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4-02 07:00
商业与经济 科技

55岁创办世界上最重要的公司,台积电“教父”张忠谋秘诀何在?

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一批科技公司由一些创业者在非常年轻时创立,但台积电是个例外。其他中年创业者能从张忠谋身上学到些什么?
台积电张忠谋
Ben Cohen


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由一些创业者在非常年轻时创立,它们诞生在宿舍、车库或者餐馆里。比尔·盖茨(Bill Gates)当年19岁。乔布斯(Steve Jobs)21岁。贝佐斯(Jeff Bezos)和黄仁勋(Jensen Huang)也不过30岁。

但世界上最不可或缺的公司可能是张忠谋(Morris Chang)在55岁时创立的那一家。

从来没有人在这么大的年纪创办过像台积电(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这么有价值的公司。台积电是一家芯片制造商,为电脑、手机、汽车、AI系统和许多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一部分的设备生产重要部件。

张忠谋在芯片领域的从业时间非常久,假使他在1985年就选择退休打桥牌,他依然会是该领域的传奇人物。然而,他重塑了自己,并给这个行业带来革命性的蜕变。

但如果不是高龄创业,他或许不会如此成功。是他的年龄成就了他的伟业。事实证明,较为年长的创业者比年轻创始人更常见,也更有作为。没有人比张忠谋更能诠释中年创业的惊人红利。当年,张忠谋在美国工作了三十年后,怀揣着一份执念移居台湾。

他告诉笔者,那个时候他想建立一家伟大的半导体公司。
他所建立的公司与已经存在的任何半导体公司都不同。你可能每天都在使用搭载台积电所产芯片的设备,但台积电实际上并不设计或销售这些芯片。在台积电成立之前,这种情形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那时,公司自己设计的芯片都是自己生产。按照张忠谋的激进构想,一家伟大的半导体公司应该只生产客户设计的芯片。由于不设计或销售自己的芯片,台积电与客户没有竞争关系。作为交换,客户不必费心经营自己的芯片生产厂,这些工厂造价高昂,在硅晶圆上蚀刻电路的工艺也很复杂。

张忠谋芯片代工厂背后的创新商业模式将改变整个行业,并助推台积电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一环。现在,这家公司是美国人最依赖、但却了解最少的公司。张忠谋也不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但他应该是。在过去的70年里,他塑造了芯片行业,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张忠谋很长寿,在推动全球最重要技术发展的重要人物中,他位居榜首。

《芯片战争》(Chip War)一书的作者Chris Miller说:“几乎没有人比他更有影响力了。”

最近,笔者通过视频聊天与张忠谋进行了交谈,想了解其他人可以从他中年创业的经历中学到什么,以及为什么说尝试新事物永远不会太晚。

在芯片需求增长和中美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世界对台积电的依赖与日俱增,而台湾又处在脆弱的地缘政治环境之中,因此,外界对这家公司的未来充满了疑问。但我们谈话的主题却是台积电的过去。

今年92岁的张忠谋于2018年正式卸任台积电董事长一职,但在我们90分钟的采访中,这位白发苍苍的先驱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坐在办公桌前喝着健怡可乐(Diet Coke)。

在这次采访中,笔者想多了解一下当年他在完全可以退休的情况下创办新公司的决定。笔者发现,年龄是他的一个优势。只有拥有他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执行他为台积电制定的计划。

“我做这个的时间不可能再早了,”他说。“我认为当时不可能有人比我更早了。因为我是第一个。”

从得州到台湾

在中年移居台湾之前,张忠谋十八岁时就来到了美国。

张忠谋出生在中国大陆,童年时期,他的家人辗转于这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1949年他去了美国,感觉美国像是天堂。他后来加入美国国籍。

张忠谋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或者是小说家,也可能当记者。他当年计划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主修英国文学。但在大一结束后,张忠谋确定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好工作。于是他转学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攻读机械工程,获得硕士学位,张忠谋原本打算拿到博士学位,但他没有通过博士资格考。他在半导体行业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并于1958年跳槽到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那时,chips只有薯条的意思。但张忠谋踏入半导体行业正值集成电路发明问世,他属于第一代半导体传奇人物,他的职业生涯恰逢其时。张忠谋逐渐树立起顽强不懈的管理风格,他对生产线进行一切可能的改进,由此驶上了职业生涯的快车道。在张忠谋搬到达拉斯三年后,德州仪器送他去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攻读电气工程博士学位。这一次,他通过了资格考,并以张博士的身份回归。20世纪60年代末,张忠谋开始管理德州仪器的集成电路部门。没过多久,他就掌管了整个半导体集团。

