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陈开宇:中国足球做不好在于产业组织形式定位不清晰,走在体制与市场之间,形成利用体制权力获取市场化利益通道。解决之道是放开市场,公平自由竞争。
李雨凝
■ 1
在哈尔滨玩的5天时间里,来自广东茂名的杨佳逛了6遍中央大街,因为「每天一个样,根本看不腻」。穿过有着「中央大街」四个大字的拱门,就像进入了一个梦幻又亢奋的主题秀场,遍地都是景观:三步一个拿着自拍杆的主播,五步一个东北大花袄,正在录科目三的视频。
再往下走,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免费送东西的商家,手里拿着暖贴、热姜汤、牛奶、冻梨,甚至洗衣液。还会遇见少数民族,有的戴着小鹿帽,有的肩膀上扛着狍子标本,甚至还有很多动物:鄂伦春人带来的驯鹿、「祥瑞」的白狐、拉车的边牧、从鹤岗借来的丹顶鹤、10元就能喂一把谷子的鸽子……因为游客的热情投喂,鸽子胖得像个圆球。
整根的烤红肠、冰棍儿和糖葫芦是步行街小吃届风头正盛的顶流,冰棍儿最好是马迭尔的,但要是排不上,其他的也可以,重要的是有一张对着街道的打卡照。一串草莓糖葫芦可以卖到25块,装糖葫芦的透明箱子里,更引人注目的是糖尖椒、糖辣条和糖帝王蟹——但你要是想买,老板就劝你,算了,都只是样子。
索菲亚教堂成了拍照的最佳地点,雪国王子、哥特修女、北境女皇,甚至还有白雪公主、审判天使,背着硕大的黑色翅膀,牵着马等人合影。夜晚是凛冬大片的最佳拍摄时间,教堂前面的铁塔走廊里站了一溜穿着俄式宫廷装的「贵族」,稍微高一些、可以避开人群的灯柱四个角也都站满了「天使」。
深夜是老城区洗浴中心的主场。游客们的行李箱占据了半个大厅,人手不够,辽宁的搓澡师傅也被借来上班,12点过后,搓澡间里依旧躺满了人。中央大街上一家洗浴中心的经理说,从12月中旬开始,每天来的客人数量涨幅将近50%,晚上往往要等上两三个小时才能搓上澡。热门的洗浴中心为了照顾南方游客,纷纷在门口摆出了「搓澡流程指南」,休息大厅的关灯时间也一延再延,香蕉等补充能量的水果也都准备上,就怕第一次来的游客洗太久容易晕。
2023年底,哈尔滨突然成为顶流。根据哈尔滨市文旅局提供的大数据测算,截至元旦假日第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9.14亿元,直到一月中旬,流量仍在继续。
最初引起关注的一些物件已经消失了。传说中供游人取暖的暖棚撤下了,驯鹿和丹顶鹤也不见了,12月中下旬索菲亚教堂旁边用无人机吊起的人造月亮不再升起,但新的标志性景点正在不断涌现:索菲亚教堂外,一辆退役公交车涂满了红绿大花,变成移动迪厅,2块钱就能蹦一晚。还有人从外地赶来哈尔滨,想在这里为自家文旅做一些宣传:来自黑龙江的赫哲族穿着鱼皮衣,来自内蒙古的达斡尔族戴着毛向外翻的皮帽,一起在中央大街载歌载舞;财神爷和广东的舞狮队伍也上了街。
整个哈尔滨像是一座游乐园,一个由热梗和热帖打造的、不断翻新的秀场。巨大的网络流量成功转换成了真实世界乌泱泱的游客,杨佳「们」从全国各地涌向哈尔滨。12月20日开始,各大航司开始在北上广深飞哈尔滨的航线投放宽体客机。以国航为例,其京哈航线的运力在12月22日由每日一班增加到每日三班,执飞机型也从最大载客量200人出头的空客A321窄体客机,换成了最大载客量超过300人的A330。
冰雪大世界开园第2天午后(12月18日),预约人数就超过了4万人,超过了2019年开园当天7000游客量将近6倍。这导致园区一度暂停售票,网红项目超级大滑梯平均的排队时间超过了6小时。
《人物》和8位来自南方的游客聊了聊,她们大多是有点闲暇的年轻女性,其中3位刚刚从第一份工作辞职,一位是网文写手,一位做生意,剩下3位都是学生。所有人都说来哈尔滨是「刷到的」——这是一场社交媒体入侵和塑造的爆火。仅在快手,哈尔滨相关内容搜索量环比提升近400% 。她们在社交媒体上找搭子,来哈尔滨进行「特种兵式旅游」,因为攻略也都来自社交媒体,她们的行程极为相似:早上4点开始在老城区红专街早市排队,上午去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致敬先烈,下午漫步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晚上赶一顿热热乎乎的铁锅炖,老板热情推荐大鹅,临走再送一盘切好的冻梨。等适应了哈尔滨的温度,就赶在第二天上午11点前冲到冰雪大世界,一路冲刺,争取第一批坐上摩天轮。在这些场景里,她们排一样的队、吃一样的冰棍儿,照一样角度的打卡照。
也因为「一致」,游客们总在等待:用20分钟在黎明与寒风中等待一个油炸糕,等待一个永远在缺货状态的冰箱贴,等待一张没有人的、可以p的照片,等待大拥堵中的网约车一步步挪到终点。一辆辆车的尾灯组成一条几近静止的红色长河,将中央大街附近几条主干道堵得水泄不通,以往开车10分钟就能通过的路,现在要在上面停滞近40分钟。
因为个头相对矮,也往往穿着标志性的浅色羽绒服,戴着可爱款帽子,她们有了一个称呼,「南方小土豆」,又在网络狂欢中迅速演变成「小金豆儿」、「马铃薯王子/公主」,哈尔滨也完成了拟人化,成为了身高一米八五的热情大男孩「尔滨」、「滨子」。一家叫「北大荒」的特产店窗上扯了个横幅,写着「热烈欢迎『南方小金豆』,免费领取豆浆/冰淇淋」;哈尔滨师范大学距离中央大街5公里,师大夜市是小红书推荐的必打卡地,黑夜里,招牌闪着粉光:欢迎马铃薯公主来师大夜市!
2
在哈尔滨当地人的印象中,2023年的游客是在11月初、紧跟着冬天第一场雪落下来的。其实,2022年底,刚放开时,哈尔滨就迎来了一批游客,所有人都想到,2023年可能有个「小爆发」,但没有人想到,会「爆」到现在这样的程度。
出租车司机们对「火爆」的感受,发生在2023年12月初。小红书上攻略出来了,游客们标志性的白色衣服、可爱帽子的符号也统一了。到了12月中下旬,中央大街总是拥堵,一排排穿着浅色衣服的游客鱼贯而出,拉着笨重的行李,走在哈尔滨零下15度的空气里。
每个看到流量袭来的人都尽力展示着对游客的善意。冻梨整个吃容易滴得到处都是,那就切块装盘。烤红薯啃起来不方便,那就发个勺子。机场的到达大厅里,几台小推车上摆着帽子、手套,以零利润的成本价卖给游客;市里的大街上出现了贴着「免费接送小土豆儿」告示的劳斯莱斯。
杨佳说,有人一看她是「小土豆儿」,给她直接口头安排好了接下来两天的游玩行程,有人听到她要去不正宗的餐馆连连摇头,急切地要给她推荐好吃的地方。而来自河南平顶山的张潇说,在换酒店的路上,一辆车停在了她面前,车上的司机掏出了警官证,说可以免费拉她,让放一百个心坐。还有人在十字路口被东北大姨热情指路,有人在吃饭时左顾右看,隔壁桌的本地人让她夹走几块溜肉段,挑大的夹。
1月6号的中央大街上,一个本地年轻人在发冻梨。他说,前几天广西的11位小朋友到漠河玩,被黑龙江人照顾得很好,在网上,这成了一个全民关注的「小砂糖橘勇闯东北」事件,而广西连夜摘了200多吨砂糖橘送了过来,第二天就在哈尔滨一条步行街上开始发放。受到新闻启发,他花了1000块,批发了200多斤冻梨,开车运到中央大街,举起喇叭,要把冻梨送给身份证号450打头的广西人。
他戴着印着国旗的红色口罩,眉头和发际线中间都冻上了冰。他是个短视频博主,但这次发冻梨,他全程没拍视频,有人要跟他合影也被拒绝了。别人拍短视频,他说你拍梨就行了,别拍我。
服装店老板点点一直记得那一幕:一位来自山西的「小金豆儿」推门进来,挑挑拣拣买了两百件衣服,总价超过了3万块,光是结账就结了2个小时。跨年夜当天,店铺开到半夜12点才关门,那时外面还是人挤人。
中央大家松雷百货二楼的文创店也因为小红书的宣传走红,冻梨形状的冰箱贴早在12月初就断了货,一直到现在,南方的工厂还在赶制下一批。其他糖葫芦、索菲亚等地标或特色小吃造型的冰箱贴,每天每款也都能卖出两三百个。在小红书的一些帖子里,这些本身并不值钱的冰箱贴,成了奢侈品店员馈赠客户的热门礼物。
12月份开始,西十二道街上好几家店铺被迅速短租下来,西十二道街和中央大街垂直交叉,是附近唯一的车行路,人流很是可观。新开的店铺只需要立起几块印有广告字的雪弗板,就开始做起卖帽子和雪地靴的生意。附近的住宿也水涨船高,以往不到一百块一晚的家庭旅馆如今对标快捷酒店的价格,快捷酒店如家、汉庭则涨到了五百块。条件稍微好些的精品酒店,在隔壁省会长春的报价是280元/晚,在哈尔滨则变成了1160元。中央大街上民宿聚集的99公馆在12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爆改」,一些老板甚至把办公室改成了旅店。
到现在,点点每天早上都要开会,要求店里的小姑娘看到游客进门一定要打招呼、微笑。她知道平时本地人说话都会大嗓门,话也直,她教店员,说话声音尽可能「夹」一点,甜甜喊一句「来啦公主」。
在这种热络的气氛里,一个来自南方的女孩发了个朋友圈,「尔滨,我新交的男朋友」。
网络上,「小土豆儿」的说法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强调南方人身材矮小,是一种刻板印象;游客里女性居多,「小土豆儿」也有矮化女性的嫌疑。在哈尔滨,我问了几位游客,每个人都不反感这种叫法,所有人其乐融融,沉浸在「小土豆儿」与「尔滨」的佳话之中。
