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05-12 19:16
社会与生活

中国国际教育为何经常被妖魔化?

肖经栋:如果真得所有的中国孩子都不再出国留学,那只会让国内的高考更加内卷。
中国国际教育为何经常被妖魔化?
肖经栋

【「OR」商业新媒体】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IB、A-level、AP等国际考试大考时间,今年则有上海、北京等部分地区因疫情原因取消这些考试,但其他地区照常举办。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有外教不辞而别,具体原因不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大学提出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这些信息混合在一起后,社会上竟然会出现国际课程要取消/国际学校关闭、外教要全部流失、中国大学不再和世界接轨等等的结论。就这些问题,最近不少朋友在问我。我跟朋友们说,这些结论在国际教育界业内是被当成笑话来看的,业外汹涌澎湃,业内云淡风轻。

为何影响不大

由于疫情的原因,2020年和2021年,IB、A-level、AP已取消过在中国的线下考试。今年特殊的是并没有全部取消,只是在部分疫情比较严重的区域取消了考试。而取消考试后的处理,IB、A-level是采取由学校评估而考试机构认可的方式。IB、A-level之所以对学生一定要有成绩,是因为IB、A-level课程设置很类似于中国的普高,普高学生如果想拿到高中毕业证,则必须参加会考或者学考,合格后才能获得证书。IB、A-level课程也是一样,需要参加考试,合格后颁发证书。

AP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课程,更多的是一种学生学术能力测试,其组织方美国大学理事会也不会颁发证书。因此,AP考试并没有像IB、A-level采取由学校评估而考试机构认可的方式。

因此可以看到IB、A-level、AP考试之所以取消,是跟疫情有关,跟中国国际教育政策没有丝毫关系,取消国际课程更为无稽之谈。要注意的是,由于到境外参加SAT考试不便,导致ACT考试后面所支撑的GAC课程在中国快速发展。

不少中国学生会提供AP成绩去申请美国大学,但其只是作为学生学术能力水平呈现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生学术能力水平又只是学生是否会被大学录取所评估的一个因素。因此,AP考试成绩并非缺一不可,也不是美国大学录取中国学生的决定性因素。在缺失AP成绩的情况下,美国大学会通过学生的GPA以及其他考试成绩进行评估,并不会影响学生最终的录取。

对英国大学的申请,AP成绩缺失会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英国大学在录取以AP成绩申请的学生,一般会对其AP成绩提出相应要求。而学生在无法参加AP考试的情况下,自然不会有成绩,但即便是这种情况,学生仍然可以直接和英国大学进行沟通,寻求其他解决方案。英国大学同样会考虑到这种因素,并不会直接拒绝转正。

再来看外教流失。

前几天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校方爆出有外教不辞而别,这事在社会上引起比较大的反响,并对外教在中国的稳定性表示担忧。

针对这事,宜校也很关注,并咨询了国内部分国际学校,得到的反馈信息是外教队伍整体稳定,并没有出现像外部所提到的大量流失问题。

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前些年中国国际学校外教每年平均变动率为30%左右,即国际学校和外教的工作合同多以3年为主。因此,目前即便有30%的外教在合同期满后选择离开中国,也属于正常人事流动现象。而在目前疫情情况下,外教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中国增多也是情理之中,但跟外教全部流失是两码事。

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外教不辞而别,这缺乏契约精神和没有遵守职业操守,这需要谴责,但这只是个别行为,并不能上升到外教全部离开中国层面。我从一些从事外教引进的机构所了解到,现在想来中国学校工作的外教并不少,但目前麻烦点在于因疫情防控,外教很难从国外进入到中国。

最后看中国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之事。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中国名校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我观察下来,中国名校之所以要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核心是在于现有国际大学排名是以英美大学的情况拟订评估标准,导致中国大学最终的排名名次普遍不高。

宜校从2016年开始对中国高中的出国留学情况进行了排名,对这点是比较有体会。由于对自身排名名次不满,进而质疑排行榜本身,这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即便是美国本土的大学排名,也有很多大学拒绝提供数据,以及拒绝参加各种排名,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这也是一种现象。

