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6-20 19:05
社会与生活

教育:好的中职学习经历或许可以治疗一个孩子的一生

很多同学进入中职就是换了个赛道,没有单纯应试教育压力,这样的转换反而可以激发他们在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特长,让之前被埋没的天赋得以释放。
“贞观”与姜萍,求真与现实该如何权衡?
刘老师


【编者按:近日,17岁中专女生姜萍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初赛中力压各路天才学子获得第十二名的好成绩,于是姜萍同学的求学经历以及对中职教育的讨论,又走进了全国舆论场的中心。

此前,针对中高考、职业教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教授认为,“只有一半孩子可以上普通高中是过早分流,违背了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初中文化水平难以满足智能制造业对高级蓝领的要求,应该让所有孩子读完普高之后再选择走职教路线还是大学路线。”围绕相关话题,大众对于中职教育的现状与未来,争论越来越多。

对此,记者与成都市某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高中的刘老师进行了对谈。刘老师有着20多年的中职教育经历,对基础教育的“内卷”、普职融通的现状和职业教育的前景等问题有其独到的观察与体验,他的解读可为大家提供另一个视角。】

【文/唐晓甫】

记者:刘老师您好,您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深耕多年,对学校录取情况也比较了解;首先想问一下,您所在学校去年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今年会不会有较大变化?

刘老师:整体上没有太大变化。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每个区县、每个地区根据录取的方向、项目不同,分数线也不同。

我校是公办职业高中,拥有职普融通项目资格。这个项目就是由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合作,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师资,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加入该项目的学生高一上学期在我校就读,在期末参加对应普高的期末考试,如果考到一定分数就可以转到对应的普高上学。

成都很多区县在各自区域内都有一个学校拥有职普融通班。针对这个项目,我校的分数线是490分以上。职普融通班的录取依据是中考总分,但很多中职生进入中职学校只需要看语数外三科成绩,最低分数线大约是200到240。

记者:中职招生是一个什么样的流程,志愿如何填报?

刘老师:招生流程分为两类,一个是学校自主招生,这一块学校拥有自主权,符合要求的学生就可以直接招录。

第二种是招收五年制高职学校学生。五年一贯制采用“3+2”的培养模式,“3”代表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职)上三年,“2”代表在专科院校上两年。在中职学习三年,转段测试合格后,再进入衔接专科院校学习两年,成绩合格后方可获得专科学历。这个项目能参与的人数相对有限,相关指标会根据各个市(州)相关指标计划下发,之后会进行定向培养。

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在达到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培养要求后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校学习并完成学业,届时就可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专科毕业文凭。从近几年接触到身边学生的经验看,该项目一般有5%的淘汰率。

记者:贵校每年招生人数有多少,近五年是上升还是下降?

刘老师:我们学校近几年都是保持每年大约1200人招生规模,三个校区合计在3600人上下,基本保持稳定。

记者:一般什么样的学生会填报贵校,生源质量如何?

刘老师:报考学生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完全考不上普高的学生,第二类一般是预计即使去了普高也只能考入末流本科的学生,他们选择进入职业学校的优势在于,今后的升学通道相对更通畅,竞争没有那么激烈。

整体来说,虽然生源质量肯定比不上普通高中,但横向比较中职学生,我校的生源质量还是很好的。而且由于学校的口碑和家长认可度较高,很多外地生也慕名而来。

只不过,对于学生来说户籍方面还是有些限制。在我校,普通中职班可以面向全国招生,但前面提到五年制高职学校学生只能在户籍为四川的学生中进行挑选,而职普融通班招生范围针对成都市5+2区域的考生。因为后两者涉及和对应大专和普高对接问题,所以必然会有一些限制。

记者:根据您的了解,成都市中考分流比例的大致数据是什么样的?

刘老师:之前在四川省,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比例大约一直维持在5:5。但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的数据,2024年起,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比例将会变为4:6。

但单就成都市,不同学校的比例会有出入,一些初中教学质量不错,那么这个比例肯定会更高。而且成都市的家长还是更倾向于想法设法地让孩子前往普高读书,包括将孩子送往郊区的普高,而放弃城里的中职。所以单就成都市而言,这个比例肯定达不到四川省的整体比例。

记者:目前贵校3600个学生中,具体方向有哪些?哪些专业比较受欢迎?

刘老师:我们学校按照就业方向包括电子类、旅游类和财经商贸类等,电子类学生数量较多,因为这个专业不光能学到比较实用的技能,在未来就业也比较有竞争力。

每个职业学校就业方向往往不太相同,教学资源会更倾向于自己的王牌专业,所以学生也会聚集。人数太少的专业,自然而然就淘汰掉了。

记者:现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多面向中职设计的职业比赛,包括导游、茶艺、会计等等内容,请问中职课程设计的导向如何?面向高考的科目占比如何?