只有一位来为外地朋友代购的本地女孩提出了疑惑:她不太喜欢把家乡宣传成「阳光开朗大男孩」,在她看来,「东北大姐大姨们也很热情。」至于不久前刚铺上的中央大街地下通道的地毯,她觉得有点无奈,也有点好笑,「其实我们市民也不方便,如果早点能看到市民的不方便不也好吗?」
在哈尔滨玩的5天时间里,来自广东茂名的杨佳逛了6遍中央大街,因为「每天一个样,根本看不腻」。穿过有着「中央大街」四个大字的拱门,就像进入了一个梦幻又亢奋的主题秀场,遍地都是景观:三步一个拿着自拍杆的主播,五步一个东北大花袄,正在录科目三的视频。
再往下走,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免费送东西的商家,手里拿着暖贴、热姜汤、牛奶、冻梨,甚至洗衣液。还会遇见少数民族,有的戴着小鹿帽,有的肩膀上扛着狍子标本,甚至还有很多动物:鄂伦春人带来的驯鹿、「祥瑞」的白狐、拉车的边牧、从鹤岗借来的丹顶鹤、10元就能喂一把谷子的鸽子……因为游客的热情投喂,鸽子胖得像个圆球。
整根的烤红肠、冰棍儿和糖葫芦是步行街小吃届风头正盛的顶流,冰棍儿最好是马迭尔的,但要是排不上,其他的也可以,重要的是有一张对着街道的打卡照。一串草莓糖葫芦可以卖到25块,装糖葫芦的透明箱子里,更引人注目的是糖尖椒、糖辣条和糖帝王蟹——但你要是想买,老板就劝你,算了,都只是样子。
索菲亚教堂成了拍照的最佳地点,雪国王子、哥特修女、北境女皇,甚至还有白雪公主、审判天使,背着硕大的黑色翅膀,牵着马等人合影。夜晚是凛冬大片的最佳拍摄时间,教堂前面的铁塔走廊里站了一溜穿着俄式宫廷装的「贵族」,稍微高一些、可以避开人群的灯柱四个角也都站满了「天使」。
深夜是老城区洗浴中心的主场。游客们的行李箱占据了半个大厅,人手不够,辽宁的搓澡师傅也被借来上班,12点过后,搓澡间里依旧躺满了人。中央大街上一家洗浴中心的经理说,从12月中旬开始,每天来的客人数量涨幅将近50%,晚上往往要等上两三个小时才能搓上澡。热门的洗浴中心为了照顾南方游客,纷纷在门口摆出了「搓澡流程指南」,休息大厅的关灯时间也一延再延,香蕉等补充能量的水果也都准备上,就怕第一次来的游客洗太久容易晕。
2023年底,哈尔滨突然成为顶流。根据哈尔滨市文旅局提供的大数据测算,截至元旦假日第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9.14亿元,直到一月中旬,流量仍在继续。
最初引起关注的一些物件已经消失了。传说中供游人取暖的暖棚撤下了,驯鹿和丹顶鹤也不见了,12月中下旬索菲亚教堂旁边用无人机吊起的人造月亮不再升起,但新的标志性景点正在不断涌现:索菲亚教堂外,一辆退役公交车涂满了红绿大花,变成移动迪厅,2块钱就能蹦一晚。还有人从外地赶来哈尔滨,想在这里为自家文旅做一些宣传:来自黑龙江的赫哲族穿着鱼皮衣,来自内蒙古的达斡尔族戴着毛向外翻的皮帽,一起在中央大街载歌载舞;财神爷和广东的舞狮队伍也上了街。
整个哈尔滨像是一座游乐园,一个由热梗和热帖打造的、不断翻新的秀场。巨大的网络流量成功转换成了真实世界乌泱泱的游客,杨佳「们」从全国各地涌向哈尔滨。12月20日开始,各大航司开始在北上广深飞哈尔滨的航线投放宽体客机。以国航为例,其京哈航线的运力在12月22日由每日一班增加到每日三班,执飞机型也从最大载客量200人出头的空客A321窄体客机,换成了最大载客量超过300人的A330。
冰雪大世界开园第2天午后(12月18日),预约人数就超过了4万人,超过了2019年开园当天7000游客量将近6倍。这导致园区一度暂停售票,网红项目超级大滑梯平均的排队时间超过了6小时。
《人物》和8位来自南方的游客聊了聊,她们大多是有点闲暇的年轻女性,其中3位刚刚从第一份工作辞职,一位是网文写手,一位做生意,剩下3位都是学生。所有人都说来哈尔滨是「刷到的」——这是一场社交媒体入侵和塑造的爆火。仅在快手,哈尔滨相关内容搜索量环比提升近400% 。她们在社交媒体上找搭子,来哈尔滨进行「特种兵式旅游」,因为攻略也都来自社交媒体,她们的行程极为相似:早上4点开始在老城区红专街早市排队,上午去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致敬先烈,下午漫步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晚上赶一顿热热乎乎的铁锅炖,老板热情推荐大鹅,临走再送一盘切好的冻梨。等适应了哈尔滨的温度,就赶在第二天上午11点前冲到冰雪大世界,一路冲刺,争取第一批坐上摩天轮。在这些场景里,她们排一样的队、吃一样的冰棍儿,照一样角度的打卡照。
也因为「一致」,游客们总在等待:用20分钟在黎明与寒风中等待一个油炸糕,等待一个永远在缺货状态的冰箱贴,等待一张没有人的、可以p的照片,等待大拥堵中的网约车一步步挪到终点。一辆辆车的尾灯组成一条几近静止的红色长河,将中央大街附近几条主干道堵得水泄不通,以往开车10分钟就能通过的路,现在要在上面停滞近40分钟。
因为个头相对矮,也往往穿着标志性的浅色羽绒服,戴着可爱款帽子,她们有了一个称呼,「南方小土豆」,又在网络狂欢中迅速演变成「小金豆儿」、「马铃薯王子/公主」,哈尔滨也完成了拟人化,成为了身高一米八五的热情大男孩「尔滨」、「滨子」。一家叫「北大荒」的特产店窗上扯了个横幅,写着「热烈欢迎『南方小金豆』,免费领取豆浆/冰淇淋」;哈尔滨师范大学距离中央大街5公里,师大夜市是小红书推荐的必打卡地,黑夜里,招牌闪着粉光:欢迎马铃薯公主来师大夜市!
2
在哈尔滨当地人的印象中,2023年的游客是在11月初、紧跟着冬天第一场雪落下来的。其实,2022年底,刚放开时,哈尔滨就迎来了一批游客,所有人都想到,2023年可能有个「小爆发」,但没有人想到,会「爆」到现在这样的程度。
出租车司机们对「火爆」的感受,发生在2023年12月初。小红书上攻略出来了,游客们标志性的白色衣服、可爱帽子的符号也统一了。到了12月中下旬,中央大街总是拥堵,一排排穿着浅色衣服的游客鱼贯而出,拉着笨重的行李,走在哈尔滨零下15度的空气里。
每个看到流量袭来的人都尽力展示着对游客的善意。冻梨整个吃容易滴得到处都是,那就切块装盘。烤红薯啃起来不方便,那就发个勺子。机场的到达大厅里,几台小推车上摆着帽子、手套,以零利润的成本价卖给游客;市里的大街上出现了贴着「免费接送小土豆儿」告示的劳斯莱斯。
杨佳说,有人一看她是「小土豆儿」,给她直接口头安排好了接下来两天的游玩行程,有人听到她要去不正宗的餐馆连连摇头,急切地要给她推荐好吃的地方。而来自河南平顶山的张潇说,在换酒店的路上,一辆车停在了她面前,车上的司机掏出了警官证,说可以免费拉她,让放一百个心坐。还有人在十字路口被东北大姨热情指路,有人在吃饭时左顾右看,隔壁桌的本地人让她夹走几块溜肉段,挑大的夹。
1月6号的中央大街上,一个本地年轻人在发冻梨。他说,前几天广西的11位小朋友到漠河玩,被黑龙江人照顾得很好,在网上,这成了一个全民关注的「小砂糖橘勇闯东北」事件,而广西连夜摘了200多吨砂糖橘送了过来,第二天就在哈尔滨一条步行街上开始发放。受到新闻启发,他花了1000块,批发了200多斤冻梨,开车运到中央大街,举起喇叭,要把冻梨送给身份证号450打头的广西人。
他戴着印着国旗的红色口罩,眉头和发际线中间都冻上了冰。他是个短视频博主,但这次发冻梨,他全程没拍视频,有人要跟他合影也被拒绝了。别人拍短视频,他说你拍梨就行了,别拍我。
服装店老板点点一直记得那一幕:一位来自山西的「小金豆儿」推门进来,挑挑拣拣买了两百件衣服,总价超过了3万块,光是结账就结了2个小时。跨年夜当天,店铺开到半夜12点才关门,那时外面还是人挤人。
中央大家松雷百货二楼的文创店也因为小红书的宣传走红,冻梨形状的冰箱贴早在12月初就断了货,一直到现在,南方的工厂还在赶制下一批。其他糖葫芦、索菲亚等地标或特色小吃造型的冰箱贴,每天每款也都能卖出两三百个。在小红书的一些帖子里,这些本身并不值钱的冰箱贴,成了奢侈品店员馈赠客户的热门礼物。
12月份开始,西十二道街上好几家店铺被迅速短租下来,西十二道街和中央大街垂直交叉,是附近唯一的车行路,人流很是可观。新开的店铺只需要立起几块印有广告字的雪弗板,就开始做起卖帽子和雪地靴的生意。附近的住宿也水涨船高,以往不到一百块一晚的家庭旅馆如今对标快捷酒店的价格,快捷酒店如家、汉庭则涨到了五百块。条件稍微好些的精品酒店,在隔壁省会长春的报价是280元/晚,在哈尔滨则变成了1160元。中央大街上民宿聚集的99公馆在12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爆改」,一些老板甚至把办公室改成了旅店。
到现在,点点每天早上都要开会,要求店里的小姑娘看到游客进门一定要打招呼、微笑。她知道平时本地人说话都会大嗓门,话也直,她教店员,说话声音尽可能「夹」一点,甜甜喊一句「来啦公主」。
在这种热络的气氛里,一个来自南方的女孩发了个朋友圈,「尔滨,我新交的男朋友」。
网络上,「小土豆儿」的说法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强调南方人身材矮小,是一种刻板印象;游客里女性居多,「小土豆儿」也有矮化女性的嫌疑。在哈尔滨,我问了几位游客,每个人都不反感这种叫法,所有人其乐融融,沉浸在「小土豆儿」与「尔滨」的佳话之中。
