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4-06 06:05
商业与经济

一天46万香港人涌入深圳,到底什么吸引了他们?

“北上消费潮”启示香港,要把思路打开,系统梳理香港和内地、特别是和大湾区广东一方的差别有哪些?哪些方面可以形成互补?哪些地方应当进行制度创新?
“反向消费”潮:香港人北上深圳“买买买”
王恺雯


早上从莲塘口岸进入深圳,先去华强北换电池、配眼镜,下午到酒店办理入住,放完行李去逛Costco,晚上再回酒店用美团定外卖……

这是复活节假期期间,一位香港市民在深圳度过的一天,也是港人北上消费大军的缩影。

3月29日,香港复活节假期首日,香港居民出境人次突破70万,创疫情后单日新高。其中有超过46万人次经由港深边界的6个陆路口岸进入深圳,另有近15万人次经由高铁西九龙站和港珠澳大桥前往内地。

汹涌的过关人流在各大社交媒体刷屏。这样的盛况,被不少媒体形容为“春运式北上”。

在口岸的另一边,深圳市民也感受到了港人的热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感叹“深圳都快被香港人占领了”“今天福田区香港人含量300%”……

事实上,港人北上消费的热潮,在去年两地通关之后就不断升温。

香港立法会议员邓飞表示,内地的商品和服务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基础上,质量和种类也在大幅提升,原本对内地抱有偏见的港人北上消费之后,在惊喜内地的变化之余,也开始反思香港的物价和服务态度。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徐莉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五周年,港人北上是大湾区融合的最好见证。

港人“反向剁手”

打开香港常用的社交网站,可以找到不少关于深圳和大湾区吃喝玩乐的交流群,这些群组动辄拥有十几万成员,香港市民在群里分享着在深圳的经历:

有人去买菜、逛超市;有人去吃自助、做按摩;有人去夹娃娃、玩密室逃脱;有人求推荐手打柠檬茶、理发店;有人咨询在深圳骑电动车是否需要先考证;还有人抢购某团购网站的1元牛杂煲。

2023年2月6日,香港与内地在疫情后全面恢复通关,此后港人“北上消费潮”日趋盛行,还出现了“反向代购”的现象,从网红奶茶、糕点到时令的大闸蟹、水蜜桃,都深受港人追捧。

去年暑假,探亲流、旅游流、商务流激增,港人北上的热度急升,一度超过了南下的内地旅客人数。

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统计,今年复活节及清明节假期期间(3月28日至4月7日),预计约有1100万人次(包括香港居民与访客)经由海、陆、空管制站进出香港,其中约950万人次经由陆路进出香港。而疫情前的2018年,复活节及清明节假期期间预计约有1016万人次(包括香港居民与访客)进出香港,其中约749万人次经由陆路进出香港。

香港立法会议员邓飞注意到,即便不是国庆、复活节这样的节假日,深圳的很多商场、餐馆、超市依然能看到不少香港人,“不说大部分,起码也有三分之一,而且他们很少孤身一人,基本都是小两口或是一家人。”

港人北上消费也引起外媒关注。《纽约时报》在今年2月的一篇报道中写道:“厌倦了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糟糕的服务和有限的选择,香港人开始前往深圳购买日用品、就餐、探索新的珍珠奶茶店……”

报道把这种现象称为“购物迁徙”,指出这是对内地人涌入香港购买从昂贵包包到婴儿配方奶粉等各种商品的“逆转”。

现在,深圳市民开始习惯身边随处可见的拖着旅行箱的港人,他们甚至研究出一套辨别香港人的方法——粤语、现金、运动鞋、双肩包。

2023年,深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486.19亿元,首次跻身“消费万亿俱乐部”,成为全国第五个、广东省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这其中,香港市民也贡献了一份力。

就单月消费额来说,有港媒此前援引香港特区入境处出数字指出,2023年10月有535万人次香港居民经陆路或海路前往深圳等广东省城市,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5年的数据,即港人到广东省旅行扣除跨界的交通费用后每次平均消费开支达680港元推算,在不考虑通胀的情况下,2023年10月港人在内地的消费额高达36亿至46亿港元。

2023年9月,深圳发改委发布“促消费21条”,其中单列1节3条“便利港人消费”的内容,包括面向港澳游客加强宣传推介、优化港澳游客消费服务、完善跨境支付环境。凸显深圳大力吸引港人北上消费的决心。

“惊喜内地的变化,也开始反思香港”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研究部去年7月撰文指出,港人北上消费热潮受多重因素推动,首先,深港两地在疫情之前人员往来就高度频密,经历了三年疫情,更让港人积压已久的北上消费需求在短时间内出现“报复性”释放。