因此,中国名校之所以会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我认为其核心是不认可现有评估模式和最终的评估结果,这只是跟标准有关,跟退出国际学术交流自己闭门造车是风牛马不相及。

近现代大学是源自于教会培养圣职工作人员的需要,而教会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界线。因此,大学从一诞生起便具有跨区域和跨民族的特性。比如美国大学在创办早期,多要求学生学习拉丁语,因为这是当时学术交流的公共语言,发展到现在英语替代了拉丁语,但其本质是一致的。

上面提到,大学自一诞生起,便具有学术全球互动交流的特性。而在现代,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产业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高等教育的产出,即教学水平是需要得到市场验证,同时也是可以自由或者多元选择的过程。美国的大学可以申请多所,会迫使大学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服务水平,这样才可能招到学生。而在中国,虽然并没有可以申请多所大学的机制,也不存在多所大学录取的情况。但中国的学生会通过弃读而复读再考更好大学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使得一些大学招生困难,最终会难以生存。

同时,高等教育的投入是十分巨大,即便再富裕的国家,对教育投入仍然是会有限的。对英美这些国家来说,其高等教育资源高于本国需求,因此录取国外学生则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政府也是十分鼓励大学招录外国学生。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教育的开放有极大的促进。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便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受益于开放和融合。昆山杜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九所中外合作大学创办还不到20年,由于引进国外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教学成绩显著,其在国内便受到了极大的认可。

因此,中国多所名校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是对国际大学排名的方法和结论不认可,并不是要放弃国际学术互动交流和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更不能得出中国大学要闭门造车这种可笑的结论。

妖魔化的原因

中国具有高中段的国际学校、国际部,宜校统计下来为1011所,每年本科出国留学人数估计在七八万。相比于每年有千万参加高考人数,出国留学人数连1%都不到,是个十分小众的群体。

但我们注意到,这些年出国留学颇受社会各种关注,但时不时出现妖魔化的现象。就拿最近所提到国际考试取消的事情,这些在业内被视为不怎么重要且没有什么大影响的事情,会被炒作为国际教育取消、国际学校不再举办这种匪夷所思的结论。

分析下来,国际教育之所以会屡屡出现妖魔化的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即专业生疏、利益驱动、情绪发泄。

和国内的高考相比,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大学申请上,国际教育十分复杂,没有在这个行业内深耕三年以上,是很难搞清楚行业门道。这也是为何IB、A-level、AP考试取消,如果用高考来进行对标则很容易会形成错误的认知。

也正是由于国际教育比较复杂,导致这个行业贩卖焦虑形成了一门生意。我所接触到很多的老师,对无法劝阻家长让学生参加无效的准备工作感到无奈。

而由于出国留学的费用较高,中产以上家庭是出国留学的主体,这很容易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宣泄口。

出国留学目前在国内并非是什么新鲜事情,对这个社会现象的分析需要理性和客观。

我看到有学生同时拿到了清华大学和MIT的录取,学生最终选择了前往清华大学就读。这名学生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我深感惋惜,因为这意味着国内有一名学生失去了就读清华大学的机会。

根据我这6年来调研学生发现,能够拿到美本前30以及英国G5学校录取的学生,全国总量约为3000多人,这些学生的中考成绩大部分是能够上各地最好层次的高中。而这些优秀学生放弃了国内高考,选择出国留学,这则为国内空出了至少2000来个优质普高学位。虽然不能说这些学生参加高考均能考上985或者211学校,但空出一两千国内知名大学入学名额应该不成问题。

因此,从这点来说,这些留学家庭放弃占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自身努力和学校的帮助,依靠家庭财力支持,从全世界范围内争取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国家应该给予补贴这些优秀学生,但现实中几无。而现在还受到一些不理性的指责和时不时妖魔化,这是不对的。

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后,中国的国际教育从法律上得到了保障,并开始迅速发展。由于国际教育的复杂性,在目前较为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出现了不少妖魔化现象,这对家庭信心以及行业正常运作和发展带来不小的冲击。

国际教育是中国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中国教育本身也是国际教育的组成。还是要多一些理解,少些无谓的妖魔化。如果真得所有的中国孩子都不再出国留学,这只能会让国内的高考更加内卷。●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中国国际教育为何经常被妖魔化?
2022-05-12 19:16
社会与生活

中国国际教育为何经常被妖魔化?

