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开始于15世纪,彼时的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和荷兰开始通过海上扩张不断开拓全球贸易路线,同时也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殖民地。葡王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 de Portugal)为了探索抵达印度的新航线,派探险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Pedro Álvares Cabral)出海远航。
然而,树木的砍伐不过是巴西“自然资源的诅咒(A maldição dos recursos naturais)”的开始:当时欧洲对于糖与棉花的需求不断增长,当葡萄牙殖民者发现东北部的土壤和气候适宜种植甘蔗与棉花的时候,可谓是喜出望外,很快便开始建立大型种植园(engenhos)。为了填补劳动力不足,葡萄牙国王不但从欧洲派遣了大批人马在本地奴役原住民,还将从非洲引入黑奴的计划列上日程。15世纪后期,葡萄牙的亨利王子(Henrique, o Navegador)到达了非洲,从当地的非洲黑奴贩子手中以甘蔗等物品获取了大量的黑奴,将其运送到南美洲。根据历史统计,葡萄牙是历史上贩卖黑奴最多的国家,总共将320万黑奴运往巴西。
甘蔗种植产业的“油水”也引来了荷兰以及法国的关注:16世纪中期法国殖民者在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到弗里奥角(Cabo Frio)之间建立了殖民地并控制了海岸线;17世纪初,荷兰人也曾经在东北雷西费(Recife)建立了殖民地,并且开始了甘蔗的种植。不过,最终法荷两国殖民者因不敌葡军和奴隶不断反抗而选择撤出,葡萄牙一家独大的局面最终确立。
英国人将巴西推向了贫穷的深渊。18世纪末,黄金和钻石开采接近尾声,然而巴西却更穷了,甚至比开采前还要穷。根据《巴西革新的悲剧(A tragédia da renovação brasileira)》的记载,当时“遍地都是疯子和饥饿的人,还有十三岁的妓女”。
在此背景下,巴西的命运也开始迎来了新一个重大的转折:国家的独立。19世纪初,拿破仑将军队横扫欧洲,葡萄牙国王若昂六世(João VI.)见大势已去,仓皇逃往殖民地巴西,并将巴西列为与本土平起平坐的联合王国。1820年,国王返回里斯本,留下儿子佩德罗•德•阿尔坎塔拉(Pedro de Alcântara)作为巴西的摄政王。然而,出乎国王意料的是,他的儿子不但不听命于他,反而与巴西的民族主义者站在一起。1822年9月7日,在高喊完“不独立,就去死!(Independência ou Morte!)”之后,佩德罗王子宣告了巴西的独立,成为了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Dom Pedro I)。若昂六世大怒,然而由于当时葡萄牙已经无法支撑任何的海外军事对抗,最终在1825年承认了巴西的主权。
可以说巴西的殖民始于葡萄牙人,也终于葡萄牙人。相比于其他的西班牙殖民地的流血革命,巴西在佩德罗一世以及其子佩德罗二世(Dom Pedro II)的统治下,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军事政变,但没有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反而还逐渐走上了近半个世纪的议会君主制的改革,并且给巴西带来了一段和平发展的繁荣期:在这期间巴西已经发展为拉丁美洲的第一大出口国,且出口随着技术的提高而不断上升。巴西甚至早于诸多欧洲国家开始建设港口和铁路,1890年巴西的人均收入就已经达到了770美元。
1889年,在美国的支持下,迪奥多罗•达•丰塞卡(Deodoro da Fonseca)将军发动了军事政变,宣告了巴西第一共和国(Primeira República do Brasil)的成立。美国也成为了最早承认新政府,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也彻底打乱了巴西经济发展的节奏。第一共和国期间,政治选举成了咖啡种植寡头的权力游戏,圣保罗的咖啡寡头以及米纳斯吉拉斯的乳制品寡头长期垄断总统之位,并且实施对自己产业有利的政策,被称为“咖啡和牛奶政策”(política do café com leite)。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权力争夺让原本发展趋势向好的工业领域彻底停摆。为了适应欧洲以及美国的工业革命之后的市场需求,巴西庄园只生产可出口产品,而国内的粮食需求的3/4竟然依赖进口。出口产品从多样化走向单一,这种庄园经济(Latifúndio economies)为之后的20世纪20年代咖啡价格崩溃埋下了种子。
