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2-02 09:35
商业与经济

印度在努力学习中国,我们要正视印度经济崛起

之前与中国的发展竞争,印度承认落后了,但并不服气,而是“前面印度没好好干,现在要追赶”的心态。许多印度人看到中国发展成就相关的视频,往往会评论说,这和印度差不多,或者说以后印度也会这么好。
印度军火商卖武器给乌克兰
陈经

■中印关系一直波折不断,印度对中国态度极端不友好,宣传中习惯性地无底线浮夸、造谣。中国舆论对于印度经济崛起也不太接受,尽管对其关注度很高,但对其发展成果质疑,也流传着不少投机性的错误说法,主要关注点是印度的灾难、低效、奇葩事件、恶行恶状等。

中国经济在崛起阶段,也是不断遭受负面攻击,“崩溃论”一路相随。印度经济崛起势头远不如中国强劲,低水平运行错漏多,贫富分化大,日常有很多负面事件。但原理类似,对印度进行观察的主要脉络应是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从目前印度的实际来看,情况是在不断好转。

中印民间交流很少,但经贸往来有相当规模。一批在印度生活、学习、工作、旅行的年轻学者、企业人士、研究者,贡献了不少深入的观察,如娶了印度妻子的随水。笔者与这个群体在日常交流中受益非浅,了解了很多细节,形成了对印度经济的整体认知。

在笔者看来,近年来,印度经济基本面已经出现了本质性变化。数年内,印度经济总量将超过德国与日本,成为全球第三。接下来全球经济的长期格局,将是中美印三国基于大市场优势,经济总量遥遥领先其它国家。

印度对中国的学习,激发了其增长热情,但又对中国采取了非理性的敌视态度,中印双边关系变得很复杂。其心理根源,和印度大市场有直接关系。

一、印度大市场

从近来的数据看,印度14亿人的大市场终于不只是潜力了,而是有了可观的市场规模。

智能手机方面,苹果手机在印度2022-23财年(截至2023年3月)营收4932.1亿卢比(约59亿美元,占全球营收1.5%),是2013财年的16倍。2020-2023财年增速分别是30.5%、66.0%、46.1%、47.8%。2022年,苹果手机在印度卖了650万部iPhone,预计2023年销售900-950万部。苹果手机在印度全年营收将接近100亿美元,继续大幅增长。

2022年苹果手机在中国销量是5432万部,占全球24%,2023年印度销量能有中国六分之一了,还在高速增长,这已经很可观了。印度消费者购买的苹果手机价格不断攀升,均价到了1000美元,约是三星(以及中国品牌)的3倍,2023年上半年以销售额计已经排印度市场第一了。2023年4月库克到印度访问,亲自主持了印度首家苹果店的开业仪式,财报上也特别提了印度市场的高增长,足见苹果对印度市场的重视。

2022年苹果手机在日本销量1503.8万部市,占比超50%,但连年双位数字下降。印度苹果手机销量很快将超过极为喜欢苹果的日本,但即便这样,苹果的销量排名也进不了印度前五,可见印度市场的广大。

乘用车方面,印度在销量上也已经超越日本了。印度“汽车”统计分为两轮车、三轮车、乘用车、商用车四类,其中两轮车占了大部分销量。2022-23财年乘用车销量362万辆,超过了日本2022年的345万辆。2023-24上半财年(2023年4-9月),印度乘用车销量207万辆,增长7%。下半年明显加速,其中9月增长19%。预计全年将超400万辆,实现双位数字增长,销量达到中国2005年的水平。

印度乘用车市场不小,但以低价车为主导。2022年,印度乘用车平均售价是106万卢比,大约9万多人民币。而中国市场乘用车平均售价是14.6万,要高一些。但印度车也不是极端廉价,基本档次是有的。以前塔塔Nano卖8000多人民币,实在太简陋了,印度市场也不接受。

印度千人汽车保有量,从2010年的15辆快速增加到2022年的36辆,接近2006年中国的水平。2022年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220辆,印度大约是六分之一,新车销量比例相当。中国有车家庭大约占比一半,印度应有约十分之一,这也有1亿多人了。印度买得起乘用车的中产家庭数量,能排到发展中国家第二。再过几年,排全球第三应该没问题。

印度航空市场也不小。2023年10月,塔塔集团的印度航空子公司下了470架(空客250波音220)飞机的订单,价值700亿美元,这在单家航空公司中是规模最大的订单。之前6月,印度靛蓝航空向空客下了500架A320客机的大订单,价值550亿美元。2022年印度民航飞机保有量约700架,约是中国六分之一。超大订单交货期要到2030-2035年,代表了印度航空公司对经济增长的信心。

2022年,印度市场售出的电视90%是智能电视,小米领跑占11%市场份额。其中中国品牌占36%,全球品牌40%,本土品牌24%。2022-23财年,印度市场智能电视销量980万台,2023年4-9月智能电视销量同比增8%,平均售价380美元,降了3%。2022年中国电视销量3634万台,印度销量有中国四分之一多了。

印度市场售卖的电视档次并不低,和中国家庭差不多,大尺寸比较受欢迎。全球科技进步,智能电视、手机也在不断快速进步,发展中国家都受益,印度赶上了好时代。中韩公司来挣钱,将印度家庭带入中产生活。

从苹果手机、民航飞机、汽车的销量和保有量、智能电视估算,按中国标准的中产家庭数量,印度应是中国约六分之一,相当于中国2005-2006年的水平。

约十分之一的印度家庭开私家车、用高档智能手机、看大电视、坐飞机,这些人对经济增长的体验和信心会非常深。中国流传的说法“印度只有1亿人,其它是牲口”,认知非常错误。是有十分之一的印度人,生活水平现在就能排到中国的中游。很穷的人不少,但主要人群生活水平接近中国90年代末至2000年代早期,不算很落后。

以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来衡量,全球已经有三个大市场。第一是美国,自身人口3.33亿人,但是大公司天然面向全球经营,2023年《财富》全球500强中占了136家,美国市场营收只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西方阵营就有约10亿人了,还辐射不少发展中国家。第二是中国,全球500强中有135家(含香港),14亿人的大市场效率很高,还在继续向外开拓,但主要营收靠全球的大公司还不多。第三是欧盟,人口4.5亿,全球500强中有122家,欧盟内部经济流通完全放开,大公司也是全球经营的,和美国类似,但实力差一些。

