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3-07 10:13
艺术风尚

以绘画作为最终选择:一位天才艺术家的短暂盛放

宋佩芬: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为一位富有才华,但饱受精神和心理问题折磨的艺术家举办回顾展。王俊杰的创作生涯和人生故事,与梵高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香港艺术家王俊杰
宋佩芬


仅用八年绘画生涯就能在美术馆举办个展的艺术家并不多见,加拿大出生的香港艺术家王俊杰算是其中之一。继达拉斯和波士顿美术馆的个展之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的《绘画作为最终的选择》(Matthew Wong | Vincent van Gogh - Painting as a Last Resort) 在本月初开幕。这是王俊杰的作品首次在欧洲的美术馆亮相,艺术家本人未能出席任何开幕式,因为他在2019年自杀身亡,年仅35岁。

王俊杰是谁?

在展览开幕之前,梵高美术馆在阿姆斯特丹发起了一个《王俊杰是谁?》 的小型活动。美术馆意识到,王俊杰并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这也正是美术馆所要的。四年前上任的美术馆馆长艾米丽-戈登科(Emily Gordenker)说,她希望人们到美术馆能够耳目一新,看到他们意想不到的作品,但是这些“意想不到”的作品必须与梵高有关。



这是美术馆从2022年开始一系列当代艺术家的展览,这些展览以梵高为切入点,但不是为了让展出的艺术家与梵高做艺术对比,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他们的艺术与创作。

王俊杰和梵高的人生故事有着不可思议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自学的画家,都是在尝试不同的职业之后,才在27岁时开始尝试绘画。从创作角度分析,王俊杰在学习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欧美及中国水墨画家的作品,梵高也是其中之一,对他影响极大。王俊杰在2018年写道: “我在他(梵高)身上看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归属感。"

他不仅从梵高的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还和梵高类似,一辈子与精神健康作斗争,但都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希望和力量。此次展览共展出60多件王俊杰的作品以及6件梵高的作品。由于王俊杰的作品多半在私人收藏,很难得有机会可以一次看到这么多他的作品同时展出。



王俊杰于1984年3月8日出生于多伦多。7岁时全家搬到了香港。由于他有自闭症的倾向,加上天生患有妥瑞症及严重抑郁症,为了他的医疗需要,15岁时全家再度搬回加拿大。王俊杰在2007年从密歇根大学获得了文化人类学学士学位之后又回到香港,于201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获得摄影硕士学位。

在这个过程中,他做过好几份文职工作,曾经在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当实习生。但即使拿到摄影硕士学位,他依旧对前途彷徨,找不到突破点。他在2011年在威尼斯双年展实习时接触过Julian Schnabel和Christopher Wool两位美国艺术家的作品,开始对绘画感兴趣,并且在2014年2月28日那一天在Facebook上告诉他的好朋友Peter Shear,自己虽然曾攻读数字和新媒体艺术硕士学位,“但最后无路可走,在没有任何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我决定转而学习绘画” 。此次展览的名称《绘画作为最终的选择》(Painting as a Last Resort)就是由此而来的。

王俊杰从来没有学过画画,连如何使用颜料都不清楚,但是他透过Facebook结交许多艺术家,将Facebook当成艺术讲座,与艺术家们进行讨论,吸收学习技法。早期作品可看得出,他在摸索过程中,出现许多艺术家的影子,如梵高、19世纪末法国那比派(Les Nabis)艺术家、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中国艺术家吴冠中、以及霍克尼,草间弥生、多伊格(Peter Doig)等当代艺术家等。但最可观的一点是,在大量汲取不同艺术家的风格,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美国,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他都能将所有的风格汇集在一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虽然才刚起步,王俊杰就在2014年在翠亨美术馆为自己举办了个展。来年他又在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举行了一个小型个展,从此之后,他作品的图片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关注。2016年,他发了一封邮件给纽约White Columns独立艺术空间的总监希格斯(Matthew Higgs),问希格斯是否可以展出他的作品。希格斯答复White Columns的展览排期都已经满了,但是他恰好要帮纽约的Karma画廊在纽约州阿玛甘赛特的空间策划一个名称《外面》(Outside)的展览,《外面》的意思既可以代表室外,也可以是像王俊杰这类型的自学艺术家,于是希格斯邀请王俊杰参加这个展览,给他第一次在美国公开展出作品的机会。展览开幕恰逢王俊杰母亲60岁的生日,王俊杰特别兴奋可以给母亲这么特别的生日礼物。

