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6-21 16:57
社会与生活

教育:姜萍把大家炸晕了

姜萍激起的对中国教育的反思还刚开始。
“贞观”与姜萍,求真与现实该如何权衡?
晨枫


涟水中专出了个姜萍,把大家炸得有点晕。她才17岁,中专生,但在很有挑战的阿里数学竞赛初赛里取得第12名的好成绩,领先于很多中外名校生和奥数金牌选手。质疑的声音已经开始出现了,但主流舆论还是认可这个屌丝逆袭的奇迹的。

姜萍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专在中国教育体制里是用来收容“差生”的,普通家长和学生避尤不及。姜萍的中考成绩过了普高线,但也没有那么突出。中专有补助,家庭困难的姜萍选择了中专,而且是她喜欢的服装设计专业,无可非议。

但姜萍无疑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中国的考试制度里没有发现这样的天才。事实上,今天重考,姜萍或许依然在数学方面遥遥领先于一般中考生,但就综合成绩而言,并不突出。对于这样偏科的天才,中国教育有点束手无策。

很多人呼吁浙大(姜萍心仪的大学)和北清复交等C9高校破格录取,但相关高校哼哼哈哈,未必是不愿意破格录取,但对于绕过高考可能引起的程序公正争议很害怕,不敢多这个事。香港中文大学据说也有意递过来橄榄枝,但有人担心好端端的姑娘被香港这样的染缸毁了,中文大学曾经是黑暴的重灾区。

涟水中专方面估计也有点懵,不知道拿这么个天才怎么办。继续学服装设计,怕耽误了,但别的选择小小中专也确实无力提供。对口的常熟理工也有庙小和尚大的顾虑,只是还没有多吭气而已。

唯一缺失的是姜萍怎么想。她想放弃服装设计、转学数学吗?

她无疑具有很高的数学天才,但数学始终是她的Plan B,她的Plan A是服装设计,似乎很少人注意到这一点。

或许有人认为她的数学才华是公共财富。但姜萍的命运应该由她自己做主,这是对姜萍的起码尊重。眼下,她在集中精力准备决赛,相信所有人都祝愿她好运,取得更好的成绩。但万一不利也不要紧,她已经取得非常高的成就了。她应该为自己自豪。不论她最终选择Plan A还是Plan B,她都值得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有一个90年代的美国舞蹈电影叫Center Stage,里面女二号的身体、家庭条件都比女一号更好,但最后她放弃了舞蹈,对一心想把她培养成舞蹈超级明星但现在伤心欲绝的妈妈说到:I have the feet, but only you have the heart。她并不喜欢舞蹈,只是被妈妈从小逼着跳舞。妈妈把自己的失败都凝聚到对女儿的塑造中,最终还是绕不过heart vs feet的问题。

对于天才来说,才分与志向的差异是比一般人更大的问题。一般人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没有选择,跟着志向走不是现实的选择,有什么本事走什么道路才是王道。但对于天才来说,跟着志向走还是跟着“大家都说应该往那走”,这个选择可能影响一生。曾经有过一个时候,中国流行少年班,把天才孩子集中起来,提前入学。少年班都是天才进去,出来的未必是天才。有些是因为成长过程中“变蠢”了,有些则是志向与才华最终不符合而郁郁寡欢。

姜萍最终成为什么样的,还是要看她想成为什么样的。

另一方面,姜萍也对中国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她是严重偏科的,她自学高数完全是课外的,良师指导由很大的作用,但最终是出于兴趣。她自学的高数在中专时超纲的,根本不考,工作中也未必需要。

如果姜萍在中考后最终进入普高,纳入高考轨道,升入大学(甚至985、211),她还会对数学保持这样的兴趣吗?她有时间和精力保持这样的兴趣吗?

有人说,中考和高考实际上是个筛选过程,但对于姜萍这样明显的“网外之鱼”,中国中考和高考达到筛选的有效和公正吗?

有人认为,阿里竞赛这样的无门槛活动如果可以成为破格录取的捷径,会有很多家长设法让孩子走,最终导致高考不公平。这倒是不必要的担忧。有本事在阿里竞赛里名列前茅而走不通高考之路的毕竟是少数。极端一点说,要是直接把菲尔兹奖拿回来,大学、研究生都可以跳过去,工作都不需要找了,估计科学院直接送给你一个院士,但有多少人能做到?