只有一位来为外地朋友代购的本地女孩提出了疑惑:她不太喜欢把家乡宣传成「阳光开朗大男孩」,在她看来,「东北大姐大姨们也很热情。」至于不久前刚铺上的中央大街地下通道的地毯,她觉得有点无奈,也有点好笑,「其实我们市民也不方便,如果早点能看到市民的不方便不也好吗?」
3
「左右哥」姜可东和哈尔滨一起火了。他是冰雪大世界的DJ,如今在抖音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了280万。
他最开始的艺名是「腾越」,为了取一个好名字,他还专门花了200块,但冰雪大舞台的兔子舞蹦迪火了之后,人们听到他魔性的「左脚」、「右脚」,便管他叫「左右脚」,他顺势而为,改称「左右哥」。
左右哥朗朗上口,冰雪大世界的露天野迪也出了名。现在,他蹦迪时也在直播,加上天上的无人机,拍摄姜可东的设备总共有5台。他的左手绑了一个装着手机的密封袋,在很嗨的时候,他会时不时突然抽离,看看袋子里的手机,看看他的直播间。他每天从下午4点半开始连演三场,节目单三天就要换一换,段子和梗也要翻新。有时复盘完直播、写完段子,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两点,还要卡着时间再接受采访。他一天只有时间吃一顿饭——到达冰雪大世界后吃的冷香肠和面包。
他很累,有时候回到家里,连话都不想说一句,但也发自内心地觉得珍惜。他从2012年就开始兼职做冰雪大世界的DJ,但三年疫情期间,蹦迪时有时无,2021年只演了7天。姜可东没事儿干,又带着手机来冰雪大世界开直播。他说,最荒凉的一天,80万平方米的园区里只有四个还喘气儿的生物:开着直播的姜可东,一个看门的大爷,一只自由的乌鸦,还有一只狐狸,姜可东只看到它的爪印。2022年年末,赶上放开,园区里终于进了人,但游客也就组成了一队,和舞台上的伴舞兔子们一起跳舞,演员比观众还多。
姜可东也想过去南方。2022年夏天,他去了一趟杭州。大家都说杭州是直播和流量的热土,但姜可东很快就发现,自己年纪上来了,并不能适应。他的根始终还是在哈尔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他出身一个工人家庭,但他并不愿意讲述太多的过往人生,自己的,亦或是这个城市。也许是摄像机还在开着,他避开了一些没有那么「正能量」的提问,比如关于曾经的下岗潮,转而选择用现在的火爆遮掩了过去。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宣传角色,当地电视台让他宣传2025年将要在哈尔滨举办的亚冬会,蹦迪的歌曲里,他特意选上了《漠河舞厅》和《喀秋莎》。
姜可东说,旅行是人在面对不那么快乐的生活的一个突破口,在他们站在自己舞台下的时候,他希望人们能尽可能是快乐的,自由的。
李茂林也在这个冬天重返中央大街。2019年,他作为导游,从家乡桂林来到哈尔滨带团。新冠来了,2020年的除夕夜,他看着手机里一个个订单被取消,在沙发上坐了好久。后来,他离开了旅游行业,去当了两年保安,给桂林的老板们看大门。
再次当回导游的李茂林是激动的。黑龙江第一场雪在11月落下,他也从桂林出发,中间中转长沙,坐了33个小时的卧铺,跨越将近40度的温差,来到了哈尔滨。他的本意是到雪乡直播,他和两个同事带着电饭锅、蔬菜和大米进了山,在景区的冷风和大雪里直播,一天下来,观看人数不超过一千,网络时好时坏,李茂林还要背着Wi-Fi发射器,到现在背还是疼的。
和李茂林类似的雪乡直播导游越来越少,到了12月,他回到哈尔滨,突然发现中央大街上人多了很多。他开始在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周围绕圈,从早上10点一直播到晚上7点,讲解景点历史,也顺带拍每天新到的网红。很快,他的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了一万。他瘦了很多,「但算是做出来了,」李茂林有点自豪,「今年总算是赚到钱了。」
同样回到哈尔滨的,还有旅拍摄影师阿来。他出生于2001年,是黑龙江本省齐齐哈尔人,已经在西双版纳拍傣族公主拍了两年。这个冬天,他本来打算飞去泉州拍簪花主题的旅拍,但看到家乡哈尔滨旅游热度起来了,他和女友一起回到老家,在索菲亚教堂两公里外租下了一室一厅。
原本当地的旅拍店并不多,阿来说,大部分店都是最近刚开张,「如果按比例算的话,原来的和新增的店可能有1:10。」索菲亚广场附近的金太阳和曼哈顿原先都是小商品城,现在,许多在疫情期间关门的铺子都变成了旅拍店。从太阳刚落山到晚上11点,399的基础款套餐,阿来一天能拍五六单,一单分成100元。他专门买了一副皮护膝,在雪夜里跪着拍能保暖。
但阿来并不打算做很久。他估摸着,等春节一过,冰雪慢慢融化,哈尔滨的热潮也差不多该褪去了。但即使是短短两个月的火爆,阿来赶上了热度,每个月的收入都能保持在两万块左右。「是赚到钱了」,他说。
4
因为「一天卖出三万块」的视频,点点的服装店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一下,她开了场直播,有人评论,「泼天的富贵轮到你了」。
看到这句话飘过去时,点点内心有点嘀咕:都说是泼天的富贵,那也得有本事接住不是?
点点说,中央大街上的店铺年租金是一百万,主街一百米之外的二店,租金就能降到70万,再往外走一点,走出核心景区,几万就能租个铺子。因为巨大的租金成本,在中央大街上,赚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她也觉得,今年这一批来的游客消费能力并不如2019年和以前。「小土豆儿」们喜欢帽子、冰糖葫芦和冰箱贴,但很少会买大件。在卖出三万块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店每天的流水还是几千,和此前十五年经营下来、老顾客照顾的生意相比,涨幅并不明显。游客们的热情,并没有完全覆盖到她的服装业。
44岁的刘香兰家住在哈尔滨周边的农村,冬天农活不忙,她跟着城里热闹的风声找了过来,找了一份骑着三轮板车、替老板卖糖葫芦的工作。赶上哈尔滨上下协力整顿市容,迎接游客,城管们天天加班到晚上十点,盯着刘香兰这种的移动摊贩。刘香兰干了两星期,总觉得精神紧张,跟人说话的时候也要频频回头。有一次真的被跟了上来,刘香兰在夜里推着车跑了几个街区。她平常也不进城,只在出摊地方和老板提供的宿舍两点一线,那一晚,她找了好久也没能找到回家的路。
现在,刘香兰和其他摊贩们都是在10点后悄悄出摊,就在中央大街地铁站的出口。板车卖的糖葫芦不如中央大街上的打光精致,她在冷风里站了一个多小时,只卖出去了一百多块钱。「如果情形再不好,我就回家去了」,她说。
没能一飞冲天的,还有和索菲亚教堂一街之隔的透笼国际商品城。这里是哈尔滨老牌的批发市场,二楼电梯门口出来就是好几家帽子店,最火的卡通耳朵毛绒帽子往往被放在档口最靠外、最显眼的位置,讲讲价,一顶只需要50元。而在索菲亚和中央大街,一顶毛绒帽子通常能卖到三位数。但价廉并没能吸引来顾客——小红书的攻略里很少提到这里也能买装备,厚重的帘子隔开了热闹和流量,真正进来的仍是本地人居多。
老板张雷今年没能进到毛绒帽子。他的店里更多是日常款,我进门的时候,唯一一个女顾客正在挑款式。她要批发一批帽子,到绥芬河卖,一个跟团游的常见打包景点。对方一直砍价,许久之后,张雷叹了一口气,还是卖给了她。
张雷觉得很奇怪,这种毛绒帽子已经在哈尔滨各个店里卖了快十年,同质化严重,他不明白为什么在社交媒体上突然火了起来。等他反应过来,去义乌的工厂补订帽子时,却已经晚了。工厂的生产通常领先市场一个季度,夏天准备冬货,等真正到了冬天,生产线上已经是各式各样的轻薄春装。毛绒帽子作为对地域范围要求很窄的商品,比其他冬衣更是更早结束生产。
问过十几家工厂后,张雷都没能拿到货。他说,因为今年南方工厂的生意也不好。卖出去的才是收入,砸在手里的全是成本,工厂也不敢贸然提前增加产量,没有准备那么多生产帽子的纱线。没有爆款帽子,散客也不进店。他已经开始清仓甩货,只要能全卖出去,「就是胜利」。
李梧的书店开在中央大街的背后,每天早上,她从中央大街地铁站出来,都要一路逆行穿过层层人潮,来到书店开门营业。书店开在2018年,占地并不算大,其中的很多书都靠李梧自己和店员们从各大书展人肉背回,书架和阅读桌中间是一个摆着文创的小推车,里面放着哈尔滨各个区的美食地图,还有一点城市特色,但都不算显眼,书籍还是绝对的主角。
她努力地经营这个小小的公共空间,但最近一段时间,宁静被游客打破了,他们帽子、手套装备齐全,对着手机上的帖子,想要寻找一款AR冰箱贴。这款冰箱贴一共有四款,扫码就能自动按主题播放冰雪大世界、索菲亚教堂几个景点的动画和实拍景象。在小红书上搜索哈尔滨AR冰箱贴,预售抢不到的「哭哭贴」被顶在了最前面。
书店里没有这款冰箱贴,店员「解释得已经麻木了」。李梧也不想让文创抢了书籍的风头。相比于短视频和种草贴,她更希望人们是因为东北文学来哈尔滨游玩。李梧把东北作家们的书籍摆在了一进门的架子上:班宇的《冬泳》、杨知寒的《一团坚冰》、金特的《冷水坑》,还有迟子建的《烟火漫卷》,但比起东北文学,游客们更喜欢AR冰箱贴。