刘老师:我们做课程设计主要有两个依据:1,对标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对标高考,做到考试范围全覆盖。

在我执教的高一年级,每周语数外分别有6个课时,其他专业课将占据接近一半的课时,剩下的留给综合类课程。

所谓专业课就是他们的核心专业课程,比如电子类计算机专业的就会学习一些包括数据库、文字录入、平面设计等相关课程。而综合类主要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或艺术类相关课程。

至于物理、化学、历史之类文理综课程,除非相关学科与学生专业相关,否则中职不会专门开设物理这类课程,因此中职的统考和高考也会有些不一样。

记者:这些课程设计会更多考虑就业因素吗?

刘老师:我进入这个行业已经20年了,以前中职教育导向是以就业为导向,但随着社会发展,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现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已经很少了。更多的学生也希望在中职就读之后进一步升学发展,希望通过高考考入大专并实现专升本。所以,我们的课程设计也会根据相关需求发生变化。

记者: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学校有哪些课程安排?

刘老师:在音乐、体育、美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我们的课程方案都有所涉猎。学校也会建立相关社团,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参与社团生活。同时,我们会从高一开始就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指导,包括一些面试阶段的专项培训等,力争让他们在学校里面就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满足相关就业和学习需求。

记者:就您掌握的信息,现在贵校每年有多少毕业生进入大专,有多少比例选择就业?

刘老师:我们学校教育质量非常好,最近几年来看,大约90-95%的学生选择了升学。我带的班去年实现了100%升学,而且是100%都进入公办院校,其中一半学生考取了双高院校。

我的直观感觉是,现在的中职学生中,能升学的都升学了,很少有主动选择不升学的。

记者:最近一则新闻很火,17岁中专生姜萍成为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初赛第十二名;在您的学生中,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偏才怪才?能否介绍一下他们发展情况?如果没有遇到,假如出现类似苗子,能否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脱颖而出?

刘老师:我的学生中,很多人有自己的特长与特点。不过由于很多学生来到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语或数学很差,所以还没遇到过类似姜同学的人物。但我觉得很多中职同学进入中职就是换了个赛道,少了一些单纯的应试教育压力,这样的转换反而可以激发同学们在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特长,让之前被埋没的天赋得以释放。

我之前教过一个学生,他在专业技能课中能做到八秒熔一根光纤;在随后参与的四川省职业技能竞赛中,拿到了省一等奖,获得了大专的保送资格,这意味着他可以挑选任意一所省内的高职院校。这对他来说就是换了一个赛道,获得了新生。

我上一届还带过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学生,他也是在专业学习中,被发掘出了过人之处。三年学习中,钻研某一项专业技能,最后顺利实现大学梦,并且治愈了抑郁症。

所以中职实际上是为一些偏科的特殊孩子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搭建了一个新平台。包括我们学校在内,也有很多学校的中职生在此后实现了专升本,甚至完成了考研考博之路。这是全国范围内都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个例。

记者:那从中职毕业后,有多少同学是延续之前在中职时期的相关专业方向呢?

刘老师:我觉得9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与他们相关的专业岗位。孩子们在进校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兴趣比较大的专业,所以经过几年学习后,一般来说他们还会延续自己的兴趣。

记者:您提到现在多数学生选择了升学,是不是说明现阶段企业定向招工人数更少了呢?

刘老师:也没有,我们和一些单位,包括部分政府机关有长期合作。只不过现在很多企业会倾向于让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去实习。

学校从高一开始就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并贯穿到高三,这个课程将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全程指导。同学们在高三时会进行一周左右的短期行业实践活动,让同学进入企业实习;同学们可以自行联系实习岗位,也可以由学校推荐实习岗位。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学校都会安排老师全程参与管理。

记者:在您看来,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有什么样期待,先找份工作就行,还是会有长远职业规划?

刘老师:就我接触到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就业前景有比较清醒的认知。他们会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因为在实习过程中积累一些经验,再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调整,不断优化自己的职业规划,而不是一上来就设定一个非常高的目标。

学校平时也教他们先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只要做好了所有简单的事情,那结果也将不简单。

记者:外界很多人会认为,这些孩子因为考不上高中才去了中职,中职学风不正,您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感觉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状态如何?会认为中职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进而否定自己吗?