1964年,左翼总统若昂•古拉特(João Goulart)的社会主义政策引发了保守派和军方的不满,美国白宫担心社会主义威胁,于是支持军方推翻执政政府,扶植艾西瓦尔(Artur da Costa e Silva)将军成为了巴西总统。巴西再度进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独裁时期,直到1988年,冷战末期,巴西《新宪法》通过,强调权力的分立,强化文职官员的权力,弱化军队的权力。巴西最终得以再度恢复共和制,也就是时至今日的第六共和国。
从殖民时期就累积下来的通货膨胀以及高额外债的问题从未被切实地解决:1981-1992年期间,GDP增长仅为2.9%,人均收入下滑6%,然而外债从100%一路飙升到了1000%,在1992年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000%,通货膨胀率在同时期达到了2700%!这十年也被称为巴西“失落的十年(Os Anos Perdidos)”。巴西也彻底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的泥潭,并越陷越深。
卢拉政府给出的方案是:在生产端,采取税收减免和财政刺激,维持就业水平,保证汽车和家电等商品的供应,比如通过工业产品税减免政策(IPI)将小型汽车的原始税率从7%降低为0,对中大型车辆,原始税率减半;在需求端,通过国家财政以优惠的利率给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投资和消费贷款。核心就是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银行(Banco Nacional de Desenvolvimento Econômico e Social, 缩写为BNDES)拨款,从而刺激消费。
实际上,无论是卢拉还是他忠实的门徒迪尔玛•罗塞夫((Dilma Vana Rousseff,2011-2018年执政)亦或者是有着“巴西特朗普”之称的极右翼政治人物雅伊尔•博索纳罗(Jair Bolsonaro,2019-2023年执政)期间,始终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巴西经济核心的挑战——经济结构的扭曲问题。
其次,政策方向。2003-2016年期间曾经有过三个比较重大的产业政策——旨在推动制度基础改革的《工业、技术和对外贸易政策(Política Industrial, Tecnológica e de Comércio Exterior, 简称PITCE)》、旨在促进投资的《生产发展政策(Política de Desenvolvimento Produtivo, 简称PDP)》和旨在通过创新推动附加值增长的《大巴西计划(Plano Brasil Maior,简称PBM)》。
这一切开始于15世纪,彼时的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和荷兰开始通过海上扩张不断开拓全球贸易路线,同时也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殖民地。葡王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 de Portugal)为了探索抵达印度的新航线,派探险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Pedro Álvares Cabral)出海远航。
然而,树木的砍伐不过是巴西“自然资源的诅咒(A maldição dos recursos naturais)”的开始:当时欧洲对于糖与棉花的需求不断增长,当葡萄牙殖民者发现东北部的土壤和气候适宜种植甘蔗与棉花的时候,可谓是喜出望外,很快便开始建立大型种植园(engenhos)。为了填补劳动力不足,葡萄牙国王不但从欧洲派遣了大批人马在本地奴役原住民,还将从非洲引入黑奴的计划列上日程。15世纪后期,葡萄牙的亨利王子(Henrique, o Navegador)到达了非洲,从当地的非洲黑奴贩子手中以甘蔗等物品获取了大量的黑奴,将其运送到南美洲。根据历史统计,葡萄牙是历史上贩卖黑奴最多的国家,总共将320万黑奴运往巴西。
甘蔗种植产业的“油水”也引来了荷兰以及法国的关注:16世纪中期法国殖民者在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到弗里奥角(Cabo Frio)之间建立了殖民地并控制了海岸线;17世纪初,荷兰人也曾经在东北雷西费(Recife)建立了殖民地,并且开始了甘蔗的种植。不过,最终法荷两国殖民者因不敌葡军和奴隶不断反抗而选择撤出,葡萄牙一家独大的局面最终确立。
英国人将巴西推向了贫穷的深渊。18世纪末,黄金和钻石开采接近尾声,然而巴西却更穷了,甚至比开采前还要穷。根据《巴西革新的悲剧(A tragédia da renovação brasileira)》的记载,当时“遍地都是疯子和饥饿的人,还有十三岁的妓女”。
在此背景下,巴西的命运也开始迎来了新一个重大的转折:国家的独立。19世纪初,拿破仑将军队横扫欧洲,葡萄牙国王若昂六世(João VI.)见大势已去,仓皇逃往殖民地巴西,并将巴西列为与本土平起平坐的联合王国。1820年,国王返回里斯本,留下儿子佩德罗•德•阿尔坎塔拉(Pedro de Alcântara)作为巴西的摄政王。然而,出乎国王意料的是,他的儿子不但不听命于他,反而与巴西的民族主义者站在一起。1822年9月7日,在高喊完“不独立,就去死!(Independência ou Morte!)”之后,佩德罗王子宣告了巴西的独立,成为了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Dom Pedro I)。若昂六世大怒,然而由于当时葡萄牙已经无法支撑任何的海外军事对抗,最终在1825年承认了巴西的主权。