在东北人里,李梧的个子并不算高,也穿浅色的、带毛毛的羽绒服。当本地人与南方小土豆的形象被标签化后,李梧不得不把翘舌音说得明显一点,才不那么容易被认为是游客。
她觉得最近的中央大街有点过于兴奋。「真正的哈尔滨是音乐之都,第一代古典音乐人就是在这里受到的成体系的音乐训练,中央大街不远处有一个老会堂,每天晚上都会举行音乐会,市民们都很喜欢买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李梧说起了自己记忆里的哈尔滨。在冰箱贴、糖葫芦兴起之前,老人们会特意早上去中央大街买华梅西餐厅的面包。眼下,她最担心的是明年房东会不会给书店涨租金。
5
我们见到何涛的时候,他刚从对面的店铺「理论」回来,回到了自己不到10平米的旅行社里。旅行社销售的主要路线是跟团游,但几乎无人问津,于是,介绍跟团游的彩页旁边,放了一袋又一袋现在更热卖的围巾。
这家旅行社和精品店共享店铺,何涛是它们的老板。精品店本来的主业是卖玩具。但随着最近年轻游客的到来,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是三件套的毛绒帽子。冰箱贴也被放在靠近柜台的位置,方便游客结账时顺手带一个。至于和时下流行无关的头绳、钥匙扣,留在了店里最里面一面墙上。
店铺对面是一家特产店,12月就拉出来了横幅,邀请「南方小金豆」们免费进店领取热豆浆和冰淇淋。最近几天,他们又开始借鉴老牌餐饮马迭尔西餐厅音乐阳台的做法,开放自家二楼的阳台,请人来表演节目。一旦表演开始,人就在步行街上「不动了」。人流堵着门,其他人也没法进店。何涛有点无奈,只要哪天有表演,精品店的营业额都会少差不多四千块。为此,他这几天跑来跑去,和对面的店主交涉了好几回。
但何涛和妻子还是高兴,「哪怕就是坐在这里,看着外面的人气儿,也开心。」他的妻子会热情站着门口对外面打招呼:「可以进来暖和一会儿。」他们还准备了很多的热水,看到旅客需要就给灌满。
何涛给我们看了他在2020年拍摄的视频,那是城市陷入沉寂的时候,中央大街上没有一个人,沿街的店铺门窗紧闭。那段时间,他想过把店关了,离开拉倒,「之后大不了从头再来」。但这仅仅是一个念头在何涛的脑海中一闪而过。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想怎么熬过去。
因为今年冬天的爆火,很多店主都会想到过去几个冬天的不易。2022年一整年,中央大街能进人的时间不超过一百天。有的店主每天揣着营业执照,就怕出不来或者进不去。开服装店的点点每天在家里着急,那时,她刚刚把店搬到中央大街,一年的租金就要一百万。等到中央大街能进人的时候,店里的衣服已经全都过季了。而何涛记得,那段时间每一次回到中央大街,都能看到又有几家撤掉了招牌。
但对何涛来说,「玩具店就是一种情结。」2008年,他36岁,从妹妹的手里接下了中央大街的这块地方。妹妹原本在这里卖男装,但何涛想做的是玩具,这也算是他的「家传」——1983年,他的原本有着稳定工作的父母双双下海,办了一家玩具厂。三年之后,他们的玩具出口到了美国,后来,市里、省里,甚至整个东北三省的百货商店里,都有玩具厂的专柜,订单一度订到了苏联。何涛说,当时很多单位都会买人偶卡通服,熊猫的、猴子的、老虎的,等着逢年过节演节目穿。但市面上都做的是一层皮,人穿上去「又瘦又偻」,只有何涛家的厂子做玩具出身,做出来的卡通服是立体的,总是有订单。
但很快,苏联解体,亚洲金融风暴,俄罗斯受了大影响,玩具厂失去了最大的客源,倒闭了。
在何涛的童年记忆里,中央大街是国营老字号一条街,1997年后,中央大街成为商业步行街,本地的百货商店陆续入住,市民都会来这里购物和逛街。「但人们的精气神儿不是向上走的。」和何涛差不多岁数的店员陈姐说,「没有力气了,生活的节奏也慢,大家都懒了。」
关于东北的叙事,渐渐由共和国长子变成了投资不过山海关。店员陈姐的女儿出生在1996年,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是要走出东北。陈姐记得,女儿在出去读书之后,回到哈尔滨冒出的第一句话是,妈妈,咱们这儿的人都老了。
2021年,根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哈尔滨60岁以上人口234.5万,占24.9%,高于全国的18.9%。这一年,哈尔滨全市的常住人口也跌破了千万,东北再无千万人口城市,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里,东北四城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也常年名列GDP增幅后五位。
长达二十多年,哈尔滨没有哪一年像今年这样风光。眼看着中央大街上人越来越多,抖音上到处都是哈尔滨的视频,何涛在12月发了10条朋友圈——2022年一整年,他只发了两条——他转发视频和媒体报道,朴素地宣传自己的家乡。「苦尽甘来了、厚积薄发了」,何涛说。
至于堵门的音乐阳台——在我们最后一次拜访何涛时,他已经不再困扰。对面的店铺发现,流量转化不成购买力,观众们看得火热,但对卖特产好像没有多大的帮助。没过几天,特产店撤下了布置,人流的速度再次恢复了正常。
6
在哈尔滨,许多本地人都和何涛一样,表达了希望家乡好的愿望。
出租车司机载着我们前往中央大街,认真地讲,「黑龙江是一条龙,现在醒来了。」一位从齐齐哈尔来哈尔滨上学的年轻人很认真地告诉我们,这次哈尔滨旅游火了,大家就能破除一些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比如脾气不好,嗓门大。提到过去,他们总是摆摆手,说一声「都过去了」,就不愿再提。在这场流量的狂欢之中,他们共同盼望着漫长的冬天过去,哈尔滨能再次成为一个标杆,就像小时候那个全国普通话最标准、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一样。
游客张婷惠来自淄博,家就住在一家烧烤市场旁边。作为上一年网红城市的市民,张婷惠说,烧烤市场上每天都有人进进出出,拆掉烧烤用的设备。夏天的热情没能抵御寒冬,在昙花一现后,淄博又回到了多年来的样子:默默无闻的、灰蒙蒙的北方小城。
大部分的本地人似乎对哈尔滨更有信心:哈尔滨景点并不单一,文化底蕴深厚,到了夏天,又能摇身一变成为避暑胜地。但当我们问出旅游热是否能带来长远的改变时,一部分哈尔滨的年轻人陷入了沉默,他们留在本地的朋友月工资还是三千块,大城市的生活水平足够吸引他们继续出走。店主何涛和点点没有犹豫,直接了当说,最近热度带来的收益并不足以贴补前三年巨大的亏空,还有更多人的生意,甚至没能坚持到这个冬天。
游客们集中在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几个景点,离开核心景区,街道仍然安静。哈尔滨像是分成了游客的世界和本地人的世界,两个世界泾渭分明:哈西的饭店依旧冷清,群力区的商场无人光顾,南岗区的洗浴大厅也没有游客们整齐码好的行李箱。
在哈尔滨的最后一天,我们离开了道里区的热门景点,来到了3公里外道外区的育民街。这条街离景点中华巴洛克风情街只有一站地铁,但小红书上没有帖子提及,也没什么带着毛绒帽子、穿着浅色衣服的游客到这里。
开给本地人的晚市从下午四点开始就陆续出摊,蔬菜和水果像这里的往常一样,放在塑料布扎成的暖棚里,而不是像景点那样,把冻草莓、冻黄桃卖给游客。新鲜宰杀的鱼扔在铺了布的地上,袋装的饺子、汤圆露天摆着。和热闹的中央大街不同,下午四点,零零散散走在育民街上的都是穿着深色衣服的本地人,或黑或灰或深蓝,裹紧了羽绒服的帽子。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日常的市场里,见到了卖烤地瓜的刘大民。他的红薯一直是剥好皮的,「这样就不会脏了手,在冷风里挨冻。」因为这份细心,他开始收徒弟,徒弟的摊位摆在街道的另一头,他自己摊位上的地瓜整齐排列在一个大陶罐里,还有最后十几个没有卖完。
听出了我的外地口音,刘大民递来的烤地瓜附带了一个塑料小勺。刘大民今年55岁,地瓜平均每天能卖出五六十个,收入300多块。大多数光顾他摊位的还是本地人,「一天见到的游客不到两三个」。但为了响应哈尔滨的热情好客,他还是买了一批塑料勺。烤地瓜不挑早市夜市,从早上8点开始,刘大民已经在育民街站了快8个小时。这一天的温度是零下15度,好在他的红薯已经卖到了底,再站一个小时就能收摊回家。
年轻的时候,刘大民也是国营厂子里的工人,下了岗之后,他就支起了烤地瓜的摊儿。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刘大民也去到过南方,是广东中山的冰箱厂,安装电子元件,但算上开销,也并没有比哈尔滨多赚多少。
所以,他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了哈尔滨,靠着一个个地瓜给孩子攒出了一套首付。他的身体开始对抗不了冷风,年纪慢慢上来,以前的作息和生计都不能继续。「再过几年,我可能继续去南方。」刘大民说。他知道现在一些地方限制了做工的年纪,「但总有不那么要求体力的厂子,能收我们这样的人。」