刘老师:对于刚刚进入中职的学生,可能会有些自卑,认为中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事实上经过我们学校的教育,高一结束后,很多人的状态就可以完全调整过来。他们不会因为读了职业学校而自暴自弃。用家长的话来讲,就是这个孩子重生了。

记者:客观而言,国内的职业教育良莠不齐,学校管理和专业规划方面有很多问题,您身处其中,觉得国内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在学校管理和专业规划方面,有什么建议?

刘老师:就我个人理解,国内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还是社会认可度偏低。实际上国内很多职业教育规范程度不错,而且在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平等的两个类型的教育;但在社会认知上,普通教育就是要高人一等,职业教育就是低人一等。所以其实很多适合去中职的学生反而会到普高去,可能导致其潜能无法被激发。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分数没有上普高线,但家长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去中职,于是交钱去郊县的一个普高读书。但三年后他在和我们中职的学生一起参加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时,我带班的学生全部上线,但他却名落孙山。

家长花了很多精力和金钱,让他投入了普高的怀抱,但最终结果反而不如去中职的学生,这样的结局会让学生的挫败感更强。所以我不觉得上职业教育就是对孩子不好,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在管理和规划方面,我希望更多高校和职业学校能展开合作,展开贯通式培养。现在我校已经和一些高职院校有了合作,开设了部分对接课程。这让升入高职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感觉非常轻松,也使得我们的学生受到高职学校们的欢迎。

我更希望,未来我们不仅可以和高职合作,还能和本科院校合作。因为有很多孩子在进入大学后,有专升本的意愿,所以我们希望把这条路走得更加通畅。

记者:近年来一直有专家呼吁,比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教授认为,“只有一半孩子可以上普通高中是过早分流,违背了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初中文化水平难以满足智能制造业对高级蓝领的要求,应该让所有孩子读完普高之后再选择走职教路线还是大学路线。”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刘老师:我个人觉得应该要理性看待分流的问题,首先我不认为中考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的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完全学不动了,真的没有办法坚持学业,如果高中阶段继续应试教育,那是对孩子的未来不负责。因为这会继续浪费他三年。所以为什么不选一个更适合孩子的赛道呢?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存在哪个专业最好,最重要的是适合这个孩子的专业,要符合孩子自身的情况。

而且国家现在也在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上职业教育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您说的,中国产业在升级,所以需要大学层级的职业教育,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这条路是通的。现在中职生也可以上专科、本科乃至考研考博,所以我觉得这条路没有问题。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贞观”与姜萍,求真与现实该如何权衡?
2024-06-20 19:05
社会与生活

教育:好的中职学习经历或许可以治疗一个孩子的一生

很多同学进入中职就是换了个赛道,没有单纯应试教育压力,这样的转换反而可以激发他们在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特长,让之前被埋没的天赋得以释放。
刘老师


【编者按:近日,17岁中专女生姜萍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初赛中力压各路天才学子获得第十二名的好成绩,于是姜萍同学的求学经历以及对中职教育的讨论,又走进了全国舆论场的中心。

此前,针对中高考、职业教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教授认为,“只有一半孩子可以上普通高中是过早分流,违背了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初中文化水平难以满足智能制造业对高级蓝领的要求,应该让所有孩子读完普高之后再选择走职教路线还是大学路线。”围绕相关话题,大众对于中职教育的现状与未来,争论越来越多。

对此,记者与成都市某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高中的刘老师进行了对谈。刘老师有着20多年的中职教育经历,对基础教育的“内卷”、普职融通的现状和职业教育的前景等问题有其独到的观察与体验,他的解读可为大家提供另一个视角。】

【文/唐晓甫】

记者:刘老师您好,您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深耕多年,对学校录取情况也比较了解;首先想问一下,您所在学校去年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今年会不会有较大变化?

刘老师:整体上没有太大变化。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每个区县、每个地区根据录取的方向、项目不同,分数线也不同。

我校是公办职业高中,拥有职普融通项目资格。这个项目就是由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合作,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师资,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加入该项目的学生高一上学期在我校就读,在期末参加对应普高的期末考试,如果考到一定分数就可以转到对应的普高上学。

成都很多区县在各自区域内都有一个学校拥有职普融通班。针对这个项目,我校的分数线是490分以上。职普融通班的录取依据是中考总分,但很多中职生进入中职学校只需要看语数外三科成绩,最低分数线大约是200到240。

记者:中职招生是一个什么样的流程,志愿如何填报?

