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会上,老铺黄金创始人徐高明放出了狠话:单店年销售额10个亿才是目标,未来,低于5亿的门店都会关掉。
陈功
■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无论是商品,还是技术,竞争是一回事,利用竞争或者基于某些特殊原因刻意地扩大竞争,夸大竞争,强化竞争,甚至推动竞争变性成为战争形态,走向彻底的恶性化,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1998年,微软在北京设立了最早的一个研究院,那是一个对科技和中国充满乐观的时代。渐渐地,微软为它聘请了数百名研究人员,后来开创了微软在语音、图像和面部识别方面的工作,以及后来催生了Chat GPT等在线聊天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北京的这个研究院最终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之一。微软的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称,这是一个挖掘中国“智力人才宝库”的机会。
据悉,随着中美紧张关系的加剧,至少在过去一年里,微软高层——包括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和总裁布拉德•史密斯——一直在讨论如何处理这个备受推崇的研究院。有知情人士说,美国官员已经质疑过微软在中国维持一个800人规模的先进技术研究院是否合理。微软表示,它已经在该研究院设置了安全护栏,限制研究人员从事政治敏感的工作。
总部位于华盛顿州雷德蒙德的微软表示,它还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设立了一个该研究院的分部,并将把部分研究人员从中国调到那里。两名知情人士说,如果有更多的研究人员需要搬迁,这个分部将会成为一个“备胎”。总之,微软关闭或转移研究院的想法已经出现,但微软领导层目前还是支持将该研究机构留在中国。
毋庸置疑,中美两国关系基于各种原因,正在从底层逻辑的层面开始恶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人又顺水推舟地提出“高科技冷战”的概念,并且在国内还受到一定的追捧。这些支持搞科技冷战的人认为, 2023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关于科技投资的行政令,在包括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内的所谓敏感高科技领域,限制美国对中国投资与交易,这就是搞科技冷战的开始。
有关文章认为,美国不惜对中国高科技“脱钩”的政策,折射的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全球科技竞争的白热化水平。这场全球科技竞争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在地球各个角落蔓延,将决定着新一波企业红利的归属、新一批技术天才的问世、新一片区域发展的成败、新一轮大国竞争的输赢,甚至新一场文明演进的方向。
文章强调,与过去300多年里的三次科技革命不同,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各主要经济体都把科技变革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能力,并重新构建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尽全力打造科技领域的西方领先度与行为一致性,对非西方国家不惜采取“高科技冷战”的方式进行打压,正是基于科技决定国家安全为此发展逻辑的出发点。
坦率地说,笔者以往对于各式各样的“自定义”周期理论看得太多,包括什么施瓦布先生,还有不计其数的、有名没名的、未知来由的。看多了就已经很不耐烦了,大多数时候,感觉那总是带有某些娱乐性质,你说有“三次革命”,我就非说有“四次革命”,反正自己有不同的定义,就有“不同的革命”,这种自定义的游戏有什么意义?实际上,人类产业与科技的发展轨迹始终就是这样,从过去到现在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一个常识是,人类所拥有的技术统统都可以用于战略、安全、军事和战争,因为所有的技术、商品和科技,哪怕再简单,也都是可以用来“打仗”的。吃的食物难道不关系到国家安全?希特勒启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的研究表明,那其实就是一场“小麦战争”!所以德军的装甲师精锐才会放弃莫斯科,转身席卷乌克兰的黑土地,聚歼乌克兰的大量苏军。其实别说技术与科技了,实际就连山上的石头都能用来打仗,缺乏武器的八路军,当年就是这么干的,那能说石头也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技术吗?应该说,“与战略有关的技术与科技都是国家安全”的定义是荒谬的,除非你是第一次听说战争,否则就应该明白,那的确只是基本常识。