王俊杰因为在《外面》受到瞩目,Karma画廊于是在2018年3月在纽约下东区的空间为他举行个展。这是他第一次以个展的形态在纽约亮相,着名艺术评论Jerry Saltz给了他极高的评价,画廊也等不及再为王俊杰举办下一个个展。但是一来由于缠绕已久的身心疾病,加上这种“爆炸性”成功的压力,就在2019年他第二个个展《Blue》开幕前夕,王俊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时他只有35岁。

绘画作为最终的选择

“这是梵高美术馆有史以来第一次展出创作生涯这么短暂的艺术家!”策展人范德胡芬(Joost van der Hoeven) 在预展时告诉我,“美术馆之所以为王俊杰破例是因为展览的概念很强,而且与梵高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虽然只有八年的创作时光,但是作品足够丰富整个展览。”

范德胡芬是在2021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认识了王俊杰的母亲,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听过王俊杰的名字。但是在艺术博览会上看到了王的作品,接着又和王的母亲长聊之下,决定向馆长戈登科建议为王俊杰举办这个展览。

我问策展人,从创作的角度分析,王俊杰的风景都是来自内心想象的世界,而梵高则完全相反,他只画现实,他们两人相通的地方在哪里?

范德胡芬解释,梵高和高更在一起工作的时候,高更曾经鼓励梵高从想象中作画。他对梵高说,“在你的脑海里有整个绘画的可能性,而你却忽略它,你基本上是在重现你眼前看到的东西。”梵高尝试了几次,但都不成功,于是又回到了描绘现实。但是很明显的,梵高有他自己的风格,个人的印记,所以他画出了相当个人的现实。而高更重视的是图象,个人印记并不那么重要。王俊杰当然也画出了不同的现实,但更重要的是,王俊杰的色彩、笔触,也就是整个作品的肌理,充满了个人印记。从这个角度分析,王俊杰和梵高其实是很类似的,即使他们画的内容完全不同。

王俊杰创作了三件作品向梵高致敬。它们分别是《无题》 (Untitled)、《树间空隙》(The Space Between Trees)和《星夜》 (Starry Night)。范德胡芬认为其中最美、最直接参照梵高的是2019年完成的《树间空隙》。

Matthew Wong, The Space Between Trees, 2019, Private Collection, © Matthew Wong Foundation c/o Pictoright Amsterdam 2023
《树间空隙》取材于梵高一幅在二战中被毁的画作《在去塔拉斯康路上的画家》 (The Painter on the Road to Tarascon)。在这幅画中,梵高画了自己背着画具,正穿过两棵树之间,去画画的情景。在《树间空隙》中,王俊杰用一条长凳代替了《在去塔拉斯康路上的画家》中的梵高。这张长椅是王俊杰居住的埃德蒙顿公园内的一条长椅。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大大降低了自己的创作节奏,不像过去那样经常一天画五、六幅作品,他每周只去画室三次,但是花了大量时间在这张长椅上思考自己的人生。这张长椅可以俯瞰将埃德蒙顿一分为二的北萨斯喀彻温河,渐渐地,这张长椅渗入了他的作品,实际上成了象征性的自我,就像梵高在1888年的作品《梵高的椅子》(Van Gogh’s Chair) 中,将烟草放在椅子上,让椅子象征自己一样。王俊杰的《树间空隙》基本上是在梵高的绘画中构建了自己,这是对梵高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崇高致敬。