但不管未来如何,这一刻,他很开心看到家乡好、有人关注,「看着你们这些南方孩子来,人们也有生意做。」他是这么说的,即使受益的生意人不是他。■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李雨凝
■ 1
在哈尔滨玩的5天时间里,来自广东茂名的杨佳逛了6遍中央大街,因为「每天一个样,根本看不腻」。穿过有着「中央大街」四个大字的拱门,就像进入了一个梦幻又亢奋的主题秀场,遍地都是景观:三步一个拿着自拍杆的主播,五步一个东北大花袄,正在录科目三的视频。
再往下走,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免费送东西的商家,手里拿着暖贴、热姜汤、牛奶、冻梨,甚至洗衣液。还会遇见少数民族,有的戴着小鹿帽,有的肩膀上扛着狍子标本,甚至还有很多动物:鄂伦春人带来的驯鹿、「祥瑞」的白狐、拉车的边牧、从鹤岗借来的丹顶鹤、10元就能喂一把谷子的鸽子……因为游客的热情投喂,鸽子胖得像个圆球。
整根的烤红肠、冰棍儿和糖葫芦是步行街小吃届风头正盛的顶流,冰棍儿最好是马迭尔的,但要是排不上,其他的也可以,重要的是有一张对着街道的打卡照。一串草莓糖葫芦可以卖到25块,装糖葫芦的透明箱子里,更引人注目的是糖尖椒、糖辣条和糖帝王蟹——但你要是想买,老板就劝你,算了,都只是样子。
索菲亚教堂成了拍照的最佳地点,雪国王子、哥特修女、北境女皇,甚至还有白雪公主、审判天使,背着硕大的黑色翅膀,牵着马等人合影。夜晚是凛冬大片的最佳拍摄时间,教堂前面的铁塔走廊里站了一溜穿着俄式宫廷装的「贵族」,稍微高一些、可以避开人群的灯柱四个角也都站满了「天使」。
深夜是老城区洗浴中心的主场。游客们的行李箱占据了半个大厅,人手不够,辽宁的搓澡师傅也被借来上班,12点过后,搓澡间里依旧躺满了人。中央大街上一家洗浴中心的经理说,从12月中旬开始,每天来的客人数量涨幅将近50%,晚上往往要等上两三个小时才能搓上澡。热门的洗浴中心为了照顾南方游客,纷纷在门口摆出了「搓澡流程指南」,休息大厅的关灯时间也一延再延,香蕉等补充能量的水果也都准备上,就怕第一次来的游客洗太久容易晕。
2023年底,哈尔滨突然成为顶流。根据哈尔滨市文旅局提供的大数据测算,截至元旦假日第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9.14亿元,直到一月中旬,流量仍在继续。
最初引起关注的一些物件已经消失了。传说中供游人取暖的暖棚撤下了,驯鹿和丹顶鹤也不见了,12月中下旬索菲亚教堂旁边用无人机吊起的人造月亮不再升起,但新的标志性景点正在不断涌现:索菲亚教堂外,一辆退役公交车涂满了红绿大花,变成移动迪厅,2块钱就能蹦一晚。还有人从外地赶来哈尔滨,想在这里为自家文旅做一些宣传:来自黑龙江的赫哲族穿着鱼皮衣,来自内蒙古的达斡尔族戴着毛向外翻的皮帽,一起在中央大街载歌载舞;财神爷和广东的舞狮队伍也上了街。
整个哈尔滨像是一座游乐园,一个由热梗和热帖打造的、不断翻新的秀场。巨大的网络流量成功转换成了真实世界乌泱泱的游客,杨佳「们」从全国各地涌向哈尔滨。12月20日开始,各大航司开始在北上广深飞哈尔滨的航线投放宽体客机。以国航为例,其京哈航线的运力在12月22日由每日一班增加到每日三班,执飞机型也从最大载客量200人出头的空客A321窄体客机,换成了最大载客量超过300人的A330。
冰雪大世界开园第2天午后(12月18日),预约人数就超过了4万人,超过了2019年开园当天7000游客量将近6倍。这导致园区一度暂停售票,网红项目超级大滑梯平均的排队时间超过了6小时。
《人物》和8位来自南方的游客聊了聊,她们大多是有点闲暇的年轻女性,其中3位刚刚从第一份工作辞职,一位是网文写手,一位做生意,剩下3位都是学生。所有人都说来哈尔滨是「刷到的」——这是一场社交媒体入侵和塑造的爆火。仅在快手,哈尔滨相关内容搜索量环比提升近400% 。她们在社交媒体上找搭子,来哈尔滨进行「特种兵式旅游」,因为攻略也都来自社交媒体,她们的行程极为相似:早上4点开始在老城区红专街早市排队,上午去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致敬先烈,下午漫步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晚上赶一顿热热乎乎的铁锅炖,老板热情推荐大鹅,临走再送一盘切好的冻梨。等适应了哈尔滨的温度,就赶在第二天上午11点前冲到冰雪大世界,一路冲刺,争取第一批坐上摩天轮。在这些场景里,她们排一样的队、吃一样的冰棍儿,照一样角度的打卡照。
也因为「一致」,游客们总在等待:用20分钟在黎明与寒风中等待一个油炸糕,等待一个永远在缺货状态的冰箱贴,等待一张没有人的、可以p的照片,等待大拥堵中的网约车一步步挪到终点。一辆辆车的尾灯组成一条几近静止的红色长河,将中央大街附近几条主干道堵得水泄不通,以往开车10分钟就能通过的路,现在要在上面停滞近40分钟。
因为个头相对矮,也往往穿着标志性的浅色羽绒服,戴着可爱款帽子,她们有了一个称呼,「南方小土豆」,又在网络狂欢中迅速演变成「小金豆儿」、「马铃薯王子/公主」,哈尔滨也完成了拟人化,成为了身高一米八五的热情大男孩「尔滨」、「滨子」。一家叫「北大荒」的特产店窗上扯了个横幅,写着「热烈欢迎『南方小金豆』,免费领取豆浆/冰淇淋」;哈尔滨师范大学距离中央大街5公里,师大夜市是小红书推荐的必打卡地,黑夜里,招牌闪着粉光:欢迎马铃薯公主来师大夜市!
2
在哈尔滨当地人的印象中,2023年的游客是在11月初、紧跟着冬天第一场雪落下来的。其实,2022年底,刚放开时,哈尔滨就迎来了一批游客,所有人都想到,2023年可能有个「小爆发」,但没有人想到,会「爆」到现在这样的程度。
出租车司机们对「火爆」的感受,发生在2023年12月初。小红书上攻略出来了,游客们标志性的白色衣服、可爱帽子的符号也统一了。到了12月中下旬,中央大街总是拥堵,一排排穿着浅色衣服的游客鱼贯而出,拉着笨重的行李,走在哈尔滨零下15度的空气里。
每个看到流量袭来的人都尽力展示着对游客的善意。冻梨整个吃容易滴得到处都是,那就切块装盘。烤红薯啃起来不方便,那就发个勺子。机场的到达大厅里,几台小推车上摆着帽子、手套,以零利润的成本价卖给游客;市里的大街上出现了贴着「免费接送小土豆儿」告示的劳斯莱斯。
杨佳说,有人一看她是「小土豆儿」,给她直接口头安排好了接下来两天的游玩行程,有人听到她要去不正宗的餐馆连连摇头,急切地要给她推荐好吃的地方。而来自河南平顶山的张潇说,在换酒店的路上,一辆车停在了她面前,车上的司机掏出了警官证,说可以免费拉她,让放一百个心坐。还有人在十字路口被东北大姨热情指路,有人在吃饭时左顾右看,隔壁桌的本地人让她夹走几块溜肉段,挑大的夹。
1月6号的中央大街上,一个本地年轻人在发冻梨。他说,前几天广西的11位小朋友到漠河玩,被黑龙江人照顾得很好,在网上,这成了一个全民关注的「小砂糖橘勇闯东北」事件,而广西连夜摘了200多吨砂糖橘送了过来,第二天就在哈尔滨一条步行街上开始发放。受到新闻启发,他花了1000块,批发了200多斤冻梨,开车运到中央大街,举起喇叭,要把冻梨送给身份证号450打头的广西人。
他戴着印着国旗的红色口罩,眉头和发际线中间都冻上了冰。他是个短视频博主,但这次发冻梨,他全程没拍视频,有人要跟他合影也被拒绝了。别人拍短视频,他说你拍梨就行了,别拍我。
服装店老板点点一直记得那一幕:一位来自山西的「小金豆儿」推门进来,挑挑拣拣买了两百件衣服,总价超过了3万块,光是结账就结了2个小时。跨年夜当天,店铺开到半夜12点才关门,那时外面还是人挤人。
中央大家松雷百货二楼的文创店也因为小红书的宣传走红,冻梨形状的冰箱贴早在12月初就断了货,一直到现在,南方的工厂还在赶制下一批。其他糖葫芦、索菲亚等地标或特色小吃造型的冰箱贴,每天每款也都能卖出两三百个。在小红书的一些帖子里,这些本身并不值钱的冰箱贴,成了奢侈品店员馈赠客户的热门礼物。
12月份开始,西十二道街上好几家店铺被迅速短租下来,西十二道街和中央大街垂直交叉,是附近唯一的车行路,人流很是可观。新开的店铺只需要立起几块印有广告字的雪弗板,就开始做起卖帽子和雪地靴的生意。附近的住宿也水涨船高,以往不到一百块一晚的家庭旅馆如今对标快捷酒店的价格,快捷酒店如家、汉庭则涨到了五百块。条件稍微好些的精品酒店,在隔壁省会长春的报价是280元/晚,在哈尔滨则变成了1160元。中央大街上民宿聚集的99公馆在12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爆改」,一些老板甚至把办公室改成了旅店。
到现在,点点每天早上都要开会,要求店里的小姑娘看到游客进门一定要打招呼、微笑。她知道平时本地人说话都会大嗓门,话也直,她教店员,说话声音尽可能「夹」一点,甜甜喊一句「来啦公主」。
在这种热络的气氛里,一个来自南方的女孩发了个朋友圈,「尔滨,我新交的男朋友」。
网络上,「小土豆儿」的说法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强调南方人身材矮小,是一种刻板印象;游客里女性居多,「小土豆儿」也有矮化女性的嫌疑。在哈尔滨,我问了几位游客,每个人都不反感这种叫法,所有人其乐融融,沉浸在「小土豆儿」与「尔滨」的佳话之中。
