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4-26 09:55
社会与生活

一位职场妈妈眼中的疾进与归零

张乐愚:在窦艳明看来,多年职场修炼的最大收获,是她看到了成长并非一种版本。这让她不再执着于单一路径依赖,甚至不再为“鸡娃”焦虑。
女性职场妈妈
窦艳明认为,职场之路如同一枚鸡蛋中的修炼,是被迫从外面被打碎,还是自己在里面啄开,可能意味着截然不同的天地。

张乐愚


《35岁之后的人生》写到第11位人物了。开这个专题最有趣的部分之一,就是身为作者,自己却永远不知道谁是下一位主人公,以及ta会展现什么样的人生状态?

上个月和编辑商量下一位采访对象的时候,他问为什么不写一写依然还在常规职场轨道中的上班族群体?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群体我再了解不过了,能有什么新鲜故事可言呢?都是大写的“单调”罢了。

不久前,我又读了谢丽尔•桑德伯格在2013年时出版的那本畅销书《向前一步》。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安安静静地快躺了11年了,要不是上面有作者亲笔签名,大概很早之前就被卖到了二手书市场了。以前认为这都是些鸡汤文章,但如今看来,只要作者能真诚地表达,终究还是会打动人心的。

桑德伯格在书里鼓励所有女性忽略社会的期待,敢于坐到谈判桌前。这让我想起,我的朋友圈里窦艳明好像就是这样态度。

窦艳明既是职业经理人,也是职场妈妈。翻开她的履历,确实有些“单调”,可谓是一份职业打工人的范本,十几年做人力资源经验,阅人无数,历经外企和VC(风险投资),在她的职场经历中,时间最短的一次升职,是在入职三个月后。两年前,她从VC跳到了一家本土消费企业,负责整个企业组织发展。那时,她准备好将过往归零,迎接新的挑战。

窦艳明说,每当她决定要换一份工作,多数是因为在一个岗位上感到了重复,失去了挑战性。“当选择工作时只有一个标准是重要的,它是否能让你快速成长。”

晚上十点多,窦艳明从公司加班完回到家里,我们在电话里聊了两个小时,她有问必答,目标清晰、干脆利落,信息量大。都说HR这个职业都要把自己变成人精才行,她却有点反着来。我想“套路”也许只能让人在职场当中存活,但能把一项职业做到顶尖,一定是来自内生的创造力。这启发我什么样的人可以把自己的专业做得更高,无非是喜欢再加上一点点职业所具备的天赋,之后扑上所有的努力。

然而让我想分享她的故事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她在职业阶梯上的奋斗与攀爬,同样也因为她作为职业精英,对孩子教育所选择的松弛态度。

窦艳明的儿子在北京的公立小学读六年级,今年马上就要小升初。窦艳明在高学历密集的投资圈,和太多藤校毕业的学霸一起工作过,也亲眼见证过不同背景的创业者或成或败的例子,她感慨说“成功的路径太多了,只是我们误以为只有这一种罢了。” 她说父母去 “鸡娃”倒不如“鸡自己”。

2015年到2022年,她先后在国内两家头部的美元基金做投后管理,她评价投资人这个群体是“既聪明又勤奋的一群人”。然而她也清楚光鲜之下这背后的代价。人们通常会相信通过追求优秀,去换得未来的一切,但也许这真的只是个幻觉,很容易因此掉入不幸福的陷阱。窦艳明坦言,并没有对儿子将来非要去挤名校的执念。

身为打工人,她对打工人和创业者的角色也看得更通透。从窦艳明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名女性在事业中不断成长、不断向前一步的历程;听到一名资深HR对打工人的直白建议;也可以看到一位在学霸云集的领域工作的职业母亲,对“鸡娃”的感悟。

以下为窦艳明的叙述,经整理后发布:

我是误打误撞走进人力资源这个行业的。我在大学学的是新闻,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体制内的一个杂志社做编辑。我从小就被父母贴的标签是不擅长跟人打交道,在他们眼里我是内向的书呆子。后来我去英国读书,依然读的是传媒专业,当时还一度拿到了博士的offer,一度认为自己之后是不是就要走学术这条路了。