范德胡芬还提到,《树间空隙》标题来自埃德蒙顿一位作家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女子与一群植树者一起在加拿大北部,树与树之间的空隙重新植树。由于她是植树者中唯一的女性,她感觉到一种孤立感,或许和王俊杰从这短篇小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王俊杰最早的几个展览都是自己举办的,巧合的是,梵高也为自己举办过画展。那是在1887年年底一个叫《林荫小道上的画家》(Les peintres du petit boulevard)的展览。梵高和巴黎的一些前卫朋友一起,在蒙马特尔的一家餐厅举办了这个画展。不过就市场的成就而言,梵高在身前就远不及王俊杰。梵高虽然经常和艺术家朋友交换作品,但是他在世时只出售过一幅作品, 那是他于1888年创作的《红色葡萄园》(The Red Vineyard),在当时以400法郎,在今天大约是1800美元左右的价格,被梵高的朋友波赫(Eugène Boch)的妹妹安娜买下。

王俊杰生前就已经有许多人排队等着买他的作品。他在第一个展览,也就是2014年在翠亨美术馆展览中,就已经售出同一年完成的抽象画《山谷》(Valley)。达拉斯美术馆则是在2017年买下他的《西方》(The West) 。在他过世之后,他的作品,特别是在拍卖会上,几乎是疯狂地攀涨。过世才满一年,2020年10月在纽约佳士得拍卖的《香格里拉》就以将近低估价的九倍的价格,447万美元成交,而这些成交额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前有的记录。梵高要等到过世13年之后,在1903年,他的作品才进入美术馆的收藏。

Matthew Wong, Coming of Age Landscape, 2018, Private Collection, Courtesy of HomeArt, 2023 © Matthew Wong Foundation c/o Pictoright Amsterdam 2023
王俊杰在市场上的成就和他对运作社交媒体的运作有密切的关系。刚开始,他通过社交媒体和其他艺术家交流学习,当他的名气渐渐上升时,他不但利用社交媒体来宣传自己的作品,他还帮忙宣传艺术家朋友们。王俊杰的好友,美国画家卡恩(Scott Kahn)回忆,有一次王俊杰在社交媒体上告诉大家他刚买了一幅自己的作品,没多久就有许多人问他买作品,可见王俊杰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

我很好奇,如果梵高有机会使用Facebook或Instagram,是否有可能改变他的命运?范德胡芬认为,Facebook或Instagram当然可以帮助梵高的画作曝光,但是今天社交媒体上有那么多艺术家分享自己的作品,要想脱颖而出肯定很难,这一点更加证明了王俊杰对社交媒体的运作能力。“他很有策略,他知道要成功,首先就要让人看到他的艺术。当他真正获得认可,人们开始收藏他的作品时,他就从Facebook, Instagram上撤下了很多早期作品,因为他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一个Facebook上的画家,不再是那些只会发布自己作品的人了。他会用更加挑剔的眼光回过头来看自己在此之前的作品,重新梳理他的作品,因为他想让别人以不同的方式看到他的作品。”

王俊杰原本以为知名度和成功能让他快乐,从而解决严重的抑郁。然而在获得许多赞誉,卖了好多作品的同时,他更觉得这一切、甚至快乐的希望,都是虚幻的,即使他从创作中得到安慰,最后依旧无法逃避死神的阴影。

很多人想知道为何王俊杰会在初露锋芒这个节骨眼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成功得太快?还是抑郁导致?

由于梵高被精神疾病缠绕不休,美术馆对精神心理健康做了很多的工作。在展览最后一个展厅的墙文上也说明,每一次自杀的背后都有一个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复杂故事。它从来不是单一事件或环境的结果。自杀者的亲属往往会有许多未解之谜。美术馆鼓励人们公开谈论自杀的问题,并且提供热线电话及自杀预防基金会网站,让有需要的人寻求支持和帮助。在同时,展览最顶楼还开辟了一个让人们冥想的空间,在里面只放了2019年去世前完成的《通往大海的小路》(Path to the Sea),让参观者有机会花时间专注于一件作品,有时间沉思。在《通往大海的小路》中,我几乎看不清蜿蜒的小路通向哪里,即使最后找到了大海,色调也是那么湛蓝、幽暗,让我不禁怀疑,这是否反映了王俊杰的精神状态。即使他找到小路,但尽头依然很深、很暗。虽然如此,作品的美让我在为王俊杰失落的同时,对追求生命中的美产生了无穷的欲望。