肖经栋:如果真得所有的中国孩子都不再出国留学,那只会让国内的高考更加内卷。
肖经栋

【「OR」商业新媒体】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IB、A-level、AP等国际考试大考时间,今年则有上海、北京等部分地区因疫情原因取消这些考试,但其他地区照常举办。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有外教不辞而别,具体原因不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大学提出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这些信息混合在一起后,社会上竟然会出现国际课程要取消/国际学校关闭、外教要全部流失、中国大学不再和世界接轨等等的结论。就这些问题,最近不少朋友在问我。我跟朋友们说,这些结论在国际教育界业内是被当成笑话来看的,业外汹涌澎湃,业内云淡风轻。

为何影响不大

由于疫情的原因,2020年和2021年,IB、A-level、AP已取消过在中国的线下考试。今年特殊的是并没有全部取消,只是在部分疫情比较严重的区域取消了考试。而取消考试后的处理,IB、A-level是采取由学校评估而考试机构认可的方式。IB、A-level之所以对学生一定要有成绩,是因为IB、A-level课程设置很类似于中国的普高,普高学生如果想拿到高中毕业证,则必须参加会考或者学考,合格后才能获得证书。IB、A-level课程也是一样,需要参加考试,合格后颁发证书。

AP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课程,更多的是一种学生学术能力测试,其组织方美国大学理事会也不会颁发证书。因此,AP考试并没有像IB、A-level采取由学校评估而考试机构认可的方式。

因此可以看到IB、A-level、AP考试之所以取消,是跟疫情有关,跟中国国际教育政策没有丝毫关系,取消国际课程更为无稽之谈。要注意的是,由于到境外参加SAT考试不便,导致ACT考试后面所支撑的GAC课程在中国快速发展。

不少中国学生会提供AP成绩去申请美国大学,但其只是作为学生学术能力水平呈现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生学术能力水平又只是学生是否会被大学录取所评估的一个因素。因此,AP考试成绩并非缺一不可,也不是美国大学录取中国学生的决定性因素。在缺失AP成绩的情况下,美国大学会通过学生的GPA以及其他考试成绩进行评估,并不会影响学生最终的录取。

对英国大学的申请,AP成绩缺失会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英国大学在录取以AP成绩申请的学生,一般会对其AP成绩提出相应要求。而学生在无法参加AP考试的情况下,自然不会有成绩,但即便是这种情况,学生仍然可以直接和英国大学进行沟通,寻求其他解决方案。英国大学同样会考虑到这种因素,并不会直接拒绝转正。

再来看外教流失。

前几天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校方爆出有外教不辞而别,这事在社会上引起比较大的反响,并对外教在中国的稳定性表示担忧。

针对这事,宜校也很关注,并咨询了国内部分国际学校,得到的反馈信息是外教队伍整体稳定,并没有出现像外部所提到的大量流失问题。

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前些年中国国际学校外教每年平均变动率为30%左右,即国际学校和外教的工作合同多以3年为主。因此,目前即便有30%的外教在合同期满后选择离开中国,也属于正常人事流动现象。而在目前疫情情况下,外教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中国增多也是情理之中,但跟外教全部流失是两码事。

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外教不辞而别,这缺乏契约精神和没有遵守职业操守,这需要谴责,但这只是个别行为,并不能上升到外教全部离开中国层面。我从一些从事外教引进的机构所了解到,现在想来中国学校工作的外教并不少,但目前麻烦点在于因疫情防控,外教很难从国外进入到中国。

最后看中国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之事。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中国名校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我观察下来,中国名校之所以要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核心是在于现有国际大学排名是以英美大学的情况拟订评估标准,导致中国大学最终的排名名次普遍不高。

宜校从2016年开始对中国高中的出国留学情况进行了排名,对这点是比较有体会。由于对自身排名名次不满,进而质疑排行榜本身,这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即便是美国本土的大学排名,也有很多大学拒绝提供数据,以及拒绝参加各种排名,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这也是一种现象。