文章认为,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影响,也促使港人消费更趋向理性化;而港元汇率跟随美元在最近一段时间保持相对强势,也进一步提升港人北上消费的购买力。此外,内地在交通基建、电子支付领域的发展,让港人北上消费更为便利。而大湾区层出不穷的消费新生态也为港人带来源源不绝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如今,两地通关已经一年多,港人北上消费热情丝毫没有减弱,甚至成为一种常态。在邓飞看来,这股热潮持续不断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地的商品和服务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基础上,质量和种类也在大幅提升。

他注意到,去年两地刚通关时,很多香港人还是抱着固有偏见,觉得去深圳消费主要是便宜,对品质不报太高要求,“结果第一批去消费的人大吃一惊,非常惊喜,回到香港之后就开始自发宣传。”

邓飞对此深有感受:“深圳的商品不光种类多,而且越来越精致,品质也很好。我去逛深圳的家具城,那种精致感、时尚感很难用语言形容,要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

邓飞认为,消费体验也是香港人青睐深圳的重要原因,“深圳的服务人员以年轻人为主,态度普遍非常友好。有时候媒体会给大家传输一种内地年轻一辈很娇气的感觉,但我感受到深圳的服务人员,无论是餐饮还是物流行业,都给人一种很真诚的感觉,这种真诚不是脸谱化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对香港人来说,这样的服务态度让他们体会特别深。”

邓飞表示:“很多北上港人在惊喜内地的变化之余,也开始反思香港,觉得物价又贵,服务态度又差。以前他们在香港还能忍受这样恶劣的服务态度,甚至觉得这是‘香港特色’,现在也忍无可忍了。”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威力,大家用脚投票,这完全是自发的,虽然深圳市政府推出了很多便利措施,但如果不是这个市场本身的底蕴,不是内地厂家、服务商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种类,政府提供的这些便利也不会有人使用。”

受香港市民青睐的不只深圳,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广州、珠海、佛山等地也成为港人出游的人气城市。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徐莉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五周年,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徐莉表示,她深深体会到,五年前,香港有很多人不愿意去内地生活、消费、旅游、工作,但现在一到周末,各口岸就被香港市民“挤爆”。港人北上是大湾区融合的最好见证。

在邓飞看来,近年来香港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也为港人北上消费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香港社会不稳定,肯定不会出现消费潮,那些北上消费的市民,甚至可能会被‘黄丝’骚扰。”

值得一提的是,有港媒注意到,曾经参与“修例风波”的“黄丝”也被北上内地的大潮席卷,抛弃曾经的“反中”立场。一名参与过“修例风波”的香港80后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通关后身边越来越多朋友北上消费,导致其北上越来越频繁,每个月会去深圳一至两次。

“北上消费潮”给香港什么启示?

相较于热火朝天的通关口岸,这个复活节,香港本地的商场和景点多少有些冷清。

香港立法会议员、行政会议召集人叶刘淑仪4月2日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她趁假期最后一天“落区”探访,虽然一些店铺生意不错,但也有不少店铺空置,有街坊反映通关后人流减少,更有街坊诉说目睹此景不禁落泪。有肉铺老板从靠近深圳的新界东搬到港岛南,全因新界东有东铁线,市民往来深圳极为方便,在南区开店或许还有一线商机。

据《星岛日报》等港媒报道,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日前表示,复活节假期期间,香港有逾百万人次出境,对本地餐饮业影响非常大,与平日相比,日间生意少了两成以上,夜间更达四成以上;与去年复活节比较,生意少了三成以上。

黄家和指出,去年内地与香港恢复通关后,仍有不少香港人留港消费,但后来北上消费渐渐成为风尚。近期香港有不少餐馆结业,尤其在北区,因为市民买菜都去深圳,影响了本地街市的生意。

邓飞认为,香港餐饮业和零售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昂的租金和人手紧缺,这两个问题都不容易解决,业者或许可以着眼高端餐饮,或更有特色的消费项目。

香港立法会批发及零售界议员邵家辉此前接受港媒采访时,建议特区政府除了着力吸引亚洲和欧美游客外,应继续开放更多内地“自由行”城市,吸引大湾区旅客到香港。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4月2日在港媒发文,认为“生活成本高”这个因素决定了香港与其他城市“打价格战”没有任何优势。香港的消费定位应是:“高端+特色”;消费项目应定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消费群体应定位:“高收入人士”“特定群体”。