张忠谋是个工作狂,度蜜月时还在打电话推销产品,对那些不像他一样充满干劲的人毫无耐心。如今,台积电正投资40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厂,但项目的发展一直不顺,延误不断,波折不断,工厂所需的劳动力也存在短缺;张忠谋告诉笔者,台积电在美国的一些年轻员工工作态度令他费解。

张忠谋说,这些年轻员工口口声声说着生活与工作要平衡。张忠谋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根本不知道这个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我那个时候,没有工作就没有生活。

张忠谋当年在德州仪器的行政级别不断提高,但在高层职位上却遇到了瓶颈,感觉自己形同放逐。他希望德州仪器专注于半导体,但公司想要继续销售消费类产品。张忠谋说,德州仪器希望销售家用电脑之类的产品。他说,这是一种严重的干扰,严重分散了公司的资源。1983年,当他意识到自己不会得到晋升,德州仪器也不会在一个他认为大有可为的市场上押宝时,他选择了离开。

几乎就在同时,他被电子产品制造商General Instrument聘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而他几乎立刻就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这个工作不适合我——完全不适合,”他说。一年后,他又从General Instrument辞职了。

这时他就要54岁了,却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他知道自己还想做些什么,而且也有一些风险资本向他发出邀请,如果不是台湾在向他招手,他原本可能会接受。但他可以等待,等一个更好的机会。

张忠谋说,如果没有经济保障,他就不会冒险去台湾。但其实,几年前他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机会,却没有去冒这个险。

1982年,张忠谋收到了一份诱人的工作邀请,这份邀请来自一位名叫李国鼎的台湾高官。在台湾,李国鼎可谓大名鼎鼎,在战后经济发展、推动科技产业方面功不可没。他希望张忠谋来执掌台湾名列前茅的科技机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利润。

那时,张忠谋已经知道自己不会在德州仪器待太久了。但当时股票期权尚未达到归属个人的期限,因此他拒绝了去台湾的邀请。“我还没有经济保障,”他说。“我从不追求大富大贵。我只追求经济保障。”对这位身处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企业高管来说,经济保障就等于每年20万美元。“当然是税后,”他说。

三年后,李国鼎再次致电时,张忠谋的境遇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已经行使了几百万美元的股票期权,购买了免税市政债券,按照他的生活标准,这些债券的收益足以让他拥有经济保障。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他就准备追求另一个目标。

在他看来,移居台湾是一次“跟命运的约会”,但事实上,当时台积电的前景完全是个未知数。

“我根本不确定台湾会不会给我机会,让我建立一家伟大的半导体公司,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对我来说也是唯一的可能性,”张忠谋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去了台湾。”

张忠谋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得州度过,在台湾工作15年后,他一度以为自己会在美国退休。说起来,这些都是将近40年前的旧事了。

老当益壮

是只有张忠谋这样吗?

不久前,一个经济学家团队试图弄清年长的企业家是否比年轻的企业家更成功。通过仔细研究人口普查局的记录和美国国税局的最新数据,他们识别出了2007年至2014年在美国创办公司的270万名创始人。然后,他们研究了这些创始人的年龄。

这些创业者创办公司的平均年龄是41.9岁。对于其中增长最快的一些公司,这个数字是45岁。上述经济学家还发现,50岁创业取得重大成功的几率是30岁创业的约两倍,而成功几率最低的是20岁出头的创业者。每一个证据都让他们得出了一个与直觉相反的结论。

这些经济学家在2020年的论文中写道,成功的创业者是中年人,而非年轻人。

这不符合大多数人心目中初创企业创始人的形象。人们更可能想到的是乔布斯在车库里修修补补,或者扎克伯格在宿舍里写编码的场景。微软、苹果公司、英伟达、Alphabet、亚马逊和Meta Platforms的创始人都是在30岁或更年轻的时候创业,硅谷的风险资本家们对才华横溢的年轻创业者一掷千金,希望他们创办出下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公司。这些创始人精力充沛,雄心万丈,远见不凡。他们通常没有房贷、家庭负担和其他责任来分散精力或降低风险偏好。张忠谋自己也说,年轻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更具创新精神。