再要找10亿人级别的大市场,只可能是印度了。东盟、中东、欧亚经济联盟(俄罗斯主导的)、非洲、南美等区域,不可能有欧洲的经济整合程度。但欧盟不算国家,那就只有中美印三国能有超级大市场了。中美的大市场已经成了,印度只能算有雏形了,全球500强只有9家。印度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把大市场真正变成现实。

二、印度内生经济增长模式

印度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还比较弱,RCEP都不敢参加。这是很多人不看好印度经济最大的原因,企业能力差,制造业竞争力不行。

但我们也不能把印度简单类比成中国,虽然两国人口规模一样,其它方面的差异却大到没边。有些人认为,印度没法像中国企业那样有全球遥遥领先的制造业竞争力,发展不起来。一些人又反方向鼓吹炒作,说苹果等企业产线在往印度搬,中国制造要被印度、越南取代。

说制造业竞争力是发展前提,只是对中国和东亚经济体较为适用,不可能普适。全球制造业竞争激烈,成功者只会是少数几家,别国就不发展了?对很多国家来说,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也确实有别的办法。

印度的发展路线,就是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简直是量身定做。这个理论认为,人口越多,增长反而越容易。在以前,这个观点是反直觉的。中印都曾经用“人口太多”来解释经济发展落后,后来才明白过来,原来人多才是最大的资源。

中国连续多年全球增长最好,近年来轮到印度了。2022年印度经济增长7.2%,是主要经济体里最好的。IMF10月的预测是,2023年印度经济增长6.3%,仍然是第一,2024年6.3%继续第一。这不是偶然的,大市场起了作用。

“人口多底子薄”,物理意义上是这样,基建压力大,积累慢,再大的经济成就人均一下就没多少了,直觉上不如小经济体增长快人均高。罗默认为并非如此,在新经济条件下,增长动力是学习模仿速度和经济规模,人口大国很有优势。中印消费市场极大,无形资产利用率高,IT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容易产生经济回报,技术扩散效应好,人均技术成本不高。到一定阶段,大市场投资搞基建和生产都容易做到成本摊薄、收益大增,形成网状的经济和技术生态,创新繁荣。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改革,先以出口导向为抓手,又在内部搞起了波澜壮阔的经济增长奇迹,内生增长强劲。印度看到中国发展起来了,猛然觉得“我也可以”,本来是没啥信心的。

现在印度已经发现,内生经济增长真的很可以!经济增长率好,信心空前高涨。虽然目前印度的制造业拉后腿,国际上竞争力不行,但有自己的大市场,也有发展。要求不能太高,靠自己的市场保护制造业发展,让外国商家转移技术,机会不少。

印度制造业规模和水平可以排到发展中国家第二,但是和第一差距极大。算上中国,就出现“灯下黑”效应,显得灰头土脸、发展不佳。上图是几个头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加值曲线图,印度和巴西、俄罗斯、印尼、土耳其挤作一团,都不怎么样。

把中国去掉,就清楚多了:印度制造业表现最好!印度和俄罗斯、巴西混战过一段时间,2011年巴西比印度高。2012年以后,印度就明显强多了。印度制造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746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4508.6亿美元,翻了6倍,绝对规模世界第五,仅次于中美日德,超过了韩国。

制造业拉后腿是说,2014年莫迪上台,制造业增加值是3072.1亿美元,到2022年8年过去了,仍只有4508.6亿美元,仅增46.6%,年增长率仅5%。同期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3.18万亿美元增至4.98万亿,增加56.6%,规模比印度大十倍,增速还更高。制造业短板拖累经济,大国雄心遭到打击。莫迪上台时提出的愿景是,制造业占GDP比例从15%提升到25%,结果干了多年降到13%去了。面对与中国贸易超千亿美元的巨额逆差,有时确实是想不出招来。

均衡的看,印度制造业发展不能说烂,也有些增长,成就肯定是有的,只是标准不要放太高。全球化时代,可以通过贸易解决问题,印度贸易发展就相当可圈可点了。

要注意,中国舆论谈贸易时基本只说货物贸易,而印度服贸出口表现很好。只看货物出口,2014-2022年印度出口额从3283.9亿升至4582.7亿美元,增长39.6%;中国同期从2.24万亿升至3.35万亿美元,增长49.6%。加上服贸出口,印度就是4855.8亿升至7676.4亿美元,增长58.1%;而中国是2.46万亿升至3.72万亿美元,增长51.2%,印度出口增速更高。

2022年,印度服务贸易出口高达3093.7亿美元,相比2014年的1571.9亿美元增长了96.8%。2022年货物贸易逆差2671.9亿美元,但服务贸易顺差高达1325.3亿美元,将整体贸易逆差压到1346.6亿美元。

依靠货物出口过得去的增长,以及服务出口的杰出表现,印度有足够的资金进口很多货物与服务。货物与服务进口从2014年的5535.5亿美元升至2022年的9023亿美元,增长63%。进口商品支持经济增长,是说得通的经济模式。印度没有手机电视生产技术,但是靠进口部件组装,也让海量人口用上了过得去的电子消费品。

其实从进出口模式看,如果不和中国比,印度还算是有追求。很多国家直接进口电子消费品,出口自然资源、农产品交换。印度自然资源贫乏,和中国心理类似,不愿意花大量外汇买消费品。印度加关税逼着商家来开厂,先是组装厂,然后部件生产厂也要求搬过来。莫迪执行这个路线相当坚决,想了不少办法,如PLI生产激励计划。

由于针对的主要是中国商家,有时搞得很无耻,引发了不少反感情绪。但印度这种“想办法发展”的架势,在不少发展中国家是看不到的。个人感觉,印度人很不靠谱,发展经济的条件不太行,很多中国舆论认为印度发展不起来。但莫迪政府在想办法,还真折腾出了一个路线,成就出乎预料地还可以。

因此,莫迪成为印度建国后支持率最高的领袖,国际上也相当出彩。这主要是因为美西方拉印度对抗中国,但莫迪的治国方略比之前的印度领导人要强不少,将印度拉上了内生经济增长的道路。

印度这些年服务业外包发展不错,海外打工侨汇收入也不错,2022年超过1000亿美元。算上服贸顺差,贸易逆差也就是1000多亿美元,再加上每年有700-800亿美元FDI进来,外汇储备还增长到6000亿美元了。这比南亚大多数国家强,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外汇耗光已经出现危机了,孟加拉国也不太稳。卢比在美国加息周期中稳住了阵脚,对人民币稳在11.5左右快3年了。

如果观察印度总是和中国比,似乎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印,这也是不客观的。笔者评估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策与实施,莫迪政府算是可以的了。如果没有中国,印度在发展中国家就是非常强大的,多个领域的制造业成就相当可以,不是越南之流可以比的。