眼下,香港特区政府正积极应变,努力提振本地消费,并积极吸引更多内地和国际游客赴港。

今年1月,特区政府推出“日夜都缤纷”活动,在香港各区举办市集、嘉年华等,并邀请商户餐厅提供优惠,吸引市民消费。与此同时,特区政府也力争更多国际盛事在香港举行,发展“盛事经济”,今年上半年预计就有超过80项盛事在港举办。

屠海鸣指出,“北上消费潮”启示香港,要把思路打开,系统梳理香港和内地、特别是和大湾区广东一方的差别有哪些?哪些方面可以形成互补?哪些地方应当进行制度创新?“如此一来,就可找准合作的切入点,由点及面,推进融合,香港定能在贡献国家、贡献大湾区的同时,分享到丰厚的‘融合红利’。”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 普京2
    普京暗示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

    在年度电视直播活动中,普京似乎并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而是试图展现俄罗斯的实力。另一方面,特朗普已誓言要确保尽快结束这场冲突。


  • 前极越中层人士发声:夏一平原本没有通过面试
    2025,互联网巨头放弃造车?

    “大腿”意兴阑珊,极越们纷纷崩盘。


  • 澳门防疫措施升级-将关闭酒吧影院并暂停餐厅堂食服务
    澳门回归25年的“变”与“不变”

    卓泽林、周文伟:这25载见证了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书写了教育文化保障水平上升的新阶段,勾勒了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机遇。


  • 刷新世界纪录!“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量子软件时代已经开启

    对于有着长开发周期的某些早期采用者来说,尤其是在金融、能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量子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开始应用于实际工作了。


  • 蚂蚁集团推进结构重组 蚂蚁国际、OceanBase和蚂蚁数科分别成立董事会
    蚂蚁集团:目前没有上市计划

    蚂蚁集团表示,该公司目前没有上市计划,在公开表态中还反驳了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借壳上市”说法。


  • vivo手机
    vivo“蓝科技”对决苹果“绿巨人”

    周掌柜:本文分析探讨一个几乎困扰所有很多企业的长期难题:中国品牌如何用差异化、本地化策略化解国际领先企业的先发优势?


  • 特朗普发表胜选感言:上帝饶了我一命是有原因的
    仇恨政治与民主党的失败

    刘远举:技术和经济的底层逻辑是合作、开放。所以,要想在现实中获得生产力、发展、技术创新,从而获得生存与发展,必然要抛弃仇恨。


  • 美联储为9月降息进一步打开大门
    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 点阵图将明年降息次数预估下调至两次

    彭博调查的大多数经济学家此前预计,点阵图预估中值将指向明年进行三次降息;美联储对明年年底通胀率的预测中值从9月的2.1%升至2.5%。


  • GPT-4首次亮相,在消费办公工具人工智能的竞赛中,谷歌击败微软
    谷歌旗下公司发布新款视频生成器,分辨率超Sora

    DeepMind的新Veo 2人工智能视频生成器以4K分辨率超越了OpenAI的Sora模型。


  • 马斯克要开除美国77%公务员,约1771万人
    美媒:中美关系需要“马斯克+斯威夫特”

    美国需要更多的马斯克,让更多本土制造商在美国制造大件产品,减少进口。中国应该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花钱购买国外制造的娱乐和消费品。


  • 普京2
    普京暗示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

    在年度电视直播活动中,普京似乎并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而是试图展现俄罗斯的实力。另一方面,特朗普已誓言要确保尽快结束这场冲突。


  • 前极越中层人士发声:夏一平原本没有通过面试
    2025,互联网巨头放弃造车?

    “大腿”意兴阑珊,极越们纷纷崩盘。


  • 澳门防疫措施升级-将关闭酒吧影院并暂停餐厅堂食服务
    澳门回归25年的“变”与“不变”

    卓泽林、周文伟:这25载见证了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书写了教育文化保障水平上升的新阶段,勾勒了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机遇。


  • 刷新世界纪录!“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量子软件时代已经开启

    对于有着长开发周期的某些早期采用者来说,尤其是在金融、能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量子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开始应用于实际工作了。


“反向消费”潮:香港人北上深圳“买买买”
2024-04-06 06:05
商业与经济

一天46万香港人涌入深圳,到底什么吸引了他们?