更加严肃的问题是: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姜萍是教育的意外副产品,还是应该保护扶持的小众产品?如何做到?

教育永远应该奉行因材施教的原则,但何为因材施教有不同的理解。对因材部分没有什么异议,异议出在施教,尤其是施教的终点。有人认为,施教的终点是中考、高考、考研、考公等“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也有人认为,施教的终点是尽可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向学生志向靠拢。前者是从社会看学生,后者是从学生看社会。人们太习惯于前者,而忽略后者。部分原因在于前者才是衡量教育成功的一般标准,后者甚至“并不重要”。

这也使得在中国建立“天才学校”的呼吁实际上不可行。

据说俄罗斯有天才学校制度,数理化顶级专家会到“民间”搜集好苗子,集中到天才学校施以超常教育,毕业生最后以流向顶级的基础研究为主,也就是说,出路是非功利性的清水衙门。

这和早年的音乐学校、绘画学校等是一个意思,培养的是人形玩物,只是主题换成科学。

必须说,天才学校在中国存在的话,家长们会打破头把孩子塞进去,但终点与天才学校的意向可能南辕北辙。

天才学校培养的是纯科学的不食人间烟火之才,家长们要培养的是中举的贵人,天才学校只是跳板,纯科学研究并不是目的地。

在这样的畸形环境下,中国天才学校注定要失败。

破格录取、天才学校都不行的话,姜萍如果有意走Plan B,有什么办法吗?或许哪一个数学大师破格把她招进来当研究生,研究生或许容易破格录取一些?在面谈中,数学大师也正好测试姜萍的真实数学功力,不有人质疑阿里竞赛嘛。

高考与科举的异同,坊间已经讨论过无数回合了。科举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无可争辩,但科举最后走向失败也无可争辩。在科举的最后年代,依然不乏有人为科举提出有力的辩护,所以科举直到清王朝覆灭才最后退出。高考不应该走科举的老路,高考改革是回避不了的问题。

姜萍激起的对中国教育的反思还刚开始。即使最后故事翻转,依然不能排除“真姜萍”有可能出现这一事实。问题还是回避不了。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贞观”与姜萍,求真与现实该如何权衡?
2024-06-21 16:57
社会与生活

教育:姜萍把大家炸晕了

姜萍激起的对中国教育的反思还刚开始。
晨枫


涟水中专出了个姜萍,把大家炸得有点晕。她才17岁,中专生,但在很有挑战的阿里数学竞赛初赛里取得第12名的好成绩,领先于很多中外名校生和奥数金牌选手。质疑的声音已经开始出现了,但主流舆论还是认可这个屌丝逆袭的奇迹的。

姜萍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专在中国教育体制里是用来收容“差生”的,普通家长和学生避尤不及。姜萍的中考成绩过了普高线,但也没有那么突出。中专有补助,家庭困难的姜萍选择了中专,而且是她喜欢的服装设计专业,无可非议。

但姜萍无疑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中国的考试制度里没有发现这样的天才。事实上,今天重考,姜萍或许依然在数学方面遥遥领先于一般中考生,但就综合成绩而言,并不突出。对于这样偏科的天才,中国教育有点束手无策。

很多人呼吁浙大(姜萍心仪的大学)和北清复交等C9高校破格录取,但相关高校哼哼哈哈,未必是不愿意破格录取,但对于绕过高考可能引起的程序公正争议很害怕,不敢多这个事。香港中文大学据说也有意递过来橄榄枝,但有人担心好端端的姑娘被香港这样的染缸毁了,中文大学曾经是黑暴的重灾区。

涟水中专方面估计也有点懵,不知道拿这么个天才怎么办。继续学服装设计,怕耽误了,但别的选择小小中专也确实无力提供。对口的常熟理工也有庙小和尚大的顾虑,只是还没有多吭气而已。

唯一缺失的是姜萍怎么想。她想放弃服装设计、转学数学吗?