例如印度航天搞得不错,“月船三号”探测器已经登月,虽然不是完全自主,也不简单了。印度化工实力很强,虽然按中国标准在安全上成问题,经常出事故,但产业数据上相当可以了。

化工是印度出口最大品类之一,2022年印度农化出口55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第二,中国111亿美元位居第一。印媒报道,印度计划超越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化工制造中心。这当然是搞笑,中国2021年占全球化工业产值43%,计划2030年占50%。印度常有这类对标中国的吹嘘宣传,但也不是完全凭空胡扯,是有个规模不小的产业在那里。印度人现在知道中国厉害,但还没有服,觉得自己可以赶超。

印度能在多个领域被中国5倍、10倍碾压,也是相当震撼的实力,不是全球第二就是第三。印度吃亏在人均GDP较低、烂事太多,产业实力被严重低估,遭受各种嘲笑。看印度的各类工业数据,规模已经很大,增速也很可观,是崛起的态势。

2022年,印度粗钢产量1.24亿吨位居全球第二,占中国的八分之一。2023-24财年,印度钢铁需求预计增长7.5%,是景气的明显标志。钢铁工业限制不在于产能,而是需求。只要印度的钢铁需求一直稳定上升,经济增速就不会太差。不能用中国2000年代的3年翻2倍、7年翻4倍这种节奏去要求印度,那时中国经济增速是12%-14%。印度有6%以上,在全球就算很好了。

印度2022年水泥产量3.8亿吨,有中国的六分之一,也是全球第二。2023-24财年预计增长6%-8%,算是不错的增长。观察钢铁水泥数据可以断定,印度不可能有中国式的爆发增长。但在发展中国家里是可以的,后劲大,在慢慢发挥内生增长的潜力。它慢慢增长,钢铁水泥年产量变成中国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就相当可观了。

印度国家大、增长好,总有可以拿出来说的经济成就,现在明显集中在基建领域,成就相当可以了。

例如艾哈迈达巴德至孟买505公里高铁,和安倍谈下了不可思议的好条件。投资140亿美元,80%资金是日方0.1%利息的50年贷款,钱已经打过来快一半了,通车运行后稳定了多年才开始还钱。印度公司承接所有能做的基建,日本转移列车和系统生产技术,80%零部件由印度制造。征地100%完成,40%路面基座好了,预计2027年完成全部铺设,2028年通车。摆脱了之前征地卡住的状态,通车应该没问题了,时间再延缓一些算正常。

印度高铁比雅万高铁长不少,通车后影响力不会小。实际上,印度很适合发展高铁,人口密集,经济长期增长之后,需求会上来。连接孟买与德里的高铁建成后,会有京沪高铁式的效应。以前觉得很遥远,近年来印度基建投资力度上来了,还真有可能。就政府财力而言,印度在发展中国家中算相当强的,有能力规划实施很多大项目,这是仅次于中国的。特点是还在规划就死命狠吹,总是延迟,但“虽迟但到”,最后也还是弄出来了。

中国舆论对印度基建的关注,仍然是在各类事故上,如2023年6月2日288人死亡的火车撞车事故。实际上,印度铁路进步显著,投资额暴增,安全状态好转。莫迪政府9年来非常重视铁路投资,2022-23财年投资300亿美元同比增15%,是10年前的六七倍。印度政府近日又宣布,到2030年总计投资7200亿美元升级铁路系统,力度很大。

多年大力投资之后,印度铁路进步很大。印度2019年推出了时速160公里的“致敬印度1号”,相比平均火车时速55公里提速很大,2022年又推出时速180公里的“致敬印度2号”,因线路不行实际最高时速150公里。印度将之吹成“高铁”,被中国舆论嘲笑,其实和中国的铁路提速类似,是不小的进步。铁路安全方面,也有进步。火车事故率从2012年的每百万公里行程0.12次降到了2022年的0.03次,降了四分之一,对经济运行效率帮助不小。

公路方面,耗资131亿美元的1350公里的德里-孟买高速公路2019年3月8日开工,双向8车道,能扩展到12车道,已经部分建成开通。全部通车后,两地旅行时间将从24小时缩短为12小时。印度吹嘘公路总长600多万公里,比中国还多100万公里,是把乡间小路也算上。印度自称的“国家高速公路”,从2013-14财年的91287公里,9年间增长59%到2022-23财年的145240公里。

这张图是5846公里的黄金四边形公路网,号称“世界第五长高速公路”,2001-2013年间建成,但只有2、4、6车道,投资仅75亿美元,显然标准不高。新的德里-孟买高速公路就是要动真格的了,投资明显上升。

莫迪执政期间,印度延续了之前的吹嘘风格,甚至因为有“干货”力度飙升。近几年看,印度基建开始进入向高标准升级的阶段,高铁、高速公路重大工程频频上马。这标志着印度的内生经济增长进入了新阶段,经济增速、建设标准逐渐开始超过市场规模小的国家。

在南亚,印度与孟加拉国形成了竞争性比较对象。孟加拉国人均GDP在2019年后反超印度,也有帕德玛大桥等基建亮点,但因为过度依靠服装行业,危机感明显更高,笔者预计印度中期可能反超孟加拉国。

印度经济依靠内需前景看好,而全球经济陷入麻烦,这个感觉是多年来首次出现。印度大市场已显示出规模,基建力度明显增强,需求拉动钢铁、水泥、汽车等多种工业品增长。制造业拖后腿,但在发展中国家中能排第二,能支撑一个过得去的增长。随着印度国力不断增强,这些经济指标将出现“越增长能力越强”的正反馈循环。

三、印度大市场与中印关系

从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角度,现在中国是对印度影响最大的国家。印度采取了空前敌对的姿态,任何事都想扯到中国头上,很多领域比美国还激进。

印度一向有平衡外交的传统,在大国之间不选边,和各大国维持基本关系。这个传统在近年被打破,内部煽动对中国仇恨,和中国关系搞到极坏,和美国打得火热。中国一向是和平发展经贸的姿态,这一切显然是印度政府的主动选择。

虽然导火索是中印边界冲突,但笔者以为印度的选择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个是政治性的,印度需要借敌对中国构建国家意识。之前的选择是巴基斯坦,因为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等极端事件,印度将巴基斯坦视为最大敌人,莫迪就是借打压古吉拉特邦穆斯林群体政治崛起的。近来的巴以冲突,印度在发展中国家中罕见地站队以色列。选举中,印人党则猛打“大婆罗多主义”的印度教意识形态。