“北上消费潮”启示香港,要把思路打开,系统梳理香港和内地、特别是和大湾区广东一方的差别有哪些?哪些方面可以形成互补?哪些地方应当进行制度创新?
王恺雯


早上从莲塘口岸进入深圳,先去华强北换电池、配眼镜,下午到酒店办理入住,放完行李去逛Costco,晚上再回酒店用美团定外卖……

这是复活节假期期间,一位香港市民在深圳度过的一天,也是港人北上消费大军的缩影。

3月29日,香港复活节假期首日,香港居民出境人次突破70万,创疫情后单日新高。其中有超过46万人次经由港深边界的6个陆路口岸进入深圳,另有近15万人次经由高铁西九龙站和港珠澳大桥前往内地。

汹涌的过关人流在各大社交媒体刷屏。这样的盛况,被不少媒体形容为“春运式北上”。

在口岸的另一边,深圳市民也感受到了港人的热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感叹“深圳都快被香港人占领了”“今天福田区香港人含量300%”……

事实上,港人北上消费的热潮,在去年两地通关之后就不断升温。

香港立法会议员邓飞表示,内地的商品和服务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基础上,质量和种类也在大幅提升,原本对内地抱有偏见的港人北上消费之后,在惊喜内地的变化之余,也开始反思香港的物价和服务态度。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徐莉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五周年,港人北上是大湾区融合的最好见证。

港人“反向剁手”

打开香港常用的社交网站,可以找到不少关于深圳和大湾区吃喝玩乐的交流群,这些群组动辄拥有十几万成员,香港市民在群里分享着在深圳的经历:

有人去买菜、逛超市;有人去吃自助、做按摩;有人去夹娃娃、玩密室逃脱;有人求推荐手打柠檬茶、理发店;有人咨询在深圳骑电动车是否需要先考证;还有人抢购某团购网站的1元牛杂煲。

2023年2月6日,香港与内地在疫情后全面恢复通关,此后港人“北上消费潮”日趋盛行,还出现了“反向代购”的现象,从网红奶茶、糕点到时令的大闸蟹、水蜜桃,都深受港人追捧。

去年暑假,探亲流、旅游流、商务流激增,港人北上的热度急升,一度超过了南下的内地旅客人数。

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统计,今年复活节及清明节假期期间(3月28日至4月7日),预计约有1100万人次(包括香港居民与访客)经由海、陆、空管制站进出香港,其中约950万人次经由陆路进出香港。而疫情前的2018年,复活节及清明节假期期间预计约有1016万人次(包括香港居民与访客)进出香港,其中约749万人次经由陆路进出香港。

香港立法会议员邓飞注意到,即便不是国庆、复活节这样的节假日,深圳的很多商场、餐馆、超市依然能看到不少香港人,“不说大部分,起码也有三分之一,而且他们很少孤身一人,基本都是小两口或是一家人。”

港人北上消费也引起外媒关注。《纽约时报》在今年2月的一篇报道中写道:“厌倦了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糟糕的服务和有限的选择,香港人开始前往深圳购买日用品、就餐、探索新的珍珠奶茶店……”

报道把这种现象称为“购物迁徙”,指出这是对内地人涌入香港购买从昂贵包包到婴儿配方奶粉等各种商品的“逆转”。

现在,深圳市民开始习惯身边随处可见的拖着旅行箱的港人,他们甚至研究出一套辨别香港人的方法——粤语、现金、运动鞋、双肩包。

2023年,深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486.19亿元,首次跻身“消费万亿俱乐部”,成为全国第五个、广东省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这其中,香港市民也贡献了一份力。

就单月消费额来说,有港媒此前援引香港特区入境处出数字指出,2023年10月有535万人次香港居民经陆路或海路前往深圳等广东省城市,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5年的数据,即港人到广东省旅行扣除跨界的交通费用后每次平均消费开支达680港元推算,在不考虑通胀的情况下,2023年10月港人在内地的消费额高达36亿至46亿港元。

2023年9月,深圳发改委发布“促消费21条”,其中单列1节3条“便利港人消费”的内容,包括面向港澳游客加强宣传推介、优化港澳游客消费服务、完善跨境支付环境。凸显深圳大力吸引港人北上消费的决心。

“惊喜内地的变化,也开始反思香港”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研究部去年7月撰文指出,港人北上消费热潮受多重因素推动,首先,深港两地在疫情之前人员往来就高度频密,经历了三年疫情,更让港人积压已久的北上消费需求在短时间内出现“报复性”释放。

文章认为,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影响,也促使港人消费更趋向理性化;而港元汇率跟随美元在最近一段时间保持相对强势,也进一步提升港人北上消费的购买力。此外,内地在交通基建、电子支付领域的发展,让港人北上消费更为便利。而大湾区层出不穷的消费新生态也为港人带来源源不绝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如今,两地通关已经一年多,港人北上消费热情丝毫没有减弱,甚至成为一种常态。在邓飞看来,这股热潮持续不断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地的商品和服务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基础上,质量和种类也在大幅提升。