真正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技术与科技,现实中是的确存在的,但那只是极少数技术与科技领域,如果加以泛化,推而广之,放开进行广义的随便定义,那么实际是将国家安全降级了,不仅不是重视国家安全,反而是轻视国家安全,因为国家资源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只好变成“说说而已”。
可能有人说,不是我们必须这样做,而是拜登政府首先这样做的,他们对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进行了限制,所以我们也不得不如此。这当然是一种现实,更是一种挑战,但我们也应知道,当一个国家随随便便被另外一个国家定义为“竞争者”或者“敌手”、“敌人”的时候,那肯定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好事。过去人们在为“可以说不”那本书叫好的时候,所忽略的就是这一点。
国家之间当然还有竞争的一面,任何一个国家对于核心技术的把控都存在一个尺度的问题,他们有权建立一个尺度,我们同样也有权建立一个尺度,大家都是在各自尺度的基础上进行控制,这是正常的事情,并非一定是敌对。欧洲对美国,美国对日韩,同样也是有控制的,只是范畴和力度不同。我们必须清楚,我们在把自己的技术捂得严严实实的同时,指望人家把技术全面开放,随便看,随便拿,那不叫“合适”,那叫“根本不可能”。
忽视科技政策的尺度问题,搞随意泛化,动不动就提战争,大搞阴谋论,这是耸人听闻的作法,逻辑上也是主次颠倒,因果倒置。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1570-1606)当年是英国约克的一个人物,这个有着两撇小细胡子的男人,现在已经是世界上阴谋论的形象标志了。我想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阴谋论是如此泛滥成灾。
笔者有幸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结识微软公司的很多朋友,甚至还得到了微软的很多支持,在当时享受了不少免费提供的正版软件待遇,也见过比尔•盖茨本人。从个人的观点来看,世界各国对于技术和科技的尺度控制问题,矛盾和冲突难以回避,现在有,将来也会有;中国面临有这样的问题,世界各国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现在是一个系统制造的时代,好的商品,重要的商品,实际都是一个系统,而任何一种系统,全部都想实现自己制造和拥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本不现实。所以,全球技术的沟通与和分享其实是一种必然。
所以,面对科技与技术限制,必须保持定力和耐心。要通过谈判,通过舆论,通过合作与沟通来寻求解决方案,进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才是建立在正常国际关系基础上的科技竞争及其解决之道。动不动就对抗搞升级,叫嚣战争,那完全无助于解决问题,相反会在国际关系领域失去理解和同情,未必真的有利于中国。■
1998年,微软在北京设立了最早的一个研究院,那是一个对科技和中国充满乐观的时代。渐渐地,微软为它聘请了数百名研究人员,后来开创了微软在语音、图像和面部识别方面的工作,以及后来催生了Chat GPT等在线聊天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北京的这个研究院最终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之一。微软的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称,这是一个挖掘中国“智力人才宝库”的机会。
据悉,随着中美紧张关系的加剧,至少在过去一年里,微软高层——包括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和总裁布拉德•史密斯——一直在讨论如何处理这个备受推崇的研究院。有知情人士说,美国官员已经质疑过微软在中国维持一个800人规模的先进技术研究院是否合理。微软表示,它已经在该研究院设置了安全护栏,限制研究人员从事政治敏感的工作。
总部位于华盛顿州雷德蒙德的微软表示,它还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设立了一个该研究院的分部,并将把部分研究人员从中国调到那里。两名知情人士说,如果有更多的研究人员需要搬迁,这个分部将会成为一个“备胎”。总之,微软关闭或转移研究院的想法已经出现,但微软领导层目前还是支持将该研究机构留在中国。
毋庸置疑,中美两国关系基于各种原因,正在从底层逻辑的层面开始恶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人又顺水推舟地提出“高科技冷战”的概念,并且在国内还受到一定的追捧。这些支持搞科技冷战的人认为, 2023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关于科技投资的行政令,在包括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内的所谓敏感高科技领域,限制美国对中国投资与交易,这就是搞科技冷战的开始。