但如果将宗教作为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是低水平的,只能当选举战术,在国家发展层面上不足为道。莫迪一直在与中国对标,许多政策行动实际是“以中国为师”,与之前的政治领袖明显不同的意识形态标签是“发展主义”,这也是印度人大力支持的根源。

中国是全球“发展主义”最成功的样板与旗手,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大动作,让发展中国家普遍看到了希望,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好。但是印度却反其道而行之,和中国关系很差,有深刻的意识形态背景。

面对无比震憾的中国经济奇迹,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放弃了与中国“较劲”的想法,好道理自然就听得进去。印度是学习中国发展最合适的国家,正因为如此,就更有“雄心壮志”,明着说要和中国长期较量。

之前与中国的发展竞争,印度承认落后了,但并不服气,而是“前面印度没好好干,现在要追赶”的心态。许多印度人看到中国发展成就相关的视频,往往会评论说,这和印度差不多,或者说以后印度也会这么好。

客观来说,如果非要找一个对标较劲的对象,拿中国当发展对手,是构建“积极向上”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更好选择。印度还发现了中美对抗的“良机”,就干脆豪赌了。

印度敌视中国,另一个原因是经济性的。从内生经济增长的原理来说,印度本国的大市场是其发展最大依靠,也是莫迪政府经济改革的最大抓手。但是中国商品无与伦比的高性价比、中国公司积极开拓进取的竞争力,是印度经济难以言说的痛。

图为印度统计的对中国逆差,以财年计。印度统计的FY23财年数据是,对中国出口153亿美元降28%,进口985亿美元升4.2%,逆差832亿美元。中国统计2022年对印出口1185亿美元,进口174.8亿,顺差1010亿美元,年增45%。中国几乎不依赖任何印度商品,而印度却极为需要中国商品供应,消费品性价比极高,供应链中间产品不可缺少。印度市场“对外开放”,只是有限度开放了不太长时间,大批中国公司就涌入印度大力开拓,在互联网领域占据了极为可观的市场份额。

莫迪政府意识到,竞争力孱弱的印度公司即使在本土,面对强大的中国公司也将难以发展。恐惧之下,印度政府对中国公司出台了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密集禁令,如数百家APP全部被禁,其力度超过了美国对中国公司的实体名单。

政治和经济上,印度对中国都产生了极为特殊的感觉,既受激励,又很恐惧。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考虑,印度采取了极端敌视的态度,对中国公司极力打压。根本逻辑是,印度的大市场,加上还算能办点事的基建、制造业能力,以及外部资源获取能力,构成了基本的内生经济增长结构。但是,中国公司竞争力极强,有能力快速占据印度大市场,如果不出台极为严苛的保护措施,即使经济能快速发展,也将很大程度失去自主性,不符合印度政府“大国雄心”的基本导向。

之前的印度政府没有意识到问题,中印贸易规模还不算大,对中国公司竞争力没有直接认识,时常自吹自擂。到莫迪政府时,问题已无法掩盖,逆差飙升,本土产品被迅速击溃。如手机市场,印度本土品牌本来还有一定市场份额,中国商家来开拓之后占领了主要市场。

印度政府出狠招针对外国公司,保护本国最珍贵的大市场资源,是一种本能。在中国公司大规模进军印度之前,就有这样的情况,美韩等国多家公司受害。近年来中国公司受害最深,除了经济原因,还有政治性的针对。

凡事过尤不及,印度对中国公司下狠手,对其长远发展并不是好事。印度大市场需要外部资源,中国能够提供关键的技术要素,以最小代价弥补印度经济的短板。这也是中印贸易额不断攀升的根本原因,印度政府虽然出于本能打压,但敌不过印度商家本能地找中国进口,后者的力量胜过前者。

中印关系,表面上是因为边界冲突问题卡住了,但很明显冲突没有未来,双方都有意降温。最关键的还是印度要想通,内生经济增长,对中国到底要什么态度?印度方面时而狂暴,幻想与美国合作转移产业链,在全球战胜中国;时而又恐惧,对中国的防范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不给签证甚至影响到了工程与产业迁移进展。

笔者观察,印度政府还是准备与中国发展经贸的,不发展对自己不利。印度产品无力在中国占据市场,也要买中国商品帮助发展,逆差再大也只能接受。但印度认为这是“让中国占便宜”,所以显得极为痛苦,在边境谈判中还当筹码,要求中国后撤让步。

中国多家公司在印度吃了大亏,这是教训。应该琢磨印度下狠手的心理动机,加以防范。但也不要极端化,不能面对印度经济极为明显的增长趋势还去唱衰,要正确认识印度市场的潜力,开拓市场同时保护自身利益。

由于印度情况复杂热度高,中国舆论有不少谣言流传。如说比亚迪、大疆要求印度大订单先钱后货,均被辟谣。之前还谣传上海电气“被印度诈骗88亿,反被索赔21亿”,实际只有10%的尾款有问题,也胜诉了。还有传了很久的“小米在印度48亿被没收”,实际是冻结,最近解冻了。

舆论不可能比在印度经营的中国公司对印度市场还了解,中国公司从印度市场赚到了不少钱,所以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还是积极派人去印度做生意,说明了中国公司的强大竞争力和韧性。近期比亚迪、荣耀准备进军印度,中国公司不会忽视规模不断扩大的印度市场。

中印人口极多,关系复杂也还是要往来。预计印度政府权衡之后,判断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利大于弊,极端化行为在周期性、抽疯式摇摆后,随着中印产业链联系不断加深后逐渐稳定。中国公司吸取教训后也不再天真,带着防范意识,找到在印度市场发展的正确方法。

而印度与美国的关系,也不会像表面上这样忽然就很好。美国在全球到处兴风作浪,印度经济规模上来以后,显然会成为劫掠对象。美国资本在印度资本市场上介入很深,和阿达尼等本土财阀有根本矛盾。美国公司在印度互联网市场占据了不小份额,规模大起来肯定会大打。2022和2023年,谷歌因安卓垄断问题被印度多次罚款数亿美元。从一贯的思维上看,印度迟早会对美国公司动手,打造本土互联网生态,因为市场更为统一,会比欧洲动作更坚决。

印度有全球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大市场,必然会有一段时间的高增长。由于印度的种种弱点,其增速显然不能与中国2000年代相比,各类灾祸会层出不穷。但如果带着轻视、猎奇、激愤等情绪观察,就容易误入歧途、轻信谣言,我们也需要正视印度经济崛起。■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印度军火商卖武器给乌克兰
2024-02-02 09:35
商业与经济