他注意到,去年两地刚通关时,很多香港人还是抱着固有偏见,觉得去深圳消费主要是便宜,对品质不报太高要求,“结果第一批去消费的人大吃一惊,非常惊喜,回到香港之后就开始自发宣传。”

邓飞对此深有感受:“深圳的商品不光种类多,而且越来越精致,品质也很好。我去逛深圳的家具城,那种精致感、时尚感很难用语言形容,要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

邓飞认为,消费体验也是香港人青睐深圳的重要原因,“深圳的服务人员以年轻人为主,态度普遍非常友好。有时候媒体会给大家传输一种内地年轻一辈很娇气的感觉,但我感受到深圳的服务人员,无论是餐饮还是物流行业,都给人一种很真诚的感觉,这种真诚不是脸谱化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对香港人来说,这样的服务态度让他们体会特别深。”

邓飞表示:“很多北上港人在惊喜内地的变化之余,也开始反思香港,觉得物价又贵,服务态度又差。以前他们在香港还能忍受这样恶劣的服务态度,甚至觉得这是‘香港特色’,现在也忍无可忍了。”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威力,大家用脚投票,这完全是自发的,虽然深圳市政府推出了很多便利措施,但如果不是这个市场本身的底蕴,不是内地厂家、服务商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种类,政府提供的这些便利也不会有人使用。”

受香港市民青睐的不只深圳,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广州、珠海、佛山等地也成为港人出游的人气城市。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徐莉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五周年,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徐莉表示,她深深体会到,五年前,香港有很多人不愿意去内地生活、消费、旅游、工作,但现在一到周末,各口岸就被香港市民“挤爆”。港人北上是大湾区融合的最好见证。

在邓飞看来,近年来香港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也为港人北上消费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香港社会不稳定,肯定不会出现消费潮,那些北上消费的市民,甚至可能会被‘黄丝’骚扰。”

值得一提的是,有港媒注意到,曾经参与“修例风波”的“黄丝”也被北上内地的大潮席卷,抛弃曾经的“反中”立场。一名参与过“修例风波”的香港80后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通关后身边越来越多朋友北上消费,导致其北上越来越频繁,每个月会去深圳一至两次。

“北上消费潮”给香港什么启示?

相较于热火朝天的通关口岸,这个复活节,香港本地的商场和景点多少有些冷清。

香港立法会议员、行政会议召集人叶刘淑仪4月2日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她趁假期最后一天“落区”探访,虽然一些店铺生意不错,但也有不少店铺空置,有街坊反映通关后人流减少,更有街坊诉说目睹此景不禁落泪。有肉铺老板从靠近深圳的新界东搬到港岛南,全因新界东有东铁线,市民往来深圳极为方便,在南区开店或许还有一线商机。

据《星岛日报》等港媒报道,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日前表示,复活节假期期间,香港有逾百万人次出境,对本地餐饮业影响非常大,与平日相比,日间生意少了两成以上,夜间更达四成以上;与去年复活节比较,生意少了三成以上。

黄家和指出,去年内地与香港恢复通关后,仍有不少香港人留港消费,但后来北上消费渐渐成为风尚。近期香港有不少餐馆结业,尤其在北区,因为市民买菜都去深圳,影响了本地街市的生意。

邓飞认为,香港餐饮业和零售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昂的租金和人手紧缺,这两个问题都不容易解决,业者或许可以着眼高端餐饮,或更有特色的消费项目。

香港立法会批发及零售界议员邵家辉此前接受港媒采访时,建议特区政府除了着力吸引亚洲和欧美游客外,应继续开放更多内地“自由行”城市,吸引大湾区旅客到香港。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4月2日在港媒发文,认为“生活成本高”这个因素决定了香港与其他城市“打价格战”没有任何优势。香港的消费定位应是:“高端+特色”;消费项目应定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消费群体应定位:“高收入人士”“特定群体”。

眼下,香港特区政府正积极应变,努力提振本地消费,并积极吸引更多内地和国际游客赴港。

今年1月,特区政府推出“日夜都缤纷”活动,在香港各区举办市集、嘉年华等,并邀请商户餐厅提供优惠,吸引市民消费。与此同时,特区政府也力争更多国际盛事在香港举行,发展“盛事经济”,今年上半年预计就有超过80项盛事在港举办。

屠海鸣指出,“北上消费潮”启示香港,要把思路打开,系统梳理香港和内地、特别是和大湾区广东一方的差别有哪些?哪些方面可以形成互补?哪些地方应当进行制度创新?“如此一来,就可找准合作的切入点,由点及面,推进融合,香港定能在贡献国家、贡献大湾区的同时,分享到丰厚的‘融合红利’。”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