但在商界,较为年长的创业者一般表现较好。四五十岁的创业者或许不再拥有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万丈豪情,但他们具备经验,知道如何能够切实改变世界。有些人需要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才能创办公司。例如,在生物科技领域,更有可能创业的是大学教授,而不是中途辍学的大学生。还有一些人需要用到在职业生涯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和人脉。

“有些点子,只有在你亲身经历过、正经工作过之后才会有,”该论文的作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Pierre Azoulay说。“这些挑战通常不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能解决的,因为你需要清楚透彻地了解公司客户的问题,才能想象出解决之道。”

他们对美国公司的研究还有一个发现,有助于解释台积电的成功。那就是:如果创始人的创业领域与其先前的从业领域重合,无论是大行业,还是具体的产业,则预示着成功的 “可能性要高得多”。

他们写道:“行业匹配度越高,成功概率越大。”

创办晶圆代工厂

当张忠谋决定完全放弃原来的生活、搬往万里之外时,他已经在本行业积累了30年的经验。他对半导体的了解可能超过了地球上的任何人,当然也超过台湾的任何人。张忠谋刚在工业技术研究院(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履新,李国鼎就把他叫到办公室,交代了另一项工作。

张忠谋说,李国鼎认为他应该在台湾创办一家半导体公司,这就是台积电的发端。

当张忠谋坐下来思考台积电的商业模式时,首先想到的是到它不能是什么。

他说:“我当即断定,在德州仪器或General Instrument,我不可能建立这样一家伟大的公司。”

德州仪器负责芯片生产的各个环节,但得州的经验在台湾却行不通。要想在台湾打造出一家伟大的公司,唯一的办法就是创建一家全新模式的公司,其商业模式既能发挥台湾的优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台湾的诸多劣势。

张忠谋认为,台湾在芯片供应链方面恰恰有一个强项。他当时运营的研究机构在之前10年里一直在进行半导体方面的试验。他研究了那10年的数据,台湾的芯片良率(即晶圆上合格芯片的百分比)让他感到惊喜。他说,台湾的芯片良率几乎是美国的两倍。

张忠谋知道他的公司在设计、销售或营销芯片方面缺乏足够的资源与硅谷竞争。但他相信,这家公司(也就是日后的台积电)有一个潜在的竞争优势,即制造芯片,而且只制造芯片。

半导体企业家戈登·坎贝尔(Gordon Campbell)早已在张忠谋的脑海中播下了纯晶圆代工的种子。张忠谋在General Instrument工作的那一年,坎贝尔曾拜访过他,如果没有这一幕,这一年对他来说多少会有些遗憾。坎贝尔深知建造和运营一座晶圆厂会面临什么样的痛苦和低效风险。他认为,初创企业最好是设计芯片,并将生产外包出去。在他的一些同行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当时有句名言是,拥有晶圆厂的才是真男人。而他却觉得未来属于不要晶圆厂的人。

“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一家成功的半导体公司,秘诀在于晶圆厂,”坎贝尔对笔者说。“如果思考一下,向无厂半导体公司模式的转型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与当时的观念大相径庭,很多人都没往这方面想。”

1984年底与张忠谋交谈时,坎贝尔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快,张忠谋也思考这个问题。他开始认为,每家无厂半导体公司都将需要一家代工厂。

台湾政府持有48%的股份,其余资金来自荷兰电子巨头飞利浦(Philips)和台湾的私营部门,但张忠谋是这家公司背后的推动力量。张忠谋的经验、人脉和专业知识,使他有眼光以这种非传统的商业模式建立台积电。他对这个行业的见解足够深刻,有能力颠覆这个行业。

张忠谋说,台积电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他说,对于这种创新,他认为年龄更大的人可能比年龄更小的人更有能力做到。

张忠谋说,台积电背后的理念也得益于他在长期职业生涯中形成的经营哲学。他说,要做客户的合作伙伴。这个创立原则从1987年延续至今,一直是台积电的基石,一如台积电所说,成就客户一直是台积电成功的关键。