印度在努力学习中国,我们要正视印度经济崛起

之前与中国的发展竞争,印度承认落后了,但并不服气,而是“前面印度没好好干,现在要追赶”的心态。许多印度人看到中国发展成就相关的视频,往往会评论说,这和印度差不多,或者说以后印度也会这么好。
陈经

■中印关系一直波折不断,印度对中国态度极端不友好,宣传中习惯性地无底线浮夸、造谣。中国舆论对于印度经济崛起也不太接受,尽管对其关注度很高,但对其发展成果质疑,也流传着不少投机性的错误说法,主要关注点是印度的灾难、低效、奇葩事件、恶行恶状等。

中国经济在崛起阶段,也是不断遭受负面攻击,“崩溃论”一路相随。印度经济崛起势头远不如中国强劲,低水平运行错漏多,贫富分化大,日常有很多负面事件。但原理类似,对印度进行观察的主要脉络应是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从目前印度的实际来看,情况是在不断好转。

中印民间交流很少,但经贸往来有相当规模。一批在印度生活、学习、工作、旅行的年轻学者、企业人士、研究者,贡献了不少深入的观察,如娶了印度妻子的随水。笔者与这个群体在日常交流中受益非浅,了解了很多细节,形成了对印度经济的整体认知。

在笔者看来,近年来,印度经济基本面已经出现了本质性变化。数年内,印度经济总量将超过德国与日本,成为全球第三。接下来全球经济的长期格局,将是中美印三国基于大市场优势,经济总量遥遥领先其它国家。

印度对中国的学习,激发了其增长热情,但又对中国采取了非理性的敌视态度,中印双边关系变得很复杂。其心理根源,和印度大市场有直接关系。

一、印度大市场

从近来的数据看,印度14亿人的大市场终于不只是潜力了,而是有了可观的市场规模。

智能手机方面,苹果手机在印度2022-23财年(截至2023年3月)营收4932.1亿卢比(约59亿美元,占全球营收1.5%),是2013财年的16倍。2020-2023财年增速分别是30.5%、66.0%、46.1%、47.8%。2022年,苹果手机在印度卖了650万部iPhone,预计2023年销售900-950万部。苹果手机在印度全年营收将接近100亿美元,继续大幅增长。

2022年苹果手机在中国销量是5432万部,占全球24%,2023年印度销量能有中国六分之一了,还在高速增长,这已经很可观了。印度消费者购买的苹果手机价格不断攀升,均价到了1000美元,约是三星(以及中国品牌)的3倍,2023年上半年以销售额计已经排印度市场第一了。2023年4月库克到印度访问,亲自主持了印度首家苹果店的开业仪式,财报上也特别提了印度市场的高增长,足见苹果对印度市场的重视。

2022年苹果手机在日本销量1503.8万部市,占比超50%,但连年双位数字下降。印度苹果手机销量很快将超过极为喜欢苹果的日本,但即便这样,苹果的销量排名也进不了印度前五,可见印度市场的广大。

乘用车方面,印度在销量上也已经超越日本了。印度“汽车”统计分为两轮车、三轮车、乘用车、商用车四类,其中两轮车占了大部分销量。2022-23财年乘用车销量362万辆,超过了日本2022年的345万辆。2023-24上半财年(2023年4-9月),印度乘用车销量207万辆,增长7%。下半年明显加速,其中9月增长19%。预计全年将超400万辆,实现双位数字增长,销量达到中国2005年的水平。

印度乘用车市场不小,但以低价车为主导。2022年,印度乘用车平均售价是106万卢比,大约9万多人民币。而中国市场乘用车平均售价是14.6万,要高一些。但印度车也不是极端廉价,基本档次是有的。以前塔塔Nano卖8000多人民币,实在太简陋了,印度市场也不接受。

印度千人汽车保有量,从2010年的15辆快速增加到2022年的36辆,接近2006年中国的水平。2022年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220辆,印度大约是六分之一,新车销量比例相当。中国有车家庭大约占比一半,印度应有约十分之一,这也有1亿多人了。印度买得起乘用车的中产家庭数量,能排到发展中国家第二。再过几年,排全球第三应该没问题。

印度航空市场也不小。2023年10月,塔塔集团的印度航空子公司下了470架(空客250波音220)飞机的订单,价值700亿美元,这在单家航空公司中是规模最大的订单。之前6月,印度靛蓝航空向空客下了500架A320客机的大订单,价值550亿美元。2022年印度民航飞机保有量约700架,约是中国六分之一。超大订单交货期要到2030-2035年,代表了印度航空公司对经济增长的信心。

2022年,印度市场售出的电视90%是智能电视,小米领跑占11%市场份额。其中中国品牌占36%,全球品牌40%,本土品牌24%。2022-23财年,印度市场智能电视销量980万台,2023年4-9月智能电视销量同比增8%,平均售价380美元,降了3%。2022年中国电视销量3634万台,印度销量有中国四分之一多了。

印度市场售卖的电视档次并不低,和中国家庭差不多,大尺寸比较受欢迎。全球科技进步,智能电视、手机也在不断快速进步,发展中国家都受益,印度赶上了好时代。中韩公司来挣钱,将印度家庭带入中产生活。

从苹果手机、民航飞机、汽车的销量和保有量、智能电视估算,按中国标准的中产家庭数量,印度应是中国约六分之一,相当于中国2005-2006年的水平。

约十分之一的印度家庭开私家车、用高档智能手机、看大电视、坐飞机,这些人对经济增长的体验和信心会非常深。中国流传的说法“印度只有1亿人,其它是牲口”,认知非常错误。是有十分之一的印度人,生活水平现在就能排到中国的中游。很穷的人不少,但主要人群生活水平接近中国90年代末至2000年代早期,不算很落后。

以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来衡量,全球已经有三个大市场。第一是美国,自身人口3.33亿人,但是大公司天然面向全球经营,2023年《财富》全球500强中占了136家,美国市场营收只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西方阵营就有约10亿人了,还辐射不少发展中国家。第二是中国,全球500强中有135家(含香港),14亿人的大市场效率很高,还在继续向外开拓,但主要营收靠全球的大公司还不多。第三是欧盟,人口4.5亿,全球500强中有122家,欧盟内部经济流通完全放开,大公司也是全球经营的,和美国类似,但实力差一些。