展览:Matthew Wong | Vincent van Gogh - Painting as a Last Resort ,梵高美术馆,2024年3月1日 – 9月1日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 普京2
    普京暗示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

    在年度电视直播活动中,普京似乎并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而是试图展现俄罗斯的实力。另一方面,特朗普已誓言要确保尽快结束这场冲突。


  • 前极越中层人士发声:夏一平原本没有通过面试
    2025,互联网巨头放弃造车?

    “大腿”意兴阑珊,极越们纷纷崩盘。


  • 澳门防疫措施升级-将关闭酒吧影院并暂停餐厅堂食服务
    澳门回归25年的“变”与“不变”

    卓泽林、周文伟:这25载见证了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书写了教育文化保障水平上升的新阶段,勾勒了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机遇。


  • 刷新世界纪录!“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量子软件时代已经开启

    对于有着长开发周期的某些早期采用者来说,尤其是在金融、能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量子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开始应用于实际工作了。


  • 蚂蚁集团推进结构重组 蚂蚁国际、OceanBase和蚂蚁数科分别成立董事会
    蚂蚁集团:目前没有上市计划

    蚂蚁集团表示,该公司目前没有上市计划,在公开表态中还反驳了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借壳上市”说法。


  • vivo手机
    vivo“蓝科技”对决苹果“绿巨人”

    周掌柜:本文分析探讨一个几乎困扰所有很多企业的长期难题:中国品牌如何用差异化、本地化策略化解国际领先企业的先发优势?


  • 特朗普发表胜选感言:上帝饶了我一命是有原因的
    仇恨政治与民主党的失败

    刘远举:技术和经济的底层逻辑是合作、开放。所以,要想在现实中获得生产力、发展、技术创新,从而获得生存与发展,必然要抛弃仇恨。


  • 美联储为9月降息进一步打开大门
    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 点阵图将明年降息次数预估下调至两次

    彭博调查的大多数经济学家此前预计,点阵图预估中值将指向明年进行三次降息;美联储对明年年底通胀率的预测中值从9月的2.1%升至2.5%。


  • GPT-4首次亮相,在消费办公工具人工智能的竞赛中,谷歌击败微软
    谷歌旗下公司发布新款视频生成器,分辨率超Sora

    DeepMind的新Veo 2人工智能视频生成器以4K分辨率超越了OpenAI的Sora模型。


  • 马斯克要开除美国77%公务员,约1771万人
    美媒:中美关系需要“马斯克+斯威夫特”

    美国需要更多的马斯克,让更多本土制造商在美国制造大件产品,减少进口。中国应该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花钱购买国外制造的娱乐和消费品。


  • 普京2
    普京暗示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

    在年度电视直播活动中,普京似乎并不急于结束乌克兰战争,而是试图展现俄罗斯的实力。另一方面,特朗普已誓言要确保尽快结束这场冲突。


  • 前极越中层人士发声:夏一平原本没有通过面试
    2025,互联网巨头放弃造车?

    “大腿”意兴阑珊,极越们纷纷崩盘。


  • 澳门防疫措施升级-将关闭酒吧影院并暂停餐厅堂食服务
    澳门回归25年的“变”与“不变”

    卓泽林、周文伟:这25载见证了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书写了教育文化保障水平上升的新阶段,勾勒了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机遇。


  • 刷新世界纪录!“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量子软件时代已经开启

    对于有着长开发周期的某些早期采用者来说,尤其是在金融、能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量子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开始应用于实际工作了。


香港艺术家王俊杰
2024-03-07 10:13
艺术风尚

以绘画作为最终选择:一位天才艺术家的短暂盛放

宋佩芬: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为一位富有才华,但饱受精神和心理问题折磨的艺术家举办回顾展。王俊杰的创作生涯和人生故事,与梵高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宋佩芬


仅用八年绘画生涯就能在美术馆举办个展的艺术家并不多见,加拿大出生的香港艺术家王俊杰算是其中之一。继达拉斯和波士顿美术馆的个展之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的《绘画作为最终的选择》(Matthew Wong | Vincent van Gogh - Painting as a Last Resort) 在本月初开幕。这是王俊杰的作品首次在欧洲的美术馆亮相,艺术家本人未能出席任何开幕式,因为他在2019年自杀身亡,年仅35岁。

王俊杰是谁?