如今,台积电的数百家客户中包括苹果公司和英伟达,它们属于为数不多的市值超过台积电的公司之列。台积电为苹果公司生产iPhone、iPad和Mac电脑的芯片,台积电四分之一的净收入来自于此。英伟达经常被称为芯片制造商,这很奇怪,因为英伟达并不生产芯片。是台积电在生产。

如今,该公司的运行规模处于一种几乎令人费解的状态。第一代英特尔微处理器集成了约2,000个晶体管,而最新的英伟达芯片则集成了超过2,000亿个晶体管。要为iPhone制造出完全相同的单芯片,台积电的一家工厂每几个月就要生产超过一百京(quintillion)个晶体管,即一百万万亿。Miller写道,整个半导体行业一年生产的晶体管“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所有其他公司、所有其他行业生产的所有产品总和。”

对芯片的渴求使得台积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在过去五年中,该公司的市值近乎翻了两番,张忠谋持有的约0.5%台积电股份现在价值35亿美元左右。

“我当初来台湾当然不是为了逐利”,他说。“事实上,我在自己创建的这间公司持股很少。然而,我却变得相当富有,因为一小部分股票乘以一个很大的数字就会放大财富。”

笔者问他,当初移居台湾时是如何看待成功的。

“在我看来,1985年时能想象到的最大成功就是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程度稍低一些的成功至少是做了一些我喜欢且想做的事情,”他说,“我碰巧实现了我心目中境界最高的成功。”

笔者问他,他已经建立了一家伟大公司,现在是如何看待成功的,这位被台积电员工称为“创办人”的退休高管听起来松了一口气,因为他再也不用考虑这件事了。他说:“我已经功成身退了。”然后,他引用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Douglas MacArthur) 1951年在国会的告别演说,当时张忠谋还在上大学,他不知道自己会在美国建立一番事业,然后再台湾开创另一番事业。

老兵未朽,只是凋零。

张忠谋说:“我就是一名老兵。我还健在。但我正在退出这个舞台。”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台积电张忠谋
2024-04-02 07:00
商业与经济 科技

55岁创办世界上最重要的公司,台积电“教父”张忠谋秘诀何在?

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一批科技公司由一些创业者在非常年轻时创立,但台积电是个例外。其他中年创业者能从张忠谋身上学到些什么?
Ben Cohen


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由一些创业者在非常年轻时创立,它们诞生在宿舍、车库或者餐馆里。比尔·盖茨(Bill Gates)当年19岁。乔布斯(Steve Jobs)21岁。贝佐斯(Jeff Bezos)和黄仁勋(Jensen Huang)也不过30岁。

但世界上最不可或缺的公司可能是张忠谋(Morris Chang)在55岁时创立的那一家。

从来没有人在这么大的年纪创办过像台积电(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这么有价值的公司。台积电是一家芯片制造商,为电脑、手机、汽车、AI系统和许多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一部分的设备生产重要部件。

张忠谋在芯片领域的从业时间非常久,假使他在1985年就选择退休打桥牌,他依然会是该领域的传奇人物。然而,他重塑了自己,并给这个行业带来革命性的蜕变。

但如果不是高龄创业,他或许不会如此成功。是他的年龄成就了他的伟业。事实证明,较为年长的创业者比年轻创始人更常见,也更有作为。没有人比张忠谋更能诠释中年创业的惊人红利。当年,张忠谋在美国工作了三十年后,怀揣着一份执念移居台湾。

他告诉笔者,那个时候他想建立一家伟大的半导体公司。
他所建立的公司与已经存在的任何半导体公司都不同。你可能每天都在使用搭载台积电所产芯片的设备,但台积电实际上并不设计或销售这些芯片。在台积电成立之前,这种情形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那时,公司自己设计的芯片都是自己生产。按照张忠谋的激进构想,一家伟大的半导体公司应该只生产客户设计的芯片。由于不设计或销售自己的芯片,台积电与客户没有竞争关系。作为交换,客户不必费心经营自己的芯片生产厂,这些工厂造价高昂,在硅晶圆上蚀刻电路的工艺也很复杂。