再要找10亿人级别的大市场,只可能是印度了。东盟、中东、欧亚经济联盟(俄罗斯主导的)、非洲、南美等区域,不可能有欧洲的经济整合程度。但欧盟不算国家,那就只有中美印三国能有超级大市场了。中美的大市场已经成了,印度只能算有雏形了,全球500强只有9家。印度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把大市场真正变成现实。

二、印度内生经济增长模式

印度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还比较弱,RCEP都不敢参加。这是很多人不看好印度经济最大的原因,企业能力差,制造业竞争力不行。

但我们也不能把印度简单类比成中国,虽然两国人口规模一样,其它方面的差异却大到没边。有些人认为,印度没法像中国企业那样有全球遥遥领先的制造业竞争力,发展不起来。一些人又反方向鼓吹炒作,说苹果等企业产线在往印度搬,中国制造要被印度、越南取代。

说制造业竞争力是发展前提,只是对中国和东亚经济体较为适用,不可能普适。全球制造业竞争激烈,成功者只会是少数几家,别国就不发展了?对很多国家来说,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也确实有别的办法。

印度的发展路线,就是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简直是量身定做。这个理论认为,人口越多,增长反而越容易。在以前,这个观点是反直觉的。中印都曾经用“人口太多”来解释经济发展落后,后来才明白过来,原来人多才是最大的资源。

中国连续多年全球增长最好,近年来轮到印度了。2022年印度经济增长7.2%,是主要经济体里最好的。IMF10月的预测是,2023年印度经济增长6.3%,仍然是第一,2024年6.3%继续第一。这不是偶然的,大市场起了作用。

“人口多底子薄”,物理意义上是这样,基建压力大,积累慢,再大的经济成就人均一下就没多少了,直觉上不如小经济体增长快人均高。罗默认为并非如此,在新经济条件下,增长动力是学习模仿速度和经济规模,人口大国很有优势。中印消费市场极大,无形资产利用率高,IT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容易产生经济回报,技术扩散效应好,人均技术成本不高。到一定阶段,大市场投资搞基建和生产都容易做到成本摊薄、收益大增,形成网状的经济和技术生态,创新繁荣。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改革,先以出口导向为抓手,又在内部搞起了波澜壮阔的经济增长奇迹,内生增长强劲。印度看到中国发展起来了,猛然觉得“我也可以”,本来是没啥信心的。

现在印度已经发现,内生经济增长真的很可以!经济增长率好,信心空前高涨。虽然目前印度的制造业拉后腿,国际上竞争力不行,但有自己的大市场,也有发展。要求不能太高,靠自己的市场保护制造业发展,让外国商家转移技术,机会不少。

印度制造业规模和水平可以排到发展中国家第二,但是和第一差距极大。算上中国,就出现“灯下黑”效应,显得灰头土脸、发展不佳。上图是几个头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加值曲线图,印度和巴西、俄罗斯、印尼、土耳其挤作一团,都不怎么样。

把中国去掉,就清楚多了:印度制造业表现最好!印度和俄罗斯、巴西混战过一段时间,2011年巴西比印度高。2012年以后,印度就明显强多了。印度制造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746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4508.6亿美元,翻了6倍,绝对规模世界第五,仅次于中美日德,超过了韩国。

制造业拉后腿是说,2014年莫迪上台,制造业增加值是3072.1亿美元,到2022年8年过去了,仍只有4508.6亿美元,仅增46.6%,年增长率仅5%。同期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3.18万亿美元增至4.98万亿,增加56.6%,规模比印度大十倍,增速还更高。制造业短板拖累经济,大国雄心遭到打击。莫迪上台时提出的愿景是,制造业占GDP比例从15%提升到25%,结果干了多年降到13%去了。面对与中国贸易超千亿美元的巨额逆差,有时确实是想不出招来。

均衡的看,印度制造业发展不能说烂,也有些增长,成就肯定是有的,只是标准不要放太高。全球化时代,可以通过贸易解决问题,印度贸易发展就相当可圈可点了。

要注意,中国舆论谈贸易时基本只说货物贸易,而印度服贸出口表现很好。只看货物出口,2014-2022年印度出口额从3283.9亿升至4582.7亿美元,增长39.6%;中国同期从2.24万亿升至3.35万亿美元,增长49.6%。加上服贸出口,印度就是4855.8亿升至7676.4亿美元,增长58.1%;而中国是2.46万亿升至3.72万亿美元,增长51.2%,印度出口增速更高。

2022年,印度服务贸易出口高达3093.7亿美元,相比2014年的1571.9亿美元增长了96.8%。2022年货物贸易逆差2671.9亿美元,但服务贸易顺差高达1325.3亿美元,将整体贸易逆差压到1346.6亿美元。

依靠货物出口过得去的增长,以及服务出口的杰出表现,印度有足够的资金进口很多货物与服务。货物与服务进口从2014年的5535.5亿美元升至2022年的9023亿美元,增长63%。进口商品支持经济增长,是说得通的经济模式。印度没有手机电视生产技术,但是靠进口部件组装,也让海量人口用上了过得去的电子消费品。

其实从进出口模式看,如果不和中国比,印度还算是有追求。很多国家直接进口电子消费品,出口自然资源、农产品交换。印度自然资源贫乏,和中国心理类似,不愿意花大量外汇买消费品。印度加关税逼着商家来开厂,先是组装厂,然后部件生产厂也要求搬过来。莫迪执行这个路线相当坚决,想了不少办法,如PLI生产激励计划。

由于针对的主要是中国商家,有时搞得很无耻,引发了不少反感情绪。但印度这种“想办法发展”的架势,在不少发展中国家是看不到的。个人感觉,印度人很不靠谱,发展经济的条件不太行,很多中国舆论认为印度发展不起来。但莫迪政府在想办法,还真折腾出了一个路线,成就出乎预料地还可以。

因此,莫迪成为印度建国后支持率最高的领袖,国际上也相当出彩。这主要是因为美西方拉印度对抗中国,但莫迪的治国方略比之前的印度领导人要强不少,将印度拉上了内生经济增长的道路。

印度这些年服务业外包发展不错,海外打工侨汇收入也不错,2022年超过1000亿美元。算上服贸顺差,贸易逆差也就是1000多亿美元,再加上每年有700-800亿美元FDI进来,外汇储备还增长到6000亿美元了。这比南亚大多数国家强,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外汇耗光已经出现危机了,孟加拉国也不太稳。卢比在美国加息周期中稳住了阵脚,对人民币稳在11.5左右快3年了。

如果观察印度总是和中国比,似乎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印,这也是不客观的。笔者评估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策与实施,莫迪政府算是可以的了。如果没有中国,印度在发展中国家就是非常强大的,多个领域的制造业成就相当可以,不是越南之流可以比的。