只有一位来为外地朋友代购的本地女孩提出了疑惑:她不太喜欢把家乡宣传成「阳光开朗大男孩」,在她看来,「东北大姐大姨们也很热情。」至于不久前刚铺上的中央大街地下通道的地毯,她觉得有点无奈,也有点好笑,「其实我们市民也不方便,如果早点能看到市民的不方便不也好吗?」
在哈尔滨玩的5天时间里,来自广东茂名的杨佳逛了6遍中央大街,因为「每天一个样,根本看不腻」。穿过有着「中央大街」四个大字的拱门,就像进入了一个梦幻又亢奋的主题秀场,遍地都是景观:三步一个拿着自拍杆的主播,五步一个东北大花袄,正在录科目三的视频。
再往下走,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免费送东西的商家,手里拿着暖贴、热姜汤、牛奶、冻梨,甚至洗衣液。还会遇见少数民族,有的戴着小鹿帽,有的肩膀上扛着狍子标本,甚至还有很多动物:鄂伦春人带来的驯鹿、「祥瑞」的白狐、拉车的边牧、从鹤岗借来的丹顶鹤、10元就能喂一把谷子的鸽子……因为游客的热情投喂,鸽子胖得像个圆球。
整根的烤红肠、冰棍儿和糖葫芦是步行街小吃届风头正盛的顶流,冰棍儿最好是马迭尔的,但要是排不上,其他的也可以,重要的是有一张对着街道的打卡照。一串草莓糖葫芦可以卖到25块,装糖葫芦的透明箱子里,更引人注目的是糖尖椒、糖辣条和糖帝王蟹——但你要是想买,老板就劝你,算了,都只是样子。
索菲亚教堂成了拍照的最佳地点,雪国王子、哥特修女、北境女皇,甚至还有白雪公主、审判天使,背着硕大的黑色翅膀,牵着马等人合影。夜晚是凛冬大片的最佳拍摄时间,教堂前面的铁塔走廊里站了一溜穿着俄式宫廷装的「贵族」,稍微高一些、可以避开人群的灯柱四个角也都站满了「天使」。
深夜是老城区洗浴中心的主场。游客们的行李箱占据了半个大厅,人手不够,辽宁的搓澡师傅也被借来上班,12点过后,搓澡间里依旧躺满了人。中央大街上一家洗浴中心的经理说,从12月中旬开始,每天来的客人数量涨幅将近50%,晚上往往要等上两三个小时才能搓上澡。热门的洗浴中心为了照顾南方游客,纷纷在门口摆出了「搓澡流程指南」,休息大厅的关灯时间也一延再延,香蕉等补充能量的水果也都准备上,就怕第一次来的游客洗太久容易晕。
2023年底,哈尔滨突然成为顶流。根据哈尔滨市文旅局提供的大数据测算,截至元旦假日第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9.14亿元,直到一月中旬,流量仍在继续。
最初引起关注的一些物件已经消失了。传说中供游人取暖的暖棚撤下了,驯鹿和丹顶鹤也不见了,12月中下旬索菲亚教堂旁边用无人机吊起的人造月亮不再升起,但新的标志性景点正在不断涌现:索菲亚教堂外,一辆退役公交车涂满了红绿大花,变成移动迪厅,2块钱就能蹦一晚。还有人从外地赶来哈尔滨,想在这里为自家文旅做一些宣传:来自黑龙江的赫哲族穿着鱼皮衣,来自内蒙古的达斡尔族戴着毛向外翻的皮帽,一起在中央大街载歌载舞;财神爷和广东的舞狮队伍也上了街。
整个哈尔滨像是一座游乐园,一个由热梗和热帖打造的、不断翻新的秀场。巨大的网络流量成功转换成了真实世界乌泱泱的游客,杨佳「们」从全国各地涌向哈尔滨。12月20日开始,各大航司开始在北上广深飞哈尔滨的航线投放宽体客机。以国航为例,其京哈航线的运力在12月22日由每日一班增加到每日三班,执飞机型也从最大载客量200人出头的空客A321窄体客机,换成了最大载客量超过300人的A330。
冰雪大世界开园第2天午后(12月18日),预约人数就超过了4万人,超过了2019年开园当天7000游客量将近6倍。这导致园区一度暂停售票,网红项目超级大滑梯平均的排队时间超过了6小时。
《人物》和8位来自南方的游客聊了聊,她们大多是有点闲暇的年轻女性,其中3位刚刚从第一份工作辞职,一位是网文写手,一位做生意,剩下3位都是学生。所有人都说来哈尔滨是「刷到的」——这是一场社交媒体入侵和塑造的爆火。仅在快手,哈尔滨相关内容搜索量环比提升近400% 。她们在社交媒体上找搭子,来哈尔滨进行「特种兵式旅游」,因为攻略也都来自社交媒体,她们的行程极为相似:早上4点开始在老城区红专街早市排队,上午去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致敬先烈,下午漫步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晚上赶一顿热热乎乎的铁锅炖,老板热情推荐大鹅,临走再送一盘切好的冻梨。等适应了哈尔滨的温度,就赶在第二天上午11点前冲到冰雪大世界,一路冲刺,争取第一批坐上摩天轮。在这些场景里,她们排一样的队、吃一样的冰棍儿,照一样角度的打卡照。
也因为「一致」,游客们总在等待:用20分钟在黎明与寒风中等待一个油炸糕,等待一个永远在缺货状态的冰箱贴,等待一张没有人的、可以p的照片,等待大拥堵中的网约车一步步挪到终点。一辆辆车的尾灯组成一条几近静止的红色长河,将中央大街附近几条主干道堵得水泄不通,以往开车10分钟就能通过的路,现在要在上面停滞近40分钟。
因为个头相对矮,也往往穿着标志性的浅色羽绒服,戴着可爱款帽子,她们有了一个称呼,「南方小土豆」,又在网络狂欢中迅速演变成「小金豆儿」、「马铃薯王子/公主」,哈尔滨也完成了拟人化,成为了身高一米八五的热情大男孩「尔滨」、「滨子」。一家叫「北大荒」的特产店窗上扯了个横幅,写着「热烈欢迎『南方小金豆』,免费领取豆浆/冰淇淋」;哈尔滨师范大学距离中央大街5公里,师大夜市是小红书推荐的必打卡地,黑夜里,招牌闪着粉光:欢迎马铃薯公主来师大夜市!
2
在哈尔滨当地人的印象中,2023年的游客是在11月初、紧跟着冬天第一场雪落下来的。其实,2022年底,刚放开时,哈尔滨就迎来了一批游客,所有人都想到,2023年可能有个「小爆发」,但没有人想到,会「爆」到现在这样的程度。
出租车司机们对「火爆」的感受,发生在2023年12月初。小红书上攻略出来了,游客们标志性的白色衣服、可爱帽子的符号也统一了。到了12月中下旬,中央大街总是拥堵,一排排穿着浅色衣服的游客鱼贯而出,拉着笨重的行李,走在哈尔滨零下15度的空气里。
每个看到流量袭来的人都尽力展示着对游客的善意。冻梨整个吃容易滴得到处都是,那就切块装盘。烤红薯啃起来不方便,那就发个勺子。机场的到达大厅里,几台小推车上摆着帽子、手套,以零利润的成本价卖给游客;市里的大街上出现了贴着「免费接送小土豆儿」告示的劳斯莱斯。
杨佳说,有人一看她是「小土豆儿」,给她直接口头安排好了接下来两天的游玩行程,有人听到她要去不正宗的餐馆连连摇头,急切地要给她推荐好吃的地方。而来自河南平顶山的张潇说,在换酒店的路上,一辆车停在了她面前,车上的司机掏出了警官证,说可以免费拉她,让放一百个心坐。还有人在十字路口被东北大姨热情指路,有人在吃饭时左顾右看,隔壁桌的本地人让她夹走几块溜肉段,挑大的夹。
1月6号的中央大街上,一个本地年轻人在发冻梨。他说,前几天广西的11位小朋友到漠河玩,被黑龙江人照顾得很好,在网上,这成了一个全民关注的「小砂糖橘勇闯东北」事件,而广西连夜摘了200多吨砂糖橘送了过来,第二天就在哈尔滨一条步行街上开始发放。受到新闻启发,他花了1000块,批发了200多斤冻梨,开车运到中央大街,举起喇叭,要把冻梨送给身份证号450打头的广西人。
他戴着印着国旗的红色口罩,眉头和发际线中间都冻上了冰。他是个短视频博主,但这次发冻梨,他全程没拍视频,有人要跟他合影也被拒绝了。别人拍短视频,他说你拍梨就行了,别拍我。
服装店老板点点一直记得那一幕:一位来自山西的「小金豆儿」推门进来,挑挑拣拣买了两百件衣服,总价超过了3万块,光是结账就结了2个小时。跨年夜当天,店铺开到半夜12点才关门,那时外面还是人挤人。
中央大家松雷百货二楼的文创店也因为小红书的宣传走红,冻梨形状的冰箱贴早在12月初就断了货,一直到现在,南方的工厂还在赶制下一批。其他糖葫芦、索菲亚等地标或特色小吃造型的冰箱贴,每天每款也都能卖出两三百个。在小红书的一些帖子里,这些本身并不值钱的冰箱贴,成了奢侈品店员馈赠客户的热门礼物。
12月份开始,西十二道街上好几家店铺被迅速短租下来,西十二道街和中央大街垂直交叉,是附近唯一的车行路,人流很是可观。新开的店铺只需要立起几块印有广告字的雪弗板,就开始做起卖帽子和雪地靴的生意。附近的住宿也水涨船高,以往不到一百块一晚的家庭旅馆如今对标快捷酒店的价格,快捷酒店如家、汉庭则涨到了五百块。条件稍微好些的精品酒店,在隔壁省会长春的报价是280元/晚,在哈尔滨则变成了1160元。中央大街上民宿聚集的99公馆在12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爆改」,一些老板甚至把办公室改成了旅店。
到现在,点点每天早上都要开会,要求店里的小姑娘看到游客进门一定要打招呼、微笑。她知道平时本地人说话都会大嗓门,话也直,她教店员,说话声音尽可能「夹」一点,甜甜喊一句「来啦公主」。
在这种热络的气氛里,一个来自南方的女孩发了个朋友圈,「尔滨,我新交的男朋友」。
网络上,「小土豆儿」的说法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强调南方人身材矮小,是一种刻板印象;游客里女性居多,「小土豆儿」也有矮化女性的嫌疑。在哈尔滨,我问了几位游客,每个人都不反感这种叫法,所有人其乐融融,沉浸在「小土豆儿」与「尔滨」的佳话之中。