张忠谋芯片代工厂背后的创新商业模式将改变整个行业,并助推台积电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一环。现在,这家公司是美国人最依赖、但却了解最少的公司。张忠谋也不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但他应该是。在过去的70年里,他塑造了芯片行业,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张忠谋很长寿,在推动全球最重要技术发展的重要人物中,他位居榜首。

《芯片战争》(Chip War)一书的作者Chris Miller说:“几乎没有人比他更有影响力了。”

最近,笔者通过视频聊天与张忠谋进行了交谈,想了解其他人可以从他中年创业的经历中学到什么,以及为什么说尝试新事物永远不会太晚。

在芯片需求增长和中美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世界对台积电的依赖与日俱增,而台湾又处在脆弱的地缘政治环境之中,因此,外界对这家公司的未来充满了疑问。但我们谈话的主题却是台积电的过去。

今年92岁的张忠谋于2018年正式卸任台积电董事长一职,但在我们90分钟的采访中,这位白发苍苍的先驱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坐在办公桌前喝着健怡可乐(Diet Coke)。

在这次采访中,笔者想多了解一下当年他在完全可以退休的情况下创办新公司的决定。笔者发现,年龄是他的一个优势。只有拥有他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执行他为台积电制定的计划。

“我做这个的时间不可能再早了,”他说。“我认为当时不可能有人比我更早了。因为我是第一个。”

从得州到台湾

在中年移居台湾之前,张忠谋十八岁时就来到了美国。

张忠谋出生在中国大陆,童年时期,他的家人辗转于这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1949年他去了美国,感觉美国像是天堂。他后来加入美国国籍。

张忠谋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或者是小说家,也可能当记者。他当年计划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主修英国文学。但在大一结束后,张忠谋确定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好工作。于是他转学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攻读机械工程,获得硕士学位,张忠谋原本打算拿到博士学位,但他没有通过博士资格考。他在半导体行业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并于1958年跳槽到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那时,chips只有薯条的意思。但张忠谋踏入半导体行业正值集成电路发明问世,他属于第一代半导体传奇人物,他的职业生涯恰逢其时。张忠谋逐渐树立起顽强不懈的管理风格,他对生产线进行一切可能的改进,由此驶上了职业生涯的快车道。在张忠谋搬到达拉斯三年后,德州仪器送他去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攻读电气工程博士学位。这一次,他通过了资格考,并以张博士的身份回归。20世纪60年代末,张忠谋开始管理德州仪器的集成电路部门。没过多久,他就掌管了整个半导体集团。

张忠谋是个工作狂,度蜜月时还在打电话推销产品,对那些不像他一样充满干劲的人毫无耐心。如今,台积电正投资40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厂,但项目的发展一直不顺,延误不断,波折不断,工厂所需的劳动力也存在短缺;张忠谋告诉笔者,台积电在美国的一些年轻员工工作态度令他费解。

张忠谋说,这些年轻员工口口声声说着生活与工作要平衡。张忠谋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根本不知道这个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我那个时候,没有工作就没有生活。

张忠谋当年在德州仪器的行政级别不断提高,但在高层职位上却遇到了瓶颈,感觉自己形同放逐。他希望德州仪器专注于半导体,但公司想要继续销售消费类产品。张忠谋说,德州仪器希望销售家用电脑之类的产品。他说,这是一种严重的干扰,严重分散了公司的资源。1983年,当他意识到自己不会得到晋升,德州仪器也不会在一个他认为大有可为的市场上押宝时,他选择了离开。

几乎就在同时,他被电子产品制造商General Instrument聘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而他几乎立刻就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这个工作不适合我——完全不适合,”他说。一年后,他又从General Instrument辞职了。

这时他就要54岁了,却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他知道自己还想做些什么,而且也有一些风险资本向他发出邀请,如果不是台湾在向他招手,他原本可能会接受。但他可以等待,等一个更好的机会。

张忠谋说,如果没有经济保障,他就不会冒险去台湾。但其实,几年前他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机会,却没有去冒这个险。

1982年,张忠谋收到了一份诱人的工作邀请,这份邀请来自一位名叫李国鼎的台湾高官。在台湾,李国鼎可谓大名鼎鼎,在战后经济发展、推动科技产业方面功不可没。他希望张忠谋来执掌台湾名列前茅的科技机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利润。