有关文章认为,美国不惜对中国高科技“脱钩”的政策,折射的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全球科技竞争的白热化水平。这场全球科技竞争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在地球各个角落蔓延,将决定着新一波企业红利的归属、新一批技术天才的问世、新一片区域发展的成败、新一轮大国竞争的输赢,甚至新一场文明演进的方向。
文章强调,与过去300多年里的三次科技革命不同,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各主要经济体都把科技变革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能力,并重新构建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尽全力打造科技领域的西方领先度与行为一致性,对非西方国家不惜采取“高科技冷战”的方式进行打压,正是基于科技决定国家安全为此发展逻辑的出发点。
坦率地说,笔者以往对于各式各样的“自定义”周期理论看得太多,包括什么施瓦布先生,还有不计其数的、有名没名的、未知来由的。看多了就已经很不耐烦了,大多数时候,感觉那总是带有某些娱乐性质,你说有“三次革命”,我就非说有“四次革命”,反正自己有不同的定义,就有“不同的革命”,这种自定义的游戏有什么意义?实际上,人类产业与科技的发展轨迹始终就是这样,从过去到现在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一个常识是,人类所拥有的技术统统都可以用于战略、安全、军事和战争,因为所有的技术、商品和科技,哪怕再简单,也都是可以用来“打仗”的。吃的食物难道不关系到国家安全?希特勒启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的研究表明,那其实就是一场“小麦战争”!所以德军的装甲师精锐才会放弃莫斯科,转身席卷乌克兰的黑土地,聚歼乌克兰的大量苏军。其实别说技术与科技了,实际就连山上的石头都能用来打仗,缺乏武器的八路军,当年就是这么干的,那能说石头也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技术吗?应该说,“与战略有关的技术与科技都是国家安全”的定义是荒谬的,除非你是第一次听说战争,否则就应该明白,那的确只是基本常识。
真正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技术与科技,现实中是的确存在的,但那只是极少数技术与科技领域,如果加以泛化,推而广之,放开进行广义的随便定义,那么实际是将国家安全降级了,不仅不是重视国家安全,反而是轻视国家安全,因为国家资源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只好变成“说说而已”。
可能有人说,不是我们必须这样做,而是拜登政府首先这样做的,他们对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进行了限制,所以我们也不得不如此。这当然是一种现实,更是一种挑战,但我们也应知道,当一个国家随随便便被另外一个国家定义为“竞争者”或者“敌手”、“敌人”的时候,那肯定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好事。过去人们在为“可以说不”那本书叫好的时候,所忽略的就是这一点。
国家之间当然还有竞争的一面,任何一个国家对于核心技术的把控都存在一个尺度的问题,他们有权建立一个尺度,我们同样也有权建立一个尺度,大家都是在各自尺度的基础上进行控制,这是正常的事情,并非一定是敌对。欧洲对美国,美国对日韩,同样也是有控制的,只是范畴和力度不同。我们必须清楚,我们在把自己的技术捂得严严实实的同时,指望人家把技术全面开放,随便看,随便拿,那不叫“合适”,那叫“根本不可能”。
忽视科技政策的尺度问题,搞随意泛化,动不动就提战争,大搞阴谋论,这是耸人听闻的作法,逻辑上也是主次颠倒,因果倒置。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1570-1606)当年是英国约克的一个人物,这个有着两撇小细胡子的男人,现在已经是世界上阴谋论的形象标志了。我想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阴谋论是如此泛滥成灾。
笔者有幸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结识微软公司的很多朋友,甚至还得到了微软的很多支持,在当时享受了不少免费提供的正版软件待遇,也见过比尔•盖茨本人。从个人的观点来看,世界各国对于技术和科技的尺度控制问题,矛盾和冲突难以回避,现在有,将来也会有;中国面临有这样的问题,世界各国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现在是一个系统制造的时代,好的商品,重要的商品,实际都是一个系统,而任何一种系统,全部都想实现自己制造和拥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本不现实。所以,全球技术的沟通与和分享其实是一种必然。
所以,面对科技与技术限制,必须保持定力和耐心。要通过谈判,通过舆论,通过合作与沟通来寻求解决方案,进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才是建立在正常国际关系基础上的科技竞争及其解决之道。动不动就对抗搞升级,叫嚣战争,那完全无助于解决问题,相反会在国际关系领域失去理解和同情,未必真的有利于中国。■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陈功