因此,中国名校之所以会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我认为其核心是不认可现有评估模式和最终的评估结果,这只是跟标准有关,跟退出国际学术交流自己闭门造车是风牛马不相及。

近现代大学是源自于教会培养圣职工作人员的需要,而教会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界线。因此,大学从一诞生起便具有跨区域和跨民族的特性。比如美国大学在创办早期,多要求学生学习拉丁语,因为这是当时学术交流的公共语言,发展到现在英语替代了拉丁语,但其本质是一致的。

上面提到,大学自一诞生起,便具有学术全球互动交流的特性。而在现代,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产业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高等教育的产出,即教学水平是需要得到市场验证,同时也是可以自由或者多元选择的过程。美国的大学可以申请多所,会迫使大学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服务水平,这样才可能招到学生。而在中国,虽然并没有可以申请多所大学的机制,也不存在多所大学录取的情况。但中国的学生会通过弃读而复读再考更好大学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使得一些大学招生困难,最终会难以生存。

同时,高等教育的投入是十分巨大,即便再富裕的国家,对教育投入仍然是会有限的。对英美这些国家来说,其高等教育资源高于本国需求,因此录取国外学生则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政府也是十分鼓励大学招录外国学生。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教育的开放有极大的促进。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便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受益于开放和融合。昆山杜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九所中外合作大学创办还不到20年,由于引进国外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教学成绩显著,其在国内便受到了极大的认可。

因此,中国多所名校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是对国际大学排名的方法和结论不认可,并不是要放弃国际学术互动交流和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更不能得出中国大学要闭门造车这种可笑的结论。

妖魔化的原因

中国具有高中段的国际学校、国际部,宜校统计下来为1011所,每年本科出国留学人数估计在七八万。相比于每年有千万参加高考人数,出国留学人数连1%都不到,是个十分小众的群体。

但我们注意到,这些年出国留学颇受社会各种关注,但时不时出现妖魔化的现象。就拿最近所提到国际考试取消的事情,这些在业内被视为不怎么重要且没有什么大影响的事情,会被炒作为国际教育取消、国际学校不再举办这种匪夷所思的结论。

分析下来,国际教育之所以会屡屡出现妖魔化的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即专业生疏、利益驱动、情绪发泄。

和国内的高考相比,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大学申请上,国际教育十分复杂,没有在这个行业内深耕三年以上,是很难搞清楚行业门道。这也是为何IB、A-level、AP考试取消,如果用高考来进行对标则很容易会形成错误的认知。

也正是由于国际教育比较复杂,导致这个行业贩卖焦虑形成了一门生意。我所接触到很多的老师,对无法劝阻家长让学生参加无效的准备工作感到无奈。

而由于出国留学的费用较高,中产以上家庭是出国留学的主体,这很容易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宣泄口。

出国留学目前在国内并非是什么新鲜事情,对这个社会现象的分析需要理性和客观。

我看到有学生同时拿到了清华大学和MIT的录取,学生最终选择了前往清华大学就读。这名学生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我深感惋惜,因为这意味着国内有一名学生失去了就读清华大学的机会。

根据我这6年来调研学生发现,能够拿到美本前30以及英国G5学校录取的学生,全国总量约为3000多人,这些学生的中考成绩大部分是能够上各地最好层次的高中。而这些优秀学生放弃了国内高考,选择出国留学,这则为国内空出了至少2000来个优质普高学位。虽然不能说这些学生参加高考均能考上985或者211学校,但空出一两千国内知名大学入学名额应该不成问题。

因此,从这点来说,这些留学家庭放弃占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自身努力和学校的帮助,依靠家庭财力支持,从全世界范围内争取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国家应该给予补贴这些优秀学生,但现实中几无。而现在还受到一些不理性的指责和时不时妖魔化,这是不对的。

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后,中国的国际教育从法律上得到了保障,并开始迅速发展。由于国际教育的复杂性,在目前较为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出现了不少妖魔化现象,这对家庭信心以及行业正常运作和发展带来不小的冲击。

国际教育是中国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中国教育本身也是国际教育的组成。还是要多一些理解,少些无谓的妖魔化。如果真得所有的中国孩子都不再出国留学,这只能会让国内的高考更加内卷。●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