如果说人有命运轨迹这回事的话,就是在人生之中的几个关键点老天抛过来的橄榄枝,我接住了。有一天我接到一个来自猎头顾问的岗位机会。对方问我,你到底是对事感兴趣,还是对人感兴趣? 我发现原来自己内心是有明确的答案的,这从此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我从一名编辑转型进入了人力资源行业。做猎头第一年,我拿到了整个公司业绩的top2,那时候我就对这个选择很清晰了,之后我所有的职业路径的底层都是基于和人去联结的。我的MBTI测试结果是INFJ,可以看出来我就不是那种“Social Queen”,在一个人多的场合和别人谈笑风生,我并不是那样的,但是我发现我有个擅长的能力,就是可以跟人深入跟人做一对一的沟通。

因为我对个人成长有特别强的野心,这有别于成功的野心,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有新的挑战进来,然后我拿到了想要的结果,我就会很兴奋。所以我的职业生涯会经常面临的放下过往重新归零,进入一个新的赛场重新玩。而每当我觉得自己好像要转变的时候,都会有机会主动找到我。

所以我将工作或者说事业视为修行的道场,需要在工作当中不断打怪升级。在外界看来也可以说是有点工作狂的状态,我可以7x24小时候工作的,比如上班忙起来没有什么固定的吃饭时间,大家坐下来开会可以开个一天一夜,第二天照常精神奕奕出现在公司。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因为创业者投资人他们的工作都是没有固定的上下班的时间点的,所以不管多晚,只要听到手机响我也会回了消息再去睡。

这里面当然会有很多的不顺利和痛苦,比如两年前,我从一家头部VC去了一家完全本土成长起来的消费企业做组织发展的一号位,深入各个地区的门店去做销售,我才恍然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在象牙塔里,以为自己见过很多高大上的世面,但是它仅仅是这个世界太小的一部分。

所以打开了真实世界的大门之后,我一直是在打破之后重塑“常识”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其实是蛮痛苦的,这里面需要和团队和同事大量磨合,澄清共识,但是对我来讲没有构成非常大的内耗,主要原因是我还是对向内的探索比较多,之前我自学了心理学,然后会在空余时间做冥想等等,这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帮我给这份痛苦找到一个空间去消化。我也有自己的心理辅导师,然后我会去跟他聊,然后他会把我从这个状态里面拉出来,我又满血复活的去继续的迎接挑战。

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因为工作原因我会经常出差,也没有太多时间管孩子,我始终认为言传身教大于任何的外在东西。所以我没有那么那种特别焦虑。以前在投资圈里,我也有过短暂的“鸡娃”焦虑,投资人们往往都会期待自己的小孩跟自己一样成为“精英”,他们都曾经在自己读书的时期过五关斩六将卷过了大多数人成为佼佼者,他们往往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也有同样的期待。

也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后来接触了大量的企业创始人,逐渐我对孩子没有那么强的焦虑了,因为我突然间发现一个人的成功真的可以是非常多元化的,比如说成长环境和学历背景,真的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成什么样。在VC行业让我见到大量的创业者,他们可能没有正统的认证过的教育背景,甚至从小就跟主流价值观里理解的好学生相反的,在被充分激发出来之后,他们的能力和成就可以不逊于那些藤校毕业的投资人,到了时间自己就会绽放的。

那些刚从藤校一毕业就进入投资圈的孩子,无论从职业状态也好,或者未来的发展也好,也会有迷茫,都要接受人生挑战挫折的历练,这一点都是一样的。一年365天,他们有将近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出差,不是在机场就是在去机场的路上,有的人一天飞好几个地方;到了酒店半夜还在写报告,这种辛苦是大家看不到的,外界都只会看到光鲜。所以我觉得,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看,说白了还是这个孩子本身他自己更想成为什么,我觉得更重要。也许有的孩子就是想要一个平淡的幸福,家长非得逼着他要去过空中飞人那样的人生,看似成功,但他真的快乐吗?那不过变成了一个工具在满足父母的虚荣心。