那时,张忠谋已经知道自己不会在德州仪器待太久了。但当时股票期权尚未达到归属个人的期限,因此他拒绝了去台湾的邀请。“我还没有经济保障,”他说。“我从不追求大富大贵。我只追求经济保障。”对这位身处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企业高管来说,经济保障就等于每年20万美元。“当然是税后,”他说。

三年后,李国鼎再次致电时,张忠谋的境遇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已经行使了几百万美元的股票期权,购买了免税市政债券,按照他的生活标准,这些债券的收益足以让他拥有经济保障。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他就准备追求另一个目标。

在他看来,移居台湾是一次“跟命运的约会”,但事实上,当时台积电的前景完全是个未知数。

“我根本不确定台湾会不会给我机会,让我建立一家伟大的半导体公司,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对我来说也是唯一的可能性,”张忠谋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去了台湾。”

张忠谋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得州度过,在台湾工作15年后,他一度以为自己会在美国退休。说起来,这些都是将近40年前的旧事了。

老当益壮

是只有张忠谋这样吗?

不久前,一个经济学家团队试图弄清年长的企业家是否比年轻的企业家更成功。通过仔细研究人口普查局的记录和美国国税局的最新数据,他们识别出了2007年至2014年在美国创办公司的270万名创始人。然后,他们研究了这些创始人的年龄。

这些创业者创办公司的平均年龄是41.9岁。对于其中增长最快的一些公司,这个数字是45岁。上述经济学家还发现,50岁创业取得重大成功的几率是30岁创业的约两倍,而成功几率最低的是20岁出头的创业者。每一个证据都让他们得出了一个与直觉相反的结论。

这些经济学家在2020年的论文中写道,成功的创业者是中年人,而非年轻人。

这不符合大多数人心目中初创企业创始人的形象。人们更可能想到的是乔布斯在车库里修修补补,或者扎克伯格在宿舍里写编码的场景。微软、苹果公司、英伟达、Alphabet、亚马逊和Meta Platforms的创始人都是在30岁或更年轻的时候创业,硅谷的风险资本家们对才华横溢的年轻创业者一掷千金,希望他们创办出下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公司。这些创始人精力充沛,雄心万丈,远见不凡。他们通常没有房贷、家庭负担和其他责任来分散精力或降低风险偏好。张忠谋自己也说,年轻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更具创新精神。

但在商界,较为年长的创业者一般表现较好。四五十岁的创业者或许不再拥有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万丈豪情,但他们具备经验,知道如何能够切实改变世界。有些人需要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才能创办公司。例如,在生物科技领域,更有可能创业的是大学教授,而不是中途辍学的大学生。还有一些人需要用到在职业生涯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和人脉。

“有些点子,只有在你亲身经历过、正经工作过之后才会有,”该论文的作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Pierre Azoulay说。“这些挑战通常不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能解决的,因为你需要清楚透彻地了解公司客户的问题,才能想象出解决之道。”

他们对美国公司的研究还有一个发现,有助于解释台积电的成功。那就是:如果创始人的创业领域与其先前的从业领域重合,无论是大行业,还是具体的产业,则预示着成功的 “可能性要高得多”。

他们写道:“行业匹配度越高,成功概率越大。”

创办晶圆代工厂

当张忠谋决定完全放弃原来的生活、搬往万里之外时,他已经在本行业积累了30年的经验。他对半导体的了解可能超过了地球上的任何人,当然也超过台湾的任何人。张忠谋刚在工业技术研究院(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履新,李国鼎就把他叫到办公室,交代了另一项工作。

张忠谋说,李国鼎认为他应该在台湾创办一家半导体公司,这就是台积电的发端。

当张忠谋坐下来思考台积电的商业模式时,首先想到的是到它不能是什么。

他说:“我当即断定,在德州仪器或General Instrument,我不可能建立这样一家伟大的公司。”

德州仪器负责芯片生产的各个环节,但得州的经验在台湾却行不通。要想在台湾打造出一家伟大的公司,唯一的办法就是创建一家全新模式的公司,其商业模式既能发挥台湾的优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台湾的诸多劣势。