在展览开幕之前,梵高美术馆在阿姆斯特丹发起了一个《王俊杰是谁?》 的小型活动。美术馆意识到,王俊杰并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这也正是美术馆所要的。四年前上任的美术馆馆长艾米丽-戈登科(Emily Gordenker)说,她希望人们到美术馆能够耳目一新,看到他们意想不到的作品,但是这些“意想不到”的作品必须与梵高有关。



这是美术馆从2022年开始一系列当代艺术家的展览,这些展览以梵高为切入点,但不是为了让展出的艺术家与梵高做艺术对比,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他们的艺术与创作。

王俊杰和梵高的人生故事有着不可思议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自学的画家,都是在尝试不同的职业之后,才在27岁时开始尝试绘画。从创作角度分析,王俊杰在学习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欧美及中国水墨画家的作品,梵高也是其中之一,对他影响极大。王俊杰在2018年写道: “我在他(梵高)身上看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归属感。"

他不仅从梵高的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还和梵高类似,一辈子与精神健康作斗争,但都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希望和力量。此次展览共展出60多件王俊杰的作品以及6件梵高的作品。由于王俊杰的作品多半在私人收藏,很难得有机会可以一次看到这么多他的作品同时展出。



王俊杰于1984年3月8日出生于多伦多。7岁时全家搬到了香港。由于他有自闭症的倾向,加上天生患有妥瑞症及严重抑郁症,为了他的医疗需要,15岁时全家再度搬回加拿大。王俊杰在2007年从密歇根大学获得了文化人类学学士学位之后又回到香港,于201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获得摄影硕士学位。

在这个过程中,他做过好几份文职工作,曾经在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当实习生。但即使拿到摄影硕士学位,他依旧对前途彷徨,找不到突破点。他在2011年在威尼斯双年展实习时接触过Julian Schnabel和Christopher Wool两位美国艺术家的作品,开始对绘画感兴趣,并且在2014年2月28日那一天在Facebook上告诉他的好朋友Peter Shear,自己虽然曾攻读数字和新媒体艺术硕士学位,“但最后无路可走,在没有任何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我决定转而学习绘画” 。此次展览的名称《绘画作为最终的选择》(Painting as a Last Resort)就是由此而来的。

王俊杰从来没有学过画画,连如何使用颜料都不清楚,但是他透过Facebook结交许多艺术家,将Facebook当成艺术讲座,与艺术家们进行讨论,吸收学习技法。早期作品可看得出,他在摸索过程中,出现许多艺术家的影子,如梵高、19世纪末法国那比派(Les Nabis)艺术家、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中国艺术家吴冠中、以及霍克尼,草间弥生、多伊格(Peter Doig)等当代艺术家等。但最可观的一点是,在大量汲取不同艺术家的风格,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美国,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他都能将所有的风格汇集在一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虽然才刚起步,王俊杰就在2014年在翠亨美术馆为自己举办了个展。来年他又在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举行了一个小型个展,从此之后,他作品的图片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关注。2016年,他发了一封邮件给纽约White Columns独立艺术空间的总监希格斯(Matthew Higgs),问希格斯是否可以展出他的作品。希格斯答复White Columns的展览排期都已经满了,但是他恰好要帮纽约的Karma画廊在纽约州阿玛甘赛特的空间策划一个名称《外面》(Outside)的展览,《外面》的意思既可以代表室外,也可以是像王俊杰这类型的自学艺术家,于是希格斯邀请王俊杰参加这个展览,给他第一次在美国公开展出作品的机会。展览开幕恰逢王俊杰母亲60岁的生日,王俊杰特别兴奋可以给母亲这么特别的生日礼物。