她无疑具有很高的数学天才,但数学始终是她的Plan B,她的Plan A是服装设计,似乎很少人注意到这一点。

或许有人认为她的数学才华是公共财富。但姜萍的命运应该由她自己做主,这是对姜萍的起码尊重。眼下,她在集中精力准备决赛,相信所有人都祝愿她好运,取得更好的成绩。但万一不利也不要紧,她已经取得非常高的成就了。她应该为自己自豪。不论她最终选择Plan A还是Plan B,她都值得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有一个90年代的美国舞蹈电影叫Center Stage,里面女二号的身体、家庭条件都比女一号更好,但最后她放弃了舞蹈,对一心想把她培养成舞蹈超级明星但现在伤心欲绝的妈妈说到:I have the feet, but only you have the heart。她并不喜欢舞蹈,只是被妈妈从小逼着跳舞。妈妈把自己的失败都凝聚到对女儿的塑造中,最终还是绕不过heart vs feet的问题。

对于天才来说,才分与志向的差异是比一般人更大的问题。一般人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没有选择,跟着志向走不是现实的选择,有什么本事走什么道路才是王道。但对于天才来说,跟着志向走还是跟着“大家都说应该往那走”,这个选择可能影响一生。曾经有过一个时候,中国流行少年班,把天才孩子集中起来,提前入学。少年班都是天才进去,出来的未必是天才。有些是因为成长过程中“变蠢”了,有些则是志向与才华最终不符合而郁郁寡欢。

姜萍最终成为什么样的,还是要看她想成为什么样的。

另一方面,姜萍也对中国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她是严重偏科的,她自学高数完全是课外的,良师指导由很大的作用,但最终是出于兴趣。她自学的高数在中专时超纲的,根本不考,工作中也未必需要。

如果姜萍在中考后最终进入普高,纳入高考轨道,升入大学(甚至985、211),她还会对数学保持这样的兴趣吗?她有时间和精力保持这样的兴趣吗?

有人说,中考和高考实际上是个筛选过程,但对于姜萍这样明显的“网外之鱼”,中国中考和高考达到筛选的有效和公正吗?

有人认为,阿里竞赛这样的无门槛活动如果可以成为破格录取的捷径,会有很多家长设法让孩子走,最终导致高考不公平。这倒是不必要的担忧。有本事在阿里竞赛里名列前茅而走不通高考之路的毕竟是少数。极端一点说,要是直接把菲尔兹奖拿回来,大学、研究生都可以跳过去,工作都不需要找了,估计科学院直接送给你一个院士,但有多少人能做到?

更加严肃的问题是: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姜萍是教育的意外副产品,还是应该保护扶持的小众产品?如何做到?

教育永远应该奉行因材施教的原则,但何为因材施教有不同的理解。对因材部分没有什么异议,异议出在施教,尤其是施教的终点。有人认为,施教的终点是中考、高考、考研、考公等“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也有人认为,施教的终点是尽可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向学生志向靠拢。前者是从社会看学生,后者是从学生看社会。人们太习惯于前者,而忽略后者。部分原因在于前者才是衡量教育成功的一般标准,后者甚至“并不重要”。

这也使得在中国建立“天才学校”的呼吁实际上不可行。

据说俄罗斯有天才学校制度,数理化顶级专家会到“民间”搜集好苗子,集中到天才学校施以超常教育,毕业生最后以流向顶级的基础研究为主,也就是说,出路是非功利性的清水衙门。

这和早年的音乐学校、绘画学校等是一个意思,培养的是人形玩物,只是主题换成科学。

必须说,天才学校在中国存在的话,家长们会打破头把孩子塞进去,但终点与天才学校的意向可能南辕北辙。

天才学校培养的是纯科学的不食人间烟火之才,家长们要培养的是中举的贵人,天才学校只是跳板,纯科学研究并不是目的地。

在这样的畸形环境下,中国天才学校注定要失败。

破格录取、天才学校都不行的话,姜萍如果有意走Plan B,有什么办法吗?或许哪一个数学大师破格把她招进来当研究生,研究生或许容易破格录取一些?在面谈中,数学大师也正好测试姜萍的真实数学功力,不有人质疑阿里竞赛嘛。

高考与科举的异同,坊间已经讨论过无数回合了。科举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无可争辩,但科举最后走向失败也无可争辩。在科举的最后年代,依然不乏有人为科举提出有力的辩护,所以科举直到清王朝覆灭才最后退出。高考不应该走科举的老路,高考改革是回避不了的问题。

姜萍激起的对中国教育的反思还刚开始。即使最后故事翻转,依然不能排除“真姜萍”有可能出现这一事实。问题还是回避不了。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