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5-30 07:40
社会与生活

上海生育率低于韩国,人口危机何解

徐瑾:低生育率由来已久,原因何在?比起口惠而实不至的催生声浪,政策导向更应该改变。人多人少不是关键,核心在于理解人不仅仅是工具。
计划生育韩国生育率全球最低 为什么这里的女性不愿生孩子
徐瑾


人口数据再次上了热搜,这一次是关于上海。

近期官方数据显示,上海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为0.6,户籍人口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为31.66岁,平均生育年龄为32.56岁。0.6的数据这意味着,每个妇女一生中生育数为0.6,差不多意味着,每两个上海女性中,差不多就有一个不生育。这一数据甚至低于韩国,引发不少思考。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01 低生育率由来已久

年轻人不爱生孩子不是新闻,但是不断刷新的生育率依旧带来冲击。


所谓总和生育,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位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量。如果要达到人口正常替代,一般需要2.1。如今上海的总和生育率之低,再次刷新大家认知,也已经远远低于亚洲近邻。在大家刻板印象中,日本人是一个低生育的国家,但是2023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为1.2,即使在全球生育垫底的韩国,2023年生育率也有0.72。

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上海出生率的降低,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甚至在二十年前已经开始。不少人已经注意到,早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上海的出生率已经低于0.7,此后几次人口普查也基本如此。

数据虽然变化不大,背后的机制却出现了重大改变。过去,政策只允许生一个孩子,如此生育率低于1是蛮自然的;此外,以前上海人口有不少新鲜血液,也就是外来人口。现在问题是,即使计划生育放开,算上生二胎、三胎的家庭,总和生育率仍旧在创新低。而且,不仅上海人不喜欢生孩子,全国也是如此,外来人口也不再是取之不竭的水池。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总和生育率降低到1.22,这不包含瞒报和数据问题,而在近年全国生育率更是不断下滑,已经降到接近1的水平。

在上海静安等市中心,生育率甚至跌到0.42,可以说是令人发指的水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水准之低,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很难简单用女性觉醒、城市化、房价等单一因素总结,显然是一系列事情的综合结果。

02 催生难改趋势

生孩子的原因很多,不生的原因也很多。

人口是长期趋势,很难骤然改变,动辄是数十年为周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过去不让生,这自然是政策遗留问题。在民间呼吁之下,2016年才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显然是姗姗来迟,对出生率不过是带来一些水花,从政策维度对于人口趋势已经回天无力。

其次,孩子少了,一大原因是养孩子很贵。按照《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8万元。这意味着,即使最经济省力的养育方式,一个普通家庭养育一个孩子也需要50万打底,而2023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92万元。

上海生育率之低冠绝全国,也是在于上海的养育成本高举前列。在上面的报告中,上海生育成本全国第一,大概是101万,超过平均线两倍。除了养育的经济成本,养育孩子的时间与精力成本更是难以估算。

坏消息是,少生孩子、不生孩子的趋势可能还会继续。人口周期是长周期,改变人口趋势可能需要若干年才会见效。因此,人口问题和多数公共政策一样,被扭曲之后很难马上回归正路。短视的政策就像一把回旋镖,若干年前扣动的扳机,效果未必在当时显现,却可能在若干年后收到自身射出的子弹。无论经济政策还是计划生育政策,都是如此。

我很早就关注人口问题,也持续呼吁,早在2012年,FT中文网就组织了人口专题讨论,引发不少关注。当时,李建新等人口学者就提出出生率诸多问题,建议放开人口政策。这在当时是冒着不少风险,彼时,主流政策并未松动,官方舆论还是认为人太多,甚至有观点认为放开生育是反智。如今,短短12年之后,对人口的观念已经完全改变。不少过去为限制人口政策大唱赞歌的专家大V也灵活转身,一改口径,隔三差五都发表催生言论。