张忠谋认为,台湾在芯片供应链方面恰恰有一个强项。他当时运营的研究机构在之前10年里一直在进行半导体方面的试验。他研究了那10年的数据,台湾的芯片良率(即晶圆上合格芯片的百分比)让他感到惊喜。他说,台湾的芯片良率几乎是美国的两倍。

张忠谋知道他的公司在设计、销售或营销芯片方面缺乏足够的资源与硅谷竞争。但他相信,这家公司(也就是日后的台积电)有一个潜在的竞争优势,即制造芯片,而且只制造芯片。

半导体企业家戈登·坎贝尔(Gordon Campbell)早已在张忠谋的脑海中播下了纯晶圆代工的种子。张忠谋在General Instrument工作的那一年,坎贝尔曾拜访过他,如果没有这一幕,这一年对他来说多少会有些遗憾。坎贝尔深知建造和运营一座晶圆厂会面临什么样的痛苦和低效风险。他认为,初创企业最好是设计芯片,并将生产外包出去。在他的一些同行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当时有句名言是,拥有晶圆厂的才是真男人。而他却觉得未来属于不要晶圆厂的人。

“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一家成功的半导体公司,秘诀在于晶圆厂,”坎贝尔对笔者说。“如果思考一下,向无厂半导体公司模式的转型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与当时的观念大相径庭,很多人都没往这方面想。”

1984年底与张忠谋交谈时,坎贝尔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快,张忠谋也思考这个问题。他开始认为,每家无厂半导体公司都将需要一家代工厂。

台湾政府持有48%的股份,其余资金来自荷兰电子巨头飞利浦(Philips)和台湾的私营部门,但张忠谋是这家公司背后的推动力量。张忠谋的经验、人脉和专业知识,使他有眼光以这种非传统的商业模式建立台积电。他对这个行业的见解足够深刻,有能力颠覆这个行业。

张忠谋说,台积电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他说,对于这种创新,他认为年龄更大的人可能比年龄更小的人更有能力做到。

张忠谋说,台积电背后的理念也得益于他在长期职业生涯中形成的经营哲学。他说,要做客户的合作伙伴。这个创立原则从1987年延续至今,一直是台积电的基石,一如台积电所说,成就客户一直是台积电成功的关键。

如今,台积电的数百家客户中包括苹果公司和英伟达,它们属于为数不多的市值超过台积电的公司之列。台积电为苹果公司生产iPhone、iPad和Mac电脑的芯片,台积电四分之一的净收入来自于此。英伟达经常被称为芯片制造商,这很奇怪,因为英伟达并不生产芯片。是台积电在生产。

如今,该公司的运行规模处于一种几乎令人费解的状态。第一代英特尔微处理器集成了约2,000个晶体管,而最新的英伟达芯片则集成了超过2,000亿个晶体管。要为iPhone制造出完全相同的单芯片,台积电的一家工厂每几个月就要生产超过一百京(quintillion)个晶体管,即一百万万亿。Miller写道,整个半导体行业一年生产的晶体管“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所有其他公司、所有其他行业生产的所有产品总和。”

对芯片的渴求使得台积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在过去五年中,该公司的市值近乎翻了两番,张忠谋持有的约0.5%台积电股份现在价值35亿美元左右。

“我当初来台湾当然不是为了逐利”,他说。“事实上,我在自己创建的这间公司持股很少。然而,我却变得相当富有,因为一小部分股票乘以一个很大的数字就会放大财富。”

笔者问他,当初移居台湾时是如何看待成功的。

“在我看来,1985年时能想象到的最大成功就是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程度稍低一些的成功至少是做了一些我喜欢且想做的事情,”他说,“我碰巧实现了我心目中境界最高的成功。”

笔者问他,他已经建立了一家伟大公司,现在是如何看待成功的,这位被台积电员工称为“创办人”的退休高管听起来松了一口气,因为他再也不用考虑这件事了。他说:“我已经功成身退了。”然后,他引用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Douglas MacArthur) 1951年在国会的告别演说,当时张忠谋还在上大学,他不知道自己会在美国建立一番事业,然后再台湾开创另一番事业。

老兵未朽,只是凋零。

张忠谋说:“我就是一名老兵。我还健在。但我正在退出这个舞台。”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