只有一位来为外地朋友代购的本地女孩提出了疑惑:她不太喜欢把家乡宣传成「阳光开朗大男孩」,在她看来,「东北大姐大姨们也很热情。」至于不久前刚铺上的中央大街地下通道的地毯,她觉得有点无奈,也有点好笑,「其实我们市民也不方便,如果早点能看到市民的不方便不也好吗?」
3
「左右哥」姜可东和哈尔滨一起火了。他是冰雪大世界的DJ,如今在抖音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了280万。
他最开始的艺名是「腾越」,为了取一个好名字,他还专门花了200块,但冰雪大舞台的兔子舞蹦迪火了之后,人们听到他魔性的「左脚」、「右脚」,便管他叫「左右脚」,他顺势而为,改称「左右哥」。
左右哥朗朗上口,冰雪大世界的露天野迪也出了名。现在,他蹦迪时也在直播,加上天上的无人机,拍摄姜可东的设备总共有5台。他的左手绑了一个装着手机的密封袋,在很嗨的时候,他会时不时突然抽离,看看袋子里的手机,看看他的直播间。他每天从下午4点半开始连演三场,节目单三天就要换一换,段子和梗也要翻新。有时复盘完直播、写完段子,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两点,还要卡着时间再接受采访。他一天只有时间吃一顿饭——到达冰雪大世界后吃的冷香肠和面包。
他很累,有时候回到家里,连话都不想说一句,但也发自内心地觉得珍惜。他从2012年就开始兼职做冰雪大世界的DJ,但三年疫情期间,蹦迪时有时无,2021年只演了7天。姜可东没事儿干,又带着手机来冰雪大世界开直播。他说,最荒凉的一天,80万平方米的园区里只有四个还喘气儿的生物:开着直播的姜可东,一个看门的大爷,一只自由的乌鸦,还有一只狐狸,姜可东只看到它的爪印。2022年年末,赶上放开,园区里终于进了人,但游客也就组成了一队,和舞台上的伴舞兔子们一起跳舞,演员比观众还多。
姜可东也想过去南方。2022年夏天,他去了一趟杭州。大家都说杭州是直播和流量的热土,但姜可东很快就发现,自己年纪上来了,并不能适应。他的根始终还是在哈尔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他出身一个工人家庭,但他并不愿意讲述太多的过往人生,自己的,亦或是这个城市。也许是摄像机还在开着,他避开了一些没有那么「正能量」的提问,比如关于曾经的下岗潮,转而选择用现在的火爆遮掩了过去。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宣传角色,当地电视台让他宣传2025年将要在哈尔滨举办的亚冬会,蹦迪的歌曲里,他特意选上了《漠河舞厅》和《喀秋莎》。
姜可东说,旅行是人在面对不那么快乐的生活的一个突破口,在他们站在自己舞台下的时候,他希望人们能尽可能是快乐的,自由的。
李茂林也在这个冬天重返中央大街。2019年,他作为导游,从家乡桂林来到哈尔滨带团。新冠来了,2020年的除夕夜,他看着手机里一个个订单被取消,在沙发上坐了好久。后来,他离开了旅游行业,去当了两年保安,给桂林的老板们看大门。
再次当回导游的李茂林是激动的。黑龙江第一场雪在11月落下,他也从桂林出发,中间中转长沙,坐了33个小时的卧铺,跨越将近40度的温差,来到了哈尔滨。他的本意是到雪乡直播,他和两个同事带着电饭锅、蔬菜和大米进了山,在景区的冷风和大雪里直播,一天下来,观看人数不超过一千,网络时好时坏,李茂林还要背着Wi-Fi发射器,到现在背还是疼的。
和李茂林类似的雪乡直播导游越来越少,到了12月,他回到哈尔滨,突然发现中央大街上人多了很多。他开始在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周围绕圈,从早上10点一直播到晚上7点,讲解景点历史,也顺带拍每天新到的网红。很快,他的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了一万。他瘦了很多,「但算是做出来了,」李茂林有点自豪,「今年总算是赚到钱了。」
同样回到哈尔滨的,还有旅拍摄影师阿来。他出生于2001年,是黑龙江本省齐齐哈尔人,已经在西双版纳拍傣族公主拍了两年。这个冬天,他本来打算飞去泉州拍簪花主题的旅拍,但看到家乡哈尔滨旅游热度起来了,他和女友一起回到老家,在索菲亚教堂两公里外租下了一室一厅。
原本当地的旅拍店并不多,阿来说,大部分店都是最近刚开张,「如果按比例算的话,原来的和新增的店可能有1:10。」索菲亚广场附近的金太阳和曼哈顿原先都是小商品城,现在,许多在疫情期间关门的铺子都变成了旅拍店。从太阳刚落山到晚上11点,399的基础款套餐,阿来一天能拍五六单,一单分成100元。他专门买了一副皮护膝,在雪夜里跪着拍能保暖。
但阿来并不打算做很久。他估摸着,等春节一过,冰雪慢慢融化,哈尔滨的热潮也差不多该褪去了。但即使是短短两个月的火爆,阿来赶上了热度,每个月的收入都能保持在两万块左右。「是赚到钱了」,他说。
4
因为「一天卖出三万块」的视频,点点的服装店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一下,她开了场直播,有人评论,「泼天的富贵轮到你了」。
看到这句话飘过去时,点点内心有点嘀咕:都说是泼天的富贵,那也得有本事接住不是?
点点说,中央大街上的店铺年租金是一百万,主街一百米之外的二店,租金就能降到70万,再往外走一点,走出核心景区,几万就能租个铺子。因为巨大的租金成本,在中央大街上,赚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她也觉得,今年这一批来的游客消费能力并不如2019年和以前。「小土豆儿」们喜欢帽子、冰糖葫芦和冰箱贴,但很少会买大件。在卖出三万块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店每天的流水还是几千,和此前十五年经营下来、老顾客照顾的生意相比,涨幅并不明显。游客们的热情,并没有完全覆盖到她的服装业。
44岁的刘香兰家住在哈尔滨周边的农村,冬天农活不忙,她跟着城里热闹的风声找了过来,找了一份骑着三轮板车、替老板卖糖葫芦的工作。赶上哈尔滨上下协力整顿市容,迎接游客,城管们天天加班到晚上十点,盯着刘香兰这种的移动摊贩。刘香兰干了两星期,总觉得精神紧张,跟人说话的时候也要频频回头。有一次真的被跟了上来,刘香兰在夜里推着车跑了几个街区。她平常也不进城,只在出摊地方和老板提供的宿舍两点一线,那一晚,她找了好久也没能找到回家的路。
现在,刘香兰和其他摊贩们都是在10点后悄悄出摊,就在中央大街地铁站的出口。板车卖的糖葫芦不如中央大街上的打光精致,她在冷风里站了一个多小时,只卖出去了一百多块钱。「如果情形再不好,我就回家去了」,她说。
没能一飞冲天的,还有和索菲亚教堂一街之隔的透笼国际商品城。这里是哈尔滨老牌的批发市场,二楼电梯门口出来就是好几家帽子店,最火的卡通耳朵毛绒帽子往往被放在档口最靠外、最显眼的位置,讲讲价,一顶只需要50元。而在索菲亚和中央大街,一顶毛绒帽子通常能卖到三位数。但价廉并没能吸引来顾客——小红书的攻略里很少提到这里也能买装备,厚重的帘子隔开了热闹和流量,真正进来的仍是本地人居多。
老板张雷今年没能进到毛绒帽子。他的店里更多是日常款,我进门的时候,唯一一个女顾客正在挑款式。她要批发一批帽子,到绥芬河卖,一个跟团游的常见打包景点。对方一直砍价,许久之后,张雷叹了一口气,还是卖给了她。
张雷觉得很奇怪,这种毛绒帽子已经在哈尔滨各个店里卖了快十年,同质化严重,他不明白为什么在社交媒体上突然火了起来。等他反应过来,去义乌的工厂补订帽子时,却已经晚了。工厂的生产通常领先市场一个季度,夏天准备冬货,等真正到了冬天,生产线上已经是各式各样的轻薄春装。毛绒帽子作为对地域范围要求很窄的商品,比其他冬衣更是更早结束生产。
问过十几家工厂后,张雷都没能拿到货。他说,因为今年南方工厂的生意也不好。卖出去的才是收入,砸在手里的全是成本,工厂也不敢贸然提前增加产量,没有准备那么多生产帽子的纱线。没有爆款帽子,散客也不进店。他已经开始清仓甩货,只要能全卖出去,「就是胜利」。
李梧的书店开在中央大街的背后,每天早上,她从中央大街地铁站出来,都要一路逆行穿过层层人潮,来到书店开门营业。书店开在2018年,占地并不算大,其中的很多书都靠李梧自己和店员们从各大书展人肉背回,书架和阅读桌中间是一个摆着文创的小推车,里面放着哈尔滨各个区的美食地图,还有一点城市特色,但都不算显眼,书籍还是绝对的主角。
她努力地经营这个小小的公共空间,但最近一段时间,宁静被游客打破了,他们帽子、手套装备齐全,对着手机上的帖子,想要寻找一款AR冰箱贴。这款冰箱贴一共有四款,扫码就能自动按主题播放冰雪大世界、索菲亚教堂几个景点的动画和实拍景象。在小红书上搜索哈尔滨AR冰箱贴,预售抢不到的「哭哭贴」被顶在了最前面。
书店里没有这款冰箱贴,店员「解释得已经麻木了」。李梧也不想让文创抢了书籍的风头。相比于短视频和种草贴,她更希望人们是因为东北文学来哈尔滨游玩。李梧把东北作家们的书籍摆在了一进门的架子上:班宇的《冬泳》、杨知寒的《一团坚冰》、金特的《冷水坑》,还有迟子建的《烟火漫卷》,但比起东北文学,游客们更喜欢AR冰箱贴。
在东北人里,李梧的个子并不算高,也穿浅色的、带毛毛的羽绒服。当本地人与南方小土豆的形象被标签化后,李梧不得不把翘舌音说得明显一点,才不那么容易被认为是游客。