所以家长的思路真要变一变了,人生真的不只是说从一名好学生到一所好学校再到一份好工作,然后顺利成章有好的家庭,即便这样,是不是真能保证幸福地度过一生?其实很多时候大家都知道不会按我们的想象这样下去的,只是不可避免的被主流价值观推着。

和孩子的教育类似的情况是大厂里“35+现象”,我们常用爬职业阶梯来比喻职业生涯,这背后意味着似乎人只有两个选择,不进则退,要么上去,要么下来,但其实人不是只有上下一条路的,但是这些大厂人那么的焦虑,是因为他们以为的路径太单一了。

我看到太多人有恐惧,觉得失去了固定的每个月的月薪,就没有安全感。在投资圈待了这么久,看了很多创业者,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创业者都有他独特的过往的背景,都有他创造成功与失败以及经历挑战的过程。但是大部分的大厂人一直以来都是在一个姿势里,有蛮强的路径依赖。

人们还会有个误区,比如HR筛简历看到这个人两三年就换份工作,企业会担心这个人稳定性差,但是你真的在大厂待过你就知道,其实对他个人来说职业生涯的前两三年是稳定的成长,但后面如果他一直在同样的一个团队里,其实没有太多的成长了,因为在大厂最后把人脉都混熟了,很多事情做起来驾轻就熟,这里面真正对人的技能的提升有多少?看似很稳定待了8年,但是这段时间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那么这个人的成长性在哪里呢?

很多人会把自己局限在“一定要被雇佣,然后才能拿到经济回报”的思维框架之中,固定在一个职场发展这种唯一路径上。这其实都是可以打破的,但是很多人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打破,但是有的时候趋势来了,你即便不愿意打破外界也在逼迫人流动。这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就像一只鸡蛋,从外面被打碎,还是你自己在里面啄开,那可能有不一样的天地。

我很感恩过去的平台,让我积累了想要的底层的东西,但是总会有一个时刻,我会意识到该去创造一些我自己的事情,如果那一刻变得越来越清晰,我想我也会再次清零,去做新的转变。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女性职场妈妈
2024-04-26 09:55
社会与生活

一位职场妈妈眼中的疾进与归零

张乐愚:在窦艳明看来,多年职场修炼的最大收获,是她看到了成长并非一种版本。这让她不再执着于单一路径依赖,甚至不再为“鸡娃”焦虑。
窦艳明认为,职场之路如同一枚鸡蛋中的修炼,是被迫从外面被打碎,还是自己在里面啄开,可能意味着截然不同的天地。

张乐愚


《35岁之后的人生》写到第11位人物了。开这个专题最有趣的部分之一,就是身为作者,自己却永远不知道谁是下一位主人公,以及ta会展现什么样的人生状态?

上个月和编辑商量下一位采访对象的时候,他问为什么不写一写依然还在常规职场轨道中的上班族群体?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群体我再了解不过了,能有什么新鲜故事可言呢?都是大写的“单调”罢了。

不久前,我又读了谢丽尔•桑德伯格在2013年时出版的那本畅销书《向前一步》。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安安静静地快躺了11年了,要不是上面有作者亲笔签名,大概很早之前就被卖到了二手书市场了。以前认为这都是些鸡汤文章,但如今看来,只要作者能真诚地表达,终究还是会打动人心的。

桑德伯格在书里鼓励所有女性忽略社会的期待,敢于坐到谈判桌前。这让我想起,我的朋友圈里窦艳明好像就是这样态度。

窦艳明既是职业经理人,也是职场妈妈。翻开她的履历,确实有些“单调”,可谓是一份职业打工人的范本,十几年做人力资源经验,阅人无数,历经外企和VC(风险投资),在她的职场经历中,时间最短的一次升职,是在入职三个月后。两年前,她从VC跳到了一家本土消费企业,负责整个企业组织发展。那时,她准备好将过往归零,迎接新的挑战。

窦艳明说,每当她决定要换一份工作,多数是因为在一个岗位上感到了重复,失去了挑战性。“当选择工作时只有一个标准是重要的,它是否能让你快速成长。”