刘老师:招生流程分为两类,一个是学校自主招生,这一块学校拥有自主权,符合要求的学生就可以直接招录。

第二种是招收五年制高职学校学生。五年一贯制采用“3+2”的培养模式,“3”代表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职)上三年,“2”代表在专科院校上两年。在中职学习三年,转段测试合格后,再进入衔接专科院校学习两年,成绩合格后方可获得专科学历。这个项目能参与的人数相对有限,相关指标会根据各个市(州)相关指标计划下发,之后会进行定向培养。

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在达到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培养要求后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校学习并完成学业,届时就可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专科毕业文凭。从近几年接触到身边学生的经验看,该项目一般有5%的淘汰率。

记者:贵校每年招生人数有多少,近五年是上升还是下降?

刘老师:我们学校近几年都是保持每年大约1200人招生规模,三个校区合计在3600人上下,基本保持稳定。

记者:一般什么样的学生会填报贵校,生源质量如何?

刘老师:报考学生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完全考不上普高的学生,第二类一般是预计即使去了普高也只能考入末流本科的学生,他们选择进入职业学校的优势在于,今后的升学通道相对更通畅,竞争没有那么激烈。

整体来说,虽然生源质量肯定比不上普通高中,但横向比较中职学生,我校的生源质量还是很好的。而且由于学校的口碑和家长认可度较高,很多外地生也慕名而来。

只不过,对于学生来说户籍方面还是有些限制。在我校,普通中职班可以面向全国招生,但前面提到五年制高职学校学生只能在户籍为四川的学生中进行挑选,而职普融通班招生范围针对成都市5+2区域的考生。因为后两者涉及和对应大专和普高对接问题,所以必然会有一些限制。

记者:根据您的了解,成都市中考分流比例的大致数据是什么样的?

刘老师:之前在四川省,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比例大约一直维持在5:5。但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的数据,2024年起,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比例将会变为4:6。

但单就成都市,不同学校的比例会有出入,一些初中教学质量不错,那么这个比例肯定会更高。而且成都市的家长还是更倾向于想法设法地让孩子前往普高读书,包括将孩子送往郊区的普高,而放弃城里的中职。所以单就成都市而言,这个比例肯定达不到四川省的整体比例。

记者:目前贵校3600个学生中,具体方向有哪些?哪些专业比较受欢迎?

刘老师:我们学校按照就业方向包括电子类、旅游类和财经商贸类等,电子类学生数量较多,因为这个专业不光能学到比较实用的技能,在未来就业也比较有竞争力。

每个职业学校就业方向往往不太相同,教学资源会更倾向于自己的王牌专业,所以学生也会聚集。人数太少的专业,自然而然就淘汰掉了。

记者:现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多面向中职设计的职业比赛,包括导游、茶艺、会计等等内容,请问中职课程设计的导向如何?面向高考的科目占比如何?

刘老师:我们做课程设计主要有两个依据:1,对标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对标高考,做到考试范围全覆盖。

在我执教的高一年级,每周语数外分别有6个课时,其他专业课将占据接近一半的课时,剩下的留给综合类课程。

所谓专业课就是他们的核心专业课程,比如电子类计算机专业的就会学习一些包括数据库、文字录入、平面设计等相关课程。而综合类主要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或艺术类相关课程。

至于物理、化学、历史之类文理综课程,除非相关学科与学生专业相关,否则中职不会专门开设物理这类课程,因此中职的统考和高考也会有些不一样。

记者:这些课程设计会更多考虑就业因素吗?

刘老师:我进入这个行业已经20年了,以前中职教育导向是以就业为导向,但随着社会发展,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现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已经很少了。更多的学生也希望在中职就读之后进一步升学发展,希望通过高考考入大专并实现专升本。所以,我们的课程设计也会根据相关需求发生变化。

记者: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学校有哪些课程安排?

刘老师:在音乐、体育、美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我们的课程方案都有所涉猎。学校也会建立相关社团,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参与社团生活。同时,我们会从高一开始就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指导,包括一些面试阶段的专项培训等,力争让他们在学校里面就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满足相关就业和学习需求。

记者:就您掌握的信息,现在贵校每年有多少毕业生进入大专,有多少比例选择就业?

刘老师:我们学校教育质量非常好,最近几年来看,大约90-95%的学生选择了升学。我带的班去年实现了100%升学,而且是100%都进入公办院校,其中一半学生考取了双高院校。

我的直观感觉是,现在的中职学生中,能升学的都升学了,很少有主动选择不升学的。

记者:最近一则新闻很火,17岁中专生姜萍成为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初赛第十二名;在您的学生中,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偏才怪才?能否介绍一下他们发展情况?如果没有遇到,假如出现类似苗子,能否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脱颖而出?