比起口惠而实不至的催生声浪,实质的政策导向更应该改变。现在已经放开三胎,鼓励生育也成为口号,但是很多与此有关的政策是多年之前制定,其出发点是适应限制人口而不是鼓励人口。对比老人福利,无论是公共设施还是养老补贴等,婴幼儿福利相形见绌,微不足道。国研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指出,生育政策需要不断优化,尤其需要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修法。现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2001年通过,虽然有改动,他建议要进行比较大的修法,从立法指导思想上真正地鼓励生育。

无疑,政策立场的改变,从计划人口到鼓励生育补贴生育,是应该的,不过,客观上不应该对其效果寄托太多。在2012年,我在徐瑾经济人专栏提及,人口很难“宏观调控”,“因为无论人为地管束还是人为地鼓励,都显然是过于相信官僚理性对于复杂世界的支配能力。”韩国就是一面镜子。韩国生育率持续降低,2023年的生育率率仅为0.72。据说这在全球社会中都是史无前例,发达国家一般是1.58。这还是韩国政府给出不少补贴之后的结果。更不同说,当下公共财政已经捉襟见肘,政府相关补贴力度难以比肩韩国,更难以达到民间预期。

03 人少人多不是问题本质

谈人口形势,我们无法回避一个基本问题,即,在民众与政策者心中,人到底是什么?

这种基本判断,决定了未来的方向。

对此,我必须大声说,人不仅仅是税源,更是服务对象,是社会运行的最终目标。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是高居于一切政策、政府、组织之上的最高目标。

过去,不少人将多生孩子视为洪水猛兽,如今,又认为人口减少大事不妙。不论是前些年的计划生育还是现在的催生舆论,本质同样令人不快。如果走出这种非黑即白思维,也许我们会发现,人多人少并不是问题关键。

从宏观角度,人口减少确是带来挑战。从经济理性立场看,担心人多吃不饱是农业时代思考方式,在工业经济时代,人多显然更有利于经济成长。

人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和消费的枢纽,没有人,一切无从谈起。可以说,过去中国经济维持多年高增长,除了改革开放的推动,也有人口红利的加持。中国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相反,人可谓是中国最大的资源,通过加入全球化体系,中国的劳动力得以加入全球生产链条,使得中国制造全球通行,不仅换回了经济回报,更是带来技术和信息交流。如今,中国正在加速老年化,65岁及以上的人口的占比超过了15%,总量超过两亿,劳动力人口则早已出现负增长,之前习惯享有的人口红利推动力,正在逆转方向,从动力变成阻力。

与此同时,换个角度来看,人少也未必全然是坏事。从宏观角度,人口是资源,但是从个人角度,人首先是人,应该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更多尊重。作为资源,如果人少了,那么资源价格也应该贵起来,这对个人而言未必是坏事。中国人工便宜,这是历史标签,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廉价劳动力不应该一直是中国优势的唯一标签。致富的途径不是仅有埋头苦干,更先进的技术、更完善的劳工权益、更好的营商环境,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从历史看,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兴起,一个契机就是黑死病造成人口减少,人工变贵,贵则思变。

更不同说,当工业经济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的定义也会改变。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其实真的很难说。

当然,大众反感催生,还有更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这种思路暴露了对于人的不尊重。无论生还是不生,都是自由,强制都是反人性的做法。人不是工具,也不是韭菜,不能多了就不让生,少了就赶着生。

现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因为人口减少,幼儿园和小学陆续没那么难进了,不卷的风气开始兴起,前些年软阶层鸡娃的失败情况,也已经逼得大家不得不改变。换而言之,东亚生育率降低,从个体角度看其实非常理性,这本身也是一种反内卷的调节。

过去,大家总习惯说中国人太多,竞争激烈。如今人开始减少了,竞争却没有减弱,甚至内卷的情况在某些领域更为夸张。在这些地方,本质是令人窒息的金字塔结构,房价、抚育、生活充满压力,软阶层对生养孩子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明白,是否内卷,不仅在于人口数量,更在于人口面对的发展机会。过去经济向好信心尚在,不少中产也乐于二胎甚至三胎,如今经济前景萎靡,不少人日渐谨慎,不要说生孩子,结婚也从必需品变为奢侈品。