晚上十点多,窦艳明从公司加班完回到家里,我们在电话里聊了两个小时,她有问必答,目标清晰、干脆利落,信息量大。都说HR这个职业都要把自己变成人精才行,她却有点反着来。我想“套路”也许只能让人在职场当中存活,但能把一项职业做到顶尖,一定是来自内生的创造力。这启发我什么样的人可以把自己的专业做得更高,无非是喜欢再加上一点点职业所具备的天赋,之后扑上所有的努力。

然而让我想分享她的故事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她在职业阶梯上的奋斗与攀爬,同样也因为她作为职业精英,对孩子教育所选择的松弛态度。

窦艳明的儿子在北京的公立小学读六年级,今年马上就要小升初。窦艳明在高学历密集的投资圈,和太多藤校毕业的学霸一起工作过,也亲眼见证过不同背景的创业者或成或败的例子,她感慨说“成功的路径太多了,只是我们误以为只有这一种罢了。” 她说父母去 “鸡娃”倒不如“鸡自己”。

2015年到2022年,她先后在国内两家头部的美元基金做投后管理,她评价投资人这个群体是“既聪明又勤奋的一群人”。然而她也清楚光鲜之下这背后的代价。人们通常会相信通过追求优秀,去换得未来的一切,但也许这真的只是个幻觉,很容易因此掉入不幸福的陷阱。窦艳明坦言,并没有对儿子将来非要去挤名校的执念。

身为打工人,她对打工人和创业者的角色也看得更通透。从窦艳明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名女性在事业中不断成长、不断向前一步的历程;听到一名资深HR对打工人的直白建议;也可以看到一位在学霸云集的领域工作的职业母亲,对“鸡娃”的感悟。

以下为窦艳明的叙述,经整理后发布:

我是误打误撞走进人力资源这个行业的。我在大学学的是新闻,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体制内的一个杂志社做编辑。我从小就被父母贴的标签是不擅长跟人打交道,在他们眼里我是内向的书呆子。后来我去英国读书,依然读的是传媒专业,当时还一度拿到了博士的offer,一度认为自己之后是不是就要走学术这条路了。

如果说人有命运轨迹这回事的话,就是在人生之中的几个关键点老天抛过来的橄榄枝,我接住了。有一天我接到一个来自猎头顾问的岗位机会。对方问我,你到底是对事感兴趣,还是对人感兴趣? 我发现原来自己内心是有明确的答案的,这从此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我从一名编辑转型进入了人力资源行业。做猎头第一年,我拿到了整个公司业绩的top2,那时候我就对这个选择很清晰了,之后我所有的职业路径的底层都是基于和人去联结的。我的MBTI测试结果是INFJ,可以看出来我就不是那种“Social Queen”,在一个人多的场合和别人谈笑风生,我并不是那样的,但是我发现我有个擅长的能力,就是可以跟人深入跟人做一对一的沟通。

因为我对个人成长有特别强的野心,这有别于成功的野心,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有新的挑战进来,然后我拿到了想要的结果,我就会很兴奋。所以我的职业生涯会经常面临的放下过往重新归零,进入一个新的赛场重新玩。而每当我觉得自己好像要转变的时候,都会有机会主动找到我。

所以我将工作或者说事业视为修行的道场,需要在工作当中不断打怪升级。在外界看来也可以说是有点工作狂的状态,我可以7x24小时候工作的,比如上班忙起来没有什么固定的吃饭时间,大家坐下来开会可以开个一天一夜,第二天照常精神奕奕出现在公司。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因为创业者投资人他们的工作都是没有固定的上下班的时间点的,所以不管多晚,只要听到手机响我也会回了消息再去睡。

这里面当然会有很多的不顺利和痛苦,比如两年前,我从一家头部VC去了一家完全本土成长起来的消费企业做组织发展的一号位,深入各个地区的门店去做销售,我才恍然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在象牙塔里,以为自己见过很多高大上的世面,但是它仅仅是这个世界太小的一部分。