■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无论是商品,还是技术,竞争是一回事,利用竞争或者基于某些特殊原因刻意地扩大竞争,夸大竞争,强化竞争,甚至推动竞争变性成为战争形态,走向彻底的恶性化,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1998年,微软在北京设立了最早的一个研究院,那是一个对科技和中国充满乐观的时代。渐渐地,微软为它聘请了数百名研究人员,后来开创了微软在语音、图像和面部识别方面的工作,以及后来催生了Chat GPT等在线聊天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北京的这个研究院最终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之一。微软的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称,这是一个挖掘中国“智力人才宝库”的机会。
据悉,随着中美紧张关系的加剧,至少在过去一年里,微软高层——包括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和总裁布拉德•史密斯——一直在讨论如何处理这个备受推崇的研究院。有知情人士说,美国官员已经质疑过微软在中国维持一个800人规模的先进技术研究院是否合理。微软表示,它已经在该研究院设置了安全护栏,限制研究人员从事政治敏感的工作。
总部位于华盛顿州雷德蒙德的微软表示,它还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设立了一个该研究院的分部,并将把部分研究人员从中国调到那里。两名知情人士说,如果有更多的研究人员需要搬迁,这个分部将会成为一个“备胎”。总之,微软关闭或转移研究院的想法已经出现,但微软领导层目前还是支持将该研究机构留在中国。
毋庸置疑,中美两国关系基于各种原因,正在从底层逻辑的层面开始恶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人又顺水推舟地提出“高科技冷战”的概念,并且在国内还受到一定的追捧。这些支持搞科技冷战的人认为, 2023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关于科技投资的行政令,在包括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内的所谓敏感高科技领域,限制美国对中国投资与交易,这就是搞科技冷战的开始。
有关文章认为,美国不惜对中国高科技“脱钩”的政策,折射的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全球科技竞争的白热化水平。这场全球科技竞争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在地球各个角落蔓延,将决定着新一波企业红利的归属、新一批技术天才的问世、新一片区域发展的成败、新一轮大国竞争的输赢,甚至新一场文明演进的方向。
文章强调,与过去300多年里的三次科技革命不同,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各主要经济体都把科技变革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能力,并重新构建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尽全力打造科技领域的西方领先度与行为一致性,对非西方国家不惜采取“高科技冷战”的方式进行打压,正是基于科技决定国家安全为此发展逻辑的出发点。
坦率地说,笔者以往对于各式各样的“自定义”周期理论看得太多,包括什么施瓦布先生,还有不计其数的、有名没名的、未知来由的。看多了就已经很不耐烦了,大多数时候,感觉那总是带有某些娱乐性质,你说有“三次革命”,我就非说有“四次革命”,反正自己有不同的定义,就有“不同的革命”,这种自定义的游戏有什么意义?实际上,人类产业与科技的发展轨迹始终就是这样,从过去到现在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一个常识是,人类所拥有的技术统统都可以用于战略、安全、军事和战争,因为所有的技术、商品和科技,哪怕再简单,也都是可以用来“打仗”的。吃的食物难道不关系到国家安全?希特勒启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的研究表明,那其实就是一场“小麦战争”!所以德军的装甲师精锐才会放弃莫斯科,转身席卷乌克兰的黑土地,聚歼乌克兰的大量苏军。其实别说技术与科技了,实际就连山上的石头都能用来打仗,缺乏武器的八路军,当年就是这么干的,那能说石头也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技术吗?应该说,“与战略有关的技术与科技都是国家安全”的定义是荒谬的,除非你是第一次听说战争,否则就应该明白,那的确只是基本常识。
真正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技术与科技,现实中是的确存在的,但那只是极少数技术与科技领域,如果加以泛化,推而广之,放开进行广义的随便定义,那么实际是将国家安全降级了,不仅不是重视国家安全,反而是轻视国家安全,因为国家资源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只好变成“说说而已”。
