能出现类似美国猎鹰9号的“完全体”可回收复用火箭?行业竞争与合作格局如何?这篇文章就来简要探讨下。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包括钱学森在内的航天科学家就已经通过严密论证,指出火箭回收复用可以极大提高周转效率、降低成本。但由于计算能力、材料、气动、控制、工艺乃至决策、管理等相关领域发展暂未达到理想水平,工程实践并非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70年代美国研制的航天飞机,设计上仅外部主燃料箱为一次性产品、不抛弃任何发动机,其复用程度在已经实现入轨的航天器当中,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但由于研制方严重低估了产品综合成本,项目入不敷出,最终航天飞机于2011年在剩余大量理论寿命的情况下退役。

2010年之后,火箭回收复用技术终于取得实用性突破。例如美国SpaceX主力载具猎鹰9号火箭,其一级在完成任务后,可以调整姿态并数次点火,以垂直姿态在陆地或者拖船上着陆,并经检修后复用。截至目前,单个箭体已经创造飞行21次记录。SpaceX凭借仅仅十余枚一级箭体,在2023年进行了96次入轨发射,远远超过全球任何其它国家或者商业航天实体;而运力近20吨的单箭报价降低至5000余万美元,几乎全球最低。除了SpaceX以外,美国蓝色起源公司也实现了飞行高度100公里的箭体复用,用于服务新谢泼德号亚轨道载人飞船。

箭体垂直回收是控制、结构、动力、气动、导航、通信等不同专业深度融合、密切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技术,且最近10年才得到全面发展,全球技术积累较少。为了以较低成本、从易到难、由主到次地验证相关设计,SpaceX于2012年首飞了名为“蚱蜢”的垂直起降验证箭,由燃料贮箱、1台猎鹰9号火箭使用的梅林1D发动机以及固定式着陆支腿组成。2012年至2013年在新墨西哥州试验场,该箭先后进行了8次成功的垂直起降试验,飞行高度从1.8米逐渐递增至744米。随后,SpaceX又研制了换用真实箭体、发动机增加到3台并改用可收放式着陆支腿的猎鹰9R Dev1验证箭,并于2014年进行了4次试飞。受益于这些前期测试, SpaceX终于在2015年12月21日首次成功回收一级箭体。

参考SpaceX的做法,我国企业也选择了“由验证箭起步”的技术路线,并且出手即不凡。以6月23日试验为例,航天八院产品首飞即跳过“蚱蜢”阶段直达猎鹰9R Dev1水平,这也是 “为2025年如期实现4米级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了技术基础”的信心由来。今年内,试验箭还计划开展75公里高度、模拟一级箭体全程飞行的测试,从而完成正式尝试前的“临门一脚”。

除了“国家队”以外,我国民营企业的进展也堪称神速。2024年1月19日,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首次试飞即成功完成300米级别飞行,达到SpaceX“蚱蜢”第六次试验水平(蓝箭也计划于近期开展10公里级别试验)。

此外,航天科工、翎客航天、深蓝航天、星际荣耀等企业也已经开展可回收火箭试验。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制已经呈现出起点高、进步快、企业多样的特点,为早日投入实用打下了良好基础,而目前除了中美,尚无其它国家开展过百米级别的火箭垂直起降试验。

技术以外,6月23日的试验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点:“国民合作”。

火箭由航天八院抓总研制,而所用的70吨推力发液氧甲烷动机来自民营企业九州云箭。“70吨”处于可复用火箭的理想推力区间,“液氧甲烷”则是国际公认的未来清洁可复用燃料。航天八院基于性能、时间、价格等因素考虑,选择了外采关键产品,并最终取得良好效果,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商业航天策略。

这种自研与外采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并不符合SpaceX倡导的“生产链条自主化”。后者诞生的背景,是马斯克对生产效率的极致追求与美国传统航天昂贵、低效生产模式之间的矛盾,只有SpaceX“撸起袖子自己干”方能有效化解。但在我国,经过多年竞争迭代,已经涌现出一批比较优质的配套企业。以商用可重复使用液体发动机为例,目前有能力向市场提供推力处于“黄金区间”(50-100吨)产品的企业,就包括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蓝箭航天、天兵科技、星河动力、九州云箭、星际荣耀等至少7家国企和民企(排名不分先后),覆盖液氧煤油和液氧甲烷两条主流路线,且已有成交实践案例。

例如,2023年4月,民营天兵科技研制的天龙二号火箭首飞取得圆满成功,一举打破了自SpaceX起全球7家新兴航天企业首发液体火箭均失利的魔咒,这款火箭所使用的便是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液发102发动机;而刚刚过去的6.23试验,则是“国家队”首次向民企采购发动机产品。

自主研制与集成研制成功结合的案例,说明我国商业航天或许存在有别于马斯克的其它发展路径,即也能像手机、汽车等其它行业那样,充分利用国家工业门类齐全的优势,通过有序分工与协作,在最大范围(甚至超出行业)实现供应链优化、分享发展成果。

毕竟“像马斯克”不是目的,效率才是。相信随着行业深入发展,我国商业航天一定会摸索出更适合国情的路线。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