所以打开了真实世界的大门之后,我一直是在打破之后重塑“常识”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其实是蛮痛苦的,这里面需要和团队和同事大量磨合,澄清共识,但是对我来讲没有构成非常大的内耗,主要原因是我还是对向内的探索比较多,之前我自学了心理学,然后会在空余时间做冥想等等,这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帮我给这份痛苦找到一个空间去消化。我也有自己的心理辅导师,然后我会去跟他聊,然后他会把我从这个状态里面拉出来,我又满血复活的去继续的迎接挑战。

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因为工作原因我会经常出差,也没有太多时间管孩子,我始终认为言传身教大于任何的外在东西。所以我没有那么那种特别焦虑。以前在投资圈里,我也有过短暂的“鸡娃”焦虑,投资人们往往都会期待自己的小孩跟自己一样成为“精英”,他们都曾经在自己读书的时期过五关斩六将卷过了大多数人成为佼佼者,他们往往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也有同样的期待。

也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后来接触了大量的企业创始人,逐渐我对孩子没有那么强的焦虑了,因为我突然间发现一个人的成功真的可以是非常多元化的,比如说成长环境和学历背景,真的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成什么样。在VC行业让我见到大量的创业者,他们可能没有正统的认证过的教育背景,甚至从小就跟主流价值观里理解的好学生相反的,在被充分激发出来之后,他们的能力和成就可以不逊于那些藤校毕业的投资人,到了时间自己就会绽放的。

那些刚从藤校一毕业就进入投资圈的孩子,无论从职业状态也好,或者未来的发展也好,也会有迷茫,都要接受人生挑战挫折的历练,这一点都是一样的。一年365天,他们有将近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出差,不是在机场就是在去机场的路上,有的人一天飞好几个地方;到了酒店半夜还在写报告,这种辛苦是大家看不到的,外界都只会看到光鲜。所以我觉得,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看,说白了还是这个孩子本身他自己更想成为什么,我觉得更重要。也许有的孩子就是想要一个平淡的幸福,家长非得逼着他要去过空中飞人那样的人生,看似成功,但他真的快乐吗?那不过变成了一个工具在满足父母的虚荣心。

所以家长的思路真要变一变了,人生真的不只是说从一名好学生到一所好学校再到一份好工作,然后顺利成章有好的家庭,即便这样,是不是真能保证幸福地度过一生?其实很多时候大家都知道不会按我们的想象这样下去的,只是不可避免的被主流价值观推着。

和孩子的教育类似的情况是大厂里“35+现象”,我们常用爬职业阶梯来比喻职业生涯,这背后意味着似乎人只有两个选择,不进则退,要么上去,要么下来,但其实人不是只有上下一条路的,但是这些大厂人那么的焦虑,是因为他们以为的路径太单一了。

我看到太多人有恐惧,觉得失去了固定的每个月的月薪,就没有安全感。在投资圈待了这么久,看了很多创业者,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创业者都有他独特的过往的背景,都有他创造成功与失败以及经历挑战的过程。但是大部分的大厂人一直以来都是在一个姿势里,有蛮强的路径依赖。

人们还会有个误区,比如HR筛简历看到这个人两三年就换份工作,企业会担心这个人稳定性差,但是你真的在大厂待过你就知道,其实对他个人来说职业生涯的前两三年是稳定的成长,但后面如果他一直在同样的一个团队里,其实没有太多的成长了,因为在大厂最后把人脉都混熟了,很多事情做起来驾轻就熟,这里面真正对人的技能的提升有多少?看似很稳定待了8年,但是这段时间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那么这个人的成长性在哪里呢?

很多人会把自己局限在“一定要被雇佣,然后才能拿到经济回报”的思维框架之中,固定在一个职场发展这种唯一路径上。这其实都是可以打破的,但是很多人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打破,但是有的时候趋势来了,你即便不愿意打破外界也在逼迫人流动。这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就像一只鸡蛋,从外面被打碎,还是你自己在里面啄开,那可能有不一样的天地。

我很感恩过去的平台,让我积累了想要的底层的东西,但是总会有一个时刻,我会意识到该去创造一些我自己的事情,如果那一刻变得越来越清晰,我想我也会再次清零,去做新的转变。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