可能有人说,不是我们必须这样做,而是拜登政府首先这样做的,他们对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进行了限制,所以我们也不得不如此。这当然是一种现实,更是一种挑战,但我们也应知道,当一个国家随随便便被另外一个国家定义为“竞争者”或者“敌手”、“敌人”的时候,那肯定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好事。过去人们在为“可以说不”那本书叫好的时候,所忽略的就是这一点。
国家之间当然还有竞争的一面,任何一个国家对于核心技术的把控都存在一个尺度的问题,他们有权建立一个尺度,我们同样也有权建立一个尺度,大家都是在各自尺度的基础上进行控制,这是正常的事情,并非一定是敌对。欧洲对美国,美国对日韩,同样也是有控制的,只是范畴和力度不同。我们必须清楚,我们在把自己的技术捂得严严实实的同时,指望人家把技术全面开放,随便看,随便拿,那不叫“合适”,那叫“根本不可能”。
忽视科技政策的尺度问题,搞随意泛化,动不动就提战争,大搞阴谋论,这是耸人听闻的作法,逻辑上也是主次颠倒,因果倒置。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1570-1606)当年是英国约克的一个人物,这个有着两撇小细胡子的男人,现在已经是世界上阴谋论的形象标志了。我想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阴谋论是如此泛滥成灾。
笔者有幸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结识微软公司的很多朋友,甚至还得到了微软的很多支持,在当时享受了不少免费提供的正版软件待遇,也见过比尔•盖茨本人。从个人的观点来看,世界各国对于技术和科技的尺度控制问题,矛盾和冲突难以回避,现在有,将来也会有;中国面临有这样的问题,世界各国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现在是一个系统制造的时代,好的商品,重要的商品,实际都是一个系统,而任何一种系统,全部都想实现自己制造和拥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本不现实。所以,全球技术的沟通与和分享其实是一种必然。
所以,面对科技与技术限制,必须保持定力和耐心。要通过谈判,通过舆论,通过合作与沟通来寻求解决方案,进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才是建立在正常国际关系基础上的科技竞争及其解决之道。动不动就对抗搞升级,叫嚣战争,那完全无助于解决问题,相反会在国际关系领域失去理解和同情,未必真的有利于中国。■
1998年,微软在北京设立了最早的一个研究院,那是一个对科技和中国充满乐观的时代。渐渐地,微软为它聘请了数百名研究人员,后来开创了微软在语音、图像和面部识别方面的工作,以及后来催生了Chat GPT等在线聊天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北京的这个研究院最终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之一。微软的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称,这是一个挖掘中国“智力人才宝库”的机会。
据悉,随着中美紧张关系的加剧,至少在过去一年里,微软高层——包括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和总裁布拉德•史密斯——一直在讨论如何处理这个备受推崇的研究院。有知情人士说,美国官员已经质疑过微软在中国维持一个800人规模的先进技术研究院是否合理。微软表示,它已经在该研究院设置了安全护栏,限制研究人员从事政治敏感的工作。
总部位于华盛顿州雷德蒙德的微软表示,它还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设立了一个该研究院的分部,并将把部分研究人员从中国调到那里。两名知情人士说,如果有更多的研究人员需要搬迁,这个分部将会成为一个“备胎”。总之,微软关闭或转移研究院的想法已经出现,但微软领导层目前还是支持将该研究机构留在中国。
毋庸置疑,中美两国关系基于各种原因,正在从底层逻辑的层面开始恶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人又顺水推舟地提出“高科技冷战”的概念,并且在国内还受到一定的追捧。这些支持搞科技冷战的人认为, 2023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关于科技投资的行政令,在包括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内的所谓敏感高科技领域,限制美国对中国投资与交易,这就是搞科技冷战的开始。
有关文章认为,美国不惜对中国高科技“脱钩”的政策,折射的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全球科技竞争的白热化水平。这场全球科技竞争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在地球各个角落蔓延,将决定着新一波企业红利的归属、新一批技术天才的问世、新一片区域发展的成败、新一轮大国竞争的输赢,甚至新一场文明演进的方向。