刘老师:我的学生中,很多人有自己的特长与特点。不过由于很多学生来到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语或数学很差,所以还没遇到过类似姜同学的人物。但我觉得很多中职同学进入中职就是换了个赛道,少了一些单纯的应试教育压力,这样的转换反而可以激发同学们在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特长,让之前被埋没的天赋得以释放。

我之前教过一个学生,他在专业技能课中能做到八秒熔一根光纤;在随后参与的四川省职业技能竞赛中,拿到了省一等奖,获得了大专的保送资格,这意味着他可以挑选任意一所省内的高职院校。这对他来说就是换了一个赛道,获得了新生。

我上一届还带过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学生,他也是在专业学习中,被发掘出了过人之处。三年学习中,钻研某一项专业技能,最后顺利实现大学梦,并且治愈了抑郁症。

所以中职实际上是为一些偏科的特殊孩子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搭建了一个新平台。包括我们学校在内,也有很多学校的中职生在此后实现了专升本,甚至完成了考研考博之路。这是全国范围内都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个例。

记者:那从中职毕业后,有多少同学是延续之前在中职时期的相关专业方向呢?

刘老师:我觉得9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与他们相关的专业岗位。孩子们在进校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兴趣比较大的专业,所以经过几年学习后,一般来说他们还会延续自己的兴趣。

记者:您提到现在多数学生选择了升学,是不是说明现阶段企业定向招工人数更少了呢?

刘老师:也没有,我们和一些单位,包括部分政府机关有长期合作。只不过现在很多企业会倾向于让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去实习。

学校从高一开始就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并贯穿到高三,这个课程将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全程指导。同学们在高三时会进行一周左右的短期行业实践活动,让同学进入企业实习;同学们可以自行联系实习岗位,也可以由学校推荐实习岗位。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学校都会安排老师全程参与管理。

记者:在您看来,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有什么样期待,先找份工作就行,还是会有长远职业规划?

刘老师:就我接触到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就业前景有比较清醒的认知。他们会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因为在实习过程中积累一些经验,再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调整,不断优化自己的职业规划,而不是一上来就设定一个非常高的目标。

学校平时也教他们先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只要做好了所有简单的事情,那结果也将不简单。

记者:外界很多人会认为,这些孩子因为考不上高中才去了中职,中职学风不正,您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感觉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状态如何?会认为中职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进而否定自己吗?

刘老师:对于刚刚进入中职的学生,可能会有些自卑,认为中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事实上经过我们学校的教育,高一结束后,很多人的状态就可以完全调整过来。他们不会因为读了职业学校而自暴自弃。用家长的话来讲,就是这个孩子重生了。

记者:客观而言,国内的职业教育良莠不齐,学校管理和专业规划方面有很多问题,您身处其中,觉得国内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在学校管理和专业规划方面,有什么建议?

刘老师:就我个人理解,国内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还是社会认可度偏低。实际上国内很多职业教育规范程度不错,而且在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平等的两个类型的教育;但在社会认知上,普通教育就是要高人一等,职业教育就是低人一等。所以其实很多适合去中职的学生反而会到普高去,可能导致其潜能无法被激发。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分数没有上普高线,但家长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去中职,于是交钱去郊县的一个普高读书。但三年后他在和我们中职的学生一起参加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时,我带班的学生全部上线,但他却名落孙山。

家长花了很多精力和金钱,让他投入了普高的怀抱,但最终结果反而不如去中职的学生,这样的结局会让学生的挫败感更强。所以我不觉得上职业教育就是对孩子不好,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在管理和规划方面,我希望更多高校和职业学校能展开合作,展开贯通式培养。现在我校已经和一些高职院校有了合作,开设了部分对接课程。这让升入高职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感觉非常轻松,也使得我们的学生受到高职学校们的欢迎。

我更希望,未来我们不仅可以和高职合作,还能和本科院校合作。因为有很多孩子在进入大学后,有专升本的意愿,所以我们希望把这条路走得更加通畅。

记者:近年来一直有专家呼吁,比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教授认为,“只有一半孩子可以上普通高中是过早分流,违背了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初中文化水平难以满足智能制造业对高级蓝领的要求,应该让所有孩子读完普高之后再选择走职教路线还是大学路线。”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刘老师:我个人觉得应该要理性看待分流的问题,首先我不认为中考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的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完全学不动了,真的没有办法坚持学业,如果高中阶段继续应试教育,那是对孩子的未来不负责。因为这会继续浪费他三年。所以为什么不选一个更适合孩子的赛道呢?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存在哪个专业最好,最重要的是适合这个孩子的专业,要符合孩子自身的情况。

而且国家现在也在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上职业教育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您说的,中国产业在升级,所以需要大学层级的职业教育,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这条路是通的。现在中职生也可以上专科、本科乃至考研考博,所以我觉得这条路没有问题。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