生育是基因对于未来的投票。当一个人对于未来丧失希望的时候,他或者她 ,会生孩子么?某些地方和时代关口,普通人家生活下去都很难,谈何生育。不要再嘲笑一个人为什么那么普通还那么自信,因为在有些地方,成为普通人,就是那么难,就是需要拼尽全力。

因此,救救孩子之前,先救救大人吧。只有大人对未来抱有希望,才可能为生育投下一票。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 普京2
    普京暗示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

    在年度电视直播活动中,普京似乎并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而是试图展现俄罗斯的实力。另一方面,特朗普已誓言要确保尽快结束这场冲突。


  • 前极越中层人士发声:夏一平原本没有通过面试
    2025,互联网巨头放弃造车?

    “大腿”意兴阑珊,极越们纷纷崩盘。


  • 澳门防疫措施升级-将关闭酒吧影院并暂停餐厅堂食服务
    澳门回归25年的“变”与“不变”

    卓泽林、周文伟:这25载见证了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书写了教育文化保障水平上升的新阶段,勾勒了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机遇。


  • 刷新世界纪录!“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量子软件时代已经开启

    对于有着长开发周期的某些早期采用者来说,尤其是在金融、能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量子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开始应用于实际工作了。


  • 蚂蚁集团推进结构重组 蚂蚁国际、OceanBase和蚂蚁数科分别成立董事会
    蚂蚁集团:目前没有上市计划

    蚂蚁集团表示,该公司目前没有上市计划,在公开表态中还反驳了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借壳上市”说法。


  • vivo手机
    vivo“蓝科技”对决苹果“绿巨人”

    周掌柜:本文分析探讨一个几乎困扰所有很多企业的长期难题:中国品牌如何用差异化、本地化策略化解国际领先企业的先发优势?


  • 特朗普发表胜选感言:上帝饶了我一命是有原因的
    仇恨政治与民主党的失败

    刘远举:技术和经济的底层逻辑是合作、开放。所以,要想在现实中获得生产力、发展、技术创新,从而获得生存与发展,必然要抛弃仇恨。


  • 美联储为9月降息进一步打开大门
    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 点阵图将明年降息次数预估下调至两次

    彭博调查的大多数经济学家此前预计,点阵图预估中值将指向明年进行三次降息;美联储对明年年底通胀率的预测中值从9月的2.1%升至2.5%。


  • GPT-4首次亮相,在消费办公工具人工智能的竞赛中,谷歌击败微软
    谷歌旗下公司发布新款视频生成器,分辨率超Sora

    DeepMind的新Veo 2人工智能视频生成器以4K分辨率超越了OpenAI的Sora模型。


  • 马斯克要开除美国77%公务员,约1771万人
    美媒:中美关系需要“马斯克+斯威夫特”

    美国需要更多的马斯克,让更多本土制造商在美国制造大件产品,减少进口。中国应该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花钱购买国外制造的娱乐和消费品。


  • 普京2
    普京暗示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

    在年度电视直播活动中,普京似乎并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而是试图展现俄罗斯的实力。另一方面,特朗普已誓言要确保尽快结束这场冲突。


  • 前极越中层人士发声:夏一平原本没有通过面试
    2025,互联网巨头放弃造车?

    “大腿”意兴阑珊,极越们纷纷崩盘。


  • 澳门防疫措施升级-将关闭酒吧影院并暂停餐厅堂食服务
    澳门回归25年的“变”与“不变”

    卓泽林、周文伟:这25载见证了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书写了教育文化保障水平上升的新阶段,勾勒了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机遇。


  • 刷新世界纪录!“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量子软件时代已经开启

    对于有着长开发周期的某些早期采用者来说,尤其是在金融、能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量子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开始应用于实际工作了。


计划生育韩国生育率全球最低 为什么这里的女性不愿生孩子
2024-05-30 07:40
社会与生活

上海生育率低于韩国,人口危机何解

徐瑾:低生育率由来已久,原因何在?比起口惠而实不至的催生声浪,政策导向更应该改变。人多人少不是关键,核心在于理解人不仅仅是工具。
徐瑾


人口数据再次上了热搜,这一次是关于上海。

近期官方数据显示,上海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为0.6,户籍人口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为31.66岁,平均生育年龄为32.56岁。0.6的数据这意味着,每个妇女一生中生育数为0.6,差不多意味着,每两个上海女性中,差不多就有一个不生育。这一数据甚至低于韩国,引发不少思考。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01 低生育率由来已久