文章强调,与过去300多年里的三次科技革命不同,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各主要经济体都把科技变革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能力,并重新构建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尽全力打造科技领域的西方领先度与行为一致性,对非西方国家不惜采取“高科技冷战”的方式进行打压,正是基于科技决定国家安全为此发展逻辑的出发点。
坦率地说,笔者以往对于各式各样的“自定义”周期理论看得太多,包括什么施瓦布先生,还有不计其数的、有名没名的、未知来由的。看多了就已经很不耐烦了,大多数时候,感觉那总是带有某些娱乐性质,你说有“三次革命”,我就非说有“四次革命”,反正自己有不同的定义,就有“不同的革命”,这种自定义的游戏有什么意义?实际上,人类产业与科技的发展轨迹始终就是这样,从过去到现在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一个常识是,人类所拥有的技术统统都可以用于战略、安全、军事和战争,因为所有的技术、商品和科技,哪怕再简单,也都是可以用来“打仗”的。吃的食物难道不关系到国家安全?希特勒启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的研究表明,那其实就是一场“小麦战争”!所以德军的装甲师精锐才会放弃莫斯科,转身席卷乌克兰的黑土地,聚歼乌克兰的大量苏军。其实别说技术与科技了,实际就连山上的石头都能用来打仗,缺乏武器的八路军,当年就是这么干的,那能说石头也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技术吗?应该说,“与战略有关的技术与科技都是国家安全”的定义是荒谬的,除非你是第一次听说战争,否则就应该明白,那的确只是基本常识。
真正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技术与科技,现实中是的确存在的,但那只是极少数技术与科技领域,如果加以泛化,推而广之,放开进行广义的随便定义,那么实际是将国家安全降级了,不仅不是重视国家安全,反而是轻视国家安全,因为国家资源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只好变成“说说而已”。
可能有人说,不是我们必须这样做,而是拜登政府首先这样做的,他们对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进行了限制,所以我们也不得不如此。这当然是一种现实,更是一种挑战,但我们也应知道,当一个国家随随便便被另外一个国家定义为“竞争者”或者“敌手”、“敌人”的时候,那肯定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好事。过去人们在为“可以说不”那本书叫好的时候,所忽略的就是这一点。
国家之间当然还有竞争的一面,任何一个国家对于核心技术的把控都存在一个尺度的问题,他们有权建立一个尺度,我们同样也有权建立一个尺度,大家都是在各自尺度的基础上进行控制,这是正常的事情,并非一定是敌对。欧洲对美国,美国对日韩,同样也是有控制的,只是范畴和力度不同。我们必须清楚,我们在把自己的技术捂得严严实实的同时,指望人家把技术全面开放,随便看,随便拿,那不叫“合适”,那叫“根本不可能”。
忽视科技政策的尺度问题,搞随意泛化,动不动就提战争,大搞阴谋论,这是耸人听闻的作法,逻辑上也是主次颠倒,因果倒置。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1570-1606)当年是英国约克的一个人物,这个有着两撇小细胡子的男人,现在已经是世界上阴谋论的形象标志了。我想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阴谋论是如此泛滥成灾。
笔者有幸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结识微软公司的很多朋友,甚至还得到了微软的很多支持,在当时享受了不少免费提供的正版软件待遇,也见过比尔•盖茨本人。从个人的观点来看,世界各国对于技术和科技的尺度控制问题,矛盾和冲突难以回避,现在有,将来也会有;中国面临有这样的问题,世界各国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现在是一个系统制造的时代,好的商品,重要的商品,实际都是一个系统,而任何一种系统,全部都想实现自己制造和拥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本不现实。所以,全球技术的沟通与和分享其实是一种必然。
所以,面对科技与技术限制,必须保持定力和耐心。要通过谈判,通过舆论,通过合作与沟通来寻求解决方案,进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才是建立在正常国际关系基础上的科技竞争及其解决之道。动不动就对抗搞升级,叫嚣战争,那完全无助于解决问题,相反会在国际关系领域失去理解和同情,未必真的有利于中国。■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