王俊杰因为在《外面》受到瞩目,Karma画廊于是在2018年3月在纽约下东区的空间为他举行个展。这是他第一次以个展的形态在纽约亮相,着名艺术评论Jerry Saltz给了他极高的评价,画廊也等不及再为王俊杰举办下一个个展。但是一来由于缠绕已久的身心疾病,加上这种“爆炸性”成功的压力,就在2019年他第二个个展《Blue》开幕前夕,王俊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时他只有35岁。

绘画作为最终的选择

“这是梵高美术馆有史以来第一次展出创作生涯这么短暂的艺术家!”策展人范德胡芬(Joost van der Hoeven) 在预展时告诉我,“美术馆之所以为王俊杰破例是因为展览的概念很强,而且与梵高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虽然只有八年的创作时光,但是作品足够丰富整个展览。”

范德胡芬是在2021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认识了王俊杰的母亲,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听过王俊杰的名字。但是在艺术博览会上看到了王的作品,接着又和王的母亲长聊之下,决定向馆长戈登科建议为王俊杰举办这个展览。

我问策展人,从创作的角度分析,王俊杰的风景都是来自内心想象的世界,而梵高则完全相反,他只画现实,他们两人相通的地方在哪里?

范德胡芬解释,梵高和高更在一起工作的时候,高更曾经鼓励梵高从想象中作画。他对梵高说,“在你的脑海里有整个绘画的可能性,而你却忽略它,你基本上是在重现你眼前看到的东西。”梵高尝试了几次,但都不成功,于是又回到了描绘现实。但是很明显的,梵高有他自己的风格,个人的印记,所以他画出了相当个人的现实。而高更重视的是图象,个人印记并不那么重要。王俊杰当然也画出了不同的现实,但更重要的是,王俊杰的色彩、笔触,也就是整个作品的肌理,充满了个人印记。从这个角度分析,王俊杰和梵高其实是很类似的,即使他们画的内容完全不同。

王俊杰创作了三件作品向梵高致敬。它们分别是《无题》 (Untitled)、《树间空隙》(The Space Between Trees)和《星夜》 (Starry Night)。范德胡芬认为其中最美、最直接参照梵高的是2019年完成的《树间空隙》。

Matthew Wong, The Space Between Trees, 2019, Private Collection, © Matthew Wong Foundation c/o Pictoright Amsterdam 2023
《树间空隙》取材于梵高一幅在二战中被毁的画作《在去塔拉斯康路上的画家》 (The Painter on the Road to Tarascon)。在这幅画中,梵高画了自己背着画具,正穿过两棵树之间,去画画的情景。在《树间空隙》中,王俊杰用一条长凳代替了《在去塔拉斯康路上的画家》中的梵高。这张长椅是王俊杰居住的埃德蒙顿公园内的一条长椅。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大大降低了自己的创作节奏,不像过去那样经常一天画五、六幅作品,他每周只去画室三次,但是花了大量时间在这张长椅上思考自己的人生。这张长椅可以俯瞰将埃德蒙顿一分为二的北萨斯喀彻温河,渐渐地,这张长椅渗入了他的作品,实际上成了象征性的自我,就像梵高在1888年的作品《梵高的椅子》(Van Gogh’s Chair) 中,将烟草放在椅子上,让椅子象征自己一样。王俊杰的《树间空隙》基本上是在梵高的绘画中构建了自己,这是对梵高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崇高致敬。

范德胡芬还提到,《树间空隙》标题来自埃德蒙顿一位作家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女子与一群植树者一起在加拿大北部,树与树之间的空隙重新植树。由于她是植树者中唯一的女性,她感觉到一种孤立感,或许和王俊杰从这短篇小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王俊杰最早的几个展览都是自己举办的,巧合的是,梵高也为自己举办过画展。那是在1887年年底一个叫《林荫小道上的画家》(Les peintres du petit boulevard)的展览。梵高和巴黎的一些前卫朋友一起,在蒙马特尔的一家餐厅举办了这个画展。不过就市场的成就而言,梵高在身前就远不及王俊杰。梵高虽然经常和艺术家朋友交换作品,但是他在世时只出售过一幅作品, 那是他于1888年创作的《红色葡萄园》(The Red Vineyard),在当时以400法郎,在今天大约是1800美元左右的价格,被梵高的朋友波赫(Eugène Boch)的妹妹安娜买下。