她觉得最近的中央大街有点过于兴奋。「真正的哈尔滨是音乐之都,第一代古典音乐人就是在这里受到的成体系的音乐训练,中央大街不远处有一个老会堂,每天晚上都会举行音乐会,市民们都很喜欢买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李梧说起了自己记忆里的哈尔滨。在冰箱贴、糖葫芦兴起之前,老人们会特意早上去中央大街买华梅西餐厅的面包。眼下,她最担心的是明年房东会不会给书店涨租金。
5
我们见到何涛的时候,他刚从对面的店铺「理论」回来,回到了自己不到10平米的旅行社里。旅行社销售的主要路线是跟团游,但几乎无人问津,于是,介绍跟团游的彩页旁边,放了一袋又一袋现在更热卖的围巾。
这家旅行社和精品店共享店铺,何涛是它们的老板。精品店本来的主业是卖玩具。但随着最近年轻游客的到来,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是三件套的毛绒帽子。冰箱贴也被放在靠近柜台的位置,方便游客结账时顺手带一个。至于和时下流行无关的头绳、钥匙扣,留在了店里最里面一面墙上。
店铺对面是一家特产店,12月就拉出来了横幅,邀请「南方小金豆」们免费进店领取热豆浆和冰淇淋。最近几天,他们又开始借鉴老牌餐饮马迭尔西餐厅音乐阳台的做法,开放自家二楼的阳台,请人来表演节目。一旦表演开始,人就在步行街上「不动了」。人流堵着门,其他人也没法进店。何涛有点无奈,只要哪天有表演,精品店的营业额都会少差不多四千块。为此,他这几天跑来跑去,和对面的店主交涉了好几回。
但何涛和妻子还是高兴,「哪怕就是坐在这里,看着外面的人气儿,也开心。」他的妻子会热情站着门口对外面打招呼:「可以进来暖和一会儿。」他们还准备了很多的热水,看到旅客需要就给灌满。
何涛给我们看了他在2020年拍摄的视频,那是城市陷入沉寂的时候,中央大街上没有一个人,沿街的店铺门窗紧闭。那段时间,他想过把店关了,离开拉倒,「之后大不了从头再来」。但这仅仅是一个念头在何涛的脑海中一闪而过。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想怎么熬过去。
因为今年冬天的爆火,很多店主都会想到过去几个冬天的不易。2022年一整年,中央大街能进人的时间不超过一百天。有的店主每天揣着营业执照,就怕出不来或者进不去。开服装店的点点每天在家里着急,那时,她刚刚把店搬到中央大街,一年的租金就要一百万。等到中央大街能进人的时候,店里的衣服已经全都过季了。而何涛记得,那段时间每一次回到中央大街,都能看到又有几家撤掉了招牌。
但对何涛来说,「玩具店就是一种情结。」2008年,他36岁,从妹妹的手里接下了中央大街的这块地方。妹妹原本在这里卖男装,但何涛想做的是玩具,这也算是他的「家传」——1983年,他的原本有着稳定工作的父母双双下海,办了一家玩具厂。三年之后,他们的玩具出口到了美国,后来,市里、省里,甚至整个东北三省的百货商店里,都有玩具厂的专柜,订单一度订到了苏联。何涛说,当时很多单位都会买人偶卡通服,熊猫的、猴子的、老虎的,等着逢年过节演节目穿。但市面上都做的是一层皮,人穿上去「又瘦又偻」,只有何涛家的厂子做玩具出身,做出来的卡通服是立体的,总是有订单。
但很快,苏联解体,亚洲金融风暴,俄罗斯受了大影响,玩具厂失去了最大的客源,倒闭了。
在何涛的童年记忆里,中央大街是国营老字号一条街,1997年后,中央大街成为商业步行街,本地的百货商店陆续入住,市民都会来这里购物和逛街。「但人们的精气神儿不是向上走的。」和何涛差不多岁数的店员陈姐说,「没有力气了,生活的节奏也慢,大家都懒了。」
关于东北的叙事,渐渐由共和国长子变成了投资不过山海关。店员陈姐的女儿出生在1996年,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是要走出东北。陈姐记得,女儿在出去读书之后,回到哈尔滨冒出的第一句话是,妈妈,咱们这儿的人都老了。
2021年,根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哈尔滨60岁以上人口234.5万,占24.9%,高于全国的18.9%。这一年,哈尔滨全市的常住人口也跌破了千万,东北再无千万人口城市,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里,东北四城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也常年名列GDP增幅后五位。
长达二十多年,哈尔滨没有哪一年像今年这样风光。眼看着中央大街上人越来越多,抖音上到处都是哈尔滨的视频,何涛在12月发了10条朋友圈——2022年一整年,他只发了两条——他转发视频和媒体报道,朴素地宣传自己的家乡。「苦尽甘来了、厚积薄发了」,何涛说。
至于堵门的音乐阳台——在我们最后一次拜访何涛时,他已经不再困扰。对面的店铺发现,流量转化不成购买力,观众们看得火热,但对卖特产好像没有多大的帮助。没过几天,特产店撤下了布置,人流的速度再次恢复了正常。
6
在哈尔滨,许多本地人都和何涛一样,表达了希望家乡好的愿望。
出租车司机载着我们前往中央大街,认真地讲,「黑龙江是一条龙,现在醒来了。」一位从齐齐哈尔来哈尔滨上学的年轻人很认真地告诉我们,这次哈尔滨旅游火了,大家就能破除一些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比如脾气不好,嗓门大。提到过去,他们总是摆摆手,说一声「都过去了」,就不愿再提。在这场流量的狂欢之中,他们共同盼望着漫长的冬天过去,哈尔滨能再次成为一个标杆,就像小时候那个全国普通话最标准、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一样。
游客张婷惠来自淄博,家就住在一家烧烤市场旁边。作为上一年网红城市的市民,张婷惠说,烧烤市场上每天都有人进进出出,拆掉烧烤用的设备。夏天的热情没能抵御寒冬,在昙花一现后,淄博又回到了多年来的样子:默默无闻的、灰蒙蒙的北方小城。
大部分的本地人似乎对哈尔滨更有信心:哈尔滨景点并不单一,文化底蕴深厚,到了夏天,又能摇身一变成为避暑胜地。但当我们问出旅游热是否能带来长远的改变时,一部分哈尔滨的年轻人陷入了沉默,他们留在本地的朋友月工资还是三千块,大城市的生活水平足够吸引他们继续出走。店主何涛和点点没有犹豫,直接了当说,最近热度带来的收益并不足以贴补前三年巨大的亏空,还有更多人的生意,甚至没能坚持到这个冬天。
游客们集中在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几个景点,离开核心景区,街道仍然安静。哈尔滨像是分成了游客的世界和本地人的世界,两个世界泾渭分明:哈西的饭店依旧冷清,群力区的商场无人光顾,南岗区的洗浴大厅也没有游客们整齐码好的行李箱。
在哈尔滨的最后一天,我们离开了道里区的热门景点,来到了3公里外道外区的育民街。这条街离景点中华巴洛克风情街只有一站地铁,但小红书上没有帖子提及,也没什么带着毛绒帽子、穿着浅色衣服的游客到这里。
开给本地人的晚市从下午四点开始就陆续出摊,蔬菜和水果像这里的往常一样,放在塑料布扎成的暖棚里,而不是像景点那样,把冻草莓、冻黄桃卖给游客。新鲜宰杀的鱼扔在铺了布的地上,袋装的饺子、汤圆露天摆着。和热闹的中央大街不同,下午四点,零零散散走在育民街上的都是穿着深色衣服的本地人,或黑或灰或深蓝,裹紧了羽绒服的帽子。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日常的市场里,见到了卖烤地瓜的刘大民。他的红薯一直是剥好皮的,「这样就不会脏了手,在冷风里挨冻。」因为这份细心,他开始收徒弟,徒弟的摊位摆在街道的另一头,他自己摊位上的地瓜整齐排列在一个大陶罐里,还有最后十几个没有卖完。
听出了我的外地口音,刘大民递来的烤地瓜附带了一个塑料小勺。刘大民今年55岁,地瓜平均每天能卖出五六十个,收入300多块。大多数光顾他摊位的还是本地人,「一天见到的游客不到两三个」。但为了响应哈尔滨的热情好客,他还是买了一批塑料勺。烤地瓜不挑早市夜市,从早上8点开始,刘大民已经在育民街站了快8个小时。这一天的温度是零下15度,好在他的红薯已经卖到了底,再站一个小时就能收摊回家。
年轻的时候,刘大民也是国营厂子里的工人,下了岗之后,他就支起了烤地瓜的摊儿。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刘大民也去到过南方,是广东中山的冰箱厂,安装电子元件,但算上开销,也并没有比哈尔滨多赚多少。
所以,他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了哈尔滨,靠着一个个地瓜给孩子攒出了一套首付。他的身体开始对抗不了冷风,年纪慢慢上来,以前的作息和生计都不能继续。「再过几年,我可能继续去南方。」刘大民说。他知道现在一些地方限制了做工的年纪,「但总有不那么要求体力的厂子,能收我们这样的人。」
但不管未来如何,这一刻,他很开心看到家乡好、有人关注,「看着你们这些南方孩子来,人们也有生意做。」他是这么说的,即使受益的生意人不是他。■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