可以说巴西的殖民始于葡萄牙人,也终于葡萄牙人。相比于其他的西班牙殖民地的流血革命,巴西在佩德罗一世以及其子佩德罗二世(Dom Pedro II)的统治下,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军事政变,但没有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反而还逐渐走上了近半个世纪的议会君主制的改革,并且给巴西带来了一段和平发展的繁荣期:在这期间巴西已经发展为拉丁美洲的第一大出口国,且出口随着技术的提高而不断上升。巴西甚至早于诸多欧洲国家开始建设港口和铁路,1890年巴西的人均收入就已经达到了770美元。
1889年,在美国的支持下,迪奥多罗•达•丰塞卡(Deodoro da Fonseca)将军发动了军事政变,宣告了巴西第一共和国(Primeira República do Brasil)的成立。美国也成为了最早承认新政府,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也彻底打乱了巴西经济发展的节奏。第一共和国期间,政治选举成了咖啡种植寡头的权力游戏,圣保罗的咖啡寡头以及米纳斯吉拉斯的乳制品寡头长期垄断总统之位,并且实施对自己产业有利的政策,被称为“咖啡和牛奶政策”(política do café com leite)。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权力争夺让原本发展趋势向好的工业领域彻底停摆。为了适应欧洲以及美国的工业革命之后的市场需求,巴西庄园只生产可出口产品,而国内的粮食需求的3/4竟然依赖进口。出口产品从多样化走向单一,这种庄园经济(Latifúndio economies)为之后的20世纪20年代咖啡价格崩溃埋下了种子。
1964年,左翼总统若昂•古拉特(João Goulart)的社会主义政策引发了保守派和军方的不满,美国白宫担心社会主义威胁,于是支持军方推翻执政政府,扶植艾西瓦尔(Artur da Costa e Silva)将军成为了巴西总统。巴西再度进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独裁时期,直到1988年,冷战末期,巴西《新宪法》通过,强调权力的分立,强化文职官员的权力,弱化军队的权力。巴西最终得以再度恢复共和制,也就是时至今日的第六共和国。
从殖民时期就累积下来的通货膨胀以及高额外债的问题从未被切实地解决:1981-1992年期间,GDP增长仅为2.9%,人均收入下滑6%,然而外债从100%一路飙升到了1000%,在1992年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000%,通货膨胀率在同时期达到了2700%!这十年也被称为巴西“失落的十年(Os Anos Perdidos)”。巴西也彻底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的泥潭,并越陷越深。
卢拉政府给出的方案是:在生产端,采取税收减免和财政刺激,维持就业水平,保证汽车和家电等商品的供应,比如通过工业产品税减免政策(IPI)将小型汽车的原始税率从7%降低为0,对中大型车辆,原始税率减半;在需求端,通过国家财政以优惠的利率给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投资和消费贷款。核心就是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银行(Banco Nacional de Desenvolvimento Econômico e Social, 缩写为BNDES)拨款,从而刺激消费。
实际上,无论是卢拉还是他忠实的门徒迪尔玛•罗塞夫((Dilma Vana Rousseff,2011-2018年执政)亦或者是有着“巴西特朗普”之称的极右翼政治人物雅伊尔•博索纳罗(Jair Bolsonaro,2019-2023年执政)期间,始终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巴西经济核心的挑战——经济结构的扭曲问题。
其次,政策方向。2003-2016年期间曾经有过三个比较重大的产业政策——旨在推动制度基础改革的《工业、技术和对外贸易政策(Política Industrial, Tecnológica e de Comércio Exterior, 简称PITCE)》、旨在促进投资的《生产发展政策(Política de Desenvolvimento Produtivo, 简称PDP)》和旨在通过创新推动附加值增长的《大巴西计划(Plano Brasil Maior,简称P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