例如印度航天搞得不错,“月船三号”探测器已经登月,虽然不是完全自主,也不简单了。印度化工实力很强,虽然按中国标准在安全上成问题,经常出事故,但产业数据上相当可以了。

化工是印度出口最大品类之一,2022年印度农化出口55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第二,中国111亿美元位居第一。印媒报道,印度计划超越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化工制造中心。这当然是搞笑,中国2021年占全球化工业产值43%,计划2030年占50%。印度常有这类对标中国的吹嘘宣传,但也不是完全凭空胡扯,是有个规模不小的产业在那里。印度人现在知道中国厉害,但还没有服,觉得自己可以赶超。

印度能在多个领域被中国5倍、10倍碾压,也是相当震撼的实力,不是全球第二就是第三。印度吃亏在人均GDP较低、烂事太多,产业实力被严重低估,遭受各种嘲笑。看印度的各类工业数据,规模已经很大,增速也很可观,是崛起的态势。

2022年,印度粗钢产量1.24亿吨位居全球第二,占中国的八分之一。2023-24财年,印度钢铁需求预计增长7.5%,是景气的明显标志。钢铁工业限制不在于产能,而是需求。只要印度的钢铁需求一直稳定上升,经济增速就不会太差。不能用中国2000年代的3年翻2倍、7年翻4倍这种节奏去要求印度,那时中国经济增速是12%-14%。印度有6%以上,在全球就算很好了。

印度2022年水泥产量3.8亿吨,有中国的六分之一,也是全球第二。2023-24财年预计增长6%-8%,算是不错的增长。观察钢铁水泥数据可以断定,印度不可能有中国式的爆发增长。但在发展中国家里是可以的,后劲大,在慢慢发挥内生增长的潜力。它慢慢增长,钢铁水泥年产量变成中国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就相当可观了。

印度国家大、增长好,总有可以拿出来说的经济成就,现在明显集中在基建领域,成就相当可以了。

例如艾哈迈达巴德至孟买505公里高铁,和安倍谈下了不可思议的好条件。投资140亿美元,80%资金是日方0.1%利息的50年贷款,钱已经打过来快一半了,通车运行后稳定了多年才开始还钱。印度公司承接所有能做的基建,日本转移列车和系统生产技术,80%零部件由印度制造。征地100%完成,40%路面基座好了,预计2027年完成全部铺设,2028年通车。摆脱了之前征地卡住的状态,通车应该没问题了,时间再延缓一些算正常。

印度高铁比雅万高铁长不少,通车后影响力不会小。实际上,印度很适合发展高铁,人口密集,经济长期增长之后,需求会上来。连接孟买与德里的高铁建成后,会有京沪高铁式的效应。以前觉得很遥远,近年来印度基建投资力度上来了,还真有可能。就政府财力而言,印度在发展中国家中算相当强的,有能力规划实施很多大项目,这是仅次于中国的。特点是还在规划就死命狠吹,总是延迟,但“虽迟但到”,最后也还是弄出来了。

中国舆论对印度基建的关注,仍然是在各类事故上,如2023年6月2日288人死亡的火车撞车事故。实际上,印度铁路进步显著,投资额暴增,安全状态好转。莫迪政府9年来非常重视铁路投资,2022-23财年投资300亿美元同比增15%,是10年前的六七倍。印度政府近日又宣布,到2030年总计投资7200亿美元升级铁路系统,力度很大。

多年大力投资之后,印度铁路进步很大。印度2019年推出了时速160公里的“致敬印度1号”,相比平均火车时速55公里提速很大,2022年又推出时速180公里的“致敬印度2号”,因线路不行实际最高时速150公里。印度将之吹成“高铁”,被中国舆论嘲笑,其实和中国的铁路提速类似,是不小的进步。铁路安全方面,也有进步。火车事故率从2012年的每百万公里行程0.12次降到了2022年的0.03次,降了四分之一,对经济运行效率帮助不小。

公路方面,耗资131亿美元的1350公里的德里-孟买高速公路2019年3月8日开工,双向8车道,能扩展到12车道,已经部分建成开通。全部通车后,两地旅行时间将从24小时缩短为12小时。印度吹嘘公路总长600多万公里,比中国还多100万公里,是把乡间小路也算上。印度自称的“国家高速公路”,从2013-14财年的91287公里,9年间增长59%到2022-23财年的145240公里。

这张图是5846公里的黄金四边形公路网,号称“世界第五长高速公路”,2001-2013年间建成,但只有2、4、6车道,投资仅75亿美元,显然标准不高。新的德里-孟买高速公路就是要动真格的了,投资明显上升。

莫迪执政期间,印度延续了之前的吹嘘风格,甚至因为有“干货”力度飙升。近几年看,印度基建开始进入向高标准升级的阶段,高铁、高速公路重大工程频频上马。这标志着印度的内生经济增长进入了新阶段,经济增速、建设标准逐渐开始超过市场规模小的国家。

在南亚,印度与孟加拉国形成了竞争性比较对象。孟加拉国人均GDP在2019年后反超印度,也有帕德玛大桥等基建亮点,但因为过度依靠服装行业,危机感明显更高,笔者预计印度中期可能反超孟加拉国。

印度经济依靠内需前景看好,而全球经济陷入麻烦,这个感觉是多年来首次出现。印度大市场已显示出规模,基建力度明显增强,需求拉动钢铁、水泥、汽车等多种工业品增长。制造业拖后腿,但在发展中国家中能排第二,能支撑一个过得去的增长。随着印度国力不断增强,这些经济指标将出现“越增长能力越强”的正反馈循环。

三、印度大市场与中印关系

从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角度,现在中国是对印度影响最大的国家。印度采取了空前敌对的姿态,任何事都想扯到中国头上,很多领域比美国还激进。

印度一向有平衡外交的传统,在大国之间不选边,和各大国维持基本关系。这个传统在近年被打破,内部煽动对中国仇恨,和中国关系搞到极坏,和美国打得火热。中国一向是和平发展经贸的姿态,这一切显然是印度政府的主动选择。

虽然导火索是中印边界冲突,但笔者以为印度的选择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个是政治性的,印度需要借敌对中国构建国家意识。之前的选择是巴基斯坦,因为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等极端事件,印度将巴基斯坦视为最大敌人,莫迪就是借打压古吉拉特邦穆斯林群体政治崛起的。近来的巴以冲突,印度在发展中国家中罕见地站队以色列。选举中,印人党则猛打“大婆罗多主义”的印度教意识形态。