年轻人不爱生孩子不是新闻,但是不断刷新的生育率依旧带来冲击。


所谓总和生育,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位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量。如果要达到人口正常替代,一般需要2.1。如今上海的总和生育率之低,再次刷新大家认知,也已经远远低于亚洲近邻。在大家刻板印象中,日本人是一个低生育的国家,但是2023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为1.2,即使在全球生育垫底的韩国,2023年生育率也有0.72。

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上海出生率的降低,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甚至在二十年前已经开始。不少人已经注意到,早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上海的出生率已经低于0.7,此后几次人口普查也基本如此。

数据虽然变化不大,背后的机制却出现了重大改变。过去,政策只允许生一个孩子,如此生育率低于1是蛮自然的;此外,以前上海人口有不少新鲜血液,也就是外来人口。现在问题是,即使计划生育放开,算上生二胎、三胎的家庭,总和生育率仍旧在创新低。而且,不仅上海人不喜欢生孩子,全国也是如此,外来人口也不再是取之不竭的水池。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总和生育率降低到1.22,这不包含瞒报和数据问题,而在近年全国生育率更是不断下滑,已经降到接近1的水平。

在上海静安等市中心,生育率甚至跌到0.42,可以说是令人发指的水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水准之低,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很难简单用女性觉醒、城市化、房价等单一因素总结,显然是一系列事情的综合结果。

02 催生难改趋势

生孩子的原因很多,不生的原因也很多。

人口是长期趋势,很难骤然改变,动辄是数十年为周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过去不让生,这自然是政策遗留问题。在民间呼吁之下,2016年才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显然是姗姗来迟,对出生率不过是带来一些水花,从政策维度对于人口趋势已经回天无力。

其次,孩子少了,一大原因是养孩子很贵。按照《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8万元。这意味着,即使最经济省力的养育方式,一个普通家庭养育一个孩子也需要50万打底,而2023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92万元。

上海生育率之低冠绝全国,也是在于上海的养育成本高举前列。在上面的报告中,上海生育成本全国第一,大概是101万,超过平均线两倍。除了养育的经济成本,养育孩子的时间与精力成本更是难以估算。

坏消息是,少生孩子、不生孩子的趋势可能还会继续。人口周期是长周期,改变人口趋势可能需要若干年才会见效。因此,人口问题和多数公共政策一样,被扭曲之后很难马上回归正路。短视的政策就像一把回旋镖,若干年前扣动的扳机,效果未必在当时显现,却可能在若干年后收到自身射出的子弹。无论经济政策还是计划生育政策,都是如此。

我很早就关注人口问题,也持续呼吁,早在2012年,FT中文网就组织了人口专题讨论,引发不少关注。当时,李建新等人口学者就提出出生率诸多问题,建议放开人口政策。这在当时是冒着不少风险,彼时,主流政策并未松动,官方舆论还是认为人太多,甚至有观点认为放开生育是反智。如今,短短12年之后,对人口的观念已经完全改变。不少过去为限制人口政策大唱赞歌的专家大V也灵活转身,一改口径,隔三差五都发表催生言论。

比起口惠而实不至的催生声浪,实质的政策导向更应该改变。现在已经放开三胎,鼓励生育也成为口号,但是很多与此有关的政策是多年之前制定,其出发点是适应限制人口而不是鼓励人口。对比老人福利,无论是公共设施还是养老补贴等,婴幼儿福利相形见绌,微不足道。国研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指出,生育政策需要不断优化,尤其需要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修法。现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2001年通过,虽然有改动,他建议要进行比较大的修法,从立法指导思想上真正地鼓励生育。