王俊杰生前就已经有许多人排队等着买他的作品。他在第一个展览,也就是2014年在翠亨美术馆展览中,就已经售出同一年完成的抽象画《山谷》(Valley)。达拉斯美术馆则是在2017年买下他的《西方》(The West) 。在他过世之后,他的作品,特别是在拍卖会上,几乎是疯狂地攀涨。过世才满一年,2020年10月在纽约佳士得拍卖的《香格里拉》就以将近低估价的九倍的价格,447万美元成交,而这些成交额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前有的记录。梵高要等到过世13年之后,在1903年,他的作品才进入美术馆的收藏。

Matthew Wong, Coming of Age Landscape, 2018, Private Collection, Courtesy of HomeArt, 2023 © Matthew Wong Foundation c/o Pictoright Amsterdam 2023
王俊杰在市场上的成就和他对运作社交媒体的运作有密切的关系。刚开始,他通过社交媒体和其他艺术家交流学习,当他的名气渐渐上升时,他不但利用社交媒体来宣传自己的作品,他还帮忙宣传艺术家朋友们。王俊杰的好友,美国画家卡恩(Scott Kahn)回忆,有一次王俊杰在社交媒体上告诉大家他刚买了一幅自己的作品,没多久就有许多人问他买作品,可见王俊杰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

我很好奇,如果梵高有机会使用Facebook或Instagram,是否有可能改变他的命运?范德胡芬认为,Facebook或Instagram当然可以帮助梵高的画作曝光,但是今天社交媒体上有那么多艺术家分享自己的作品,要想脱颖而出肯定很难,这一点更加证明了王俊杰对社交媒体的运作能力。“他很有策略,他知道要成功,首先就要让人看到他的艺术。当他真正获得认可,人们开始收藏他的作品时,他就从Facebook, Instagram上撤下了很多早期作品,因为他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一个Facebook上的画家,不再是那些只会发布自己作品的人了。他会用更加挑剔的眼光回过头来看自己在此之前的作品,重新梳理他的作品,因为他想让别人以不同的方式看到他的作品。”

王俊杰原本以为知名度和成功能让他快乐,从而解决严重的抑郁。然而在获得许多赞誉,卖了好多作品的同时,他更觉得这一切、甚至快乐的希望,都是虚幻的,即使他从创作中得到安慰,最后依旧无法逃避死神的阴影。

很多人想知道为何王俊杰会在初露锋芒这个节骨眼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成功得太快?还是抑郁导致?

由于梵高被精神疾病缠绕不休,美术馆对精神心理健康做了很多的工作。在展览最后一个展厅的墙文上也说明,每一次自杀的背后都有一个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复杂故事。它从来不是单一事件或环境的结果。自杀者的亲属往往会有许多未解之谜。美术馆鼓励人们公开谈论自杀的问题,并且提供热线电话及自杀预防基金会网站,让有需要的人寻求支持和帮助。在同时,展览最顶楼还开辟了一个让人们冥想的空间,在里面只放了2019年去世前完成的《通往大海的小路》(Path to the Sea),让参观者有机会花时间专注于一件作品,有时间沉思。在《通往大海的小路》中,我几乎看不清蜿蜒的小路通向哪里,即使最后找到了大海,色调也是那么湛蓝、幽暗,让我不禁怀疑,这是否反映了王俊杰的精神状态。即使他找到小路,但尽头依然很深、很暗。虽然如此,作品的美让我在为王俊杰失落的同时,对追求生命中的美产生了无穷的欲望。

展览:Matthew Wong | Vincent van Gogh - Painting as a Last Resort ,梵高美术馆,2024年3月1日 – 9月1日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