但如果将宗教作为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是低水平的,只能当选举战术,在国家发展层面上不足为道。莫迪一直在与中国对标,许多政策行动实际是“以中国为师”,与之前的政治领袖明显不同的意识形态标签是“发展主义”,这也是印度人大力支持的根源。

中国是全球“发展主义”最成功的样板与旗手,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大动作,让发展中国家普遍看到了希望,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好。但是印度却反其道而行之,和中国关系很差,有深刻的意识形态背景。

面对无比震憾的中国经济奇迹,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放弃了与中国“较劲”的想法,好道理自然就听得进去。印度是学习中国发展最合适的国家,正因为如此,就更有“雄心壮志”,明着说要和中国长期较量。

之前与中国的发展竞争,印度承认落后了,但并不服气,而是“前面印度没好好干,现在要追赶”的心态。许多印度人看到中国发展成就相关的视频,往往会评论说,这和印度差不多,或者说以后印度也会这么好。

客观来说,如果非要找一个对标较劲的对象,拿中国当发展对手,是构建“积极向上”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更好选择。印度还发现了中美对抗的“良机”,就干脆豪赌了。

印度敌视中国,另一个原因是经济性的。从内生经济增长的原理来说,印度本国的大市场是其发展最大依靠,也是莫迪政府经济改革的最大抓手。但是中国商品无与伦比的高性价比、中国公司积极开拓进取的竞争力,是印度经济难以言说的痛。

图为印度统计的对中国逆差,以财年计。印度统计的FY23财年数据是,对中国出口153亿美元降28%,进口985亿美元升4.2%,逆差832亿美元。中国统计2022年对印出口1185亿美元,进口174.8亿,顺差1010亿美元,年增45%。中国几乎不依赖任何印度商品,而印度却极为需要中国商品供应,消费品性价比极高,供应链中间产品不可缺少。印度市场“对外开放”,只是有限度开放了不太长时间,大批中国公司就涌入印度大力开拓,在互联网领域占据了极为可观的市场份额。

莫迪政府意识到,竞争力孱弱的印度公司即使在本土,面对强大的中国公司也将难以发展。恐惧之下,印度政府对中国公司出台了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密集禁令,如数百家APP全部被禁,其力度超过了美国对中国公司的实体名单。

政治和经济上,印度对中国都产生了极为特殊的感觉,既受激励,又很恐惧。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考虑,印度采取了极端敌视的态度,对中国公司极力打压。根本逻辑是,印度的大市场,加上还算能办点事的基建、制造业能力,以及外部资源获取能力,构成了基本的内生经济增长结构。但是,中国公司竞争力极强,有能力快速占据印度大市场,如果不出台极为严苛的保护措施,即使经济能快速发展,也将很大程度失去自主性,不符合印度政府“大国雄心”的基本导向。

之前的印度政府没有意识到问题,中印贸易规模还不算大,对中国公司竞争力没有直接认识,时常自吹自擂。到莫迪政府时,问题已无法掩盖,逆差飙升,本土产品被迅速击溃。如手机市场,印度本土品牌本来还有一定市场份额,中国商家来开拓之后占领了主要市场。

印度政府出狠招针对外国公司,保护本国最珍贵的大市场资源,是一种本能。在中国公司大规模进军印度之前,就有这样的情况,美韩等国多家公司受害。近年来中国公司受害最深,除了经济原因,还有政治性的针对。

凡事过尤不及,印度对中国公司下狠手,对其长远发展并不是好事。印度大市场需要外部资源,中国能够提供关键的技术要素,以最小代价弥补印度经济的短板。这也是中印贸易额不断攀升的根本原因,印度政府虽然出于本能打压,但敌不过印度商家本能地找中国进口,后者的力量胜过前者。

中印关系,表面上是因为边界冲突问题卡住了,但很明显冲突没有未来,双方都有意降温。最关键的还是印度要想通,内生经济增长,对中国到底要什么态度?印度方面时而狂暴,幻想与美国合作转移产业链,在全球战胜中国;时而又恐惧,对中国的防范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不给签证甚至影响到了工程与产业迁移进展。

笔者观察,印度政府还是准备与中国发展经贸的,不发展对自己不利。印度产品无力在中国占据市场,也要买中国商品帮助发展,逆差再大也只能接受。但印度认为这是“让中国占便宜”,所以显得极为痛苦,在边境谈判中还当筹码,要求中国后撤让步。

中国多家公司在印度吃了大亏,这是教训。应该琢磨印度下狠手的心理动机,加以防范。但也不要极端化,不能面对印度经济极为明显的增长趋势还去唱衰,要正确认识印度市场的潜力,开拓市场同时保护自身利益。

由于印度情况复杂热度高,中国舆论有不少谣言流传。如说比亚迪、大疆要求印度大订单先钱后货,均被辟谣。之前还谣传上海电气“被印度诈骗88亿,反被索赔21亿”,实际只有10%的尾款有问题,也胜诉了。还有传了很久的“小米在印度48亿被没收”,实际是冻结,最近解冻了。

舆论不可能比在印度经营的中国公司对印度市场还了解,中国公司从印度市场赚到了不少钱,所以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还是积极派人去印度做生意,说明了中国公司的强大竞争力和韧性。近期比亚迪、荣耀准备进军印度,中国公司不会忽视规模不断扩大的印度市场。

中印人口极多,关系复杂也还是要往来。预计印度政府权衡之后,判断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利大于弊,极端化行为在周期性、抽疯式摇摆后,随着中印产业链联系不断加深后逐渐稳定。中国公司吸取教训后也不再天真,带着防范意识,找到在印度市场发展的正确方法。

而印度与美国的关系,也不会像表面上这样忽然就很好。美国在全球到处兴风作浪,印度经济规模上来以后,显然会成为劫掠对象。美国资本在印度资本市场上介入很深,和阿达尼等本土财阀有根本矛盾。美国公司在印度互联网市场占据了不小份额,规模大起来肯定会大打。2022和2023年,谷歌因安卓垄断问题被印度多次罚款数亿美元。从一贯的思维上看,印度迟早会对美国公司动手,打造本土互联网生态,因为市场更为统一,会比欧洲动作更坚决。

印度有全球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大市场,必然会有一段时间的高增长。由于印度的种种弱点,其增速显然不能与中国2000年代相比,各类灾祸会层出不穷。但如果带着轻视、猎奇、激愤等情绪观察,就容易误入歧途、轻信谣言,我们也需要正视印度经济崛起。■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