无疑,政策立场的改变,从计划人口到鼓励生育补贴生育,是应该的,不过,客观上不应该对其效果寄托太多。在2012年,我在徐瑾经济人专栏提及,人口很难“宏观调控”,“因为无论人为地管束还是人为地鼓励,都显然是过于相信官僚理性对于复杂世界的支配能力。”韩国就是一面镜子。韩国生育率持续降低,2023年的生育率率仅为0.72。据说这在全球社会中都是史无前例,发达国家一般是1.58。这还是韩国政府给出不少补贴之后的结果。更不同说,当下公共财政已经捉襟见肘,政府相关补贴力度难以比肩韩国,更难以达到民间预期。

03 人少人多不是问题本质

谈人口形势,我们无法回避一个基本问题,即,在民众与政策者心中,人到底是什么?

这种基本判断,决定了未来的方向。

对此,我必须大声说,人不仅仅是税源,更是服务对象,是社会运行的最终目标。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是高居于一切政策、政府、组织之上的最高目标。

过去,不少人将多生孩子视为洪水猛兽,如今,又认为人口减少大事不妙。不论是前些年的计划生育还是现在的催生舆论,本质同样令人不快。如果走出这种非黑即白思维,也许我们会发现,人多人少并不是问题关键。

从宏观角度,人口减少确是带来挑战。从经济理性立场看,担心人多吃不饱是农业时代思考方式,在工业经济时代,人多显然更有利于经济成长。

人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和消费的枢纽,没有人,一切无从谈起。可以说,过去中国经济维持多年高增长,除了改革开放的推动,也有人口红利的加持。中国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相反,人可谓是中国最大的资源,通过加入全球化体系,中国的劳动力得以加入全球生产链条,使得中国制造全球通行,不仅换回了经济回报,更是带来技术和信息交流。如今,中国正在加速老年化,65岁及以上的人口的占比超过了15%,总量超过两亿,劳动力人口则早已出现负增长,之前习惯享有的人口红利推动力,正在逆转方向,从动力变成阻力。

与此同时,换个角度来看,人少也未必全然是坏事。从宏观角度,人口是资源,但是从个人角度,人首先是人,应该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更多尊重。作为资源,如果人少了,那么资源价格也应该贵起来,这对个人而言未必是坏事。中国人工便宜,这是历史标签,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廉价劳动力不应该一直是中国优势的唯一标签。致富的途径不是仅有埋头苦干,更先进的技术、更完善的劳工权益、更好的营商环境,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从历史看,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兴起,一个契机就是黑死病造成人口减少,人工变贵,贵则思变。

更不同说,当工业经济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的定义也会改变。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其实真的很难说。

当然,大众反感催生,还有更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这种思路暴露了对于人的不尊重。无论生还是不生,都是自由,强制都是反人性的做法。人不是工具,也不是韭菜,不能多了就不让生,少了就赶着生。

现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因为人口减少,幼儿园和小学陆续没那么难进了,不卷的风气开始兴起,前些年软阶层鸡娃的失败情况,也已经逼得大家不得不改变。换而言之,东亚生育率降低,从个体角度看其实非常理性,这本身也是一种反内卷的调节。

过去,大家总习惯说中国人太多,竞争激烈。如今人开始减少了,竞争却没有减弱,甚至内卷的情况在某些领域更为夸张。在这些地方,本质是令人窒息的金字塔结构,房价、抚育、生活充满压力,软阶层对生养孩子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明白,是否内卷,不仅在于人口数量,更在于人口面对的发展机会。过去经济向好信心尚在,不少中产也乐于二胎甚至三胎,如今经济前景萎靡,不少人日渐谨慎,不要说生孩子,结婚也从必需品变为奢侈品。

生育是基因对于未来的投票。当一个人对于未来丧失希望的时候,他或者她 ,会生孩子么?某些地方和时代关口,普通人家生活下去都很难,谈何生育。不要再嘲笑一个人为什么那么普通还那么自信,因为在有些地方,成为普通人,就是那么难,就是需要拼尽全力。

因此,救救孩子之前,先救救大人吧。只有大人对未来抱有希望,才可能为生育投下一票。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